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英烈旅遊景點
① 浙江溫州的【瑞安市】的革命先烈
姓 名:陳卓如
性 別:男
民 族:漢族
籍 貫:浙江瑞安
出生年月:1903年
犧牲日期:1932年 1921年進溫州浙江省立第十師范學校後,接觸新文化,追求新思想。1925年春,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為中共溫州獨立支部成員。國民革命失敗後,回瑞安馱山家鄉,在農民中發展黨員,先後建立馱山、後崗底、李山、花台等黨支部。1928年春,根據瑞安縣委指示,他以龍溪小學校長身份為掩護,在當地組織農民鬧荒暴動,建立「農會」、「插田會」、「無田會」等群眾組織。不久,回馱山家鄉組建馱山農民赤衛隊,任總指揮。隊伍迅速發展到300餘人,以馱山為活動中心,打擊土豪劣紳,襲擊警察所和鹽務所。1929年1月,當選為中共瑞安縣委委員。1930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成立後,率隊編入紅一團,為該團負責人之一,參加了攻打平陽縣城等戰斗。1932年春節,在馱山被叛徒出賣,受傷被捕,在解往溫州途中,因流血過多而獻身。
--------------------------------------------------------------
姜慶湘(1918—1990),字蔣萊,瑞安人。青年時期就讀於上海大夏大學商學院,曾參加上海文化界救國會、救亡協會,從事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9月到皖南,任新四軍《抗敵報》編輯,國際新聞社東戰場特派記者。1941年到廣西,先任《力報》編輯、《柳州日報》總主筆,後任西南商專教師、新中經濟研究處專職研究員,從事經濟研究工作。1944年初,任中山大學經濟系副教授、教授。是年因豫湘桂戰起赴重慶,任四川省銀行經濟研究處專員、重慶大學法學院經濟系教授,並參與中國民主建國會籌建工作;12月,當選為民主建國會總會理事,出任總會《民訊》刊物總編。1946年7月,在上海任《僑聲報》經濟主筆和《經濟日報》總主筆,曾揭露國民黨當局用武力迫害重慶勞工協會工作人員的罪惡,並和郭沫若等68人聯名致函慰問該協會。
建國後,先後在華東新華書店編輯部、大夏大學經濟系、復旦大學經濟系、中國科學院上海經濟研究所、上海財經學院貿易經濟系、上海中醫學院等單位任編輯、教授、系主任。當選為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五屆上海市政協委員,第六、七屆上海市政協經濟工作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主建國會歷屆中央委員和民建上海市委常委、經濟委員會主任。1983年,名列倫敦出版的《世界名人錄》。1988年,又被國際傳記中心收入《亞太地區當代名人錄》。
遺著有《中國戰時經濟教程》、《戰時的中國經濟》(與人合著)、《四川的蠶絲業》、《國民經濟計劃講話》、《歐洲人民民主國家經濟計劃》等。
--------------------------------------------------------------------
曾勉(1901—1988),字勉之,瑞安城關申明裡人。1925年畢業於東南大學園藝系。1928—1943年留學法國蒙彼利埃大學,獲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中央大學、雲南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教授,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南京植物研究所研究員。1956年應邀赴波蘭講學。1958年,擔任農業部黃河古道地區果樹考察團團長。1960年後,在四川江津負責籌建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橘研究所,先後任所長、名譽所長,並創辦和主編《園藝月刊》、《中國園藝》(英文版)和《園藝新報》等刊物。
