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景點 » 安慶市旅遊景點介紹

安慶市旅遊景點介紹

發布時間: 2021-01-10 12:13:53

⑴ 安慶有哪些旅遊景點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AAAAA旅遊區、國家地質公園天柱山,以其雄奇靈秀的山水、令人贊嘆的文化、爭奇斗艷的花卉和四季宜人的氣候,構成了獨特的自身價值,成為旅遊觀光的勝境,陶冶情操的聖地。 天柱山位於安徽省潛山縣西南部,景區面積82.46平方公里,又稱皖山、皖公山、潛山,潛山縣因山得名,安徽省簡稱「皖」亦源於此。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南巡,登臨天柱,封為「南嶽」,由此直至公元589年隋文帝時止,歷代均有加封,備受世人仰慕。早在唐宋時期,佛、道兩教視此為「洞天福地」,爭相建觀造剎,傳道布經。當年佛教禪宗三祖僧璨在此以禪之妙義悟世,安貧樂道,傳缽立化的遺跡仍依晰可見。而今三祖寺殿宇林立,香煙繚繞,已成為全國重點寺廟。 天柱山的自然景觀令人嘆為觀止。峰無不奇,石無不怪,洞無不杳,泉無不秀。「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是白居易贊美天柱山的詩句;李白的「待吾還丹成,投跡歸此地」;蘇東坡的「平生愛舒州風土,欲居為終老之計」,流露出他們把天柱山選為自己歸宿的願望,足見其迷人之處非同一般。她既有充溢陽剛之氣的「擎天一柱」,又有構成挺拔之軀的45峰;既有奇松怪石、流泉飛瀑,又有峽谷幽洞、險關古寨,還有全國第三大高山人工湖「煉丹湖」,真是目不暇接,美不勝收。後人更有「一柱擎天」、「萬岳歸宗」的美譽。
建議你下載個騰訊地圖,幫助用戶搜尋周邊最近的餐館、酒店、加油站等,提供新鮮周全的吃喝玩樂地點信息。下載地圖包後可省去90%的流量使用,方便你的出行。

⑵ 安徽安慶有什麼旅遊景區

那裡有很多旅遊景區,比較天然的國家公園,還有天柱山,還有安徽那邊那個水箱幾累挺有的很多的。

⑶ 求安慶旅遊景點大全排名,哪些比較推薦

安慶旅遊景點排名是巨石山旅遊風景區、菱湖公園、孔雀東南飛文化園、觀音洞水庫、天柱山、虎頭崖、天悅灣溫泉、司空山、九井溝,比較推薦巨石山旅遊風景區、菱湖公園、孔雀東南飛文化園、觀音洞水庫。

1、巨石山旅遊風景區

巨石山旅遊風景區總面積43平方公里。巨石山景區素以奇峰、秀水、神石、幽洞、白玉蘭"五絕"聞名於世,擁有48峰、36谷、81石、72洞景點。因與百慕大三角、約旦死海、埃及金字塔同處神秘的北緯30度,有"世界第九大奇觀"之稱的美譽。

這片美麗的聖地是黃梅戲藝術大師嚴鳳英的故鄉,還是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起源地,巨石山生態文化旅遊區是集黃梅戲體驗、原生態休閑觀光、科學文化體驗、戶外拓展、特色餐飲、高級會務於一體的中國首家黃梅戲文化體驗旅遊景區。

4、觀音洞水庫

懷寧縣獨秀山觀音洞水庫位於安慶市懷寧縣境內秀山鄉。水面面積2.2平方公里。自然景點有:湖面游覽、下天洞、私語洞,月攬「睡美人」、觀音岩、老爺岩、香爐沖、谷泉寺等等。開發景點有:水上游樂中心、湖邊山間休閑度假村、黃山窪生態園、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

⑷ 安慶市有哪些旅遊景點

首先肯定是天柱山(屬安慶市潛山縣)最有名,也最好玩,潛山縣還有孔雀東南飛舊址,《天仙配》拍攝地。其他的像市內的迎江寺、振風塔,趙朴初故居。縣里的如樅陽縣的浮山等。桐城的有桐城文廟、六尺巷、孔城老街等。岳西縣的佛教聖地司空山、秒道山、天仙河漂流等。太湖縣的花亭湖,五千年文博園等。懷寧縣的海子故居等。宿松縣的小孤山等。

