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冠陶縣旅遊景點
㈠ 館陶縣的旅遊
公主湖濕地公園
公主湖濕地公園佔地面積1100畝,其中水域面積470畝,位於縣城規劃區中心金鳳大道與英才路交叉口西北角。景區設計突出「自然+濕地+人文」特色,以公主湖、廣場、展館為重點,以駙馬古渡、黃花故台、「竹仙苑」茶社、「長門賦」詩碑為載體,利用現有地貌和歷史遺跡,依託館陶深厚文化底蘊和人文資源,打造集休閑娛樂、文化展示、旅遊觀光於一體的游覽風景區。
糧畫小鎮—壽東村
壽東村位於館陶縣西部,距縣城3公里,壽東村建成了集加工製作、交流展示、觀光體驗於一體的糧藝文化中心,家家戶戶開始製作糧食畫,是全國最大的糧食畫製作基地,榮獲「中國糧食畫研究會」稱號。壽東村以糧畫產業為依託,由糧畫工作室、糧畫坊、糧畫農家餐廳、糧畫胡同、午後咖啡屋、荷塘月色、麥稈畫工作室、古韻葫蘆坊、蛋雕畫坊、豆腐坊、酒坊等構架了一處以生態觀光、度假、休閑、娛樂、餐飲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景區,開創了鄉村游的全新模式。2015年度,館陶縣壽東村被確定為CCTV美麗鄉村拍攝基地、榮獲全國文明村鎮,並入選「中國十大最美鄉村」,這也是河北省唯一入選村。
黃瓜小鎮—翟庄村
翟庄村位於館陶縣西北部,距縣城10公里。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種植大棚黃瓜,至今已有30多年的歷史,是遠近聞名的黃瓜種植專業村,現擁有溫室大棚800多個,榮獲「中國黃瓜之鄉」的美譽,「館青」牌黃瓜獲得全國金獎。這里青磚小巷、曲直交錯,農家小院,民風淳樸,自然生態、景色靜美,建有黃瓜博物館、黃瓜大學、黃瓜美容院、黃瓜酒坊、黃瓜食府、黃瓜飲吧,黃瓜主題採摘公園即將對外開放。一個商業業態的黃瓜小鎮正在逐漸展現出來。
教育小鎮—王桃園村
王桃園村位於館陶縣城北部,距縣城20餘公里。全村125戶,520人,自恢復高考以來,先後走出123名大學生,是遠近聞名的「狀元村」。王桃園村是自然之賦,也是勞作之美。桃花深處有人家。灼灼桃花,簡約村莊,淳樸民風,重教傳統,再加上昆蟲館、農耕園、桃園廟、泥巴館、鐵匠鋪、織布坊、金榜、光榮牌、學子牆等等,讓遊客無時無處不感覺到她的古樸高雅與現代唯美。
羊洋花木小鎮—李沿村
李沿村位於館陶縣標以南3公里處。全村共110戶,419口人,小鎮以傳統養羊業、花木種植業為主導產業,也是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養羊產業方面,為實現分散養殖到集中養殖的轉變,已建成佔地14畝、羊存欄2000隻的養羊園區;養羊戶和販羊戶自發建成了全市最大的活體羊交易市場,日均交易量500隻以上。花木產業方面,全村土地即將流轉完畢,已種植各類花木550畝,並已打造形成了佔地40畝的月季園。按照地緣近、人緣親的原則,將鄰村趙沿村、鮑沿村、尚沿村一並納入羊洋花木小鎮建設總規劃,與李沿村一起重點打造。立足村情實際,計劃在村東建設佔地150畝的原始森林,同時重點謀劃實施花鳥魚蟲市場、月季樹培育溫室、盆景、海棠、金葉榆種植園,空中餐廳、花木客棧、木子居、花坊、兒童游樂園、親子體驗園、垂釣休閑園等項目建設,努力建成冀南地區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環境最美的農民花博園公園。