50年代初在華東農科所時,曾組織一批科技人員到黃岩研究果樹栽培技術,創造「枝序修剪法」,並結合施肥試驗,為克服果樹隔年結果找到有效途徑;主持柑橘、棗和葡萄的雜交育種和快速育苗等項試驗,獲得豐碩成果;培養名種「臍橙」、「溫州密柑」等新品種,向各地推廣。1958年擔任黃河古道地區果樹考察團團長時,曾制定出這一地區的果樹發展總體規劃,使這一地區後來建設成為我國多種果樹大面積生產基地。根據自然和社會的綜合因素,提出長江流域發展柑橘的「兩宜線」建議,後來成為建設長江柑橘帶的重要依據;針對國際上柑橘分類的混亂現象,提出了新的分類學說。在柑橘研究所創建全國性的柑橘標本室和柑橘資源圃,收集到國內外柑橘材料1200餘個,被列為國家果樹種質資源重慶柑橘圃。
先後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園藝學會常務理事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著有《柑橘》、《中國柑橘志》等。
--------------------------------------------------------------------
薛祀光(1900—1987),字聲遠,瑞安薛里人。早年留學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獲博士學位。1928年回國後,歷任中山大學法學院院長、同濟大學法學院院長。建國後,任廈門大學教務長、武漢大學和湖北大學教授,連續從事高教事業達45年。專長國際法和民法。解放前曾為教育部的部聘教授,30年代末40年代初,蔣介石、汪精衛分別在廬山召開知名學者座談會,都借故拒絕赴會。抗日戰爭勝利後被聘為國際法庭顧問,在審判日本戰犯中作出了重大貢獻。
1947年,以中山大學法學院院長和教授會主席的身份,運用其在法律界的聲望和影響,據理力爭,迫使國民黨當局釋放在「反飢餓、反內戰」學生運動中被捕的28名地下黨員和進步師生,為此被國民黨當局列入黑名單。毅然離開了中山大學,返回故里。當年即受聘為同濟大學法學院院長。
生賓士學嚴謹,學識淵博,桃李滿天下。著有《法律叢書》、《管子六法》、《民法概論》等。
--------------------------------------------------------------------
金嶸軒(1887-1967),原名金桐熙,又名金嶸,浙江瑞安林垟人。幼時父母雙亡,姐妹見弟六人輾轉寄養於親族家中。稍長,人私塾讀書。啟蒙老師是一位富有正義感的學者金晦。
1906年初,東渡日本求學。先在日本東京東亞日語預備學校、弘文書院,後進日本東京數學館學習。1911年冬,因病休學,回故里休養。1913年秋,復學。翌年,進日本東京高等師范學院讀書。
1921年4月,學成歸國,在瑞安與同里周予同、李笠等聯絡青年知識分子,創立「知行社」,進行教育普及工作。不久,受聘於浙江省立第十中學,兼任省立第十師范學校教職。十師並入十中後,任師范部主任,後升為校長。他主張名師興學,培育良才。在他的提議下,學校名師雲集,著名文學家朱自清就在這時到校任教。
金嶸軒篤信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鼓勵學生革命。1924年秋,他毅然邀請剛從蘇聯歸國,受中共中央指派來溫發展黨組織的校友謝文錦到校演講,在廣大學生中傳播革命思想。當時校內文藝團體「血波社」的中堅分子金家濟,深得金嶸軒的贊賞,並為他更名為「貫真」,鼓勵他永遠貫徹真理。是年冬,金貫真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成為浙南黨早期的傑出領導人和紅十三軍創建人之一。
1926年冬,軍閥混戰,福建督軍周蔭人部過境,溫州陷入極度混亂。當時辦學經費毫無著落。金嶸軒只得以私人名義向當地銀行錢庄商借,以濟助教職員工解枵腹之憂,以至債台高築,竟逾萬元以上。1927年春,北伐軍攻佔杭州,金嶸軒再度主持溫州中學,按時開學。
