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旅遊景點來歷
㈠ 方城這個名字的來歷
中國長城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河南省南陽,並在戰國時傳播到中原和北方。南陽春秋楚長城是中國長城的發祥地。 學者和專家大多數都認同:中國最早的長城是春秋時期的楚方城。「方城」一詞,最早出自《左傳·僖公四年》所記載「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但是,「方城」究竟是城邑、長城名,還是山峰、關塞名?長期以來,學者們爭論不休,各述己見。看來,有必要從考古學上搞清楚什麼是「方城」。
2000年2月《平頂山師專學報》第15卷第1期刊登潘民中《楚方城地望考》,對「方城」涵義有不同揭示,歸納起來有以下五種:
其一關塞名。最早把「方城」作為關塞名是秦朝呂不韋,其《呂氏春秋》記載:「山有九塞,何謂九塞?大汾、冥扼、荊阮、方城、郩、井陘、令疵、句注、居庸。」今人也有把方城縣獨樹鄉東北之大關口稱為方城塞者。
其二長城名。最早提出「方城」為長城的是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載:「南陽郡葉,楚葉公邑,有長城,號方城。」繼其後者,在南北朝時期有盛弘之,其《荊州記》曰:「葉東界有故城,始犨縣,東至瀙水,達沘陽界,南北連綿數百里,名為方城,一謂之長城。」
其三列城名。持此說者,前有北魏酈道元,《水經·汝水注》曰:「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爭強中國,多築列城於北方,以逼華夏,故號此城為萬城,或作方城」。後有唐李泰,《括地誌》曰:「楚襄王控霸南土,爭強中國,多築列城於北方,以敵華夏,號為方城。」
其四山名。最早主張「方城」為山名的是西晉的兩位大家。杜預在注釋《左傳·僖公四年》楚屈完對齊桓公「楚國方城以為城」一語時稱:「方城山在南陽葉縣南」。司馬彪撰《後漢書·郡國志》更直截了當地說「南陽郡葉,有長山,曰方城」。
其五城邑名。南北朝人郭仲產在《襄陽記》中載明「苦菜、於東之間有小城名方城,東臨溪水」。酈道元《水經·潕水注》也稱「潕水之左即黃城山也,有溪水出黃城山,東北經方城」。這兩處記載中的「方城」無疑均為城邑名。
潘先生最後說:春秋前期楚國佔領南陽盆地並北出伐鄭後(實際上還沒有伐鄭),築起一條以方城邑為關城,連接伏牛山脈之黃城山和東桐柏山的長城,人們也就將之稱做「方城」。這座長城所依託的山就被名謂方城山了。 潘先生的以上分析和最後結論基本上是正確的。
其實 ,以上五說都是正確的,並不互相矛盾。說是關塞名,是因為方城剛開始就是關隘的性質,後來展築了長城後,仍然是關塞。說是長城也對,因為長城本身就有關、有城、有烽火台,方城關建起不久就延築了城牆,成為長城,但仍然叫方城。說是城名,理由同前。說是山名也對,因為,長城展築到葉縣的山上,看起來就是長長的城牆和山脈。值得說的是,山是自然的,沒有在上面造長城,是不可能叫「長城山」的(也不可能叫「黃城山」的),山在前,而城名在後。說是城邑名也對,長城本來就有城邑,因為要駐軍隊、要守衛、和平時要通關互市,更何況方城關處本來就是個大方城,只不過東西的城牆是以山為城牆。說是列城也是對的,列城是長城外的小型長城,有時在復雜地形相互穿插,說列城是楚長城,實際是指長城的某一地方或某段。
