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旅遊團
Ⅰ 赴台灣旅遊,想去澎湖灣最好什麼時間去
一般來台灣旅遊的行程 由於是團體觀光 不能個人單獨旅遊
一般是不包涵 澎湖的
所以 要去澎湖 你可以直接由大陸參加 觀光澎湖的行程
Ⅱ 到澎湖旅遊的最佳季節(月份)為何
澎湖一年四季均有其特色,若您想從事水上活動,建議您4月~10月上旬時到澎湖,這時天版氣穩定,較適合從事水上權活動時;
若你想感受澎湖的強勁東北季風(又稱:風的SPA)或從事風帆船活動時,建議10月下旬東北季風吹起時到澎湖。
此外10月起也是澎湖釣魚的好季節,夏天由於水溫比較高,所以大魚通常都躲在比較深海的地方,而10月份開始,水溫開始變低,魚比較會從深海的地方跑到淺海來,這時也來澎湖從事磯釣最好的季節。
11月起為澎湖觀光的淡季,大部份的旅費(如住宿費用)會比夏天少2~5折左右,且這個時間遊客比較少,海鮮又肥美,旅遊品質較高。如想從事澎湖人文之旅,體驗幽靜的漁村生活或者是來個美食海鮮之旅,秋冬澎湖行會是不錯的選擇。
Ⅲ 到台灣澎湖旅遊多少錢
主要景點景觀: 宮 宮即媽抄祖宮馬公市系列古跡首 蜂巢牆 澎湖田野周圍許用珊瑚礁石砌防風牆 風櫃洞 風櫃尾半島北部外側風櫃洞直徑約達四米左右每巨浪湧入洞聽巨洞深處傳同驚雷般海濤響聲稱其風櫃聽濤 通梁榕樹 澎湖跨海橋 西嶼落霞 西嶼落霞澎湖著名景緻馬公市觀音亭澎湖水產校帶新月形海灣每夏秋兩季傍晚海灘總游潮 西嶼燈塔 依漆陸9屹仔尾附近建古式航標依吧貳吧改建燈塔夜間塔頂點火名西嶼燈塔台灣省第座燈
Ⅳ 5.20前後,台灣有沒有禁止陸客去金門媽祖,澎湖灣旅遊的限制
福建著名景點
武夷山
武夷山游覽勝地,一般是指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西南15公里的小武夷山,它方圓百餘里,自成一處勝地,向稱福建第一名山。武夷山風景區以丹霞地貌為特色,有「三三、六六」之勝。三三是指迂迴曲折的九曲溪兩岸的36作山峰。碧山丹水,一曲一個景,曲曲景相異。
游武夷山即可乘竹筏沿九曲溪觀光,又可徒步登山探勝,二者也可在溪流中相互結合。在登山探勝中也可去天心岩一帶探奇。放筏九曲,是游武夷山最獨特之處,它起於星村,止於崇陽溪入口處的武夷宮,全長7。5公里。
▲一曲
就在九曲溪的最下游,景色暢達豁然,附近有大王山、幔亭峰、獅子峰和觀音岩。大王峰雄據溪北,雄偉壯觀,為武夷36峰之首。山峰頂大腰小,四周懸崖如削,唯有從峰南的一條裂縫中攀援木梯才能到達。登頂四望,武夷36峰皆朝拱此峰,儼然「王者之尊」,難怪古人雲「不登大王峰,有負武夷游」。
▲二曲
是一段幽深險峭的峽谷,武夷36峰最迷人的玉女峰就在二曲西側,與大王峰隔溪相對。玉女峰南邊有武夷勝景「一線天」,他在靈岩伏義洞深處。
▲三曲
南岸的小藏峰有聞名於世的「架壑船棺」。據考證,船棺大約出自距今3400多年前的青銅時代,它是古越族人的一種葬俗。架於千仞絕壁上,至今仍未知是如何架上的。
▲四曲
勝景是隔溪對峙的兩座巍巍巨岩,東為大藏峰,西為西釣台。巨岩、幽洞、深潭是大藏峰的三絕。西釣台臨溪而立,形如一仙翁在溪邊垂釣。
▲五曲
是九曲中最開闊的地方,這里有林木郁蔥的平林洲,洲上有隱屏峰、接筍峰、玉華峰等名峰。隱屏峰下有著名的紫陽書院,是南宋朱熹講學之處。玉華峰和隱屏峰對峙而立,風姿獨秀。在隱屏峰之西有斷續三截的接筍峰,峰下有「鐵象石」,這里是進入茶洞、攀登接筍峰的門戶,在峰頂可看到日天游峰瀑布。在五曲和六曲間有「雲窩」,每當黃昏,雲霧漂泊。
▲六曲
是九曲中最短的一段,但景色又為最勝,被稱為「武夷山第一勝地」的天游峰即在此。天游峰高出群峰,巍然聳立,峰頂常有雲霧彌漫,登峰頂,猶如天游,故名。在峰頂,縱目四望,溪、山全勢一覽無余,也是觀雲海、看日出的好地方。六曲北岸蒼屏峰下有水流迅急的「松鼠澗」。沿溪上行500米即可到桃源洞。
▲七曲
其北岸有武夷山風景區最高峰—三仰峰,海拔754米。
▲八曲
水天空闊,碧水中怪石林立,有上水獅石、下水龜石等石景。
▲九曲
盡頭是星村,放眼平望,豁然開朗。
游武夷山除去九曲溪之外,還可去山北的天心岩景區一游。天心岩在武夷山東北,山北的著名名勝古跡如流香澗、玉柱峰、鷹嘴岩等都在其周圍。天心岩景區景色絢麗,其中尤以流香澗為最佳。澗間丹崖壁立,青藤垂幔,花木幽香。水簾洞位於天心岩北邊。是武夷山最大的一處岩洞,洞內寬敞明亮,可容千人,有「山中最勝」之稱。天心岩是武夷山茶主產區,馳名中外的「大紅袍」就產於此,有武夷山無不到此一游。
鼓浪嶼
鼓浪嶼位於廈門島西南隅,與廈門市隔海相望,面積1.78平方公里,2萬多人,為廈門市轄區。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圓洲仔,因海西南有海蝕洞受浪潮沖擊,聲如擂鼓,明朝雅化為今名。由於歷史原因,中外風格各異的建築物在此地被完好地匯集、保留,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小島還是音樂的沃土,人才輩出,鋼琴擁有密度居全國之冠,又得美名「鋼琴之島」、「音樂之鄉」。島上氣候宜人四季如春,無車馬喧囂,有鳥語花香,素有「海上花園」之譽。主要觀光景點有日光岩、菽庄花園、皓月園,毓園、環島路、鼓浪石、博物館、鄭成功紀念館、海底世界和天 然海濱浴場等,融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於一體,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福建「十佳」風景區之首,全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隨著廈門經濟特區的騰飛,鼓浪嶼各種旅遊配套服務設施日臻完善,成為觀光、度假、旅遊、購物、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的海島風景文化旅遊區。
湄洲島
湄洲島位於湄洲灣灣口的北半部,現辟為國家旅遊度假區。這是一個南北長9.6公里,東西寬約1.3公里,面積約16平方公里的小島。全島林木蓊鬱,港灣眾多,岸線曲折,沙灘連綿,風景秀麗。環島優質沙灘長達20多公里,可建海濱浴場;還有6千餘畝防風林帶,是理想的度假勝地。島域盛產石斑魚,乃魚中之珍品,遠銷港澳。