5月,金嶸軒調任浙江省教育廳督學。是年冬,赴日,在日本留學生監督處任學務科科長。在日期間,他竭力主張知行合一,歸國後,他一再倡導「知行務實」,「以知行圖救國」。這個知行務實的思想,貫穿了他一生的教育實踐。1928年夏,金嶸軒在浙江省地方自治專修學校任教務主任,並著書立說。1930年秋,調任浙江省教育廳社教科科長。當時,省立中學負債累累,他眷念故里教育,毅然賣掉祖上留下的二百畝良田,得款八千餘枚銀元,租了溫州中學的校債。他的重才逾惜寶,興學雅揮金的壯舉,至今傳為美談。
1935年初至1939年夏,金峻軒先後在南京正中書局編輯部、江蘇省立鎮江中學、福建省立師范學校、浙江省立溫州師范學校任職。1939年秋,他根據抗日戰爭的形勢深入永嘉山區,創辦永嘉縣私立濟時中學,任校長。在艱苦的戰爭歲月里,他以「適應時代,實施鄉村中學教育,養成能改造中國社會,促進民族文化之健全青年為宗旨」,規定校訓為:「整——一起振作精神;齊——全體團結一致;勤——大家為公努力;朴——隨處實事求是」。濟時中學辦學之風格,深受社會贊揚,稱為「奮鐸濟時,典型常在」。
1945年8月,金峰軒出任瑞安中學校長。1946年夏,溫州中學校長朱一青辭職。校長繼任人選虛懸甚久。省教育廳邀金嶸軒出任,而他因種種原因,未予答應。8月18日,留校學生派代表訪問金嶸軒,面致歡迎之意。並在《浙甌日報》發表文告,要求金先生來繼任校長。溫州專科以上學生聯誼會亦派代表前往瑞安促駕。溫州各界人士亦盼金嶸軒出任。《浙甌日報》為此發表社論《敦促金嶸軒先生》。盛情難卻,年已六旬的金嶸軒走馬上任。著名學者沈煉之、陳鐸民等隨之辭去大學教職,應聘到溫州中學任教。
金嶸軒第三次出任溫州中學校長,時值國內如火如荼的解放戰爭,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學生的革命運動蓬勃開展,而國民黨反動派則密令金嶸軒協助鎮壓。他毅然對參加地下黨活動的學生說:「你們走的路,若認為對,應該堅持走下去。」當時,地下黨支部曾刊出《溫中導報》,他欣然親筆寫了刊頭。1948年上半年,溫州中學、歐海中學、永嘉中學的學生聯合編輯了「五卅」紀念畫刊,揭露國民黨假民主、真獨裁的暴行,轟動了全市。國民黨當局密令學校「研究共產黨分子活動」。金嶸軒一面向當局周旋敷衍,一面向學生出示「密令」,囑咐進步學生要多加小心。同年夏,省教育廳責令金峰軒密報進步學生名單,他不僅頂住不報,而且提出辭職。師生們聞訊,校園內外掀起了一場挽留金校長的群眾性活動。翌年初,幾位進步學生突遭國民黨特務造捕,他多方營救,保釋出獄。1949年5月,溫州和平解放前夕,國民黨二○○師師長、溫州行政督察專員葉芳曾為率部起義事夜訪金嶸軒。金嶸軒鼓勵他,「你們所舉大事,正合人民期望,實在是地方之福。」
新中國成立後,金嶸軒為溫州中學校長。1956年1月,溫州人民推選他任副市長。先後兼任溫州市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溫州師范專科學校首任校長,當選為浙江省第一屆人大代表,溫州市政協第一屆委員,二、三屆常務委員,民盟溫州市委主任委員,民盟省委副主任委員。
文化大革命的極左思潮沉重地打擊了他。他曾發出「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感慨。1967年4月,病重,10月9日與世長辭。對於他的逝世。後學者無不深表哀悼。正如他的學生,歷史學家夏鼐在輓聯中所表達的:「絳帳追思,春草池塘猶昨夢;素帷遙奠,燕山甌水共含悲。」在台灣的門生故舊聞耗深為悲動,齊聚台北市善導寺舉行追悼會,隔海遙致哀思。在溫州中學和他的家鄉,為他塑像立碑建館。
② 瑞安有哪些革命先烈遺址
瑞安革命歷史悠久。早在1925年就有黨的活動,1926年11月建立了中共瑞安特別支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瑞安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與犧牲,烈士479人,其中縣委書記以上的負責人有10人。
