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旅遊景點
㈠ 生活中如何應用科學技術
當人類跨入世紀,世界發生了多少驚人的變化。在人們為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欣喜之餘,又經歷了更好的不安甚至災難。除了對高科技特別是生物科技的發展所帶來的恐慌之外,戰爭和疾病似乎直接將人類帶到了地獄之門。 下面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生物武器和生物恐怖的潛在威脅 20世紀整個國際社會為禁止生物武器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些進展。然而,進入21世紀,生物武器的潛在威脅卻已大大增加,一些國家和地區可能仍在繼續研製和發展生物武器,另外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大大增加了生物武器的潛在威脅,以美國「炭疽事件」為標志的生物恐怖對國際安全已經構成了現實威脅。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主任袁國勇是首位分離出冠狀病毒,並發現冠狀病毒變種是SARS病原的學者。SARS病毒屬於RNA病毒,這種病毒的特性就是很容易與其他病毒基因進行重組,進而變成為新病毒。而且許多實驗結果也顯示,以這改變方式產生的新病毒,毒性會比親代病毒更強。許多動物身上都可以找到冠狀病毒,而這種病毒又很容易出現變種,極具危險性。因此,袁國勇認為SARS病毒很有潛質,成為除了天花以外製作生化武器的病原。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的用量 與日俱增。1996年,我國的塑料包裝用量達243萬噸,年平均增長率超過 20%,特別是城市、主要交通沿線、旅遊景點的垃圾中塑料廢棄物迅速增加。 據調查,北京的生活垃圾年產量已達300萬噸,其中廢塑料約佔3%,年增 長率達48%。沿海地區城市的垃圾中塑料成分更高,達8-10%。這些廢塑料在垃圾中占的比例若以體積計算,已達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大大增加了垃圾處理的難度和費用。由於廢塑料幾百年都難以降解,若丟棄在自然環境中,會給蚊子、蒼蠅和細菌提供生存繁育的溫床;若埋藏在地下,則容易污染地下水,妨礙植物根 系生長,破壞土壤品質,影響作物收成;若用火焚燒處理,將產生多種有毒氣體。「白色污染」已成為當前危害我國社會環境的一大公害,嚴重阻礙了我國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微生物學實驗室的安全隱患 較其他理化實驗室或其他各類實驗室而言,微生物和生物醫學實驗室是一個特殊的實驗室,在其中工作的每一個人以及與其接觸的周圍環境,都存在很高的患有感染性疾病或影響身體健康的危險。微生物實驗室管理上的疏漏和意外事故不僅可以導致實驗室工作人員的感染,也可造成環境污染和大面積人群感染。國內外實驗室意外感染的事故並不少見,嚴重者不得不宰殺成千上萬只實驗動物,甚至導致實驗室工作人員死亡。 就拿網吧來說,網吧的存在給許多未成年人的學習和身心健康產生了不良反應。有的學生沉迷於網路,甚至逃課去網吧上網打游戲,導致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更可怕的是,一些涉世未深的中學生,接受了網路上暴力和色情信息,紛紛效仿,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環境污染. 1物種滅絕加快.這是由環境污染和人類的捕殺所造成的.也屬於科技發展的壞處. 2人身安全越來越沒保障.現在平均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犯罪行為發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與當下時新科技相關.尤其是槍械犯罪,更是讓普通人民防不勝防.而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我們已經可以看出,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的戰爭所造成的破壞與損失以遠遠不是以前可比.甚至有可能造成人類滅亡的命運. 就象酸雨:有人認為酸雨是一場無聲無息的危機,而且是有史以來沖擊我們最嚴重的環境威脅,是一個看不見的敵人。這並非危言聳聽。隨著工業化和能源消費增多,酸性排放物也日益增多,它們進入空氣中,經過一系列作用就形成了酸雨。 硫和氮是營養元素。弱酸性降水可溶解地面中礦物質,供植物吸收。如酸度過高,pH值降到5.6以下時,就會產生嚴重危害。它可以直接使大片森林死亡,農作物枯萎;也會抑制土壤中有機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與土壤離子結合的鈣、鎂、鉀等營養元素,使土壤貧瘠化;還可使湖泊、河流酸化,並溶解土壤和水體底泥中的重金屬進入水中,毒害魚類;加速建築物和文物古跡的腐蝕和風化過程;可能危及人體健康。那些燃燒高含硫量的煤發電廠就是罪魁禍首,它們讓酸雨形成摧毀大地的「武器」。 