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遊景區與美國國家公園
① 國內去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旅遊,航班一般是降落在哪裡
這需要看你在美國來那邊從哪裡源作為起點,要是你自己自由行只要你喜歡和方便你落在那裡都可以,要是跟團的話那就得看團隊線路和出發點,比如走四方旅遊網就洛杉磯、丹佛、鹽湖城、舊金山出發線路所以你可以根據情況選擇就近機場
② 喀斯特與遺產旅遊
可溶性岩石經水(主要是地下水)溶蝕作用為主產生的各種地表和地下地形以及作用的過程,稱為喀斯特或岩溶。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喀斯特(岩溶)有中國南方喀斯特(South C hinaKarst)(中國)、豐芽—格邦國家公園(Phong Nha-Ke Bang National Park)(越南)、下龍灣(HaLongBay)(越南)、普林塞薩港地下河國家公園(Puerto-Princesa Subterranean River National Park)(菲律賓)、穆魯山國家公園(Gunung Mulu National Park)(馬來西亞)、什科茨揚溶洞(kocjanCaves)(斯洛維尼亞)、阿格泰萊克喀斯特和斯洛伐克喀斯特溶洞(Caves of Ag''gtelek Karstand Slovak Karst)(斯洛伐克和匈牙利)、普里特維采湖國家公園(Plitvice Lakes National Park)(克羅埃西亞)、皮林國家公園(Pirin National Park)(保加利亞)、多落米蒂(The Dolomites)(義大利)、猛獁洞穴國家公園(Mammoth Cave National Park)(美國)、卡爾斯巴德洞穴國家公園(Carlsbad Caverns National Park)(美國)、格拉瑪的德桑巴爾科國家公園(Desembarcodel Granma National Park)(古巴)、黥基·德·貝馬拉哈自然保護區(Tsingyde Bemaraha Strict Nature Reserve)(馬達加斯加)等。
一、中國南方喀斯特(South China Karst)
(一)遺產特徵
「中國南方喀斯特」是中國第一個跨省聯合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項目,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和廣西,地理坐標北緯25°13′15″,東經107°58′30″,核心區47588公頃,緩沖區98428公頃。它是全球濕熱帶到亞熱帶喀斯特景觀最壯觀的範例之一。
喀斯特即岩溶地貌,是發育在以石灰岩和白雲岩為主的碳酸鹽岩上的地貌。中國喀斯特具有面積大、地質演化復雜、地貌多樣、生物多樣性豐富等特點。中國南方喀斯特主要可分為三個區域:雲南石林喀斯特、貴州荔波喀斯特和重慶武隆喀斯特,總面積達146016公頃。這一區域集中了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形地貌。中國南方喀斯特面積占整個中國喀斯特面積的55%。
雲南石林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和展示分別形成於早二疊世、晚白堊世—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現今四個時期石林喀斯特的地區(梁永寧,2007);貴州荔波喀斯特寒武紀—三疊紀碳酸鹽岩沉積達8000多米,晚古生代以來復雜的地質演化形成了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錐狀喀斯特地貌(梁永寧,2007);重慶武隆喀斯特完整地展示了整個峽谷喀斯特的發育演化系統,包括地下河、崩塌漏斗(天坑)、天生橋、洞穴、峽谷等諸多要素,完整地體現了峽谷喀斯特的演化過程,也反映出自古近紀以來整個峽谷喀斯特系統的演化歷史(熊康寧等,2008)。
雲南石林喀斯特有植物889種,哺乳動物42種,鳥類87種,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44種,魚類12種;貴州荔波喀斯特有植物1532種,哺乳動物59種,鳥類137種,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75種,魚類43種;重慶武隆喀斯特有植物558種,哺乳動物46種,鳥類174種,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48種,魚類64種。
(二)遺產旅遊