⑸ 安慶市紅色景點有哪些,詳細些

安慶的旅遊點
名勝古跡
安慶歷史悠久,歷代遺留下來的名勝古跡數量眾多,內涵豐富,流傳著不少逸文軼事,趣聞傳說,給安慶的人文景觀增添了魅力。這既是研究長江流域文化發展的重要依據,又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彭嶺遺址]
位於潛山縣城北2.5公里處,屬舊石器時代遺址。1992年,經安徽省考古研究所清理,出土有石錐、砍砸器等157件,多為石英礫石製成。根據安徽第四紀地層研究,距今有10萬年。
[薛家崗遺址]
位於潛山縣城南7.5公里處永崗村內,是中國長江下游以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為主,兼有少量商代遺存的古文化遺址。為橢圓形台地,面積6萬平方米。經省、市考古專家發掘,新石器時代遺存分四期,以二、三期最為豐富和具有代表性。第三期經國家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以碳14測定,距今有5000多年歷史。
薛家崗遺址出土石、陶、玉器千餘件,特徵鮮明。石器多通體磨光,梭角分明。其中扁薄穿孔石鏟、窄長條石錛、橫長型穿孔石刀,風格獨特。石鏟、石刀孔周繪有規則的紅色花果形圖案,為國內罕見。尤其是13孔石刀,長51.6厘米,屬世之珍品。陶器在造型上多顯示出鮮明的地方特色。其中60多件大小不等的陶球,有文飾、鏤孔或不鏤孔,腹內有丸,搖動有聲,清脆悅耳,精緻奇巧,亦為國內罕見。玉器雕刻精美,圖案對稱,工藝水平很高。
該遺址的發現,為研究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的文化發展關系,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實物養料。經國家有關考古專家考察論證後,命名為「薛家崗文化」,已載入《中國大網路全書》(考古學卷)和《中國名勝詞典》。
[張四墩遺址]
座落於市郊白澤湖鄉三義村,距城區8公里。遺址由4塊台形地相連組成,總面積2.1萬平方米。
出土器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石錛、石斧、石鏟、石球、石鐮、石璜、石網墜等。陶器有鼎、釜、罐、盆、杯、網墜、紡輪等,以紅陶、灰陶居多,紋飾多種多樣,異彩紛呈,顯示出較高的制陶技藝。
遺址疊壓兩個文化層,距今有7000多年的歷史,是安慶歷史悠久的印證。
[漢武帝射蛟台]
座落在樅陽縣城內小石山。相傳,漢武帝射蛟於此,故名。清文學家姚鼐《夜抵樅陽》詩雲:「五月江聲千里客,夜深同到射蛟台。」即指此。
[小吏港]
小吏港,又名焦吏港,座落在懷寧縣小市鎮。
漢樂府《孔雀東南飛》,以1745言,生動地記述了漢廬江小吏焦仲卿和妻子劉蘭芝的愛情悲劇。蘭芝姑娘投水殉情處,故名為小吏港;焦仲卿夫妻雙亡後合葬在烏龜墩上的墓地,世人稱作「孔雀墳」。唐代,小吏港建有孔雀台,又稱萬年台,為規模頗大的舞台。墓、台均為千古紀念名勝。唐天寶七年(748),大詩人李白客居廬江郡治(今潛山縣城),曾作《廬江主人婦》一詩以憑吊,雲:「孔雀東南何處棲?廬江小吏仲卿妻;為客裁縫君自見,城鳥獨宿夜空啼。」
[古皖口]
皖口,今為山口鎮,座落於市區西8公里處。地處古皖水入江口,又為皖國故地和皖縣治所,因而得名。
皖口,自古為長江北岸軍事重鎮。三國吳黃武七年(228),孫權親率大軍駐皖口,指揮殲滅曹魏萬人。嘉禾六年(237),吳將諸葛恪在此屯兵萬眾,衛戍孫吳。南梁太清元年(547),侯景又領兵駐守於此。南陳永定三年(559)四月,武帝遣將軍徐度守御皖口,阻擊後梁叛軍。六月,臨川王陳倩始於皖口築城設防。唐武德五年(622),為皖陽縣治。北宋開寶八年(975),太祖遣將伐南唐,於皖口大敗南唐水軍15萬。長江來往舟楫,常泊於此。中唐詩人李涉過皖口,夜泊井欄砂,遇盜索詩,遂揮毫贈之曰:「風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相逢不用逃姓名,世上如今半是君。」成為世人傳誦的詩壇軼聞。北宋名臣王安石作有《別皖口》、《過皖口》、《渡長安嶺至皖口》等名篇傳世。北宋黃庭堅、南宋陸游、明曹學佺及清施潤章等歷代詩家,都有描述皖口的名篇絕句,現已載入《中國名勝詞典》。
[雷池]
座落於望江縣雷池鄉。成語「不可越雷池一步」,乃源於此。
古有雷水,由黃梅、經宿松,流至望江積而為池,由雷口入長江,故名。因其地處吳楚交界,江池相通,歷來為軍事要津。孫吳曾設雷池監,東晉置大雷戍。南陳設大雷郡。
東晉咸和二年(327),歷陽(今和縣)鎮將蘇峻聯合壽春(今壽縣)鎮將祖約率師進犯建康(今南京),忠於晉廷的江州(今九江)刺使溫嶠,欲自江州入衛京城。中書令庾亮唯恐握有重兵的荊州刺使陶侃乘虛東下,遂在《報溫嶠書》中勸曰:「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自此,「不可越雷池一步」成為廣為流傳的成語,雷池亦成為千古名勝。南朝劉宋鮑照及唐李白、北宋黃庭堅等,都留下名詩絕句,贊美雷池的昌盛和奇景。
