運城市風陵渡旅遊景點
① 山西運城有哪些景點和名勝古跡
運城市文物旅遊景點1600餘處,市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0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最多的地級市;省級57處;市級31處。旅遊線路以尋根祭祖游、黃河風情游、德孝文化和善文化為主。馳名中外的景點有:武廟之祖「解州關帝廟」、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的鸛雀樓、道教三大祖庭之一的永樂宮、《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中華祭祀聖地後土祠,以及西灘、李家大院、五老峰、歷山、司馬光墓等。
景點
運城鹽湖與美國猶他州澳格丁鹽湖、俄羅斯西伯利亞庫楚克鹽湖並稱為「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陸鹽湖」,是華人祖先開發最早的鹽湖。據《河東鹽法備覽》記載,五千多年前就在運城鹽湖發現並食用鹽,這是「中華民族利用山澤之利的一個偉大創舉」。運城鹽湖東西長,南北窄,四周高,中間低,形似「古元寶」狀。南倚中條,北靠峨嵋,東臨夏縣,西接解州,總面積132平方公里。虞舜曾在鹽湖之畔的卧雲崗,手撫五弦琴,唱吟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歌謠《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被田漢先生贊為「千古中條一池雪」。
遺址
西侯度遺址、峪岩洞、舜帝陵、禹王城、東下馮、堯王台、七里坡等。
文物
黃河大鐵牛、鶯鶯塔、萬固寺、飛雲樓、秋風樓、青龍寺、稷益廟等。
② 風陵渡有什麼景點
歷史
風陵渡自古以來就是河東、河南、關中咽喉要道,向為兵家必爭之地。魏國與秦國的古戰場就在這里,東漢時的曹操討伐韓遂、馬超,西魏的宇文泰破高歡等著名戰爭,均發生在風陵渡。
明清時在此設巡檢司和船政司,管理防守和運輸事宜。這處「雞鳴一聲聽三省」的渡口,歷史上一直以擺船渡河,來連接陝豫二省。正是「挽輸今正急,忙煞渡頭部」。而今,一座鐵路大橋將南同蒲路和隴海路連接在一起,把黃河天塹變為通途。1500米長的黃河大橋飛跨南北兩岸,連接三省人民。鳳凰咀上的引黃電灌站,吞波吐浪,灌溉著萬頃良田。 登臨河岸邊的鳳凰嘴上,遠眺潼關,太華、崤函歷歷在目,腳下黃河波浪滔滔,氣勢雄偉。
傳說一
名字是因附近的風後陵而取的。軒轅黃帝和蚩尤戰於琢鹿之野,蚩尤作大霧,黃帝部落的將士頓時東西不辨,迷失四方,不能作戰。這時候,黃帝的賢臣風後及時趕來,獻上他製作的指南車,給大軍指明方向,擺脫困境,終於戰勝蚩尤。可惜風後在這場戰爭中被殺,埋葬在這里,後來建有風後陵。風後陵,在趙村東南,高二米余,周圍30米,故稱風陵關。因唐代聖歷元年(689年)在此置關,又稱風陵津,是黃河南泄轉而東流之地。津即渡口,所以後稱風陵渡。
傳說二
女媧的陵墓就是風陵渡,女媧為風姓,故稱風陵。在風陵渡附近趙村東南,有女媧墓,冢高2米,周邊30米。墓前原有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重建風後祠及碑記,可惜已毀。
③ 運城著名景點都在哪裡
運城旅遊景點哪最好?
懸賞分:0
-
解決時間:2009-2-13
12:37
...
在黃河北岸的我省境內,從上流到下流,相繼有風陵渡、大禹渡和茅津渡三大著名渡口。自古到今,為晉陝豫的交通要沖和軍事重地,
...
景點都不怎麼樣?
服務都不怎麼樣、
我就是運城的、
...
