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宋日本旅遊景點
Ⅰ 宋朝東渡日本的人有哪些
南宋時期,那時正值日本平安時代末期和鐮倉時代的前半期。南宋朝廷希望加強與日本的貿版易、文化往來。權1159年日本「 賓士之亂」 後, 中等貴族出身的平氏掌握了政權。1192年日本最早的武士政權—鐮倉幕府建立。平家政權和鐮倉幕府極為重視和發展日宋貿易,雙方的商人、僧侶互相往來, 形成繼唐朝之後中日文化交流的又一個高潮
Ⅱ 日本的禮數有哪些啊越多越好
場景不同,內容也不同。
媳婦有媳婦的
規矩,倒插門
有
倒插門的
條條。座站有回姿。
公司按照公司的
規定,答比如:遞名片的時候,名字要
順向對方,
雙手遞過,同時收回
對方的名片。
喝茶吃飯的時候,不可以
大聲喧嘩,公共場所不可以
像在自己家裡一樣
四肢隨意。
其他注意一下
中國唐宋時代的
禮儀,日本基本上
是
唐宋時代的
延續和變異。
有一點
日本人
吃飯的時候
會用筷子
去莢
不是自己門前的,類似於
滿盤子挾。
我們認為那樣
很不禮貌,很沒有規矩,日本人
大部分
不講究這個。
還有一點,就是
我們北方人
比較反對的,穿鞋子
踩下腳後跟,認為那樣的人
不太正派。
日本人,踩下腳後跟
穿鞋的
很多,我們俗稱
趿拉著鞋。
Ⅲ 日本都有哪些朝代
一、遠古、古代
1、舊石器時代
2、繩紋時代
3、彌生時代
4、古墳時代
5、飛鳥時代
6、奈良時代
7、平安時代
二、中世
1、鐮倉時代
2、南北朝時代
3、室町時代
三、近世
1、安土桃山時代
2、江戶時代
四、近代、現代
1、明治
2、大正
3、昭和
4、平成
日本歷史
(1)日本國的起源
約西元1世紀,日本各地共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了統一。到了西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家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切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西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2)古 代
繩文時代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西元前3世紀前後的繩文時代。當時,人們數人或10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採集為生,構成了沒有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彌生時代
西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傳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之差,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古墳時代
西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擴大到各個地方。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4世紀,大和政權吸收了大陸的高度物質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大化改新」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時代
西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庄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的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老的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
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庄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本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後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西元1000年前後)等等一批文藝作品。
3)中世紀(12-16世紀)
鐮倉時代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幕府政權。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過去的貴族文化為基礎,攝取宋朝時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培育了生動、寫實、樸素、獨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親鸞、日蓮等著名僧人創建了鐮倉佛教,獲得了各階層的信仰。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傾向。文學方面出現了以源平合戰為背景的小說《平家物語》(原作誕生於13世紀初),是日本古代軍記物語的傑出代表。
