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旅遊概況ppt
『壹』 求關於美國各旅遊景點和旅遊城市ppt
1夏威夷
2紐約
3拉斯維加斯
4舊金山
5洛杉磯
6波士頓
7邁阿密
8芝加哥
9華盛頓
10西雅圖版
大平原的西部大山區權。著名的大峽谷國家公園和黃石國家公園2、西海岸濱海旅遊城市群。西海岸地區有風光綺旎、陽光燦爛的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和洛杉磯就位於此。此外,位於美國西面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島也是全球聞名的度假勝地。還有適於冒險者的科羅拉多大峽谷。3、美國東部。這邊有著名的城市紐約,華盛頓,波士頓,費城等,這些都是美國工業社會的象徵性的城市。另外有著名的尼亞加拉瀑布可以參觀。4、美國南部。南部體驗蜜月城市邁阿密、奧蘭多的純凈和安謐。加勒比海的陽光和沙灘也是至美的享受。
此外,大沼澤地國家公園、大霧山國家公園、克盧恩和蘭格爾—聖伊萊亞斯諸公園、馬默斯洞穴國家公園、奧林匹克國家公園、霍德伍德公園、獨立大廳、弗德台地國家公園、卡霍基亞墩群遺址、自由女神像、約塞米蒂國家公園、查科國家歷史公園、蒙蒂塞洛和弗吉尼亞大學、夏威夷火山國家公園等也是美國重要的文化與自然遺產
『貳』 求做一份關於旅遊的英文ppt幻燈片 ppt要求至少3張以上 要求寫的是美國的某個州或某個城市,
wow,double,but lt is not the real money,i hope to help you,but not for the 」double「,sorry
『叄』 我想要一個關於美國的英文版的PPt.包括歷史啊,旅遊啊,美食啊。。。。
這個要專業認識才嫩做的出來啊,你可以在網上搜搜有沒有旅遊的群啊,他們應該可以幫到你的
『肆』 西方的旅遊景點的ppt要英文帶中文翻譯
Africa 非洲
Suez Canal, Egypt 蘇伊士運河
Nairobi National Park, Kenya 肯亞內羅畢國家公園
Cape of Good Hope, South Africa 南非好望角
Sahara Desert 撒哈拉大沙漠
Pyramids, Egypt 埃及金字塔
The Nile, Egypt 埃及尼羅河
Oceania 大洋洲
Great Barrier Reef 大堡礁
Ayers Rock 艾爾斯巨石
Mount Cook 庫克山
Easter Island 復活節島
The Americas 美洲
Niagara Falls, New York State, USA 美國尼亞加拉大瀑布
Bermuda 百慕大
Honolulu, Hawaii, USA 美國夏威夷火奴魯魯
Panama Canal 巴拿馬大運河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USA 美國黃石國家公園
Statue of Liberty, New York City, USA 美國紐約自由女神像
Times Square, New York City, USA 美國紐約時代廣場
The White House, Washington DC., USA 美國華盛頓白宮
World Trade Center, New York City, USA 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
Central Park, New York City, USA 美國紐約中央公園
Yosemite National Park, USA 美國尤塞米提國家公園
Grand Canyon, Arizona, USA 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峽谷
Hollywood, California, USA 美國加利佛尼亞好萊塢
Disneyland, California, USA 加利佛尼亞迪斯尼樂園
Las Vegas, Nevada, USA 美國內華達拉斯威加斯
Miami, Florida, USA 美國佛羅里達邁阿密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City, USA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Acapulco, Mexico 墨西哥阿卡普爾科
Cuzco, Mexico 墨西哥庫斯科
Europe歐洲
Notre Dame de Paris, France 法國巴黎聖母院
Effiel Tower, France 法國艾菲爾鐵塔
Arch of Triumph, France 法國凱旋門
Elysee Palace, France 法國愛麗舍宮
Louvre, France 法國盧浮宮
Kolner Dom, Koln, Germany德國科隆大教堂
Leaning Tower of Pisa, Italy義大利比薩斜塔
Colosseum in Rome, Italy義大利古羅馬圓形劇場
Venice, Italy義大利威尼斯
Parthenon, Greece希臘巴台農神廟
Red Square in Moscow, Russia莫斯科紅場
Big Ben in London, England英國倫敦大笨鍾
Buckingham Palace, England白金漢宮
Hyde Park, England英國海德公園
London Tower Bridge, England倫敦塔橋
Westminster Abbey, England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Monte Carlo, Monaco摩洛哥蒙特卡羅
The Mediterranean地中海
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伍』 求一個介紹世界旅遊景點的英語PPT
asia 亞洲
the himalayas 喜馬拉雅山
great wall, china 中國長城
forbidden city, beijing, china 北京故宮
mount fuji, japan 日本富士山
taj mahal, india 印度泰姬陵
angkor wat, cambodia 柬埔寨吳哥窟
bali, indonesia 印度尼西亞巴厘島
borobur, indonesia 印度尼西亞波羅浮屠
sentosa, singapore 新加坡聖淘沙
crocodile farm, thailand 泰國北欖鱷魚湖
pattaya beach, thailand 泰國芭堤雅海灘
babylon, iraq 伊拉克巴比倫遺跡
mosque of st, sophia in istanbul (constantinople), turkey 土耳其聖索非亞教堂
africa 非洲
suez canal, egypt 印度蘇伊士運河
aswan high dam, egypt 印度阿斯旺水壩
nairobi national park, kenya 肯亞內羅畢國家公園
cape of good hope, south africa 南非好望角
sahara desert 撒哈拉大沙漠
pyramids, egypt 埃及金字塔
the nile, egypt 埃及尼羅河
oceania 大洋洲
great barrier reef 大堡礁
sydney opera house, australia 悉尼歌劇院
ayers rock 艾爾斯巨石
mount cook 庫克山
easter island 復活節島
europe 歐洲
notre dame de paris, france 法國巴黎聖母院
effiel tower, france 法國艾菲爾鐵塔
arch of triumph, france 法國凱旋門
elysee palace, france 法國愛麗舍宮
louvre, france 法國盧浮宮
kolner dom, koln, germany 德國科隆大教堂
leaning tower of pisa, italy 義大利比薩斜塔
colosseum in rome, italy 義大利古羅馬圓形劇場
venice, italy 義大利威尼斯
parthenon, greece 希臘巴台農神廟
red square in moscow, russia 莫斯科紅場
big ben in london, england 英國倫敦大笨鍾
buckingham palace, england 白金漢宮
hyde park, england 英國海德公園
london tower bridge, england 倫敦塔橋
westminster abbey, england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monte carlo, monaco 摩洛哥蒙特卡羅
the mediterranean 地中海
the americas 美洲
niagara falls, new york state, usa 美國尼亞加拉大瀑布
bermuda 百慕大
honolulu, hawaii, usa 美國夏威夷火奴魯魯
panama canal 巴拿馬大運河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usa 美國黃石國家公園
statue of liberty, new york city, usa 美國紐約自由女神像
times square, new york city, usa 美國紐約時代廣場
the white house, washington dc., usa 美國華盛頓白宮
world trade center, new york city, usa 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
central park, new york city, usa 美國紐約中央公園
yosemite national park, usa 美國尤塞米提國家公園
grand canyon, arizona, usa 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峽谷
hollywood, california, usa 美國加利佛尼亞好萊塢
disneyland, california, usa 加利佛尼亞迪斯尼樂園
las vegas, nevada, usa 美國內華達拉斯威加斯
miami, florida, usa 美國佛羅里達邁阿密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city, usa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acapulco, mexico 墨西哥阿卡普爾科
cuzco, mexico 墨西哥庫斯科
『陸』 急求有關travel in american(英文)的PPT,主要教我們怎麼樣在美國旅遊
幫你查了好久都找不到這個ppt,不過如果你需要看美國旅遊的資料,你可以到滴答美國旅遊論壇那去看啊。好詳細的。
『柒』 急求,幫忙做一個英語演講稿和ppt,關於美國旅遊,我高二,十分感謝!!!
