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矽谷科技旅遊
㈠ 矽谷有什麼好玩的
對於一些到矽谷來觀摩考察的政商名流來說(尤其是那些所在國家GDP大於或等於加州的), 你的游覽大多會包含以下內容:首先和下列一些或者全部公司的創始人共進晚餐或午餐: Google, Facebook, Apple, Twitter, 外加一些知名的VC. 如果有時間,斯坦福大學的校長可能會陪你一塊逛下校園。還可能會去Intel或某個高新技術公司, 在某個讓人印象深刻的設備前合影留念。 這種"標准矽谷游"很像是去迪斯尼玩了趟叢林冒險,然後就認為自己是去過非洲了。 因為你和你的隨行人員分不清楚"曾經是創業公司的大公司"和"真正的創業公司"的不同, 你沒有看到造就今日矽谷的原因。
如果不是乘坐自己的747專機過來的話, 你可能需要這份指南,來了解到矽谷到底應該來看什麼(出於長遠考慮,這里所述區域擴大到到由聖克拉拉(Santa Clara)到舊金山(San Francisco)的沿途地區)。這份指南描述了一些可以到矽谷來"看"或者"做"的事情,主要適合兩類來訪者: "我想來旅遊觀光一下(比如在Facebook/Google/Zynga/Apple大樓外看看)" 或是 "我想理解那些大樓裡面正在進行著什麼,並到矽谷來工作"。 傳統的旅遊景點可以直接參考旅遊手冊,這里不再贅述。
黑客的矽谷旅遊觀光指南
矽谷以其說是一個地點, 不如說是一種心境。這里沒有巨大的紀念碑和宏偉的建築,沒有古代遺跡,也沒有關於公司或者VC的旅行團。從聖克拉拉(Santa Clara)到南舊金山(San Francisco), 是45英里的一片連著一片的居民區。過去50年在這塊不大的土地上發生的事幾乎可以說成是"創業大爆炸", 很像是雅典文明, 佛羅倫薩文藝復興, 或者1920年的巴黎。
加州夢
在來矽谷的路上,可以讀一下Paul Graham的短文, Jessic Livingston的《創業者》, 還有記得看看矽谷不為人知的歷史來了解本地人都不知道的故事。
阿圖市(Palo Alto) 跳動的心之一
把旅途的起點設在阿圖市, 站在Emerson街和Channing大道的交叉口, 你會看到一個青銅的地標, 真空三極體就誕生在這里。 走到367號Addison大街, 你會看到惠普公司那個著名的車庫. 加分項: 你能理解這三處的重要性以及為什麼HP改寫了矽谷的歷史。
中午的時候到阿圖的市區走走, 應該可以看到神采奕奕的工程師在去吃飯的路上各種爭論. 到Coupa Café這個擠滿了創業者的咖啡廳坐坐, 這里時刻都在進行著組隊或者融資(吵鬧和擁擠的空間使得你不想聽也不行). 或者去University Café以及the Peninsula Creamery看看創業中的工程師們;還可以在Il Fornaio吃個早餐,觀察下VC以及招聘者的日常工作。
斯坦福(Standford) ——大腦
開車沿著University大道向南, 直到Palm Drive大街. 把車停好徒步去轉轉斯坦福校園. 然後去科學和工程廣場(science and engineer quad), 注意那些建築上的名字:Gates, Allen, Moore,Varian,Hewlett, Packard, Clark, Plattner, Yang, Huang等等. 加分項:你知道他們是誰以及他們是怎麼開創公司的。你也可以命名一棟大樓,當然是等你IPO並且賺了3000萬之後。
Terman工程大樓(現已拆毀)是技術創業的起點, 試試看你是否可以旁聽到 Tom Byers, Kathy Eisenhardt, Tina Seelig的課,或者其他技術創業方面的講師。
到工程學院旁聽一節免費的創業領袖思想課程. 查下斯坦福創業網路的日歷或者BASES日歷看看哪裡有免費的活動。到斯坦福學生創業實驗室(譯注:貌似已停辦)看看,可以通過計算機論壇了解近期活動。 如果你有時間,可以到學校後面環山路走走, 順便也感謝一下CIA的基金。
