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陽旅遊景點介紹
『壹』 建陽有什麼名勝古跡。
1、書坊楠木廳
座落於建陽書坊鄉書坊村古街上,為清代末年書坊富商陳氏所建,屬閩北罕見的磚木結構古民居。由於民居中的100餘根柱子、橫梁、窗戶及桌、椅、床等主要傢具用材均為名貴木材楠木建造,故名。80年代後,由陳一新的孫子贖回一半,並將被毀壞的部分精心修復,從一個側面再現當時的豐采。
2、漳墩白沙橋
位於建陽漳墩鎮漳杭線一公里到619米處,橋長40餘米,三孔,兩個橋墩的分水尖上部各鑲著一隻「公雞嘴」,與橋身渾為一體,它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此橋不僅結構獨特,還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據傳說,那兩只「公雞嘴」是護橋神的化身,有了它,數百年來,任憑山洪卷來巨木和泥石流的沖擊,白沙橋都安然無恙,1975年,公路維修部門對橋面整修一次,並加上欄桿,但橋的主體仍保持原來的風貌。是至今仍作為公路橋梁的最古老的石拱橋。
3、拿坑石拱橋
位於建陽書坊鄉饒壩村拿坑,是建陽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在拿坑村前相距一公里長的一條溪流上,原建有13座橋梁,現存8座石拱橋(石砌單拱橋)。於明嘉靖十七年(1538)至萬曆元年(1572)期間相繼建成。清乾隆十五年(1750)間加造石欄桿。
橋長大都在6.5至7.3米、寬4.5至5.6米。拿坑是古代建(陽)邵(武)古道必經之地,故建這些拱橋以利行旅。拿坑橋為閩北罕見的石橋建築群。橋側有明、清石刻題記,記載此橋建築始末。該橋保存較好,至今仍可通行。
4、黃坑太子橋
位於建陽黃坑鎮長見村至李家塘之間的一條溪流上,共建有石拱橋7座,橋為石砌單拱。據史料記載為明朝年間建造,最遲在崇禎年間。其中一座位於長見村太子嶺的溪澗上,被稱作太子橋的規模最大,跨度18.6米,寬3.6米,高10餘米。
高陽橋跨度約16米,寬3米,高約10米。雙石橋跨度約10米。枉溪李橋(二座)跨度各約10米。楊樹橋跨度約4米。李家塘村現存修橋捐款碑一方,落款為大明崇禎十六年(1643)。古橋保存完好,至今仍可通行。
5、西山摩崖石刻
位於山頂西側,紗帽岩旁,字大一米見方,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石刻系南宋寶佑三年(1255)理宗皇帝乙卯賜蔡抗的御書真跡,字體蒼勁,氣勢磅礴,刻工精細,至今完好如初。
「西山」摩崖石刻,位於山頂西側,紗帽岩旁,字大一米見方,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石刻系南宋寶佑三年(1255)理宗皇帝乙卯賜蔡抗的御書真跡,字體蒼勁,氣勢磅礴,刻工精細,至今完好如初。
『貳』 閩北有哪些旅遊景點
閩北山川秀麗,文物古跡眾多,發展旅茫盪山風景區游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目前,以國家首批公布的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武夷山為中心,聯結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南平茫盪山、九峰山;建甌歸宗岩、萬木林;松溪湛廬山;政和洞宮山;浦城浮蓋山;浦城匡山;建陽宋瓷窯址;武夷山漢城遺址;邵武熙春園、李綱祠、錦 溪;光澤烏君山等150多處景點。
玉女峰
聳立在二曲溪南的玉女峰是武夷山最秀麗的山峰,已成為武夷山的象徵。因其酷似亭亭玉立的少女而得名。玉女峰插花臨水,獨立溪畔,崖石秀潤光潔,山頂上草木蒼翠欲滴,如發如髻。從水中看去,猶如一位秀美絕倫的少女,在沉思、等待……不論是霜晨還是月夕,也不論是雨天還是晴日,玉女峰總是充滿著迷人的神韻。玉女峰周圍主要景點有仙榜岩、仙館岩、大王峰、鐵板峰、鏡台、水光石等。度假區距玉女峰約1.5 公里。
九曲溪
九曲溪風景區面積約8.5平方公里,發源於桐木關西北角、三港國家自然保護區內,全長60公里。由於九曲溪彎彎曲曲,深深地切割著武夷群峰,形成九曲清流繞青峰的美妙景觀,乘坐竹筏泛溪觀賞山景,成為武夷山游覽的一大特色。
武夷山古漢城遺址
位於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西南1公里,是目前中國南方地區發現年代較早、規模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遺址。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漢城遺址坐落在起伏的丘陵山地上,城址呈長方形。 南北長860米,東西寬550米,總面積48萬平方米。城的東、西、北三面,崇溪環繞,依山傍水,風景優美。城牆沿山勢夯土建築,殘高4-8米,東西城垣共保留3處豁口通道, 為當年的城門。城外有護城壕。經發掘,城內分布著殿宇、樓闕、營房住宅、冶鐵、制陶和墓葬等遺址多處。
