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古鎮旅遊景點大全
① 福建有哪些好玩的古鎮 福建歷史名城古鎮景點推薦
泉州永寧古鎮,人少又有料,有時候小眾到只有你一個人擁有的小鎮,一內片集中的漂亮的番仔樓容,一條沒被開發的老街,跟喜歡的人走老街,是一件很浪漫的事。附近三面環海的,有黃金海岸,觀音山,姑嫂塔海邊都很美。個人建議到觀音山,有時候幸運的話還可以看到流星,藍眼淚。
② 連江縣有哪些鎮
|鎮∶ 東岱鎮抄 | 馬鼻鎮 | 丹陽襲鎮 | 東湖鎮 | 官坂鎮 | 敖江鎮 | 浦口鎮| 透堡鎮 | 黃岐鎮 | 曉沃鎮 | 筱埕鎮 | 琯頭鎮 |坑園鎮 | 苔籙鎮 | 長龍鎮 | 鳳城鎮 鄉∶ 潘渡鄉 | 蓼沿鄉 | 下宮鄉 | 江南鄉 | 安凱鄉| 馬祖鄉(未實際控制) 民族鄉∶小滄畲族鄉
③ 福建有哪些古鎮旅遊景點
和平古鎮
永寧古鎮
崇武古城
長汀古鎮
霍童古鎮
等
④ 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東湖鎮洋門村有什麼風景
福州首個村級「紅色旅遊」景區建成---連江東湖座洋版山,免費的哦具權體: http://bbs.350500.com/a/?BoardID=2&ID=3445781
⑤ 關於古鎮旅遊
你可做K296/K293 到蘇州,先游園林,2010年夏天我剛去的,建議你看拙政園,景色很美。獅子林沒意思,一堆堆的灰糊糊的石頭,沒勁。
下午坐車去西塘(嘉善北站),出站向右走10分鍾,右拐。住「吾家屋裡」--不用門票的。雖然不臨河,但便宜,干凈,安全,他家開食雜店,好多用品都是批發價。以下是我的游記,供參考。
住吾家屋裡 (不臨河) 100元/晚。干凈,有空調,有熱水,可洗澡。最可人的是,樓上可洗衣服,涼在太陽下(走前記得收啊)。
吾家屋裡的主人,家裡開小賣店,買水、方便麵、肥皂等都相當便宜。主人會領你去他認識的飯店吃飯,千萬別去。我們花80元,4人,沒吃飽。建議你到開泰酒樓,離吾家屋裡很近的,不貴,味道很好的,坐在水邊吃飯,感覺很爽。
晚上出去逛,要是想坐船,就在8點之前到碼頭,湊10個人,每人25元坐船,最合算。我們去晚了,沒坐上。
到處都是放荷燈的,樣式很多,不急著買。放的時候不要著急,免得把水揚到荷燈里,就會沉了。我放個合家福的,兒子放個學業有成的。呵呵。
逛到劉家老鋪,平安鈴9個一串的,5元1串,買幾個給孩子玩,聽他講西塘河(原為胥塘,伍子胥)的來歷。。。。。
草皮書,15元每本,買個石皮弄的,經典,各種可心的。好多樣呢。
早起,讓老闆幫忙去汽車站買去蘇州(北)的汽車票,33元/人。
到河邊店裡找吃的,豆腐花、小混沌、粉蒸肉、大粽子。
路過最出名的石皮弄,2人不能並排走,對面要側身才過。。。、瓦當陳列館、百壽廳,還有拍《我的青春誰做主的酒店》。。。
孩子喜歡玩的繞饒麥芽糖,能玩好半天。酸梅湯挺好喝,甜酒釀就不要試了。。。
滿街的民族服飾店,使你不由自主地去試衣。秘訣:在異朵看好樣子,一般裙子價格在180-190,你到別家店裡找相同的,120-130就能買下。呵呵。小女孩喜歡的手鐲、簪子。。等好多樣子。
在後街超市買瓶西塘出的老酒,到開泰酒樓去點些特色菜—-梅菜扣肉,旁邊魚,肉末跑蛋都不錯的,坐在水邊,慢慢品味閑適的生活。
⑥ 江南水鄉六個古鎮的特色,旅遊景點有哪些,
