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東美國旅遊
1. 現在有沒有孔慶東有話說了
支持孔老師。鄙視有頭無腦、腳跟說話之流。
2. 真正的智慧(孔慶東)
什麼是真正的智慧?
12月16日星期四,早上坐視天下,評論了全國下雪唯獨北京不下的反革命局勢。四川朋友肖立萃說:杭州、成都,甚至珠江流域,格老子都下雪嘍,就北京穩起,墮落得不是一點點哦。天寒地凍夜,何人不念君?改天我請你去川辦去吃烏龜擔擔面,只要你有時間,南下成都也可。孔和尚是蠻喜歡成都的,但是沒有雪的北京,恐怕更需要孔和尚穩起在這里啊。作打油詩一首雲:「燕京暮色合,蜀國尚余暉。老衲一聲吼,珠江盡死龜。」
肖立萃還說,贊同孔和尚對東來順的批評,她上周也帶朋友去吃了,確實服務和味道都不如海底撈,這是為神馬捏?孔和尚解曰:「東若不來,萬事不順。」
司馬平邦簡訊曰,北京律師張凱前天在長安街被追殺。孔和尚想問,這是為神馬捏?讀了張鳴《何處覓一個書桌前安靜讀書的人》,文章說:「在大學里,給本科生上課的人都知道,大四的課是沒法上的,人人都在忙著找工作,考研,即使強拘了來,按在椅子上,也坐不住。現在,這種情形居然蔓延到了大三,大三的學生分成兩派,積極的一派開始張羅考證,找地方實習,為就業做准備;消極的一派乾脆什麼都不做,上課也不來,在他們眼裡,反正就業無望,學什麼都沒有用,乾脆在宿舍打游戲。真正能坐在教室,而且安下心來聽課的人,是越來越少了。」
張鳴教授說的可能是人大,其實北大也開始有這種情況了。以前外地中文系的學生都跑來聽孔和尚的課,現在一位朋友告訴我,他們只在球場上深情地呼喚:「孔——慶——東!」球場迴音:「他在北京!他在北京!」孔和尚氣憤地揮斥方遒道:「你們這他奶奶的不是叫魂嗎?」朋友答曰:「老孔不必慮之!重要的是神交,神交!」
午飯前讀了一些雜志。《讀書文摘》2010年12期登載孔慶東《為什麼我們的詩不如古人》。《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發表孔慶東《人道的庄嚴》。同期劉方喜論消費主義、李國論新左派、廖四平論王安憶《長恨歌》的論文,都很有分量。
《綠葉》2010年第10期,王立德《環境信息公開:我們向美國學習什麼》指出,我們應該學習美國的信息監管制度,鼓勵廣大公眾參與污染排放的登記和監督。另有一個轉基因專輯,從政治視角深入剖析了轉基因背後的鬼魅身影,破除轉基因主糧的神話。第11期王諾的《生態視角下的西方古典文學反思》,讀後很有啟發。
北大中國與世界交流中心《觀察與交流》65期是Mogens Herman Hansen的《混合政體與分權:現代民主制中的君主制和貴族制因素》,指出現在西方各國並非是人們想像中的「民主」制,政治領袖的獨裁和寡頭統治傾向非常嚴重,布希和布萊爾跟當年的路易十四沒什麼區別。現代的代議自由民主制其實是混合政體,分權體制早已不存在了。66期是Stephen Baker的《Google及其雲智慧》,裡面論述的雲智慧,對我很有啟發。文章講的是計算機技術,我卻聯想到,我們知識分子,就是人民上空的雲,我們來自人民,最後還要回歸人民。知識分子長期脫離人民,人民就會乾旱,自己也會被太陽曬干;知識分子粗暴地欺壓人民,人民就會受災,自己也會成為人民公敵。
近日連續收到劉小玲簡訊,這天早晨先說農行已經從我賬戶劃出1200元,要我跟客服中心80926364聯系。中午又直接告訴我:「錢你匯農行,卡號是6228481710875682611」。孔和尚回復曰:「玲,剛剛匯過去,寶貝兒省著點花,啊!」不久劉小玲又來信:「大騙子王八蛋臭流氓!」孔和尚一笑:現在這人咋都跟南霸天似的,只許她騙人,不許人反抗捏?
