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三台旅遊景點大全
⑴ 綿陽市三台有什麼好玩的
我就是三台城區的,可能跟其他城市比不上,但還是有他自己的地方。天外天有游樂場,公園有牛頭山,鳳凰山,或者是魯班水庫
⑵ 綿陽三台縣有什麼好玩的
雲台觀、郪江古鎮、西平古鎮、琴泉寺、五層山、魯班湖、東山公園
⑶ 四川綿陽三台旅遊風景
城裡的鳳凰山、牛頭山,三台文武學校;轉盤那裡的文化公園,大佛寺,還有老城牆。城外的魯班水庫,雲台觀和凄江古鎮值得去看看
三台杜甫草堂 據史載,公元762年,棄官入蜀的杜甫又遇戰亂,無奈之下的詩人只好從西川節度使治所的成都流亡到東川節度使治所的梓州。"世亂鬱郁久為客客,路難悠悠常傍人"。在這里,杜甫度過了他寄人籬下的又一段困苦生活。 如今的草堂是在明代所建工部草堂遺址上,於八十年代重建的仿古園林建築群。草堂內詩聖生平館,中院宏偉的詩史堂,花木扶疏的後院。暖融融的春陽下,幾樹海棠開得正艷,火焰般的花朵給清靜的小院平添了幾分亮色。碧綠的荷池中佇立著一尊杜甫的全身塑像,詩人撫袖昂首,滿含憂患的雙眼遙望著遠方。這情景使你想起那令人不堪回首的一幕:公元770年冬的一天,杜甫在離開四川後,終因病痛纏身,窮困潦倒而客死於湘江上的一艘小船上。"青春作伴好還鄉"對於詩人來說,只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夢。 步出草堂,回首見大門兩旁有郭沫若夫人於立群手書的一副對聯: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卷虎卧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對聯道出了後世人對這位千古詩聖的高度評價和崇敬,他留下的詩史般的華章卻永遠光耀後世。如今從牛頭山往下看,昔日破舊的梓州早已變成了一座繁榮而美麗的縣城,望著往來不斷的車流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我想,一千多年前那段動盪和流亡的歷史對杜甫來說是不幸的,然而對於梓州來說又是有幸的,畢竟,這里曾生活過一位值得我們民族永遠紀念的人。
三台歷史悠久,古稱梓州,歷為州、府、路治所。縣城在唐宋時與成都齊名,享有「川北重鎮,劍南名都」之美譽,是四川歷史文化名城。
三台自古就是蜀中旅遊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昔日六景,聞名遐邇,今日名勝,獨具特色。工部草堂、東林晚鍾、奎閣迎輝、三台滴翠、琴泉余韻、蟠龍大佛、典雅靈峰享譽巴蜀。先秦時期的古.郪國遺址和妻江漢墓、靈興崖墓神秘而悠遠,四川第二大道教勝地雲台觀雖歷經百年滄桑,仍保存完好;而今,雄偉壯麗的魯班湖主壩被譽為「東方金字塔」,湖面水天一色,美不勝收,被稱為「小西湖」的團結水庫,波平如鏡,千嬌百媚,淡妝濃抹總相宜。經過多年的著力打造,形成了「漢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唐宋文化」、「鄉村旅遊文化」、「生態旅遊文化」五大品牌優勢,神秘的古妻阝國、仙境雲台觀、生態魯班湖吸引著大批國內外遊客,到此一游,令人流連忘返,樂不思歸。
三台縣雲台觀 三台魯班湖等等
⑷ 綿陽三台有些什麼好吃的好玩的
玩的有:凄江古鎮 雲台觀 魯班水庫 梓州公園 鳳凰山 杜甫草堂等等
吃的還是很多,反正都是川菜都差不多.