去紹興吧,那的抄房子都在水上。很漂亮的還有烏鎮:作為江南水鄉六大古鎮 之一,烏鎮距今已有1300年的建鎮歷史。除了擁有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情和精巧雅緻的民居建築之外,烏鎮更多地飄逸著一股濃郁的歷史和文化氣息。 景觀特色:烏鎮的東、西、南、北四條老街呈「十」字交叉,構成雙棋盤式河街平行、水陸相鄰的古鎮格局。民居宅屋傍河而築,輔以河上石橋,體現了小橋、流水、古宅的江南古鎮風韻。烏鎮街道上清代的民居建築保存完好,梁、柱、門、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藝精湛。當地的居民至今仍住在這些老房子里。 烏鎮旅遊 ,充滿了文化氣息。在這座小鎮,歷史上曾經出過64個進士,161個舉人。現代中國的文學巨匠——茅盾,也誕生在這個小鎮上。 風味美食:烏鎮是四鄉輻輳的名鎮,餐飲業十分發達,主要以魚類、湖羊為主。鎮內大小飯店遍布,菜館以經營本幫菜的「首肉」、「荷葉粉蒸肉」著稱的百年老店九江樓、三山館,以山羊大面聞名的錢長榮菜館;應家橋堍的三珍齋醬鴨店聞名遐邇。
⑦ 窯灣古鎮有哪些景點
窯灣古鎮位於江蘇來省徐州市自新沂市西南邊緣,京杭大運河及駱馬湖交匯處;與宿遷、睢寧、邳州三市縣相連。
窯灣古鎮
窯灣古鎮歷史上溯於春秋,自公元618年唐朝建置,已有1300多年歷史。古鎮西依大運河,東臨駱馬湖,三面環水,為南北水運樞紐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水運的興盛帶動了窯灣工商業的迅速繁榮,在清至民國的鼎盛時期,古鎮設有8省會館和10個國家商業代辦處,美、英、法、義大利等多國商人和傳教士來窯灣經商傳教。鎮上錢庄、布莊、當鋪、商鋪等各種店鋪作坊360餘家。
窯灣古鎮
古鎮主要景點:吳家大院、趙信隆醬園店、中國典當博物館、窯灣民俗博物館、大清窯灣郵局、江西會館、山西會館、蘇鎮揚會館、天主教堂等10多個景點。
⑧ 廣東省內有哪些古鄉古鎮的旅遊景點
廣東58個古鎮——
1、沙 灣:飄色粵韻獨秀天下
2、長 洲:一校名成黃埔魂
3、石 灣:古灶窯火五百年不息
4、陳 村:村前彌望皆為花
5、西 樵:蠶絲綿綿頌梵音
6、均 安:曲家之鄉冰玉隨風
7、逢 簡:石橋流水舟自橫
8、蘇 村:遙憶書香在澹如
9、大 旗 頭:一個武官的文化夢
10、翠 亨 村:宅門向東面朝海
11、石 岐:百年商埠百貨先驅
12、沙 溪:循著粥香觀鶴舞
13、赤 坎:騎樓倚岸望族爭長
14、會 城:海濱鄒魯飽學大儒
15、古 井:崖門血戰帝都落日
16、南 屏:沙田裡鹹水歌飛
17、唐 家 灣:群英故里風雲際會
18、梅 溪:夏威夷首富大宅門
19、南 門:一個皇族的背影
20、黑 岩 村:天生一個桃花源
21、虎 門:炮台尚在烽煙遠
22、大 嶺 山:幽巷深處有莞香
23、石 龍:龍脈傳承八百年
24、石 排:咸欽燕嶺丹崖似火
25、南 社:碧水兩岸明清人家
26、大鵬所城:將軍府武風猶存
27、羅瑞合村:聚族於斯親仁在
28、平 海:六百載軍聲綿延
29、大山下村:世居東粵紹家聲
30、秋 長:秋水長煙處疑是故人來
31、會 同:灰瓦青磚訴說百年風雨
32、自 力:開平雕樓博物館
33、賡 華:鄉野田間的近代華僑園林
34、馬 降龍:百足山下天上人間
35、汀 江 圩:鄉村的集市廣場
36、石 頭 村:洗盡凡塵石中情
37、長 岐:山水間見鑊耳屋
38、大 嶺:菩山下的800歲古村
39、黃 埔:一口通商的外貿大港
40、坑背蓮塘:律動的廣府鄉土風情畫
41、錢 崗:荔枝林中的古村
42、大 江 埔:「象」形風水村
43、蘇 家 圍:客家山歌醉人心
44、溝 南:民間藝術之鄉
45、龍 湖 寨:潮汕古建築博覽
46、僑 鄉:走進客家人的夢想家園
47、潮州古城:典雅的潮汕古城
48、橋 溪:陰那山下小桃源
49、白 宮:田野間盛開並蒂蓮
50、三 饒:孤獨的土樓之鄉