中國南方喀斯特經歷了長期的地質年代,是地球重要而典型的自然地理特徵和喀斯特地貌形態,既保留了地質歷史時期古喀斯特遺跡,又代表了重要的和正在進行的喀斯特過程。
雲南石林以「阿詩瑪」為代表的彝族文化資源與喀斯特自然資源有機融合,形成一道獨特的石林風景線。雲南石林既是自然的風景,也是人文的風景,與石林相伴的彝族撒尼人的生活風情,不僅創造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還創造了多姿多彩的以「阿詩瑪」(彝語金子般美麗姑娘的意思)為代表的民間文化藝術,其獨特的語言文字、內涵豐富的詩文傳說、斑斕絢麗的民族服飾、火熱豪放的民族歌舞、古樸粗獷的摔跤競技、風格奇特的婚喪嫁娶,無不體現出古老民族的文化韻味和地域特徵。長詩《阿詩瑪》成為中國少數民族的敘事長詩經典,被譯為20多種文字在世界廣為流傳;電影《阿詩瑪》享譽海內外……
荔波喀斯特位於貴州省東南部的荔波縣,是貴州高原和廣西盆地過渡地帶錐狀喀斯特的典型代表。貴州荔波完好的生態系統,喀斯特原始森林、水上森林和「漏斗」森林,合稱「荔波三絕」。荔波喀斯特最醒目的景觀是錐狀喀斯特,最典型的類型是峰叢喀斯特和峰林喀斯特。荔波地處貴州南部的黔桂邊界,是布依族、水族、苗族和瑤族等少數民族聚集處,有獨特而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
重慶武隆喀斯特主要景區包括天下第一洞芙蓉洞、亞洲最大的天生橋群、全世界罕見的後坪天坑。武隆地區憑借喀斯特地形地貌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旅遊、遺產旅遊、文化旅遊、休閑度假、會展節慶和科考探險等六大旅遊產業。武隆已經成為西部最大的戶外運動基地:越野、攀岩、穿峽、探穴、漂流等,一年一度的武隆國際戶外山地運動公開賽,更成為戶外愛好者們的快樂營地。
2007年,中國南方喀斯特(South China Karst)作為自然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二、豐芽—格邦國家公園(Phong Nha-Ke Bang National Park)
(一)遺產特徵
豐芽—格邦國家公園位於越南廣平省(Quang Binh Province),地理坐標北緯17°32′14″,東經106°09′05″,佔地面積85754公頃。豐芽—格邦國家公園的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歷史源於古生代(大約4億年前),是亞洲最古老的喀斯特地區。由於經歷了巨大的構造變化,這個公園的喀斯特景觀異常復雜,具有許多典型的地貌特徵。這一廣闊的地區,一直延伸到寮國邊界地帶,在長達65千米壯觀的岩層范圍內布滿了眾多的溶洞和地下河。
(二)遺產旅遊
豐芽—格邦國家公園是亞洲最古老的喀斯特地貌。洞深邃寬大、洞內溪流清澈。洞中景色奇妙,石壁色彩繽紛,鍾乳石光怪陸離。豐芽—格邦國家公園是地質作用的產物,它為這一地區的地球演變歷史提供了大量的證據,對於人們了解該地區地形、地理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豐芽—格邦國家公園已成為越南著名的旅遊勝地。
2003年,豐芽—格邦國家公園(Phong Nha-Ke Bang National Park)作為自然遺產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三、下龍灣(HaLongBay)
(一)遺產特徵
下龍灣位於越南北方廣寧省,地理坐標北緯20°53′60″,東經107°05′60″,佔地面積150000公頃,包括大約1600個島嶼和小島,構成了一幅石灰岩溶蝕岩柱的壯觀海景。由於地勢陡峭,大部分島嶼杳無人跡,未受人類的影響。超乎尋常的生物影響為這一地區突出的自然美景增添了幾分色彩。
下龍灣風景區共分3個小灣,在碧波萬頃的海面上,石灰岩島嶼星羅棋布,有尖峰聳峙的岩柱和形狀奇特的鍾乳石和石筍。下龍灣的魚類有上千種,在島上還棲息有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和各種鳥類。
(二)遺產旅遊
下龍灣以景色瑰麗、秀美而著稱,大大小小的島嶼錯落有致地分布在下龍灣內,堪稱奇觀。下龍灣擁有豐富的地質旅遊資源,是越南最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Phuc,2008)。每年,下龍灣吸引數以百萬計的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1994年,下龍灣(HaLongBay)作為自然遺產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0年擴展。
四、普林塞薩港地下河國家公園(Puerto-Princesa Subterranean River National Park)
