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然旅遊資源的管理模式
㈠ 日本旅遊現狀日本旅遊資源與旅遊業的關系日本旅遊資源的特點
現在日本的旅遊方面很火,基本上每年都會有一個很大的增長,當然這幾年由於政治上的一專些原因和天災,屬旅遊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不過從今年5月份開始,已經恢復的差不多了。日本的雖然很小,但是旅遊資源確實不少,現在比較流行的除了經典的本周線以外,北海道線和南部沖繩也已經越來越火了。
㈡ 什麼式日本式的管理方式
日本式管理,說白了就是家長式管理。日本從「二戰」後開始「閉門造車」發展自身經濟,當時大面積招工不可能,建大企業也不可能,只能是小作坊生產,這樣催生了家族式企業發展迅猛,株式會社層出。在家族中家長說了算,即現在最高領導人董事會的董事長說了算,下級只有唯命是從,如有不從,另請高就。經半個世紀的發展,形成了日本式的管理模式。當然,在這段時間內日本管理模式也有微妙改變,吸收西方管理方式,由「群言堂」逐步取代「一言堂」,先「民主」後「集中」。這里不能不說日本的教育。在日本,從小學開始就灌輸日本本土的資源匱乏、抗擊自然災害能力差、容易受到外來軍事力量打擊等等,使得日本人變得時間感、緊迫感特強(不排除變得有些變態),這就形成了日本人要想強大隻有奮斗的爭強好勝心理,這種心理的形成,使日本人向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事業上的強者(日本管理模式的執行者),另一個就是好戰分子(變態狂)。所以到現在,縱觀日本,可以發現,日本的經濟是無可挑剔,號稱「亞洲四小龍」之一,但它對二戰問題,始終不承認它是侵略國,亦不承認它是戰敗國。
所以日本的管理模式,也確實只有在日本能行得通,如果在日本以外的地方,必須摻進當地的管理模式,否則難以有大的發展前途。
㈢ 日本的自然環境特點
日本的自然環境特點:
1.是島國,地域狹小,人口稠密
2.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面積狹小
3.多火山、地震,其中富士山是一座著名的活火山。
㈣ 日本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及其特點,並分析其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太平洋西海岸
海洋性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山地為主,沿海平原
礦產資源少,林業資源、海洋資源(漁業、潮汐能等)豐富,
有利:沿海曲折海灣,多優良港口,利於外向型貿易
不利:資源匱乏,對外依存度大。
㈤ 哪個國家的自然資源管理模式屬於集中管理方式
在我復國,自然資源國家所有權的製取得方式主要:法定取得、強製取得和天然孳息與自然添附三種方式。
法定取得,見於《憲法》第九條 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都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塗除外。
強製取得,見於《憲法》第十條第三款 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
天然孳息,見於《民法通則》第八十一條 國家所有的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水面等自然資源,可以依法由全民所有制單位使用,也可以依法確定由集體所有制單位使用,國家保護它的使用、收益的權利;使用單位有管理、保護、合理利用的義務。
國家所有的礦藏,可以依法由全民所有制單位和集體所有制單位開采,也可以依法由公民採挖。國家保護合法的采礦權。
第七十九條 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隱藏物,歸國家所有。
㈥ 回答日本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及其特點
自然環境:日本為島國,四周臨海,而且位於板塊的消亡地帶,多火山、地專震,也多海嘯;日本以山屬地丘陵為主,平原面積狹小。
自然資源:森林、水利、水、地熱等資源豐富,但是煤炭、石油等礦產資源極其匱乏,嚴重依賴進口。
㈦ 國外自然資源管理模式及選擇動因分析
此文原載《國土資源情報》2005年第2期
