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景點 » 武功縣旅遊景點大全

武功縣旅遊景點大全

發布時間: 2020-12-28 19:50:42

㈠ 武功縣有什麼好玩的

武功縣著名景點:

後稷教稼園、蘇武墓、台資工業園、渭水風情園、地熱觀光等。

蘇武墓,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咸陽城西47公里處武功縣武功鎮龍門村。代有封修,題書、碑、碣殊多。清乾隆巡撫畢沅題碑,同治間(1862-1874)知縣陳爾茀等題碣。40年代末尚有圍牆、院落、門楣,後被陳,僅存墓冢,高約1.5米。1979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遂立標識,確定保護范圍,劃定墓面積330平方米,設門楣建圍牆。1938年,菲律賓華僑成立有「南洋武功蘇氏宗親會」,1993年更名「世界蘇氏宗親會」,1997年,「宗親會」追本溯源,尋根謁祖,組團回武功拜謁蘇氏墓。

㈡ 武功鎮的風景名勝

這些歷史名人,在創造中華民族的偉大業績中,也給家鄉留下了諸多名勝古跡。如教稼台、報本寺塔、蘇武墓、城隍廟、康海祠堂、隋煬帝陵、綠野亭、唐太宗曬書處、姜嫄墓、後稷祠、楊虎城守城等。
上述名勝古跡,盡在古城周圍,遠不過五里。
新千年已經通過陝西省關中百強重點發展鎮戰略,規劃鎮區景點全面整合,正邁向國家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而努力;東南亞蘇氏後裔捐建整修蘇武紀念館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國家文物局批准全國青少年教育重點基地;後稷文化廣場、古鎮一條街等景點正蓬勃修繕建設中,正積極打造千年古鎮旅遊項目,同時已經啟動開通楊凌—武功一日游。 清代陝西督學使吳大徵篆書「姜嫄聖母之墓」匾額牌坊已恢復原貌,蔚為壯觀。清知縣陳爾弗重修陵園圍牆,方圓約三十畝之大,樹大蔥蘢,罩盡整個山頭,歷代銘碑林立其間,遠遠望去,十分巍峨,「姜嫄古墓小華山」為《武功八景》之一。
墓地中高,兩旁垂供如翼,故稱「飛鳳穴」。《史記》載,姜女原為帝嚳元妃,履巨人之足跡而生後稷,母以子貴,世人尊稱姜嫄為聖母。姜嫄古墓位於武功鎮華山之巔,姜嫄生「後稷」名「棄」。
尊稱「聖母」,經天緯地,後稷又「樹藝五穀」,為農業始祖。姜嫄墓位於武功鎮南側小華山上,1990年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武功鎮北門外,龍門村前,幕曠東向,背向風崗,漆水自墓前蜿蜒而過,依山傍水,環
境優美,風景宜人,開發、利用前景遠大。
蘇武字子卿,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後放逐北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牧羊為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愛國主義典範,位封「漢典屬國」。整修一新的蘇武故里蘇武紀念館迎接八方賓客。 金仙觀位於武功鎮的後河之畔,東倚雄渾遼闊的漠漠周原,西視源遠流長的涓涓湋河。此觀始建年代不詳,據傳自漢朝以來,金仙觀代有興廢和修建,歷經戰爭的洗禮、風雨的剝蝕以及自然災害,存世的是一組晚清建築群,山門、獻殿、中殿、後殿等,保存較為完整,是武功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處三山聳立、一水橫流,古樹濃陰閉日、長川涼風習習,綠樹紅花滿山間,是一處休閑游覽之地。山門西向,為空心筒脊、灰布板瓦的硬山式建築,其上懸一匾「金仙觀」,筆走龍蛇、蒼勁有力,出自享譽關中的關中革命前輩,原陝西省農業學校校長馬伯援先生之手。
據說「封神榜」之後兩千年,漢明帝時,聶雲霄轉世到了武功縣的聶村,受靈山老母點化,學道、修仙,後因為聶雲霄與班超將軍營救漢明帝有功,被漢明帝敕封為「救世金仙」,因此這座廟才叫「金仙觀」。金仙觀周圍還有文督祠、聖母廟和戲樓。