室町時代
14世紀的前半期,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後,2個多世紀內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於優勢。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應仁元年(1467年)一月,應仁之亂爆發,全國各地的大名紛紛而起,室町幕府搖搖欲墜,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人民的強有力的獨立政權。
在文化方面,無論是貴族還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禪宗的影響。14世紀末期以金閣寺為代表的北山文化,15世紀末期以銀閣寺為代表的東山文化都十分發達。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傳入了槍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滿生氣的時代。
(4)近世(16-19世紀中葉)
戰國時代
(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准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家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江戶時代
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並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界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於閉關自守,幕藩體制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系崩潰,18世紀起幕藩體制開始動搖。
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期的元祿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關東地方人稱京都、大阪為上方)地區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凈琉璃、歌舞伎、浮世繪、工藝等一片繁榮。19世紀初期的化正文化移至江戶,小說、歌舞伎、浮世繪、文人畫等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商人文化。
(5)近現代(19世紀後期至今)
幕末·明治時代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在這場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中,薩摩、長州兩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維新三傑」之稱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的領導下,成功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並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之後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各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後來在甲午中日戰爭(即所謂「日清戰爭」)中擊敗大清北洋艦隊,在日俄戰爭(即所謂「日露戰爭」)中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大正、昭和時代
與明治時代的取得的歷史性進步相比,大正天皇時代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政績遠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2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的人民來說,是黑暗的2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1931年(昭和6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侵佔我國東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軍挑起「蘆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同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佔領南京,發動了長達6周,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約30多萬中國軍民慘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之下。