湄洲灣東南臨台灣海峽,與寶島台灣遙遙相望。因處海陸之際,形如眉宇,故稱湄洲。島上媽祖聞名海內外。媽祖原名林默娘(公元960-987年),因她出生至滿月從不啼哭,父親給她取名曰「默」。她自幼出聰明,8歲能誦經,10歲能釋文,13歲學道,16歲踩浪渡海,經常在海上搶救遇險漁民。宋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林默娘二十八歲時,辭別家人,在湄洲島湄嶼峰歸化升天。為了紀念她,當年人們就在湄洲峰「升天古跡」旁立廟奉祀,尊她為海神靈女、龍女、神女等。宋徽宗時封媽祖為「順濟夫人」,這是朝廷對媽祖的首次褒封。以後歷代朝廷還敕封她「天妃」、「天後」、「天上聖母」等尊號。
湄洲島是媽祖的故鄉,這里的媽祖廟尊稱為「天後宮湄洲祖廟」。此廟創建於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即林默娘逝世的同年,初僅數椽;後經歷代擴建,日臻雄偉。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回來奏稱:「神顯聖海上」,於第七次下西洋之前奉旨來到湄洲島主持特御祭,擴建廟宇。清康熙統一台灣,將軍施琅奏稱:「海上獲神助」,又奉旨大加擴建。目前,媽祖廟已修葺一新,雕新畫棟,金碧輝煌,成為全世界華籍海員頂禮膜拜和海內外同胞神往的聖地。媽祖廟、天妃宮、天後宮遍布我國台港澳地區及大陸各海口碼頭、內河岸埠,還分布到東南亞和日本、朝鮮、印度、美國、法國、丹麥、巴西、阿根廷等世界17個國家,必乎是有華人處就有媽祖信仰。在台灣就有大大小小的媽祖廟5000多座,媽祖信徒有1400多萬。還有以之媽祖廟5000多座,媽祖信徒有1400多萬。還有以之為地名的,如天津的天妃閘、福建的馬(媽)祖島、台灣澎湖馬公(媽宮)、澳門原名媽閣等。每逢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媽祖生日,廟宇內外,人山人海,香火鼎盛。
湄洲祖廟廟後岩石上,有「升天古跡」、「觀瀾」等石刻。站在石上,顧盼茫茫大海,白鷗掠波,舟揖穿梭;水中有山,山外有海,山海相銜,海天相接。廟前岩岸海床有大片輝綠岩,受風濤沖蝕,形成天然凹槽,潮汐吞吐之聲,由遠而近,初似管弦細響,繼如鍾鼓齊鳴,再若龍吟虎嘯,終則象巨雷震天,驟雨瀉地。扣人心弦的「湄嶼潮音」因而馳名。
湄洲島辟為國家旅遊度假區後,香港力寶集團負責用20年時間投資19億美元對該島進行成片開發,力爭把該島建設成為亞太地區乃至世界一流的朝聖度假聖地。
2007年4月,湄洲島國際大酒店,於第八屆湄洲媽祖文化旅遊節期間開工建設,其為省級重點在建項目,總投資額為8000多萬元。預計將在2009年上半年投入使用。該酒店建成後將大大改善湄洲島的旅遊基礎設施,提高接待能力,為遊客特別是台灣媽祖信眾謁祖進香提供優美、溫馨的居住環境。
2008年以來,湄洲島著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海景人酒店已完成9幢別墅樓建設並解決容積率問題,完成主樓方案報批;宮下(文甲)陸島交通碼頭已完成文甲碼頭施工,以及宮下碼頭的基床拋石和沉箱、護底墊、聯系梁的預制,建成後可靠泊3000噸級客輪,滿足對台直航的需要;恆溫海水游泳涫已完成主體鋼結構安裝,正在進行屋頂網架安裝;跨海通道即將完成國家交通部立項;湄洲島國際生態論壇會址已劃定項日藍線圖,簽訂投資額為3億多元的辦議;湄洲島國際海島生態植物示範園已實施首期綠化1一程約100畝,完成投資380萬元;紅樹林重建工程將利用國債資金擴建400畝,已於08年完成種植任務:同時識極開展創建國家AAAAA級旅遊區工作,重點實施北部區耶境綜合整冶、旅遊廁所改造、公共標識系統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配套等四大工程,全面提升度假區形象和競爭力,努力在海西先行中顯示作為。
清源山
我國現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老君像,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閩海蓬萊"意境區內的羽仙岩下。1988年月1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思想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里記載:"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車曰聃。"他的籍里是"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道教尊他為教主,奉承《道德經》為主要經典。老子的哲學思想在我國佔有重要位置,影響十分深遠。
老君造像雕於宋代,據《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為略施雕琢。"寥寥數語,使之更具有神秘色彩。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為55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憑幾,垂耳飄髯,指能彈物,目光炯炯,獨具超塵脫俗、仙風道骨神韻。整座石像神態浩然,和藹可親,炳煥生光,充滿魅力,堪稱宋代石雕藝術瑰寶。
老君岩原有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築群,規模宏大,蔚為半觀,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詠贊。道觀明代已廢,但老君造像經風歷雨何存至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遊客、眾多學者慕名而來參觀考察。現在老君岩已成為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旅遊熱點。法國學者黛安娜·李作為我國文化部外文局專家,隨外籍專家組來泉州考察時,在老君岩題留:"這已是我第二次參觀老君岩,但我仍和上次一樣激動,因為這位老人和大地緊緊地融為一體,他好像知道一切,又理解一切"。我國著名規劃專家任震英題贊老君岩造像為:"老子天下第一"。
冠豸山
連城冠豸山,以其主峰形似古代獬豸冠而得名,寓含剛正廉明之意,舊稱「東田山」、「蓮峰山」。位於福建連城縣城東郊 1公里。山體於縣戚之東1.5公里處平地兀立,不連崗自高.不託勢自遠。景區萬圓123平方公里。以其天生麗質於1986年榮膺「福建十佳風景區」,1994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平地兀立,不連崗自高,不託勢自遠」。景區方圓123平方公里,集山、水、岩、洞、泉、寺、園諸神秀於一身,雄奇、清麗、幽深,與武夷同屬丹霞地貌,被譽為:「北夷南豸,丹霞雙絕」。