潘先生不完整的地方是沒有對方城名稱的真正起源進行闡釋,沒有從考古學意義上去證實。楚長城為什麼叫「方城」?筆者在1997.4《河南社會科學》「中國最早的長城——南陽楚方城」中,就明確說明了:「春秋時齊桓公稱霸,楚文王為與齊桓公抗衡,北上拔申(都在南陽市城區)滅鄧(都在鄧州市城區)後,即在南陽北方地勢險要之處建築許多方形城,或作關城,或作為瞭望台和烽火台,如在方城縣獨樹鎮大關口處,就有七個15米見方的方城遺址,在此不遠還有鄫關城,再依山相築了城牆,把城與瞭望台連結一體,構成強大的軍事防禦工程體系,號曰『方城』。其他諸侯國也依照楚國人的說法,稱當初的長城為『方城』。在《左傳》和《史記》記載中,始終稱楚國的長城為『方城』,方城之名由此流傳下來」。這個結論,筆者在1998年8月22日的《人民政協報》發表的「探謎:中國長城發祥地」一文里重新做了表述肯定。
賈文豐在《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3 16(1)上發表關於'楚國方城以為城'之'方城',文章說:在「齊桓公伐楚這一歷史事件中,楚國大夫屈完從容應對齊桓公的一番話語為人們所樂道,但對其話語中的'楚國方城以為城'之'方城',自古及今眾說紛紜。文章在列舉諸家之說並進一步論證後,提出應從肖華錕先生之說。 該說數舉眾多專家對方城的解釋,最後採用了筆者對楚方城的解釋。收入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語言文字學》的《古代漢語》榷誤獻疑,能上教科書,可見筆者對楚方城的研究成果是得到眾多專家支持的。
根據《方城縣志》載:「楚方城(長城)大關口遺址……南城垣北側有土台7個,似為馬面遺址」。《南陽網路辭典》說:「土垣北側分布有7個大體等距離的烽火台或馬面,皆15米見方。」這個15米見方的城台,有些象現代的碉堡,高約10—12米,主要是登高遠望,烽火報警。
在中國古代,為了加強城門的防禦能力,許多城市設有二道以上的城門,形成「瓮城」,城牆每隔一定的距離就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從側面攻擊來襲敵人,這種墩台稱為敵台,或「馬面」。7個土台是一線排開的,顯然不是馬面,而是烽火台。一連建7個烽火台,主要是這里桐柏山與黃山之間有平地或說平台地,地勢底,又是敵人進攻的暢道,故在此建7個烽火台,形成關隘,阻攔敵人的進攻,也可以向後方報警,請求支援。正是這7個方形的烽火台,連同相連的兩山的城牆,構成了強大的防禦工事,形成了關隘要塞,方城之名由此而來。這個地方有兩道城牆,南北相距離380米,與東西兩邊的山連接,形成了一個大方城,北邊也應有7個相對應的烽火台,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們看不到遺址了。隨著戰爭的發展,楚國又把關隘向兩山展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長城,但仍然叫「方城」。
「方城」是中國長城的最初之名,另外還有:長塹、長垣、塞垣、邊牆、邊垣、塞圍 、連城等別名。在南陽,從魯山、南召、方城縣、葉縣、泌陽到唐河的楚長城,從古至今一直叫「方城」;而西段從西峽、內鄉、鎮平到鄧州的楚長城,一直叫長城,因為這段長城建於戰國晚期,長城名稱已經在各地形成了普遍的稱號,故楚國也接受了這一通俗的稱呼。南陽楚方城和楚長城名稱由此而來。(原載《中原文史》2011總68期》
㈡ 方城縣董豐瑞紀念館的歷史由來,盡可能詳細點。謝謝啦。!!