http://wenku..com/link?url=_D8VUE2bKy86_4DmvCoUHa6LzNbCGDZ-zF60ZygY9WR_點開看這個
『捌』 求一個西方(美國)旅遊文化的PPT,英語的
下面的可以不?呵呵,我是英語專業的,美國概況就上的這些東西:一、個人主義(indivialism)個人主義是美國文化的核心。美國人崇尚個人至上,自我奮斗,深信個人尊嚴,為自己而生活,講究個人特色,追求自我表現。因此,信奉個人主義的美國人把自己的年齡、婚姻狀況、體重、收入、宗教信仰以及個人生活,都看作是個人隱私(privacy),貼上「旁人勿問」的封條。二、「直率」與「委婉」美國人喜歡坦誠相待,直截了當。朋友之間,同事之間,言必由衷,不喜歡阿諛奉承,敢於發表不同的觀點,討厭拐彎抹角。例如,中國人見面總喜歡問「Haveyoueaten?」,就時常被他們理解成邀請一起吃飯的美意。再則就是到美國人家中做客,當他們問你「Wouldyoulikesomecoffee?」時,如果你想喝,就千萬不要客氣,否則你只好口渴著回去了。但美國人說話時又很委婉,他們常把「thankyou」,「sorry」,「please」掛在嘴邊。說話時盡量避免使用傷人的字眼,尊重他人,不強人所難。師生之間,為了維護學生的自尊心,教師對學生的評介一般都是積極的,即使學生真的不太令人滿意,老師在說到這樣的問題時也會盡量委婉。如,老師想說學生比較stupid時,他們會說「.」。當某學生成績差時,老師會講:「HeSheisworkingatsownlevel.」,而不是直截了當地說他成績差。對了 現在我報讀的ABC天丅英語中心的教師才和我提過 如果要掌握好英語是不難的;絕對具有符合的學習空間和熟練口語對象 重點就是老師教學經驗 純正歐美口音才是最好 持續每天口語交流,一對一加強化教學才能有最.好.的學習成果~課程結束後需要重復復習課後錄音反饋 更可以加深印象..如果真的沒人幫忙的狀況下,就去可可或BBC獲取課余教材學習,多說多練迅速的口語會進步許多 整體效果肯定會突飛猛進的;如果老師要說學生懶,他會用:「SheHeisanunder-acever.」。三、「獨立」與「合作」美國人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不喜歡過分依賴他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自信、自律,要不斷地自我提高。美國的父母從孩子很小時,就開始培養他們的獨立自主能力,孩子們從小就要學會獨立思考,自己動手。他們為自己而思考,下判斷,做決定,父母的建議和看法只供參考,是否採納最終取決於他們自己。等孩子長到1歲後,父母讓他們自食其力。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在高度商業化的競爭社會得以生存,嶄露頭角。但美國人又十分重視合作精神,他們遵循「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即使是不贊同的少數人也會認真地執行決定。在工作場所,大家都為工作而共同努力,並不會因為是同性戀,獨身主義者或是酒鬼而遭到歧視,這樣的合作氛圍令人感到十分愉快。四、「金」與「精神」美國人不喜歡別人詢問他們收入多少,主要是因為在美國,金是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重要尺度,收入的高低自然就成為了是否成功的象徵。富人不想炫耀,窮人也不願提及。美國老闆與雇員之間的關系很大程度上建立在金之上。雇員信奉「你付多少,我出多少力」,老闆則信奉「你出多少力,我付多少」。一切都按僱主與雇員事先簽定的合同來辦事,如果需要加,雇員完全可以拒絕。一旦有了更好的時機、更優厚的待遇,跳槽(job-hopping)也是司空見慣的。但美國也並不是「一切向看」的社會,絕大多數的美國人信奉宗教,以基督教(Christianity)為主。對於美國人來說,宗教不僅僅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精神,它滲透在美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美國人的介值觀念、生活態度以及道德標准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受宗教思想的影響。如平等自由、友愛互助、同情弱者、尊重他人、自尊自愛、自強自立都源自於宗教信仰中所提倡的介值標准和處世哲學。五、「多民族融合」與「種族歧視」美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熔爐(meltingpot),不僅有原住民印地安人,還有歐洲、非洲移民的後裔,以及拉丁美洲和亞洲人的後代,每年都有數十萬來自世界各地的合法或非法的移民湧入美國。各種文化和宗教信仰在不同的種族之間不斷地交融。但是隱形的種族歧視依然存在。大多數的黑人仍處在美國社會最底層。某些美國人對有色人種的政治可信度也抱有懷疑態度。有色人種升職也比白人困難,重要職務和高級職務由有色人種擔任的比例偏低。
『玖』 美國大峽谷 介紹+遊玩方向
http://www.nps.gov/grca/index.htm
The Grand Canyon is more than a great chasm carved over millennia through the rocks of the Colorado Plateau. It is more than an awe-inspiring view. It is more than a pleasuring ground for those that explore the roads, hike the trails, or float the currents of the turbulent Colorado River.