51、程 洋 崗:沐浴在古風里的村莊
52、前 美:嶺南第一僑宅
53、樟 林:紅頭船的故鄉
54、象 埔 寨:潮汕樓寨之祖
55、烏 美:追訪書香人家
56、卿 罡:以北斗七星布局的古村
57、豐 陽:南唐元戎隱居地
58、朱 崗:明代古屋
⑨ 江南水鄉第一鎮甪直鎮,古鎮里有哪些著名的旅遊景點
甪直鎮保留了從春秋到清朝以來的眾多名勝古跡,鎮內各個時代、各種式樣的古橋,流露著淳樸、寧詩、幽雅的氣息。
直鎮地處蘇州城東南25公里,是吳中區的東大門,享有“神州水鄉第一鎮”的美稱。甪直鎮已有2500多年歷史,古鎮保留了從春秋到清代以來的眾多名勝古跡,尤其是各個時代、各種式樣的古橋,有著幾百年前古老生活的意韻。
金牌點評:
一、今天自駕去的,導航導到的是遊客中心,停車場寫著大車專用,便拐進了對面的小馬路,兩旁也停滿車,看到一家維納斯酒店,寫著前2小時免費,便拐了進去,停入地下車庫,結果是與萬嘉生活廣場共用的車庫,共停了4小時,收費8元。 江南古鎮大同小異,選擇甪直是想避開人流。確實人不算多,上海9點出發11點到,只想隨意走走,沒買聯票,直接從景區大門進去。古鎮很乾凈,一進去就看到甪端,然後沿左道河邊逛到廊橋奧灶面,味道不錯。隨後便是隨意走走停停了,享受春日的陽光,聞一聞臭豆腐的香味,走累了進拐角的隱約茶吧,點上自帶的沉香,押一口啤酒,聽聽音樂聊聊天,這就是我想要的悠閑假日。返程前到春香齋帶點傳統小吃:小青團、甘草梅餅、鞋底酥等等。 甪直的與眾不同在於古鎮連著一個不小的園林-江南文化園,小橋流水假山廊橋,呈現出文化的底蘊,雖是新建的,但絕對是景點開發中加分的一筆。
二、驅車兩百多公里,來到嚮往已久的古鎮-甪直,鎮入口處有甪端神獸鎮守一方水土,進入景區便彷彿展開了歷史畫卷,葉老筆下《多收了三五斗》里的萬盛米行,腦海里浮出那擠擠挨挨的糶米敞口木船,還有帶著氈帽的佃戶和陰陽怪氣的米行賬房,深感舊時的農人生存不易。坐在河邊長廊小憩,吃一碗奧照面,在觀望著河道里船娘搖擼行船而過,河面上泛起一道水轍。填飽肚子,一路順河邊前行,去了沈宅,革命先行者中山先生的老師王韜紀念館,保聖寺里的九尊唐塑和1500多年的需四名成人方可圍攏的古銀杏樹,訴說著過去,堅守著未來,還有葉聖陶先生紀念館,江南文化園,歷史文物館,等等這些,不勝枚舉。這是個有些豐厚文化底蘊和人文景觀的一處精緻的水鄉古鎮,賞心悅目,陶冶性情,了解歷史,來此一游為頗值得。
⑩ 連江的歷史古鎮
連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考古發現,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三國孫吳時為溫麻船屯,隸侯官縣。西晉泰始間(265~274年)置溫麻鎮於伏沙(今敖江鎮白沙村)。太康三年(282年)設溫麻縣,為福建最早5個縣份之一。同年建有溫麻廟,遺址猶在。隋大業三年(607年)並入閩縣。唐武德六年(623年)重設溫麻縣,旋改名連江縣。唐天寶元年(742年)縣治從伏沙遷移今址,北枕龍漈、南瞰敖江,因城域形似展翅鳳凰又名鳳城。唐至清代連江隸屬福州府。民國時期先後屬東路道和第一行政督察區,其中曾3次為福建省直轄縣。新中國成立後有3次屬閩侯專區,2次屬福安(寧德)專區,1983年7月後第二次劃歸福州市轄。1995年轄內設21個鄉鎮,263個村居(未包括待統一的縣屬馬祖列島,下同),全縣總人口609892人,平均每平方公里522人。其中城鎮人口50022人,佔8.2%。境內居民以漢族為主,畲族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2%。