綜觀各國自然資源管理,大致經歷了由被動的、「後發性」的、解決糾紛式的管理,到逐步理性,逐步進入主動、「先導性」的科學與法制管理。盡管各國存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制度選擇的差異,但對資源的管理都是相當重視的,都設有專門部門、機構,管理一類或幾類自然資源。本文在考察分析部分國家資源管理機構的設置、職能的履行和演進趨勢的基礎上,提出了自然資源管理的三種模式,即集中、相對集中和分散管理;為了深入了解某種資源的管理,這里選擇了土地、礦產、海洋、森林資源作較具體的分析,部分國家涉及了水、草原資源管理問題。
1 國外自然資源管理模式
綜合考察各國自然資源管理,由於各種資源本身的差異、各國管理制度和發展水平的不同,在資源管理方式上很難找到完全相同的國家。也就是說,無論哪類國家,既找不到絕對集中管理各種自然資源的國家,也找不到完全分散管理各種自然資源的國家。因此,本文所提的集中與分散管理模式都是相對的。
1.1 集中管理模式及其特徵
集中管理模式是將土地、礦產、海洋、森林等主要資源由中央政府的一個部門統一綜合、協調管理,如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家實行的是集中管理模式。美國的土地、礦產、森林(部分)由內政部集中統一管理;加拿大的礦產、森林、土地(部分)由自然資源部集中統一管理;俄羅斯的礦產、海洋、環境等統一歸自然資源部管理。
集中管理模式的特徵表現為:
(1)過程的漸進性。這與對各種自然資源的認識和利用程度有關。在人類歷史發展的初期,即使近代的大部分時期,由於生存在地球上的人較少,處於人少資源豐富的狀態下,人類對自然的索取十分有限,表現為資源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以無限制地利用。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口的增加,人與自然的平衡被逐步打破,需要對某些短缺資源的使用加以控制和配置管理,而短缺資源的種類還會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擴大而增加,為降低社會對資源管理的成本,提高管理的效率,實行集中管理成為必然。另外,各種資源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如森林生長在土地上,礦產埋藏在地下,顯然森林的養育、採伐等管理活動離不開土地的管理;礦產的開發不依土地的佔有、使用為前提也無從談起。因此,各種資源的協調、綜合管理逐步走向集中是大勢所趨。
(2)資源的充足性。資源開發在本國的出口創匯、增加就業、穩定經濟等方面佔有重要地位。如美國的天然氣、銅、鋅礦產量居世界首位,煤產量居世界第二位,石油產量居世界第三位,鐵礦石、鉀鹽、磷酸鹽、硫磺等礦物儲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他礦產有鉛、鉬、鈾、鋁礬土、金、汞、鎳、碳酸鉀、銀、鎢、鋁、秘等。又如加拿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礦產品出口國之一,其產品的80%用於出口,豐富的礦產包括金、銀、銅、鈾、石油、天然氣、煤等60餘種;在自然資源產業直接就業人數達到96.9萬,相關間接服務人員也有97萬。自然資源產業投資佔到全國新增投資的24%。正因為資源開發利用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對資源管理部門特別重視,要求集中多方面力量協調各種關系。
(3)體制的適應性。指的是國有資源所有權、處置權和管理權基本一致的管理體制。集中管理的是國有部分資源。美國和加拿大的土地、礦產、森林等資源所有權分屬聯邦政府、省(州)政府和私人所有,處置權和管理權也分別在三個主體。當然,起主導作用的仍是聯邦和省政府,私人處於從屬地位。
(4)發展的帶動性。包括經濟發展、工業水平和調查技術水平的提高。經濟發展加大了資源的需求規模和種類,工業化水平的提高為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多類資源的綜合效益發揮奠定了基礎,資源調查技術的提高為全面了解資源情況、信息化服務等提供了條件。另外,市場化水平和社會組織的健全也是這類國家的共同特點。
1.2 相對集中管理模式及其特徵
相對集中管理模式是指中央政府部委以下的二級機構管理或少數專門的中央政府部委對土地、礦產、海洋、森林、水等主要資源的管理,以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較為典型。如法國的能源和其他礦產由經濟、財政和工業部統一管理,地產由稅務總局的地產管理局統一管理,海洋資源由法國海洋國務秘書處集中管理(宋國明,「法國國土資源管理與產業管理的方式」,《國土資源情報》,2004年第2期)。在德國,與自然資源管理相關的部門包括財政部、司法部、環境保護部、經濟技術部、消費者保護食品和農業部、經濟合作與發展部;聯邦機構未設單獨的內閣級資源管理機構,土地、礦產、海洋、水等資源管理機構設在相關部內的司局或部門(付慶雲,「德國自然資源管理」,《國土資源情報》,2004年第3期)。日本的資源管理機構主要是產業經濟省。
