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平涼崆峒區周邊旅遊景點大全
A. 平涼崆峒區海撥
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
海拔: 1366米
B. 平涼市有幾個縣和幾個區
截至2019年10月,平涼市下轄五縣一區一市,分別是涇川縣、靈台縣、崇信縣、庄浪縣、靜寧縣、崆峒區、華亭市。具體介紹以下幾個區縣:
1、涇川縣
涇川縣隸屬於甘肅省平涼市,位於甘肅省在東經107°15′~107°45′,北緯35°11′~35°31′,黃土高原中部秦隴交界處。東與寧縣及陝西省長武縣交界,西接崇信縣、崆峒區,南鄰靈台縣,北靠鎮原縣。
涇川縣地貌地形屬典型的黃土丘陵溝壑區,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占總面積63.4%的丘陵溝壑區梁峁起伏,溝壑縱橫,此外,破碎塬區和河谷川區分別占總面積的23.6%和9.4%。
2、靈台縣
靈台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東南與陝西省長武、彬縣、麟游、千陽、隴縣接壤,西北與甘肅省崇信、涇川縣毗鄰,地理坐標為東經107°00′—107°57′,北緯34°54′—35°14′,全境東西長78公里,南北寬40公里,總面積2038平方公里。
靈台縣位於隴東黃土高原南緣,屬黃土高原溝壑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全境除西部基岩隆起外,其餘塬區及丘陵梁峁地帶全被第四紀黃土覆蓋,按地貌可分為殘塬、丘陵、川台三大類型,海拔在890~1520米之間。
3、崇信縣
崇信縣位於平涼市東部,東靠涇川、靈台兩縣,西與華亭縣接壤,北連崆峒區,南與陝西省隴縣毗鄰,地處北緯35°1′—35°25′,東經106°50′—107°10′之間。崇信縣地形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海拔1085-1728米。
4、庄浪縣
庄浪縣隸屬於甘肅省平涼市,位於甘肅省中部,六盤山西麓,東鄰華亭縣,西依靜寧縣,北與寧夏隆德縣、涇源縣毗鄰,南和張家川縣、秦安縣接壤。
庄浪縣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境內群山起伏,地勢東高西低,六盤山聳峙於東,余脈分六支回環盤互,貫穿全境。基岩山地和丘陵溝壑占總面積的93.5%,境內海拔高度在1405~2857米之間。
5、靜寧縣
靜寧縣隸屬於甘肅省平涼市,位於甘肅中部,六盤山以西,華家嶺以東,東、北與寧夏隆德、西吉縣接壤,西、南與通渭、秦安縣毗連,西北與會寧縣為鄰,東南與庄浪縣相依,是古絲綢之路東段中線上的重鎮,平定高速、312國道、靜庄、靜秦公路和公路穿境而過。
6、崆峒區
崆峒區,隸屬甘肅省平涼市,地處甘肅省東部,六盤山東麓,介於東經106°25′-107°21′、北緯35°12′-35°45′ 之間。東鄰涇川、鎮原,南依華亭、崇信,西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原州區接壤,北與彭陽、鎮原縣毗鄰。
崆峒區屬隴東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境內西北高峻多山,東南丘陵起伏,中部河谷密布,平均海拔1540米。
C. 有甘肅平涼崆峒區的嗎
崆峒區,甘肅省平涼市轄區,位於甘肅省東部,建制始於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公元內572年),2002年8月28日改名為平容涼市崆峒區,2016年崆峒區總土地面積1808.84平方公里,人口60.98萬,轄11個鄉、5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1個示範區。
崆峒區地處六盤山東麓,涇河上游的隴東黃土高原腹部,屬隴東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屬半乾旱、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境內西北高峻多山,東南丘陵起伏,中部河谷密布。
崆峒區在歷史上為絲綢古道西進北上甘涼的第一座關隘重鎮。亦為陝甘寧三省(區)交通要塞和隴東傳統商品集散地,素有「旱碼頭」之稱。