連江地理區位特殊,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和抵禦外敵侵擾的前哨。尤其元代之後,人民深受內憂外患之苦,養成了剛強勇敢的秉性,富有正義感和反侵略反壓迫的優良傳統。明永樂八年(1410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縣境屢受倭寇侵掠,縣內軍民奮起抵抗。縣城和沿海先後建造10多座城堡和眾多台寨。琯頭壺江島民同心抗擊倭寇侵犯,生擒倭寇數十人,受巡撫嘉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大舉侵連,邑人陳第主動配合明副總兵戚繼光,並獻平倭策,在馬鼻一舉全殲倭寇400多人,救出被擄男女2000多人。自此倭禍始滅。鴉片戰爭後,西方帝國主義列強輪番侵擾,洋貨、毒品充斥城鄉。清廷相繼在閩江口長門等地修築炮台,後設閩江要塞總台部,加強防範。連江有識之士發動群眾開展禁煙和抵制洋貨斗爭。清同治七年(1868年),英國傳教士強行在閩江口要地川石島租地建教堂,遭島民堅決反抗,英艦派水兵登陸示威並打死島民1人,島民一面提出強烈抗議和懲凶賠償正義要求,一面聯絡周圍鄉民組織團練,保衛鄉土,堅持10年,終於迫使租地契約交還川石人民。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馬江海戰,長門、金牌等炮台官兵英勇抗擊,受清廷褒獎,後詔建昭忠祠並立碑紀祀忠烈。
辛亥革命中,連江吳適等革命黨人響應孫中山號召,帶領20多名志士赴廣州參加起義,黃花崗72位烈士中連江佔9名。武昌舉義成功,連江與福州同日光復,推翻帝制,結束清朝封建統治。後又參加反袁護國和護法斗爭,吳適組織的護國軍,一度攻克連江、羅源、寧德等多座縣城,隊伍擴展到5000人,有力牽制福建地方軍閥李厚基的實力。
近代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後,連江人民為民族解放進行了前赴後繼的斗爭。民國14年(1925年),連籍旅榕學生回連組織「上海五卅慘案連江後援會」,集會遊行,搗毀日商「建和」洋行,遭北洋海軍陸戰隊鎮壓,造成打死市民1人、打傷學生20多人的「建和慘案」,連江縣城罷市抗議,上海全國學聯派代表來連參加追悼會,並向福建當局控告。翌年9月,共青團中央特派員方爾灝幫助建立共青團連江特別支部,不久改為中共連江特別支部。土地革命時期,連江是閩東革命策源地之一,鄧子恢、陶鑄、葉飛等相繼親臨連江指導革命,民國23年前後形成革命熱潮,全縣有一半以上鄉村建立蘇維埃政權,開展土地改革,先後組建紅軍第十三獨立團和紅軍西南團,武裝斗爭如火如荼,後遭國民黨殘酷的軍事「圍剿」,主力上調成立紅軍閩東獨立師,堅持開展游擊戰爭,後北上參加抗日。連江為革命而犧牲的有楊而菖等700多名烈士。民國26年7月,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連江是福建最早淪陷區之一,縣城和多數鄉村兩度遭日軍蹂躪,燒殺擄掠,浩劫空前。全縣人民同仇敵愾,抗日救亡運動席捲城鄉,先後組織多支抗日游擊隊,與日本侵略軍進行殊死斗爭,前後共有7100多個男兒奮戰抗日疆場,為中華民族作出巨大犧牲。解放戰爭時期,中共閩浙贛區委在連江發展組織,發動人民開展反內戰、反迫害、反飢餓、爭民主的斗爭,先後創建6支游擊隊,開展武裝斗爭,反霸分糧,配合人民解放軍九十三師解放連江,人民徹底翻身,翻開連江歷史新的一頁。
