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旅遊宣傳口號
① 為什麼泰國是除了日本以外沒有被殖民過的唯一亞洲國家
泰國之所以沒有成為殖民地,是由於泰國人非常巧妙地利用各列強國家之間的矛盾,在強國的夾縫中求生存。後人評價亞洲三國未淪為殖民地的原因是:「中國太大,日本太強,泰國太巧」。
在二戰中,其採取了與日本結盟的策略,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泰國對英美宣戰,日本戰敗後,泰國則又宣布其對英美宣戰無效,美國對此予以認可,泰國再一次避免了淪為戰敗國的命運,並成為中南半島上美國唯一的親密盟友,享有「非北約主要盟國」地位。
1893年10月,曼谷王朝被迫同法國簽訂《暹羅條約》,將湄公河東岸的寮國領土劃給法國,並向法國賠款300萬法郎。此時的法國占據了相對優勢——同俄國結盟。此時英國面臨北拒沙俄,東抗法國的雙重壓力,無心關注暹羅態勢。
《暹羅條約》是英法兩國勢力均衡,相互妥協的產物,不至於讓真正處於中間包圍地帶的暹羅落於英法任一國家之手,也是暹羅沒有淪為殖民地的重要保證。
20世紀日本的崛起,從精神上鼓舞了被白人壓迫的泰國,於是在同是亞洲人的想法下對日本有了親近感。在對抗歐美白人的立場上兩者一致,暹羅也希望藉助日本的力量,恢復對先前被法國割占的領土行使主權。
1929~1932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暹羅深受其害,生產萎縮,國庫日空,導致階級矛盾和不同政治集團矛盾的尖銳化。人民黨提出「推翻貴族專政」、「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的口號,於6月24日凌晨發動政變。
1939年歐戰爆發後泰國政府雖然聲明嚴守中立,但其一直在觀望中等待收復領土的時機,直到一九四一年法國潰敗後泰國的國家主義者和領導階層都認為時機到來。
從1939年起,在曼谷和泰國東北邊境與法屬印度支那接壤的一些城市就多次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反法遊行,還組建了沙文主義組織「泰血團」,要求從法國手中「收回」寮國和柬埔寨西部的領土。
1939年以後,戰爭日趨白熱化,日本、英國、法國、美國極力拉攏泰國,力求同泰國建立更密切的關系,但是由於法國拒絕歸還湄公河西岸領土,泰國拒絕與法國建立緊密關系。
隨後法國在歐洲戰敗,越南北部爆發了反法暴動,當法國處於焦頭爛額之際,泰國與法國交涉歸還領土不成功,宣布對法開戰,向法印支邊界展開攻擊。
根據《日泰同盟條約》的秘密議定書,日本將幫助泰國「收復」割讓給英國的馬來省和緬甸的撣邦。日本在開戰的最初兩個月在東南亞橫掃英荷美軍隊的「戰果」令泰國的親日派看到了「望」,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泰國於1942年1月25日向美國和英國宣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泰國政府宣布1942年披汶·頌堪政府對英國和美國的宣戰公告是違背泰國人民意志的,也是違反泰國憲法和法律的。
簽署的一切條約和盟約。美國對此予以認可,考慮到「自由泰」運動為盟國做出的貢獻,因此不將泰國視作軸心國成員或戰敗國。
(1)日本旅遊宣傳口號擴展閱讀
日泰同盟條約,亦稱《10年同盟條約》。日本和泰國政府於1941年12月21日締結的軍事同盟條約。
條約規定:泰國軍隊盡快停止抵抗,以讓日本軍隊和平通過泰國領土。在該條約中,還包括了一項秘密議定書。議定書規定:日本保證泰國收回19世紀被英、法奪走的領土;泰國則承諾在戰爭中幫助日本共同對付英、美軍隊。
根據該條約,1942年1月25日,泰國對英、美宣戰。該條約的簽訂,導致了泰國鑾拔汶政府內部發生分裂,其外交部長和財政部因持反日立場,先後退出政府。
根據《日泰同盟條約》的秘密議定書,日本將幫助泰國「收復」割讓給英國的馬來省和緬甸的撣邦。日本在開戰的最初兩個月在東南亞橫掃英荷美軍隊的「戰果」令泰國的親日派看到了「希望」,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泰國於1942年1月25日向美國和英國宣戰。
然而泰國國內日漸出現分歧,「自由泰」運動在泰國全國迅速展開,反對政府同日本結盟,與此同時,中國國民政府與美國政府也加強了對泰國的宣傳工作,日本為鞏固其所謂的「大東亞共融圈」。
將馬來亞北部的玻璃市、丁加奴、吉打和吉蘭丹四個州正式移交給泰國換取其對日本的支持。然而日本的拉攏措施並沒有奏效,日軍在太平洋的節節敗退反而進一步加強了泰國人拋棄日本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