[六尺巷]
座落在桐城市西後街。清康熙時,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世居桐城,其家府與吳氏毗連。後吳氏越界建房。家人乃馳書京都,報告張英。張英批詩於後寄歸。詩曰:「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長接書後,遂退讓宅基3尺。吳氏深受感動,亦退讓3尺,遂成「六尺巷」。張、吳兩家以禮相讓的故事,亦成為膾炙人口的佳話。
[白崖寨]
位於宿松縣趾鳳鄉白崖山,是一座用片石依山壘起的石城。周長4公里,高4-5米,迄今有600多年的歷史。
白崖山,原名白牙山,因產白牙茶而得名,古時有「名山風雨白牙青」之說。元末義民吳士傑始依山壘寨,率眾禦寇。此後,白崖寨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寨中辟有5座據險扼守的寨門:東名朝九,西名百花,南名聽雨,北名乘風,西南名攀龍。5座寨門均有一夫當關,萬人不敵之勢。遠眺古堡,迤邐起伏,峰壁摩天,堪與古萬里長城媲美。山坡記功石上,有史可法書寫的「最上一乘」石刻和「聽澗底泉聲呼天地,是歌是泣;看階前月色問英雄,還死還生」的石刻對聯,再現了烽火歲月的悲壯氣慨。還有石刻「鳳卧龍棲」、旗桿石、蛤蟆石、信陽尖等諸多勝跡及士大夫宅第遺址「九曲居」等。
[迎江寺]
迎江寺雄峙於城東大江之濱。古稱護國永昌禪寺,又名萬佛寺。始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邑紳阮自華募資重修,殿宇華麗,氣勢恢宏,為沿江名剎。
寺由殿、堂、閣、樓、房、塔、園等古建築群組合而成,佔地2.2萬平方米。臨江的山門上嵌有清光緒帝手書的「迎江寺」3個楷書金字,雄渾穩健,光彩熠熠。漢白玉石的門券上嵌有四爪神龍浮雕,翹首揚尾,勢若撲江。山門左右分置大鐵錨,重約3噸,為眾寺院所不有。步入山門即為天王大殿,彌勒佛端坐神龕內,四大天王分列兩側,神態各異。拾級28階而上,為趙朴初手書匾額的大雄寶展。殿內,如來佛慈眉善目,阿難、迦葉祥和稽首;文殊、普賢、觀音、地藏4大菩薩和葯師大佛、阿彌陀佛及降龍伏虎十八羅漢,各具神韻,栩栩如生。後為毗盧殿,神佛毗盧遮那和帝釋、大梵兩大天王,神色庄嚴,雄踞殿中,殿後是四海龍王朝觀音的「海島」群雕。第四殿為藏經樓,珍藏有明光宗敕賜描金《妙法蓮華經》和素描觀音大士像等瑰寶。全寺供奉的神像、佛像近500尊,還有清乾隆帝、西太後慈禧所御賜的金字匾額「善獅子吼」和「妙明園鏡」等。
數百年來,迎江寺香火旺盛,名僧輩出。僧徒多時達千人,故有青銅鑄「千人鍋」遺存寺中。歷代文人墨客、名宦大臣多蒞寺觀光攬勝。寺內供香客、遊人用膳休憩的迎江閣樓,可細品「貴者難盡識,但覺巧烹調」的傳統素食素菜。掩映在花木叢中的「宜園」、「可亭」、「望塔亭」等,亦是別具特色的勝跡。
[二祖寺]
座落在岳西縣司空山麓,是佛教禪宗二祖慧可卓錫古皖國、弘揚達摩學說的聖地,距今1400餘年。
北齊天保三年(552),二祖慧可由嵩山少林寺至司空山,「掘石窟而居禪,造重階而通術」。唐天寶二年(743),玄宗始敕法師本凈在聖地營建「無相禪寺」,築下院9庵4寺、僧房5048間,僧尼7000人。自此,香客雲集,名播中外。後幾度興廢,現存二祖石窟、傳衣石、二祖空觀、祖剎重輝、二祖對弈石、立化塔等遺跡。二祖道場被列為國家級寺院。趙朴初親筆題有「二祖寺」、「二祖禪堂」等匾額。
[三祖寺]
座落在潛山縣城西9公里處的鳳凰山麓。
梁武帝時,高僧寶志禪師至此開山建寺,名山谷寺。三祖僧璨自羅浮山歸山後,合掌立化葬於寺後。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奉旨賜名為三祖山谷乾元禪寺。此後,即稱「三祖寺」。如今,寺內有千佛殿、客堂、花堂等。漢白玉雕釋迦牟尼像為華東眾寺院中少見的巨佛之一。
[桐城文廟]
座落於桐城市城關。背依山卓,面臨廣場,地處丁字街口北端。
桐城文廟始建於元延佑初,明、清兩代修茸凡19次。1985年至1987年,國家、省、市、縣4級有關部門撥專款維修大成殿、東西兩廡、大成門、泮池,重建花樓、欞星門、泮橋圍欄、漢白玉月台等。主體建築佔地3200平方米。文廟前後院落及大成殿等建築群體,結構奇特,建築精巧,既是安慶地方歷史文化標志性建築,又是桐城古文學派的重要象徵,為省級重要文物保護單位。
[振風塔]
振風塔又名萬佛塔,雄峙在市區的迎江寺內。始建於明隆慶二年(1568),距今400多年。振風塔以其獨特的結構和臨江昂揚的雄姿,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塔」而載入《中國名勝詞典》。