This canyon is a gift that transcends what we experience. Its beauty and size humbles us. Its timelessness provokes a comparison to our short existence. In its vast spaces we may find solace from our hectic lives.
The Grand Canyon we visit today is a gift from past generations. Take time to enjoy this gift. Sit and watch the changing play of light and shadows. Wander along a trail and feel the sunshine and wind on your face. Attend a ranger program. Follow the antics of ravens soaring above the rim. Listen for the roar of the rapids far below. Savor a sunrise or sunset.
As the shadows lengthen across the spires and buttes, time passing into the depths of the canyon, understand what this great chasm passes to us - a sense of humility born in the interconnections of all that is and a willingness to care for this land. We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ensure that future generations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form their own connections with 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
The Grand Canyon is a steep-sided gorge carved by the Colorado River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state of Arizona. It is largely contained within the 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 one of the first national parks in the United States. President Theodore Roosevelt was a major proponent of preservation of the Grand Canyon area, and visited it on numerous occasions to hunt and enjoy the scenery.
View from Grandview Point.
A map of the Grand Canyon and surrounding areas, circa 1908.Longstanding scientific consensus has been that the canyon was created by the Colorado River over a six million year period. The canyon is 277 miles (446 km) long, ranges in width from 4 to 18 miles (6.4 to 29 km) and attains a depth of over a mile (1.83 km) (6000 feet).[1] Nearly two billion years of the Earth's geological history have been exposed as the Colorado River and its tributaries cut their channels through layer after layer of rock while the Colorado Plateau was uplifted. The "canyon began in the west, followed by another that formed in the east. Eventually, the two broke through and met as a single majestic rent in the earth some six million years ago. [...] The merger apparently occurred where the river today bends to the west, in the area known as the Kaibab Arch."[2]
Before European immigration, the area was inhabited by Native Americans who built settlements within the canyon and its many caves. The Pueblo people considered the Grand Canyon ("Ongtupqa" in Hopi language) a holy site and made pilgrimages to it.[3] The first European known to have viewed the Grand Canyon was García López de Cárdenas from Spain, who arrived in 1540.[4]
The Grand Canyon is a massive rift in the Colorado Plateau that exposes uplifted Proterozoic and Paleozoic strata, and is also one of the six distinct physiographic sections of the Colorado Plateau province. The Grand Canyon is unmatched throughout the world for the vistas it offers to visitors on the rim. It is not the deepest canyon in the world—Yarlung Zangbo Grand Canyon (5,382m or 17,657 ft (1994 old data); 6009m (1998); single side 7057m deep; average depth 2268m; average depth of 250 km kernel zones 2673m) in Tibet, China is far deeper, nor the widest (this is Capertee Valley in Australia - which is about 1 km wider and longer than Grand Canyon), not to mention the largest — but the Grand Canyon is known for its overwhelming size and its intricate and colorful landscape. Geologically it is significant because of the thick sequence of ancient rocks that are beautifully preserved and exposed in the walls of the canyon. These rock layers record much of the early geologic history of the North American continent.
Temples, Castles, and Shrines.Uplift associated with mountain building events later moved these sediments thousands of feet upward and created the Colorado Plateau. The higher elevation has also resulted in greater precipitation in the Colorado River drainage area, but not enough to change the Grand Canyon area from being semi-arid. The uplift of the Colorado Plateau is uneven, and the north-south trending Kaibab Plateau that Grand Canyon bisects is over a thousand feet higher at the North Rim (about 1,000 ft/300 m) than at the South Rim. The fact that the Colorado River flows in a curve around the higher North Rim part of the Kaibab Plateau and closer to the South Rim part of the plateau is also explained by this asymmetry. Ivo Lucchitta of the U.S. Geological Survey first suggested that, as the Colorado River developed before significant erosion of the region, it naturally found its way across or around the Kaibab Uplift by following a "racetrack" path to the south of the highest part of the plateau. Almost all runoff from the North Rim (which also gets more rain and snow) flows toward the Grand Canyon, while much of the runoff on the plateau behind the South Rim flows away from the canyon (following the general tilt). The result is deeper and longer tributary washes and canyons on the north side and shorter and steeper side canyons on the south side.
Temperatures on the North Rim are generally lower than the South Rim because of the greater elevation (averaging 8,000 ft/2,438 m above sea level).[5] Heavy rains are common on both rims ring the summer months. Access to the North Rim via the primary route leading to the canyon (State Route 67) is limited ring the winter season e to road closures. Views from the North Rim tend to give a better impression of the expanse of the canyon than those from the South Rim.
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 is one of the world』s premier natural attractions, attracting about five million visitors per year. Overall, 83% wer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California (12.2%), Arizona (8.9%), Texas (4.8%), Florida (3.4%) and New York (3.2%) represented the top domestic visitors. Seventeen percent of visitors were from outside the United States; the most prominently represented nations were the United Kingdom (3.8%), Canada (3.5%), Japan (2.1%), Germany (1.9%) and The Netherlands (1.2%).[30]
[edit] Activities
Further information: Grand Canyon travel guide from Wikitravel
A view of Grand Canyon Skywalk from Outside LedgeAside from casual sightseeing from the South Rim (averaging 7000 feet (2100 m) above sea level), whitewater rafting, hiking and running are especially popular. The floor of the valley is accessible by foot, muleback, or by boat or raft from upriver. Hiking down to the river and back up to the rim in one day is discouraged by park officials because of the distance, steep and rocky trails, change in elevation, and danger of heat exhaustion from the much higher temperatures at the bottom. Rescues are required annually of unsuccessful rim-to-river-to-rim travelers. Nevertheless, hundreds of fit and experienced hikers complete the trip every year.