⑸ 綿陽三台的文化資源有哪些
三台名人
三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歷史上北宋的蘇易簡、蘇舜欽、蘇舜元三兄弟,世稱潼川三蘇,一狀元兩進士。唐代大詩人李頎、陳子昂、李珣均出生於三台。至於外籍客居三台的文學家、詩人,更為壯觀,如初唐四傑中的王勃、楊炯、盧照鄰,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張九齡、韋應物、岑參、盧綸、韓愈、劉禹錫、賈島、蘇軾、文同、楊萬里、李調元、張問陶等都留下許多珍貴的詩文墨跡,供後人品賞。近代醫中聖手蕭龍友,他的中葯醫術冠絕天下,被同仁譽為北京「四大名醫之冠」,絲綢巨子陳開沚是四川最早實行了農、工、商結合的實業家。如今的三台名人更是多不勝數:詩人野川、李長空、布衣、謝雲,作家戴岱、張慶;著名的音樂家羅忠鎔(代表作《山那邊喲好地方》,民樂合奏《春江花月夜》等),鄧禹平(《阿里山的姑娘》的填詞者),龔隆昆(南京部隊政治部前線歌舞團著名指揮家),許可經(中國音樂高等教育先驅者,四川音樂教育開拓者、奠基者,四川音樂學院、西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創始人),音樂家邱平邦 、江傳照,年輕音樂家李傑慧(系文化部中國群眾文化學會音樂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輕音樂學會會員,四川省音樂家協會會員、四川省鋼琴學會會員、綿陽市音樂學科帶頭人。作為全國32名少兒歌曲創作骨幹之一,曾多次被中央文化部邀請參加全國歌曲創作筆會和采風活動,其作品《小天使的夢》、《心語》等二十餘首歌曲榮獲文化部、中國音協、中國大眾音協等頒發的全國大獎,並受到傅庚辰、龔耀年、伍嘉冀、張卓婭、顧春雨等我國著名作曲家的一致好評。代表作有歌曲《小天使的夢》、《文明花開梓州城》(三台縣創建全國文明縣城主題歌)、《中國又走進新的春天》等,其傳略被編入人民出版社《中國音樂家辭典》);著名書法家羅子平、周真誠、唐超,畫家謝梓文、龍榮華、李德祥、趙德賢,還有攝影家袁成松等等一大批文化藝人,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劉家琛,成都軍區司令員李世明,國防部長梁光烈等軍政大員......這些使三台成為一座文化底蘊厚實的魅力之城。
氣候特點
三台縣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偏北,海拔高度307-672米。三台縣地處北亞熱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最高氣溫39.9℃,最低氣溫-15℃,年平均氣溫16.7℃,日照1376小時,無霜期283天,降水量882-1134毫米,空氣相對濕度79%。縣城達到國家《空氣質量標准》GB3095-1996二級標准。
地質地貌
三台縣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偏北,海拔高度307米至672米。北臨中國科技城綿陽58公里,西離省會成都130公里,東距重慶300多公里。屬川中丘陵地區,地勢北高南低。
三台縣地處四川盆地中西北部,大地構造分區為揚子准台之四川中台拗、川中台拱新華夏系第三沉降帶四川盆地川中褶皺帶旋扭構造。境內地質構造簡單,全部由褶皺構造組成。土地承載能力在2.5—2.8kg/cm之間,無地質斷層。
根據土壤內部水、熱、氣、肥與作物生長的協調程度,三台可劃分為五個地貌類型區:東部高丘中窄谷區、中部中丘中寬谷區、西部底丘寬谷區、沿江陡壁寬谷台地區。其中沿江平壩河谷區,分布於涪江、凱江、梓江、郪江兩岸,包括現代河漫灘在內的Ⅰ、Ⅱ級階地,呈寬窄不一的條帶狀沖積壩。試驗示範區屬於徑流緩慢,徑流系數0.22,排水容易,年沖刷土壤量120683.6噸,流失氮、磷、鉀養分10.59噸/年,土壤沙至中壤,土壤母質來源廣,成分復雜,光、熱、水條件優越,生產水平較高。
資源概況
三台縣資源豐富,農業生態環境優越。糧食、蠶繭、油料、生豬、水果、水產、葯材等主要農產品總產量名列全省前茅,瘦肉型豬、麥冬、蠶繭、油橄欖、棉花皆為全國商品生產基地。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膨潤土、鹽井、石灰石、沙金、石英石、石油、天然氣等,極具規模開采價值。
旅遊觀光
三台歷史悠久,古稱梓州,歷為州、府、路治所。縣城在唐宋時與成都齊名,享有「川北重鎮,劍南名都」之美譽,是四川歷史文化名城。
三台自古就是蜀中旅遊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昔日六景,聞名遐邇,今日名勝,獨具特色。工部草堂、東林晚鍾、奎閣迎輝、三台滴翠、琴泉余韻、蟠龍大佛、典雅靈峰享譽巴蜀。先秦時期的古.郪國遺址和.郪江漢墓、靈興崖墓神秘而悠遠,四川第二大道教勝地雲台觀雖歷經百年滄桑,仍保存完好;而今,雄偉壯麗的魯班湖主壩被譽為「東方金字塔」,湖面水天一色,美不勝收,被稱為「小西湖」的團結水庫,波平如鏡,千嬌百媚,淡妝濃抹總相宜。經過多年的著力打造,形成了「漢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唐宋文化」、「鄉村旅遊文化」、「生態旅遊文化」五大品牌優勢,神秘的古郪國、仙境雲台觀、生態魯班湖吸引著大批國內外遊客,到此一游,令人流連忘返,樂不思歸。
