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濕地生態旅遊研究文獻
⑴ 濕地旅遊區生態多樣性規劃要遵循什麼原則
濕地旅遊區生態多樣性規劃要遵循什麼原則?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專院研究,濕地屬旅遊區生態多樣性規劃要遵循以下原則:
1.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的基因庫、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因而我們必須要保護生物多樣性。
2. 發展必需以保護為基礎,必須保護我們的物種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的多樣性,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持續的有效的利用自然資源,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枯竭(礦物、石油、煤氣、煤等)。
3. 確定行動計劃分成目標、行動和優先項目三個層次,明確重點項目,重點優先保護物種和優先保護地區並開具名單以及提出保護行動中確定優先程度的標准(特殊性、威脅性、價值性)。
4. 明確保護區以外的就地保護問題,有許多動物如黃羊、野馬、野驢等其活動范圍遠遠超過自然保護區,必須在保護區內採取就地保護措施的同時,也需加強自然保護區以外的就地保護
⑵ 我國濕地生態旅遊的現狀、問題與發展對策
開發中的問題
1、濕地生態旅遊資源退化、污染嚴重,動植物種類和數量銳減。
由於諸多人為原因,我國的濕地面積銳減。近年來,青海湖的湖面面積減少了301.6km2,昔日的鳥島變成了半島。目前,鄱陽湖的天然水域面積從1954年的5100平方公里縮小到了3900平方公里;洞庭湖區面積1949-1975年30年間減少了1659平方公里。三江平原直到現在仍然在被大量的開墾為農田。
同時,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城市建設的不斷擴大,大量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化肥、農葯被排入濕地,濕地水質遭到極大破壞,污染的加重也使得濕地的生態功能日益下降。
2、管理者、旅遊者及社區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導致旅遊開發中生態破壞嚴重。在現實的開發利用中,旅遊者往往認識和享受了濕地,卻忽視了對濕地的保護。一些所謂的生態旅遊者並不具備進行生態旅遊的資格,他們中甚至有人不知生態倫理道德為何物。由於旅遊是一種季節性很強的產業,一些管理者和社區居民為謀得短時暴利,不惜對濕地旅遊資源過度開發,甚至進行毀滅性的開發。參與者與開發者的生態意識的薄弱是導致濕地生態旅遊資源嚴重受損甚至退化、生態功能受到極大損害的重要原因。
3、濕地保護、社區扶貧經費投入不足,旅遊收入分配不合理。
投資者和管理者在實現資金回籠的同時,應投入一定比例的資金對濕地資源進行維護,必要時應對受損濕地進行建設性恢復。但是,由於受經濟利益的趨勢,開發者往往重開發輕保護,很少或幾乎不拿出資金進行資源的保護與建設,這給濕地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社區扶貧是濕地生態旅遊的又一重要功能,而有些社區,當地居民得不到應有的利益,日益增多的遊客又擾亂了他們的正常生活,這使得他們原本薄弱的生態意識更加淡薄。
開發的對策
1、加強對現有濕地的保護,對已破壞濕地進行建設性恢復。
實踐證明,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現有濕地資源的最有效的途徑。但我國的自然保護區數量仍然太少,面積也太小,現有的濕地自然保護區不能有效的保護濕地資源。我們應在對已建立的自然保護區加強管理的同時,增加濕地保護區的數量,加大經費投入,加強對濕地及濕地生態系統的研究和監測工作,為濕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可利用提供科學的依據。
