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做到免費旅遊的
1. 古代人有旅遊業嗎還是他們只能自由行
古代沒有旅遊復業。
我記得「制旅遊業」這個詞是18xx年才發明出來的,而且是用來指那些衣食無憂而出去巡遊的英國貴族青年。
畢竟旅遊業的前提是衣食無憂,古代封建社會的時候普通人不種地就沒飯吃,怎可能有閑心去旅遊?
當然那些貴族老爺們另當別論....
2. 古人在研學旅行上是怎麼做的
去年有個體驗中國的高峰論壇,有學者在會上說到了研學旅行的發歷程。研學旅行在我國古代叫游學,在近代叫修學旅行。現在才逐步演變到研學旅行。它是延續和發展了我國傳統游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研學旅行是近十年來才出現的新詞,也是現在素質教育的新內容和新方式。
3. 古人怎麼旅遊
後人稱徐霞抄客為地理學家,我個人認為,不太准確,應稱之為:"骨灰級驢友"! 且看看司馬遷的旅遊路線:借當官巡視之便,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 可見西漢時已經有全國背包客了。 秦始皇是在全國旅遊途中死掉的,就不特意說了吧。 旅遊,有些人是宦遊,四處做官。有些人是純粹高興,比如李白當年出長安,就到處溜達。 商務印書館的《亞洲史》說,宋朝時,普通百姓已經能出門旅遊了。當然不能走太遠,而且基本靠腳走。需要盤纏。所以,旅遊的人不太多,路上也不擁擠,有時甚至非常孤單! 古人旅遊基本靠腳,或驢。陸游所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過劍門」。 飲食方面,途中食物有限,主要是大餅饅頭之類,到清朝尤其流行各類奶油小果子,以及可以長保不腐壞的便利食品。 然而化緣的行腳僧,既不騎驢,也不帶食物,再遙遠全靠走,食物伸手討要就有,這樣的特殊人物會走得格外遠些,比如唐玄奘。 旅遊帶動最快的是各類客棧、驛館,還孕育了那句偉大台詞: 「客官,打尖還是住店?」
4. 世界那麼大,古代人是如何旅行的
世界再大,也阻攔不了探險者腳步。就象現在一樣,徒步旅行,自行車版騎游,世界再大權,你若想去看,高山大海就是你征服對象。
古人有坐馬車的,孔子周遊列國;有徒步探險的,徐霞客游遍祖國山好;有實在考察的,陳壽為寫<三國志>走遍三國古戰場,有私服微訪,乾隆七下江南,有開運河坐船的,楊廣三月下楊州看瓊花;有巡視的,秦始皇巡視到山東暴斃;有視察農業的,炎帝視察到湖南炎陵縣不幸去世。
5. 古人文明旅遊故事
元白,是唐代詩人元稹和白居易的合稱。將兩個人合在一起說,不僅兩人有近似的文學觀念,兩人還有特別深厚的友誼。
公元810年,元稹從監察御史貶為江陵曹參軍,5年後返回長安。路過藍橋驛時,元稹寫下了《留呈夢得、子厚、致用》。不久白居易從京中貶為江州司
馬,恰巧也路過藍橋驛。來到藍橋驛,他第一件事就是找尋元稹的詩。看到元稹的詩作後,白居易寫了一首《藍橋驛見元九詩》。詩中寫到「藍橋春雪君歸日,秦嶺
秋風我去時。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這首詩不是白居易的代表作,與「江州司馬淚沾巾」的《琵琶行》知名度相去甚遠。這首詩被人提及,還是因為
元白之間的交情。撇開交情、藝術水準不提,從今人的角度,也能看到些不太文明的行為。