武夷山紫陽書院
武夷山紫陽書院在武夷山五曲隱屏峰下。始建於宋淳熙十年(1183),稱武夷精舍,南宋末年擴建,稱紫陽書院,明正統年間改稱朱文公祠。宋朝理學家朱熹曾在此講學達十年。初建時有仁智堂、隱求齋、寒棲館、晚對亭、鐵笛亭等建築物。現僅存止宿和隱求室的部分建築。書院各處石壁上,留有許多詩文手跡,尢以朱熹親筆題勒"游者如斯"和人陳省在曬布岩刻下的"壁立萬仞"為著。
建甌萬木林
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建甌市房道鄉境內,佔地面積1600畝。是元代鄉坤楊達卿用"有於吾山種木一株者酬之半粟"的辦法,募集鄉人在楊家祖墳地大墩山植樹營造的。數年之後,這里樹木茂盛,蔚然成林了。1958年國務院頒令萬木林為重點保護的國家封禁林。
萬木林里生長著茂密的亞熱帶林木。蒼勁挺拔的雲杉直指天際,碗口粗的古藤懸空盤繞。林中樟、楠樹種尤多,最大的黃樟胸徑達181公分,樹高34米,已有600多年樹齡。還有肉桂、觀光木、石梓、江南紅豆杉、鄂西紅豆樹等珍貴稀有的樹種。萬木林盛產香菇、黑木耳、白木耳和黨參、金不換、雞血藤、八角金盤、五味子等。林中棲息著國家重點保護的獼猴、隱角鹿、黑狗熊等稀有動物。萬木林既是開展林業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適宜於參觀游覽的森林公園。
建陽庵山
是潭東第一名山,距建陽市區約8公里,最高峰"海拔1020米。登臨絕頂,建陽、建甌、武夷山風光盡收眼底。庵山因山中有庵而得名。孤峰獨聳,環山似揖,四時風景不同,嬌燒怡人。主要景點有靈泉寺、關刀峽、仙姑梳妝、青士迎賓、月景波光、鴛鴦柏樹、白鶴仙母、龍壇等十八景。靈泉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明萬曆年間,邑人傅國珍修聾擴建。清雍正十年(1732年)寺遭火焚。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邑人傅光裔、傅克欽倡捐重建。靈泉寺分三重大門,一重門留有宋代石刻對聯一副:"到此山門近天閥,始知蓬萊有仙翁";二門留有石刻橫批"靈泉古跡";三門留有石刻橫批"湧泉勝境"。寺中供祀著三皇元君塑像。靈泉寺前後有千年柳杉六棵。
朱熹墓
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建陽市唐石里(黃坑鎮)大林谷。墓地系朱熹生前所選。左前側是鯉魚崗,右前方乃唐石山;前臨虎山雄踞,背靠九龍山之九龍崗,稱"風飄羅帶"。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於南宋慶元六年(1200年)3月甲子日病逝於建陽市考亭,與夫人劉氏並葬於此。山上有幸如亭和順寧庵。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屢經修葺,山下享堂5楹。清朝康熙、乾隆、嘉慶等均有重修,並在山下建朱子祠,以後失修傾圮。朱熹墓為圓形,外用鵝卵石圍砌。上首中央仍立清代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墓碑一塊。上書"宋先賢朱子,夫人劉氏墓"。墓前設長方形石香爐、石供案各一,靠前兩旁有石蠟燭一對。新修的大道旁已新建墓道碑亭。
建陽閩北歷史紀念館
為深切懷念獻身革命的閩北英雄兒女,弘揚閩北人民英勇奮斗的革命精神,激勵閩北人民在改革創新和持續發展中,為閩北崛起建功立業、開拓前進。1983年中共建陽地委、行署決定在閩北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崇安縣籌劃建設"閩北革命歷史紀念館",1985年動工興建,1988年建成開館。
閩北革命歷史紀念館位於著名的革命老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國家旅遊度假區、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的武夷山市區列寧公園內,與公園內的閩北革命烈士紀念碑、粟裕大將骨灰安放處、閩北著名的六烈士紀念亭等共同形成閩北愛國主義教育和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的人文景觀。