1941年(昭和16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的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痛苦和困難。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日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72年(昭和47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開始執行「多邊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訪華,於9月29日同周恩來總理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問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中日兩國關系從此趨於正常化。
1989年(昭和64年,平成元年),昭和天皇病歿。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號為「平成」。
Ⅳ 日本的來歷,
樓主若是指的日來本這個詞源的由來。。樓上說的大唐所賜我沒聽說過。。認為也不太可能。。
因為遣隋使小野妹子前往覲見隋煬帝時就帶有聖德太子著名的『挑戰書』:『日出之處天子致日落之處天子無恙呼?』這句話說明在此之前,日升之國的名號就已經存在了。。
於是很多人認為日本(近日所出)一詞的來源就在於此。
然而日本受到漢唐文化巨大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以至於很多在中國早已失傳的文化現象在日本的島國環境中得以以其自己的形式安然保留,例如晉隋南方人的衣服改良成為了平民穿著的和服(wakufu),看看讀音就能猜到什麼。。。對的,在明治維新以前,這種衣服被稱為『吳服』(雖然其實和讀音沒聯系= =)。
真正統一意識上的現代日本來源於勝海舟與其徒弟坂本龍馬全國上下團結一心抵抗外辱的觀念。這種觀念最終成功,而明顯被孫中山所借鑒提出『中華民族』『五族共和』的理論成為建立民國的基本思想之一。
Ⅳ 日本東京簡介
東京
1.581年,楊堅篡周,建立大隋,以長安為首都,稱西京。以洛陽為東都,稱東京。582年,罷東京。
2.中國北宋時首都汴梁又稱東京。
3.東京是指越南北部大部分地區。越南人稱之為北圻,意為「北部邊境」。「東京」在越南語中寫作 Đông Kinh,是越南首都河內的舊名。法國人控制越南北方以後,便用這個名字稱呼整個越南北方地區。
4.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明治二年(1868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自此,東京成為日本國首都。東京(Tokyo,とうきょう,도쿄)是日本的首都,是世界第一大城市。東京位於本州關東平原南端,下轄23個特別區、27個市、5個町、8個村以及伊豆群島和小笠原群島,總面積2155平方公里,東京都人口約1264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其中東京23區人口為852萬(截至2006年8月),東京圈(東京都市圈)人口約3400萬人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圈。東京是世界級的大城市,一般說得東京市是指東京23區,即它的大城市部分。但實際上東京作為一個行政區,在日本叫東京都,包括三大部分:東京23區、多摩地區、太平洋諸島。這些島包括伊豆群島、小笠原群島、及最東端的南鳥島和最南端的沖鳥島。這些島最遠的離東京達數千公里。在此主要介紹東京的主要部分——東京23區。東京的人口居日本各行政區之首,達1100多萬。東京與附近的千葉、崎玉、神奈川共同構成日本的最大的城市圈,鐵路和公路以東京為中心呈放射狀射向各地,東京是日本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要逛東京先得有張交通圖,拿來地圖先看東京交通的主幹線——山手線和東京地鐵和都營地鐵。山手線是東日本鐵道公司(JReast)的環東京干線。山手線上的主要始發終到站有日暮里、上野、秋葉原、東京、新橋、品川、涉谷、新宿、池袋、赤羽。地鐵線如蛛網一般通往東京的各個區和鄰近的縣市,並與通往市外的各條私鐵線路相銜接。各私鐵線路中主要的有東急線(主要通往神奈川)、京王線(主要連接23區與多摩地區)、小田急(主要通往神奈川縣各旅遊地)、西武線(主要連接東京西部與23區、崎玉西南與東京)、東武線(主要連接關東北部與東京)、京成線(千葉與東京)。