塔為8角7級樓閣式,高64.8米。塔的每層八角飛檐下獸銜鐵鉤,懸掛風鈴。徐徐江風,搖動鈴鐸,清脆悠揚。塔底層內室供有巨型「西方接引阿彌陀佛」佛像;二層供有「彌勒佛」、三層供有「五方五佛」;三、四、五層嵌有磚雕神、佛像600多尊。全塔上下嵌有各類碑刻52塊。由底層至塔頂共168級台階,各層塔門回異多變,遊人十有九迷;由八方體須彌座、連接半圓形「覆缽」和5個鐵球「相輪」及葫蘆寶瓶、銅軸等構成的塔剎,巍然聳立,蔚為壯觀。每當皓月中天和華燈初放之時,古塔雄姿影映江中,虛實輝映,靈光隱射,為「塔影橫江」之絕景。前人嘆之「半落長江日夜流,塔影千載不流去。」
[覺寂塔]
座落在潛山縣鳳凰山麓的千年古剎三祖寺內。覺寂塔始建於唐天寶五年(746),後毀。今塔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重修。
塔為5層8方樓閣式,高30米。飛檐翹角,斗拱相承,跳撐平座。北有71級台階直登塔頂。每層有4門相對,兩實兩虛,虛實相間。遊人登塔常為虛實所迷,難覓進出方向。龕中鏤有佛像,每方4至8尊,大小不等,排列有序。頂層塔剎有生鐵所鑄,上為葫蘆形鐵圈,下為寶瓶,瓶頸有佛家鎮塔咒語4行;中為鏤有幾何花紋相輪5節,其下又為寶瓶,承輪而立。底部覆體鑄有銘文170字,均為鑄造者姓名及年代。塔頂8條鐵環上懸鈴鐸51隻,由頂端伸向八方。風動鈴響,其聲悠揚。登塔憑眺,天柱群峰聳立雲中,虛無縹渺;觀景攬勝,妙不可言。
[朱邑墓]
座落在桐城市范崗鎮朱公村。
朱邑(?—前58年),字仲卿,廬江舒(今桐城市)人。漢宣帝時,先為桐鄉「嗇夫」,因其「廉平不苛」而入朝為大司農。其「躬處節儉,名佚公卿,常以俸祿供鄉里,家無余財。」卒時,囑其子說:「我故為桐鄉吏,其民愛我,必葬我桐鄉;後世子孫奉嘗我,不如桐鄉民。」後,子為其葬於桐鄉西,鄉民果起冢立祠,歲時祀祭不絕。墓於唐元和八年(813)重修,碑文由李邕書,宋詩人劉無言有詩。原墓地120平方米,四周砌有護牆。碑文為「漢大司農朱邑之墓」,碑兩旁楷書陰刻楹聯為「雲橫墓首山生色,露滴碑旁草亦春。」橫額為「循良事業」。現存墓冢,其他僅為遺址。
[方以智墓]
坐落在樅陽縣浮山北麓的白沙嶺「金牛架軛」地。
方以智,樅陽縣浮山鎮白沙嶺陸庄人,出身於官宦望族,博及群書,胸羅萬機,精曉網路。與「復社」名人侯方域、冒辟疆、陳貞慧合稱為「明季四公子」。在中國歷史上他第一個把知識科學分類;著述的《物理小識》12卷,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全面、系統、真實地記述自然科學的網路專著。他一生著述多達28種數百萬言,堪稱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科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著作家。方以智逝世之後,曾建有3座墓:江西青原山的衣缽墓、浮山華嚴寺的爪發墓,浮山北麓白沙嶺「金牛架軛」地的肉身墓。今存世之墓為肉身墓。與其母誥命夫人吳令儀之墓相望,謂之「回龍望母」。海內外知名學者如日本佐藤一郎教授、瑞士西方名哲更達等均慕名到墓前瞻拜、憑吊。墓已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收入《中國名勝詞典》,成為浮山名勝風景區內著名的景點之一。
[鄧石如墓]
坐落在懷寧縣五橫鄉虎山村梅沖李庄墓地。其地是自北面金山余脈而延伸形成的平崗,狀若大鳥展翅昂首伏地,故名烏鴉伏地。
墓為土冢無碑。正面遙對鄧石如故居,墓前是丘壑環繞的山沖,小溪河蜿蜒橫貫中間,梯田層迭,流水潺潺,好一派「龍山鳳水」的田園風光。清代名人李兆洛撰有《完白山人潘沈孺人墓誌銘》,何紹基書冊,曾國藩篆蓋。已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故居鐵硯山房一起,成為世人緬懷清代書法篆刻大師的遺勝之一。
[陳獨秀墓]
坐落在距安慶市區5公里的北郊十里鋪鄉林業村葉家沖卧龍山南麓。
陳獨秀墓坐北朝南,背依林木森森、修篁蔽天的卧龍山。從安(慶)合(肥)公路的集賢關口水泥廠的通道口向西即可直達墓前。墓地佔地1000多平方米,前有漢白玉石砌成的30多米長的墓道,平整而潔凈,兩旁各栽種32棵四季常青的松柏,象徵著陳獨秀64年風雨歷程。冢後栽種的5棵高大挺拔的松柏,則寓其曾任中共五屆總書記之意。墓前還設有祭台等,墓周環以漢白玉石欄桿護衛。漢白玉石的墓碑正面,鐫刻著安徽著名書畫家張建中題書的「陳獨秀之墓」5個大字,整座墓地四周松柏環繞,墓後修篁叢叢,墓前大片桃梨,環境幽靜,極具肅穆庄嚴之氣勢。離墓地咫尺之遙處闢建有「陳獨秀生平文物陳列室」,5間展室中陳列有陳獨秀的歷史圖照150多副、各類歷史資源100多件及近20件遺物。該處已被列為安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著名教育家房秩五先生《挽陳仲甫》詩雲:「盛唐山下昔婆婆,斫地悲哀發浩歌。舌戰雄能逃豎子,筆誅嚴更懾群魔。留人別館三秋雨,送我晴江萬里波。往事蒼茫誰與語,側身西望淚滂沱。」其對老友的思念摯情溢於詩里行間。
[譙樓]
譙樓,又名望樓、鼓樓。座落在市區司下坡北端,坐北朝南,面臨滔滔長江。因長江流經安徽境內的江段舊稱菊江、鵲江、橫江,譙樓又是安徽藩署門樓,故而譽為「三江第一樓」。
