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日本旅遊感想
『壹』 想知道一些去日本的感受
來到日本東京首先第一印象就是很乾凈,衛生。地上基本上沒有垃圾。另外就是空氣很好,新鮮。感覺不到污染,不像中國北京的空氣一般,霧氣騰騰。人們的穿著很時尚,大方。無論年輕人還是老年人都很有素質。
在國內都說日本人對中國人有敵視,其實根本不是這樣,看到日本人很熱心,有禮貌,如果你問路的話,他們會把你一直領到你要去的地方。對中國人沒有什麼反感,就是有反感也不會露在表面的。總是在笑嘻嘻的和你說話。感覺到很溫暖。
在日本令我最深刻的一件事,大概是我在飯店裡吃牛肉飯,裡面是可以看到外面的!這時候來了一個看起來應該有50歲的老奶奶,但她的氣質別有一番風味,是那種高尚而又優雅,她牽著一條公狗!我為什麼知道它是公狗呢?因為我看到它在對面那家店的牌子上,抬起了腿,我覺得這沒什麼稀奇的,因為看上去那個店已經報廢了,但是我萬萬都沒想到的事情發生了,那個老奶奶缺那起手中的水瓶,像是把那個牌子洗了個遍,我驚訝的看到!我心想難到這就是日本干凈的原因?那個老奶奶並不知道我在這里看著但她還是堅持了她的原則,這是中國公民做不到的事情,
『貳』 家長和孩子旅行後的感受感悟怎麼寫
每年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這是我對自己的一個要求,也算是一個規劃。這個習慣似乎從小就有,一直持續到現在。直至今日,我每年都會和孩子們一起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對我來說,用學習的方式來旅行已成為一種傳統,而它的意義在於自己的成長。
「了解整個世界」無疑是每一個旅者內心的動力。
世界越來越小,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和陌生人打交道,都在熟悉各種的第一次。孩子們身處的世界已經成為了一個家庭,科技讓我們的國籍變得模糊,讓通訊變得快捷,讓我們不得不適應各種多變的社會環境。所以,孩子們的將來必定是和各種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所以,了解整個世界也成為了他們的必修課。前不久,由教育界、商界領袖共同組成的「美國新勞動力技能委員會」剛頒布的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四大技能中把「了解整個世界」作為首項標准列舉出來。
世界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探索,絕對不僅僅局限於學習他國的語言。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他國的人文與生活。所以,孩子們和我一起品嘗其他國家的食物;熟悉交通路線和公共標志;欣賞形式各異的建築;體會種類不同的宗教現象;體驗和陌生人的相處;適應各種氣候狀況;甚至是那裡的空氣中彌漫的不同味道。
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總會聽到孩子們這樣的話,這個和我們那裡不一樣,這個一樣,也總會比較,什麼地方好,什麼地方不好。我們在這樣的比較中睜大了自己的眼睛,擴張了自己的毛孔,也擴展了彼此的胸懷。
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寬容,才能更加坦盪。實際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異已經成為「了解世界」的重點。
了解世界的方法是每個人整體能力的提升。
了解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種,通過書籍、影像資料和別人聊天都能讓我們了解世界,但哪一種都沒有身臨其境的學習更重要。古人雲: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而我們的一貫做法是「行萬里路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閱人無數,行萬里路後思索回顧。」
每次到一個陌生國家之前,我們都會和孩子們一起進行長達一周的培訓,其中包括語言、文化、當地情況和攝影技巧。印象很深的是去義大利之前的一個月就讓孩子們開始閱讀相關的書籍,並且在培訓中很好的讓孩子們對文藝復興有基本的了解,和孩子們一起分享了盧浮宮的神秘和拿破崙的傳奇。簡單的語言培訓讓孩子們可以自己通過海關簡單的詢問,可以讓他們自己找到方向,而當地公交行政標志減弱了他們的陌生感。