⑹ 四川省綿陽市三台有多少鄉鎮
四川省綿陽來市
三台縣轄源
41個鎮(潼川、蘆溪、景福、富順、劉營、西平、安居、塔山、樂安、金石、觀橋、新生、古井、中太、中新、石安、秋林、建設、三元、萬安、妻阝江、龍樹、魯班、紫河、建平、新魯、立新、靈興、八洞、凱河、花園、東塔、光輝、百頃、前鋒、柳池、永明、新德、北壩、永新、黎曙)
22個鄉(樂加、幸福、老馬、金鼓、里程、菊河、建中、斷石、下新、爭勝、雙勝、雙樂、忠孝、高堰、進都、寶泉、曙光、雲同、上新、廣利、協和、玉林)。
⑺ 綿陽三台
三台概況
三台縣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偏北,海拔高度307-672米。
三台縣地處北亞熱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最高氣溫39.9℃,最低氣溫-15℃,年平均氣溫16.7℃,日照1376小時,無霜期283天,降水量882-1134毫米,空氣相對濕度79%。縣城達到國家《空氣質量標准》GB3095-1996二級標准。
三台縣幅員面積2661平方公里,丘陵面積佔94.39%,總人口148萬,其中農業人口123萬,城區面積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萬。
省道成(都)南(江)、綿(陽)重(慶)高等級公路交匯於縣城,自古就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通道。
縣城北臨中國科技城綿陽市60公里,西距離成都150公里,東距重慶300多公里,是四川省2010年規劃建設的十大重點中等城市之一,已爭創為全國綜合治理和雙擁模範縣,科技、文化、體育工作先進縣,省文明和衛生縣城,是四川省丘區經濟試點縣。2009年1月20日,正式被中央文明委命名為首批「全國文明縣城」。
三台縣全縣有四大土類,十二個金屬,以紫色土、水稻土為主,質地壤土佔75.3%,PH值7.0-8.4,各類土壤宜種性廣,有木本植物260多種,草本植物69種,動物198種,森林覆蓋率28.6%,地表水極其豐沛,有涪、凱、梓、郪四江,水能蘊藏量27萬千瓦,可供開發17.3萬千瓦,已開發13萬千瓦,涪江縣內流程70.65公里,年平均流量395立方米每秒,凱江縣內流程45.35公里,年平均流量32.4立方米每秒,涪凱兩江達到《國家地面水》GB3838-2002三類水域水質標准,全年水溫變化情況是:枯水期17.1-18.5℃,豐水期29-31.5℃,平水期15.5-18.1℃,有人民渠、武引渠、百里渠等人工水渠,形成了團結湖、魯班湖、永和埝、大圍埝五大自然灌溉體系,蓄水量4億多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44.63萬畝,三台縣大氣環境達國標,屬免檢對象,已探明的鵬潤土、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極具規模開采價值。
[編輯本段]三 台 縣 情(08年五月更新)
三台縣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偏北,北鄰綿陽,南連射洪,西靠中江,東接鹽亭。省道綿(陽)渝(重慶)公路和成(都)南(充)公路橫貫全境。
三台是四川19個百萬人口丘陵大縣之一,幅員面積2661平方公里,轄63個鎮鄉(其中鎮41個、鄉22個)、936個村。全縣總人口150萬,居全省第三位,占綿陽市的28%,其中城鎮人口25萬,農業人口123萬。耕地面積118.6萬畝。縣城位於潼川、北壩兩鎮,城區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6平方公里,城區人口18萬。
三台歷史悠久。自西漢高祖6年(公元前201年)設廣漢郡郪縣始,隋唐為梓州,宋、元、明為潼川府,清置三台縣,至今已歷2200多年。古老的三台在唐與成都齊名,為蜀地第二大城市,是川西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享有「川北重鎮、劍南名都」之美譽。詩聖杜甫於唐玄宗寶應元年(762年)七月流寓三台,歷一年零八個月,創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百餘首不朽詩篇。1938年3月至1946年8月,東北大學內遷三台,播下民主進步科學文明種子,培養了大批人才。縣境內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眾多,最負盛名的有先秦時期古郪國遺址、全國四大漢墓群之一的郪江漢墓、四川第二大道觀雲台觀、四川第二大杜甫紀念堂梓州杜甫草堂、川中最大人工湖魯班湖,還有大佛寺、琴泉寺、靈峰寺,與縣城相連的鳳凰山森林公園、東山公園、小明湖、靈興崖墓等歷史、人文景點。