冠豸山有山奇、水秀、谷幽、岩深之神秀。有中開一谷的蒼玉峽,驚而不險的丹梯雲棧,放眼萬里的一線天,冷風襲人的雪洞,山泉琮琮的蓮花洞。身姿綽約的姐妹岩,撩人遐思的玉女池等。目前可游覽的景觀有四十餘處,摩崖石刻三十九處,另有規模壯觀的亭、閣、寺廟、書院、山房等十餘處。
冠豸山景區面積123平方公里,核心景區53平方公里。由冠豸山、石門湖、竹安寨、旗石寨、九龍湖五個游覽區組成。
冠豸山開發始於宋元佑年間,在石門湖築亭建閣,植以松竹,成為吟詩斗酒之地。山中風景秀麗,獨樹一幟。歷代留下許多摩崖石刻和樓台亭閣及書院等人文景觀。今尚存半雲亭、松風亭、東山書院、修竹書院、靈芝庵等以及摩崖石刻40餘處。最為珍貴的有林則徐登臨冠豸山時手書的橫匾「江左風流」,現存於東山草堂內;還有乾隆年間的名士紀曉嵐,任福建提督學院時題寫的「追步東山」真跡。
近年來,冠豸山風景區的建設有很大發展,重修了游山道路,植樹種花十餘萬株,修建了長壽亭、凝碧山房和旅遊場所,鑿通了最佳遊程「先水後山」的後區道路,改善了旅遊服務設施,每年可接待遊客近十萬人。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從正面登山的話,登上百餘米緩坡後,可以看到有一株枝幹虯勁的百年老松挺立崗山,那就是冠豸山上最著名的一株迎客松。其實冠豸山在古代蒼松遍布,但受清末戰亂、「大躍進」毀林煉鋼及「文革」時期亂伐林木的摧殘,冠豸山幾乎成為禿山,僅剩這顆老松因為長在峭壁之上砍不到而得以倖存。它虯勁的枝乾和挺拔的姿態給人以愉悅的美感。在迎客松南面數米有一座六柱涼亭,遊人可在那裡靜賞迎客松的風姿。
青雲山
國家級AAAAA重點景區
位於距福建省永泰縣城10多公里的嶺路鄉,因山峰平地拔起,矗立青雲而得名。景區面積47平方公里,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座,最高海拔1130米。山高林茂,雲霧飄渺,岩奇洞怪泉碧。動植物資源豐富,有珍稀植物——桫欏和羚羊、獼猴等。主要旅遊景點有雲天石廊、火煙瀑布、十八重溪石林、藤山草場、天池和狀元洞、紅軍洞等。 還有著名的溫泉之鄉等。目前開發了眾多新的旅遊項目,如蹦極、攀岩、漂流等。
雲天石廊在青雲峰近山頂處,又稱「登天廊」,因軟硬岩層受風化的差異,形成一層層長條形通道。石廊共4層,累計長度約300多米,人行其中,驚而不險。
藤山周圍幾個山頭,坡度平坦,植被以高山草甸為主,號稱「萬畝草場」,是理想的避暑游覽勝地。藤山頂部有一口古火山爆發形成的天池,呈彎橢圓形,周長約400米,面積12畝左右,豐水時平均水深1.5米。池內碧波盪漾,池旁綠草如茵,周圍還有不少火山噴出物如火山彈等。在烏後村附近的烏後天池面積約6畝,也是古火山口積水成池。
火煙瀑布即青龍瀑布,落差80多米,水流跌落的懸崖岩壁經淘蝕呈半圓凹槽,上小下大,如倒漏斗形。瀑布分三迭,上部水流順峭壁滑落;中間部分越過懸崖飛瀉而下,形成水簾,水珠四散,水霧彌漫;下部有一岩坎,瀑流打在上面,再沿崖壁分流滑落,最後匯入底部的青龍潭。此外,還有鳳尾瀑布、珠簾瀑布、石龍瀑布和新月瀑布等,其中的石龍瀑布,水流從半山坡近乎直立的崖壁上跌落,總落差達150米左右。除青龍潭外,景區內還有龍潭、鯉魚潭、長生潭和濟生潭等。
紅軍洞是一個經過人工改造的天然岩洞,是當年閩中游擊隊活動場所之一。洞呈半圓形,高約25米,寬24.5米,洞口有碎石砌成的圍牆。洞深約30米,洞內由碎石砌成4層平台。
青雲山--石廊峽谷景區:主要景觀有凌空絕壁、風化石廊,號稱「雲天石廊」。遠可觀,近可行,長廊1000多米。還有飛瀑三潭、妙筆生花、鎮山大鍾、天門洞、靈芝岩、狀元靴、金雞相鬥、音樂廣場、仙君殿等景觀,主峰雄偉壯闊,有霧都雲海之稱。
青雲山--白馬峽谷景區:總面積為16平方公里。瀑布水大霧濃。如龍龜潭瀑布、王子瀑布、下洋瀑布等。而白馬瀑布高130多米,水量是青龍瀑布的10倍,白馬湖面積達2000平方米,澄明如鏡、清澈見底;烏龍峽、無名峽、雙溪峽、王子峽、迴音峽、白馬峽、天門峽、平谷峽等八大峽谷各具特色;石林岩像逼真,如夢筆生花、大刀峰、鯉魚岩、王子峰、八戒岩、白馬峰、巨螺石、五馬峰、龜岩、龍龜山、石臂、仙桃石、王子浴等維妙維肖。猴子成群結對,刺桫欏連點成片,是其又一特色。
青雲山--九天峽谷景區:水簾九疊,落差588米,壯觀無比。景觀獨具特色,如相思岩、綿羊峰、神女峰、觀音石、金猴抱桃、長城岩、三重門、懸棺、御印、御床、御帽、獅王峰、松鼠石、猿石、兔岩、維妙維肖,彩虹瀑、水簾宮、洞中潭極具特色。
青雲山--桫欏峽谷景區:又名萬藤谷,谷口懸崖突出,古松橫生,一條溪流貫穿而出,水打怪石,千年成潭。獅王峰、虎王山、大象山、二片瓦、地王洞、情侶洞、飛龍樹、鯉魚上天、蛇松、神鷹、仙渠、觀音瀑布、天台瀑布、天壇瀑布構成景點特色。
青雲山-高蓋山-名山室風景區:位於福建省永泰縣大洋鎮的「名山室」,是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主殿名山室,懸崖覆蓋,可容納數百人,有東西兩室,善男信女分東西入夢叩神。靈龜洞,有一長10米,高2米摩崖石窟圖,是我國僅存「白蓮菜」造像遺跡。「白蓮菜」南宋盛行江南,「連社七祖」為宗門之祖,教義大多不抵葷酒,不殺物命,近於為善。有說是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佛的經過。包括游觀農務、牧女獻糜、世尊誕生、太子納妃、六年苦行、世尊成道、禪河大悟、習煉降魔、二商粥食、希會寶地、佛現金剛等組畫。其中七佛圖更是雕得栩栩如生。一幅生動的佛教史卷。祖師洞建有宋代飛檐翹角古建築,明末賢人余潛士在傍書齋撰對聯「草草花花世界,山山水水人情」耐人尋味。西側鳳立峰下玄帝殿、觀音閣依洞而建。尤其觀音閣上供奉的石象男士觀音極為珍貴。有詩句曰「登高觀世成真夢,山靜聞聲悟妙心」以及「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等反映濕婆神崇拜的摩崖石刻等。
白水洋
白水洋景區是福建省八大旅遊品牌之一,因其奇特的地質地貌現象而被譽為「天下絕景,宇宙之謎」。白水洋經地質專家考察,確認為世界稀有的淺水廣場,由一塊巨石鋪展水底,面積達8萬平方米,且與周圍的山體相連,渾然天成,石面平滑如砥,無縫無苔;石上布水均勻,僅沒腳踝,清水在陽光照耀下,波光瀲灧,色似白銀,令人稱奇。白水洋地質公園還擁有全球唯一的鴛鴦獼 自然保護區。白水洋地質公園園區總面積達77.34平方公里。
交通:到達福建的省會福州,到福州車站有很多從福州到屏南的長途汽車.