東京的主要購物區分布在山手線的各主要站周圍,百貨店比較集中的地區有池袋、新宿和原宿、涉谷、新橋、東京站附近的銀座和日本橋,這些地區構成主要的購物區。還有就是以電器界著名的秋葉原、以舊書市著名的神保町、以水產批發著名的築地中央批發市場、以便宜貨著稱的上野糖橫町。有特色的地名還有用永田町、霞關、兜町、大手町等。永田町是日本議會和政黨中部的所在地,日本人常用永田町來指代日本政界,霞關是日本政府各部的所在地,日本人常拿他比喻官僚或大藏省,兜町是東京證券市場的所在地,有人以它比喻日本的證券王國。至於大手町是留學生們經常造訪的地方,東京入國管理局坐落於此。
東京的著名觀光景點有東京鐵塔、皇居、國會議事堂、淺草寺、浜離宮、上野公園與動物園、葛西臨海公園、台場、東京迪斯尼樂園等。比較有特色的比賽有棒球和相撲,看棒球可以到後樂園站的東京球場,那裡是東京巨人隊的主場。看相撲可以到秋葉原附近的兩國去,那裡既有兩國國技館,還有許多相撲選手所屬的部屋(俱樂部),每個部屋都有自己的名號與標志。江戶東京博物館也值得一看。 山手線上的幾個大站的附近地區,也是遊玩和觀光的好地方,比如池袋附近的陽光大廈里集中了許多水族館、美術館、博物館,新宿附近的都廳大廈、歌舞伎町、購物區,涉谷與原宿則是日本年輕人時裝、音樂、化妝、隨身物品、發式、甚至生活方式的信息源。上野附近集中了如日本的傳統劇場、東京國立美術館、國立科學博物館、國立西洋美術館、東京都美術館等。在銀座和新宿的主街道,到了星期天,禁止車輛通行,那裡就成了步行者的天堂,賣藝或公演的街頭藝術家、出售各種手工製品的各國小販、在街上玩耍的年輕人,各色人等、五花八門。
500多年前,東京還是一個人口稀少的小漁鎮,當時叫作江戶。1457年,一位名叫太田道灌的武將在這里構築了江戶城。此後,這里便成了日本關東地區的商業中心。1603年,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德川幕府,來自日本各地的人集中到這里,江戶城迅速發展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據記載,19世紀初,江戶的人口已超過百萬。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天皇由京都遷居至此,改江戶為東京,這里成為日本國的首都。1943年,日本政府頒布法令,將東京市改為東京都,擴大了它的管轄范圍。 東京是日本全國的政治中心。行政、立法、司法等國家機關都集中在這里。被人們稱為「官廳街」的「霞關」一帶聚集著國會議事堂、最高裁判所和外務省、通產省、文部省等內閣所屬政府機關。過去的江戶城,現在已成為天皇居住的宮城。東京也是日本的經濟中心。日本的主要公司都集中在這里。它們大多分布在千代田區、中央區和港區等地。東京同它南面的橫濱和東面的千葉地區共同構成了聞名日本的京濱葉工業區。主要工業有鋼鐵、造船、機器製造、化工、電子、皮革、電機、纖維、石油、出版印刷和精密儀器等。東京金融業和商業發達,對內對外商務活動頻繁。素有「東京心臟」之稱的銀座,是當地最繁華的商業區。 東京還是日本的文化教育中心。各種文化機構密集,其中有全國百分之八十的出版社和規模大、設備先進的國立博物館、西洋美術館、國立圖書館等。坐落在東京的大學占日本全國大學總數的三分之一,在這些大學就讀的學生則佔全國大學生總數的一半以上。東京作為一個國際性的大都市,還經常舉辦各種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如東京音樂節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等。
東京的交通很便利,時速達200公里的新干線,從東京延伸到九州,並向東北方面延伸。地下鐵道幾乎能到達所有的重要地區。鐵路、公路、航空和海運組成了一個四通八達的交通網,通向全國及世界各地。 1979年3月14日,東京與北京結為友好城市。行政區日本的一級行政區域劃分採用都道府縣制,其中唯一的「都」就是指東京都。1943年,原本的兩個一級行政區—東京府與東京市統合成為東京都,但戰後(1947年)又因為地方自治法的頒布,而將東京都制廢除。現在的東京都僅為單純整合特別區與其餘市、町、村而成的地方自治體,只是仍沿用原本東京都的稱呼而已。整個東京都包含了三個主要的地理分區,分別是習慣上稱為「東京23區」的23個特別區,與23區西邊被稱為「三多摩地區」的近郊地區,以及一些位在太平洋上,行政上由東京都管轄的島嶼。東京23區23區東邊涵蓋了由隅田川、荒川與江戶川等河流所形成的廣大河口平原低地,習慣上常稱為「下町」。河口平原西邊,武藏野台地東端的部份地帶被侵蝕後形成舌狀台地,俗稱「山之手」(やまのて),今日東京市區著名的JR山手線鐵道當初就是為了連接這些小型台地而設。南邊為多摩川河口沿岸的帶狀低地區。東京灣沿岸至今仍持續進行填海造陸工程,填成的新生地也劃入23區的范圍內,例如隅田川口的台場(お台場;おだいば)地區,就是建立在海埔新生地上的新興遊憩地區。三多摩地區以多摩川沿岸的低地為中心,包含了北側的武藏野台地,與南側的多摩丘陵所組成的狹長狀郊區地帶。此區域7世紀時為武藏國多摩郡所管轄,明治時代劃分為四個郡,後來東多摩郡並入東京市成為中野區與杉並區的一部份後,形成目前的北多摩郡、南多摩郡與西多摩郡。三多摩區境內有許多東京的大型衛星城市,例如武藏野市、立川市、八王子市與著名的多摩新市鎮(多摩ニュータウン,位於多摩市境內的新市鎮計畫)。三多摩地區西邊(西多摩郡)境內已經包含部分關東山地的范圍在內。島嶼區 包含伊豆群島、小笠原群島在內的東京都島嶼區各島。此區域在行政區劃分上比較特殊的地方,在於它們跟道、府、縣等行政區下轄的獨立村、町不同,此區域與東京都之間,並沒有一個郡等級的行政單位介入其中,各島都是以直屬於都政府的自治村、自治町型態存在。