山景城(Mountain view) ——跳動的心之二
然後開車到山景城, 沿著Google後面的Amphitheater Parkway, 瞻仰一下沿途的建築,他們基本上都是由一家已經倒閉的公司建立的, 一家曾經是矽谷最為炙手可熱的公司--硅圖(Silicon Graphics)(雪萊的奧西曼達斯可以說是對矽谷周而復始的創造性破壞的頌歌)。
這個街區的下一站是計算機歷史博物館, 很小卻又非常重要, 這個博物館存放了幾乎所有計算機時代和前計算機時代的文物(可以提前看一下博物館的活動日歷). 看完之後出來,距離Moffett Field(莫非特場)已經很近了, 這里你可以乘坐香腸式飛艇游矽谷, 如果當時是個晴天而你資金又充足的話,這絕對是一次令人難忘的旅行。
緊挨者莫非特場的是矽谷黑暗一面的核心--洛克希德導彈和太空公司(Lockheed Missiles and Space). 洛克希德公司1956年來到矽谷, 其工程師數量從0增長到2萬只用了4年時間。 他們位於森尼維爾(Sunnyvale)和阿圖市的裝配線生產了三代潛射彈道飛彈(Submarine-Launched Ballistic Missile)以及供CIA,NSA,NRO使用的間諜衛星. 當然人家謝絕參觀. 當你開車經過肖克利半導體的時候, 想想從這家如果沒死就和洛克希德工廠同歲的公司所衍生出來的每一家矽谷的晶元公司.
午餐時間到山景城市區的Castro大街則可以看到矽谷又個創業熱區. 晚上到Red Rock Café看看正在工作的靠咖啡提神的程序員。如果你還想看其他的博物館或者半導體相關東東, 開車到聖克拉拉(Santa Clara)看看Intel博物館.
沙丘路(Sand Hill Road) ——風險投資
當我們慶祝矽谷成為技術創新的中心時,要知道這不是故事的全部。創業和創新在這里爆發是因為風險投資的崛起。 可以說VC是創業生態圈中同樣瘋狂的另一半(聚集在矽谷的VC佔全美的42%)。
你可以在Woodside路的Bucks餐廳看到VC們邊用早餐邊工作,午餐的時候可以在Village Pub或者Madera聽聽他們抱怨最近的交易.你也可以在老的"VC中心",位於3000 Sand Hill Road的Restaurant 3000餐廳吃飯, 到了之後延周圍轉轉, 看看大樓的公司目錄, 你可能會對這些大樓枯燥的外表感到失望(有些VC為了離項目更近些,已經離開沙丘路這個發源地轉而到阿圖市或者舊金山開設辦公室)。 加分項: 你能站到大樓外面,穿上三明治板, 上面寫著願意"為了股份工作", 並且向人發放你的執行計劃和PPT列印版。
開車到Facebook創業時待過的位於阿圖市的那個房子(對,就像電影里一樣), 以及Google位於門洛帕克(Menlo Park)的第一個辦公室(Facebook的新總部也位於門洛帕克)。
然後再開到庫比蒂諾(Cupertino)繞著Apple的園區轉轉。Apple雖然不允許進去參觀但是有蘋果公司商店對外開放,與其他Apple Store不同的是,這里不賣電腦和手機,是全球唯一一個售賣Apple T-shirt和帽子的地方。
南舊金山(South San Francisco) ——生物科技天堂
如果你繼續駕車往北會路過舊金山的南部,以機場南面的半山坡上寫的"工業城市"而聞名, 在兩平方英里的區域內,聚集了72家生物科技公司, 包括: Genentech, Elan Pharmaceuticals, Amgen, Cell Genesys, Cytokinetics, Rigel, Onyx Pharmaceuticals, Solazyme, Catalyst Biosciences。
舊金山(San Francisco) ——創業公司的生活方式