崆峒區為平涼市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一座新興的工貿旅遊城市。
D. 甘肅省平涼市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界石鋪紅復軍長征紀念園制
涇川王母宮景區
崇信龍泉寺
華亭秦皇祭天廣場
靈台荊山公園
潘原古城 ,位於崆峒區四十里鋪鎮曹灣村和蘆寨村境內,距平涼城區20公里,據1982年發現的劉自政墓誌推測舊城在涇河北岸,小蘆河東岸,至今廟底下自然村的古城址,另有新城在蘆寨村境內,現存於涇河北岸的城址呈現三角形,東西約1500米,北牆沿至山坡牆厚約6米,夯層厚在9—11厘米之間,夯窩圓形。牆土中含有仰韶和西漢時期的陶片,遺址內瓦礫堆積甚厚,多為漢、唐磚瓦瓷片,間有子母磚。民國30年(1941),洪水曾沖出石函、石桌、石徑幢等石器。1949年後,曾發現一些造像石方塔,刻有飛天、三世佛、經變等佛經故事。其中有一石刻鐫有「景明四年」(503)字樣,為北魏遺物,1973年,在城北中央出土數百斤藏崇寧等宋代銅幣。樂平王妃墓位於四十里鋪鎮曹灣子,系與樂平王合墓,有壙志記其身世。
E. 甘肅地圖平涼徑川縣有幾個鄉鎮
涇川縣轄城區街道、城關鎮、玉都鎮、高平鎮、荔堡鎮、王村鎮、窯店鎮、汭豐鄉、羅漢洞鄉、涇明鄉、紅河鄉、飛雲鄉、太平鄉、豐台鄉、黨原鄉。共14個鄉鎮、1個經濟開發區。
涇川縣隸屬於甘肅省平涼市,位於甘肅省在東經107°15′~107°45′,北緯35°11′~35°31′,黃土高原中部秦隴交界處。東與寧縣及陝西省長武縣交界,西接崇信縣、崆峒區,南鄰靈台縣,北靠鎮原縣。東西長57公里,南北寬36公里,總面積1409.3平方公里(2012年)。人口28.32萬人(2013年),2013年,涇川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5.53億元。
涇川縣全國優質蘋果最佳適生區,居絲綢古道要沖,為華夏文明腹地,自古以來是西出長安通往西域的第一重鎮,著名景點有回山王母宮、瑤池、王母宮石窟等著名景點。
F. 請教一下甘肅平涼崆峒區的朋友們
樓上的回答 真搞笑 (*^__^*) 嘻嘻…… 不過說的也有道理 其實平涼賓館 和華明賓館都可以
G. 甘肅平涼崆峒區高速收費所下轄幾個收費站具體位置在哪
兩個,由東抄向西第一個在平涼十里鋪,也就是平涼東收費站,第二個在寨子街,位於平涼以西,距離市區10公里左右,一般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從平涼東下,也就是第一個收費站,因為距離市區不遠而且是順路,當然如果你要是想去平涼吃一下當地的農家樂不妨也可以從第二個收費站出口下來,旁邊就有農家樂!希望對你有用!
H. 想知道: 平涼市 平涼市有多少區 在哪
平涼在甘肅與陝西的交界處,平涼市有1區6縣!當然在地球上嘍~~~
I. 崆峒區的風景名勝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城西12公里處,景區面積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自古就有「中華道教第一山」和「西鎮奇觀」之美譽。
1994年以來,崆峒山先後被認定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得「中國顧客十大滿意風景名勝區」、「中國旅遊行業十大影響力品牌」、「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中國旅遊文化示範地」、「 中國十大道教文化旅遊勝地」、「中國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和「中華民族文化生態旅遊最佳目的地」等榮譽,2002年全面通過ISO9001、14001質量、環境管理體系國際認證,2003年7月26日,國家郵政局發行《崆峒山》4張一組景觀特種郵票,崆峒山登上了「國家名片」 。
太統森林公園,「西來第一園」——太統森林公園,位於崆峒區西郊3.5公里處。佔地面積21.7萬畝。屬省級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是天然動植物園。景區森林覆蓋率70%,木本植物33科90多種,草本植物3000多種,實用真菌20餘種 。