日本國土最南端的沖之鳥島(沖ノ鳥島;おきのとりしま)與最東端的南鳥島(みなみとりしま)皆歸屬於東京都小笠原村管轄。關於沖之鳥島附近的海域歸屬權,目前日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間仍有爭議。東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當時稱為「江戶」,1603年德川家康在這里建立德川幕府後城市開始繁榮起來。作為日本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江戶在十八世紀中葉開始成為一個擁有百萬人口的大城市。這一時期,天皇一直居住在京都,京都是國家正式的首都。江戶時代持續了將近260年,直到1868年明治維新,德川幕府統治瓦解,皇權復興。天皇遷移到江戶,將江戶改名為東京,從此東京成為日本的首都。在明治時期(1868-1912),日本開始熱中於吸取西歐文明。封建領主的宅地里建起了大量由石頭磚瓦結構的建築物,主要城市的馬路都由圓石所鋪成。1869年,日本在東京和橫濱之間開通了第一條電信線路,1872年第一輛蒸汽機車開始在新橋到橫濱之間運行。西歐的發型取代了男人們傳統的發髻,硬圓頂禮帽、高領和帶有裙撐的裙子成為時尚高峰。1882年,日本第一個動物園在上野開放。1885年,政府採用了內閣制,伊藤博文成為日本第一任首相。隨著1889年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的公布,日本建立起了一個現代民族國家的政治體系。 在大正時期(1912-1926),城市工作人口的數量增加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費比重提高。並且,教育水平也得到改進,進入高等女子學校學習的女孩的數量增加了。表演性的藝術諸如戲劇和歌劇繁榮起來。 1923年9月,關東大地震使東京變成了廢墟。由地震引起的大火把市中心夷為平地。據報道,死亡及行蹤不明者超過14萬人,30萬棟房屋毀壞。地震之後規劃了城市修復計劃,但是由於工程花費超過了國家預算,只有一小部分得以實現。 關東大地震結束後不久,昭和時代在昏暗中拉開帷幕。即便如此,日本的第一條地鐵於1927年在淺草和上野之間開通了。1928年首次舉行全民眾議院議員選舉。1931年羽田的東京機場竣工,1941年東京港開港。到了1935年,東京居住的人數增長到636萬,與紐約和倫敦的人口相匹敵。 然而1941年爆發的太平洋戰爭對東京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為了適應戰爭需要,東京原來所存在的雙重的行政機構東京府和東京市被取消。1943年,府和市合並形成東京都。因此,建立了都行政系統,並任命行政長官。在二戰末期,東京被轟炸102次,最嚴重的空襲是在1945年3月10日,在這次空襲中,造成了生命和財產的巨大損失。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了波茨坦公告中的條款,戰爭結束。經轟炸後東京的大部分成為廢墟,到1945年10月,人口下降到349萬,是1940年的一半。 1947年5月,日本的新憲法和地方自治法生效,通過公眾投票安井誠一郎被選舉為新體制下東京第一屆都知事。同年8月開始了現在的23區制。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是國家逐步恢復的一個時期。1953年開始放送電視,1956年日本加入聯合國。尤其1950年朝鮮戰爭的爆發,特需景氣使經濟得以迅速繁榮起來。從而導致日本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進入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由於進行技術革新和引入新工業新技術,這一時期,人工合成纖維和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開始進入大量生產時期,致使東京居民的日常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轉變。1962年東京人口突破1000萬。1964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東京舉行,新干線(高速列車)開始運行,首都高速公路開通,為東京今天的繁榮打下了基礎。 進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高速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開始日益明顯,國家開始被空氣、水污染、高度的噪音污染等環境問題所困擾。1973年的石油危機使多年快速的經濟成長開始出現停滯。 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於國際經濟活動的增加以及信息社會的出現,東京在經濟發展上邁上了一個新台階。東京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大都市之一,並且還有很多引人自豪的魅力,如最尖端的技術、信息、文化和時裝以及高度的公共安全。