方城縣有個杜鳳瑞紀念館,你是不是打錯字了。
杜鳳瑞(1933~1958年),方城縣楊樓鄉人。自幼貧苦,隨全家乞討,飽受欺凌,養成疾惡如仇、頑強不屈的性格。194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後擔任通訊員和司號員。1952年3月,杜鳳瑞響應毛主席「創建強大的人民空軍」的號召,被選調為飛行學員。
杜鳳瑞1933年8月出生在河南省方城縣楊樓鄉趙窪村一個貧困家庭。為了生計,出生僅8個月的杜鳳瑞被父母用籮筐挑著外出逃荒,艱難度日。杜鳳瑞8歲時,到地主家放牛,他在地主家默默地忍受著辱罵、毒打。
1947年他15歲,方城解放,杜鳳瑞扯斷牛鞭告別親人,毅然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隨後參加了宛東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他作戰勇敢,奮勇殺敵,參軍不到8個月,先後兩次立功,在血與火的戰場上逐漸成長為一名堅強的解放軍戰士。
杜鳳瑞
1952年3月,杜鳳瑞響應毛主席「創建強大的人民空軍」的號召,被選調為飛行學員。他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長春航空預備學校,由於他沒上過一天學,對數理化方面的知識一竅不通。在困難面前,杜鳳瑞沒有退縮,勝利地闖過了文化關。
同年7月,杜鳳瑞又到濟南第五航空學校學習航空專業知識,利用一切時間進行自學。結業考試時,杜鳳瑞考了第一名。幾個月後,杜鳳瑞終於能單獨駕馭銀鷹飛向藍天。1952年後,他先後被選入長春空軍預備學校、第五航校、第十一航校、第十二航校,學習航空理論和初級教練機、高級教練機及戰斗機飛行技術。1954年4月,他又到山西第十二航空學校學習高級飛行技術。 1955年,被分配到福建前線某飛行大隊,為技術精湛、要求嚴格的大隊長當僚機。從實戰出發,他和大隊長地面一塊練,空中一塊飛,摸特點,找規律,終於成為優秀飛行員,被譽為「鐵桿僚機」。
25歲杜鳳瑞英俊瀟灑,但為了心愛的飛行事業,他沒有過多地考慮自己的婚事。團政治部於主任夫婦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便將自己的侄女於蘭芳介紹給杜鳳瑞。愛情是青春之樹上最絢麗的花朵!杜鳳瑞和於蘭芳共同品味著這醉人的芳香。
消息傳到伏牛山東麓的趙窪村,父親杜龍章將門前的那棵年年結籽的椿樹砍掉,請木匠做張床,又做了一隻箱子和三條凳子,母親王長春也為他們做了兩床被褥,一家人掐著指頭盼著兒子的歸期。然而遺憾的是,由於部隊正在進行軍事學習,杜鳳瑞未能回家完婚。
1958年8月1日,河北的空軍某師四十四團大隊的營院里鞭炮聲陣陣,杜鳳瑞和於蘭芳在這里舉行了簡朴的婚禮。
8月25日,杜鳳瑞所在的部隊接到赴閩執行戰斗任務的命令。杜鳳瑞當即向團黨委遞交了請戰書。翌日清晨,深明大義的於蘭芳默默地為杜鳳瑞打好行裝,將他送到機場。分別的時候到了,杜鳳瑞眼含淚水緊握著妻子的手不願松開。戰機已飛向藍天,於蘭芳還在獃獃地望著、望著......她做夢也想不到,結婚24天後的這次分別竟成了令人心碎的永訣!
1956年,杜鳳瑞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在日記里寫道:「一個革命者,處處為黨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著想,具有大公無私、舍己為人的風格,能夠為黨的利益、集體的利益,犧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1958年10月10日,6架國民黨飛機偷襲福建前線,杜鳳瑞與長機一起駕機參戰。當一架敵機炮擊長機時,他邊呼叫長機擺脫襲擊,邊向敵機射擊。長機脫險,杜鳳瑞卻陷入重圍。他臨危不懼,沉著應戰,當擊落一架敵機後,自己的飛機卻被敵擊中;在此危機時刻,他仍駕駛著受重傷的飛機,繼續頑強戰斗,直到再次擊落一架敵機後才跳傘。空降時,不幸被敵彈擊中,壯烈犧牲。
杜鳳瑞犧牲後,其遺體被安葬在福州西湖之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黨委號召全軍學習他的英雄事跡,國防部命名他生前的飛行大隊為杜鳳瑞大隊。為紀念杜鳳瑞,方城縣於1972年在縣城東關建立了杜鳳瑞紀念館,1984年又將縣城一條主街命名為「鳳瑞路」。
詳情請參看網路 杜鳳瑞 詞條。
滿意請採納!