繼續舊金山的旅途, 到Market區域南部的南部公園找地方停車, SoMa(South of Market)是Web 2.0創業公司的發源地和聚集地. 如果你是單身並住在舊金山, 關於走路還是騎車上下班比矽谷的其他區域更需要權衡利弊。 Café Centro是南部公園版本的Coupa Café, 也可以到美國芝士烤雞吃飯(此時你距離舊金山巨人棒球場--S.F. Giants ballpark只有幾個街區的距離)。
往北四個街區就是莫斯康會展中心(Moscone Center), 舊金山的主要會展中心。 去參加一個會展,即使你並不是那個行業的人。
伯克利
當斯坦福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作為一個科技大學不斷的和外部交流協作的時候,越過灣區位於舊金山東部的伯克利正在自顧自的忙著, 為什麼? 因為他們正在研究核武器。然後伯克利也開始緊跟潮流,創業精神很快在各個院系開花結果。 到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看一看, 那裡有諾貝爾獎,博物館,還有不少值得一看的東東。 然後去參觀1964年自由演講運動的發生地: 史鮑爾廣場(Sproul Plaza), 大學牌坊(Sather Gate)和電報街(Telegraph Avenue). 還可以去Cory大樓,Wozniak以及Soda大樓看看CAD, BSDUnix以及MEMS的誕生地。
矽谷的精髓在於交流互動而非高樓大廈
矽谷之所以是今天的樣子,是由於那裡的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互動。這是無法坐在車里或者只是在街上走走所能體會到的。你需要進入那些大樓, 參與那些對話。下面有一些建議如何做到:
如果你想有終極的創業體驗, 試試看能否幫那些去給VC融資的人拎包。然後做一隻牆上的蒼蠅,仔細聽著。
如果你想真正感受一些這里的文化,找三家矽谷公司申請一份工作面試, 即使你並不想去任何一家工作。面試的過程你會學到遠勝任何觀光游所能教你的矽谷公司文化。
參加至少3個技術方面的位於矽谷或者舊金山的聚會, 可以到Meetups或者Plancast尋找(Meetup上有很多內容,可以通過搜索"startup"並把結果限定在舊金山, 阿圖, 聖克拉拉三個城市).
查看iOS Developers,Hackers and Founders,106Miles,Ideakick的聚會。參加一個黑客馬拉松。 去之前訂閱創業文摘矽谷版。
找一家真正的3到10人規模的工作在擁擠的空間中的創業公司,在那裡坐上一下午。免費幫助他們寫會兒程序。舊金山有很多這種共享辦公室的創業公司。這里很容易了解到當你只有幾個聯合創始人並且沒有自己的車庫是什麼感覺。 拜訪: Founders Den, Sandbox Suites, Citizenspace,pariSoma Innovation, the Hub, NextSpace, RocketSpace, Startup House, The Hatchery,PeopleBrowsr, Dolores Labs以及DogPatch Labs, 到這里查看舊金山的更多地點。
開車到雷德伍德市(Redwood City)的Studio G, 山景城(Mountain view)的Hacker Dojo, 森尼維爾(Sunnyvale)的Plug & Play Tech Center. 聖何塞的Semantic Seed. 到這里查找共享辦公空間的更多地點。
想辦法加入Blackbox.vc和Sandbox Networdk. 看看最近是否有創業周末或者SVForum活動在灣區(Bay area)舉行.
混進位於Townsend大街153號9層的SoMa(South of Market)中心孵化基地, 嘗試被其中30個創業公司僱傭。
如果你在嘗試融資或者認識天使投資人,去之前試試通過AngelList來建立聯系.