資源相對集中管理的特徵表現為:
(1)經濟發達對各種資源需求強度大。據聯合國《世界能源統計年鑒》提供的資料,20世紀中期,全世界每年消耗的能源約為30億噸標准燃料,到20世紀70年代末達到87億噸標准燃料,80年代一躍達到100億噸標准燃料。由此可見,全球經濟發展對能源的消耗是逐步增加的。另外,研究表明,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礦產品消費量下降,而人均礦產品消費量上升,如圖1(胡小平,「不同國家在不同發展時期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的關系對比分析」,《國土資源經濟研究參考》,2003-3-25)所示,而且,這種對資源的需求強度彈性系數很小。正是在國內需求強勁,甚至剛性的情況下,政府部門為保證國民生活質量不受或少受影響,必須組織強有力的政府機構擴大對外交往,以最大限度滿足國內各方面需要。如日本在經濟產業省設置資源能源廳,負責礦產和能源的開發管理。
圖1 1998年世界不同收入國家人均GNP與人均一次能源消費量關系圖
(2)資源缺乏對進口資源依賴程度高。工業高度發達的國家,如歐洲的英、法、德等,亞洲的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在經歷了多年的國內資源開發和消費彈性很低的情況下,其供應量和消費量嚴重失調,對各種資源的國外供應依賴程度逐漸增強。
法國自然資源不豐富。所需鐵礦石大部分依賴進口;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氣的75%靠進口。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工、電器、動力工業、日常消費工業、食品工業和建築業等。新興工業如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軍工、航空和宇航等部門均有較快發展。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http://e.sina.com.cn/a/2004-03-24/63254.html)。
又如日本,曾一度是銅的出口國,鉛和鋅的蘊藏量也較豐富,還曾有過一些較大的、著名的煤礦。但是,與世界上其他同等人口規模的國家相比,無論從其礦物的蘊藏總量還是從人均佔有蘊藏量來說都是比較貧乏的,特別是石油、煤炭、鈾等能源資源尤顯缺乏。2001年,日本為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石油進口量25720萬噸,進口銅精礦居世界第一位,為103.97萬噸。目前,日本的能源進口率雖然有所降低,但仍在80%左右。日本的核電在能源供給總量中佔15%~16%,但核燃料全部依賴進口。
德國經濟對外依存度更高,農產品產量僅能滿足國內需求的一半,石油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是世界第二大管道天然氣進口國,其他礦產資源也是匱乏,在西方採掘工業產品中,德國的消費量約佔10%,而自己的採掘量僅佔1%,除煤炭和鉀鹽資源豐富外,其他礦產資源或相當短缺,或完全沒有。
(3)協調機構對政府和企業溝通有力。相對集中的資源管理方式使得部門間的溝通與交流成為主要障礙,發揮協調機構的作用成為必然選擇。如日本的綜合資源能源調查會,其委員由經濟產業大臣任命,主要職能是應經濟產業大臣的咨詢要求,對確保能源以及礦產資源的穩定有效供給,促進資源有效利用的政策進行調查審議;應經濟產業大臣或其他大臣的咨詢要求,對石油的分配等重要事項進行調查審議。該類協調機構了解企業和世界同類企業的情況,往往對政府政策的制定有直接影響,起到了很好的橋梁作用。
法國的水資源管理中的流域委員會,是流域水利問題的立法和咨詢機構,委員會由水戶、地方行政官員、社會組織的有關人士,特別是水利科技方面的生態學者組成。流域委員會為非常設機構,每年召開1~2次會議,通過一些決議,同時對流域長期規劃和開發利用方針、收費計劃提出權威性咨詢意見。而當地具體管理水資源的部門實際是該委員會決議的執行機構。流域委員會與流域水資源管理局的關系是咨詢制約關系,水資源工程和水管局的財務計劃,如果不能得到流域委員會的批准,就不能付諸實施。這樣的管理模式,其作用是增強水資源開發利用決策中的民主性。
1.3 分散管理模式及其特徵
分散管理是將土地、礦產、海洋、森林、水等主要資源分別由中央政府的多個部門管理。巴西、智利、墨西哥和印度屬於這類管理模式,以印度較為典型。