十萬溝,十萬溝—大陰山景區位於崆峒山西南,河峽谷南側,距城約20公里,麻武鄉城子村境內。景區面積23.8平方公里,是崆峒區天然林資源區和旅遊風景區。石崖間「將軍窯」、「藏軍洞」、「擊鼓窯」以及上「教坪」、「倉房梁」,「將官墓」、「仰駕山」等古遺址仍存。較著名的風景點有「虎跳崖」等景觀 。
清福山,位於崆峒區四十里鋪鎮東南塬畔,距城區20公里。山下為西蘭、寶平、平鎮3條公路交匯處,也是寶中鐵路由南向西的轉折處,為隴東重要的交通樞紐地。山上有樓台殿閣60餘間,道觀僧院10餘處,統稱三宮四台七寶殿,且多石刻、壁畫。1980年辟為自然風景區,建有三清殿、無量殿、雷祖殿、百子宮、三官殿、三聖宮、財神樓、葯王洞、地母殿、三皇殿、五聖宮、太寶殿、靈官洞、山門、洪元橋等。洪元橋下有洌泉 。
柳湖,是隴東的自然山水園林,它以「柳中湖,湖中柳」形成獨特的景觀。被人們譽之為「柳湖晴雪」,為平涼八景之一。公園位於崆峒城廓西北隅,西蘭公路南側,東西長480米,南北寬185米,總面積133畝,其中湖水面積41畝。整個地形西高東低,南坡北平。各湖均有潛水泛流,故有百泉之說,其中西湖深1.5米,東湖深2~3米,特別有天然暖泉一眼,更是久負盛名。
柳湖始建於宋神熙元年(1068),時任渭州知府的蔡挺在此引泉成湖,蒔花植柳,建造避暑閣及柳湖亭,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明嘉靖年間,韓潘昭王占為苑囿,由明武宋朱厚照敕賜「崇文書院」供王府子弟讀書。昭王以千金築城三仞,並做了大規模的擴建。清乾隆之後,又先後多次修葺,建有「深柳讀書堂」、「文瀾橋」、「養正軒」等建築。先後更名為「百泉書院」、「高山書院」。同治初年,柳湖毀於兵燹。同治十二年(1873),陝甘總督左宗棠駐兵平涼,再次修復,名為柳湖書院,並親書「柳湖」匾額。寫了《頌暖泉》即《重修平涼暖泉碑記》。民國十五年(1926)柳湖書院改為甘肅省第七師范學校。解放後,仍相繼被一些學校、單位佔用,1977後單位遷出,恢復公園,增其舊制,再添新景,1979年5月1日正式開放 。
明寶塔,明寶塔在平涼城東馬道門外之寶塔樑上,是為進入平涼之顯著標志。因其地勢險要,扼控古道要沖,故自清初以後,常有重兵駐守。民國時期,曾駐有軍部、集團軍總司令部。建國後,曾設學校或為機關駐地。自1980年後,遷平涼地區博物館於此。1994年定為旅遊景點,免費全日開放。
寶塔公園歷史悠久,據志書載,其地原為延恩寺,明英宗天順年間(1457-1464)辟為正學書院。明武宗正德11年(1516),御敕重修寶塔,至嘉靖25年(1546)春建成,並在塔前建新塔寺。此塔形制為七級八角錐狀樓閣式無基座磚塔,高27.5米,底部周長36.6米。底層面南設拱門,二層以上每層各面均有券門,內設木梯、閣板,供登高眺遠。三至五層設佛龕,雕欄護,磚雕斗拱,鐫雲紋花卉,上覆琉璃瓦。各層檐角綴飾獸頭鐵鐸,終日叮當作響。塔頂呈八角傘形,亦琉璃瓦覆蓋,塔尖為鐵鑄斗托小塔。塔西舊有真武廟一座,嘉靖後期又於塔寺東側建東岳大帝廟。有大殿、獻殿、配殿、廂房、戲樓。臨街山門巍峨,石階重重,道旁又建高大重檐石牌坊一座,楣刻東岳大帝行祠。對面為石砌磚雕九龍巨碑,碑面九龍翻騰,生動活躍,中嵌石匾鐫國祚綿延,上方懸雕三星八仙,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基座上雕有二十八宿。
2003年,搬遷了周圍單位,擴建了綠地,開挖恢復了東湖,是其成為繼柳湖公園之後,城區又一重要休閑娛樂場所 。
崆峒山國家地質公園,崆峒山國家地質公園2004年1月經國土資源部批准建立,是甘肅省4個中國國家地質公園之一。位於甘肅省平涼市西郊12公里處,是中國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歷史文化遺跡,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也是新興的地質旅遊勝地。
崆峒山丹霞地貌地質公園規劃建設總面積83.6平方米,地質公園建設保護的地質遺跡景點共有58處,其中丹霞地貌景點 47處,地質構造、地層岩性景點5處,外動力地質作用景點6處。
崆峒山丹霞地貌地質遺跡分布廣,連片集中,規模宏大,氣勢磅礴,保存完好,極富特色,屬我國獨有,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為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提供了極佳場所 。
凌空塔,位於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境內的崆峒山,是一座無基座的七級八角磚塔,塔高近30米。