行程:三個半小時.自己駕車三小時.
2007年新增交通:寧德到屏南的二級公路開通,坐飛機到長樂機場也有很多直接送寧德的班車,再從寧德到屏南很快的.
關於屏南的賓館:屏南的賓館在這兩年一下子多了起來但多是民宅改造的也有不是的,比如比較有名比較好的就是八一賓館和天外天了,比較新服務設施比較正規比較全.
洞宮山風景區
洞宮山位於東經119`08「北緯27`07」,政和,周寧,屏南,建甌四縣交界處,海拔高度在770-1598米之間,最高峰香爐峰,年平均氣溫為14`C 洞宮山區物產豐富,盛產茶葉,香菇,魔芋,馬鈴薯,生薑,錐栗,天井洋的大雪梨曾進京參展,載譽而歸。洞宮山的紫荊樹不但因其嬌羞怕癢招人喜愛,更因其花色艷麗,花期長達四個月而受世人青睞,近年來隨著科技工作的進展,尤其香菇周年栽培,已引進台資開發,成為閩北食品保鮮出口基地。
洞宮山風光綺麗,風景區面積約10平方公里,且與周寧九龍際瀑布及屏南鴛鴦溪毗連,素有20山洞,26深潭,49個景點之稱,是個未經雕琢,沒有工業污染的自然風景區。主要景點有虹溪岩圈,麒麟岩,觀音望南海,九層瀑布,蒼龍飲水及近年建成的舞中橋,人工湖等。洞宮山下的大溪村近年發現了為數眾多的一億三千萬年前侏羅紀的東方緣龍及難源組魚化石,是研究福建地質的寶貴財富;坂頭村的《六音字典》。楊源村的「四平戲」又是考證福建古文化的重要證據。歷代的名人墨客如朱熹,李綱,趙迪等都曾在洞宮山留下足跡和墨寶,從而為洞宮山增添了異彩。革命戰爭時期,洞宮山一帶又是葉飛等老一輩革命家領導人民與敵人浴血奮斗的地方,流傳著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因此又是對下一代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場所。
太姥山
位於福建省東北部,在福鼎市正南距市區四十五公里,約在東經120度與北緯27度的附近。挺立於東海之濱,三面臨海,一面背山,巍峨秀拔,氣勢雄偉,奇岩怪石,千姿百態,景色獨特,蔚為奇觀。主峰海拔917.3米。登臨絕頂,極目東海,水在天際流,峰從海中出,不愧以「山海大觀」著稱於世。它北望雁盪山,西眺武夷山,三者成鼎足之勢,雁盪、武夷地處通衢,聲名遠揚,而太姥僻居海隅,知之者鮮。相傳堯時老母種蘭於山中,逢道士而羽化仙去,故名「太母」,後又改稱「太姥」。閩人稱太姥、武夷為雙絕,浙人視太姥、雁盪為昆仲,實在頗有見地。
整個風景區面積為92平方公里,分為太姥山嶽、九鯉溪瀑、晴川海濱、桑園翠湖、福瑤列島五大景區;還有冷城古堡、瑞雲寺兩處獨立景點。擁有山峻。石奇、洞異、溪秀、瀑急等眾多自然景觀,以及古剎、碑刻等豐富人文景觀。
根據地質部門考察,太姥岩石為粗粒花崗岩,屬燕山晚期,地質史中生代白堊紀的產物,距今約九千萬年至一億年。由於地殼的變動,海洋上升,東西南北與近水平三組互相垂直的向節理發育,形成一條條縱橫交錯的峭壁、山峰、山洞。又經千百萬年的風雨剝蝕,流水沖刷,就慢慢地形成今天的突兀的奇峰和怪石。
太姥山在唐宋時已十分興盛,山南山北有三十六寺院,其中以國興、瑞雲、靈峰、芭蕉、天王等寺規模最大。今國興寺的遺址上尚存石柱三百六十根,寺前有楞枷寶塔和石池,可見當時之規模。玉湖庵為宋理學家朱熹草堂,璇璣洞為朱熹隱居之所,山中還有歷代名人摩崖石刻「天下第一山」、「山海大觀」、「道仙佛地」等幾十處。太姥山下的秦嶼鎮,是福建明代沿海抗倭的英雄陣地之一。有「萬古雄鎮」之稱。
1988年,太姥山以福建太姥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Ⅳ 廈門到金門澎湖台灣旅遊要多少錢呢
廈門直飛台灣,目前廈門空港僅有廈門航空公司開辟航班,直航線路僅有到台中、台回北的班機,每周答3個航班往返兩岸,即每周五、日飛台北松山,每周六飛台中,當日返航。
廈門具有資質的旅行社,大都會開辟此線路。雖受空中直航航班所限,但旅遊效率相對較高。團隊進入台島後,通常直接進行6日半島游,或者8日、10日的環島游。
在報價上,以環島8日游常規線路為例,價格在6980元左右。與剛開放赴台游時的7780元報價相比,已經下跌不少,但多數人還是認為偏高。
Ⅵ 旅遊攻略澎湖好玩的地方有哪些
根據駝鈴網上的驢友介紹,澎湖那邊比較好玩有名的是這些地方:
澎湖跨海大橋
澎湖跨海大橋連接澎湖群島之中的兩大島,白沙島與西嶼島,是澎湖群島主要交通要道之一。它跨越了澎湖最不利行船的險惡 澎湖跨海大橋「吼門水道」,曾是遠東第一長的深海大橋,工程偉大。
姑婆嶼
姑婆嶼面積約0.3平方公里,為澎湖列島的北海最大的無人島,島上有片綠色大草原,一側並有白色沙灘和礁石岩岸,遊客可在此享受淺灘戲水之樂,並觀賞綺麗的珊瑚、熱帶魚類。此外,姑婆嶼也是著名的紫菜生產地之一,產量多、品質佳,目前屬於赤坎村的公共財產,由管理委員會統一規劃;每年冬季採收季節時,村民統一包船前往,盛況空前,為北海百年來獨特的常民活動。這處無人島有不少鳥類棲息,尤其是燕鷗類,如白眉燕鷗、紅燕鷗等,頗受賞鳥人士矚目。
七美島
七美島,位於澎湖列島的最南端,為全縣第五大島。距離馬公約29海里,航程需3小時。全島面積約7平方公里,呈三角形,地勢由東向西遞降。東岸斷崖峭立,海拔60米,雄偉壯麗;中部有西湖溪,流經處風景特異。