印度的礦產、能源、土地、水、森林和海洋均有專門的部門管理,森林資源由環境和森林部管理。有些資源涉及多個部門管理,如能源資源分別由石油天然氣部、煤炭和礦山部、非傳統能源部管理;土地資源分別由農村發展部、城市發展部、海洋發展局負責;海洋資源不僅主要涉及到海洋開發局,還涉及到煤炭和礦山部(管理海洋礦產資源)、石油天然氣部(管理海洋石油資源)、環境和森林部(管理海洋環境)、國防部(管理水下航道、水下建築等)和沿海各邦地質局等。又如,水資源管理,水資源部是聯邦政府主要部門,但其管理還涉及到環境與森林部(水質量管理)、農村發展部(農村飲用水管理)、工業部(工業用水管理)、電力部(水力發電管理)、城市發展部(城市飲用水管理)等。歸納起來,印度自然資源管理的聯邦政府部門主要包括10個:礦山和煤炭聯合部、石油天然氣部、非傳統能源部、原子能局、農村發展部、農業部、城市發展部、海洋開發局、環境和森林部、水資源部。
巴西聯邦政府為協調管理好各種資源分別設置了全國能源、核能、石油、森林、墾殖和土地改革委員會以及全國礦業生產局。智利除在內閣設有專門的礦業部長外,還設有全國能源、銅、有色金屬委員會等(新華社國際部資料編輯室,《各國國家機構手冊》,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3)。
分散管理的特徵表現為:
(1)發展中國家,資源開發在本國經濟中佔有較重要地位。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准,年人均收入在70美元以下的即為發展中國家。處於快速工業化的國家,對各種資源的消耗均表現較突出,資源開發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也較大。印度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是世界重要的產棉國和產茶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鋁土礦儲量佔世界第五位,煤炭產量居世界第四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森林5300萬公頃,覆蓋率為16%。
智利工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5%,從業人員約占總就業人口的25%,主要工業部門包括食品加工和采礦業、石油精煉、造紙、化工等;采礦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產業,銅年產量約佔世界的15%,主要工業產品有石油冶煉產品、粗銅和精煉銅、水泥、粗鋼、生鐵、葡萄酒。
墨西哥是世界最大的銀生產國,佔世界總產量的1/6左右;礦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左右。
在南非,礦業、製造業、建築業和能源業是工業四大部門,礦產品出口約占出口收入的50%,全國約有12%的勞動力從事礦業。農林漁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在國民經濟中作用不斷減小。出口產品有黃金、金屬及金屬製品、鑽石、食品、飲料及煙草、機械及交通運輸設備等製成品。主要進口機械設備、交通運輸設備、化工產品、石油等。
(2)資源較豐富,具備向工業化高級階段邁進的基礎。如印度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煤、鐵、錳、鉻、鈦、菱鎂礦、鈹、鋯、釷、獨居石、雲母和白雲石等礦產資源的儲藏量均居世界前列,石油、天然氣、鋁土、銅、金和鉛鋅等礦的儲量也較豐富。墨西哥的銀、石油、鉍、鎘、鉛、鋅、銅、汞、銻、硫、重晶石、螢石、鍶、錳、砷、天然鹼、硅灰石等礦種儲量居世界前列。
智利擁有非常豐富的礦、林、水產資源,銅的蘊藏量居世界第一,約30%的銅礦資源,20世紀90年代,智利的採掘業出口佔全國出口總值的45%~50%,其中82%來自銅工業,銅出口收入佔全國的40%(吳榮慶等著,《拉丁美洲若干國家礦業投資環境分析和比較研究》,中國大地出版社,2001)。
南非以豐富的礦物資源馳名世界,現已探明儲量並開採的礦產有70餘種,黃金、鉑族金屬、錳、釩、鉻、鈦、硅鋁酸鹽的儲量居世界第一位,鑽石、石棉、銅、釩、鈾以及煤、鐵、鈦、雲母、鉛等的蘊藏量也極為豐富,黃金、鑽石、釩、錳、鉻、銻、鈾、石棉等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豐富的資源、廉價的勞動力,加上先進的管理,使南非成為當今非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南非是世界最大的黃金生產國和出口國,2001年黃金出口佔南非出口總額的11%。但近年來因國際市場黃金價格下跌,鉑族金屬已逐漸取代黃金成為最主要的出口礦產品。南非還是世界主要鑽石生產國,產量約佔世界的8.7%。南非德比爾斯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鑽石生產和銷售公司,總資產200億美元,其營業額一度佔世界鑽石供應市場90%的份額,目前仍控制著世界毛坯鑽石貿易的60%。