㈢ 陝西武功古城有什麼好玩的嗎

武功古城坐落在在漆、漠、湋三水匯合之處,武功姜嫄水鄉依漆水河而建,旨在將江南風情與關中文化的完美融合,將其打造成反地域特色旅遊目的地——「關中第一江南」,也將成為陝西一流的集休閑、觀光、體驗、養老、養生、博覽等於一體的城鎮化代表作和城市文化名片。

武功古城共有文物旅遊景點20多處,「武功八景」都集中於此,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蘊,促成了武功古城璀璨文明的人文景觀。中華農耕文明始祖後稷教民稼穡的教稼台,愛國典範、民族英雄蘇武的陵園,風格獨特的城隍廟,唐太宗李世民報答母親養育之恩的報本寺,雄偉森嚴的上閣寺,聖母姜嫄之墓,先周文化的發祥地鄭尚坡遺址,雄居關中西部之首的關帝廟,張載講學處的小華山。還有二水寺、客山廟、康海墓、趙家崖遺址、滸西庄遺址、東橋口、龍王廟、東岳廟等多處文物景點。

武功八景:

姜嫄之墓,位於武功鎮南關小華山之巔,墓冢中高、兩側垂如翼,故稱「飛鳳穴」。姜嫄有邰氏部落之女。上古時代人物,帝嚳之妻,周朝祖先後稷的母親。

教稼台,位於陝西省武功縣老城東門外漆水之濱,相傳為後稷向人們宣講稼穡百穀之道的場所,為中國「八大名台」之首。後人為了紀念後稷的歷史功績,而立教稼台。

蘇武墓,位於武功城北二里之龍門村,為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愛國主義典範,位封「漢典屬國」。其主要建築依次為仿漢闕門、蘇武牧羊銅像、南北廡廊、蘇武大殿、南北祭亭、蘇武墓祭台、墓冢。

上閣寺,位於武功縣城西塬畔上,為人們歷代祭奠姜嫄聖母、始祖後稷所立之祠,樓台高築,鍾聲響徹九天。

客山廟,位於縣南二里漆水河畔東崖上,傳說唐李世民幼時在武功讀書,在漆水河摸魚嬉水,書沒入水中,夕陽落而再現,將書曬干。

二水寺,塔位於漆水河與漠峪河道交匯之塬頭上,「風水古來佳、水明塔影秀」。塔為七級八面,玲瓏清秀,影映漆水與漠峪河水中,可謂獨特之景觀。

東橋,為古絲綢之路經漆水河之古橋,周民族繁衍生息的搖籃之一,先民以河兩岸而居,垂柳成蔭,水清見底,魚族其中。

報本寺塔於武功古城北門外,隋開皇十八年臘月二十二(公元559年1月23日)唐太宗生此別宅,為報母恩,遂舍宅為寺曰:「報本寺」,塔因之而建,唐末毀之,宋代重修。

㈣ 陝西武功縣有什麼文物或者景點,[韓坡村具體在武功縣的哪個位置

武功地處關中平原西部,東迄興平,西鄰楊凌、扶風,北接乾縣,南隔渭河與周至相望。全縣共有 8鎮4 鄉, 262 個自治村, 6 個社區居委會, 41.14 萬人,其中農業人口 37.4 萬人。全縣總面積 397.8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42.5 萬畝,人均 1.1 畝,是我省人均土地面積較少、人口密度較高的縣區之一。境內以漢族為主,還有回、滿、白、壯、蒙古、侗、傣、朝鮮、土家、錫伯、土族等11個少數民族。隴海鐵路、 西寶高速公路、 西寶公路中線、北線和 107 省道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城區東距古城西安 70 公里,咸陽國際機場 50 公里,西距工業重鎮寶雞 80 公里,地勢平坦開闊,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是關中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