澎湖白沙島
位於東經119度32分13秒至119度35分56秒,北緯23度35分03秒至23度39分06秒。面積25.5582平方公里,是白沙鄉中最大的島嶼,地形全島由南傾斜至北逐漸平坦,與北海的離島分開,和西嶼連接。產有嘉寶瓜、澎湖絲瓜、哈密瓜,也被稱作是瓜果的故鄉。
Ⅶ 澎湖列島上有哪些物產和旅遊項目
湖列島
Penghu Islands
亦作P'eng-hu Ch'un-tao,漢語拼音作Penghu Qun,亦稱澎湖列島、漁人島(Pescadores Islands)。澎湖列島位於台灣島西部的台灣海峽中,是台灣省最早開發的地方。
台灣海峽東南部64個島嶼的總稱。隔澎湖水道距中國台灣省西海岸約48公里(30哩);極北為目斗嶼,極南為七美嶼,極西為花嶼,極東為查某嶼。總面積126.8641平方公里(49平方哩)。都屬火山島,由玄武岩組成,環以珊瑚礁。地勢平坦,大部海拔30∼40公尺(98∼131呎),最高的貓嶼海拔79公尺(259呎)。以澎湖、漁翁、白沙三島最大,澎湖與白沙島間築有石堤相連,低潮時可以徒步通過。
澎湖島、白沙島與西嶼間的馬公港為天然良港。因受黑潮(日本暖流)影響,氣候溫和,年均溫在16∼28℃(61∼82℉)之間。多大風,冬半年盛行東北風,夏半年盛行西南風。年降雨量1,033公釐(41吋),集中於6∼9月份。農業以旱作為主,居民多從事漁業。中國福建、浙江兩省漁民很早在此定居。南宋乾道七年(1171)正式將澎湖畫入版圖,並在島上屯戍軍隊。16世紀時葡萄牙人稱此島為"Pescadores"(漁人島)。1622∼1624年荷蘭人佔領此島,1884∼1885年被法國人佔領,1894∼1895年中日戰爭後與台灣一並被割與日本。於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歸還中國。該群島扼台灣海峽交通要津,號稱「台灣海峽之鍵」。
澎湖之名系以澎湖最大的本島與中屯、白沙、西嶼三島相銜似湖,外側海水洶涌澎湃,湖內波平浪靜。澄清如潮,故而得名。
澎湖設縣,東與雲林、嘉義、台南三縣相望,西與福建廈門相對。全縣由澎湖本島及周圍其他63個島嶼組成。統稱澎湖列島。 全縣面積約127平方公里,下轄馬公市及湖面、白沙、西嶼、望安、七美五個鄉,縣治設在馬公市。全縣人口約9萬,居民為漢族,世居人口中以福建泉州人最多。
澎湖列島地理位置優越,東隔澎湖水道,與台灣島相對,最短距離約24海里,兩面與祖國大陸福建省廈門市隔海相望,最短距離約75海里。過去橫渡台灣海峽,往來於大陸與台灣島之間的船隻,常常進入澎湖島上的馬公港停泊。從這里出發,往北可抵達馬祖列島、大陳島和舟山群島,往南可去東沙群島、南沙群島,並可通往菲律賓和東南亞各國。澎湖列島居台灣海峽的中樞,扼亞洲東部的海運要沖,被稱為「東南鎖匙」。
澎湖的開發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漢以前。近年來,台灣考古工作者在澎湖島上發掘出硬質砂岩石斧等古人遺物,經考證為秦漢 以前渡海前來的移民所遺留下來的,屬於祖國大陸上的文化,而這個時期大陸文化在台灣本島上還沒有發現。它說明祖國大陸文化的傳播,是先到澎湖,再由澎湖到台灣。在文化的傳播上,澎湖有著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後來。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澎湖列島逐漸成為台灣海峽兩岸交通的跳板。它有良好的港灣,是台灣海峽中各種船隻活動的集匯點。
澎湖於宋代已正式收入中國版圖,當時福建泉州已有人移居澎湖,元代移民漸多,至元十六年(1279),元代統治者在澎湖設巡檢司,隸屬福建省泉州府,其開發時間比台灣本島早380餘年。明朝時曾兩度失於荷蘭人。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在澎湖設安撫司。清代先後設巡檢、通判。日據時期設澎湖島廳。台灣光復後,1946年設澎湖縣。
澎湖列島的底基為一隆起的玄武岩方山,是經過多次海陸升降、海蝕和火山噴發而形成的,一般在海拔20?30米。位於望安鄉的大貓嶼海拔達79米,為境內最高處。在64個島嶼中,以澎湖本島面積最大,為64.24平方公里,其次是白沙、西嶼二島。面積超過1平方公里的島嶼還有虎井、吉貝、望安等8個,其餘53個島嶼的面積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其中有44個島嶼無人居住。
澎湖列島與台灣本島一衣帶水,但氣候差異很大。全縣年平均氣溫為27.7攝氏度。最熱的7、8月份,平均氣溫比台北市還低;最冷的1、2月份,平均氣溫比台北市還高1攝氏度。澎湖夏涼冬暖,惟雨量稀少,風力強大,全年平均風速超過6級的大風日多達144天,其中,每年11月至翌年1月,大風日每月超過20天。每年除6-8月為南風外,其他月份多為東北季風,最大風速可達每秒20米以上,相當於中度台風。全縣年降水量為1000毫米,是台 灣省雨量最少的地方,且分布不均勻,夏季降水量佔全年的80%,乾旱期長達180天左右。