雜糧小鎮—郭辛庄村
郭辛庄村位於館陶縣城北15公里,永濟河貫穿南北。這里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雜糧種植、加工、銷售、科研和生態、觀光、旅遊、休閑為一體的雜糧小鎮。有高低錯落、顏色各異的雲梯式田園博物館,多姿多彩的雜糧種植園區,令人神往的高粱迷宮,喚起鄉愁的土場,還有高粱地里長出來的莊稼字。古樸的牌坊,獨特的勤勞亭、神農廣場,凸顯了五千年農耕文化,也有雜糧博物館,在雜糧煎餅鋪子品嘗雜糧煎餅,在雜糧營養體驗中心品嘗雜糧營養餐。另外,還組建了騎乘俱樂部,吸引了熱愛馬術的遊客前來體驗,建設百鳥館,喜愛鳥類的孩子大飽眼福。郭辛庄村將成為中國北方雜糧營養體驗中心,是獨具特色的旅遊觀光基地。
黑小麥農場
館陶縣黑小麥農場位於柴堡鎮東廣才村,106國道東側,距縣城12公里,東臨衛西乾渠,林柴線在農場中間通過,地勢平坦,耕層深厚,水利條件優越。黑小麥農場建設面積1000畝,主要用來繁育冀紫439黑小麥良種,年可生產黑小麥種子50萬公斤。場部位於農場中央,集中建設黑小麥展廳、黑小麥磨坊、餐廳、糧倉、晾曬場等設施,佔地6500餘平方米。該農場是邯鄲東部集品種繁育、示範推廣、觀光品嘗、旅遊休閑於一體的新型農業文化景點。
衛運河—館陶段
中國大運河發軔於春秋,建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衛運河是中國大運河通渠較早的一段。衛運河—館陶段起始於館陶縣徐萬倉村,終於山東德州市四女寺鎮,縣境內河道長52公里,是冀、魯兩省邊界河道。左岸途徑河北省館陶縣、臨西縣、清河縣、故城縣;右岸途徑山東省冠縣、臨清市、夏津縣、武城縣,到四女寺樞紐分流入漳衛新河和南運河。依河而居,衛運河畔的人們伴隨著衛運河的變遷在生產、生活中形成了豐富的民俗習慣,在衣、食、住、行、文化生活等方面展現了冀南風情。
王占元宗祠
王占元(1861—1934),字子春,館陶鎮陶西村人,1920年任兩湖巡閱使、湖北督軍兼省長,1934年病死在天津寓所,後歸葬南館陶鎮西。王占元宗祠始建於1915年民國時期,原建築群為南北中軸線布局,左、右對稱。主體建築均建於南北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牌坊、大宮門、過廳、園門、大殿、後殿等建築。在中軸線兩側為耳房、東西廂房、西小門、西大門、東大門、東小門等建築。建築結構嚴緊,規模宏大,是一座典型的中軸線建築布局。可惜的是,這些古建築和牌坊在上世紀,多被拆除,1996年夏,因修永濟路從院的中央分開。目前,周邊均為居民區。王占元宗祠現存宗祠西廂房兩座6間,耳房兩座2間,現存建築共8間,南北長29.2米,東西寬8.16米,佔地面積約252平方米,因年久失修,部分建築瓦頂脫落,門窗出現裂紋。該宗祠2008年10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認定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㈡ 館陶有什麼地方值得旅遊
縣標
館陶縣城標位於縣城金鳳大道和106國道交叉口。館陶縣城標,由雕塑、基座,轉盤鋪裝,綠化三部分組成。轉盤直徑80米,周圍15米寬環路,25米寬綠化景觀帶,綠化面積1400平方米,四角建築後退綠線15米以上,形成直徑190米環島空間。主雕塑凈高39.1米,基座4.7米,轉盤高1.8米,總高45.6米。