譙樓始建於明洪武元年(1368)。清同治六年(1867),安徽布政吳坤修重修譙樓時,題書樓額為:「白日青天」,寓意為官當「明鏡高懸、清白廉潔」。故該樓又俗稱為「白日青天」。
樓為磚木結構,分上下兩層。上層望樓為重檐歇山頂,面闊5間14.9米,進深10.65米,面積211平方米。下層基座為長方形磚石夯土城門式結構,長54米,寬18米,高達4.2米,四周均由青磚砌成護體牆。正中為拱券門洞,寬為4.25米,凈高3.1米,內壁用青磚壘砌。基座左側後牆辟有磚券門洞,砌有花崗石踏跺22級,直通基座平台,結構奇特。又得地勢之利,踞高面江,具有「樓不倚江江倚樓」之氣慨。樓旁有古名勝「雙檜軒」。今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錢牌樓石牌坊]
座落於市區錢牌樓街,東西面向,當街而立,為明代刑部尚書錢如京所立,故又名「大司徒坊」。
石牌坊為4柱3門牌樓式漢白玉建築。坊體高4.43米,寬7米。中門東側抱鼓石上雕有如意、漩渦紋飾,門頭枋上雕刻有蓮花圖案;南北次門額枋前後雕有3組圖案;下額枋為瑞獸花浮雕,瑞獸在花草、卷雲中翻轉騰躍,氣勢磅礴;額墊座上是菱形、三角幾何紋飾,細膩娟秀;上額枋為花草、雲形紋飾,飄逸生動。其雕刻技藝繁簡相宜、圖紋虛實相間,體現了明清時期我國石雕藝術成就,是研究明清建築、雕刻藝術的極有價值的實體。
[鐵硯山房]
鐵硯山房是清代書法、篆刻大師鄧石如的故居,座落在懷寧縣五橫鄉白麟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鐵硯山房始建於清乾隆年間。主體建築為穿斗式磚木結構,共4進。第一進為三開間的門廳,有鄧石如之子傳密題寫的「鐵硯山房」隸書門額;木刻門聯為「綠蒲水暖魚兒戲,紅杏花明燕子歸。」二、三進為兩層樓閣式建築,面闊五開間,進深二間。第二進正廳三開間,名為「守藝堂」;第三進名「燕譽居」;第四進為倉房。主體建築兩側為齋館庭院,舊有「求聲館」、「挹翠樓」,外圍為花園。整座建築佔地1000平方米。
鐵硯山房面向東南,南望風景秀麗的大龍山,北以鳳凰山為屏,西有虎形、白麟兩山合稱「四靈山水」。鄧石如曾篆有「家住山四靈水」、「家在龍山鳳水」、「鳳橋麟坂歸茅廬」等閑印,以紀念家鄉山水之勝。兩彈元勛鄧稼先,就出生於「守藝堂」西住房內。
[世太史第]
世太史第,又稱「四代翰林第」,座落在市區天台里44號。因宅第主人趙氏祖孫四代均入翰林而得名。
宅第座北朝南,磚木結構,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現存四進,總面積756平方米。每進面寬均為20米。各進之間,採用天井做法,起採光和承接四面屋檐作用。兩側山牆為高出屋頂的馬頭牆。大門為八字形門第,門楣上為磚刻楷書「世太史第」橫額。門兩側有磚刻楹聯:「江山如畫,物我同春」。漢白玉石門邊框用陰文線刻各種幾何圖案,線條清晰,技法精湛。西側有共用山牆的四進住宅,有3門與其相通。兩組建築格調相似,風格近似,布局、年代相近,實為一體,總面積1500平方米。清咸豐十一年(1861),曾國藩入居安慶城時,曾於宅第設長江糧台。同治二年(1863),翰林趙畇重建。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即出生於此。
[吳越故居]
座落於桐城市西後街中段西側小巷內。
吳越(1878-1905),字夢霞,一作孟俠,樅陽縣高甸人。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九月二十六日,他因隻身潛入北京正陽門車站,彈炸清廷出洋考察五大臣而震驚中外,成為著名民主革命志士。故居現存幼年書房、卧室等平房5間,為磚木抬梁式建築,已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恨水故居]
張恨水(1895-1967),潛山縣嶺頭鄉人,著名報人,章回小說大師和通俗文學大師。其故居有兩處:一處座落在潛山縣嶺頭鄉黃嶺村,是其於民國元年(1912)秋隨母回故里居住之處。另一處是其在安慶居住的宅第,座落在近聖街元寧巷5號,僅存廂房90平方米。
1、宣城市涇縣皖南事變烈士陵園及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
2、淮北市濉溪縣、宿州市蕭縣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陵園及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
3、六安市金寨縣、金安區、裕安區、霍山縣和安慶市岳西縣大別山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金寨縣革命烈士陵園,皖西烈士陵園,獨山革命舊址群,紅二十五軍軍政機構舊址,岳西及金寨縣紅二十八軍軍部及重建舊址)
4、蕪湖市王稼祥紀念園
5、滁州市藕塘烈士紀念館及中原局舊址