對已破壞濕地進行建設和恢復的方法主要有休牧、休漁、建設生態工程等。生態工程是恢復已破壞濕地的一個根本性辦法,它是指通過人為的培育替代生境來代替以污染了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工程時,應注意替代生境與原生境的功能相等性。
2、著力塑造旅遊形象,全面開發旅遊產品。
濕地生態旅遊的開發也需要特色鮮明的旅遊形象。在濕地生態旅遊區的形象設計上,要著重突出濕地的生態功能及其生物多樣性。
在設計旅遊形象還應設計出相應的載體,如旅遊紀念品、景區吉祥物、宣傳口號等。我國濕地生態旅遊產品的主要類型有:生態觀光、休閑度假、科學考察、科普教育及生態美食。其中生態觀光中的觀鳥活動是濕地最具特色的旅遊產品,也是當今世界上最熱門的旅遊活動之一。
3、與原有產業相結合,開發新的濕地生態旅遊項目。
在開發式地生態旅遊的過程中,不應將原有的濕地產業全部廢除,而應將旅遊業與當地的傳統產業相結合,開發出濕地旅遊與濕地農業、漁業相結合的旅遊項目。
4、將濕地生態旅遊納入到地區旅遊發展規劃之中,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我國的濕地生態旅遊資源基本上都與一定類型的其他旅遊資源並存。我們應綜合考慮地區的資源狀況,在地域分工理論的指導下,將其與周邊資源共同開發,形成整體協調的大旅遊區。
5、加強法律和法規建設,將濕地生態旅遊納入法制化軌道。
我國開發濕地生態旅遊中的很多問題都與缺乏明確的法規、條例有關。政府應制定適宜的濕地保護、利用和管理條例,並加強監督和檢查。(
⑶ 求一篇關於濕地生態旅遊的外文文獻和翻譯
推薦到OA圖書館查詢,輸入英文關鍵詞即可。
翻譯得靠自己了。
⑷ 濕地公園的國內案例
隨著我國生態旅遊熱潮的興起,目前,我國已建和擬建的濕地公園已有多處。可見,濕地公園在我國廣闊的發展前景。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認為,濕地公園的建設除了要讓人們欣賞到美麗的景色,還應該在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的結合當地的地貌特徵、歷史文化、經濟結構等做深度開發。
沙家浜國家濕地公園
常熟沙家浜生態濕地公園始建於1999年,初期佔地500畝。近年來,沙家浜搬遷工業企業,以「原生態、純綠色」為主導,擴種蘆葦,引進不同的古樹名木以及陸水生濕地植物,增加城市「綠肺」功能,現已擴大到266.7公頃,形成了水上游覽生態觀光線、濕地觀光區、生態農業觀光區和垂釣區、采蓮區、休閑區等功能區。園內盛產無公害水產,「陽澄湖大閘蟹」名聞遐邇,還有68種鳥類棲息於此,呈現出勃勃的生機。同時,作為京劇《沙家浜》的發生地,常熟沙家浜鎮還是紅色旅遊精品線和經典景區以及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在沙家浜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獲批的同時,沙家浜正在進行東擴千畝蘆葦生態濕地工程,該工程將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建成密集種植隔離區、生態鳥島觀賞區、田園風光游覽區、休閑垂釣區、野營區等功能區域,對現有資源進行深入挖掘,使公園內部景點和游覽系統的設計更加符合生態原則.
漢石橋濕地公園
北京漢石橋濕地公園自然風景區位於北京市東北部的順義楊鎮地區,北京漢石橋濕地公園自然風景區距北京城區約35公里,北京漢石橋濕地公園自然風景區距首都機場約20公里,北京漢石橋濕地公園自然風景區的總面積1900公頃。
太湖濕地公園