澎湖列島地勢平坦,無河川山嶽,土壤層淺薄,均為紅棕土壤,肥力不足,水源缺乏,加上海風強勁,不利於農作物生長,僅能種植 甘薯、花生等。80年代中期,在這里試種成功西瓜、哈密瓜、絲瓜,號稱澎湖「三瓜」,其中,哈密瓜還銷往台灣本島。但全縣所需的糧食、蔬菜、水果等,大部分依賴台灣本島供應。
踏上澎湖的原野,一眼就能見到特殊的農田景象,在一片片田野的周圍,有許多用珊瑚礁石砌成的防風牆。珊瑚礁表面凹凸不平,遇水微溶,然後再膠結起來。用它砌成的牆,經過長年風吹雨打以後,不僅不會坍塌,反而更緊密地膠結在一起,十分牢固。澎湖海濱一帶的老房子,多用珊瑚礁石砌築而成。迄今為止,這種牆壁仍是在澎湖建築景觀的一大特色,有人稱此為「蜂巢牆」。 在澎湖島的風櫃尾半島上,有許多天然奇景,從縣城馬公市乘車,約20分鍾即可抵達。風櫃尾半島位於馬公港對面,與馬公半島合抱而成馬公灣。半島西北端便是風櫃尾,為澎湖本島最西的村落。由於地理位置上的原因,這里的風浪特別大,白花花的水沫漫天飛濺,大有一浪「激起千堆雪」的氣魄。站在這里可以領略到「澎湖風」的厲害。在風櫃尾半島北部最外側有個風櫃洞,直徑約達4米左右,每當巨浪湧入洞中,就會聽到從巨洞深處傳來如同驚雷般的海濤回響聲,人們稱其為「風櫃聽濤」。風櫃洞的形成和它的地理位置有關,這里是從太平洋和南海來的暖流經過的地方。每年夏秋之交,猛烈的台風襲擊澎湖時,風櫃尾半島外側正處在風口上,海蝕作用格外強烈,玄武岩構成的海岸柱狀節理發育,助長了海浪沿節理侵蝕的威力,終於掏空了岩壁,形成了風櫃洞。
從風櫃洞沿環島公路東北行,過海橋之後,即可到達白沙島。該島上有著名的「通梁大榕樹」,樹齡已有300餘年,原來的樹干已經枯朽,樹枝下沉入土,竟在周圍長出20多條支幹,盤根錯節,枝葉繁茂,其覆蓋面積廣達660多平方米。它猶如撐開的一把巨傘,形成天然涼亭,「涼亭」下設有石桌石椅,坐在這里一邊喝茶,一邊可與乘涼的老人了解古榕的歷史。
相傳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有一艘福建商船經過澎湖,不幸在白沙鄉通梁村遇大風沉沒,只剩下一個內值兩株小榕樹的盆缽,隨潮流漂到通梁村海邊,為鄉人拾獲,將其移植到保安宮前面,灌溉培植,想不到竟在植被稀少的澎湖島上活到了今天,成為不僅是澎湖,也是台灣全省屈指可數的大榕樹。
從白沙島去漁翁島,要經過一座長2160米的大橋,猶如一道長虹,凌空飛越,這就是著名的澎湖跨海大橋。橋面寬4.6米,每隔300米有一處回車道,橋墩共76個,據說是遠東地區最長的跨海水泥鋼管大橋。
漁翁島是澎湖列島中的第二大島,面積為16平方公里。因位於澎湖以西,故又稱西嶼。每當夕陽西下,美麗的西嶼與絢麗的彩霞和湛藍的大海互相輝映,景色令人陶醉。「西嶼落霞」是澎湖著名的景緻,但是觀此景的最佳處並不在西嶼,而在馬公市的觀音亭到澎湖水產學校一帶的新月形海灣。每年夏秋兩季傍晚,這里的海灘上總是遊人如潮。
為航海家所熟知的「西嶼燈塔」,高高地聳立在漁翁島外?村的西南角上。過去航行於台灣、廈門之間的船隻,常以漁翁島作為尋航的目標。1769年,在屹仔尾附近建了一個古式航標,到1828年改建成燈塔,夜間在塔頂點火,名為西嶼燈塔,它是台灣省第一座燈塔。清光緒元年(1875),改為新式裝備,塔上裝了500燭光四等不動白色燈,光線可射出15海里,既為在台灣海峽航行的船隻提供了方便,也為古樸的漁翁島增添了異彩。
澎湖海域海洋生物資源豐富,回遊和底棲魚類近300種,還有龍蝦、貝類、珊瑚、藻類等。全縣擁有動力漁船2800餘艘,漁民近萬戶,佔全縣人口的一半以上,每年魚獲量約5萬噸左右,其中80%以上銷往台灣本島和香港、日本等地,是全縣的經濟支柱。其次還有淺海養殖,以牡蠣、斑節蝦和虱目魚為主。全縣的工業幾乎都與漁業有關,主要有魚類加工廠、冷凍廠、漁船修造廠、漁具生產廠等,約佔全縣工廠數量的一半以上;其次是以珊瑚、文石、貝殼等為原料的工藝品加工廠,全縣大小工廠約200餘家,另有商業批發、零售、餐飲、娛樂等服務性公司、企業500餘家。
澎湖縣因開發早,古跡甚多,加上特殊的地理景觀,使澎湖縣觀光旅遊資源極為豐富,在全縣農業和工商業難以有較大發展的情況下,80年代初以後,該縣開始注重發展觀光旅遊業。「澎湖漁火」自清代起即為台灣「八景」之一,澎湖天後宮、西嶼炮台、西嶼東谷均為台灣省一級古跡。其他還有觀音亭、順承門、孔廟、施公祠。七美人冢等,以及澎湖跨海大橋、海水浴場,成功水庫、西嶼燈塔。果葉日出、通梁古榕等。近些年到澎湖的遊客每年都在l00萬人次以上,1995年,澎湖被正式劃為「特定風景區」,設有澎湖旅遊服務中心,觀光旅遊業已成為澎湖縣最重要的產業。
澎湖縣對外交通主要靠海運和航空,馬公港有至台灣本島高雄港、基隆港的客貨運輸航線。馬公機場有至台北、台南、嘉義、高雄等機場的定期和不定期航班,每年旅遊旺季的6-8月間機票難求,平時又有寥寥無人的情況。1970年建成的聯結澎湖本島與白沙、西嶼的跨海大橋,使三島連為一體,有公路相通,其他各島嶼間主要靠船隻行駛。遇有大風、台風時,島內外交通則幾乎都陷於停頓。