午睡後讀幾本書。 嚴家炎老師送我他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中下三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版。該書整體態度嚴肅,框架博大,線條清晰,嚴老師親自操刀的幾章非常扎實厚重。惜乎出自多人之手,雖然都是名家,各有各的精彩,但亦難免顧此失彼,參差不齊,特別是有些部分,意識形態偏見掩蓋了藝術真知也。翻了一個多小時,放到新書類。下學期我講現代文學史,正好給學生開做參考書也。
收到杜冰冰的號稱「新先鋒」的長篇小說《她世紀》,孟繁華、何鎮邦等名家推薦,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10月版。文筆和結構都很怪異,但如果說這就開創了一個文學新時代,未免是一種思維的太怪異了。
濟南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了趙承鳳、王新明主編的《孫子兵法在世界的傳播與應用》,裡面收錄了孔慶東《孫子兵法與當代文化》。
收到王吉鵬的學生寫的兩本魯迅研究著作,都是香港窗口出版社2010年11月版。一本是柏朝霞的《兩地書論稿》,一本是李梓、李楠的《魯迅詩論稿》。這似乎是王吉鵬的一個系列工程,合起來看,不失為魯迅研究的一大貢獻也。
12月17日星期五,非常忙碌的一天。早上坐視天下後,到北大辦事。先去報銷今年的兩千元獎金,然後列印一份協議書並簽字。請學生送出兩份材料。在中文系約見一位革命戰友。中午應龍協濤老師之邀,與五位河北朋友在未名樓吃飯。非常巧合的是,晚上我就跟隨另一位朋友到了河北。
在動車上讀了幾本隨身攜帶的雜志。書慧齋送我《夢園學刊》第一期,裡面的《新世紀魯迅研究述評》寫得很下功夫,材料豐實,評述客觀。叢新送我他改編的劇本《羅生門》,採用最現代的4D戲劇手法,探索人性的奧秘,並且蘊含著道德的光輝,非常具有創新意識。《社會科學論壇》2010年21期四川文理學院王紹林《語文新課標與高考改革》提出了很好的意見。
香港傳真2010年第51期,是社科院李慎明副院長的《應該釐清國際關系理論中「國際社會」、「全球治理」、「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等一些話語的本質內涵》,文章指出,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實質上就是放大了的恐怖主義。美國及其走狗所說的「國際社會」,指的是服從美國命令的國家,全球應該是「一球多治」,而不應該是由強權國家進行所謂「全球治理」。第52期是高戈里《中國天然氣安全屏障難堪一擊之危局及政策緣由》。中國當前危機重重,幸好還有一些富有良知而思想成熟的正義學者,在為人民艱辛地奮斗著。第53期是王小強的《無厘頭<大話西遊>?》是專門針對秦暉的論戰文章,氣勢與學理俱佳。
晚上跟一桌當地的朋友喝酒。一位粉絲告訴我,某書店把我的書跟安妮寶貝的偎依在一起,粉絲表示氣憤,說這是孔和尚的書,怎麼能跟風花雪月放在一起捏?書店後來便給放到宗教類去了。一房產商問我,可否在月映長灘購房,孔和尚說,離機場太遠,離朋友太近,不能考慮也。
酒後去游泳400米,據說是河北最好的泳池,可以開奧運會的。但酒後游不動了,暈暈乎乎地回到房間,倒頭便睡。睡了一會牙疼,起來給一個壞人打電話,請壞人說兩句能夠止疼的甜言蜜語。壞人想了想說:「唉,聽到你的聲音也會心跳加速,活活想死個人哪!」孔和尚頓時牙口好了,吃了一枚橙子一條香蕉,又上網處理了一堆郵件。半夜穿上雪白的睡衣,對著大鏡子模仿狗熊一分鍾,然後躺下正式睡了。
12月18日,早飯後去巡視工作現場,孔和尚對各方面均很滿意。然後去西柏坡,參觀什麼大家都知道。盡管那些內容我早就倒背如流,比講解員熟悉十倍,盡管這里已經不是西柏坡村的原址,但孔和尚仍然心潮澎湃,感謝革命前輩給我們奠定了幸福生活的根基。中午,孔和尚給西柏坡展覽館提了幾個建議,都是著眼於更好地對下一代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寓教於樂,有吃有喝。
下午,去參觀了正定隆興寺,即大佛寺。裡面的千手觀音、倒座觀音、千年古槐,都是國寶。孔和尚看得非常出神。旁邊就是著名的中國兵乓球訓練基地,據說每次出征前都要來隆興寺拜一拜。有人說這是迷信,但孔和尚認為,沒有信仰的球員,永遠只是個球。在人們都已經不信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年頭,信個佛爺信個道祖,也是應該贊許的,總比信金錢信美國信缺德要強吧。
晚上喝了少量的67度的衡水老白乾,然後去游泳700米。回來整理資料。牙又疼,忍了一會,還是打電話請壞人醫治。壞人說:「當時廟堂承恩,而今長門冷落。我才不管你哩。」孔和尚說:「當年貧僧牙堅齒壯,橫眉對犬吠,軟語媚阿嬌,何其雄姿英發。今日牙疼竟沒個人管,也罷,貧僧就活活疼死在此吧。」放下電話,吃了一粒芬必得。忽然壞人發來簡訊,乃是五言一首:「貧尼力雖衰,請從僧夜歸。急應雪崩摧,猶得抱日眠。」一看就是從杜甫《石壕吏》上扒下來的,孔和尚一樂,牙也就不疼了。
讀到《鏡報》一篇《兩岸發展之前瞻性思維》,說北京可能會在2013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讓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擔任國家副主席。而台灣時事評論員南方朔認為,國民黨和馬英九即使能贏得2012年的總統大選,也不可能接受這樣的安排。國民黨則拒絕評論。孔和尚認為,如果只設一名國家副主席,不會考慮台灣的人選,如果兩名,尚有餘地。
讀到陳一文《進口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成為危害人民健康最大災害》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0nhcx.html文章指出:中國近年大宗進口用孟山都轉基因種子種植的「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已成為對中華民族持續安全生存、繁衍與發展造成實實在在最大危害的人為「廣域持續性災害」!不能等到轉基因作物大規模推廣導致像在阿根廷發生的那樣「兒童癌症十年增兩倍生育缺陷增三倍」、「不育流產死胎生育缺陷癌症」、「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草甘膦與生育缺陷癌症問題相關」再認識其惡果!現在就必須採取緊急行動阻止大規模推廣轉基因作物,並且立即禁止危害中國人民健康的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玉米的進口!如果需要進口應當進口有益中國人健康的非轉基因大豆、玉米!
陳一文([email protected])先生是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顧問,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災害史研究專業委員會顧問。希望朋友們重視陳老師的這番泣血之言。漢奸們,也請為你們的親戚朋友、子孫後代,冷靜地想上一想。
讀罷這些擾人心扉的東西,一看也沒時間寫博客了,於是躺下睡覺。剛剛夢見指揮百團大戰,告誡將士們陣地戰、運動戰、游擊戰、麻雀戰相結合,每戰集中兵力,斷其一指。忽然王青皮打來電話,活活破壞了俺的作息時間,只好起來又寫博客也。
原來王青皮日前被夫人抽打後,懷恨在心,悶悶不樂。恰好單位新來一位碩士美女,年方三八,頗仰慕青皮之才學,頻頻秋波送媚,青皮遂動心焉。二人日夜簡訊網聊,互訴衷情。青皮夫人發覺,以電話問計於郁保四。保四道:「這有何難哉?嫂子你跟青皮講,他要是娶了那位小妖精,你就嫁給小妖精他爹爹。這樣,小妖精就是你的女兒,你現在的兒子以後就管青皮叫姐夫,而青皮應該管你叫媽!」王嫂依計而吼於青皮,青皮聞言,幾昏厥焉,遂打電話傾訴於孔和尚也。
3. 孔慶東是人渣嗎他那麼崇拜鼓吹金王朝,怎麼不移民去那啊
它——連人渣都不如,金王朝的一條走狗而已。它——妄想遺臭萬年,四足何以夠格!