烈士陵園始建於1957年初,佔地700餘平方米,主體建築僅有墓、紀念碑和陳列館。1982年擴建,增加兩座骨灰塔、一座管理辦公房和圍牆等,佔地面積擴大到1700平方米。1991年進行重建,佔地11500平方米,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分別比原陵園擴大了6.5倍和20倍,總造價280萬元,其中群眾集資達166萬元,1993年11月26日竣工。它的建成充分體現黨和人民政府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同時也使我們有了緬懷先烈業績,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總體設計具有古典庭園風格,既庄嚴肅穆又典雅秀美。
重建後的烈士陵園主體建築有:梯形烈士墓,計有120個墓穴,現安放著96位烈士忠骨。墓的靠山牆刻有毛澤東手書「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牆垛為長城狀,表明革命烈士用鮮血和生命鑄成的社會主義江山代代相傳。烈士紀念碑,高14.5米,用花崗岩壘砌,聳立在陵園正中,碑體上刻著全國政協副主席洪學智題寫的「瑞安革命烈士紀念碑」九個鎦金大字。碑底由混凝土雕塑的浪花襯托,表示祖國建設如驚濤駭浪滾滾向前。。北首建有烈士碑廊,用黑色花崗岩石鐫刻著碑記和英烈名單。東側是陳列館,展出瑞安人民革命史。館展內容分四個革命時期,展出革命先烈有關領導人活動圖片、歷史文物、史料、烈士遺物等。其中,有大革命時期溫州地區的學運先驅蔡雄烈士、瑞安建黨領導人林去病烈士、浙江省委常委鄭馨烈士、重建瑞安黨組織的浙江省委書記劉英烈士及原浙南特委書記龍躍、原瑞安縣委書記程美興等領導人的照片與有關革命活動的事跡,體現了瑞安黨和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地位與作用,反映了軍民同生死、共患難、團結戰斗的崇高品德和英勇奮戰的革命風貌。附屬建築有:嵌有花鳥走獸的圍牆,風姿各異的風景亭、假山和管理辦公用房等配套設施。1982年瑞安烈士陵園被評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瑞安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8年被列為溫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被評為瑞安市文明單位,2002年被評為浙江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為我市的兩個文明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姓 名:陳卓如
性 別:男
民 族:漢族
籍 貫:浙江瑞安
出生年月:1903年
犧牲日期:1932年 1921年進溫州浙江省立第十師范學校後,接觸新文化,追求新思想。1925年春,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為中共溫州獨立支部成員。國民革命失敗後,回瑞安馱山家鄉,在農民中發展黨員,先後建立馱山、後崗底、李山、花台等黨支部。1928年春,根據瑞安縣委指示,他以龍溪小學校長身份為掩護,在當地組織農民鬧荒暴動,建立「農會」、「插田會」、「無田會」等群眾組織。不久,回馱山家鄉組建馱山農民赤衛隊,任總指揮。隊伍迅速發展到300餘人,以馱山為活動中心,打擊土豪劣紳,襲擊警察所和鹽務所。1929年1月,當選為中共瑞安縣委委員。1930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成立後,率隊編入紅一團,為該團負責人之一,參加了攻打平陽縣城等戰斗。1932年春節,在馱山被叛徒出賣,受傷被捕,在解往溫州途中,因流血過多而獻身。
--------------------------------------------------------------