但是,這些快速的發展導致了一系列的城市問題,如環境水平下降、交通擁擠和救災物資准備不足。1986年以後,土地和股票價格開始呈螺旋式的上升,這就是眾所周知的「泡沫經濟」現象。 日本在泡沫經濟下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但是隨著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泡沫的破裂,長期的經濟萎靡產生稅收衰減,導致了都政府的財政危機。步入二十一世紀,現在東京處於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通過落實多方面的開拓政策,東京正在努力戰勝自身所面臨的危機,力爭把東京建設成理想的極具吸引力的都市。東京都位於關東地區南部,大致位於日本列島中心。東部以江戶川為界與千葉縣連接,西部以山地為界與山梨縣連接,南部以多摩川為界與神奈川縣連接,北部與崎玉縣連接。 東京圈由東京和三個鄰縣崎玉、神奈川、千葉組成。這個地區的人口占日本總人口的26%。首都圈由東京都和周圍的七個縣崎玉、神奈川、千葉、群馬、櫪木、茨城、山梨組成。 東京都是都行政機構,它由更小的行政單位組成,包括區和市町村,「中心」區域被分成23個區,西部的多摩地域由26個市、3個町(cho)、一個村(son)組成。23個特別區和多摩地域形成了一個狹長的地帶,東西寬90公里,南北長25公里。在太平洋上的伊豆諸島和小笠原諸島,盡管地理上與東京都分離。也屬於東京都行政區劃的一部分。兩個島上有2個町和7個村。 東京的總人口1254萬(2005年9月1日),面積大約2187平方公里。氣候溫和。 23特別區總覆蓋面積大約621平方公里。人口呈上升趨勢,居民845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13063人——2005年9月1日。 商業辦公設施在這二十三個區內相當集中。東京這部分地區擁有充實的交通網路,使得這個地區的交通和購物相當便利。但也存在著一些必須加以說明的課題:隨著辦公和其他商業設施的增加,導致該地區作為居住地的基本功能在減退。逐漸減少的水區和綠化帶致使舒適的生活空間逐漸消失。由於該地區木質房屋非常集中,地震災害在該地區倍受關注。可以看到,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都市基礎性設施的建設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例如,二十三個區周邊地帶的道路。 多摩地域多摩地域面積大約1160平方公里。它的人口同特別區類似,呈現出微增的趨勢。將近406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3501人——2005年9月1日。 由於毗鄰特別區,這個地區已經都市化了。但它還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如水邊區和綠化帶。更重要的是由於高校、高新技術產業和研究機構的集中,帶來了強大的產業能力和豐富的人材資源,使這個地區成為擁有各種發展潛力的地區。多摩地域不僅是在東京都內,同樣在整個東京地區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與此同時,它也面臨著包括公路和鐵路在內的城市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以及發展所引起的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島嶼地區島嶼總面積約406平方公里,島上人口在持續下降,目前約有2.6萬人(截止至2005年9月1日),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65人。 這一地區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並且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然而,島嶼很小,地理上被隔絕於外,經濟薄弱,面臨著通過發展采礦業、空運、醫療保障等來改善居住條件的艱巨任務。隨著年輕人離島和人口老齡化加速,小島上從事農業和漁業的勞動力短缺,而農業和漁業又是小島的經濟支柱。由於一直存在著交通、旅遊需求的不斷變化等問題,小島的旅遊業發展也比較緩慢。人口概況截止至2005年10月1日,估計東京的人口有1254.4萬,約占日本總人口的10%,在全國47個都道府縣中最多。面積2187平方公里,東京地區佔全國總面積的0.6%。在日本47個都道府縣中排45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736人,東京是日本所有轄區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二十三個區共有845.7萬人,多摩地域有406.1萬,諸島有2.6萬人。東京有588.6萬戶家庭,平均每戶家庭有2.14人。截止至2005年10月1日,登記在冊的外國居民達36萬人,大約是十年前總數的1.4倍多。人口動態2004年在東京和其他道府縣流動的人口總數約79.5萬,其中有43.3萬人遷入東京,同時,36.2萬人遷出,社會凈增長7.2萬人。除1985年外,自1967年以來,人口普遍呈下降趨勢,直到12年後的1997年,人口才有所增長。