Aerial view of the less-visited lower Grand Canyon, down river from (west of) Toroweap Overlook
Grand Canyon as seen from a commercial airplaneCamping on the North and South Rims is generally restricted to established campgrounds and reservations are highly recommended, especially at the busier South Rim. There is at large camping available along many parts of the North Rim managed by Kaibab National Forest. Keep in mind North Rim campsites are only open seasonally e to road closures from weather and winter snowpack. All overnight camping below the rim requires a backcountry permit from the Backcountry Country Office (BCO). Each year 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 receives approximately 30,000 requests for backcountry permits. The park issues 13,000 permits, and close to 40,000 people camp overnight.[31] The earliest a permit application is accepted is the first of the month, four months before the proposed start month. Applying as soon as allowed will improve your chances of obtaining an overnight backcountry use permit for the dates of your choice. If you are unable to secure a permit from the Grand Canyon Backcountry Office, or you are not comfortable hiking the Canyon on your own you can go with a professional guide.
The Coconino Canyon Train is another option for those seeking to take in a more leisurely view of the canyon. It is a 90-minute ride that originates in 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 at the old Grand Canyon Depot and travels 24 miles through the canyon landscapes. The train is made up of 1923 Pullman cars and runs on tracks built in the 1800s. [32]
Tourists wishing for a more vertical perspective can board helicopters and small airplanes in Las Vegas, Phoenix and 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 Airport (seven miles from the South Rim) for canyon flyovers. Scenic flights are no longer allowed to fly within 1500' of the rim within the national park because of a late 90s crash. The last aerial video footage from below the rim was filmed in 1984. However, some helicopter flights land on the Havasupai and Hualapai Indian Reservations within Grand Canyon (outside of the park boundaries). Recently, the Hualapai Tribe opened the glass-bottomed Grand Canyon Skywalk on their property, Grand Canyon West. The Skywalk has seen mixed reviews since the site is only accessible by driving down a 14-mile (23 km) dirt road, costs a minimum of $85 in total for reservation fees, a tour package and admission to the Skywalk itself and the fact that cameras are not permitted on the Skywalk at any time. The Skywalk is some 240 miles west of Grand Canyon Village at the South Rim. Some people mistake the area of Hermit's Rest as the location of the Skywalk.[citation needed]
[edit] Viewing the canyon