姜慶湘(1918—1990),字蔣萊,瑞安人。青年時期就讀於上海大夏大學商學院,曾參加上海文化界救國會、救亡協會,從事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9月到皖南,任新四軍《抗敵報》編輯,國際新聞社東戰場特派記者。1941年到廣西,先任《力報》編輯、《柳州日報》總主筆,後任西南商專教師、新中經濟研究處專職研究員,從事經濟研究工作。1944年初,任中山大學經濟系副教授、教授。是年因豫湘桂戰起赴重慶,任四川省銀行經濟研究處專員、重慶大學法學院經濟系教授,並參與中國民主建國會籌建工作;12月,當選為民主建國會總會理事,出任總會《民訊》刊物總編。1946年7月,在上海任《僑聲報》經濟主筆和《經濟日報》總主筆,曾揭露國民黨當局用武力迫害重慶勞工協會工作人員的罪惡,並和郭沫若等68人聯名致函慰問該協會。
建國後,先後在華東新華書店編輯部、大夏大學經濟系、復旦大學經濟系、中國科學院上海經濟研究所、上海財經學院貿易經濟系、上海中醫學院等單位任編輯、教授、系主任。當選為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五屆上海市政協委員,第六、七屆上海市政協經濟工作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主建國會歷屆中央委員和民建上海市委常委、經濟委員會主任。1983年,名列倫敦出版的《世界名人錄》。1988年,又被國際傳記中心收入《亞太地區當代名人錄》。
遺著有《中國戰時經濟教程》、《戰時的中國經濟》(與人合著)、《四川的蠶絲業》、《國民經濟計劃講話》、《歐洲人民民主國家經濟計劃》等。
--------------------------------------------------------------------
曾勉(1901—1988),字勉之,瑞安城關申明裡人。1925年畢業於東南大學園藝系。1928—1943年留學法國蒙彼利埃大學,獲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中央大學、雲南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教授,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南京植物研究所研究員。1956年應邀赴波蘭講學。1958年,擔任農業部黃河古道地區果樹考察團團長。1960年後,在四川江津負責籌建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橘研究所,先後任所長、名譽所長,並創辦和主編《園藝月刊》、《中國園藝》(英文版)和《園藝新報》等刊物。
50年代初在華東農科所時,曾組織一批科技人員到黃岩研究果樹栽培技術,創造「枝序修剪法」,並結合施肥試驗,為克服果樹隔年結果找到有效途徑;主持柑橘、棗和葡萄的雜交育種和快速育苗等項試驗,獲得豐碩成果;培養名種「臍橙」、「溫州密柑」等新品種,向各地推廣。1958年擔任黃河古道地區果樹考察團團長時,曾制定出這一地區的果樹發展總體規劃,使這一地區後來建設成為我國多種果樹大面積生產基地。根據自然和社會的綜合因素,提出長江流域發展柑橘的「兩宜線」建議,後來成為建設長江柑橘帶的重要依據;針對國際上柑橘分類的混亂現象,提出了新的分類學說。在柑橘研究所創建全國性的柑橘標本室和柑橘資源圃,收集到國內外柑橘材料1200餘個,被列為國家果樹種質資源重慶柑橘圃。
先後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園藝學會常務理事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著有《柑橘》、《中國柑橘志》等。
--------------------------------------------------------------------