從世界范圍看,空氣污染的另一重大因素是汽車尾氣。 汽車尾氣中含有一氧化碳、氧化氮以及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的其他一些固體顆粒,尤其是含鉛汽油,對人體的危害更大。 鉛在廢氣中呈微粒狀態,隨風散。農村居民,一般從空氣中吸入體內的鉛量每天約為一微克;城市居民,尤其是街道兩旁的居民會大大超過農村居民。錫進入人體後,主要分布於肝、腎、脾、膽、腦中,以肝、腎中的濃度最高。幾周後,鉛由以上組織轉移到骨骼,以不溶性磷酸鉛形式沉積下來。人體內約90%~95%的鉛積存於骨骼中,只有少存 在於肝、脾等臟器中。骨中的鉛一般較穩定,當食物中缺鈣或有感染、外傷、飲酒、服用酸鹼類葯物而破壞了酸鹼平衡時,鉛便由骨中轉移到血液,引起鉛中毒的症狀。 溫室效應,又稱「花房效應」,是大氣保溫效應的俗稱。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度增高,因其作用類似於栽培農作物的溫室,故名溫室效應。如果大氣不存在這種效應,那麼地表溫度將會下降約330C或更多。反之,若溫室效應不斷加強,全球溫度也必將逐年持續升高。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向大氣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熱性強的溫室氣體逐年增加,大氣的溫室效應也隨之增強,已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等一系列嚴重問題,引起了全世界各國的關注。臭氧層破壞 。 臭氧層是地球最好的保護傘,它吸收了來自太陽的大部分紫外線。然而近二十年的科學研究和大氣觀測發現:每年春季南極大氣中的臭氧層一直在變薄,事實上在極地大氣中存在一個臭氧「洞」。 這種臭氧損耗現象是一種反常現象,這是否表明這一紫外線吸收層正處於全球性災難呢?通過不斷的科學研究,人們發現人類社會活動釋放的物質嚴重的破壞了臭氧層,當然這種現象還受到這一地區獨特的氣象狀態(極渦、寒冷的平流層溫度、極地平流層雲)的影響。 水污染 人類的活動會使大量的工業、農業和生活廢棄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水污染」的定義: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徵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稱為水污染。 水的污染有兩類:一類是自然污染;另一類是人為污染。當前對水體危害較大的是人為污染。水污染可根據污染雜質的不同而主要分為化學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類。 溫室有兩個特點:溫度較室外高,不散熱。 生活中我們可以見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溫室。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來做溫室,是讓太陽光能夠直接照射進溫室,加熱室內空氣,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讓室內的熱空氣向外散發,使室內的溫度保持高於外界的狀態,以提供有利於植物快速生長的條件。 由環境污染引起的溫室效應是指地球表面變熱的現象。 它會帶來以下列幾種嚴重惡果: 1) 地球上的病蟲害增加; 2) 海平面上升; 3) 氣候反常,海洋風暴增多; 4) 土地乾旱,沙漠化面積增大。 科學家預測:如果地球表面溫度的升高按現在的速度繼續發展,到2050年全球溫度將上升2-4攝氏度,南北極地冰山將大幅度融化,導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島嶼國家和沿海城市將淹於水中,其中包括幾個著名的國際大城市:紐約,上海,東京和悉尼。而深圳也將會被大海淹沒。 砍伐樹木的直接危害就是,沙漠化。 因為缺少了氧氣的供應,也少了天然的過濾器。生態的環境被強占,生態循環規律被破壞了。 氣溫會有所變化,造成了氣候的不穩定的變化。砍伐後樹木的廢棄物會被燃燒,造成了環境的污染。 過量照射損傷視覺 有些光會對嬰幼兒視網膜造成傷害,其損害程度取決於光的波長、強度和照射時間長度。而可見光中400-500納米波長的高能量可見光———藍光,則會穿過角膜和晶狀體並且接觸到視網膜。藍光在加速視網膜黃斑區細胞氧化的同時,過量照射甚至會損傷視覺細胞。 固體廢棄物指的是人類在生產和生活中丟棄的固體和泥狀物,如采礦業的廢石、尾礦、煤矸石;工業生產中的高爐渣、鋼渣;農業生產中的秸稈、人畜糞便;核工業及某些醫療單位的放射性廢料;城市垃圾等等。若不及時清除,必然會對大氣、土壤、水體造成嚴重污染,導致蚊蠅孳生、細菌繁殖,使疾病迅速傳播,危害人體健康。 這些就是人類所用所謂的高科技的東西製造出來的「好事情」。下面的更另人驚恐和疑惑。 目前世界上生活垃圾處理主要是衛生填埋、堆肥和焚燒三種方式,混入生活垃圾的廢舊電池在這三個過程中的污染作用體現在:填埋:廢舊電池的重金屬通過滲濾作用污染水體和土壤。 焚燒:廢舊電池在高溫下,腐蝕設備,某些重金屬在焚燒爐中揮發在飛灰中,造成大氣污染;焚燒爐底重金屬堆積,給產生的灰渣造成污染。 