駙馬古渡
駙馬古渡,即駙馬渡,因漢代駙馬過此而得名,清代為渡口。遺址在今縣城東老街東口,七一大橋附近。清朝康熙年間館陶縣主簿王金有詩曰:駙馬知何代,傳聞渡在斯。滄桑眼底變,風景望中疑。鷗鳥隨波處,蘆花照岸時。行人經此地,弔古不勝思。
黃花故台
黃花故台,即「黃花台」,遺址在今館陶鎮社裡卜村東,
公主湖美景(11張)
衛河西滸,為館陶縣域勝景之一。
公主湖水利風景區
公主湖水利風景區是河北省省級水利風景區,位於館陶縣城西郊,地處青蘭高速與106國道交會東南側。景區規劃面積為1.33平方公里,水域面積0.34平方公里,林地面積0.9平方公里,被館陶縣政府列為「十二五」期間重點打造的水利旅遊風景區。
館陶古八景
陶山夕照:清代有「千林歸鳥下,半壁彩霞生。」的詩句贊美,今已不能指其地在何處。
蕭城曉煙:窺瞰城頹垣,斷壁映日,遙望如雲煙,足以壯人志氣。
長堤春色;長堤由元城隨沙河蜿蜒東北而出境,高低起伏,斷續無常。沙河為黃河故道,築長堤以攔水,原名汰黃堤。自黃河南徙堤,久為種植地,在舊縣城南,堤上宜植樹,在東北堤上生產棉花,登堤遠望,其堤斷續蜿蜒,一望無際,入春春色,煦和宜人。
衛河秋漲:每年夏末秋初,水漲數尺,船行如梭,欸乃相接,實為一勝跡。今衛河常涸,改成為季節河,此景已不多見。
東岳晴雲:城東古剎,遠映河嶽,極目碧空,煙雲繚繞。
古井甘泉:在城西南南肖寨村。古井即無縫井,清代詩贊雲:「古甃既無縫,甘泉何自盈。映天同鏡朗,清渴較水清。澤潤分河瀆,功施半市城。雞鳴還到夜,不斷轆轉聲。」
黃花故台:即「黃花台」,遺址在今館陶鎮社裡卜村東,衛河西滸。2002年9月縣政府在衛河西堤上立「黃花台遺址碑」。相傳,東漢(25—200)光武帝劉秀的第三女劉紅福被封為館陶公主後,不斷到館陶視察遊玩,她被館陶的秀美平川所陶醉,被勤勞憨厚的民風所感動,被五穀豐登的富饒景象所迷戀,在衛運河(當時叫屯氏河)西岸築起了一處方圓十餘畝,高出地面兩米的土台,在土台上建造了一座豪華秀美的望河樓。旭日東升,碧波盪漾,鳥語花香,對鏡梳妝,名為「黃花台」。清朝康熙元年(1662),館陶主簿王金作《黃花故台》詩:故台臨水築,遺址尚存不。碧草高低合,滄波晝夜流。曾無花映日,唯有雁橫秋。莫惜豪華盡,吟詩幾度留。
駙馬古渡:即「駙馬渡」,遺址在今縣城東,老街東口,七一橋附近。2002年9月,縣政府在七一橋北立了「駙馬渡遺址碑」。西漢(前206—8)文帝長女館陶公主劉嫖和駙馬陳午,宣帝長女館陶公主劉施施和駙馬於永,均曾由此渡口進出館陶縣城,人稱「駙馬渡」。此渡口,自西漢至新中國建立初期兩千多年一直是水運重要碼頭,檣帆林立,行船如梭,在我國水陸航運史上,館陶的「駙馬渡」和「黃花台」享有盛名。王昉有《駙馬渡》詩:駙馬當年此地經,山河莫不被光榮。沙頭立馬旌旗動,浪里浮舟鼓吹鳴。細草一汀春雨歇,垂柳兩岸曉風清。至今南北經行客,無不相傳道舊名。
糧畫小鎮—壽東村
壽東村位於館陶縣城西5公里,北臨309國道,交通便利,民風淳樸。該村新建了壓縮式垃圾中轉站、污水處理站,幼兒園、老年活動中心、衛生室、代辦服務站、農家院、超市等便民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文化健身廣場、小游園、農家書屋、村民學校等成為群眾休閑娛樂、獲取文化知識的重要場所,呈現出村容整潔、環境優美、村風文明、和諧穩定的幸福鄉村風貌。該村是館陶縣糧食畫的生產基地,村裡「家家製作糧食畫、處處懸掛糧食畫」。村內古樸清新,藝術氣息濃厚,一個胡同一種意蘊,一磚一瓦一段訴說,一幅糧畫一次感嘆,成為了富有鄉村風情、城市品味的「糧畫小鎮」。