4. 司馬南、孔慶東、方舟子,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司馬南,獨立學者,社會評論家,中國反偽科學代表人物。20世紀末因揭穿神功騙子而飲譽江湖;21世紀,因捍衛中國政治制度而再掀風潮。
人物簡介
代表著作:《民主胡同40條》(政治哲學類);《神功內幕》《太乙宮黑幕》(社會紀實類);《司馬白話》(散文隨筆類)。
1998年,受聘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續任北京交大、中國政法、西安交大等多所大學客座教授、兼職教授。
曾獲「中國首屆十大青年新銳人物」、「全國首屆反偽科學特別貢獻獎」、「全國科普先進工作者」、「改革開放30年傑出社會人物」提名。1999年,美國《亞洲周刊》「中國當代最具影響力50人」之一。
司馬南既心性沉潛手不釋卷,又個性張揚詼諧輕狂。崔永元笑他「有語言暴力傾向」,方舟子稱「不必懷疑他的真誠」。他肆無忌憚跨界招搖,多年活躍在媒體上。上世紀末因揭穿神功大師而聲名大噪,系公認的「反偽鬥士」;新世紀變身「政治保守派」,著書立說捍衛「特色文化」的中國政治制度,猛烈地抨擊西方「普世價值」,引發強烈爭議。
孔慶東,男,漢族,學者,中共黨員,1964年生於黑龍江哈爾濱市,祖籍山東費縣。
孔子第73代傳人,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主攻中國現當代文學,兼及思想文化評論。
人物經歷
1964年9月22日生。
1983年自哈爾濱市第三中學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96年獲博士。
本科畢業後師從於北大中文系的兩位名師:是錢理群先生的碩士、嚴家炎先生的博士。主攻現代小說與武俠小說,語言駕馭出色,文章不僅生動有趣且憤世嫉俗。
現任北大中文系教授,主要從事現當代小說戲劇研究和通俗文學研究,兼及思想文化批評。曾經在韓國梨花女子大學任教2年。人稱「北大醉俠」。
方舟子,本名方是民,1967年9月生於福建雲霄縣。1985年畢業於雲霄一中,考入中國科技大學生物系。1990年本科畢業後赴美留學。1995年獲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先後在美國羅切斯特(Rochester)大學生物系、索爾克(Salk)生物研究院做博士後研究,研究方向為分子遺傳學。1998年起主要從事寫作和網站建設,是《新語絲》月刊和同名網站的創辦人。
自1999年以來,方舟子設立新語絲網站,通過發表自己的文章以及刊登網友文章,揭發中國科學界和教育界的學術腐敗現象,批判新聞界的不真實報道,以及批判基督教、偽科學、偽氣功、偽環保,批評中醫等。
方舟子同時是許多知名平面媒體的專欄作家,並且出版過一些以科普和反學術腐敗等為題材的著作。由於在評判時的雙重標准、話語霸權以及無端構陷,加上報復心強烈,方舟子本人和他的言論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爭議,並被懷疑部分行為有商業目的。
方舟子多次被人告上法庭,有三次敗訴。其與肖傳國 、丁祖詒兩個案件敗訴之後,拒不履行判決,均被強制執行。
5. 北大孔慶東說美國好,不戴口罩也不會被道德攻擊,你怎麼看
疫情過後,國家要嚴查專家,教授,名人,發表的言論。如有貶低中國,誣陷中國的,一律停用,
他贊成不帶口罩,讓他去疫情重症區轉一圈看他去不去,他這是為了討好美國昧著良心說的,就是一漢奸。實際情況的確如此,學子們接受釋疑解惑是鼓吹西方式的論調思維,崇尚西勢灌輸的自私慾望的個人自由和行為,就是西方輸出培養出來的馬仔走卒。在文化界,媒體娛樂圈這種公知太多,端著碗吃著肉還要去砸鍋賣鐵,拿著高薪享受高福利待遇卻不知恩,跪舔喝了幾天“洋水”式生活的西方,常常發表一些奇談怪論,來抹黑祖國、民族、人民的發展和生活理念。自私作祟私慾彭漲,唯我獨尊,心中沒有國家利益、沒有民族精神、沒有百姓民眾的普世幸福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能教出好學子,培養出合格人才。解決培養什麼樣的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是教育界尤其是高校的重點教改方向。不適合或不適應教學者應清理清除,凈化純潔師資隊伍,以適應國家犮展戰略的需求,教育培養出合格人才。
因為完全的自由被束縛,雖然物質上己達到社會的上層階層,但精神的放縱沒有完全放開,這包括政治方面和社會經濟方面,也就是西方社會所說的自由。(所以這一類人是親西方的)。而中國有幾干年歷史的中國目前是社會主義國家,其價值觀是不同於西方的自由主義價值觀,這就必將與既得利益者發生矛盾,而目前正處在這一關健時期,出現了廣大無產階級與既得利益者之間的矛盾,產生了一種現象,像方方們既得利益者罵廣大網友為無知和素質低下,而廣大網友則罵方方們為漢奸走狗。這種罵戰到底誰能贏?目前由於政治經濟和信息的全球化,決定的因素很多,好象無法判定。但我們可以從歷史的角度看就可以略知一二。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朝代的更替很多,總結一句話就是人民是歷史的建造者,這是主流,其它一切都是拉圾,最終被時間所溶滅,不管你是作協主席還是優秀教師或教授,一切都是歷史的垃圾!終將被淘汰!