蘇州太湖濕地公園是一個自然與文化相融的個性獨具的原始時尚休閑景區,匯集了生態環境、度假休閑、旅遊觀光、科普教育等功能於一體。景區在突出「自然、生態、野趣」的基礎上,融入觀景、人文、休閑和游樂等要素,規劃設計了濕地漁業體驗區、濕地展示區、濕地生態棲息地、濕地生態培育區、水鄉游賞休閑區、濕地生態科教基地、原生濕地保護區等七大功能區,全面展現了現代水上田園的自然生態景觀。 2007年,國家林業局組織了林學、地學、生態、生物、法律、規劃與管理等領域的國內專家對鐵嶺市新建鐵嶺蓮花湖濕地公園項目進行了考察評估。專家們通過實地考察、審查相關材料、聽取情況匯報和與相關部門的情況交流,一致認為,鐵嶺蓮花湖濕地公園建設將對遼寧省的濕地保護恢復、遼河水污染防治、城市尾水利用以及新農村建設起到示範作用;對遼河中下游地區,特別是對沈陽地區的水生態安全保護,以及我國東北老工業基地生態恢復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能夠顯著改善鐵嶺市區濕地生態特徵與生態功能,恢復濕地的生物多樣性,提高鐵嶺市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支撐能力,以及改善周邊地區的人居環境。同時鐵嶺蓮花湖濕地公園建設還將進一步豐富遼寧省旅遊資源類型,擴大「知性之旅」空間,形成集蓮花湖濕地、新農村建設和鐵嶺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旅遊資源組合,將提高鐵嶺和沈陽區域旅遊資源品位,豐富區域旅遊結構。專家們一致同意將鐵嶺蓮花湖作為國家濕地公園進行建設。
⑸ 濕地生態系統的濕地旅遊攻略
發現騰沖的北海濕地純粹是一次意外,當時的目標是去看雲南騰沖的火山熱海,結果有雲南驢友Edipt告訴我縣城西北方向距城12.5公里有塊濕地很特別,屬高原火山堰塞湖生態系統。
原來人與景也是需要緣分的。偶然的聊天,就能成就一段美麗的邂逅。這里確實奇特。水草密密麻麻,根交錯在一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舊草腐爛,新的長在腐爛的草根上,然後又腐爛,然後又長出新的,最後形成整片整片的草甸各自浮在水面上,宛如一個一個的小草島,通常有一米多厚。脫了鞋赤腳走上「草島」,感覺像踩海綿一樣。
當地人經常把隨意切開的一小塊草排當竹筏子來劃,捕魚蝦;還有人乾脆在草排上開個洞,就把魚竿伸到那洞里釣魚,其樂融融。
據說這兒每年四月中下旬最美麗,那時滿目北海蘭花開,美不勝收。秋天時草排顏色有些枯黃,但依然讓我興奮不已。空氣里飄著草葉的清香,蘆葦叢中不時傳來嘎嘎的野鴨叫,湖面上不時有遊人初踩草排的驚喜叫聲。泛舟湖面,宛若置身在大草原。只不過這片「大草原」是漂浮在水上的。
旅遊攻略:
1. 如系自駕,可循:
廣州-昆明-楚雄-大理-保山-騰沖路線。
背包客可先到騰沖西門客運站,有中巴到濕地,車費5元,車程20分鍾。
2. 購物:
騰沖的斗笠比較有名,是當地農村婦女用荊芥、大竹等竹子編織而成,遮陽防雨,除本地人自用外,多銷往緬甸和東南亞國家。
3. 住宿:
騰沖城內旅館多數在官廳巷一帶,一般標間多數在50~60一間,可以還價。 杭州憶,最憶是西溪。不是網友「羅蘭」和「一棵樹」的提醒,我竟然不知道就在杭州市區里還有這么個好地方。
西溪濕地距離杭州西湖五公里,在杭州天目山路延伸段,是罕見的城中次生濕地。曾與西湖、西泠並稱杭州「三西」,是目前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於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具有「杭州之腎」和「副西湖」美譽。
西溪之勝,首在於水。水是西溪的靈魂,園區約70%的面積為河港、池塘、湖漾、沼澤,正所謂「一曲溪流一曲煙」,整個園區六條河流縱橫交匯,水道如巷、河汊如網、魚塘櫛比如鱗、諸島棋布,形成了西溪獨特的濕地景緻。
進到園中,買好船票,就可以安心體會西溪之水了。順著水道前行,兩岸茅舍儼然,蘆葦叢生,和蘆葦一樣高的水生植物上頂著黃色或紅色的花蕊。湖面上水草鮮潤柔婉,水面上綠色浮萍漂浮,蓮影搖曳,幾抹粉色婷婷點綴其中,野鴨水鳥鳧泛。