武功建縣始於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王莽新朝天鳳二年(15),改為新光縣。東漢初,廢入眉縣。永平八年(65),復置武功縣。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置武功郡。建德三年(574),廢郡設縣。五代後晉時,置武功郡,後周改郡為縣。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縣名為武亭。元代復名武功縣。1958年12月,武功縣並入興平縣。1961年9月武功縣制恢復。1983年10月,本縣由寶雞市改屬咸陽市。

武功縣屬大陸性季風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均氣溫12.9℃度,極端最高溫度42℃,最低溫度-9.4℃。全年無霜期221天,年均降水量552.6—663.9毫米。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從北向南呈階梯跌落,分為一、二、三道塬,由山前洪積扇前緣地帶和黃土台原、河漫灘及河谷沖積階地三種類型構成。耕地中川、塬平地佔97%。境內有三條河流,均屬渭河水系,水資源可利用量26553.8萬立方米,已開發量17169.8萬立方米,地下水年均可利用量1.5988億立方米,已開發量9924萬立方米。農業始祖後稷教民稼穡於武功,是中國農業發祥地之一。自古就有「關中米糧倉」之稱,全縣水澆地39.36萬畝,佔耕地的89.4%,人均1.05畝。農作物58種,果樹10種,林木68種,2002年糧食總產18.6萬噸,農業總產值3.77億元。曾先後榮獲小麥單產全國先進縣,全國商品糧基地縣,瘦肉型豬生產基地縣,大蒜、辣椒、玉米皮編織也很馳名。

工業主要以機械、化工、建材、食品、紡織、造紙、醫葯、鍋爐、服裝等為主,全縣共有各類企業1600多戶。隴海鐵路、西寶高速公路、西寶北線與中線橫貫東西,普乾公路溝通南北。鄉鄉通油路,村村通沙石路,干線公路和縣、鄉公路交織成網,四通八達。通信郵電延伸到鄉村,形成以明線短波為主的部分電纜、微波組成的通訊網。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儒學大師張載在縣城南關外綠野亭講學,從學者甚多。明、清時本縣書院有多處,有名者綠野、有邰兩處,還設有社學、義學15處。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創辦縣立高等小學堂一所,初等小學堂一所。建國初全縣有初級中學1所,小學111所。到2003年,全縣有職業學校2所,高級中學5所,初級中學26所,小學195所。在校學生95994名,是1949年的10倍多,學齡兒童入學率 99.8%,中小學教職工5660人。

建國前縣城有一所文化館,建國後先後建成文化館、圖書館、電影公司、劇團、書店等6個縣級文化事業單位。全縣還有13個鄉鎮文化站,140個村文化室,250個廣播室,59個電影放映隊,24個民間自樂班、管樂隊。有文化藝術創作組13個,秦腔協會1個,戲校1所,形成了以縣文化館為中心,鄉鎮文化站為骨乾的群眾文化活動網。

30年代中期,西北農學院在本縣楊凌建成,武功遂成為全國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基地之一。至1990年,全縣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5188人,其中高級職稱29人,中級職稱561人,初級職稱3485人,農民科技人員164人。獲國家級(含部、委級)科技成果獎14項,省級成果獎12項,市級成果獎7項,縣級成果獎149項。

全縣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較快。建國後,經過40年的努力,逐步建立健全了縣、鄉、村三級衛生醫療保健組織。到1990年,全縣有醫療衛生機構28個,醫務人員876人,與1949年相比,機構增加了28倍,人員增加了125倍,病床由1952年的10餘張增加到752張。有副主任醫師11人,主治醫師92人,鄉醫及衛生員646人,村衛生室350個。

武功縣名勝古跡較多,有豐富的文物寶藏。1988年全縣有各類文物點150處,其中古遺址47處,古墓葬5處,古建築10餘處,石刻碑碣50多個。報本寺塔、城隍廟、蘇武墓等10處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到1990年底,全縣出土文物共1780餘件,珍貴文物有商代的乳丁紋簋、蟬鼎和玉釒戊 ,西周的駒父盨蓋、戈祖已尊,戰國的信安尹,北宋的金棺銀槨,唐代的金碗、鎏金魚紋銀耳杯。