2007年,三台被省委、省政府列為四川省27個擴權強縣試點縣之一,縣委、縣政府以此為契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圍繞農業抓工業,依託工業建基地」的思路,大力實施「開放立縣、工業強縣,產業富民」發展戰略,突出抓好「發展工業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三台」三大重點,實現了經濟社會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7.2億元,比上年增長12.1%;人均GDP達到7402元,比上年增長15.3%;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1.05億元,比上年增長36.69%,規模工業增加值9.55億元,比上年增長29.5%;完成財政總收入(全口徑)3.31億元,比上年增長30.47%,其中一般預算總收入2.95億元,比上年增長28.6 %;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6億元,比上年增長33.4%;實現旅遊收入5.48億元,比上年增長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42.92億元,比上年增長17.9%;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8988元,比上年增加14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76元,比上年增加603元,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創近年來的新高。年內獲得十大「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全國金融生態縣」、首批「四川省文明縣城」、「省級平安示範縣」、「四川省三農工作先進縣」等多項榮譽。
工業經濟快速發展。三台縣大力實施「工業百億」工程,以骨幹企業為龍頭,全力打造「紡織絲綢、食品加工、能源化工和機械製造」四大支柱產業。2007年,四大支柱產業全年共實現工業總產值27億元,比上年增長48.7%,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87%。「紡織絲綢」產業已被納入綿陽市產業發展規劃。全年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8戶,總數達到79戶,新增產值過億元企業5戶,總數達到12戶。工業稅收首次突破億元大關,納稅過百萬工業企業達22戶,新增6戶。工業企業累計完成技改投資5.5億元,比上年增長25%。充分利用農副產品資源優勢和四大支柱產業的集聚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和出口企業培育力度,全年共引進縣以外項目33個,新引進和增資項目合計到位資金14.23億元,增長64.9%,到位外資563萬美元,增長37.7%,培育有出口實績企業達19戶,實現外貿出口2007萬美元。全縣民營企業達861戶,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44.34億元,增長20.2%,民營工業增加值12.63億元,增長33.4%。
「三農」工作實現新突破。2007年,三台縣實現農業總產值52.19億元,增長10%,增加值35.7億元,增長5.4%。全縣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91.53萬畝,實現糧食總產73.86萬噸,同比增長14.6%。全縣糧食總產、人均佔有量和加工轉化商品率均創歷史最高記錄,榮獲十大「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品種結構和布局結構調整,加快建設優質糧油、生豬、小家禽、蠶繭、油橄欖、中葯材等農產品基地,全年生豬出欄200萬頭,小家禽出欄2500萬只,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2.4%,為農民人均純收入貢獻345元。產繭250萬公斤。大宗農副產品產量和農業的主要經濟指標進入和保持全省前三名,獲得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獎勵。全年新增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家,總數達到42家。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新經濟組織的帶動下,「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快速發展,涪城麥冬、嶄山米棗、建設油橄欖等一大批特色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品牌效益不斷提升,被成功譽名為「中國米棗之鄉」。充分發揮5個駐外勞務辦作用,全年輸出勞動力45萬人,其中向縣外輸出35.7萬人,組織化輸出11.32萬人,勞務創收28.5億元,農民人均勞務收入2298元。