嘗試運用你的創業技能加入這些活動: "Y-Combinator"的晚宴, demo day, 500 startups或者Harrsion Metal的活動。 參加一個Techcrunch活動. 當然還要參加一個精益創業聚會。
給自己找份工作。
永遠不走。
㈡ 美國矽谷是如何崛起的
矽谷的崛起主要得益於斯坦福大學。1891年10月1日,美國鐵路大王利蘭·斯坦福(1824-1893)為悼念早專逝屬的獨子小利蘭·斯坦福,創建了這所莘莘學子嚮往的大學。他斥巨資購買了5萬公頃的大片牧場的斯坦福大學,就座落在帕洛阿托。
20世紀30年代初,電氣工程系教授弗雷德里克·特曼(F。Terman)出任斯坦福大學副校長。他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導師正是第一台模擬計算機的發明者布希。布希對學生們一再強調:「大學不應該作為專修學問的象牙塔,它要成為開發和應用科技成果的大本營。」
特曼走馬上任以後,就把這一思想付諸實施。他從老斯坦福贈給學校的土地中劃出579英畝(1英畝約合4046。86平方米),創建一個高科技的「斯坦福研究園區」——以斯坦福大學為中心,集研究、開發、生產和銷售於一體的工業園區。這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矽谷」,特曼也因此被公認為「矽谷之父」。
㈢ 美國矽谷簡介
矽谷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北部的大都會區舊金山灣區南面,是高科技事業雲集的聖塔克拉拉谷的別稱。 矽谷最早是研究和生產以硅為基礎的半導體晶元的地方,因此得名。
矽谷是當今電子工業和計算機業的王國,矽谷是世界高新技術創新和發展的開創者和中心,該地區的風險投資佔全美風險投資總額的三分之一,矽谷的計算機公司已經發展到大約1500家。
矽谷的主要部分位於舊金山半島南端的聖塔克拉拉縣,主要包括該縣下屬的從帕羅奧多市到縣府聖何塞市一段長約25英里的谷地。
矽谷以高新技術中小公司群為基礎,同時擁有谷歌、Facebook、惠普、英特爾、蘋果公司、思科、英偉達、甲骨文、特斯拉、雅虎等大公司。
(3)美國矽谷科技旅遊擴展閱讀:
矽谷是美國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國信息產業人才的集中地,在矽谷,集結著美國各地和世界各國的科技人員達100萬以上,美國科學院院士在矽谷任職的就有近千人,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就達30多人。
矽谷附近的大學包括:
1、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2、聖塔克拉拉大學(Santa Clara University)
3、聖何塞州立大學(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4、卡內基梅隆大學西海岸校區(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West Coast Campus)
矽谷擁有大大小小電子工業公司達10000家以上,他們所生產的半導體集成電路和電子計算機約佔全美1/3和1/6。80年代後,隨著生物、空間、海洋、通訊、能源材料等新興技術的研究機構在該地區紛紛出現,矽谷成為美國高新技術的搖籃、世界各國高科技聚集區的代名詞。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矽谷
㈣ 美國矽谷有哪些高科技企業
美國矽谷有Facebook、蘋果、英特爾、惠普、思科、朗訊、英偉達等高科技企業。
1、Facebook——Facebook(臉書)是美國的一個社交網路服務網站 ,創立於2004年2月4日,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門洛帕克
(4)美國矽谷科技旅遊擴展閱讀:
1、矽谷(Silicon Valley),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的大都會區舊金山灣區南面,是高科技事業雲集的聖塔克拉拉谷(Santa Clara Valley)的別稱。矽谷最早是研究和生產以硅為基礎的半導體晶元的地方,因此得名。