澎湖是一個著名的漁港。在這里人們可以看到,熱鬧的拍賣攤上,主人推銷的是一筐筐鮮魚;平坦的沙灘上,晾曬的是大片大片的魚干;岸邊漁家婦女正忙著曬補漁網;海灣里泊岸的漁船一艘 靠著一艘,數不勝數……這一切都表明,漁業是這里的主要生產項目。據統計,這里以漁業為主要生計的人約有3萬,所以一向有「漁夫島」之稱。
澎湖以盛產鯧魚、鰹魚聞名,此外還有馬鮫魚、鯊魚以及烏賊和龍蝦等。在近海捕撈的漁貨,多運至高雄和台南出售;而沿海捕撈的漁貨,除供當地銷售外,均加工腌成魚干,銷往台灣省各地。
每年初秋時分,是去澎湖吃海鮮的最好季節。這里的龍蝦很有名,它們習慣棲身於深海岩石縫隙之中,不易捕捉,然而味道鮮美。此外,大明蝦、九孔、海臭蟲等,也甚為名貴。所謂「九孔」是當地人的叫法,指的是鮑魚。這種魚有點像飛機,身上有兩排酷似機窗的圓孔,實際上不止九個,只是叫「九孔」好聽而已。如果想嘗嘗肥魚,則以龍占魚、土托魚為上品,也可吃生魚片、魚丸和螃蟹等。在澎湖的特產商店裡,還可以買到蝦仁乾和各種魚干、紫菜和海苔酥等。
澎湖盛產石花菜和海人草。石花菜產量很高,是製造凍粉(台灣俗稱「洋菜」)的原料,每年2、3月開始採集,4―6月採收最忙。當地居民在糧食不足時,也用石花菜作為代食品。海人草是一種具有特殊功效的海藻,是製造「鷓鴣菜」的原料,自古為小兒驅蛔良葯。在澎湖的馬公港及附近海域有廣泛分布。
澎湖一帶的海產資源之所以豐富,是因為有曲折的海岸線。其單位陸地面積所擁有的海岸線長度約為台灣本島的120倍。沿海多天然港灣和天然魚礁,而近海海域的水深多在50―100米以內,海底傾斜平緩,海水溫度較高,適宜底棲魚類繁殖棲息;加上海流條件好,是黑潮(支流)暖流、南海季風暖流、中國沿岸寒流的交匯處,為寒水性和暖水性浮游生物繁殖的理想場所,可以滿足各種不同水溫習性魚類對餌料的需要,因此能夠吸引魚類回遊,是一個良好的天然近海漁場。
澎湖還盛產珊瑚。台灣省是我國乃至全世界最主要的珊瑚產地,而台灣珊瑚又以澎湖所產最多、最好,包括白、紅和桃紅等顏色。
珊瑚是一種腔腸動物珊瑚蟲的骨骸構成的。珊瑚蟲個體成筒狀,中央有孔,四周環生觸手,攀附在礁石上,分泌出鈣質。珊瑚蟲不斷繁殖,積壓在內層的珊瑚蟲因無法獲得藻類維持生命而逐漸死去,變成珊瑚樹骨架,而活珊瑚蟲仍然不停再生,日積月累就形成了美麗的珊瑚樹。各式各樣的珊瑚,把海底裝點成五彩繽紛的迷宮。
澎湖的珊瑚質地優良,光潤堅硬,色彩絢麗,是人們非常喜愛的裝飾品,其中以桃色珊瑚最為名貴。這種珊瑚顏色粉紅、淡柔瑩潔、枝體均勻,在自然光下,色澤高雅迷人。整株完整無缺而外型漂亮的珊瑚,人們多保持其原狀作擺設用,富於天然美。
在澎湖島上有許多珊瑚加工廠,極盛時期達50餘家,現在仍有30餘家。這些工廠依珊瑚的形狀、大小、顏色,雕刻為花、鳥、草、蟲、獸和人物等工藝品,也有的製成戒指、耳環、胸花、項鏈、圓珠、袖扣及領帶夾等。
自1923年在澎湖島附近開辟珊瑚場後,澎湖的珊瑚採集業發展迅速。其後,在澎湖群島西南的台灣淺灘一帶又有新珊瑚場發現。迄今為止,澎湖所產珊瑚遠銷世界各地,是台灣省特產中經濟價值最高的外銷品。在1979年以前,台灣省的珊瑚產量約佔世界珊瑚產量的80%,曾贏得「珊瑚王國」的贊譽。但是,經過長期過度開采,80年代末期以後,產量已銳減。
澎湖遠離台灣本島,在地理上、經濟上都有別於台灣本島各市、縣,是一個單獨的經濟區,也是全省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經濟區。縣內經濟一向以漁業為主。澎湖縣海域廣闊,港灣眾多,大小漁港、漁澳有幾十個,其中,馬公港是全省一等漁港之一。
馬公市地處澎湖本島的西部,是澎湖縣的行政、經濟、文化中心。全市面積約34平方公里,人口約5.6萬人,居民為漢族,世居人口為福建泉州人。
馬公市原名「媽宮」,系因明朝軍隊驅逐倭寇時,駐軍在此興建「媽祖宮」,故而得名。日據時期,於1920年改稱馬公。台灣光復後,於1946年設馬公市,1982年升格為縣轄市。
馬公市最早的市街以媽祖宮為中心,清康熙年間曾修築一小城,中法戰爭時被毀,清光緒十三年(1887)重建,周長789.2丈,高1.5丈,辟四門,東南臨海,西接金龜頭,北浚護壕。境內地勢平坦,平均海拔約9米,境內的紗帽山海拔45米,為境內最高點。馬公市形狀似一馬蹄形,海岸曲折多灣,沿岸有廣大的珊瑚礁及沙礫堆積。
馬公市遠離台灣本島,但作為縣治,在公務機構方面「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除市、縣機關外,台灣省屬機構在馬公市大都有駐在單位。此外,台灣陸海空軍在馬公市也有駐扎單位,馬公港是台灣最重要的海軍基地之一。
馬公市經濟歷來以漁業為主,周圍海域水深10-30米,是得天獨厚的優良漁場,全市居民有一半以上從事漁業及養殖業生產。全市有6個漁港,其中馬公一港、二港為台灣一等漁港,可停泊漁船300餘艘。案山、烏嵌、桶盤、虎井為三等漁港,其漁港數量之多居全省第一位,是台灣四大漁業生產基地之一,每年魚獲量約佔全省的1/5。馬公市的工業也以魚類加工和為漁業服務的工業為主。全市有魚類加工廠、冷凍廠、修造船廠等百餘家。
Ⅷ 澎湖列島的旅遊開發