教育小鎮—王桃園村
王桃園村位於館陶縣最北端,地處偏遠,毗鄰邢台市臨西縣。全村有125戶人家。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國家恢復高考制度以來,該村先後走出了115名大學生,成了人們心目中的教育專業村、進士村,其中不乏碩士生和博士生,形成了獨特的「王桃園現象」,成為縣內有名的「教育小鎮」。精心打造了村口牌坊、健身廣場、學校幼兒園、農家院、英雄故居、老黨員之家、桃園展室、芾笠書畫室、雲霄書畫廣場、互助幸福院、農家麥場、學子之家、麥秸畫和黑陶展室,一個嶄新的、宜學宜居宜業宜游的「教育小鎮」王桃園村已初具規模。
黑小麥農場
館陶縣黑小麥農場位於柴堡鎮東廣才村,106國道東側,距縣城12公里,東臨衛西乾渠,林柴線在農場中間通過,地勢平坦,耕層深厚,水利條件優越。黑小麥農場建設面積1000畝,主要用來繁育冀紫439黑小麥良種,年可生產黑小麥種子50萬公斤。場部位於農場中央,集中建設黑小麥展廳、黑小麥磨坊、餐廳、糧倉、晾曬場等設施,佔地6500餘平方米。該農場是邯鄲東部集品種繁育、示範推廣、觀光品嘗、旅遊休閑於一體的新型農業文化景點。
衛運河—館陶段
中國大運河發軔於春秋,建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衛運河是中國大運河通渠較早的一段。衛運河—館陶段起始於館陶縣徐萬倉村,終於山東德州市四女寺鎮,縣境內河道長52公里,是冀、魯兩省邊界河道。左岸途徑河北省館陶縣、臨西縣、清河縣、故城縣;右岸途徑山東省冠縣、臨清市、夏津縣、武城縣,到四女寺樞紐分流入漳衛新河和南運河。依河而居,衛運河畔的人們伴隨著衛運河的變遷在生產、生活中形成了豐富的民俗習慣,在衣、食、住、行、文化生活等方面展現了冀南風情。[5]
王占元宗祠
王占元(1861—1934),字子春,館陶鎮陶西村人,1920年任兩湖巡閱使、湖北督軍兼省長,1934年病死在天津寓所,後歸葬南館陶鎮西。王占元宗祠始建於1915年民國時期,原建築群為南北中軸線布局,左、右對稱。主體建築均建於南北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牌坊、大宮門、過廳、園門、大殿、後殿等建築。在中軸線兩側為耳房、東西廂房、西小門、西大門、東大門、東小門等建築。建築結構嚴緊,規模宏大,是一座典型的中軸線建築布局。可惜的是,這些古建築和牌坊在上世紀,多被拆除,1996年夏,因修永濟路從院的中央分開王占元宗祠現存宗祠西廂房兩座6間,耳房兩座2間,現存建築共8間,南北長29.2米,東西寬8.16米,佔地面積約252平方米,因年久失修,部分建築瓦頂脫落,門窗出現裂紋。該宗祠2008年10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認定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㈢ 冠陶平遙牛肉質量怎麼樣
沒聽過 一般吧 只知道冠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