(一)遺產特徵
普林塞薩港地下河國家公園位於菲律賓的巴拉望省(Palawan Province),地理坐標北緯10°10′00″,東經118°55′00″,佔地面積5753公頃。這一國家公園以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和地下河而著稱。河流的特點之一是直接流入大海,河流下游受潮汐影響。這一地區還是重要生物多樣性保護區。該公園包括完整的「山脈和海洋」生態系統,以及亞洲一些非常重要的森林。
(二)遺產旅遊
普林塞薩港(公主港)(Puerto Princesa)是巴拉望的首府。普林塞薩港地下河國家公園位於普林塞薩港市西北大約81千米(Maac-Aguilar,2008)。公園的最高點聖保羅山海拔高度為1028米。公園90%多的地貌都是由聖保羅山周圍的尖銳咯斯特灰岩山脊組成。公園的主要景觀是長8.2千米的地下河和一些溶洞,洞內林立著壯觀的鍾乳石、石柱和石筍(Maac-Aguilar,2008)。普林塞薩港地下河作為國家公園建於1971年。巴拉望作為菲律賓西南部一個狹長形的海島,以它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和地下暗河的奇特面貌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它的地下河公園世界聞名。
1999年,普林塞薩港地下河國家公園(Puerto-Princesa Subterranean River National Park)作為自然遺產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五、穆魯山國家公園(Gunung Mulu National Park)
(一)遺產特徵
馬來西亞的穆魯山國家公園,位於沙撈越州(State of Sarawak)的婆羅洲島(Island of Borneo),地理坐標北緯4°07′59″,東經114°55′00″,佔地面積52864公頃,因其生物多樣性和喀斯特地貌而聞名,是世界上最有研究價值的熱帶喀斯特地區。公園包含17個植被帶,有維管植物3500多種。公園的棕櫚樹種類異常豐富,已知的就有20屬,109種。公園坐落在2377米高的穆魯山砂岩峰上。已開發的山洞至少達295千米,洞中景觀壯麗,並棲息著上百萬只蝙蝠。沙撈越洞穴,長600米,寬415米,高80米,是已知世界上最大的洞穴。
(二)遺產旅遊
穆魯山海拔2377米,公園以奇形怪狀的山巒與峰頂,還有無與倫比的懸崖與峽谷為特徵。這里還有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岩洞,數十個岩洞互相連通,被地質學家稱為「地下迷宮」。穆魯山國家公園成立於1974年,1985年正式對外開放。穆魯山國家公園以世界上最大的洞穴、碧綠的叢林、獨特的動物和植物、人跡罕至的神秘島嶼,成為一個吸引尋幽探秘者和熱愛大自然者的天堂。穆魯山國家公園每年吸引數以千計的國內外遊人到此觀光游覽(Hussain等人,2008)。
2000年,穆魯山國家公園(Gunung Mulu National Park)作為自然遺產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六、什科茨揚溶洞(kocjan Caves)
(一)遺產特徵
什科茨揚溶洞位於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喀斯特高原的比弗卡河谷最低地,離斯洛維尼亞首都盧布爾雅那西南約52千米處,地理坐標北緯45°40′00″,東經14°00′00″,佔地面積413公頃。斯洛維尼亞這一特殊的石灰岩溶洞系統包括坍塌的落水洞,深達200多米,長約6千米的地下通道,還有許多的瀑布,是喀斯特高原上的一大奇景,是世界最大、最長的溶洞之一。這處遺址位於克拉斯地區(原譯為喀斯特,地質學上的「喀斯特」名詞即源於此),這里是世界上研究喀斯特現象的著名地點之一。
(二)遺產旅遊
什科茨揚溶洞是世界最大和最長的溶洞之一,於1818年發現,1926年對外開放。洞內四季恆溫,常年保持在攝氏8度左右。它是由比弗卡河的潛流對石灰岩地層長期溶蝕而成。洞內高懸的鍾乳和挺拔的石筍,有的像巨大的寶石花,冰晶玉潔;有的似聖誕老人,笑容可掬;或似雄師下山,或如飛鳥展翅,五光十色而又千姿百態,蔚為奇觀。什科茨揚溶洞系列有些溶洞深達230米,溶洞中有鍾乳石、石筍和地下河,展示了喀斯特地形的演變過程。這里以什科茨揚溶洞為中心,建立了什科茨揚地質公園,還編寫了卡通式的教育手冊和游覽指南。
什科茨揚溶洞的4處主要岩洞為輝煌廳、帷幔廳、水晶廳、音樂廳,其中尤以音樂廳最為壯觀。它是一處高40米,面積約3000平方米的大岩洞,形似一巍峨宮殿。洞內音響效果極好,可容納近萬人,每年至少要在此舉行一次岩洞音樂會。