6. 北大 孔慶東 簡介
孔慶東,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祖籍山東,系孔子第73代直系傳人。1983年自哈爾濱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錢理群先生的開山碩士、嚴家炎先生的博士,主攻現代小說與武俠小說,語言駕馭出色,文章不僅生動有趣且憤世嫉俗。著作有《北大往事》《47樓207》《黑色的孤獨》《口號萬歲》《青樓文化》《井底飛天》《金庸俠語》《空山瘋語》等。
主講人簡介:
孔慶東,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祖籍山東,系孔子第73代直系傳人。1983年自哈爾濱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錢理群先生的開山碩士、嚴家炎先生的博士,主攻現代小說與武俠小說,語言駕馭出色,文章不僅生動有趣且憤世嫉俗。著作有《北大往事》、《47樓207》、《黑色的孤獨》、《口號萬歲》、《青樓文化》、《井底飛天》、《金庸俠語》、《空山瘋語》等。
內容簡介:
一、「武」是武俠小說的基本要素,於是很多人便根據這一特點,把「武俠小說」叫做「武打小說」,或者是不屑一顧,或者是進行圍追堵截。可見,「武」這個字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但是,很多人對「武」的理解卻並不正確。那麼,「武」這個字的確切的含義究竟是什麼?
二、真正的武俠小說,不僅是娛樂性極強的文字游戲,同時也是精妙的文學藝術。金庸的武俠小說就是這樣的藝術。它不渲染暴力、血腥的場面,而是相反,它不僅滿足了我們無法實現的俠客夢,而且還帶給我們許多美的享受。那麼,金庸的武俠小說與眾不同之處,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三、在金庸的筆下,還有很多武功喚起的是我們對人體的想像力,它通過武功來對人體極限進行探討,它使我們產生很多疑問,人能跑多快?能跳多高?能舉多重?這種對人體極限的探討,跟中國古代的武俠小說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與西方的表現方式又有哪些差異?
四、對於人的身體到底向何處發展,金庸在他的武俠小說中,用武打的形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超乎常人的想像。而且,金庸的武打描寫是既不重復他人,也不重復自己。甚至,他小說中的人物,會什麼樣武功,平時使用什麼樣的兵刃,也像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中所安排的那樣,都是非常嚴謹的。
五、如果我們去讀金庸的武俠小說,不難發現,在金庸的筆下,越是武功高強的人,他越不注重兵刃,越不肯使用兵刃。武功高強的大俠,通常他喜歡用掌。即使使用兵刃,也是用那種裝飾性很強的劍,而較少使用那種實用性很強的刀。那麼,這反映了什麼樣的文化現象和歷史淵源?
(全文)
朋友們,大家好!在上一講中,我們探討了傳統武俠小說中的武功問題。我們通過探討傳統武俠小說中的武功,可以發現,正是在現代階段,武俠小說中對武學的光大,它成為了新派武俠小說,把紙上武學寫到登峰造極程度的一個基礎。那麼這一講,我們在這個基礎之上,著重來探討以金庸為代表的新派武俠小說中的武功描寫。金庸的武俠小說,已經成為二十世紀最有代表性的大眾文學之一。那麼通過金庸小說中的武打描寫,我們看一看,我們到了二十世紀的下半葉,中國文化中對於「武」這個概念的探討,已經達到了什麼樣的高度?
盡管金庸的小說可以從方方面面來進入,但是既然它也屬於武俠小說,我們不妨也從「武」這個角度來觀照一下。但是我們主要講的,不是說金庸小說寫的武打好,還是不好,而是透過「武」來看一看這個概念在中國文化中的豐富的含義。
正因為武俠小說它的一個基本要素是「武」,所以社會上頗有一些人把「武俠小說」叫做「武打小說」。很多中學老師他沒收學生的武俠小說,他的理由就是不許看武打的,意思是看這個書,孩子會經常打架。但是在我看來,小孩子打架未必就全是壞事。如果一個民族的小孩子從小都不打架,這個民族必將會滅亡。這不是我聳人聽聞,絕不是我聳人聽聞。因為一個人人都手無縛雞之力的民族,她怎麼能有生命力呢?它沒有生命力。我們看一看,那些我們所尊重的所謂強盛的民族,小孩子從小是隨便打架的。但是不要打壞了,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來打架。至於說,看武俠小說會不會影響學習?這個沒有經過統計。我們經過考察的是,許許多多的大人物,著名的人物--政治家、科學家、軍事家、文藝人才,小的時候都讀過武俠小說。
最近剛剛去世的數學大師,陳省身先生,我注意看他的生平,小的時候也是讀《封神演義》、《三俠五義》、《說岳全傳》,小的時候也是讀這些作品的。這些作品極大地開闊了青少年的想像力,他將來哪怕是搞數、理、化的,都一樣使他有比較大的成就。之所以社會上那麼多人對武俠小說有誤解,關鍵是我們對「武」這個概念有誤解,對「武」這個字理解得不正確、不到位。「武」,我們往往想這個字的時候,這個字能不能翻譯成外語?我們想一下「武」這個字,如何翻譯成外語?其實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因為中國歷史太悠久了,中國的文明史太悠久了,很多中國文化的概念,是上古時期形成的。當我們形成這個概念的時候,其他很多文明還沒有達到類似的程度,其他很多民族還在樹上爬著呢!還沒有形成跟我們能相對等的觀念。比如說,「武」。