2004年,再次顯示出人口增長。再來看一下東京和三個毗鄰縣(崎玉、千葉、神奈川)之間的人口流動:20.2萬人遷入東京,18.8萬人遷出。構成流動人口總數39.0萬人,是流動人口總數的49.1%,導致社會凈增長1.4萬人。2004年出生人數10.0萬人,死亡人數為8.9萬人,自然增長1.1萬人,然而,這個增長數自從1968年高峰的18.2萬人以後在一直遞減。人口年齡構成統計根據2005年1月1日居民基本登記,登記東京居民1216.1萬人。這個數字分成三個年齡范疇:青少年(0-14歲)有144.6萬人;工作年齡人口(15-64歲)有853.9萬人;老齡化人口(65以上)有217.6萬人。這些人數構成比例為11.9%、70.2%、17.9%。老齡化人口的比例在1978年已經超過了聯合國規定的「老齡化國家」標准(7%),從那時起增加的速度不斷加快,1998年,超過「高齡化社會」標准(14%)。勞動力人口截止至2000年10月1日,十五歲以上的人口有1059.6萬人,總勞動力人數為647萬,其中就業人數有615.8萬人,待業人數為31.2萬人。產業結構人口統計據2000年國情普查結果,就業人員分為三個產業部門,其中從事第一產業農、林、漁的2.7萬人(0.4%);采礦業、建築業以及製造業等第二產業的就業人數為138.3萬人(22.5%);商業、運輸、通信、服務等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為457.3萬人(74.2%)。職業人口統計根據2000年國情普查,就業人員分為四個職業部門:2.8萬人(0.5%)從事農林漁業;148.1萬人(24%)從事製造以及運輸相關的職業;179.8萬人(29.2%)從事零售服務相關的職業;285.1萬人(46.3%)從事文職、技術和管理工作。白天和夜晚的人口根據2000年國情普查的數據:東京白天的人口為1466.7萬,比夜間人口的1201.7萬多出265萬人,白天人口是夜間人口的1.2倍多。以夜間人口指數為100,白天人口指數就是122,這個差別是由通勤的學生和工薪族所引起的,來自三個鄰縣(崎玉、千葉和神奈川)的人口構成了白天的流動量。 白天人口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在特別區有1112.5萬人,多摩地區有315.4萬人,島嶼地區有2.8萬人。這三個地區白天人口的指數分別為:137,90,101,特別區人口指數明顯偏高,更明顯的是,東京的三個核心地帶——千代田、中央區和港區的夜間人數是26.8萬,白天人數為234.1萬,其白天人數是夜間人數的8倍還多。 從1965年以來東京都的變化來看,到2000年為止,夜間人口增加了115萬(10.6%),白天人口增加了292萬人(24.8%),產生了極大的不平衡。
Ⅵ 去日本旅遊不要錯過哪裡
1.富士山:富士山是日本第一高峰,也是日本民族的象徵,被日本人民譽為「聖岳」.富士山位於本州中南部,東距東京80千米,面積90.76平方千米,海拔3776米,山峰高聳入雲,山巔白雪皚皚.山體呈圓錐狀,似一把懸空倒掛的扇子,日本詩人曾寫下"玉扇倒掛東海天","富士白雪映朝陽"等詩句來贊美它.自日本有文字記載以來,富士山共噴發過18次,最後一次是在1707年,此後它就變成了休眠火山。
2.東京塔:東京塔是日本最高的一座鐵塔,位於東京市內,於1958年建成. 它是仿造法國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建造而成的,高333米,是東京的最高點.塔身為棱錐體,有黃,白兩種顏色,鮮艷奪目.塔內有水族館,餐廳,商店,咖啡廳等設施,塔上還有兩個高達150米和250米的?望台.站在這里,東京市的景緻盡收眼底.
3.金閣寺:原為大臣西園寺恭經的別墅,修建於14世紀,後歸幕府將軍足利義滿所有,並進行了大規模的翻修和擴建。它高達三層,第二和第三層的外牆用金箔貼成,遠遠望去,金光閃閃,所以叫做「金閣寺」.在它的塔頂尾部裝飾著一隻金銅合鑄的鳳凰,更為這座建築平添了幾分美麗.寺前是以鏡湖池為中心的庭園,身影華麗的金閣倒映在鏡湖池中,寧靜優雅,別有一番景緻,堪稱京都的代表性景觀。
4.銀閣寺:銀閣寺位於京都東山山麓,1482年由足利義滿的孫子足利義政按金閣寺的造型修建.銀閣寺以清凈幽雅的獨特風格和金閣寺的光彩奪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它修建於1482年,是一座精緻的兩層閣樓.第一層被稱為心空殿,是出家人念佛修道的地方;第二層被稱為潮音閣,是禪宗佛堂.銀閣寺既是寺廟,也可以居住,這里環境優美,風景宜人。
5.白山歷史鄉村:是將日本傳統完整保存的範例。村莊靠種植桑樹,發展養蠶業而得以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幾乎被人類遺忘的山地中延續下來。為了減輕寒冷冬季的積雪壓力,居民們把屋頂傾斜度加大,建成獨特的雙層茅草陡坡頂木住宅。這種木屋一般長18米,寬10米,內有3-4層樓面,一般居住一大家族人。由於屋頂的形狀很像日本人拜神時雙手合掌的樣子,故稱「合掌屋」也稱「三角屋」。這些村莊除了在經濟繁榮上的意義外,更向世人展示了古代勞動者適應環境,發展經濟的勤勞品質和智慧。
6.阿蘇火山:東大寺、嚴島神社、平安神宮(祭奉桓武天皇和孝明天皇,京都必游景點之一。)、那智瀑布、清水寺、東尋坊、櫻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