⑹ 安徽安慶有哪些旅遊景點

市區主要就迎江寺、菱湖公園、蓮湖公園等。還有一些臨近縣區的景點,下面放點介紹,希望對你有幫助。有疑問可以HI我。

振風塔
又名萬佛塔,聳立於長江之濱,位於迎江寺內,俗稱「萬里長江第一塔」,始建於明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歷時400餘載,享有「過了安慶不看塔」之譽。塔高72.7米,在全國108座磚石結構塔中名列第二;為七層八角樓閣式建築,各懸銅鈴,風起叮當作響,登塔遠眺,巍巍龍山,浩浩長江,宜城風光,盡收眼底。

菱湖公園
安慶菱湖公園以水景取勝,湖面碧波盪漾,園內渠道縱橫,湖心小島,亭竹相映;水上競舟,笑語滿湖。夏秋時節,菱荷茂盛,蓮花斗艷,四處飄散著醉人的清香。若逢采菱季節,皓月當空,泛舟湖面,篙槳點水,舒喉清歌,意境幽美,景色分外迷人,夙有「菱湖夜月」之稱,是為安慶一大勝景。無門票

小孤山
位於宿松縣復興鎮境內,與江西省彭澤縣城隔江相望。山高百米,方圓一里,被譽為「長江絕島」,素有「海門天柱」、「海門第一關」之稱。相傳大禹治水在此刻石記功,秦始皇勒「中流砥柱」於石上。
由於山形像一位雲髻高綰的美女,人們又將此山稱為小姑山。而與之相對的長江南岸的彭浪磯,不知何時起,也改名為彭郎磯。由此,宋代大文豪蘇軾便在其詩中寫道:「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小孤山山體獨特,無處不景,無景不奇,「東看一支筆,西望太師椅,南觀似懸鍾,北看嘯天龍」。千百年來,以其秀、奇、險、獨而著稱。主要勝景有:「龍耳洞」、「先月樓」、「彌陀閣」、「天妃殿」、「半邊塔」、「界潮祠」、「梳妝亭」、「御詩碑」等。

司空山
司空山,又名司空原,位於安徽省岳西縣城西南70公里的店前鎮內,海拔1227米。相傳,東周末期,官居大司空的淳於氏歸隱山中,於是便有了「司空山」之名。
司空山自古為佛教禪宗的聖地。西漢末年九江名士梅福隱居山中煉丹修道。東漢末,丹鼎派道家祖師左慈在山上首建玄妙觀。北周建德三年(574),周武帝下詔滅佛。禪宗二祖「大祖禪師」慧可攜始祖達摩所傳袈裟和4卷《楞伽經》,於南梁太建八年(576)隱居司空山,掘石窟而修禪,傳衣缽於僧璨,使印度佛教禪宗中國化,並成為佛教主流教派。
到了唐朝,隨著李白的避亂暫居司空山,司空山達到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一時間,香火極盛。
如今,山中已經建起了二祖禪剎、司空寨、普陀洞、響水寨、千佛塔等9塊游覽景區。

花亭湖
花亭湖位於距太湖縣城4公里的大別山南麓,與小孤山、天柱山構成了安慶山水旅遊熱線,風景區面積198平方公里,有花亭湖、龍山、海會寺、西風禪寺、佛圖寺、獅子山六大景區和湯灣溫泉療養度假區以及六個外圍景點(老城老街、千佛寺、觀音寺、安城堡、秋潭寺、辛沖方竹及天華寺)。門票90。

九曲河漂流
九曲河,漂流位於國家AAAA級風景區天柱山境內,位於距離潛山縣城僅19公里的天柱山鎮茶莊村距主景區6公里。從天柱山巔匯淌成流的溪水在群峰夾峙的九曲大峽谷中奔流而下,與天柱山景點連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廊。因沿途落差較大,又呈九曲十八彎之勢,故名九曲河。票價120。

⑺ 安慶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安慶旅遊景來點:
天柱自山(潛山縣的)很有名氣的地方
司空山(岳西縣)
浮 山 、妙道山、小孤山、大龍山、小龍山、花亭湖、天仙河、白崖寨、石蓮洞、振風塔、安慶名人故里
岳西縣 有明堂山 妙道山國家森林公園 司空山佛教聖地 我岳西的

⑻ 安慶市周邊有哪些好的旅遊景點

太湖縣有海會寺,那裡有干年羅漢松!祖師菩薩的道場!去了有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收獲!