澎湖縣因開發早,古跡甚多,加上特殊的地理景觀,使澎湖縣觀光旅遊資源極為豐富,在全縣農業和工商業難以有較大發展的情況下,80年代初以後,該縣開始注重發展觀光旅遊業。「澎湖漁火」自清代起即為台灣「八景」之一,澎湖天後宮、西嶼炮台、西嶼東谷均為台灣省一級古跡。其他還有觀音亭、順承門、孔廟、施公祠。七美人冢等,以及澎湖跨海大橋、海水浴場,成功水庫、西嶼燈塔。果葉日出、通梁古榕等。近些年到澎湖的遊客每年都在l00萬人次以上,1995年,澎湖被正式劃為「特定風景區」,設有澎湖旅遊服務中心,觀光旅遊業已成為澎湖縣最重要的產業。
主要景點景觀有:
天後宮
天後宮,即媽祖宮,為馬公市一系列古跡之首,歷史悠久,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是台灣省最古老的廟宇。天後宮為四進式建築,供奉媽祖神像,殿宇巍峨,左右護龍的馬背與正門、多重式屋頂,搭配的極為和諧。廟前屋檐下的樑柱雕刻、石鼓的雕刻、石刻窗欖、牆上的浮雕及殿內門窗等處的刻工,都呈現古樸而精細的風貌。天後宮歷經400年曾重修四次,至今牆垣斑駁,有些石碑已殘破不堪,亟待維護。
蜂巢牆
澎湖田野的周圍,有許多用珊瑚礁石砌成的防風牆。珊瑚礁表面凹凸不平,遇水微溶,然後再膠結起來。用它砌成的牆,經過長年風吹雨打以後,不僅不會坍塌,反而更緊密地膠結在一起,十分牢固。澎湖海濱一帶的老房子,多用珊瑚礁石砌築而成。這種牆壁是在澎湖建築景觀的一大特色,有人稱此為「蜂巢牆」。
風櫃洞
在風櫃尾半島北部最外側有個風櫃洞,直徑約達4米左右,每當巨浪湧入洞中,就會聽到從巨洞深處傳來如同驚雷般的海濤回響聲,人們稱其為「風櫃聽濤」。風櫃洞的形成和它的地理位置有關,這里是從太平洋和南海來的暖流經過的地方。每年夏秋之交,猛烈的台風襲擊澎湖時,風櫃尾半島外側正處在風口上,海蝕作用格外強烈,玄武岩構成的海岸柱狀節理發育,助長了海浪沿節理侵蝕的威力,終於掏空了岩壁,形成了風櫃洞。通梁大榕樹
白沙島上有著名的「通梁大榕樹」,樹齡已有300餘年,原來的樹干已經枯朽,樹枝下沉入土,竟在周圍長出20多條支幹,盤根錯節,枝葉繁茂,其覆蓋面積廣達660多平方米。它猶如撐開的一把巨傘,形成天然涼亭,「涼亭」下設有石桌石椅。相傳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有一艘福建商船經過澎湖,不幸在白沙鄉通梁村遇大風沉沒,只剩下一個內值兩株小榕樹的盆缽,隨潮流漂到通梁村海邊,為鄉人拾獲,將其移植到保安宮前面,灌溉培植,想不到竟在植被稀少的澎湖島上活到了今天,成為不僅是澎湖,也是台灣全省屈指可數的大榕樹。澎湖跨海大橋
從白沙島去漁翁島,要經過一座長2160米的大橋,猶如一道長虹,凌空飛越,這就是著名的澎湖跨海大橋。橋面寬4.6米,每隔300米有一處回車道,橋墩共76個,據說是遠東地區最長的跨海水泥鋼管大橋。
西嶼落霞
在漁翁島,每當夕陽西下,西嶼與絢麗的彩霞和湛藍的大海互相輝映,景色令人陶醉。「西嶼落霞」是澎湖著名的景緻,在馬公市的觀音亭到澎湖水產學校一帶的新月形海灣。每年夏秋兩季傍晚,這里的海灘上總是遊人如潮。西嶼燈塔
為航海家所熟知的「西嶼燈塔」,高高地聳立在漁翁島的西南角上。過去航行於台灣、廈門之間的船隻,常以漁翁島作為尋航的目標。1769年,在屹仔尾附近建了一個古式航標,到1828年改建成燈塔,夜間在塔頂點火,名為西嶼燈塔,它是台灣省第一座燈塔。清光緒元年(1875),改為新式裝備,塔上裝了500燭光四等不動白色燈,光線可射出15海里,既為在台灣海峽航行的船隻提供了方便,也為古樸的漁翁島增添了異彩。
Ⅸ 澎湖列島能去旅遊嗎
可以的,那邊早已經開發成旅遊區了。
澎湖列島,位於台灣島西部的台灣海峽版中,因港外海濤澎湃權,港內水靜如湖而得名。 由台灣海峽東南部64個島嶼組成,主要島嶼有澎湖本島、漁翁島和白沙島,面積約為96.6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76.1%。面積超過1平方公里的島嶼還有虎井、吉貝、望安等8個,其餘53個島嶼的面積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其中有44個島嶼無人居住。
澎湖縣因開發早,古跡甚多,加上特殊的地理景觀,使澎湖縣觀光旅遊資源極為豐富,在全縣農業和工商業難以有較大發展的情況下,80年代初以後,該縣開始注重發展觀光旅遊業。「澎湖漁火」自清代起即為台灣「八景」之一,澎湖天後宮、西嶼炮台、西嶼東谷均為台灣省一級古跡。其他還有觀音亭、順承門、孔廟、施公祠。七美人冢等,以及澎湖跨海大橋、海水浴場,成功水庫、西嶼燈塔。果葉日出、通梁古榕等。近些年到澎湖的遊客每年都在l00萬人次以上,1995年,澎湖被正式劃為「特定風景區」,設有澎湖旅遊服務中心,觀光旅遊業已成為澎湖縣最重要的產業。
Ⅹ 廈門可以去澎湖列島旅遊
可以的,可以在廈門坐船過去。
不過需要查戶籍證明。
澎湖列島位於專我國東南海域,台灣島屬西部的台灣海峽中,因港外海濤澎湃,港內水靜如湖而得名。由台灣海峽東南部64個島嶼組成,主要島嶼有澎湖本島、漁翁島和白沙島,面積約為96.6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