(3)綜合協調機構作用大,保證了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上面列舉的巴西、智利等國都設有綜合協調委員會,各種委員會是保證本國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重要協調機構。印度沒有設置專門的資源利用管理方面的協調機構,但該國的計劃委員會、建議委員會和財政預算委員會等綜合性機構,在制定國家發展規劃、年度計劃時從宏觀上進行平衡各種問題,可以起到綜合協調的作用。
(4)政府在資源開發管理中居於主導地位。由於經濟發展處於一種起步狀態,各類組織機構的作用尚未完全發揮,尤其是生產組織還在向競爭性的市場化邁進過程,需要完善的地方還很多。因此,政府對經濟的引導甚至是主導的作用一時還難以退出舞台,政府對經濟的行政干預是必須的手段。
2 國外自然資源管理模式選擇的動因分析
人類在對開發利用與保護自然資源的機會選擇過程中,受社會發展水平的影響,不同時期有著截然不同的抉擇。分析其選擇的內在原因主要是認識的提高、經濟發展和機構改革的需要、管理的需要和技術水平的提高。
2.1 認識的提高
由分散到集中的管理方式的演變本身就是對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孰重孰輕的認識過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史一再證明,為了當時的經濟發展,無度地掠奪式地開發資源,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的道路是殊途同歸的。
以美國為例,19世紀大多數時間里,美國民眾都認為土地、木材、水、礦物、野生動植物資源是用之不盡的,政府對這些資源的開發管理制度與民眾的認識背道而馳,內政部主要任務是處理私營、個體及合作公司在公有土地上對森林的毀壞,有目的地進行資源管理。進入20世紀,內政部日益致力於扭轉國民對待這些自然資源的傳統做法,主張在科學技術和國家法令的指導下,本著有益於社會的原則合理地開發。農場和灌溉設施可以租賃給私營企業,依照國家標准發展;礦地可以租用開采;在保證木材和草地可持續生產的前提下,允許放牧和砍伐。
為更好地發揮荒地、荒山的作用,1907年內政部將屬於地質調查局的開墾服務處職能擴大,成立獨立局,並於1923年命名為開墾局。開墾局後來完成了大量的項目——包括舉世聞名的胡佛和古勒大壩、加利福尼亞全美運河、科羅拉多地下供水隧道、防洪工程、電廠以及以前不能供養移民的大片土地上休閑資源的開發、種植業和相關工業的發展等。1903年開始建造的羅斯福大壩使得菲尼科斯和亞里桑那成為美國第一個重要的農業中心。美國內政部機構的沿革(圖2),無論是眾多部的獨立(1882年和1888年的農業部和勞動部的獨立;1953年和1977年教育部和能源部的獨立),還是內部新機構的成立(1879年地質調查局的成立,養老、專利管理事務辦公室的成立;2004年內政部機構增至8個,包括土地、復墾、漁業等),均從不同側面反映了資源管理的集中化趨勢。
圖2 美國內政部機構圖
2.2 經濟發展和機構改革的需要
經濟發展和機構改革是資源管理模式改革的前提,是為了更好地保證經濟發展對各種資源的需要。
如日本中央政府機構是根據1948年制定的《國家行政組織法》設立的省(省長官為大臣,稱「相」)、廳體制。在戰後幾十年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為以總理府為首的22個省、廳的龐大體系。中央各省的省職員少則過萬,多者達到數萬,加上門類繁多的下屬機構,全國「特別職」與「一般職」國家公務員合計達到110萬人以上。圖3,日本能源資源廳的沿革證明了這一點。從1949年成立資源廳,1952年將資源廳的職能分割到通商產業省的礦山局、煤礦局、礦山保安局和公益事業局,到1973年礦山局和公益事業局合並成立能源資源廳直至2001年的機構改革形成了目前的局面,均是為了適應資源產業的發展,致力於基礎產業的培養,努力擴大出口,處理石油危機和貿易摩擦問題。隨著泡沫經濟的破裂,日本政府率先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並一直致力於通過維持能源的持續穩定供給來支撐國家經濟發展。