閩北革命歷史紀念館是一座回字型仿古建築,造型典雅壯觀,在開放式列寧公園茂林修竹的映襯下熠熠生輝。紀念館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共分7個展廳,陳列200多件珍貴的革命文物和260餘幅圖片,圖文並茂、翔實直觀,全面展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閩北人民經歷的大革命浪潮、土地革命硝煙、抗日戰爭烽火、解放戰爭炮聲的光輝革命歷程。
松溪湛盧山
山中森林蓊鬱,泉鳴鳥語,常有雲霧浮凝,若當春,若經秋,炫耀百狀,主要景點有試劍石、劍池、鑄劍爐、歐冶洞、仙姑洞、岑岩古道、清涼寺等。人文歷史
湛盧山是我國歷史名山,相傳為春秋時越人歐冶子鑄劍之地,至今爐冶遺跡尚存。宋代大理學家朱熹也曾築吟室於山半,寄寓講學。明儒楊纓就其址建續賢庵,其後人又改為楊氏書室、湛廬書院,以傳播文化。
舊志雲:唐貞觀中已有摩崖石刻,記載此山開拓情況。山中爐岩傳為歐冶子鑄劍爐,寶劍鑄成,寒光閃閃,鋒芒逼人,揮劍試之,劍落石裂,痕深數丈,即今之驗劍石,遺跡依然,傳為侍話。
自松溪茶坪鄉駐地向南約七公里,拾級登山。沿途山轉路回,松風颯颯,泉水淙淙,引人入勝。至山上豁然開朗,漸次平曠,幽谷層巒,並收眼底。睛明則山光耀金,遙望浦城、政和縣境,田園村舍,隱約可見;陰雨,則青煙彌漫,寒氣襲人,如沉雲海,森然可畏。
山中有劍峰、試劍石、劍池、煉劍爐、歐冶洞、仙姑洞、香岩、斷碑、木澗、中祠、狀元峰、陟岵台及岩古道等十六景。並有摩崖題刻多處,惜已泯滅。尋幽徑,臨絕頂,岩石羅列其間,狀如蹲獅伏虎,飲牛奔馬,各具情態,綴以寶塔石屋,清靜雅緻,宛若仙境,俗稱"仙寺"。
山中有清涼寺,建於唐中宗神龍年間,歷經修繕,今猶完好。佛閣經堂,飛檐逐雲,既入山門,順迴廊直入大雄寶殿,兩廂及後院為遊客休憩之所,凡九十九間,處處相通,可容千人住宿。每逢盛夏,遠近遊客,不顧勞累,翻山越嶺,策杖攀藤,興致勃勃,來此探勝。
浦城峰奇石怪
徐霞客:"石痕竹影,娟然可愛。峰巒環列,此真獨勝。"生態樸拙--匡山風景區 匡山區內大部分岩層為侏羅紀時期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中部(楊梅山一線)有小部分第三紀花崗岩裸露。
碧水丹山--九石渡風景區九石渡景區為丹霞地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這里的岩石神形兼備,有卧牛石、仙掌石、螺螄石、銀倉、金鍾岩、瀑布岩、虎形岩、金龜岩、河馬石、象鼻岩、十八羅漢、閭山門岩、伏貓山岩等。其中,最為神奇的是老鼠岩和水牛岩,昂然挺立,惟妙惟肖,分外引人注目。歷史上江淹(江郎才盡)、朱熹、徐霞客都在此駐足並留下贊美這里山水的詩文。
東南地區青銅文化的新探索--浦城管九村周代土墩墓群
被評為2006年度"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和"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龍窯的起源--浦城貓耳弄山商代窯群被評為200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政和洞宮山
洞宮山位於政和縣楊源鄉境內,地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屏南鴛鴦溪上游,面積約10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459米。因山中一巨石呈"宮"字狀,奇山洞又有洞中宮殿之稱,故名"洞宮山",山中風光旖旎,景色清幽,峰巒岩洞,秀拔奇偉,有奇峰異景49處,其中以"花橋、虹溪、怪圈"三絕稱著。
光澤烏君山
烏君山位於光澤縣城東約20公里處,北接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烏君山因頂有岩形似猴子,俗稱猴子山。烏君山最高峰海拔1477米,方圓約20公里,有大小峰巒30餘座。烏君山自古便負有盛名,山上有烏君洞、飛泉岩、仙橋石、巨蟒出洞、神龜下山、風動石、會仙岩、美人石、夫妻岩、水簾洞、香爐峰等20餘處勝景。烏君山山間溪流縱橫,風光奇特,奇松怪石,蔚為壯觀,有光澤第一名勝之稱。
邵武熙春園
熙春園位於邵武城西,佔地面積38公頃,這里依山傍水,風景秀美。園內有宋、元、明、清各代古建築遺址和風景名勝多處,其中尤以滄浪閣、熙春朝陽、六噓高嘯、惠應祠、越王台等10餘處景點最為出名。在熙春園中,保存了有很多關於歷史名人的記載,其中包括南宋詩論家、詩人嚴羽,西漢初閩越王諸兄等等。在百年古樟之後的滄浪閣,是紀念《滄浪詩話》作者嚴羽所建的,越王台則是為了紀念西漢初閩越王諸兄在邵武建城立下的功績興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