我們很古就有「武」這個字了,古代有個軍事家就叫孫武。這個「武」是什麼意思呢?難道「武」是打架嗎?他媽媽、他爸爸給他起個名字叫「孫打架」?他叫孫武是這個意思嗎?「武」怎麼翻譯?是暴力嗎?是戰爭嗎?是搏鬥嗎?都不對,但是似乎又沾點邊,似乎好像都有關系。那麼我們把「武」這個字拆開,武的結構是什麼呢?是兩個字,一個是止,一個是戈--停止的「止」,干戈的「戈」,止戈為武。那麼把這個字拆開之後,我們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啊!原來「武」,不是說要拿起武器去打別人,而是要止戈--放下武器,放下武器為武。當我們想到這個一層意思的時候,對「武」這個字的理解,就一下子豐富起來。可是是不是說,完全不打架就叫「武」?誰也不打架,把武器都扔了,毀掉,又不絕對是這樣。止戈--首先你要有戈,沒有戈,你止的什麼戈呀?沒有武器,你放下什麼武器呀?佛家有句話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沒有屠刀,你放什麼?一個人手無縛雞之力,誰也打不過,然後你說,我愛好和平,這不是可笑嗎!根本沒有實力的人說「愛好和平」,那不是欺人之談,就是一個懦夫之談。
所以說,「武」這個字包含兩個意義,首先你要有武器,然後你要放下武器。所以說,中國概念中這個「武」字,它本身就包含了戰爭與和平兩個要素,戰爭與和平同時含在這裡面,就它的戰爭與和平對立統一的關系,已經天然地包含在中國人對武字的理解里,這裡面有搏鬥,又有停止搏鬥。所以正確理解這個概念,是很不容易的。
我們今天講,今天是一個和平、發展的時代。但是和平發展的時代,是不是讓我們把軍隊都解散,武器都銷毀,那樣能不能和平發展?和平發展靠什麼來保證?如果我們沒有人民解放軍的萬里長城,我們怎麼能夠和平發展?所以,偏於左和偏於右的理解,都會造成麻煩。那麼社會上很多人理解不好武俠小說,就是因為他把「武」簡單地想像為暴力、打鬥--而也的確社會上有那麼一些數量不少的武俠小說,粗製濫造的武俠小說,確實裡面充滿了無聊的、低級的打鬥,成為一種某種意義上的武打教科書。那些書確實產生了不好的影響,所以那些書是使武俠小說被一些人看不起的真正的原因。
如果有人說,自己不喜歡武俠小說,那是可以理解的。前幾年,王朔先生批評金庸小說的時候,他講的一些道理,對於金庸的小說可能是不合適的。但是對於其他一些武俠小說,它是擊中要害的。王朔先生說,那些武俠小說一上來就沒有理由地亂打一氣,誰跟誰好像都懷著深仇大恨似的,上來沒什麼道理就亂打一氣!我們知道,金庸小說不是這樣的。但是確實有一大批小說是那樣的,所以對那些小說來講,王朔先生批評得有道理。
那麼為什麼武俠迷們普遍地推崇金庸的小說呢?其實,我知道很多讀者,只喜歡讀金庸的小說,並不喜歡讀其他武俠小說,道理何在?也就是金庸的武俠小說,它抓住了「武」的豐富的內涵,它不是把「武」變成一個打架的展示,用一個藝術術語來說,叫「武戲文唱」。金庸就是充分地做到了「武戲文唱」。「武戲文唱」本來是一個京劇術語,京劇裡面有武戲,有文戲,那麼優秀的作品,多數是文戲。但是武戲裡面也一樣地出大師,比如說,蓋叫天--一樣地出大師。那麼怎麼能夠出大師?如果這個武戲,只是在台上折跟頭,打把式,這成不了大師的。武戲要文唱,武戲要唱出精神,唱出文化來。從金庸的作品來看,金庸的「武戲文唱」,他就是做到了把武打給藝術化、道德化、觀賞化。如果不這樣,如果你是反藝術的,不好看的;你是反道德的,不合倫理的,那就不會擁有那麼多的,熱愛他作品的讀者。如果我們今天藉助視覺藝術的術語,可以說金庸筆下的武打是具有視覺美的。這一點,不太容易理解。
有人說,打架還有什麼視覺美嗎?是不是在美化暴力呢?這一點,我們要拋開具體的道德立場來客觀地看待。在人的本性中,是有一種要觀賞力量,觀賞災難的這樣一種潛在的慾望的。比如說,我們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遇到災難,可是,大家都喜歡看災難片。災難片的票房是很高的。美國大片演一個地球毀滅,一艘船沉沒,觀眾非常多,都喜歡看那種非常刺激的、非常風險的影片,為什麼?這透露出一種,人性中什麼樣的奧秘?我們一大幫人坐在一個黑暗的大廳裡面,自己很安全,吃著薯條,然後看著銀幕上人家在倒霉,在地震,在山崩、海裂,這是一種人的本性。人在他人的災難中,切實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安全感。當那個時刻你意識到,啊!俺是生活在幸福之中的!這是人的一種本性。就跟看災難,看暴力,本來是合乎人的本能的,但是人要把這個本能,和現實中的道德區別開,你不能在現實生活中,去幸災樂禍,在現實生活中幸災樂禍的這種東西呢,應該在藝術中得到化解。而金庸所寫的這種視覺美的武打,就是合乎這樣的審美規律的。我們很多人在閱讀金庸作品中的武打場面時,感受到的不是血腥的暴力,不是那種讓人浮躁,讓人想打架的那種感覺。沒有人讀了金庸的小說,想出去跟人家打一架。我沒有接觸到這樣的讀者,沒有人閱讀的時候,會產生生理上的反感。我們如果在現實生活中,看到兩個人打架,如果這兩個人會功夫的話,也許會打得很好看,但多數打架是不好看的,有的時候看到打架,我們會產生生理上的反感。如果一個人把另外一個人打得頭破血流,我們會覺得不忍卒睹,特別是女同志會覺得很惡心,絕對不去看它,會本能地捂住眼睛,因為它不美,它會使人生理上惡心。這一點,金庸的小說和其他一些作家的小說,是有區別的。