圖3日本能源資源廳綜合機構變革框圖
2.3 管理的需要
機構精簡是各國政府致力於改革的重要方面,減少或者合並政府機構,將職能相似的納入一個相對集中的部門是通常的做法。這樣可以減輕納稅人的負擔,使得政府可以將更多地福利留給人民。印度政府的40多個中央政府機構和日本的20多個相比,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管理集中程度的差異。
2.4 技術的保證
可以想像,缺少發達的通訊設施或者先進的調查手段,實行集中管理只能是空談,至少是不現實的。因此,必要的技術支撐是保證資源管理實現集中管理的客觀基礎。
㈧ 日本的管理方式有哪些是真正在國內企業可以運用的
日本企業7S活動簡單、實用的現場管理方法。7S活動起源於日本,並在日本企業中廣泛推行,其具體含義和實施重點如下:
整理
就是徹底地將要與不要的東西區分清楚,並將不要的東西加以處理,它是改善生產現場的第一步。需對「留之無用,棄之可惜」的觀念予以突破,必須挑戰「好不容易才做出來的」、「丟了好浪費」、「可能以後還有機會用到」等傳統觀念。經常對「所有的東西都是要用的」觀念加以檢討。
整理的目的是:改善和增加作業面積;現場無雜物,行道通暢,提高工作效率;消除管理上的混放、混料等差錯事故;有利於減少庫存,節約資金。
整頓
把經過整理出來的需要的人、事、物加以定量、定位。簡言之,整頓就是人和物放置方法的標准化。整頓的關鍵是做到定位、定品、定量。抓住了這三個要點,就可以製作看板,做到目視管理,從而提煉出適合本企業的東西放置方法,進而使該方法標准化。
清掃
就是徹底地將自己的工作環境四周打掃干凈,設備異常時馬上維修,使之恢復正常。清掃活動的重點是必須按照決定清掃對象;清掃人員;清掃方法;准備清掃器具;實施清掃的步驟實施,方能真正起到效果。
清掃活動應遵循下列原則:(1)自己使用的物品,如設備、工具等,要自己清掃,而不要依賴他人,不增加專門的清掃工;(2)對設備的清掃,著眼於對設備的維護保養,清掃設備要設備的點檢和保養結合起來;(3)清掃的目的是為了改善,當清掃過程中發現有有油水泄漏等異常狀況發生時,必須查明原因,並採取措施加以改進,而不能聽之任之。
清潔
是指對整理、整頓、清掃之後的工作成果要認真維護,使現場保持完美和最佳狀態。清潔,是對前三項活動的堅持和深入。清潔活動實施時,需要秉持三個觀念:(1)只有在「清潔的工作場所才能產生出高效率,高品質的產品。;(2)清潔是一種用心的行為,千萬不要只在表面下功夫;(3)清潔是一種隨時隨地的工作,而不是上下班前後的工作。清潔活動的要點則是:堅持「3不要」的原則——即不要放置不用的東西,不要弄亂,不要弄臟;不僅物品需要清潔,現場工人同樣需要清潔;工人不僅要做到形體上的清潔,而且要做到精神上的清潔。
素養
要努力提高人員的素養,養成嚴格遵守規章制度的習慣和作風,素養是「7S」活動核心,沒有人員素質的提高,各項活動就不能順利開展,就是開展了也堅持不了。
節約
就是對時間、空間、能源等方面合理利用,以發揮它們的最大效能,從而創造一個高效率的,物盡其用的工作場所。實施時應該秉持三個觀念:能用的東西盡可能利用;以自己就是主人的心態對待企業的資源;切勿隨意丟棄,丟棄前要思考其剩餘之使用價值。節約是對整理工作的補充和指導。在我國,由於資源相對不足,更應該在企業中秉持勤儉節約的原則。
安全
就是要維護人身與財產不受侵害,以創造一個零故障,無意外事故發生的工作場所。實施的要點是:不要因小失大,應建立、健全各項安全管理制度;對操作人員的操作技能進行訓練;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全員參與,排除隱患,重視預防。
日本企業提倡的管理方法 - 企業管理
2006-04-18
4M原則
人員(MAN)、機器(MACHINE)、材料(MATERIAL)、方法(METHOD)這四個單詞的英文均為「M」打頭,所以簡稱「4M」。
4M是日常工作中面臨的四個變化點,必須隨時掌握這四點的變化狀況,對問題進行要因分析,找出問題發生的主要原因,再運用其他方法進行改善,這樣才能保證產品品質,提高顧客滿意度。
附註:
在商務禮儀的宴請中也有一條在世界各國廣泛受到重視的4M禮儀原則:
其中的4M,指的是4個以M為字頭的單詞:菜單(Menu)、舉止(Manner)、音樂(Music)和環境(Mode)。它們都是安排或參與宴請活動時,應當注意的重點問題。這條原則的主要含義指的就是在安排或者參與宴會活動時,必須優先對菜單、舉止、音樂和環境等四個方面的問題加以高度的重視,並應力求使自己在這些方面的所作所為符合律己敬人的行為規范。
㈨ 分析日本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及其特點,分析其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太平洋西海岸