④ 山西運城附近的旅遊景點
運城鹽湖(中國死海)
運城鹽湖(中國死海)
景點介紹: 運城鹽湖(中國死海)位於運城市區南中條山下,涑水河畔。由鴨子池、鹽池、硝池等組成,總面積 130平方...
永樂宮
永樂宮
景點介紹: 山西芮城的永樂宮是一座道教宮觀,原名大純陽萬壽宮。宮址原在芮城西向20公里的永樂鎮上,這里據(道藏)...
五老峰
五老峰
景點介紹: 五老峰風景名勝區位於山西省永濟縣,以五老峰、古蒲州為中心,包括黃河灘岸,王官峪、龍頭山、雲仙閣等6個...
唐回漂流
唐回漂流
景點介紹: 距運城50公里的泗交大峽谷唐回漂流是中條山泗交大峽谷景區一期項目,由夏縣大鄴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投資興建...
普救寺
普救寺
景點介紹: 位於永濟市西北12公里處的西廂村,始建於隋朝初年,是元代雜劇《西廂記》中故事的發生地。鶯鶯塔是寺內最...
堆雲洞
堆雲洞
景點介紹: 堆雲洞位於夏縣城西25公里稷王山下牛村土崗上,兩側溝壑深近百米。蛇虎、石健二澗環繞,澗水東流入涑水河...
最新點評:發表點評:由於堆雲洞所處地勢高峻,環境幽...
⑤ 運城旅遊景點哪最好
風陵渡·大禹渡·茅津渡
奔騰咆哮的黃河,一出龍門,被秦嶺山脈阻攔,於是掉頭向東,浩浩盪盪,蜿蜒於寬達10多公里的河道上,穿中原,過齊魯,馳騁千里,匯入渤海。沿途山川險要,良田萬頃,車馬如潮,景色宜人。在黃河北岸的我省境內,從上流到下流,相繼有風陵渡、大禹渡和茅津渡三大著名渡口。自古到今,為晉陝豫的交通要沖和軍事重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風陵渡位於黃河從北到南,繼而從西折東的轉折處,南同蒲鐵路的終點,即今芮城縣西南35公里的風陵渡鎮。這里,相傳是黃帝賢相風後發明指南針戰敗蚩尤的地方。風後歿後,黃帝把他葬在他戰斗過的地方,謂之風陵。舊址在今鎮東里許,其地稱風陵堆。由此,渡口稱風陵渡,集鎮則演變成風陵渡鎮了。風陵渡,古稱風陵關,唐聖歷元年( 689),於風陵堆南置關,叫風陵津。明清時在此設巡檢司和船政司,管理防守和運輸事宜。這處「雞鳴一聲聽三省」的渡口,歷史上一直以擺船渡河,來連接陝豫二省。正是「挽輸今正急,忙煞渡頭部」。而今,一座鐵路大橋將南同蒲路和隴海路連接在一起,把黃河天塹變為通途。1500米長的黃河大橋飛跨南北兩岸,連接三省人民。鳳凰咀上的引黃電灌站,吞波吐浪,灌溉著萬頃良田。古老的風陵渡已增添了現代化的風韻,以嶄新的姿態,迎接四方客人。
大禹渡在芮城縣東南的神柏峪。相傳大禹治水時,休息於柏樹之下俯察河勢,並乘船東下,鑿開三門,導河入海。後人將此樹稱為神柏,並建廟以祀,其地則稱「大禹渡」。七十年代這里修建了大禹渡電灌站,分兩級揚水,提水為八個流量,總揚程為 214米。河岸的抽水泵房,能夠根據水位漲落升降而上下滑動。建有四萬立方米的沉沙池,使泥沙排入黃河,清水抽上去澆灌良田,受益面積為 28.6萬畝。電灌站周圍,新建碑廊,新辟花團,增設待濟亭、觀河樓、望岳亭等仿古建築,使遊人增加游興。還可以從二級站腳下的人行道拾級而上 113級台階,在神柏下翹首遠望,滾滾黃水迎面撲來,遊船往來盪漾,詩情畫意躍然大河之上;又可以登船游弋,參加「黃河風情游」,兩岸高山密林,田園風光盡收眼底,氣象萬千。如果再品嘗一下黃河鯉魚的美味,更是別有一番情趣。
⑥ 運城市旅遊景點一卡通都有哪些景點
一共37個。
市區的有5個,分別是關帝廟、常平關帝家廟、中國死海、鳳凰谷、池神廟。