武功縣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斗爭傳統。甲午戰爭後,本縣張仲良、焦易堂、李向榮等一批有識之士參加了辛亥革命,成立武功民團。民國六年(1917),又組建了民軍。1925年成立了武功地區第一個農民自衛武裝組織——硬團。1927年春,共產黨員吳德印、馬忠孝、姜崇德受黨組織派遣,在本縣組建了共青團皇甫村特別支部和河道、南可兩村的農民協會。同年7月建立了中共皇甫村黨支部,發動群眾打擊土豪劣紳。之後中國共產黨在武功相繼建立了3個支部,5個黨小組,在城鄉開展抗日救亡活動。解放戰爭時期,武功支隊、游擊隊,開展敵後武裝斗爭,配合人民解放軍消滅國民黨軍隊和地方武裝,為武功解放做出了貢獻。抗美援朝期間,全縣14.6萬人在「擁護和平宣言」上簽名,246名青年報名參軍,捐款66.59億元(舊幣)。半個多世紀來,全縣有17340餘名青年參軍服役,有1300餘名優秀兒女為國捐軀。

武功人傑地靈,英才輩出。遠古時,有「教民稼穡」的農業始祖後稷;漢代有赤心報國、流放北海19年忠貞不屈的中郎將蘇武;前秦時,有寫出「超今邁古」的織錦迴文詩的才女蘇蕙;西魏時,有才華出眾、改革時弊的蘇綽;明代有博學多才的狀元康海;清代有關西夫子、海內名儒孫景烈;民國時期,有追隨孫中山致力於國民革命的國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長的焦易堂。2002年,武功籍的專家、教授等高級科技人員有127人;地、師級以上行政幹部47人;省級以上勞模34人;考入大專院校學生5100餘人,研究生93人,出國留學生26人。

近年來,武功經濟快速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生機勃勃。 1997 年榮獲全國「兩基」工作先進縣和「全國農村物價管理」先進縣稱號, 1999 年通過省、市「普及實驗縣」評估驗收,並獲得全省「社會治安模範縣」稱號; 2000 年榮獲「全國雙擁模範縣」稱號, 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計劃生育綜合管理服務先進縣; 2003 年 12 月再獲全國 「雙擁」 工作「二連冠」和全省「四連冠」。如今,勤勞智慧的武功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按照 「抓住兩大機遇,依託區位優勢,實施東擴西連,推進一體兩翼,加速四化進程,構建經濟強縣」的方針,全面建設小康 社會。到 2004 年末, 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完成 16.15 億元,同比增長 13 %;地方財政收入完成 3508.4 萬元,同口徑增長 10.3 %;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 2058 元,較上年凈增 160 元;全縣人口自然增長率降低到 3.88 ‰,全縣經濟發展,政治安全,社會穩定。在人類邁入 21 世紀的輝煌時刻,後稷教稼聖地將會變得更加富饒,更加壯麗!

代家鄉
1、代家鄉位於縣境北部,與乾縣接壤,面積36平方公里,轄19個行政村,總人口29020人,耕地43850畝,人均1.56畝。代家是個農業大鄉,全鄉經濟主要以種植、養殖和鄉村企業為主。小麥、玉米、油菜一直是主要作物,年產量約2.3萬噸,蘋果、「二牛」、葯材、苗木花卉等也成特色產業。另外雞、豬、羊存欄分別是20萬只,1.2萬頭、1100尾。全鄉現有建材企業8個,加工製造業4個,個體私營業13個。特別是制葯、鍋爐輔機已成規模,產品遠銷西北5省區。2002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1.3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51元,財政收入171.4萬元。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迅速,現有初中1所,小學13所,在校學生6093人。韓坡村下設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343人,耕地面積1865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油菜等農作物,主導產業以發展「二牛」和繁育小麥良種為主,年人均純收入1586元。