城鄉經濟和第三產業更加繁榮。2007年,縣城出口乾道、西城區、銀杏路、解放街改造全面完成,市政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市形象大力提升。以開展「清潔農村大行動」為契機,輻射帶動和吸納農村人口的能力明顯增強。全年共發展集鎮建房586戶,建農房2900餘戶,拉動建房投資約4.9億元。全年建設通鄉油路(水泥路)35公里,村道公路394公里,農村客運站10個、招呼站143個,農村客運通車率達68%。古郪國旅遊風景區項目邁出了實質性步伐,鄉村旅遊上檔升級和品牌建設全面推進,全縣農家樂總數已達到183家,各景區累計接待國內遊客184.3萬人次,增長27.8%,實現旅遊收入5.48億元,增長32%。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92億元,同比增長17.9%。進一步完善財政管理體制,並成功獲得「全國金融生態縣」稱號。
社會事業實現全面協調發展。小學、初中教育質量穩步上升,高考再創輝煌,大學本科文考硬上線突破4000人大關,上線率達55%,居全省各縣第一,鞏固了我縣教育在全省的領先地位。採用「國有民辦公助」的方式,縣職教中心實現公司託管經營。成功舉辦了三台縣第六屆運動會。廣播電視事業完成自然村通有線電視150 個,有線電視用戶數達到25.5萬戶,名列全省、全市第一。全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實現全覆蓋,參合農民受益度高於全市、全省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07‰。創建文明縣城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首批「省級文明縣城」。
社會和諧程度不斷提高。抓住被省委、省政府列為全省群眾工作試點縣的契機,積極開展新時期群眾工作試點。構建起了「縣委負責,政府實施,部門聯動,社會支持,群眾參與」的群眾工作大格局。投入惠民行動資金4億余元,全面完成了十大項92子項惠民任務。城鎮職工養老、醫療保險實現了雙覆蓋,農村五保、城市低保實現應保盡保。在全縣形成整體聯動人防網路和覆蓋城鄉的科技防範網路,成功創建為省級「平安示範縣」。把扶貧攻堅作為一號工程精心組織,探索出了產業扶貧、項目扶貧、政策扶貧等一系列脫貧新舉措,初步形成了貧困戶增收致富的長效機制,全面超額完成了市上下達的三年扶貧攻堅任務。
2008年,是三台抓住擴權強縣試點機遇,實現縣域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關鍵一年。在中央、省、市的領導下,三台縣將牢牢把握省委「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的總體取向,立足縣情,更加註重產業互動、城鄉統籌、資源整合、環境提升,加速推進現代農業、工業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全民創業、民生工程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力爭實現GDP總值101億元,增長12.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3億元,增長38.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2億元,增長38.2%,民營經濟增加值54億元,增長22%,民營工業經濟增加值16.05億元,增長27%,財政總收入4.14億元,增長2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500元以上,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0200元,使三台經濟社會保持較快增長速度和較高發展水平。
鹽亭縣位於綿陽市東南部,全縣幅員面積1647.6平方公里,耕地60萬畝,總人口60.26萬人,有回、蒙、羌、藏等少數民族。
鹽亭是全國瘦肉型豬基地縣,栽桑養蠶歷史悠久,全縣栽桑、養蠶、繅絲、織綢形成一條龍,絲綢織品暢銷國內外, 為四川省蠶繭生產基地縣。從1995年開始實施「2000萬只畜禽工程」,計劃用3年時間實現出欄畜禽2000萬只的目標。
鹽亭封山造林成績顯著,森林覆蓋率在23%以上,榮獲「全國長防工程建設先進單位」和「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稱號。
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為地方工業起步奠定了基礎。生產的辣椒天然色素遠銷國外,宮庭粉絲榮獲國家金獎。「玉龍桃片」獲商業部優質產品。
鹽亭縣城商業發達,市場繁榮,唐巴公路橫貫境內,為物資交流創造了條件。