2、矽谷是當今電子工業和計算機業的王國,盡管美國和世界其它高新技術區都在不斷發展壯大,但矽谷仍然是世界高新技術創新和發展的開創者和中心,該地區的風險投資佔全美風險投資總額的三分之一,擇址矽谷的計算機公司已經發展到大約1500家。
3、矽谷的主要區位特點是擁有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國頂尖大學作為依託,主要包括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還包括加州大學其它的幾所校區和聖塔克拉拉大學等等。結構上,矽谷以高新技術中小公司群為基礎,同時擁有谷歌、Facebook、惠普、英特爾、蘋果公司、思科、英偉達、甲骨文、特斯拉、雅虎等大公司,融科學、技術、生產為一體。
㈤ 矽谷旅遊怎麼樣,矽谷旅遊好玩嗎
是一次非常來愉快的美國之行,特別源是對領隊還有舊金山的導游印象深刻。領隊葛業雲服務非常到位,知識淵博,熱情周到,專業細心。舊金山的導游天津人知識面廣,非常有經驗。 建議遇到節日行程設計上考慮實際情況,這次因為聖誕節假期,影響了部分行程,從拉斯維加斯到華盛頓,正好趕上聖誕節,商店博物館都不開放,而聖誕節之前一天基本都在路上,如果可以行程錯後一天出發,就不會受到影響,而且平安夜在拉斯維加斯度過更好,原定的第二天參觀的兩個博物館也不受影響了。
㈥ 有矽谷有名的那些高科技公司的旅遊介紹嗎
蘋果,臉書,谷歌。。。。斯坦福,加大伯克利分校太多了,數不勝數。。。。。。
㈦ 矽谷給美國帶來了哪些貢獻
矽谷是美國科技產業的發祥地,也是當代高科技企業最集中的地方。因此,矽谷已成為各國研究和效仿的一種高科技產業發展模式。矽谷的成功不僅在於它擁有大量的風險資本,以及因毗鄰著名的學府而擁有眾多的高素質人才群體,更在於它在發展過程中所創立的獨特的、激勵創新的「矽谷文化」。
矽谷對美國新經濟的貢獻不僅表現在經濟增量上,更主要的還在於它發展了完善的市場機制和創立了有利於創新的文化。矽穀人在創業中營造了矽谷文化,而矽谷文化又進一步吸引、凝聚了各方優秀人才進入矽谷。實際上從長遠看,矽谷文化凝聚人才、發展經濟的示範效應和深遠影響大大超過了其經濟指標的增長。這種潛在影響是一種難以用數字表明的巨大財富和精神因素。美國各州也力求仿效矽谷,推出了一系列舉措,實行經濟結構調整,意在美國新經濟勃起的過程中,搏取稱雄地位。而在整個事態發展中,「文化」在經濟中的作用尤應引起我國民營科技園區企業的關注和思考。
1.矽谷文化的基本內涵
矽谷文化的基本內涵,概括起來就是「繁榮學術,不斷創新;鼓勵冒險,寬容失敗;崇尚競爭,平等開放;講究合作,以人為本」。
(1)繁榮學術,不斷創新。學術的自由發展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催化劑和助推器。民主、寬松、自由的學術環境有利於人們交流思想、溝通信息。在交流過程中思想碰撞產生的火花,必然會啟迪新思想、新創意。這些新思想、新創意往往會演化為高新技術的萌芽和新產業的起點。可見,繁榮的學術是矽谷一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共同基礎。在矽谷發展過程中斯坦福大學等知名學府不僅源源不斷地為之輸入了各類人才,也把大學良好的學風和學術傳統帶到了矽谷,孕育了矽谷鼎盛的學術研究、學術探索風氣,從而為矽谷提供了人才、智力和技術諸方面的強大支持。不斷創新,則體現了矽穀人時時、事事、處處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矽谷聚集了一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創新人才,這些知識型移民帶來了各國、各地的文化,而多種文化的不斷交織、交融,形成了特有的創新理念,這些新理念有力地推動了制度創新和環境創新。在這種創新氛圍的影響下,矽穀人的思想越發活躍、眼光越發敏銳,人們都分秒必爭地力求把一些好的創意轉變成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服務,並佔領市場。可以說,矽穀人無時無刻不在追求創新,這已幾乎成為矽穀人工作、生活的全部。正是這種不懈的追求促成了矽穀人才輩出,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的新圖景、新局面。