詩中第四句說:「循牆繞柱覓君詩」,可知元稹的詩作,不是寫在牆上就是寫在柱子上。放在當下,這是在公共場所亂塗亂畫,但白居易並不覺得有何不妥。這一方面和友誼有關,另一方面這種稱為題壁的寫畫行為,也是當時的風氣。
這種風氣到了五代,出了一位題壁界登峰造極的人物。楊凝式,這位經歷梁唐晉漢周五朝的高官,將題壁這事做到極致。此公五朝都能做高官的訣竅是裝瘋,
因為瘋不論誰做皇帝,都覺得他全然無害,反而步步高升。他裝瘋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在洛陽各處寺廟的牆壁上寫字,興致來了找到一面牆便寫起來,幾乎洛陽城所
有的佛寺道觀的牆壁都被楊大人寫上字。由於楊大人位高權重,又是當世著名書家,僧道們也樂意看他寫字,為寺廟擴大名聲。
但是,亂塗亂畫還是帶來些問題。時間長了牆壁剝落,後代人想再欣賞楊瘋子恣縱瀟灑的題壁草書就不容易了。宋代建立,洛陽能看到他書作的牆壁已經不
多。南宋文獻記載,經過金人南下兵火的摧殘,楊凝式的題壁墨跡已歸於無。我們現在能看到這位五代時期最重要書法家的作品,也只四五紙,不過幾百字而已。如
果當年他少在牆上塗抹多在紙上書寫,可能會有更多作品傳世。
楊凝式有書法、元稹有文采,寫寫還能當作藝術品看。要是兩者都不甚精通還要題壁,就要攤上大事了。水滸中宋江潯陽樓醉題提反詩,被通判黃文炳發現,抓到大堂上,幾乎喪了性命。可見亂寫亂畫,後果也會十分嚴重。
如果題壁多少還有點文化意味,《牡丹亭·拾畫》一折描寫的純粹是旅遊不文明行為了。書生柳夢梅借住在梅花觀,無聊到後花園閑逛,看到這樣一幕。「則
見風月暗消磨,畫牆西正南側左。蒼苔滑擦,倚逗著斷垣低垛,因何蝴蝶門兒落合?原來以前遊客頗盛,題名在竹林之上。客來過,年月偏多,刻畫盡琅玕千個。
咳,早則是寒花繞砌,荒草成窠。」「提名在竹林之上」,就是在竹子上刻自己的名字,年深日久竟然「琅玕千個」。北京有個公園叫紫竹院,竹林茂密,竹子上面
有許多題刻,「王二小到此一游」「××愛××」之類。我想柳夢梅看到的,不會比紫竹院的景象好多少。
有些事情,古人不以為意,今人認為是不文明行為。不知有沒有人,會效仿古人去做這些事情,反倒以為自己很風雅。侯耀文有段相聲《乾隆再世》。相聲里
侯耀文想要追隨題遍天下的乾隆帝,在北海,圍著五龍亭繞了47個圈、抽了3盒煙、喝了7瓶汽水、寫下「侯耀文到此一游」的絕句。又在雲岡石窟大佛臉上刻了
「雲岡石窟漂亮,佛像刻的真棒。雙手合十想對象,愁得腦門倍兒亮」的歪詩,最終被派出所帶走了。在這個問題上追隨古人,恐怕只有被派出所帶走這一下場。
讀萬卷書,讓我們明是非、知對錯。當我們擲書而起,行萬里路時,我們應該有比古人更高的境界,更文明的行為,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題中應有之義。
6. 古人是怎麼旅遊的
提示下,內容有點多,可以只看黑體字,具體細節想像
古代,長途旅行的普通百姓少之又少。驢友們都是些什麼人呢——李白漫遊,結交了賞識自己的伯樂賀知章,被推薦給唐玄宗;玄奘西遊,為求取佛經;蘇軾貶官游,一路往南,最後被貶到海南,以自然風物和詩酒自娛;秦皇巡遊,宣德揚威,安定天下。
古代人,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漫長路途、交通不便、天氣惡劣、路遇劫匪、露宿山中……問題好像層出不窮。他們的旅行,與我們現代人到底有多不一樣?