生活在有水的城市裡是一種福氣,而杭州人真的是福人中的福人了。除了西湖,還有這塊西溪濕地。
所有去杭州的人,都知道要去看西湖,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千萬別忘記了西湖邊上的西溪濕地。
旅遊攻略:
1.杭州市區內有許多公交車可以去西溪濕地,K193路、K506路、K310路、356路、Y13線均可。周家村(西溪濕地)站下車。票價1~4元。
2. 美食:
在西溪濕地里有湖泊燒烤區、深潭口、百家、煙水漁庄等餐飲飯店可以用餐,喝茶的地方也不少,推薦去梅竹山莊、西溪梅墅。
3. 在西湖邊上有樓外樓等餐廳可以吃到地道的杭州菜。 其實,圖片中的這塊濕地是否屬於班公錯,我還是不能完全確定,在各種資料上沒有查到它的准確的名字,但我不得不承認它是我心中最美麗的濕地。可以肯定的是這塊濕地屬於日土。它就在獅泉河到日土之間,在剛過了那有名的日土岩畫附近沒多遠,緊緊貼在219國道邊,距離日土縣城大約30公里。
這塊濕地我如此著重提出來說,是因為它獨特的位置——它沒有被圈起來,不屬於收費景區,在沒有被人為保護的情況下,它竟然就在新藏線219國道邊上生存了下來。
國道穿過這塊濕地中間,把這塊土地一分為二了,水鳥們依然在這待著,自然安詳地在路兩邊的濕地里戲耍。有的自由悠閑地踱步、有的在水裡搖搖擺擺地游浮、有的撲棱起翅膀飛到半空中。
地里那金黃色閃現著耀眼光芒的植物主要是蘆葦,另外還有菖蒲、青藏野青茅、鹼茅、賴草以及藏西嵩草。
運氣好的話,遠遠地可以看見脖子長長的黑頸鶴。人走得比較近它也不跑。關於黑頸鶴,我曾聽到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人鶴結為兄弟,人類將自己的三根頭發送給黑頸鶴,要它裝點在頭部以證明與人類的親情關系。從此黑頸鶴就有了三根人類的頭發。
現在,這些鳥們果真和人類相親相愛,果真如此安詳地出現在人類身邊。對著手裡的鳥類識別手冊看,可以看到這里除了黑頸鶴外,還有班頭雁、棕頭鷗、燕鷗、白翅浮鷗、普通秋沙鴨、赤麻鴨、綠頭鴨、紅頭潛鴨、鳳頭潛鴨、白骨頂、紅腳鷸和白腰草鷸等等。天上飛的是鳥,地上跑的是鳥,水中游的也是鳥,人與鳥和諧共處的景象如此讓人心動。這只有在艱難的新藏線上才可能存在吧。因為這里偏僻,路途艱難,人跡罕至,少有干擾,而且藏民信佛,不殺生,民心純朴。
旅遊攻略:
1. 從西藏阿里的獅泉河出來,大約94公里到日土岩畫,在219國道K965附近。注意,這里的里程碑大約5公里一個。過了岩畫沒多遠,就可以看到這塊濕地了。而從岩畫到日土縣城大約30公里。從日土到班公錯東端大約10公里。
2. 美食:
班公錯盛產西藏弓魚和高原裸裂團魚,高原裸裂團魚是西藏特有的鯉科魚類,此魚為無鱗淡水魚,受高原環境影響,生長緩慢,但味道十分鮮美,這種魚的排泄生殖孔和臀鰭兩側,具有排列成行的大鱗片,在魚肚子上形成一條一條膨起的線。乍看起來好像腹部裂開一條口似的,故又名「裂腹魚」。魚大多一兩斤重。到班公錯一定要嘗嘗這里的鮮魚。就在路邊有個碼頭,碼頭上有個魚庄,專門賣魚的。這里點菜的方式很有趣,不用點品種,不按斤賣,按人頭交,每人20元,會給你上6種做法的魚。不論同行多少人,都可以吃到6種做法的魚。
濕地是上帝給予地球的慷慨饋贈,是人類洗滌心靈的世外桃源。它給人帶來的是不流於俗套的清新和真意。這里,一切都保留著原始狀態。能夠感受到的就是物我相知、天人合一的心靈和自然的完美契合。在濕地,你能真正體會生命本身的原始和豁達。在濕地,你心甘情願地卸去銳氣和鬥志,忘卻俗世的煩惱,只想全身心地融入自然。
但是我還是可悲地發現,如今濕地面積在逐年減少,許多的濕地被人為地「改造」。人類忘記了,濕地是有靈魂的,濕地是和人類生死與共的生命體。人類不善待濕地,最後必然會遭到報應。
善待自然,善待自己。
⑹ 黃河入海口濕地公園和黃河口生態旅遊區那個好
黃河入海口濕地公園好些。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詩中所指黃河入海口就是此處了,它是因1855年黃河改道而成,地處渤海與萊州彎的交匯處,黃河千年的流淌與沉澱,在它的入海口成就了中國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這就是黃河口濕地生態園。