Home video: a flight over the Grand Canyon - with sound (approx. 6 Minutes)Lipan Point is a promontory located on the South Rim. This point is located to the east of the Grand Canyon Village along the Desert View Drive. There is a parking lot for visitors who care to drive along with the Canyon's bus service that routinely stops at the point. The trailhead to the Tanner Trail is located just before the parking lot. The view from Lipan Point shows a wide array of rock strata and the Unkar Creek area in the inner canyon.
The canyon can be seen from the Toroweap (or Tuweep) Overlook situated 3000 vertical feet above the Colorado River, about 50 miles downriver from the South Rim and 70 upriver from the Grand Canyon Skywalk. This region — 「One of the most remote in the United States」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Park Service — is reached only by one of three lengthy dirt tracks, that start from St. George, Utah, Colorado City or near Pipe Spring National Monument (both in Arizona). These roads traverse wild, uninhabited land for 97, 62 and 64 miles respectively. The Park Service manages the area for its primitive values and, therefore, improvements and services are minimal.
現成的:
http://www.sln.org.uk/geography/Documents/geocreativity/The%20Grand%20Canyon.ppt
http://gsa.confex.com/gsa/responses/2006RM/177.ppt
http://datamonster.sbs.arizona.e/IGERT/outreach/middle/grandcanyon.ppt
https://www.e-ecation.psu.e/files/geosc10/downloads/u10/u10_vtrip2_grandcanyon.ppt
『拾』 英美國家概況---英西戰爭PPT
美西戰爭
美西戰爭美西戰爭(Spanish-American War)美西戰爭是1898年,美國為奪取西班牙屬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而發動的戰爭,是列強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古巴和菲律賓群島既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又是美國分別向南美洲和亞洲擴張的戰略基地。新興的美國擁有雄厚的經濟、軍事潛力,已建立起一支較強大的海軍。
美西戰爭
西班牙早已衰落,在國際上陷於孤立。特別是古巴和菲律賓兩地人民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武裝斗爭,鉗制著大量西班牙軍隊。西班牙軍對古巴起義者的殘酷鎮壓激怒了美國政府,並危及美國資本家在該地的經濟利益。1898年2月15日,美國派往古巴護僑的軍艦「緬因」號在哈瓦那港爆炸,美國遂以此事件為借口,於4月22日對西班牙採取軍事行動。
編輯本段背景
美西戰爭
19世紀末,美國進入了帝國主義時期。美國壟斷資本財團迫切需要開辟新的市場、投資場所和原料產地,於是各種宣傳機器大造對外擴張的輿論。但是正當美國准備向海外擴張時,整個世界已為老牌殖民大國瓜分完畢。美國想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但因力量有限,還無力同英法等國相抗衡,只有老朽帝國西班牙是個好目標。這時的西班牙已是日薄西山,昔日的龐大帝國僅剩下古巴、波多黎各和亞洲的菲律賓。美國決定首先拿西班牙開刀,奪取這幾個西班牙殖民地,以便控制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並取得向遠東和亞洲擴張的基地。 這時,西屬殖民地人民的斗爭也給美國創造了有利環境。菲律賓和古巴先後爆發了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菲律賓起義軍已解放了全國大部分地區,包圍了馬尼拉。古巴起義軍則牽制了西班牙的20萬大軍。美國抓住這一「天賜良機」,借1898年2月15日的「緬因」號事件,大造戰爭輿論,於4月25日正式向西班牙開戰。 美國早就為戰爭做好了准備。美國已經建立了一支號稱世界第三的強大艦隊,部署在世界各戰略要點上,其中駐香港的亞洲艦隊早已升火待發。國會已徵兵20萬,並擁有速射野戰炮、電報、電話等先進裝備。反之,西班牙毫無准備,在古巴的20萬西軍只有1.2萬人能打仗,其餘多是老弱病殘。海軍僅有一些舊式木殼軍艦。在菲律賓也只有4.2萬軍隊,而且西班牙政局一片混亂,軍政界人士普遍認為同美國作戰沒有獲勝希望。
編輯本段發生過程
美西戰爭