比如說,古龍也是著名的武俠小說家,但是古龍寫武打的時候,有的時候會故意地渲染一些血腥場面,帶著血腥之氣,這個也未必就是說不對的,這可能有古龍自己的藝術上的考慮,他就是要讓你看一看,這一劍是如何刺進去的,鮮血是怎麼從喉嚨上迸出來的,他也許就要這樣寫。但是,中國人的傳統審美習慣,不習慣這樣寫。我們看一看中國傳統的藝術,中國的電影,中國的電視,每到出現殘暴場面的時候,我們是把它省略過去。我們中國人拍電影,比如說,殺頭場面,刀舉起來,一落,然後下面的場面是省略的,或者銀幕一片紅,代表人頭已經砍下來了,不會讓你看見,切切實實地把那個人頭割下來,這是合乎中國人審美習慣的。
而其他一些民族的藝術,往往不是這樣的。我記得我小時候,一開始,我們看的都是中國電影,比如說,革命烈士受到敵人嚴刑拷打,那個皮鞭舉起來,落下去,沒有看到他落到人的皮肉上面,下面就省略了。後來我看到其他民族的一些影片的時候,一開始感到很震驚,原來電影可以這樣拍,就眼看一刀落下去,把人的胳膊切下來,胳膊就掉在地上了。一開始我覺得人家的電影怎麼拍的,拍的很真實,一開始我覺得很真實,帶著欣賞的態度去看。但是過了一段,就覺得心理上很不舒服,或者說,覺得這個東西很刺激,刺激的結果是使人並不舒服,看了電影之後回去,影響我吃飯、睡覺。這個時候反過來想,原來我們中國人早就想到這一點了。這樣是不好的藝術,或者這樣叫做粗糙的藝術,因為它沒有更好的招,所以只好用這個血淋淋的場面來刺激人。
比如說,現在一些影視作品。比如說為了表現壞人,壞人打好人,掄起大棒子,掄起大刀、大槍,把這個老百姓打得血肉模糊。那麼其實這是在渲染一種暴力的場面。而金庸的小說就不是這樣,他不會去仔細描寫那個受傷人的那個傷口,那個傷口怎麼腐爛,上面爬了多少蟲子,不會這樣寫。他不寫那個令人惡心的畫面。而這恰恰是符合中國傳統審美的。金庸筆下的武打,在很多場合看上去不是武打,而是舞蹈。
武打和舞蹈的區別,比如,我們舉一個例子,洪七公和黃蓉在過招的時候,洪七公教黃蓉功夫,兩個人打起來,一個老人,白發飄飄;一個少女,青春紅顏。兩個人閃展、騰挪,緊張地打鬥起來。你看上去,好像是武打,其實在你心裡喚起的審美效果,那是武打嗎?不,那是芭蕾舞--你得到的審美享受,是跟看芭蕾舞一樣,那是芭蕾舞中的一場雙人舞!
而金庸本人是學過芭蕾舞的,金庸專門去學過芭蕾舞,所以說那個場面你說是打,其實是舞。由這個例子,我們可以想到,金庸筆下許許多多的場面。其實,你看到的都是舞,你看到好像是舞台上,和屏幕上的那種帶有藝術規律的人體的動態,你欣賞到的是一種人體動態美,而不是擊打美,不是擊打到人身上那種痛覺的美,而是一種動態美。還有很多的武功,在金庸筆下喚起的,是我們對人體的想像力。
我在上一講的時候講過,武俠小說進入20世紀之後,武打發揚光大,得到格外的突出,而在古代的武俠小說中,沒有這一點,劉、關、張也好,李逵、林沖、武松也好,他們的武功都講得很粗略,沒有說過他師父是誰,他學的是那一派的武功,他是從哪個山上下來的,都沒有。他們好像原來都生活在我們身邊,像宋江,衙門里做一個小官,李逵做一個小勞子,都是政府幫忙的人。或者有的是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就是打魚的人,都是普通的老百姓,沒有講他們練過什麼武功,沒有講誰師父傳給他。然後,後來他們自己聯合起來造反,就跑到梁山上,所以這個武功描寫很簡單,沒有講他們一刀一槍怎麼練的。為什麼會這樣?
那麼我們就聯繫到古代社會和現代社會的不同,就能夠發現一些原因,因為在古代人對自己的身體是充滿自信的,古代人解決很多問題,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要靠自己的身體親自去解決,來了客人你要燒茶嘛,你要自己去劈柴,自己去點火,自己把那個壺放上去,自己把水倒出來,每一個環節都靠自己的身體去解決,而不會現在你「啪」,一摁煤氣就著了,沒有這事。我們現在這身體越來越沒用,身體越來越是一個廢物,人的身體到了20世紀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古代的時候,打架要靠人身體來解決,要靠人的身體與人的身體的搏鬥來解決,即使你拿著兵刃,還是身體在操縱這個兵刃,所以肉搏是古代解決戰斗最直接的方式。所以那個時候,人沒覺得這個身體是沒用的,人和身體是合一的,我就是我的身體,我的身體就是我。而自從人類的戰爭,進入了熱兵器時代之後,自從我們可以不靠肉體,來幹掉對方之後,他就離得很遠,按拇手指頭一動,「啪」,那人倒下了。這是很奇妙。不管我有勁沒勁,他180多斤,我只有80斤,我可以打死他,這事很奇怪,自從這個事出現之後,情況就變了,特別是到了二次大戰以後,肉體根本就不用見面,不但不接觸,可以不見面就解決問題。坐到辦公室里一按電鈕,可以毀滅成千上萬人的身體,到了這個時候,人的異化就加深了。馬克思講,大規模的工業生產之後,帶來了人的異化。但是馬克思那時候還沒有預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可以異化到這樣的程度,就是不拿殺害成千上萬人的生命當做一回事。當我們用自己的一個身體,打敗了另一個身體,把他摁在下面的時候,我們會清清楚楚地看到這個殘酷的場面。可是當你站到了辦公室里,毀滅了成千上萬人身體的時候,你不覺得這是殘酷的,這和玩電腦游戲差不多啊。玩電腦游戲的時候,隨便殺了很多「人」,孩子們就覺得很好玩。長大了以後,還是坐在這個辦公室里,還是一按滑鼠,毀了很多人,他覺得,這不過是數字的增長和減少而已,對身體沒有感覺了,不會感到別人流淚,流血,不會感到別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所以到這個時候,人的身體還有什麼用!