其他地區是舜帝陵、九龍山、鸛雀樓、普救寺、鐵牛館、萬固寺、永樂宮、大禹渡、聖天湖、聖壽寺、洞賓酒廠工業園、司馬光墓、堆雲洞、瑤台山、金樓山、後土祠、東岳廟、孤峰山、皇姑幔、龍興寺、絳守居園池、稷王廟、大佛寺、青龍寺、宋金墓群、太陰寺、紫雲寺、中華宰相村、亞寶工業園、農業觀光園、西侯度遺址。
持旅遊一卡通遊玩合作景點全年不限次。旅遊100網推出的旅遊一卡通卡局限性小,不受年齡與地區限制,本地人群與外地旅遊人群都可辦理此卡,節假日、雙休日均可持卡進入。
(6)運城市風陵渡旅遊景點擴展閱讀
使用規則:
1、「旅遊一卡通」僅限本人使用,不能轉借和轉讓。
2、持卡人在旅遊100網全國會員單位中消費,均可享受相應的折扣和優惠。
3、持卡人每天在同一會員單位可以使用一次,每次最多可享受5人的折扣優惠。
4、本卡簽名有效,請妥善保管本卡,遺失不補。
5、旅遊100網擁有對本卡的最終解釋權及變更權。
6、旅遊一卡通合作會員單位隨時增加,更多合作會員單位信息和優惠政策以網站公布信息為准。
7、在使用旅遊一卡通時,請出示有效證件。
⑦ 風陵渡鎮的旅遊景點
風陵渡鎮境內有180萬年前的西侯渡古人類文化遺址,60萬年前的匼河專古文化遺址和2600年前的羈馬城遺址,並屬有黃帝名相風後陵、唐國公李靖墓、女媧補天鳳凰嶺遺跡,七女墳,黃河古渡等人文古跡。風陵渡因遠古時黃帝賢相,風後葬於此地而得名。鳳凰咀、黃河女媧文化園、生態觀光園、根祖文化、西侯度遺址、匼河遺址等一批旅遊文化景點正在開發之中。
⑧ 運城有什麼旅遊景點
概況
運城旅遊
運城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文物旅遊景點1600餘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0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最多的地級市。[36]旅遊線路以尋根祭祖游、黃河風情游、德孝文化和善文化為主。馳名中外的有武廟之祖「解州關帝廟」、中國四大名樓之一永濟鸛雀樓、世界級藝術宮殿芮城永樂宮、《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永濟普救寺、中華祭祀聖地萬榮後土祠,以及鹽湖舜帝陵、黃河大鐵牛、萬榮秋風樓、夏縣司馬光墓等。
景點
關帝祖廟——端門
重要文化遺址有芮城的西候度遺址;垣曲的南海峪岩洞、同善鎮的「帝舜故里」遺存;北相鎮的舜帝陵;夏縣的禹王城、東下馮、西陰;永濟的獨頭、堯王台;絳縣的原窯河;平陸的七里坡等。[12]重要文物古跡有芮城永樂宮,解州關帝廟,永濟普救寺鶯鶯塔、萬固寺,萬榮飛雲樓、秋風樓,稷山青龍寺,新絳稷益廟等。陳運和詩稱「運不走的歲月,運不走的城。跟歷史、跟詩、跟一代英雄豪傑 ,均在此百姓心胸永存。影響華夏,影響民族,唯有不朽的『武聖』 與山東『文聖』齊名」。
⑨ 魅力運城風景名勝
開元鐵牛:
開元鐵牛亦稱唐代鐵牛,位於永濟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黃河古道兩岸,各四尊。鑄於唐開元十二年(724),為穩固蒲津浮橋,維系秦晉交通而鑄。元末橋毀,久置不用,故習稱「鎮河鐵牛」。因黃河變遷,逐漸為泥沙埋沒。1989年 8月在蒲津渡遺址上經勘查發掘,處於黃河古道東岸的四尊鐵牛全部出土。距蒲州城西牆51米,距西城門110米。鐵牛頭西尾東,面河橫向兩排。伏卧,高1.5米,長3.3米,兩眼圓睜,呈負重狀,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牛尾後均有橫鐵軸一根,長2.33米,用於拴連橋索。牛側均有一鐵鑄高鼻深目胡人作牽引狀,現已露出地面部分高1.5米,肩寬0.6米。四牛四人形態各異,大小基本相同,據測算,鐵牛各重約30噸左右,下有底盤和鐵柱,各重約40噸,兩排之間有鐵山。