1898年,美國為奪取西班牙屬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而發動的戰爭,是列強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古巴和菲律賓群島既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又是美國分別向南美洲和亞洲擴張的戰略基地。新興的美國擁有雄厚的經濟、軍事潛力,已建立起一支較強大的海軍。西班牙早已衰落,在國際上陷於孤立。特別是古巴和菲律賓兩地人民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武裝斗爭,鉗制著大量西班牙軍隊。西班牙軍對古巴起義者的殘酷鎮壓激怒了美國人民,並危及美國資本家在該地的經濟利益。1898年2月15日,美國派往古巴護僑的軍艦「緬因」號在哈瓦那港爆炸,美國遂以此事件為借口,於4月22日對西班牙採取軍事行動。 美西戰爭
早在戰爭爆發前夕,主持美海軍工作的海軍助理部長T.羅斯福即命令亞洲分艦隊司令G.杜威率艦隊集結香港待命,杜威進行了周密的作戰准備。1898年4月30日,美分艦隊進入馬尼拉灣,翌日晨,發現P.蒙托霍指揮的西艦隊。美西艦數對比為6:7,但美艦在總噸位、航速和火炮,特別是在戰備訓練水平方面,均占優勢。經數小時戰斗,西艦隊被殲,傷亡381人。美方只有7人受傷。與此同時,菲律賓起義軍積極行動,控制著馬尼拉外圍(該地尚有一支西班牙駐軍),佔領了許多重要島嶼和城鎮,並建立以E.阿奎納爾多為首的民族政府。8月13日新到的美陸軍在艦隊支援下登陸,同時利用菲律賓起義軍,迫使馬尼拉的西軍投降。但在廢除西班牙殖民統治以後,美政府卻背棄支持菲律賓獨立的諾言,宣布對菲實行軍事佔領,引起菲人民的強烈反抗。此後3年,美國對菲起義人民進行了殘酷的軍事鎮壓。 在加勒比海地區,西班牙原在古巴等地駐軍有20餘萬。古巴起義軍在M.戈麥斯·伊·巴埃斯領導下已解放大片國土,造成有利態勢。「緬因」號事件後,西政府派出一支艦隊(6艘戰艦,由P.塞韋拉指揮)前去防守波多黎各,5月19日進入聖地亞哥港。美北大西洋分艦隊(7艘作戰艦只,司令為W.T.桑普森)立即對該港實行封鎖,並要求陸軍配合殲滅港內西艦隊。但美陸軍第5軍(約1.7萬人,W.沙夫特指揮)在聖地亞哥以東登陸後,堅持以奪取聖地亞哥城為目標;在攻佔城東制高點的戰斗中傷亡1700人。7月3日,西艦隊奉命撤出聖地亞哥港,在港外被美艦隊殲滅,死亡160人,被俘1800人(包括塞韋拉)。美方僅傷亡各1人。16日,聖地亞哥城在古巴起義軍和美軍圍困下斷糧,城內外西守軍約2.3萬人投降。25日,美陸軍司令N.A.邁爾斯率領的遠征軍在波多黎各登陸。西政府求和。8月12日,美西雙方同意停止軍事行動。
編輯本段菲律賓戰役
美西戰爭
在太平洋沿岸卻沒有任何要求保衛海防和分兵把守的呼聲。實際上,很多美國人根本不知道西班牙人在太平洋還擁有實力。但是,在華盛頓卻有一個人十分清楚西班牙人在太平洋擁有菲律賓,並且還有一支由各種艦只組成的艦隊,此人就是海軍部長助理西奧多·羅斯福。當西美沖突剛一爆發時,羅斯福就決定美國不僅要在大西洋,而且要在太平洋准備一場大戰。他要尋找一個能給駐菲律賓的西班牙海軍力量以迅猛打擊的人。最後,他選定了喬治·杜威准將,任命他為美國亞洲分艦隊的總司令。 杜威接受此項命令時是監測委員會常務主席,但他在國內戰爭期間身經百戰,威名遠揚。杜威不僅作戰勇猛,而且象他的老上司戴維·格拉斯哥·法拉格特一樣,他對戰局有獨到戰術慧眼和洞察秋毫的分析能力,在離開華盛頓之前,他閱讀了所有能找到的關於菲律賓的材料,研究了所有能得到的菲律賓水域的海圖。1897年12月初,他動身去日本,並迫切要求海軍部盡早給他送去彈葯。一個月後,他在長崎登上了旗艦「奧林匹亞」號,正式任指揮。 不久,杜威指揮南下,駛往香港,逼近馬尼拉。在香港,他收到了代理海軍部長羅斯福的電報:「保持充足的燃煤。一旦……發生戰爭,你的任務是不準西班牙分艦隊離開亞洲海岸,然後對菲律賓群島發起進攻。」杜威根本不需要這種敦促,因為此時他已經在加緊備戰了。他為艦隊購買了一艘運煤船和一艘補給船。他命令戰艦入塢,對機械部分進行大修,把船體水下部分清除干凈,並將白色的船舷漆成灰色。杜威准將親自檢查一切細節,要求艦艇人員每天操練,艦上所有的機器都作好戰斗准備,一接到命令就能夠連續運轉。為了搞清西班牙艦隊和菲律賓島上的設防情況,他派了一個密探去馬尼拉,還讓自己的副官化裝成旅遊者,從到達香港的遊客那兒刺探情報。為了防止英國人在戰爭爆發後採取中立的立場,他又在中國海域的大鵬灣附近設立了一個臨時錨地。 4月25日,海軍部長發來一封電報:「美西已經開戰,速往菲律賓,開始行動,盡力俘獲或摧毀西艦隊。」杜威又等待了36小時,直到美國領事從馬尼拉帶著西班牙人備戰的情況趕來。4月27日,杜威揮戈南下,去征服菲律賓。 美西戰爭
美國分艦隊包括4艘巡洋艦:旗艦奧林匹亞號(5870噸)、巴爾的摩號、羅利號、波士頓號;兩艘炮艇:「海燕」號和「康科德」號;以及緝私船「麥卡洛克」號。這些艦只的總噸位有2萬噸,載有大約100門艦炮,其中只有半數的口徑大於4英寸。此時,在遠離美國艦隊600海里以外的菲律賓,西班牙艦隊的唐·帕特里西奧·蒙托霍少將正等待著戰斗。蒙托霍唯一能起點作用的現代艦只是「雷娜·克里斯蒂娜」號。它的排水量約3500噸,載有6.2英寸口徑的艦炮。另一艘巡洋艦「卡斯蒂利亞」號是一艘老式木船,靠其本身的動力還開動不了。此外是5艘500至1100噸的軍艦。蒙托霍估計自己在機動作戰中沒有可能打敗美國分艦隊,於是,他打算在錨地抗擊,把自己的軍艦當成要塞艦隊支援海岸炮兵轟擊美艦。 美國艦隊在去菲律賓的渡航中做了最後的作戰准備,包括晝夜戰斗演習,練演艦艇滅火和損管,並拆除了所有木製部件以防止火情加劇。4月30日下午,他們搜索了蘇比克灣,未能發現西班牙艦隊。杜威斷言:「現在我們知道他們的位置了。」他指揮艦隊一直駛向科雷希爾島以南的航道,親自領頭進入三面為陸地懷抱的馬尼拉灣。 杜威准將表面很自信,但內心卻焦慮不安。整個遠東都認為馬尼拉灣是堅不可摧的。港灣的航道上已經布設了水雷。30年前,他的老上司法拉格特曾經闖過雷區,駛入莫比爾灣。盡管自那以後水雷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改進,但杜威估計馬尼拉不會有能在遠離科雷希爾島的深水航道上准確佈雷的工兵。於是,他決定利用夜幕的掩護將自己的艦隊駛入港灣。後來,他寫道:「每當我處於困難的境地,或被具體問題搞得茫然不知所措時,我就問自己:『法拉格特會怎麼辦呢?』我們為進入馬尼拉灣在進行各項准備工作時,我不斷地向自己提出這個問題,我承認,那天晚上,我們進入馬尼拉灣時我正在想著他,確信自己所做的正是他會做的。」 美西戰爭