這是現代人心裡邊迸發出來的一個問題,身體和生命的關系是什麼?我們的生命真的是裝在我們的身體里嗎?所以到了這個時候,作為東方文明代表的武俠小說,它就不自覺地展開了,對人的身體極限的探討。那麼在西方,西方是通過體育來探討,通過奧運會模式來探討這個問題。
人們為什麼對奧運會越來越痴迷,奧運會原來並沒有這么瘋狂,到了現在這個四年一屆的奧運會,牽動著全球的人的心,大家都願意看奧運會。仔細想,很奇怪的,奧運會很單調、乏味,每次都是那些項目,跑一跑,扔一扔,跳一跳,怎麼這么多人去看哪?到底在看什麼啊?奧運會它不斷地追求打破記錄,就使得我們人類對自己的身體,不斷地發生懸念。比如說,短跑一百米,到底可以快到幾秒?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誰拿金牌的問題,這是對人身體的追問。以前有人說,100米不可能跑進11秒,後來被打破了;人家說,不可能跑進10秒,被打破了……這個記錄不斷地被打破,人就開始瘋了,這人能跑多快?看你到底能跑多快?人到底能幹什麼?
所以,這里「極限」的概念就帶來了--我們就會問,人能跑多快?能跳多高?能舉多重?一個人赤手空拳能夠打倒多少人?這都成了問題。而這些問題在武俠小說中,以想像的方式被描寫出來,人體能夠玩出什麼樣的花樣?這是有深刻的哲理的。比如,有一路科學家預見,說人身體以後越來越沒用,說過一百年,人就剩下一個大腦,而細胳膊短腿了,因為胳膊腿沒什麼用了,身體越來越弱。然後,還有一路科學家預見,正好相反,說由於科技的發展,人可以吃很多葯,可以有很多健身的措施,以後人身體會越來越強壯,會比古人身體還好,科學家的意見就是不統一的,這個不統一恰好說明,我們現在處在一個疑問的階段,我們不知道,我們的身體將來向何處發展。
回到金庸的小說上來,金庸的武俠中的武打,他所帶給我們的想像,是空前的,之所以他小說這么有魅力,在武這個方面,超越了前人。梁羽生先生曾經說過,武俠小說可以沒有武,但不能沒有俠。梁羽生的這句話,他是要強調俠的重要性。但是,也可能他過於強調俠的重要性了,這個「武」重視得不太夠。所以梁羽生先生筆下的武打,讀得少了,會覺得很精彩;讀得多了,你不免會覺得,有雷同之處,有一些場面似曾相識。所以像古龍等一些作家,就曾經調侃過過,模仿過他的一些寫法、套路。而金庸筆下的武打,就像他的小說一樣,他不但每一部小說,是絕不雷同的,他筆下的武打都盡量做到不雷同;他筆下的人物,每個人使用什麼兵刃,採用什麼武功,都不是隨便安排的。而是像《水滸傳》一樣,它直接繼承古代最偉大的武俠小說《水滸傳》,根據每個人的性格和命運,根據此時此地的情況來安排。
我記得小的時候,讀《水滸傳》,我讀《水滸傳》是在舉國上下,評《水滸傳》的那個時期。那個時候批判《水滸傳》,說一部《水滸傳》好就好在「投降」。然後就那個時期我是上小學,就把《水滸傳》讀得滾瓜爛熟,一百單八將人物姓名、外號,使用什麼兵刃,都記得非常清楚。那個時候就覺得,兵刃是這個人的一部分,因為在《水滸傳》的作者看來,每個人使用什麼兵刃,是不能脫離他的性格的,他的打法,和這個人的靈魂是一致的。比如,我們想像李逵,李逵這樣一個人,「黑旋風」李逵,他必須使用兩把板斧。假如說,李逵不使用這個板斧,他使一柄輕飄飄的寶劍,這就不是李逵了。馬上李逵這個形象就垮了,就因為這個兵刃使得不對就垮了。就因為李逵這個形象,所以他兩把板斧是離不開的。魯智深就必須使鑌鐵禪杖。每個人不能換的。而金庸筆下的武功和兵刃,也幾乎都是不可換的。你必須達到這樣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深入人心。特別是主要人物,他的性格和他使用的武功一起留在了讀者的腦海里。比如說,梅超風的武功是什麼?「九陰白骨爪」。梅超風因為她這個人的性格是陰冷的,是毒損的,所以她使用這種「九陰白骨爪」的武功,一爪戳下去,人家的腦袋上就出現九個窟窿,她每天晚上弄一些骷髏擺在山頂上,在那裡練,戳這些骷髏。所以梅超風這個形象是很恐怖的,武功和她的人格是一致的。
而像洪七公,像郭靖,像蕭峰這樣堂堂正正的大俠,他所使用的代表性武功,就是「降龍十八掌」,一掌是一掌,排山倒海,以實力為後盾,光明正大。還有一種武功叫「打狗棒」,他如果使用兵刃的話,他使用「打狗棒」,也是打的是狗,非常朴實的一種武功。蕭峰還曾經使用過,最基本的武功,叫「太祖長拳」,是一種武術中的入門的招法。但是它看上去很簡單,但是在高手的使用下,是威力無窮。我們看金庸寫這個高手武功,打出來說是如長江大河一般,綿綿不絕。我們看,這不正是一種,中國文化的象徵嗎!它不講究那些奇怪的、陰損的東西,而是說無窮的後力,「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樣的精神。
我們還不難發現,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越是武藝高強的人,他越不肯使用兵刃。最高的大俠喜歡用掌,多數人喜歡用掌,偶爾也用兵刃。用兵刃,一般用劍,劍這種東西是很不實用的。在實戰中,比如說,在我們中國古代的軍隊中,到漢朝的時候,基本上就普及了刀了,軍隊中一般的士兵都使用的是刀,因為在長期的戰爭證明,劍是不適用的,劍是一種裝飾性的兵刃。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古龍和梁羽生,古龍筆下的俠客喜歡用刀;而梁羽生筆下的俠客喜歡用劍。