到陌生的國家之後,孩子們開始驗證之前獲悉的資料是否和眼前的一切吻合,開始在陌生的城裡使用那些自己熟悉的工具開始行走,開始和當地人和事之間有了碰撞和交流,開始需要藉助當地人的幫助來完成一件件我們事先策劃好的任務。在陌生的城市,一定要融入他們真實的社會。我還記得在慕尼黑他們使用地鐵公車的運用自如;在柏林到科隆火車站轉車的時候他們的忙中有序;在瑪麗婭廣場寫毛筆字引來老外們的圍觀;在羅馬奔波於各種噴泉之間完成城市任務;在菲森的草坪上和外國小孩們踢球。
只有讓他們充分自由的接觸這個社會,在交流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自己的溝通能力,加強團隊合作,才能真正提高自己。孩子們需要和當地的人接觸,更重要的是要用當地人的方式生活,使用他們的交通工具,看他們經常去的博物館,不僅僅是在那裡走馬觀花,而是停留在那裡,認真地欣賞,如同我們在盧浮宮整整呆了三天,相比較旅行團對於「盧浮三寶」的照相工作,我們是何等的自由。夜晚,我們在埃菲爾鐵塔前草坪上的游戲,看到這個雄偉的鐵質建築夜晚的亮燈後,踩著巴黎夜晚的燈光晃晃悠悠的坐著地鐵後來青年旅社。
和孩子們「浪跡」在國外的日子裡,總會遇到人問:「你們是韓國人?日本人?」
因為,在他們的眼裡,中國人的旅遊都是大巴車里,而孩子們總是在學習語言。當我們的孩子們自豪的回答「我是中國人」的時候,我想,不僅僅以「語言」為目的的出國活動也代表孩子們成長機會的多樣性和中國父母們思想的變化。
『叄』 去過日本的朋友請告訴我去日本的感受,和國內比起來有哪些不同之處,謝謝
1、生態環境好。山多,到處植被完整、自然,小河中的水很清潔,空氣清新,風景秀麗;
2、人口密度看起來沒想像的大,除了東京等大城市,其他地方一般居民都住兩層小樓,分散在山腳、公路附近,住房周圍環境好,難怪日本人長壽;日本車多、路多,但路一般較窄,即使是高速公路,許多同向也只有兩車道;因為山多,所以隧道多,沒看到有開山修路的,自然生態保持的好;
3、日本人待人很禮貌,經常會有人向你點頭、鞠躬,特別是在商店、飯店,服務員很熱情、誠懇;行人過馬路,汽車很遠就減速讓行,決不與行人搶,即使已是綠燈;
4、日本食品類價格高,特別是新鮮的水果、蔬菜,日本本國產的大米也很貴,最便宜也要二十多元人民幣一斤;但保質期較長的、以及可以進口的食品不貴,有的比中國國內還便宜,比如食用油、面條、進口泰國米等;超市中每天下班前會把剩下的半成品、成品食品打折出售,有的只有原價的25%;食品以外的物品,服裝、日用品、化妝品等大多比中國便宜,所以中國人在日本,如果會過日子,花銷也不會很大;電器類產品和國內性價比差不多;日本房價高,特別是大城市;
5、日本治安較好。日本的超市,除了外國人較多的大城市,一般不像國內的超市,離開時一定要走收銀台,還有人蓋章再確認什麼的,收銀台就像國內超市的服務台,有時買東西出來,到門口了也沒看到收銀台,還得回頭找,在日本人心中,好象覺得這個世界就沒有小偷似的;一般居民住宅沒有防盜門、防盜窗什麼的,工廠圍柵也很矮,有時腿一跨就過去了;
6、日本下雨較多,而且天氣多變,水資源很豐富,輸水管道大多是不銹鋼的,建築內的水一般都分冷熱供應,自來水可直接飲用,有的城市街道旁、公園里會有水龍頭供人直接飲用;日本多地震,最近還發生了個9級地震加海嘯,但日本房屋抗震好,一般不用擔心地震傷到自己;日本國內景點很多,特別是溫泉、海景多,日本人喜歡旅遊、野營;
7、日本人工作時很認真,但有時感覺像一根筋似的,特別是一線的職員,有點像機器人,很盡職,很自覺,但好象沒什麼自己的想法,過於循規蹈矩,不像中國人總是想著偷點懶啥的,或是有什麼新點子。日本等級制度森嚴,上級就是上級,下級就是下級,越是年長的人往往等級越高,社會地位也高,年輕人一般地位較低,處處小心翼翼。女職員的工資一般較男的少一些,即使是做相同工作。最近幾年女權運動較厲害,女性地位有所上升,日本女性吸煙比例較高,女性參加工作比例也比以前高;
8、日本飯店多數很小,飯菜價格也貴,一份拉麵約人民幣50元,聚餐的話,人均要5000日元左右,所以日本人一般家庭也較少在外吃飯,但同事一起到小酒館喝酒較多;日本人請你吃飯要注意,絕大多數是AA制。雖然說的是「請」你吃飯,但和中國習慣不同,所以請客的人如果買單時說一人5000日元,你不要驚訝。
『肆』 談談你對日本旅遊的感受
小精緻,我喜歡
『伍』 日本的感想怎麼寫
現在的心情
『陸』 東京旅遊的感受
我是今年寒假去的 是跟團的 感覺真的很不錯哦 因為考慮天氣和遊客愛好原因 所以當地導游會有很多方案供你選擇的
我去的時候是因為日本有認識的姐姐所以有一天沒有跟團 如果你想自由一些或者去別的里你們團里目的地附近的地方 可以跟導游說一下 問問注意事項
總體來說去日本跟團還是很好的 因為畢竟不是英語使用國家 走丟了不好處理因為日本人的英文很令人費解的
還有就是 如果沒有自己特想去的地方最好選擇本州島這片的旅遊 因為這里能玩得很多 不過可以根據天氣選擇阿