新中國成立後,台灣當局仍占據連江馬祖列島,並不斷派遣武裝匪特騷擾破壞。連江人民發揚光榮革命傳統,積極支援前線,組織民兵,配合人民解放軍和公安部隊,開展剿匪、鎮反、肅特、抗美援朝等一系列斗爭,鞏固海防,保衛人民政權,穩定社會秩序,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順利進行作出貢獻。1979年後,海峽兩岸關系逐漸緩和,但一些台獨分子和外國勢力仍在阻撓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有時甚至製造事端。連江人民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在進一步搞好軍民聯防、共守海防的同時,充分利用近台鄰馬的獨特條件,加大對台工作力度,積極接觸台馬同胞,聯絡感情,增進理解,熱情為台胞尋根認祖、覓親訪友、旅遊觀光、投資興業等創造條件、提供服務,使連江成為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前沿陣地。
連江位於閩江口金三角省會福州經濟圈的北翼,是經濟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境內廣袤的山林田園和廣闊的灘塗海域,蘊藏著無限生機,勤勞淳樸的連江人民,世代不輟開拓這片沃土。西漢初已有獨木舟問世,三國時漁業、造船、海運逐漸發達,商業亦頗為活躍。南北朝開始燒制陶瓷。隋代挖鑿東湖蓄水灌溉農田。唐至五代中原大批移民南遷,閩王王審知推行鼓勵農桑、輕徭薄賦政策,使水利改善,土地增加,同時開辟甘棠港,發展對外貿易,經濟有較快發展。連江定海港、琯頭港成為對外貿易重要港口,有海鹽、木材、麻布、楮紙等出口。宋代經濟進入鼎盛發展時期,農業推廣雙季水稻,產量增加,海洋捕撈和養殖業有較大發展,宋代「連江是產蟶極有名的地方」(《閩書·南產志》)。陶瓷工藝日臻完善,發展迅速,僅浦口就有36個龍窯,為福建五大窯系之一,產品大量銷往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各國。元代後,常受戰亂影響,經濟漸趨衰落。明代經濟有一定恢復和發展,甘薯傳入及大量種植,糧食總量增加,蔬菜、薴麻、煙葉、甘蔗、蜜橘等經濟作物有較大發展,鐵礦開采冶煉、糧食加工、釀造、紡織等手工業有所發展,海運和貿易甚為繁榮。但自永樂八年(1410年)至嘉靖末年,因海上通番易貨走私漏稅嚴重,引發海禁和倭寇侵擾,為害150餘年。清初又厲行遷界和海禁,沿海居民悉遷內地,田園荒蕪5.7萬畝,漁業、海運皆受摧殘。自康熙十九年(1680年)陸續復界至嘉慶末,經濟才逐漸復甦。然鴉片戰爭後又屢遭西方列強侵擾,城鄉經濟重趨蕭條,生產力極為低下。直至清末,全縣仍基本處於自然經濟狀態。
辛亥革命勝利,推翻封建帝制。民國初,社會、政治有所革新,經濟有所發展,但不久即出現軍閥割據,戰亂頻仍,橫征暴斂,產業衰落。北伐勝利後,經濟有所恢復。民國22~23年,連江革命蘇區經濟發展較快,全縣水產品產量一度達2.1萬噸,產量、產值和漁船數量均居全省第一位。火力發電、機械碾米及客輪等現代工業和運輸業亦初見端倪。民國26年日本侵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連江兩度淪陷,城鄉遍遭狂轟濫炸,人民流離失所,經濟瀕臨崩潰。直至解放前夕,城鄉依然處處廢墟,一片破敗景象。至1949年末,全縣社會總產值才1349萬元(按1990年不變價為7503萬元),國內生產總值1133萬元(按1990年不變價為402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