縣內旅遊景點有國家級森林公園高山公園、有紀念勸民種桑養蠶的縣令董叔封的墳墓。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鹽亭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降水量825.8毫米,平均氣溫17.3%,無霜期294天;春早,夏熱,秋短,冬溫,氣候溫和,熱量充沛。
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55%,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茂密蔥翠的森林掩映著城市和村莊,到處是鳥語花香和醉人的碧綠。穿行鹽亭大地,無不為其山之幽靜、水之清澈、景之美麗、氣之神爽而陶醉。鹽亭山水四季風韻各不相同:陽春三月,白花爭艷,青枝綠葉;炎陽夏季,濃蔭蔽日,蟬鳴山野;秋高氣爽,丹桂飄香,碩果累累;數九寒冬,瑞雪紛紛,銀裝素裹。
地下礦藏石油、天然氣、鹽囪、膨潤土、石灰石、白堊土及遍布全縣的砂石建築材料。亞硝酸鹽、永磁電機、絲綢、活性白土白酒、食用天然色素、豬牛羊製品和各種方便快餐食品等特級產品極具開發價值。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鹽亭位於古蜀國東部邊境,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巴國、蜀國經常為爭奪地盤而開戰,蜀國在今縣境內彌江(古稱潺水)建烽火亭,用於觀察敵情和守備,稱為潺亭。至秦朝改稱為秦亭,漢代復稱潺亭。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聖諭將萬安縣治所遷至潺亭,稱為萬安縣,是鹽亭建縣之始。公元535年更名為潺亭縣。因潺亭境內多鹽井,鹽鹵出產豐富,公元554年更名為鹽亭縣。
[編輯本段]風土人情
位於鹽亭縣中部的大興回族鄉,是綿陽市境回族聚居唯一的鄉。回族主要肉食為牛、羊肉(不吃豬肉),並有飲茶習俗,且善於飼養牛、羊。回族非常講究清潔衛生,室內外經常打掃得乾乾凈凈;經常洗澡換衣,保持身體清潔。成人男女戴白布圓帽,作為民族標志。信仰伊斯蘭教,村中建有宏偉的軍門清真寺。回族的生產、生活、婚嫁、喪葬等習俗均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加上當地茂密的森林和丘陵田園景色,構成了比較獨特的回族風情。
舞蠶龍是鹽亭獨特的民間祭祀嫘祖的民俗活動。蠶龍長約二丈余,由白色綢緞精縫而成。蠶頭碩大如鍋蓋,蠶身修長如蠶紋。蠶龍由八位青年婦女舞動。舞龍婦女一律足穿厚底短扣靴子,身穿綠色衣服。舞龍時,婦女一字長蛇陣排開,伴隨著威風鑼鼓,踏著節奏,時而跳躍騰挪,時而此起彼伏,時而盤旋纏繞,時而狂奔如脫兔,時而靜立如處子,蠶龍舞得栩栩如生。
[編輯本段]經濟概況
農業 亭是全國瘦肉型豬基地縣,栽桑養蠶歷史悠久,全縣栽桑、養蠶、繅絲、織綢形成一條龍,絲綢織品暢銷國內外,為四川省蠶繭生產基地縣。從1995年開始實施「2,000萬只畜禽工程」,計劃用3年時間實現出欄畜禽2,000萬只的目標。
工業、商貿 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為地方工業起步奠定了基礎。生產的辣椒天然色素遠銷國外,宮廷粉絲榮獲國家金獎。「玉龍桃片」獲商業部優質產品。鹽亭縣城商業發達,市場繁榮。
基礎建設 建成文同幹道二期工程,總投資1,100萬元;梓鹽油路二期工程柏梓至縣城段26km雙層表處瀝青油路,總投資365萬元,井子口至雙碑鄉道油路11km,總投資133萬元;完成省道成南路鹽(亭)至三(台)界至縣城井子口23km一級收費路及梓江二橋的省市立項工作;兩河場鎮舊街拓寬全面竣工;建成玉龍鎮櫸溪大橋,金雞鎮雍江大橋,柏梓鎮固龍井漫水大橋。
林業資源 鹽亭封山造林成績顯著,森林覆蓋率在23%以上,榮獲「全國長防工程建設先進單位」和「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稱號。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鹽亭縣位於綿陽市東南部。
Yanting Xian
510723
621600
縣人民政府駐雲溪鎮
2004年,鹽亭縣轄14個鎮(雲溪、富驛、玉龍、金孔、兩河、黃甸、柏梓、八角、黑坪、高燈、金雞、安家、林農、巨龍)、21個鄉(龍泉、折弓、麻秧、馮河、石牛廟、宗海、兩岔河、林山、新農、三元、五龍、茶亭、金安、洗澤、毛公、劍河、來龍、永泰、黃溪、櫸溪、雙碑)、1個民族鄉
⑻ 請問綿陽市三台縣有個鄉鎮附近有個廟,說的是,是一個旅遊景點請問那個鄉鎮叫什麼名字(因為自己的女
不知你說的是不是觀橋,靠那不遠有個廟叫雲堂觀,不管是與不是,希望能幫到你。
⑼ 綿陽市三台縣哪裡好耍
牛頭山,三台山,魯班湖風景區,凄江古墓,雲台觀,
滿意請採納
⑽ 綿陽三台有哪些地方適合小孩耍
縣城裡:鳳凰山爬山
梓州公園(杜甫草堂)
游泳館。
鎮上:魯班水庫(風景,空氣好)
雲台觀(四川第二大道觀)
妻江古墓(戰國時期,時代久遠)
祝玩的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