不過一般旅行社都是本州島游的 想去沖繩或者北海道的可能只能選擇指定地點游 但這樣可能去的地方就少了
無所謂啦 還是要看你自己
反正我提倡 第一次可以跟團 因為日本物價貴 大家會不知道去哪裡買好去哪裡便宜去哪裡能免稅
恩 日本的所有物品都是要交稅錢的買的時候 一般小地方不在大商場里的都沒有免稅的地方的
所以跟團又方便 又省錢的
你可以自己考慮考慮
恩 我去的時候跟的是中青旅的6天本州島團
覺得可能時間短了點 沒玩夠啊 不過我上次也沒時間
希望能找到合適的方案啊
日本很多地方景色很好的
『柒』 帶家人和孩子去旅遊之後的收獲和感悟怎麼寫
每年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這是我對自己的一個要求,也算是一個規劃。這個習慣似乎從小就有,一直持續到現在。直至今日,我每年都會和孩子們一起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對我來說,用學習的方式來旅行已成為一種傳統,而它的意義在於自己的成長。
「了解整個世界」無疑是每一個旅者內心的動力。
世界越來越小,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和陌生人打交道,都在熟悉各種的第一次。孩子們身處的世界已經成為了一個家庭,科技讓我們的國籍變得模糊,讓通訊變得快捷,讓我們不得不適應各種多變的社會環境。所以,孩子們的將來必定是和各種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所以,了解整個世界也成為了他們的必修課。前不久,由教育界、商界領袖共同組成的「美國新勞動力技能委員會」剛頒布的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四大技能中把「了解整個世界」作為首項標准列舉出來。
世界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探索,絕對不僅僅局限於學習他國的語言。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他國的人文與生活。所以,孩子們和我一起品嘗其他國家的食物;熟悉交通路線和公共標志;欣賞形式各異的建築;體會種類不同的宗教現象;體驗和陌生人的相處;適應各種氣候狀況;甚至是那裡的空氣中彌漫的不同味道。
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總會聽到孩子們這樣的話,這個和我們那裡不一樣,這個一樣,也總會比較,什麼地方好,什麼地方不好。我們在這樣的比較中睜大了自己的眼睛,擴張了自己的毛孔,也擴展了彼此的胸懷。
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寬容,才能更加坦盪。實際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異已經成為「了解世界」的重點。
了解世界的方法是每個人整體能力的提升。
了解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種,通過書籍、影像資料和別人聊天都能讓我們了解世界,但哪一種都沒有身臨其境的學習更重要。古人雲: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而我們的一貫做法是「行萬里路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閱人無數,行萬里路後思索回顧。」
每次到一個陌生國家之前,我們都會和孩子們一起進行長達一周的培訓,其中包括語言、文化、當地情況和攝影技巧。印象很深的是去義大利之前的一個月就讓孩子們開始閱讀相關的書籍,並且在培訓中很好的讓孩子們對文藝復興有基本的了解,和孩子們一起分享了盧浮宮的神秘和拿破崙的傳奇。簡單的語言培訓讓孩子們可以自己通過海關簡單的詢問,可以讓他們自己找到方向,而當地公交行政標志減弱了他們的陌生感。
到陌生的國家之後,孩子們開始驗證之前獲悉的資料是否和眼前的一切吻合,開始在陌生的城裡使用那些自己熟悉的工具開始行走,開始和當地人和事之間有了碰撞和交流,開始需要藉助當地人的幫助來完成一件件我們事先策劃好的任務。在陌生的城市,一定要融入他們真實的社會。我還記得在慕尼黑他們使用地鐵公車的運用自如;在柏林到科隆火車站轉車的時候他們的忙中有序;在瑪麗婭廣場寫毛筆字引來老外們的圍觀;在羅馬奔波於各種噴泉之間完成城市任務;在菲森的草坪上和外國小孩們踢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