行前准備:卜一卦,擇吉日吉時
民以食為天,旅行更是如此。唐代起,酒肆食店遂漸普及,為旅人出遊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但即使飲食業再發達,古人出門旅行還是習慣隨身攜帶食物以防萬一。徐霞客包中裝有胡餅、筍脯、茶葉等食物和酒水,以及烹飪美食所需的炊具。
7. 唐代古人是怎麼旅遊的
中國文豪中的No.1——李白,在旅遊中尋找靈感成了他寫作的一大訣竅。
喜歡李白的人一定曉得,他的人生可謂多姿多彩,雖仕途不順,卻走南闖北,看遍了大好河山。在他的一生中,每到一處便飆酒題詩、觀景寫字,若覺得那個地方特別好,或者能混個官兒當的話,還要住上一年半載,玩夠本了才姍姍離去。這位中國文豪中的No.1,不管是什麼條件,日子過得都很瀟灑,而在旅遊中尋找靈感也成了他寫作的一大訣竅。
不過李白畢竟是李白,他有著浪漫的情懷,喜歡仗劍江湖載酒行,他的心思也不同於一般的世俗百姓。他在長安混不上大官,於是一賭氣跑路了事,但一般官員肯定會繼續死磕。李白的選擇一半是時勢,另一半是意氣。他的活法很難被復制,自然也就代表不了芸芸眾生。
單以旅遊而論,在唐代,大多數人的想法都和李白不一樣,都覺得外出旅行是件很困難的事情,《敦煌曲子詞》中曾說道:「作客在江西,寂宴自家知。塵土滿面上,終日被人欺。朝朝立在市門西,風吹淚點雙垂。遙望家鄉長短,此是貧不歸。」從這段文字來看,在當時旅遊之於普通大眾,未必是什麼消遣活動。可以說「父母在,不遠行」的思想,在當時還支配著人們的行旅觀念,沒事的時候就在家侍奉父母,可謂為人兒女的准則之一。
由於大多數人對長途旅行持謹慎態度,因此旅行在當時也就成了一件大事,與之相關的一些習俗也顯得比較復雜,那時出門一次不像現在,揣個銀行卡,挎個背包就走人了。那個時候,如果外出旅行,要舉行祖送、餞酒、折柳、酌別等等儀式,不折騰個一兩個小時、表達出所有情緒是走不掉的。
首先,唐人出行的時候要祭祀路神,這個活動就是所謂的「祖送」,希望路神能保佑出行的人一路平安。
拜過神仙之後,事情還不算完,唐朝的同志們還要搞餞行,這所謂餞行的含義,和現在差不多,就是地點不同,現在餞行在飯店裡,唐朝選在路邊,也就是說「餞行」就是在路邊喝頓小酒。王維《送別》詩雲:「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這裡面說的就是臨別前的飲酒活動。
拜完神仙,喝完酒。第三個活動就是折柳,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折柳」並不是唐人的專利,據說在漢代的時候,長安城裡有個灞橋,是人們送別的地方,大約是那裡長了兩棵大柳樹,因此遠行的人經常會撅段樹枝帶在身上,以表示自己不忘長安。這種做法後來約定俗成流傳了下來。而唐朝人本來就有錢有時間,自然不會取消這個多少能耽誤幾分鍾的小活動。例如在敦煌莫高窟發現的一件壁畫中,就繪有當時唐人折柳送別的情景。
除了旅行前准備活動的煩瑣之外,唐朝人餞別的時間也很有說道,基本都選在五更天剛亮的時候,離別出發的時間是相當的早。由此可見,唐朝人想旅遊不僅很困難,還是一件極其麻煩的事。
8. 每年5月19日是中國旅遊日古人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倡導今天怎樣理解這個日子
每年的五月十九浴室中國旅遊英語公園有讀萬界修行萬里路那麼也就是說你讀的書再多不看祖國的名聲大川也很難理解蘇東的具體內容所以這就是實踐的重要性。
9. 古人旅遊都是從哪裡得到的盤纏
李白是社會名流吃住都有人請,或白送盤纏,他什麼都不愁;徐霞客一般在深山老林里轉專悠,吃住屬都在山裡找,不咋需要錢
我認識一對英國年輕情侶進行全球旅行,他們的費用一般是這樣,國家每星期有40英鎊的補貼(不過他們說他們沒要過)另外就是走到什麼地方沒錢了就打工,(我認識他們是在蘇州,他們就是在那裡找了一份在外語學校當外教的工作,租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