⑼ 安慶旅遊景點有哪些

1天柱山
天柱山位於長江北岸、安徽省潛山境內,因主峰如「擎天一柱」而得名,被譽為「江淮第一山」,是世界地質公園。
天柱山自然景色奇絕,又名皖山、皖公山,曾被漢武帝封為「南嶽」,區內「峰雄、石奇、洞幽、水秀」,集北山之雄、南山之秀於一身。景區共有七大景點,有標志景觀最高峰——天柱峰、號稱「花崗岩第一秘府」的神秘谷、劉源紮寨抗元的總關寨、高山人工湖煉丹湖等勝景,還有人稱「江淮第一漂」的潛河漂流。
天柱山是古皖文化薈萃地。道教尊其為第14洞天、57福地;佛教禪宗二祖、三祖曾在此往來駐錫;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等文人墨客存留的近400方摩崖碑刻,石牛古洞摩崖石刻多之精,名冠安徽全省。
天柱山所處的潛山縣是七仙女的故鄉,「中國第一長詩」《孔雀東南飛》的故事發生地。更是「京劇鼻祖」程長庚、「章回小說大家」張恨水的故鄉。境內現仍有三國時大喬、小喬梳妝的胭脂井、孔雀墳及著名的薛家崗文化遺址等名勝古跡。
天柱峰
天柱峰,海拔1488.4米。它凌空聳立,一柱擎天,渾身石骨,有「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天柱歸來不看峰」之贊譽。

2迎江寺
迎江寺,原名「萬佛寺」,始建於北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清代改稱「迎江寺」。迎江寺是組古建築群,為沿江一顆古建築明珠。數百年來香火奇旺,久盛不衰,僧徒曾達千人。歷代名流名宦紛紛蒞寺攬勝,吟詩作賦。
迎江寺佔地3萬余平方米,由天王殿、大雄寶殿、振風塔、毗廬殿、藏經樓、人士閣、法堂、廣嗣殿等建築組成。天王殿、大雄寶殿建築在高台上,十分雄偉,為硬山頂、小青瓦屋面。毗廬殿重檐歇山頂,粘土筒瓦,有發戲、提棧,無斗拱。藏經樓為現代式重檐歇山頂,小青瓦屋面,是近代寺院建築。塔頂是八方體須彌勒座,上接覆缽、相輪、瓶等,以銅軸相連構成塔剎。
寺內文物珍藏十分豐富,最有價值者為明朝金粉寫經《妙法蓮華經.觀世音普門品》 。此經用金水在瓷青紙上寫成,趙體楷書,筆法莊重秀逸;經書中有50幅佛像和菩薩度化眾生圖,畫法技術高超,被國家定為一級文物。

3菱湖風景區

菱湖以多菱而得名,原是一片天然湖泊,與石塘湖、破罡湖相通。辛亥革命前後建園,面積38.64公頃,是安徽省建成最早的園林式公園,以「菱荷景觀」和」菱湖夜月」景點聞名。
菱湖曾是歷代兵家必爭的古戰場,太平軍三克安慶及著名的安慶保衛戰都曾在這里留下遺跡。
菱湖風景區的范圍是龍眠山路以西、菱湖南路以北、湖心中路西側綠地以東、菱湖北路以南的區域,包含菱湖公園,蓮湖公園,皖江公園和文化廣場四大景區,共由五個湖泊組成,分別是菱湖、蓮湖、小菱湖、東湖、西湖,其中東湖和西湖並稱為大湖

4振風塔
迎江寺雄峙於城東大江之濱。古稱護國永昌禪寺,又名萬佛寺。始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年),在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由邑紳阮自華募資重修,殿宇華麗,氣勢宏偉,為沿江名剎。
該塔為樓閣式磚石結構,八角七層,整體輪廓呈圓錐體形。底層建有寬大的基座,各層塔心室均為八角形。每層皆有腰檐平座,檐下為雙抄華拱,出兩跳。塔剎由八角形須彌座、園形覆缽、球狀五重相輪和葫蘆形寶瓶構成。塔內供西方接引阿彌陀佛、彌勒佛和五方佛,塔身嵌有磚雕佛像、歷史神話故事雕像1000餘尊及碑刻54塊。