薛祀光(1900—1987),字聲遠,瑞安薛里人。早年留學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獲博士學位。1928年回國後,歷任中山大學法學院院長、同濟大學法學院院長。建國後,任廈門大學教務長、武漢大學和湖北大學教授,連續從事高教事業達45年。專長國際法和民法。解放前曾為教育部的部聘教授,30年代末40年代初,蔣介石、汪精衛分別在廬山召開知名學者座談會,都借故拒絕赴會。抗日戰爭勝利後被聘為國際法庭顧問,在審判日本戰犯中作出了重大貢獻。
1947年,以中山大學法學院院長和教授會主席的身份,運用其在法律界的聲望和影響,據理力爭,迫使國民黨當局釋放在「反飢餓、反內戰」學生運動中被捕的28名地下黨員和進步師生,為此被國民黨當局列入黑名單。毅然離開了中山大學,返回故里。當年即受聘為同濟大學法學院院長。
生賓士學嚴謹,學識淵博,桃李滿天下。著有《法律叢書》、《管子六法》、《民法概論》等。
--------------------------------------------------------------------
金嶸軒(1887-1967),原名金桐熙,又名金嶸,浙江瑞安林垟人。幼時父母雙亡,姐妹見弟六人輾轉寄養於親族家中。稍長,人私塾讀書。啟蒙老師是一位富有正義感的學者金晦。
1906年初,東渡日本求學。先在日本東京東亞日語預備學校、弘文書院,後進日本東京數學館學習。1911年冬,因病休學,回故里休養。1913年秋,復學。翌年,進日本東京高等師范學院讀書。
1921年4月,學成歸國,在瑞安與同里周予同、李笠等聯絡青年知識分子,創立「知行社」,進行教育普及工作。不久,受聘於浙江省立第十中學,兼任省立第十師范學校教職。十師並入十中後,任師范部主任,後升為校長。他主張名師興學,培育良才。在他的提議下,學校名師雲集,著名文學家朱自清就在這時到校任教。
金嶸軒篤信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鼓勵學生革命。1924年秋,他毅然邀請剛從蘇聯歸國,受中共中央指派來溫發展黨組織的校友謝文錦到校演講,在廣大學生中傳播革命思想。當時校內文藝團體「血波社」的中堅分子金家濟,深得金嶸軒的贊賞,並為他更名為「貫真」,鼓勵他永遠貫徹真理。是年冬,金貫真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成為浙南黨早期的傑出領導人和紅十三軍創建人之一。
1926年冬,軍閥混戰,福建督軍周蔭人部過境,溫州陷入極度混亂。當時辦學經費毫無著落。金嶸軒只得以私人名義向當地銀行錢庄商借,以濟助教職員工解枵腹之憂,以至債台高築,竟逾萬元以上。1927年春,北伐軍攻佔杭州,金嶸軒再度主持溫州中學,按時開學。
5月,金嶸軒調任浙江省教育廳督學。是年冬,赴日,在日本留學生監督處任學務科科長。在日期間,他竭力主張知行合一,歸國後,他一再倡導「知行務實」,「以知行圖救國」。這個知行務實的思想,貫穿了他一生的教育實踐。1928年夏,金嶸軒在浙江省地方自治專修學校任教務主任,並著書立說。1930年秋,調任浙江省教育廳社教科科長。當時,省立中學負債累累,他眷念故里教育,毅然賣掉祖上留下的二百畝良田,得款八千餘枚銀元,租了溫州中學的校債。他的重才逾惜寶,興學雅揮金的壯舉,至今傳為美談。
1935年初至1939年夏,金峻軒先後在南京正中書局編輯部、江蘇省立鎮江中學、福建省立師范學校、浙江省立溫州師范學校任職。1939年秋,他根據抗日戰爭的形勢深入永嘉山區,創辦永嘉縣私立濟時中學,任校長。在艱苦的戰爭歲月里,他以「適應時代,實施鄉村中學教育,養成能改造中國社會,促進民族文化之健全青年為宗旨」,規定校訓為:「整——一起振作精神;齊——全體團結一致;勤——大家為公努力;朴——隨處實事求是」。濟時中學辦學之風格,深受社會贊揚,稱為「奮鐸濟時,典型常在」。