1898年5月1日午夜剛過,當美國分艦隊沒有觸及任何水雷,幾乎要全部順利地駛入馬尼拉灣時,幾門岸炮開火了,但美國軍艦的炮火很快就對它們進行了壓制。排成「一」字隊形的艦隊無一損傷地進入了海灣。黎明時,杜威的分艦隊已經逼近馬尼拉,開始搜尋西班牙艦隊。城裡的炮兵開了火,可惜全都打偏了。蒙托霍為了使馬尼拉城免受美艦的炮擊,就把他的艦隊部署在甲米地。杜威在這兒找到了它們。因為沒有彈葯補給地,美艦為了節省彈葯一直逼近到離西班牙艦隊只有5000碼的距離。上午5時40分,杜威對「奧林匹亞」號艦長下令:「准備完畢,即可開火,格里德利。」美國軍艦在西班牙軍艦前往復航行,不斷地進行射擊,這使人聯想起杜邦在羅亞爾灣的戰斗。好幾艘西班牙軍艦,包括「雷娜·克里斯蒂娜」號,幾次企圖沖擊美艦均遭重創,不是被擊沉就是被擊退了。7時35分,杜威因接到彈葯短缺的誤報決定暫時撤離。11時,杜威重新參戰,一個小時的炮擊使西班牙艦隊全軍覆滅。杜威下令停火時,蒙托霍所有的艦只不是冒起濃煙,就是葬身海底,或是被棄了。 西班牙人在這場戰斗中共傷亡381人,而杜威的艦隊只有7人受了傷。受過正規射擊訓練的美艦至少命中了170發,而缺乏射擊實踐的西班牙水兵僅僅命中了15發。美國人的勝利不僅靠實力上占優勢,而且也是他們准備充分的結果。杜威說:「馬尼拉戰役是在香港碼頭打贏的。」他還應該加上一句,那就是,這是個審勢度時的勝利。如果他沒有及時發現和打敗蒙托霍的艦隊,那麼,他的供給就難以為繼了。 由於西班牙海軍的實力在這一地區已經喪失殆盡,於是,杜威就在馬尼拉附近海面拋錨,使菲律賓防止外來的干擾。5艘德國軍艦的到達使問題復雜化了。德國人一直在尋找機會,一旦美國人對菲律賓不感興趣,他們就准備馬上把它掠為自己的殖民地。遺憾的是,美國人對菲律賓很感興趣。1萬1千名士兵迅速從舊金山出發,前往圍攻馬尼拉城,並佔領了這個群島。巡洋艦「查爾斯頓」號在護送軍隊去菲律賓的路上,兵不血刃就佔領了西班牙所屬的關島,島上的總督竟然不知道已經爆發了戰爭。不到一個月,夢想成為日益強大帝國的美國又吞並了獨立的夏威夷。 1898年8月13日,在美國陸、海軍的聯合攻擊下,馬尼拉城裡的西班牙軍隊象徵性的抵抗一下之後就宣布停火了。後來,美國軍隊花了3年的時間鎮壓菲律賓人的反抗。菲律賓人所希望的是獨立,而不是換一個帝國主義主子。大約又過了50年,美國人才承認菲律賓人是能夠自治的。然而,根據《和平條約》有關菲律賓的條款,美國卻要長期插手遠東事務。
編輯本段古巴戰役
古巴是美西戰爭的主戰場。美國組建了2.5萬人的遠征軍,在佛羅里達的坦帕進行緊張訓練。美海軍由兩支分艦隊封鎖古巴的沿海。西班牙原在古巴等地駐軍有20餘萬。古巴起義軍在M.戈麥斯·伊·巴埃斯領導下已解放大片國土,造成有利態勢。「緬因」號事件後,西政府派出一支艦隊(6艘戰艦,由P.塞韋拉指揮)前去防守波多黎各,5月19日,西班牙艦隊成功地進行了戰術機動、避開美艦的封鎖,抵達聖地亞哥港。由蛛網般的水雷陣掩護,並得到岸防火炮支援,准備抗擊美軍攻擊。5月28日,美北大西洋分艦隊(7艘作戰艦只,司令為W.T.桑普森)駛抵聖地亞哥港外,幾天後又與另一支美艦隊會合,共有艦艇24艘,形成嚴密的封鎖。美軍隨後出動陸軍開往古巴。美陸軍本想攻擊哈瓦那,但因海軍請求,便同意與海軍合攻聖地亞哥。6月22日,美第五軍近1.7萬人在海軍炮火掩護下,於聖地亞哥以東順利登陸。此時,古巴起義軍也已解放大部分國土,並包圍了聖地亞哥。美軍在與古起義軍經過會談後,開始協同作戰。6月29日,美軍抵達關塔納摩郊外。7月1日,向城東制高點埃爾卡內和聖胡安山發起猛攻。 西奧多·羅斯福指揮的義勇軍驍勇善戰,經激烈的白刃戰攻佔了聖胡安山,埃爾卡內也被攻佔。西軍7月2、3日展開反攻,雙方展開拉鋸戰,美軍終於擊退了西軍的反撲。美軍傷亡達1700人。 在陸軍激戰的同時,7月3日西班牙艦隊企圖突圍。雙方在聖地亞哥灣展開了激烈的海戰。美海軍24艘艦,西軍僅9艘。美海軍艦艇先進攻,火力既猛又打得遠。每次齊射的炮彈總重量為1.9萬磅,西軍齊射一次僅6000磅。美軍以猛烈而准確的火力打得西艦一艘接一艘起火燃燒沉沒。經4小時激戰,西艦隊又全軍覆滅,被擊沉艦艇7艘,被俘2艘,陣亡600人,艦隊司令塞爾維拉及1800名官兵被俘。美軍僅有2艦輕傷,死傷各1人。 美軍殲滅了西艦隊後,和古起義軍圍攻聖地亞哥。7月16日,西軍彈盡糧絕,2.4萬軍隊放下了武器。美軍同在菲律賓一樣背信棄義,撇開起義軍而單獨與西班牙談判與受降,禁止起義軍入城,美軍獨享了勝利果實。
編輯本段其他方面戰役
在戰爭過程中,美軍還奪取了其他一些戰略要點。6月20日,美軍攻佔了太平洋上的重要戰略島嶼關島。7月4日,又佔領威克島。7月25日,納爾遜·邁爾斯指揮3000美軍登陸波多黎各建立了軍事基地。8月初,美又增兵1萬,分四路圍攻波多黎各首府聖胡安,經過小規模戰斗,付出50人的傷亡後,攻佔了波多黎各全島。
編輯本段歷史意義
1898年的美西戰爭標志著美國作為一個主要軍事力量的崛起。這場歷時僅100餘天、致使3000美國人喪生的短暫的海上沖突使美國陷入了遠東的復雜問題,也使敢於與美國軍事力量抗衡的歐洲列強得到了警告。對美國人自己來說,這場戰爭則標志著它要更多地參與世界事務。 雖然美西戰爭的第一次大海戰發生在東半球的菲律賓,但沖突的起因卻是古巴的騷亂。在古巴,多年來對西班牙人的暴政的反抗最終導致了1895年的大暴動。起義者的殘暴並不亞於西班牙統治者,他們制定了一條蓄意掠奪的政策。這條政策規定,如果美國人不交保護金,他們的財產就不受保護,這些保護金用來在財政上支援暴亂和進行擴大宣傳。事實上,美國參與此事的主要原因是要保護美國人所擁有的甘蔗種植園和糖廠。這些大種植園和糖廠的利潤是不容忽視的,投資5千萬美元,年貿易額可高達1億美元。西班牙政府決定結束古巴的這種令人無法容忍的狀況。1896年初,西班牙政府派陸軍上將巴萊里亞諾·韋萊爾去哈瓦那採取斷然措施。韋萊爾的辦法就是把平民驅趕到集中區,使他們無法援助叛亂。集中區里惡劣的衛生的條件使幾千人喪生,其中大多數是婦女和兒童。由於古巴叛亂政權在紐約進行巧妙的煽動,美國公眾對「劊子手韋萊爾」的非人道做法反應強烈,有人要求馬上承認叛亂「政府」。作為對公眾呼聲的反應,國會通過了一項決議案,要求承認古巴叛亂政權。反對帝國主義政策的克利夫蘭總統認為,這一決議案是對他行政權力的干涉而不予理睬,他宣稱拒絕出兵與西班牙開戰;而另一方面,他又對西班牙政府明確表示,美國對西班牙在古巴的統治的尊重「將為更高的義務所代替,我們會毫不猶豫地承認和履行這種義務」。 1897年,西班牙新的自由黨內閣召回了韋萊爾,放鬆了將平民驅趕到集中區的工作,並允許古巴人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權。這時,美國人開始對古巴問題失去興趣,但1898年2月出現的兩個事件卻在美國掀起了一場民憤的風暴。事件之一是紐約《月報》發表了一封輕率的私人信件。這封信是西班牙駐華盛頓公使迪皮伊·德·洛梅寫的,後來,它落入古巴叛亂者的手中,這位公使在他的信中暗示了西班牙在為懸而未決的貿易協議舉行的協商中的欺騙行為,並說麥金利[譯者註:麥金利(1843-1901)於1897-1901年任美國第25任總統。]