刀和劍,不僅僅是簡單的兩種工具的區別,說差不多吧,拿來都能刺,都能砍,都能切。不是這樣的。每一種工具,在我們腦海中喚起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比如,古人說:「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他為什麼不說「二月春風似菜刀」呢?一說是「菜刀」,這詩就沒了。它必須「似剪刀」,工具都是一樣的,功能差不多,但是不可換。
刀和劍就代表兩種人生境界。劍是什麼?劍代表的是一種貴族的境界,一種貴族的風度。古人出門都要佩戴寶劍,佩戴劍不是為了打架,這是一種身份,知識分子出門都要帶劍,孔子出門就是戴劍的。知識分子出門戴劍,不是說我今天路上,可能要遇見一場打架,我今天出門跟人家撞車了,我跟他干一場。不是這樣,戴劍是代表一種身份,就好像現在的人出門,挾個小皮包,表示自己這里邊,有點什麼信用卡之類的,挾著,是一種身份。古人戴劍就像我們今天戴錶一樣的,過幾年換一個款式,它是一種裝飾物,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而刀是適用的,刀代表一種平民精神,代表一種下層社會的人士,對自由的追求。所以劍是名士派頭的。比如說,現在有一些知識分子,或者有一些所謂的「中產階級」,他家的客廳里邊掛一把劍,從哪個旅遊點買來的,從頤和園買來的,峨嵋山買來的,回家掛在那裡。我家屋裡也掛一把劍,是我去年跟金庸華山論劍,人家發給我一個紀念品,我也掛在這屋裡,表示一種風雅。沒有人到我的屋裡,看見牆上掛一把劍,會覺得我這人愛打架;警察到我家裡來,也不會產生任何懷疑,不會說,這是凶器,我們帶走了。但是我的屋裡,不能放這樣一把大菜刀吧,掛一把菜刀,性質就完全變了。雖然它倆功能差不多。
所以現在有些作家喜歡寫劍客,有些作家喜歡寫刀客。比如,現在有一個作家叫楊爭光,他是電視劇《水滸傳》的編劇,他就喜歡寫刀客,有一部作品拍了電影,在國際上獲了獎,叫《雙旗鎮刀客》,這個電影是拍得很好的,因為他覺得,刀客是一種更現代的,更自由的精神,而金庸筆下的這個俠客呢,使用的武器是林林種種,多種多樣,各有不同的功用,而那些一流的大俠為什麼更喜歡赤手空拳,不用兵刃?這就是說明,他們對自己的身體,擁有無窮的自信,不用靠兵刃,靠什麼兵刃,打架是以赤手空拳為上,我生長在東北,我從小也接觸過很多黑道上的朋友,這些朋友就是打架,以操傢伙為不恥,動不動打架就操傢伙,這人是被人看不起的。當大哥的打架不能操傢伙,操傢伙就說明你本事不夠。或者兩人打架先約好了,拿不拿東西,拿不拿武器,你拿殺豬刀,我拿一把軍刺;如果是功夫很高的人,說讓對方,說你拿一個棒子,我赤手空拳,你打敗了我,我認輸。所以說赤手空拳,表明對自己功夫的自信,他們不需要藉助外在的力量。其實這裡面是包含著,一種儒家的精神的,儒家的「修、齊、治、平」的理想,就是我修養我個人,我自己的內功修養好了,外在的問題自然解決,儒家講內聖而外王--我內部修養好了之後,你外在的東西,你自然地來迎合我,而不是我去強行地征服你。修心為上,治國、平天下,自然解決。這正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先把自己的事搞定了,其他的情況都是無往而不勝,所以這種思想,就最後都能夠落實到武打上面。
這一講就講到這兒,謝謝大家!
(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7. 孔慶東妖言惑眾,禍國殃民,其罪當誅!
司馬南移民美國,他又整天捧金家臭腳,他們怎麼就那麼虛偽 而且這些騙子的謊話居然也有少數人相信! 朝鮮人民那麼苦,他居然絲毫不同情!只替朝鮮權貴捧臭腳。這些人永遠不會站在人民一邊。
8. 孔慶東說《有翡》是俠文化的回歸,你如何看待影視劇中「俠文化」的輸出
最近在騰訊視頻熱播的電視劇《有翡》一直頗受爭議,一方面是質量的不滿,一方面是俠義精神的理解。而近日北大教授孔慶東就發文力挺《有翡》,說《有翡》是俠文化的回歸,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一,《有翡》講了什麼內容?
《有翡》是由趙麗穎,王一博主演的電視劇,根據小說《有匪》改編而成,講述的是少女周翡經歷成長之後。和少年謝允仗劍天涯的故事。而在這個過程中,男主角謝允與她互幫互助共進退,二人攜手闖江湖。在這場江湖浩劫之中呢,周翡受到了江湖前輩的指點,在一路過關斬將過程中不斷精進自己的武藝,也不斷地平息一場場的江湖動亂,最終兩人成為江湖一代新秀,周翡成長為一代少女宗師。
9. 北大孔慶東素質很高嗎
他素質高不高我不知道,但只是覺得他罵香港人這事有點過了而已,內不過我非常支持他草記者容,我覺得他罵記者罵的好,是個男人,尼瑪現在還談素質??誰錢多誰就有素質,我反到看不起那些躲在陰暗的角落裡批評這個那個怎麼不好那個不好的人!有種就出來像個男人,有話就得說出來,不要支支吾吾,敢做敢認!
10. 關於旅遊,這十本書你讀過了嗎
1、第一本自己看的課外書:《十萬個為什麼》 2、第一本小學老師介紹看的課外書:《愛的教育》 3、第一本初中老師介紹看的課外書:《《阿Q正傳》》 4、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5、曹雪芹的《紅樓夢》 6、路遙的《平凡的世界》 7、錢鍾書的《圍城》 8、卡夫卡的《變形記》 9、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10、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 》僅供參考,你的認可是我解答的動力,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