1986年,什科茨揚溶洞(kocjanCaves)作為自然遺產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七、阿格泰列克岩洞和斯洛伐克喀斯特(Caves of Aggtelek Karstand Slovak Karst)
(一)遺產特徵
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位於斯洛伐克南部和匈牙利北部交界處,橫跨喀爾巴阡山脈南部的丘陵地帶,地理坐標北緯48°28′32″,東經20°29′12″,核心區56650公頃,緩沖區86797公頃。這是一處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共有的世界自然遺產。復雜多變的岩層以及在有限地域內分布的712個洞穴,構成一處典型的溫帶喀斯特系統。作為熱帶與冰河氣候共同作用下的一種極其奇特的組合,使人們研究這一地區千百萬年以來的地質歷史成為可能。
(二)遺產旅遊
阿格泰列克洞穴於1978年被匈牙利環境與自然保護部門首次列為風景保護區,後於1985年以立法形式被重新確定為國家公園;斯洛伐克喀斯特則是在1973年被斯洛伐克文化部列為風景保護區。二者先後於1977年和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與生物圈計劃」。
關於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的研究很早就開始了。1794年,世界上第一個洞穴地圖就是在勘察該地的基礎上繪制的。如今許多科研和教育機構包括一些大學都會到這里作相關領域的研究。
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以獨特的喀斯特地形和自然的、生物的形成物而聞名於世,無論是從科學研究還是藝術欣賞的角度,其價值都是難以估量的。每年來此旅遊的遊人數不勝數,絡繹不絕。
1995年,阿格泰列克岩洞和斯洛伐克喀斯特(Caves of Ag''gtelek Karstand SlovakKarst)作為自然遺產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0年擴展。
八、卡爾斯巴德洞穴國家公園(Carlsbad Caverns National Park)
(一)遺產特徵
卡爾斯巴德洞穴國家公園位於美國新墨西哥州愛迪縣(Eddy County)西南瓜達盧佩河山脈(Guadalupe Mountains)山腳處,地理坐標北緯32°10′00″,西經104°22′60″,佔地面積18926公頃。公園由80多個溶洞組成,其中Lechuguilla溶洞最深為477米和最長達133千米。這一地區生長著大約800種耐旱的灌木植物。30多屬94種真菌被記錄在Lechuguilla溶洞。這里還棲息著哺乳動物64種、鳥類331種和許多爬行類動物物種。
卡爾斯巴德洞穴是由目前被發現的80多個洞穴組成的喀斯特地形網。它體積龐大,變化多端,還包含了許多精美的礦物質,展現了一個地質和生物過程的「地下試驗室」,為地質學家研究地質構造進程提供了完整的信息。
(二)遺產旅遊
卡爾斯巴德洞穴形成於2.8億~2.25億年前的二疊紀。雨水滲入瓜達盧佩山石灰岩山體的裂縫,溶解了松軟的岩石,刻鑿出隧洞和洞穴,留下的礦物質形成了各種造型。特別是龍舌蘭洞穴,在這里可以研究地質變遷的過程。
1995年,卡爾斯巴德洞穴國家公園(Carlsbad Caverns National Park)作為自然遺產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九、猛獁洞穴國家公園(Mammoth Cave National Park)
(一)遺產特徵
美國的猛瑪洞穴國家公園位於肯塔基州,地理坐標北緯37°11′14″,西經86°06′11″,佔地面積21191公頃,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洞穴群和地下長廊,也是石灰岩地貌的典型代表。這一國家公園及其地下超過560千米的長廊為多種植物和動物提供了棲息地,其中包括一些瀕危物種。
(二)遺產旅遊
猛瑪洞穴國家公園建於1941年。洞穴旅遊全年開放(聖誕節除外),活動項目包括徒步游、探險、釣魚、騎馬、泛舟游等。猛獁洞穴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自然奇跡向人類已有的對自然界的傳統認識提出了挑戰,高聳的石柱、狹長的通道以及開闊的岩洞讓人們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景區內,徒步旅行者會發現自己徜徉於一個廣闊伸展的空間中,周圍遍布地下湖泊與峽谷、瀑布與小溪、狹長的走廊與拱形穹窿的地質景觀。景區內的「鈣華之旅」(Travertine Tour)」和「洞穴之旅」(Cave Tour)讓遊人真正領略到地球科學的奧秘。