㈢ 長城的來歷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防禦北方游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築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禦。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為了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邊境上修築起長城,最早建築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方城」,其後齊、韓、魏、趙、燕、秦、中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築了「諸侯互防長城」,用以自衛。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3)方城旅遊景點來歷擴展閱讀:
影響意義
自秦漢至明清,長城沿線的許多關口成為農、牧兩大經濟、文化系統民族交易的場所或中心,有的逐漸發展成為長城沿線的重要城鎮。
長城既保證了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又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補充提供了場所和方便;又起著調解兩種經濟,使農、牧業經濟朝著主輔相互配合的方向發展的重要作用。
因此,長城不單純是曾起過將兩種經濟、文化分割開來的作用,還曾擔負著將兩種經濟、文化緊緊系在一起的重任。
秦漢之時,累計投入的兵民有近千萬之眾。秦始皇在修築長城的同時,即著手加強邊境地區的開發建設,揭開了屯田戍邊、開發邊區的序幕。漢代由於修築長城的時間較長,曾有多人提出移民實邊的建議,這些建議先後被漢政府採納接受並組織實施。
移民和戍守長城的軍人一起,開墾荒地進行農耕,不但加速了邊區的經濟開發,節省了政府的大量軍費開支,而且大大減少了長途運輸之苦,並將華夏文化遠播四方。
㈣ 方城縣古庄店鄉老安庄村,柿樹王的名子的由來
古庄店鄉簡介:
一、基本情況
方城縣古庄店鄉位於縣城東南13公里處,轄版276個自然村,權41個行政村,413個村民組,1.8萬戶,7萬人,總面積201平方公里,耕地15萬畝。境內山區、崗丘、平原各佔三分之一,鄉人民政府駐地古庄店街。
43個行政村分別是:
古庄店村 馬庄村 庫庄村 僧官莊村
賈庄村 漢崗村 草店村 郭老莊村
前王莊村 腰庄村 馬坪村 山庫庄村
杜沖村 黑河村 老安庄村 董春村
紅廟村 蘇庄村 劉庄村 雙廟村
官莊村 荊庄村 老元庄村 倉里村
西郭庄村 馮庄村 地方庄村 余林村
金湯寨村 陶崗村 高庄村 史橋村
郭橋村 關窪村 楊庄村 陳窪村
核桃園村 歇馬店村 薛庄村 小郭庄村
古屯村
㈤ 方城縣的歷史由來
方城,在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是中華文明的內發源地之一。因楚容時修築的長城叫方城而得名。歷史悠久,山川秀麗,旅遊資源豐富,現有可供觀賞的風景名勝80多處。是距今七千多年的獨樹大張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國最早的長城——楚長城遺址,西漢廷尉張釋之祠,東漢——漢光武帝——劉秀飲馬的扳倒井遺址和湖陽公主修行的煉真宮遺址,北魏雕鑿的佛溝摩崖造像,唐代四大名剎之一的普嚴寺,宋襄漢漕渠遺址,紅二十五軍血戰獨樹鎮紀念碑,空軍戰斗英雄杜鳳瑞紀念等景觀;有號稱北武當的黃石山以及七峰山、大乘山、三賢山、望花亭水庫等自 普嚴寺
然景觀。其中,大張庄、平高台古文化遺址、楚長城、文廟、博望故城、佛溝摩崖造像和紅二十五軍獨樹鎮紀念碑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㈥ 山東省臨沂市方城古城裡的來歷
商丘的復由來源於閼伯,制閼伯為帝嚳高辛氏之子,相傳為帝嚳後妃簡狄吞燕卵而生,故《詩經商頌》雲:「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左傳》載:「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閼伯在公元前2800年,傳說中的堯舜時代發明了以火紀時的歷法,在管火的同時曾築台觀察星辰,以此為依據測定一年的自然變化和年成的好壞,為我國古老的天文學作出了貢獻。閼伯在他的封地「商」(今商丘)做火正,深受人民的愛戴,故人們尊他為「火神」。閼伯死後葬於封地,由於閼伯的封號為「商」,他的墓冢也被稱為「商丘」,即今商丘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