蒲津渡是古代黃河的一大渡口,位於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的黃河東岸。蒲津渡自古以來就是秦晉之交通要沖,歷史上有很多朝代在這兒修造過浮橋。據《春秋左傳》記載,昭公元年,秦公子咸奔晉,造舟於河。《初學記》:「公子咸造舟處在蒲板夏陽津,今蒲津浮橋是也。」《史記·秦本紀》又載:「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初作河橋。」張守節《史記正義》謂:「此橋在同州臨晉縣東,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橋也。」以後東魏齊獻武王高歡、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在這兒建造過浮橋。唐初,河東為京畿,蒲州是長安與河東聯系的樞紐。開元六年(718),蒲州被置為中都,與西京長安、東都洛陽齊名。開元十二年(724),為了加強對唐王朝的大後方河東地區及整個北方地區的統治,唐玄宗任命兵部尚書張說主其事,改木樁為鐵牛,易笮索為鐵鏈,疏其船間,傾國力對蒲津橋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通典》、《唐會要》、《蒲州府志》均記載此事。有宋一代,蒲律渡仍是黃河的重要渡口之一。金元之際,浮橋始毀於戰火,只剩下兩岸的鐵牛。後來因三門峽水庫蓄洪而使河床淤積,河水西移,鐵牛被埋入河灘。今蒲津渡遺址,西距黃河堤岸2.8公里,隔河遙望陝西省朝邑縣,東距古蒲州城西牆約六米,南距古蒲州城西門(即蒲津門)近百米。1988年、1991年對蒲津渡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勘探和科學發掘。根據發掘結果,唐蒲津渡遺址最深處距今地表6.5米。在靠當時河岸有一道曲拱梯形石堤,堤基下有密密成排豎釘的柏木樁,壘砌石條間貫注有鐵錠,又以米漿白灰泥粘合縫隙, 十分牢固。這道石堤明確地可以看出系分兩次砌築。在緊靠石堤處發現了四尊鐵牛、四個鐵人、兩座鐵山、三個鐵墩、六根鐵柱。還發現一座四米見方的磚屋遺址,門坎向東,當是管理渡口之所在。發掘中還發現了唐開元通寶、宋天聖元寶、元豐元寶、金正隆元寶等十餘枚銅錢。
蒲津渡遺址是一處具有豐富遺存的大型遺址,也是我國第一次發掘的大型渡口遺址,它展現了我國古代橋梁交通、黃河治理、冶鑄技術等各方面的科技成就,也直觀地揭示出黃河泥沙淤積、河水升高、河岸後退的變遷過程,從而為歷史地理、水文地質、環境考古及黃河治理提供了許多有用資料。
普救寺:
位於山西省西南永濟市蒲州古城東3公里的峨嵋塬頭上。這里塬高29米~31米,南、北、西三面臨壑,惟東北向依塬平展。原有范圍,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50米,總面積約7萬平方米;