黃河入海口濕地公園景點主要有百鳥園、灘塗捉蟹、紅柳林、紅地毯、蘆葦盪等。
丹頂鶴的放飛表演每天只有4次,上午下午各2次。
冬季的蘆葦盪,很清凈。等到傍晚時分,火紅的太陽慢慢下沉,將天際染出一片暈橙,倒影在濕地寧靜的水面上,時間好像停住了。目之所及之處,只有我們,只有那些回巢的鳥。我們在地上抬頭痴痴的看,而那些鳥在夕陽的剪影下悠然飛過。
⑺ 河南焦作「黃河灘濕地生態旅遊區」在哪裡
焦作黃河灘濕地生態旅遊區位於河南省焦作市溫縣境內,黃河北岸,佔地16平方公里,其中濕地12平方公里左右。溫縣是「四大懷葯」生產地,太極拳鄉司馬與溫氏故里,旅遊區與正在興建的陳家溝太極拳旅遊區及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旅遊區形成了溝通的三大旅遊景點。
⑻ 鹽城海濱濕地生態旅遊
參考 http://www.cqvip.com/onlineread/onlineread.asp?ID=24206628 參考 http://www.cqvip.com/onlineread/onlineread.asp?ID=25732034 1997年世界旅遊組織(WTO)、世界旅遊理事會(WTTC)與地球理事會(Earth Council)聯合制定並頒發的《關於旅遊業的21世紀議程》所倡導的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明確提出把居民參與當作旅遊發展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和不可缺少的環節。旅遊發展在促進旅遊地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當地社區居民也被動承擔了過多的旅遊業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旅遊地的發展都要依託社區,只有從社區的角度出發,處理好社區與旅遊發展的關系,才有可能獲得旅遊發展新的突破。最終實現生態旅遊最主要的目的即:使當地生態環境在受到保護的前提下,發展旅遊業,為當地帶來豐厚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本文在資料研究、實地考察和調查問卷分析的基礎上,對鹽城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周邊的社區居民從對生態旅遊的認知、參與旅遊開發的意識、旅遊規劃的參與、參與旅遊經營及收益情況、參與相關宣傳培訓等方面進行分析,發現鹽城開展海濱濕地生態旅遊的資源豐富且十分獨特,但當地政府及相關上級管理部門、自然保護區管理部門和旅遊開發部門的社區參與觀念淡薄,社區在旅遊規劃、旅遊經營、旅遊收益、相關宣傳和培訓等方面的參與處於十分初級的階段,參與方式單一,程度淺,參與內容狹窄。因此本文在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對研究地社區居民在旅遊感知方面進行了分類,並對不同類型居民的旅遊感知差異進行了分析,主要從人口學特徵方面對社區居民感知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發現總體上社區居民對現有旅遊開發持較為理智的支持態度。還沒有形成明顯的謹慎支持者和中立者,目前仍以積極支持者和矛盾支持者為主。 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社區參與模式並構建了社區參與的機制框架,以期將社區參與的模式引入江蘇省海濱濕地生態旅遊的開發過程中,為江蘇海濱濕地生態旅遊開發和管理提供依據,起到示範作用,實現旅遊及當地社區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