㈤ 陝西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1、臨潼抄景點。主要游覽襲兵馬俑、秦始皇墓、驪山、華清池。2、曲江景點。主要游覽大唐芙蓉園、大雁塔、寒窯遺址公園、大雁塔北廣場音樂噴泉、曲江遺址公園。3、環山景點。翠華山、清華山、南五台、高冠瀑布、湯峪溫泉、王順山、朱雀森林公園、太平森林公園、樓觀台等西安周圍景區。4、秦嶺野生動物園,可以在游賞完後在野生動物園外面的游樂城玩一些驚險刺激的游樂項目。或者去未央湖游樂園,體驗蹦極、摩托艇等項目。 5、市區景點。可以參觀歷史博物館、鍾樓、鼓樓、碑林、書院門、大明宮、阿房宮、明城牆等。6、漢中景點。南湖、石門水庫、褒河棧道、張良廟、定軍山、武侯墓。7、西線景點:太白山、法門寺、昭陵、乾陵、釣魚台、茂陵。8、東、北方向景點:玉華宮、葯王山、華山、壺口瀑布、寶塔山、楊家嶺、棗園、紅石峽、沙湖等。另附長安八景:曲江流飲、雁塔晨鍾、灞橋飄柳、草堂煙霧、咸陽古渡、華岳仙掌、太白積雪、驪山晚照。

㈥ 陝西省各縣有名旅遊景點

西安兵馬俑,玉虛洞,自然博物館,歌舞劇院

㈦ 武功旅遊團武功縣一日游去那裡好!

武功縣旅遊介紹
武功地處關中平原西部,東迄興平,西鄰楊凌、扶風,北接乾縣,南隔渭河與周至縣相望。全縣共有 9鎮3鄉, 48.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 41.2 萬人。全縣總面積 397.8 平方公里。境內以漢族為主,還有回、滿、白、壯、蒙古、侗、傣、朝鮮、土家、錫伯、土族等11個少數民族。隴海鐵路、 西寶高速公路、 西寶公路中線、北線和 107 省道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城區東距古城西安 70 公里,咸陽國際機場 50 公里,西距工業重鎮寶雞 80 公里,地勢平坦開闊,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是關中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
旅遊資源
武功縣歷史悠久,文物薈萃。古為有邰國之地。建縣有2000多年的歷史。位於關中平原西部,東靠咸陽,西連寶雞。為唐太宗的出生地,蘇武長眠之處。歷史悠久,物寶天華。自古以來,先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據《史記》載,周民族始祖後稷曾出生在這里,世稱武功,是中國古農業的發祥地,炎黃子孫的搖籃。城隍廟、蘇武墓、教稼台、報本寺塔等,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 10 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 25 處。縣境內不僅地面文物豐富多彩,且館藏文物也極為珍貴,計 1800 余種,其中一、二、三級國寶 46 件。

㈧ 陝西省武功縣武功鎮是千年古鎮嗎出名嗎

武功古鎮具有1400多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名勝古跡眾多,人文景觀棋布專。武功古名有屬邰,是炎帝神農氏後裔姜姓的封地有邰國所在,也是周民族的祖先中華農耕文明的始祖後稷的誕生之所和教民稼穡之地。如今武功古鎮已通過關中百強重點鎮發展戰略,規劃鎮區景點全面整合,正邁向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東南亞蘇氏後裔捐建蘇武紀念館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國家文物局批准成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後稷文化廣場古鎮一條街等景點正蓬勃修繕建設中,積極打造千年古鎮旅遊項目。

㈨ 武功縣有什麼好去的旅遊景點

後稷教稼台、姜塬古墓、蘇武故園、城隍廟、三霄廟等遠古遺跡

㈩ 武功縣有什麼好玩的

武功縣的旅遊景點處於未開發狀態,不過也還有些看頭,例如,後稷教稼台,武功塔,蘇武墓等。主要集中在武功縣的武功鎮周圍。主要景點有後稷教稼台、姜塬古墓、蘇武故園、城隍廟、三霄廟等遠古遺跡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