這里地勢高敝,視野寬闊,寺院坐北朝南,居高臨下,依塬而建。這是一座千年古剎,我國古典戲劇名著《西廂記》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從1986年以來,新修復的普救寺,寺院建築布局為上中下三層台,東中西三軸線(西軸為唐代,中軸為宋金兩代,東軸為明清形制),規模恢宏,別具一格。從塬上到塬下,殿宇樓閣,廊榭佛塔,依塬托勢,逐級升高,給人以雄渾庄嚴,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廂記》故事密切關聯的建築:張生借宿的「西軒」,崔鶯鶯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馬解圍之後張生移居的「書齋院」穿插其間。寺後是一地勢高低起伏,形式活潑的園林花園。園內疊石假山懸險如削,鶯語雙亭飛檐翹角。荷花池塘上橫架曲徑鵲橋,亭橋相接、湖山相銜。鶯鶯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
屹立在寺中的鶯鶯塔,不僅形制古樸、蔚為壯觀,而且以奇特的結構,明顯的音效應著稱於世。遊人在塔側以石扣擊,塔上會發出清脆悅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聲,令遊人連連稱奇。據方誌中稱之「普救蟾聲」,為古時永濟八景之一。
由於《西廂記》的問世,使得這個「普天下佛寺無過」的普救寺名聲大噪,寺內的舍利塔也被更名為「鶯鶯塔」而聞名遐償邇。而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 ,千百年來一直撼動著人們的心靈,使它成為蜚聲著譽的游覽勝地。
解州關帝廟:
解州古稱解梁,是三國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鄉,位於運城市西南15公里的解州鎮,鎮西有全國現存最大的關帝廟,俗稱解州關帝廟,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解州關帝廟創建於隋開皇九年(589),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重建,嗣後屢建屢毀,現存建築為清康熙四十一年(1072)大火之後,歷時十載而重建的。廟以東西向街道為界,分南北兩大部分,總佔地面積約 66600餘平方米。街南稱結義園,由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蓮花池、假山等建築組成。殘存高2米的結義碑1通,白描陰刻人物,桃花吐艷,竹枝扶疏,構思奇巧,刻技頗高,系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言如泗主持刻建的。園內桃林繁茂,千枝萬朵,頗有「三結義」的桃園風趣。街北是正廟,座北朝南,仿宮殿式布局,佔地面積18570平方米,橫線上分中、東、西三院,中院是主體,主軸線上又分前院和後宮兩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門、雉門、午門、山海鍾靈坊、御書樓和崇寧殿。兩側是鍾鼓樓、「大義參天」坊、「精忠貫日」坊、追風伯祠。後宮以「氣肅千秋」坊、春秋樓為中心,左右有刀樓、印樓對稱而立。東院有崇聖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宮、饗聖宮和東花園。西院有長壽宮、永壽宮、余慶宮、歆聖宮、道正司、匯善司和西花園以及前庭的「萬代瞻仰」坊、「威震華夏」坊。全廟共有殿宇百餘間,主次分明,布局嚴謹。殿閣嵯峨,氣勢雄偉;屋宇高低參差,前後有序;牌樓高高聳立,斗拱密密排列,建築間既自成格局,又和諧統一,布局十分得體。庭院間古柏參天,藤蘿滿樹,草坪如氈,花香迷人,使磅礴的關帝廟氤氳著濃烈的生活氣息。