堆肥:廢舊電池的重金屬含量較高,造成堆肥的質量下降。 再利用:一般採用反射爐火冶金法,工藝雖然容易掌握但是回收率只有82%,其餘的鉛以氣體和粉塵的形態出現,同時冶煉過程中的二氧化硫會進入空氣中,造成二次污染,直接危害操作工人的健康。 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廢舊電池迫在眉睫。由於廢舊電池的成分包含有可利用的金屬部分,使得回收利用能產生一定經濟價值,實現資源化。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每年生產的電池達到15億節,這些電池含鋅皮38200噸,銅帽600噸,鐵皮29600噸,汞2.48噸等。 這也是人類過分使用電池之類產生的結果。 人禍 人為災禍 地球環境污染和破壞的一個現象 一、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的定義 在干潔的大氣中,痕量氣體的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圍的大氣中,出現了原來沒有的微量物質,其數量和持續時間,都有可能對人、動物、植物及物品、材料產生不利影響和危害。當大氣中污染物質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現象叫做大氣污染。造成大氣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為因素,尤其是人為因素,如工業廢氣、燃燒、汽車尾氣和核爆炸等。隨著人類經濟活動和生產的迅速發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時,同時也將大量的廢氣、煙塵物質排入大氣,嚴重影響了大氣環境的質量,特別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業區域。所謂干潔空氣是指在自然狀態下的大氣(由混合氣體、水氣和雜質組成)除去水氣和雜質的空氣,其主要成分是氮氣,佔78.09%;氧氣,佔20.94%;氬,佔0.93%;其它各種含量不到0.1%的微量氣體(如氖、氦、二氧化碳、氪)。更另人恐懼的是,大氣中的有害物質主要通過下述三個途徑侵入人體造成危害: (1)通過人的直接呼吸而進入人體; (2)附著在食物上或溶於水中,使之隨飲食而侵入人體; (3)通過接觸或刺激皮膚而進入到人體。其中通過呼吸而侵入人體是主要的途徑,危害也最大。 大氣污染對人的危害大致可分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種。
㈡ 在南極旅遊,都有哪些景點
【長城站】
全稱中國南極長城站,簡稱長城站,是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在南極建立的第一個科學考察站,位於南極洲西南,喬治王島的南部。如今長城站成為了中國人到南極旅遊必到的地方,就算不能登陸,即便在船上遙遠地望到那紅色的外牆,也是一件讓人無比激動的事。如果能拜訪長城站,從那裡寄回家一張明信片,真的是無比幸運的事情!去南極旅遊需要簽證嗎
【天堂灣】
天堂灣是被很多遊客認為是南極半島最美的地方,這里壯麗的冰山讓人折服。坐著沖鋒舟巡遊是一次完美的體驗。留意在懸崖處棲息的藍眼鸕鶿。
【欺騙島】
欺騙島的形狀很奇特,是一個斷環形狀,這里有極地火山,定期噴發,火山灰堆積而成的火山錐造就了天然良港。一般坐船的遊客會在捕鯨人灣(Whalers Bay)登陸欣賞岸上奇景:黑色的沙灘、白色的雲霧、空氣中彌漫著硫磺的味道。想像一下,腳下踩著的是來自地底的熱量,遠處是無盡的白雪,你會感嘆地球上竟也有如此美景。
【洛克羅伊港】
最受歡迎的停靠地之一,有英國南極站(Base A)舊址改建而成的博物館。整個建築只有100㎡,每次允許35人進入,博物館同事還是一個小郵局,明信片1美元/張。除了最大的起居室改作商鋪銷售紀念品外,其他幾間房間的格局、裡面的物品擺放,都還保持著當年英國科考隊員在這里居住時的模樣。
南極有哪些旅遊景點
【南喬治亞島】
南喬治亞島是昔日的「捕鯨之都」。在1925-1926年間,南喬治亞島上有5座捕鯨站、23條捕鯨船,一年的時間內共捕殺了1855頭藍鯨、5709條長須鯨、236頭座頭鯨、12條抹香鯨。隨後在遭遇大蕭條和人們不斷增加的環保呼聲影響下,最後一座捕鯨站終於在1965年關閉。
【福克蘭群島】
福克蘭群島至今仍是有主權爭議的島嶼(阿根廷與英國),南美人都管這里叫做「馬島」——馬爾維納斯群島。南極之旅中的福克蘭群島,對很多遊客來說是到達南極半島之前的一個驚喜,實際上這里也非常有趣。島上居民雖然只有三千多人,但實際上在此居住歷史已久。島上有 400 公里長的道路,一派牧羊炊煙的鄉村圖畫。
【德雷克海峽】
德雷克海峽南美南端與南設得蘭群島之間,是世界上最寬的海峽(970公里),也是最深的海峽(最深處5248米)。德雷克有「魔鬼海峽」之稱,因為這片海域西風和北部風力強大,風浪讓船體尤其顛簸,由於從烏斯懷亞出發前往南極半島必須通過這段海峽,這段海峽也成為很多人南極之旅成功之前的必然考驗。
㈢ 南極有旅遊景點嗎
南極不屬於任何國家,所以沒有景點
有能力都可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