1981年,猛瑪洞穴國家公園(Mammoth Cave National Park)作為自然遺產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十、格拉瑪的德桑巴爾科國家公園(Desembarcodel Granma National Park)
(一)遺產特徵
格拉瑪的德桑巴爾科國家公園位於古巴東南部的克魯斯(Cruz)附近,地理坐標北緯19°53′00″,西經77°38′00″,佔地面積32576公頃。公園擁有上升的海底台地與仍在發展的喀斯特地形和地貌,既有蔚為壯觀的台地和懸崖,又有一些最原始的且給人印象深刻的西大西洋海岸懸崖,展現了具有全球意義的地貌、自然地理特徵和地質演變過程的例證。
(二)遺產旅遊
格拉瑪的德桑巴爾科國家公園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還有許多文化遺址。格拉瑪的德桑巴爾科國家公園很少接待遊客,估計每年來參觀這個公園的旅遊者(包括國內外)不超過1000人。公園的全體人員都經過良好的培訓,以便更好地服務於參觀者。
1999年,格拉瑪的德桑巴爾科國家公園(Desembarcodel Granma National Park)作為自然遺產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③ 中國國家公園有幾個求答案
國家公園概念的提出
「國家公園」的概念源自美國,名詞譯自英文的「 National Park」, 據說最早 由美國藝術家喬治·卡特林 (Geoge Catlin)首先提出。1832年,他在旅行的路上,對美國西部大開發對印第安文明、野生動植物和荒野的影響深表憂慮。他寫到「它們可以被保護起來,只要政府通過一些保護政策設立一個大公園…一個國家公園,其中有人也有野獸,所有的一切都處於原生狀態,體現著自然之美」。 之後,即被全世界許多國家所使用,盡管各自的確切含義不盡相同,但基本意思都是指自然保護區的一種形式。
1872年美國國會批准設立了美國、也是世界最早的國家公園,即黃石國家公園。自黃石國家公園設立以來,全世界已有一百多個國家設立了多達1200處風情各異、規模不等的國家公園。綜觀世界上各種類型、各種規模的國家公園,一般都具有二個比較明顯的特徵:一是國家公園自然狀況的天然性和原始性,即國家公園通常都以天然形成的環境為基礎,以天然景觀為主要內容,人為的建築、設施只是為了方便而添置的必要輔助。二是國家公園景觀資源的珍稀性和獨特性,即國家公園天然或原始的景觀資源往往為一國所罕見,並在國內、甚至在世界上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而特別的影響。
[編輯本段]國家公園的定義
國家公園是指國家為了保護一個或多個典型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為生態旅遊、科學研究和環境教育提供場所,而劃定的需要特殊保護、管理和利用的自然區域。它既不同於嚴格的自然保護區,也不同於一般的旅遊景區。
國家公園以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保護和適度旅遊開發為基本策略,通過較小范圍的適度開發實現大范圍的有效保護,既排除與保護目標相抵觸的開發利用方式,達到了保護生態系統完整性的目的,又為公眾提供了旅遊、科研、教育、娛樂的機會和場所,是一種能夠合理處理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利用關系的行之有效的保護和管理模式。尤其是在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利用矛盾尖銳的亞洲和非洲地區,通過這種保護與發展有機結合的模式,不僅有力地促進了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同時也極大地帶動了地方旅遊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到了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自從1872年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建立以來,國家公園在世界各國迅速發展。目前,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建立了近10000個國家公園。
設立國家公園,其主要的意義和作用大致可概括為三大方向:
一是景觀資源的保存與保護。
二是資源環境的考察與研究。
三是旅遊觀光業的可持續發展。