遊人從義勇門或忠武門入前庭,穿過「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端門,東西鍾鼓樓巍巍聳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單檐歇山頂廟門,中門是專供帝王進出的門,叫「雉門」,東面的「文經門」是文職官員行走的,西側的是「武緯門」,是甲胄之士通行的。雉門門樓上嵌豎匾,書金字「關帝廟」三字。雉門後部的台階上是戲台,鋪上台板即可演戲,是一座雙昂卷棚歇山頂建築,下是橫匾「全部春秋」,與上、下場門的「演古」、「證今」相映成趣。
前行有午門.是一座面闊五間,單檐廡殿頂、石雕迴廊的廳式建築。周圍有石欄桿,欄板正反兩面浮雕各類圖案、人物 144幅,洋洋大觀,頗有童趣。廳內南有周倉、廖化畫像,軒昂威武。北面左右兩側,彩繪著關羽戎馬一生的主要經歷,起於桃園三結義,止於水淹七軍,只是沒有走麥城這個情節,在全國關廟壁畫中都按此進行,據說這是因忌諱關羽自高自大而被殺,終於造成蜀國的覆滅而隱去的。穿過午門,經「山海鍾靈」坊、御書樓,便是關帝廟主體建築崇寧殿。
北宋崇寧三年(1104),徽宗趙佶封關羽為「崇寧真君」,故名崇寧殿。殿前蒼松翠柏,鬱郁蔥蔥,配以石華表一對,焚表塔兩座,鐵旗桿一雙,月台寬敞,勾欄曲折,使人頓生敬佩之感。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頂,檐下施雙昂五踩斗拱,額枋雕刻富麗。殿周迴廊置雕龍石柱26根,皤龍姿態各異,個個須眉畢張,活靈活現。下施欄桿石柱52根。砌欄板50塊,刻浮雕 200方,蔚為壯觀。大殿明間懸橫匾「神勇」二字,清乾隆帝手書。檐下有「萬世人極」匾,是咸豐皇帝所寫。下列青龍偃月刀三把,重 300斤,門口還有銅香案一座,鐵鶴一雙,以示威嚴。殿內木雕神龕玲瓏精巧,內塑帝王裝關羽坐像,勇猛剛毅,神態端莊肅穆。龕外雕梁畫棟,儀仗倚列,木雕雲龍金柱,自下盤繞至頂,猙獰怒目,兩首相交,以示關羽的英雄氣概。龕上有康熙手書「義炳乾坤」橫匾一方,更增崇寧殿庄嚴肅穆的氣氛。
穿崇寧殿而出,入後宮南門,就進入寢宮,過花圃,有「氣肅千秋」坊,是中軸線上最高大的木牌坊。東側有印樓,里邊放著「漢壽亭侯」玉印模型,西側是刀樓,裡面列青龍偃月刀模型。雙樓對峙,系方形三層的十字歇山頂建築。院里植有翠竹一片,風動影搖,珊珊可愛。又有《漢夫子風雨竹》碑刻,以竹隱詩,詩曰「莫嫌孤葉淡,經久不凋零。多謝東君意,丹青獨留名」。傳說出自關羽的手筆。
後宮後部,是關帝廟扛鼎之作的春秋樓,掩映在參天古樹和名花異卉之間,巍然屹立,大氣磅礴。樓內有關羽讀《春秋》像,故名。《春秋》又名《麟經》,故又名麟經閣。創建於明萬曆年間,現存建築為清同治九年(187O)重修的。寬七間,進深六間,二層三檐歇山式建築,高33米。上下兩層皆施迴廊,四周勾欄相依,可供憑欄遠眺。檐下木雕龍鳳、流雲、花卉、人物、走獸等圖案,雕工精湛,剔透有致。樓頂彩色琉璃覆蓋,光澤奪目。樓內東西兩側,各有樓梯36級,可供上下。第一層上,有木製隔扇108面,圖案古樸,工藝奇特,傳說是象徵歷史上山西 108個縣。世傳春秋樓有三絕:建築結構奇巧別致,上層迴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層垂蓮柱上,垂柱懸空,內設搭牽挑承,給人以懸空之感謂之一絕;進入二層樓,有神龕暖閣,正中有關羽側身夜觀《春秋》像,閣子板壁上,正楷刻寫著全部《春秋》,謂之二絕;據說樓當項,正好對著北斗七星的位置,謂之三絕。
關帝廟除古建築外,還有琉璃影壁、石頭牌坊、萬斤銅鍾、鐵鑄香爐、石雕飾品、木刻器具以及各代石刻23塊,各朝題詩題匾60餘幅,還有其他的零散文物,都是值得一觀的藝術精品。