凌空塔是宋代建築,樓閣式,8角7級,每級間距較大,無基座、兩層以上塔身和塔檐均以磚做出門、窗、柱、額枋、斗拱、椽、飛頭等形制和精細的雕飾。
凌空塔上生長有兩棵百年松樹,構成了「古塔托松」的絕景觀,是崆峒山重要的景點之一 。
龍隱寺,位於城西3.5公里處的龍尾山下,佔地約300畝。據《平涼市志》載,龍隱寺原名「靈隱寺」、「興教寺」,始建於漢唐時期,以後在明、清、民國等各代均有擴建,先後開鑿洞穴5孔,有上佛殿、孔雀殿、左右配殿等建築。龍隱寺之名,來源於唐肅宗李亨下塌寺內的傳說。相傳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發生後,玄宗李隆基倉惶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從馬嵬(圍
)坡揮軍北上,「通夜馳三百里至安定郡,庚子至烏氏驛,辛酉至平涼…」,曾在靈隱寺內下塌。翌年7月,李亨在靈武(今寧夏靈武南)稱帝。因皇帝是人們心目中的「真龍天子」,而龍隱寺又是皇帝曾居過的地方,故「龍隱寺」之名沿用至今。
龍隱寺所在的龍尾山,東西綿亘5公里,植被面積近26.7萬平方米,是一座「嵐靄彌漫,淹沒寺觀,一泓秋水如玉帶,背負青山似錦袍」的名山。尤為奇絕的是,在一懸崖峭壁上,有一殿宇懸空,上接藍天,下臨深淵,樹遮花掩,猶如仙閣,景色十分壯觀。龍尾山的中下部有清泉4眼,泉水清澈透明,寒暑不易其形,旱澇不改其盈,千百年來,水位穩定不變。山上還有一「靈湫」,又名「龍泉」,泉水從一乳石縫隙間噴涌而出,遇懸崖後旋轉激散,形似玉盤篩珠,古有「龍泉滴珠」之稱,系平涼八景之一。
J. 甘肅省平涼地區包括哪些市縣
截至2020年1月,甘肅省平涼地區包括五縣一區一市,分別是涇川縣、靈台縣、崇信縣、庄浪縣、靜寧縣、崆峒區、華亭市。
1、涇川縣
涇川縣隸屬於甘肅省平涼市,位於甘肅省在東經107°15′~107°45′,北緯35°11′~35°31′,黃土高原中部秦隴交界處。東與寧縣及陝西省長武縣交界,西接崇信縣、崆峒區,南鄰靈台縣,北靠鎮原縣。
涇川縣境內有涇河及其支流汭河等五條河流,年平均徑流量124億立方米,其中可利用6.9億立方米。水力發電站1處,年發電量25萬千瓦小時。
2、靈台縣
靈台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東南與陝西省長武、彬縣、麟游、千陽、隴縣接壤,西北與甘肅省崇信、涇川縣毗鄰,地理坐標為東經107°00′—107°57′,北緯34°54′—35°14′。
靈台縣共有土地2796758.3萬畝,其中按生產形態分:耕地面積666216.7萬畝,園地67800.2萬畝,荒地258440.7萬畝,林地1160842.7萬畝,牧草地643458萬畝。
3、崇信縣
崇信縣位於平涼市東部,東靠涇川、靈台兩縣,西與華亭縣接壤,北連崆峒區,南與陝西省隴縣毗鄰,地處北緯35°1′—35°25′,東經106°50′—107°10′之間。
崇信縣涇河的主要支流汭河、黑河、達溪河自西向東貫穿全境。其中汭河總長120公里,控制流域面積1671平方公里,平均徑流量1.96億立方米。
4、崆峒區
崆峒區,隸屬甘肅省平涼市,地處甘肅省東部,六盤山東麓,介於東經106°25′-107°21′、北緯35°12′-35°45′ 之間。東鄰涇川、鎮原,南依華亭、崇信,西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原州區接壤,北與彭陽、鎮原縣毗鄰。
崆峒區地表水可利用量1.1億立方米,地下水儲量12億立方米。崆峒區地熱水主要有下白堊系盆地厚層狀礦岩構成的蓄熱和蓄水層,其上為第三條泥岩構成的保溫或隔水層。
5、華亭市
華亭市位於甘肅省東部、關山東麓,地處甘肅、陝西、寧夏三省(區)交匯處,東臨崇信縣,西連庄浪縣和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南接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和陝西省隴縣,北依平涼市崆峒區。
華亭市位於甘肅省東部、關山東麓,地處六盤山褶皺帶及東部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為中高山區和黃土丘陵溝壑區所組成;平均海拔13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