經過一百多年的研究和發展,「國家公園」已經成為一項具有世界性和全人類性的自然文化保護運動,並形成了一系列逐步推進的保護思想和保護模式。
一是保護對象從視覺景觀保護走向生物多樣性保護。
二是保護方法從消極保護走向積極保護。
三是保護力量從一方參與走向多方參與。
四是保護空間從點狀保護走向系統保護。
④ 土耳其旅遊景點是怎麼在國內火起來的
土耳其之所以會成為國內很火的旅遊景點,是由於這兩點原因造成的。第一點原因是土耳其確確實實很好玩,值得去遊玩一番。第二點原因是容易辦簽證而且格調很高。獨特的地理位置導致土耳其有著不一般的風情,宜人的氣候更是錦上添花。如果想去旅遊的話,那麼這些景點一定要去。
1、博斯普魯斯海峽
這個建築物也是奇景之一,是一個非常值得參觀的建築物。因為採用的是特殊且特有的材料,所以使得呈藍色狀態的。
⑤ 蘇楊:《中國國家公園與旅遊的關系解析》
1中國最美的十大名山
1 黃山
2 廬山
3 華山
4 梅里雪山
5 泰山
6 武夷山
7 玉龍雪山
8 四姑娘山
9 恆山專
10 稻城三神山
2中國屬最美的十大地質公園
1 雲南石林
2 五大連池
3 雁盪山
4 丹霞山
5 雲台山
6 興文石海
7 泰寧
8 翠華山
9 伏牛山
10 騰沖火山
3中國最美的十大森林公園
1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2 西雙版納原始森林公園
3 海螺溝冰川森林公園
4 白雲山國家森林公園
5 張家界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
6 四面山國家森林公園
7 尖峰嶺熱帶雨林森林公園
8 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
9 神農架國家森林公園
10 寶天曼國家森林公園
⑥ 法國有哪些著名的景點
1、埃菲爾鐵塔
埃菲爾鐵塔矗立在塞納河南岸法國巴黎的戰神廣場,於1889年建成,當年建成後的埃菲爾鐵塔還曾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得名於設計它的著名建築師、結構工程師古斯塔夫·埃菲爾,全部由施耐德鐵器(現施耐德電氣)建造。
它是世界著名建築、法國文化象徵之一、巴黎城市地標之一、巴黎最高建築物,被法國人愛稱為「鐵娘子」 。
2、凡爾賽宮
凡爾賽宮(法文:Château de Versailles)位於法國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會凡爾賽鎮,是巴黎著名的宮殿之一,也是世界五大宮殿之一,1979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3、香榭麗舍大道
法國巴黎的香榭麗舍大道位於盧浮宮與新凱旋門連心中軸線上,又被稱為凱旋大道,是世界三大繁華中心大街之一,也被人們稱作世界十大魅力步行街。
她橫貫首都巴黎的東西主幹道,全長1800米,最寬處約120米,為雙向八車道,東起協和廣場,西至戴高樂廣場(又稱星形廣場),東段以自然風光為主;兩側是平坦的英氏草坪,恬靜安寧;西段是高級商業區,世界名牌、服裝店、香水店都集中在這里,火樹銀花、雍容華貴。
4、巴黎凱旋門
凱旋門正如其名,是一座迎接外出征戰的軍隊凱旋的大門。它是現今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圓拱門,位於巴黎市中心戴高樂廣場中央的環島上面。
這座廣場也是配合雄獅凱旋門而修建的,因為凱旋門建成後,給交通帶來了不便,於是就在19世紀中葉,環繞凱旋門一周修建了一個圓形廣場及12條道路,每條道路都有40~80米寬,呈放射狀,就像明星發出的燦爛光芒,因此這個廣場又叫明星廣場。
5、聖米歇爾山
聖米歇爾山,又稱聖彌額爾山,是法國著名古跡和天主教朝聖地,位於芒什省一小島上,距海岸兩公里。小島呈圓錐形,周長900米,由聳立的花崗石構成,海拔88米。聖米歇爾山是天主教除耶路撒冷和梵蒂岡之外的第三大聖地,歷史悠久,自然風光優美。
6、盧瓦爾河谷
盧瓦爾河谷作為法國最大的旅遊景區:從盧瓦雷省(le Loiret)的敘利(Sully-sur-Loire)到安茹(Anjou)的沙洛那(Chalonnes-sur-Loire),盧瓦爾河谷提供了一條長達280公里的旅遊線路。
⑦ 中國有幾個旅遊景點
景點是有很多啦!不過中國有十大著名旅遊景點很不錯哦!
一 、萬里長城 (去過)長城始建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三世紀秦始皇統一中國,派遣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逐匈奴後,把原來分段修築的長城連接起來,並且繼續修建。其後歷代不斷維修擴建,到公元十七世紀中葉明代未年,前後修築了二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