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景點 » 詩和遠方旅遊景點

詩和遠方旅遊景點

發布時間: 2021-01-10 21:46:06

⑴ 喚取笙歌爛漫遊,好趁春晴連夜賞:聊聊魏晉時期的旅遊文化,後來怎樣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近年來,一位女教師的話走紅網路,勾起了許多奔走自鋼筋水泥的寫字樓里,整日埋頭電腦和書桌的上班族對那個充滿了詩和遠方的未知世界的嚮往,而旅遊,就是接觸詩和遠方的第一步。這是我們身處在現代社會,作為現代人,對自己的一次放逐,那麼,古代人也一樣有自我的放逐嗎?他們也可以像我們一樣有一場背起行囊什麼也不用管,說走就走的旅行嗎?

答案是肯定的,古代人不僅會旅遊,而且他們遠在千百年前看到的風景,呼吸到的空氣,遠比千百年後的我們所看所聞,要來得清新美麗。

古人的旅遊,流傳至今的大概是徐霞客的故事,這位地主家的兒子生來就喜歡遊山玩水,殷實的家庭條件更是給了他充足的資本去感受這個世界,他在旅遊的過程中深入體察民間的百姓風俗,並將所思所想都化作筆端的墨水,所以才會有那本著作《徐霞客游記》。但是徐霞客身處明朝,大明帝國的安定和社會的穩定無疑為他的旅遊掃清了不少道路上的障礙,某種程度上也為他規避了風險。那那些身處亂世的人,也愛旅遊嗎?答案自然也是肯定的。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魏晉時期的人們不但喜歡旅遊,還因為旅遊而給後世留下了深刻的影響。我們現在也應該學習古人那種樂於探索、敢於冒險的精神,而不是整日被智能手機和電腦束縛住前進的腳步,偶爾也要多出去走走,多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古人曾有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當代人可能兩樣都很難做到,但是有句話說得好「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我相信總有一天,腳步不能到達的地方,眼睛和心靈能夠替我們到達,這也就不失為旅行的意義了。

⑵ 談談古代文人旅遊的文化情結,古人旅遊時會「打卡」景點嗎

杜甫

3、旅遊文化的多層次挖掘

到了宋代,水陸交通更加方便,旅遊資源也更豐富。旅遊途中,文人在繼承和發揚前文化的基礎上多了一份哲理趣味,雖沒了盛唐的豪言壯語,卻更加生活化、具象化了,讓人品來津津有味,這也是宋代文化獨具一格的表現。

陸游曾寫道「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還有范仲淹,據說他也是一名旅遊狂人,還是宋代旅遊事業形象大使,從他的詩文可以看到踏遍祖國大大小小名山的痕跡。蘇軾的旅遊路線與他的貶謫經歷相關,他的散文、詩篇常常反映自己的旅途,比如著名的《赤壁賦》,「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還包括旅途中的風雨飢渴都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和「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

蘇軾最後被貶到遙遠的廣東都不忘以地區特色自我安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他事無巨細地描繪旅途日常,其實是他對生活點點滴滴的觀察與熱愛,這一達觀的態度正如他極為人稱道的一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總結

旅遊一詞,一半是羈旅,一半是逍遙,表現出中性文化的內涵。文人旅遊傾向的背後是精神的漫遊,這與根文化的源起血脈相通。

一時代有一時代的文人旅遊,文人旅遊記錄不僅是自身氣質情感的流露,也彰顯出專屬於那個時代的特色。無論是為江山寫意還是為詠史懷古,文人旅遊為風景、歷史都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只是當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轉換成為旅遊宣傳的招牌時,我們切莫失掉了這份追溯、共情的心,它不應該只成為文化遺產或遺跡,更應該成為國人心照不宣的精神力量,當我們再次給予旅途極富深蘊的一瞥時,相信與古代文人同視角的山川之美、人文之美、文化之美會喚醒我們全新的感受。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