海洋性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山地為主,沿海版平原
礦產資源少,林業資源、權海洋資源(漁業、潮汐能等)豐富,
有利:沿海曲折海灣,多優良港口,利於外向型貿緝閥光合叱骨癸攤含揩易
不利:資源匱乏,對外依存度大。
㈩ 日本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及其特點,並分析其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一、自然環境特點
1、島嶼眾多,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其它6800多個小島嶼,因此也被稱為「千島之國」。
2、海洋之國。日本東部和南部為太平洋,西臨日本海、東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別和朝鮮、韓國、中國、俄羅斯、菲律賓等國相望。
3、日本多山。山地成脊狀分布於日本的中央,將日本的國土分割為太平洋一側和日本海一側,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的71%,大多數山為火山。
4、國土森林覆蓋率高達67%。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是日本最高峰,被日本人尊稱為:聖岳。
5、緯度差異大。全國橫跨緯度達25°,南北氣溫差異十分顯著。絕大部分地區屬於四季分明的溫帶氣候,位於南部的沖繩則屬於亞熱帶,而北部的北海道卻屬於亞寒帶。
二、自然資源特點
1、海洋資源豐富。日本海岸線全長33889公里。由於日本是一個島國,因此其海岸線十分復雜。西部日本海一側多懸崖峭壁,港口稀少,東部太平洋一側多入海口,形成許多天然良港。
2、魚類資源豐富。在東部太平洋一側自南向北均被日本暖流環繞、東北部形成千島寒流,西部日本海一側是對馬暖流和里曼寒流。在寒流和暖流交匯處,魚類資源豐富,成為天然漁場。
3、日本自然資源貧乏,除煤炭、天然氣、硫磺等極少量礦產資源外,其他工業生產所需的主要原料、燃料等都要從海外進口。
三、有利條件
1、日本北海道有世界最著名的漁場之一——北海道漁場,其成因是千島寒流與日本暖流交匯。北海道漁場為日本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動力。
2、豐富的海洋資源使得日本是世界第二大漁業國,於1989年創下1190萬噸漁獲,淺海魚佔50%總量養殖魚則佔33%以上,最受歡迎的有沙丁魚、金槍魚、螃蟹、牡蠣、秋刀魚、鮪魚和日本鰤魚。日本有世界最大漁船船隊和全球15%的漁獲量佔有率。
3、因日本屬於火山活動多發地域,所以埋藏的礦物資源種類豐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礦業比較發達。
四、不利條件
1、地震頻發。日本群島地處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地帶,即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火山、地震活動頻繁,危害較大的地震平均3年就要發生1次。
2、耕地有限。日本平原面積狹小,耕地十分有限,人口生理密度高達2924人/平方公里,為世界第26位。
3、火山頻發。日本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國都時常會發生火山活動。
(10)日本自然旅遊資源的管理模式擴展閱讀
日本自然資源的具體情況:
日本自然資源貧乏,除煤炭、天然氣、硫磺等極少量礦產資源外,其他工業生產所需的主要原料、燃料等都要從海外進口。但是,日本森林和漁業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占日本陸地面積的69%,是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北海道和日本海是世界著名的大漁場,盛產700多種魚類。
日本的植物種類繁多。在日本本土生長著約5560種植物。約有1950種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為日本本土原生植物,約占日本所有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35%。約有1600種被子植物和高裸子植物為日本當地的原生植物。截止到2011年11月,共有超過6萬種生物在日本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