5司空山
司空山風景區位於岳西縣城西南70公里處,其淵源於周,開發於漢,盛極於唐。一峰玉立,直指雲天。山勢雄渾奇秀,景色幽深奇幻;山間雲霧繚繞,晨鍾暮鼓迴旋。漢代,梅福(字子貞)和左慈道長都I/刁隱此山。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賜銀敕建「無相禪寺」,造僧房5048間,下設九庵四寺,司空山一時僧尼雲集,香客盈門,盛況空前。
公元577年,佛教禪宗二祖(中華禪宗始祖)慧可大師受達摩,心法護經像南下隱居此山,並在此開宗說法,傳衣缽於三祖僧璨,從此,司空山成為中華佛教禪宗之發祥地,在佛教界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唐代詩人李白曾隱居於此,飽覽勝景後,寫下了飄逸放曠、千古傳誦的《避地司空原言懷》、《瀑布》等詩篇,並刻於太白書堂故址後的石壁上。歷代文人雅士紛紛前來,登高參禪、拜佛祖、訪仙蹤,遍題詩刻100餘處。司空山著名的景觀有:二祖禪剎、太白書堂、如來安禪、司空佛光、北嶺松風、烏牛古石、南崖瀑布、祖師洞、傳衣石、講經台、應子石等。

6小孤山
小孤山又名小姑山,是萬里長江的絕勝,江上第一奇景,以其獨立無依而得名。山形似古代婦女上的發髻,山體奇特秀美,東看一支筆,西望太師椅。南觀如撞鍾,北觀嘯天龍。
自上而下,365級石階迂迴曲折,沿途可覽一天門、龍而洞、彌陀閣、先月樓、聖母殿、半邊塔、界潮祠、梳妝亭 、御詩碑諸景。上東山險峰,可俯看郎君山與一滴泉。繞山麓行,看海眼,攔江石,龍角石,古生物化石諸景,美不勝收。歷代帝王將相、文臣墨客登山有詩詞楹聯數百篇,大部分仍存供賞。山上古剎啟秀寺供奉有媽祖聖像,是中國長江中唯一一座媽祖廟。

7花亭湖
花亭湖風景名勝區位於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境內,地處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與皖西南其他景區地域相連、資源相補、人文相緣。境內山清水秀,古跡濟盛,人文薈萃,物產富饒。自然景觀清新絢麗,湖光山色獨具特色。碧波盪漾的花亭湖中眾多的島嶼與周圍的青松翠柏、奇峰怪石交相暉映,相得益彰。

8桐城文廟
桐城歷史悠久,文風昌盛,春秋時期,即稱桐國,唐至德初置縣,1996年撤縣設市。桐城文化起源於宋,崛起於明,鼎盛於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稱天下。桐城文廟、六尺巷是桐城文化和桐城精神的重要見證。 文廟位於桐城市府廣場,始建於元朝延佑初,明清十九次修葺,是元明清以來桐城祭孔的禮制性建築群。
文廟佔地3200平方米,以大成殿為中心,以南北中心線為對稱軸,由門樓、宮牆、泮池、泮橋、大成門、崇聖祠、土神祠、東西長廡等建築構成。門樓正面鎏金「文廟」二字,系趙朴初題書。

9天龍關
天龍關風景區,號稱「南天一關」,又稱「天柱山下一奇『關』」。由來是「自古通南一條道,歷代兵家爭此地」。天龍關以其兩邊山勢險峭,峽谷深幽,地貌形似一條上天飛龍,氣勢磅礴而得名。天龍關景區內外交通便捷,大型停車場、遊客接待中心一應俱全;天龍關景區內古木蔥郁,幽谷縱深,飛瀑濺玉,湖光粼粼,也是國家AAA級風景區。
悠長的古皖文化,積淀出天龍關厚重的人文底蘊。千古絕唱的《天仙配》,象徵東方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情愛故事的《孔雀東南飛》無不令人嘆之、趨之。天龍關景區有灌木林海、百畝栗園、千畝竹海、花開四季、奇石幽谷、山澗古泉、飛瀑成群,有周初古戰場,英王陳玉成的躍馬寨,清代古民居,道光年間大石缸,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戰斗地,這里還是央視三十集電視連續劇《天仙配》外景拍攝基地。

10孔城
相傳自三國吳將呂蒙屯兵築城於此而得名。位於桐城市東部,與廬江縣、樅陽縣接壤。全鎮區域面積167.22平方公里,轄24個村,2個居委會,人口9.1萬人,是桐城市的東部重鎮、經濟強鎮和人口第一大鎮。1999年列為安徽省省級中心鎮,榮獲省社會治安模範鄉鎮、安慶市文明鄉鎮、安慶市發展鄉鎮企業十強鄉鎮、安慶市小康鄉鎮。2006年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孔城老街座落於安徽省歷史文化名鎮孔城鎮境內,距桐城市12公里。孔城老街已有1800多年歷史,明清時期,孔城老街作為連接巢湖地區和長江地區的重要水運碼頭日益繁榮,太平天國時期,孔城遭到破壞,但不久即恢復,現有老街即太平天國以後建設的。老街綿延數里,分為十甲。每甲之間有閘門隔擋。街道南北走向,全長2公里,有主街一條,橫街兩條,另有三巷一弄,總面積17萬平方米。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