關帝廟,自古就是游覽勝地,又是全國最大的祭掃關帝的場所,遊人信士絡繹不絕,香火旺盛。如今經過多次修葺、彩繪,關帝廟更加壯麗輝煌。 關帝廟春秋樓楹聯 青燈觀青史,著眼在春秋二字;
赤面表赤心,滿腔存漢鼎三分。
聖德服中外,大節共山河不變;
英名振古今,精忠同日月常明。
北斗在當頭,簾箔開時尖掛斗;
南山在對面,春秋閱罷且看山。
永樂宮:
永樂宮,位於芮城縣城北約三公里處的龍泉村東,建在原西周的古魏國都城遺址上。這是一處在國內外得有影響的古建築,它以壁畫藝術聞名天下。這里的壁畫,是我國現存壁畫藝術的瑰寶,可與敦煌壁畫媲美。
永樂宮,原來一處道觀,是為奉祀中國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呂洞賓而建,原名「大純陽萬壽宮」,因原建在芮城鎮永樂鎮,出被稱為永樂宮。永樂宮系元代定宗貴由二年(公元1247年)動工興建,包括彩繪壁畫在內,元代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遷)竣工,施工期長達110多年。
永樂宮內,宮宇規模宏偉,布局疏朗。除山門外,中軸線上還排列著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等四座高大的元代殿宇。這些元代建築,是我國古建築中的優秀遺產。在建築總體布局上風格獨特,東西兩面不設配殿等附屬建築物,在建築結構上,吸收了宋代「營造法式」和遼、金時期的「減柱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
永樂宮壁畫,滿布在四座大殿內。這些繪制精美的壁畫總面積達96O平方米,題材豐富,畫技高超,它繼承了唐、宋以來優秀的繪畫技法,又融匯了元代的繪畫特點,形成了永樂宮壁畫的可貴風格,成為元代寺觀壁畫中最為引人的一章。
三清殿,又稱無極殿,是供「太清、玉屬、上清元始天尊」的神堂,為永樂宮的主殿。殿內四壁,滿布壁畫,面積達403.34平方米,畫面上共有人物 286個。這些人物,按對稱儀仗形式排列,以南牆的青龍、白虎星君為前導,分別畫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圍繞主神,28宿、12宮辰等「天兵天將」在畫面上徐徐展開。畫面上的武將驍勇驃悍,力士威武豪放,玉女天姿端立。整個畫面,氣勢不凡,場面浩大,人物衣飾富子變化而線條流暢精美。這人物繁雜的場面,神彩又都集中在近300個「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道教禮儀中,因此被稱為「朝元圖」。
純陽殿,是為奉祀呂洞賓而建。
純陽殿內,壁畫繪制了呂洞賓從誕生起,至「得道成仙」和「普渡眾生游戲人間」的神話連環畫故事。
純陽殿內對扇後壁的「鍾、呂談道圖」,是一幅極為珍貴、人物描寫極為成功、情景相融得非常好的一幅壁畫。
重陽殿,是為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領王重陽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內出採用連環畫形式描述了王重陽從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
純陽殿、重陽殿內的連環畫,雖是敘述呂洞賓、王重陽的故事,但卻妙趣橫生地展示了封建社會中人們的活動。這些畫面,幾乎是一幅幅活生生社會生活的縮影。平民百姓的梳洗、打扮、吃茶、煮飯、種田、打魚、砍柴、教書、采葯、閑談;王公貴族、達官貴人的宮中朝拜、君臣答理、開道鳴鑼;道士設壇、念經等各式各樣的動態躍然壁上。畫中,流離失所的飢民、鬱郁寡歡的廚夫、茶役、樂手,朴實善良而勤勞的農民與大腹便便的宮廷貴族、帝王將相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照。