總統是個「次等的政治家」。一個星期之後,被派往古巴保護美國人的生命財產的「緬因」號戰列艦在一聲巨響中一分為二,260名艦員死亡。美國公眾認為這一爆炸來自外界破壞,是西班牙人用炸彈乾的。紐約《月報》懸賞5萬美元,要求捉拿和審判罪犯,但一直無人響應。盡管後來的研究已經表明,那場爆炸很可能是由於一場內部事故[原作者註:美國海軍上將海曼·G·里科弗搜集了所有的資料,包括1911年「緬因」號被打撈起來後的大量照片,於1975年把這些資料交給了大衛·W·泰勒船舶研究與發展中心結構部的設計應用助理漢森和海軍水面武器研究中心的物理學家羅伯特·S·普賴斯。這些專家利用現代測試技術知識和近期戰爭的經驗得出結論:「破壞的特點與內部大爆炸相符。」他們從理論上說明,由於通風條件不好,煙煤自燃引爆了相鄰的彈葯艙里的火葯,因而導致了其它彈葯艙相繼爆炸。(《「緬因」號軍艦被毀原因》H·G·里科弗,1976。)]造成的,但美國已經處於戰爭的邊緣了。 由於一旦與西班牙發生軍事沖突,古巴會成為第一個攻擊目標,其次是波多黎各,所以,美國艦隊大都集中於大西洋。為了進一步增強這一地區的軍事實力,「俄勒岡」號從皮吉特海峽出發,繞過南美洲到達加勒比海。「俄勒岡」號以平均約12節的速度,用了66天完成了15,000海里的航程,完成了一次出色的遠航。它的抵達使大西洋分艦隊的力量增強到5艘戰列艦:「衣阿華」號、「印第安納」號、「馬薩諸塞」號、「得克薩斯」號、「俄勒岡」號。此外,該分艦隊還有兩艘鐵甲巡洋艦:「紐約」號、「布魯克林」號和其他一些小艦。而這時,海軍部 「緬因」號事件對西班牙人也產生了影響。他們試圖平息美國人的憤怒,同時,也在為戰爭做准備。剛接到爆炸的消息,西班牙海軍大臣就向海軍發出警報,並告誡當時指揮本土艦隊的海軍上將帕斯誇爾·塞韋拉准備摧毀基韋斯特的美國基地,然後封鎖美國沿海。 塞韋拉對此事並不樂觀,在他看來,這個命令是極其荒謬的,因為他的作戰力量只有4艘破爛不堪的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他認為,自己的海軍無法與美國海軍抗衡。大西洋彼岸,西班牙沒有強大的軍事基地,因此他的艦隊在古巴和波多黎各很可能得不到充足的後勤支援。他表示,一旦發生戰爭,西班牙海軍最實際的行動方案應該是保存實力以保護國土。塞韋拉強調指出:只要西班牙糾集起一支能在裝備和供應上提供幫助的海上同盟力量,他的艦隊就能使美國海岸成為有利可圖的軍事目標。內閣據此修改了它的指示,但堅持認為海軍力量至少應該保衛波多黎各。塞韋拉仍認為自己的使命毫無希望。1898年4月8日,他率領艦隊從加的斯啟航前往維德角群島,等待形勢的進一步發展。 西班牙本土艦隊出發的消息在美國東海岸引起了一場戰爭大恐慌。各處的市民根據道聽途說臆想出海岸遭轟擊和敵人入侵的情景。陸軍和海軍都聽到了保衛海防的狂亂呼聲。陸軍部長拉塞爾·阿爾傑後來回憶說:「要求陸軍部馬上對前來的西班牙艦隊採取行動的呼聲之緊急讓人傷心。電報、信函,還有代表受威脅地區的政治家們一起涌進了陸軍部。各地都要求配發槍支,並要求把地圖上能找到的所有河流和港口都布上水雷。」西奧多·羅斯福後來回憶說,神經質的波士頓金融家們因為擔心自己的投資債券的安全而向內地搬遷了50英里。 1898年美西戰爭期間,西班牙軍隊 由於沒有造成任何破壞,一些神經質的人也安靜下來了,這是因為政府慷慨地向沿海各地發放了國內戰爭時期的一批老式槍炮。它們毫無意義地瞄著遼闊的大西洋,但是,要求艦隊保護東海岸每一區域的呼聲後來又高漲起來,因為就艦隊的機動性而言,它是一種進攻性武器,即便艦隊的任務是防禦,它的所屬艦只也決不會退化成一座座固定不動的炮台。 海軍部很清楚,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北大西洋分艦隊都必須作為一個整體來行動,即使塞韋拉不是在美國人枕戈待旦的加勒比海出擊,而是攻擊其他地區,這支艦隊仍能以其保持完好的整體給敵人以牙還牙的打擊;如果把艦隊零零散散地沿著海岸線部署,那在軍事上無異於自取滅亡。然而,即使是這樣,還要以某種方式滿足沿海城市要求海軍保護的呼聲。最後,海軍部以折衷的辦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北大西洋分艦隊被分為兩大股:一股由代理指揮官海軍少將威廉·T·桑普森指揮,駐扎在基韋斯特,准備應付西班牙人對古巴和波多黎各的挑釁行動;另一股就是所謂「飛行中隊」,集結於諾福克,由海軍准將溫菲爾德·斯科特·施萊指揮,作為一個活動的海上堡壘守衛著大西洋沿岸;另有一支規模不大的、由老式的、大多是已退役的艦只組成的北方巡邏分艦隊護衛著特拉華角以北的海岸線。 與此同時,西班牙內閣正面對著美國提出的與叛亂者停戰和結束集中平民的要求猶豫不決,它既擔心接受美國的要求會引起國內革命,又擔心拒絕美國的要求會引發美西沖突。4月9日,內閣在這兩點要求上都做出了讓步,但為時已晚,因為麥金利總統已經認識到高呼著「讓古巴自由」的民主黨人在下屆選舉時會將他擊敗,除非他斷然採取行動,結束在西班牙殖民地中的惡劣狀況。於是,他在11日向國會遞交了戰爭咨文,要求政府動用陸海軍力量。一個星期之後,國會通過了一項聯合決議,宣布古巴自由獨立,要求西班牙撤出其軍隊,並批准總統利用武裝力量執行這一決議,決議的最後一款——即泰勒修正案——保證,無論如何美國將不會吞並古巴。 1898年4月22日,海軍部命令桑普森封鎖古巴海域,封鎖線從哈瓦那開始,繞過這一島國的西端直到南海岸的西恩富戈斯。4月25日,國會宣布從4月21日起就已進入戰爭狀態。4月29日,塞韋拉的艦隊駛離維德角,前去保衛波多黎各。塞韋拉「在選擇航線、港口和決定在何種情況下開戰或迴避等重大問題上擁有最大的自由」。
編輯本段結果
12月10日,雙方於巴黎簽訂和約。和約規定:西班牙承認古巴獨立(實際上淪為美國的保護國),將波多黎各、關島和菲律賓轉讓美國;美國為獲得菲律賓向西班牙交付2000萬美元作為抵償。整個戰爭期間,美軍死亡約5000人(其中戰死不足400人,其餘多系病死)。美國以極小的代價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了重要的海外殖民地,主要是利用了古巴、菲律賓人民的武裝斗爭。這次戰爭,成為世界開始進入帝國主義時代的主要標志之一。在戰爭中,美海軍戰備程度較高,但陸軍准備不足,陸海軍協同很差,登陸作戰的組織混亂,促使戰後美國進一步加強海軍,並力圖克服戰爭中暴露的問題,為繼續向海外擴張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