1945年8月,金峰軒出任瑞安中學校長。1946年夏,溫州中學校長朱一青辭職。校長繼任人選虛懸甚久。省教育廳邀金嶸軒出任,而他因種種原因,未予答應。8月18日,留校學生派代表訪問金嶸軒,面致歡迎之意。並在《浙甌日報》發表文告,要求金先生來繼任校長。溫州專科以上學生聯誼會亦派代表前往瑞安促駕。溫州各界人士亦盼金嶸軒出任。《浙甌日報》為此發表社論《敦促金嶸軒先生》。盛情難卻,年已六旬的金嶸軒走馬上任。著名學者沈煉之、陳鐸民等隨之辭去大學教職,應聘到溫州中學任教。
金嶸軒第三次出任溫州中學校長,時值國內如火如荼的解放戰爭,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學生的革命運動蓬勃開展,而國民黨反動派則密令金嶸軒協助鎮壓。他毅然對參加地下黨活動的學生說:「你們走的路,若認為對,應該堅持走下去。」當時,地下黨支部曾刊出《溫中導報》,他欣然親筆寫了刊頭。1948年上半年,溫州中學、歐海中學、永嘉中學的學生聯合編輯了「五卅」紀念畫刊,揭露國民黨假民主、真獨裁的暴行,轟動了全市。國民黨當局密令學校「研究共產黨分子活動」。金嶸軒一面向當局周旋敷衍,一面向學生出示「密令」,囑咐進步學生要多加小心。同年夏,省教育廳責令金峰軒密報進步學生名單,他不僅頂住不報,而且提出辭職。師生們聞訊,校園內外掀起了一場挽留金校長的群眾性活動。翌年初,幾位進步學生突遭國民黨特務造捕,他多方營救,保釋出獄。1949年5月,溫州和平解放前夕,國民黨二○○師師長、溫州行政督察專員葉芳曾為率部起義事夜訪金嶸軒。金嶸軒鼓勵他,「你們所舉大事,正合人民期望,實在是地方之福。」
新中國成立後,金嶸軒為溫州中學校長。1956年1月,溫州人民推選他任副市長。先後兼任溫州市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溫州師范專科學校首任校長,當選為浙江省第一屆人大代表,溫州市政協第一屆委員,二、三屆常務委員,民盟溫州市委主任委員,民盟省委副主任委員。
文化大革命的極左思潮沉重地打擊了他。他曾發出「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感慨。1967年4月,病重,10月9日與世長辭。對於他的逝世。後學者無不深表哀悼。正如他的學生,歷史學家夏鼐在輓聯中所表達的:「絳帳追思,春草池塘猶昨夢;素帷遙奠,燕山甌水共含悲。」在台灣的門生故舊聞耗深為悲動,齊聚台北市善導寺舉行追悼會,隔海遙致哀思。在溫州中學和他的家鄉,為他塑像立碑建館。
③ 溫州英烈故事
管志彥,男,漢族,1984年3月出生,溫州市鹿城區人,入伍前系溫州東方學院大一學生。 2003年12月入伍,系安徽省馬鞍山市消防支隊一中隊三班戰士,武警上等兵警銜。入伍以來作風優良,業務技術過硬,共參加大小滅火戰斗700多起,先後榮立個人三等功一次,多次被評為優秀士兵、優秀共青團員等。 2005年8月2日上午,馬鞍山一冷庫突然起火,馬鞍山市消防支隊一中隊三班班長鄭飛,帶領同班戰士管志彥、葉曉輝立即隨隊趕赴火災現場,和100多名戰友投入救火戰斗。 據馬鞍山市消防支隊司令部參謀花業平介紹,當時鄭飛帶領兩名戰士奉命在火災現場滅火,由於倉庫是鋼結構,在大火中一般只能承受15分鍾左右,此時大火已持續約30分鍾,庫房隨時有坍塌的危險。現場指揮人 員立即命令消防隊員後撤繼續滅火。 就在鄭飛等人准備後撤時,冷庫內突然跑出一名工作人員,大聲呼喊:「裡面還有人,趕緊救人!」鄭飛來不及請示上級,帶領兩名戰友又沖進火海,救出三名工人,當他們繼續在烈火中搜救時,庫房突然坍塌,鄭飛和管志彥、葉曉輝被壓在廢墟中。 消防官兵立即營救戰友,但因火勢太大,直到下午4時,才找到三位戰友的遺體,而鄭飛雙手還緊握著水槍,仍保持著射水的姿勢。 三位戰士年輕的生命定格在這一個令人動容的瞬間,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了三位工人的生命。 公安部已批准在安徽省馬鞍山8月2日火災中英勇犧牲的馬鞍山市消防一中隊第三戰斗班管志彥等三名消防戰士為革命烈士,同時追記一等功;共青團安徽省委追授他們為優秀共青團員;馬鞍山市委、市政府追授「英雄衛士」稱號;馬鞍山市消防支隊追認他們為中共黨員。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