永樂宮原在的永樂鎮,因黃河三門峽工程動工,處於淹沒區內,所以,從1959年起,歷經六年,將永樂宮全部遷移到芮城縣城北。
五老峰:
王官谷和五老峰算不上奇山大水,但谷幽壑深,峰奇石異,是中條山呈獻給人的兩顆珍寶,五老峰如今已經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說起它們的位置,東距解州關帝廟25千米,南距永樂宮10千米,西北30千米是普救寺,黃河像只溫柔的臂膀從西側和南側環抱著山峰。
五老峰的得名源於五根擎天巨柱般的山峰,中間的主峰玉柱峰被其它"四老"環繞,孤標秀出,它陡峭險峻的姿態令不少旅遊者望而卻步,但懸掛其上的鐵鏈是可以幫助人們完成登頂的夢想的。極頂之上,有袖珍的廟宇和美麗的風光。五老峰的景點有一些還沒行開發,半山的五老殿可以稱為景區的中心,玉柱峰、棋盤山、紅砂峪等都要從這里出發。
王官谷的風景以飛瀑取勝,山石陡崖也頗壯觀,據說是由當地農民企業家主持開發的,王官谷沒什麼真正的古跡。唐末詩人、詩論家司空圖在這里隱居著述《詩品二十四則》,如今只能從山水中去體味採菊而居的那種韻味。司空圖在王官谷隱居二十餘年後,朱溫篡唐建梁,三次下詔任命他為禮部尚書,司空圖堅辭不就,並深以為恥,絕食而死,也是經典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境界。王官谷也因此受到清高人仕的特別推崇。
交通:在運城禹都市場前有開往五老峰的旅遊專線車,票價11元,可送到景區內的登山台階處。另外還可乘坐從運城開往永濟的長途汽車,在虞鄉鎮附近的公路口下車6元,乘坐三輪摩托車到售票處3元。從山門到登山台階,還有數里盤山公路,景區內有小巴接送,每人3元。王官谷距離五老峰約10千米,有三輪摩托接送,10元左右。
住宿:五老殿處可租用帳篷過夜。
⑩ 風陵渡有什麼地方好玩的
風陵渡有兩個景點,便是著名的兩座大橋和65度黃河彎了,鐵路大橋(武警把專守)和公路大橋(江澤民屬題辭),是中國唯一有兩座大橋的鎮。
風陵渡鎮地處晉、秦、豫三省交界的黃河大拐彎處,這里地理位置獨特,交通便捷,三河交匯(黃河、渭河、洛河)、三省交界(陝西、山西、河南)、三路共通(鐵通、公路、水路)、三橋飛架(鐵路橋、公路橋、高架橋)。
是山西省的南大門,是通往我國華北、西北、西南和中原大地的咽喉要通,是國際歐亞大陸橋的「橋頭堡」,今天以其「淘金之地」,倍受商家青睞,成為黃河金三角的一顆璀璨明珠。
(10)運城市風陵渡旅遊景點擴展閱讀
風陵渡,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下轄鎮,在芮城縣西南端,距縣城30公里,與河南省三門峽市、陝西省渭南市為鄰。風陵渡正處於黃河東轉的拐角,是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跨華北、西北、華中三大地區之界。自古以來就是黃河上最大的渡口。 千百年來,風陵渡作為黃河的要津,不知有多少人是通過這里,走入秦晉。
黃河流過河口鎮後,為南北走向的呂梁山所阻,折向南流,奔騰於陝西、山西兩省邊界的峽谷之間。河水從壺口瀑布瀉下後,出龍門繼續向南流,到潼關附近,因受東西走向的秦嶺山脈其中一條支脈華山所阻,折向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