(2)鼓勵冒險,寬容失敗。在矽谷,人們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以及同業間、社會上的競爭都在不斷激勵人們勇於闖盪、敢於冒風險。近年來日臻完善的風險投資機制更是激發了矽穀人的冒險精神。越來越多的矽穀人體驗到冒險與機會同在。沒有冒險,就不可能有新的發展機會。而矽穀人在這種闖盪、冒險的創業中,又難免會有失敗的體驗,與局外人那種安份求穩、守株待兔的心態,是難以同日而語的。正因如此,矽穀人對失敗極為寬容,他們對「失敗是成功之母」、「創業的失敗孕育著成功」、「失敗對人的發展是一種財富」的理解和理念,已成為矽穀人普遍認同的明智態度,也成為人們冒險創新的一種內在精神動力。然而,在世界的許多地方,工作、技術或決策中的失誤、失敗往往被視為一種恥辱或污點,甚至會斷送一個人一生的前程。這種觀念必然助長、促成人們害怕失敗、不敢冒險的保守心理。在矽谷,許多公司會主動獎賞甘冒風險、積極參與的有膽有識者,卻不去懲罰冒險的失敗者。矽谷文化中對失敗的寬容,大大激勵、激發了員工大膽嘗試、勇於探索的創新熱情。應該說,矽谷中這種鼓勵冒險、寬容失敗的特有文化氛圍是人類智慧發展、文明發展達至一個新層次的新升華。
(3)崇尚競爭,平等開放。當今世界充滿了競爭,高新技術領域的競爭尤為激烈。在矽谷,每個公司乃至每個人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競爭、拼搏於競爭。在嚴密公正的市場競爭法則下,人們既著力於自身能力和水平的不斷提高,又注重在競爭中向對手學習,崇尚尊重對手,在平等中交流。在競爭交流中產生的一些好創意,往往也較易得到贊助或風險資本的支持。矽穀人這種海納百川的精神風格,使矽穀人可以毫無顧忌地充分發表個人的意見和觀點,同事或上司不僅會予以鼓勵,並會在充分評價的基礎上,認真吸納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矽谷的高開放度也促成了人才的高流動性,這種高開放性、高流動性,對吸引、凝聚高素質的人才,對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潛力,是至關重要的。
(4)講究合作,以人為本。矽穀人不僅具有強烈的個人、個體的創新精神和競爭精神,同時他們也十分看重團隊精神。人們普遍體悟到,在高新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代,任何事業的成功都不可能像過去那樣,僅依靠個人奮斗就能實現,而必須依靠協同、合作和群體的力量。《財富》雜志一位記者參觀矽谷後指出,「那裡的公司之間有一種讓人驚詫的合作,其緊密程度不亞於日本人,這種合作源於個人間的交流。」在矽谷高新技術產業得以蓬勃發展,根本上得益於人才的凝聚,而人才的凝聚則依靠「以人為本」的理念。人才受到普遍尊重,人的價值得到全面體現,讓員工有更多更公平的機會靠自己的才能富起來,則是矽谷成功的最大秘訣所在。公司普遍實行持股分紅制度,公司員工既是勞動者,又是所有者,這種激勵機制大大強化了員工的主人翁意識,有效激發了員工的創造潛力和工作上的投入和追求。
2.矽谷文化的本質特徵
通過以上分析,矽谷文化至少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本質特徵:
(1)矽谷文化是一種求異求新的文化。矽穀人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活動營造、構成了矽谷文化的核心內涵。這個文化內核又感染、影響了一切新到矽谷來的人。可以說,矽谷的空間充滿了求異求新的氣息,創新思維、創新活動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2)矽谷文化是一種豁達的移民文化。在矽谷有這樣一種說法,「矽谷就是由IC[,s]組成的。這不是指的集成電路,而是指印度人(Indians)和中國人(Chinese)。」這個說法道出了矽谷的移民基礎。事實上,矽谷還凝聚了除中、印之外的大量各國高科技產業的優秀人才。多種、多樣、多元文化的融合,已形成了矽谷多姿多彩、活力無限的移民文化。
(3)矽谷文化是一種人性、個性自由發展的文化。這里的自由不是無法無序,更不是無法無天。這里的文化包含了責任、義務、法制、平等、公正的共同准則和社會公德;是在透明的市場機制下,沖破一切傳統文化的束縛,在大家理性共識的基礎上漸進漸行發展起來的。
(4)矽谷文化是一種源自學術的文化。矽谷的誕生起源於斯坦福大學的教授和學生在這里的創業。這些開創先河的人們帶來了學術的種子,使矽谷成為學術充分融入產業、產業又依託學術發展的「風水寶地」。創業者們在創新過程中深知學術之重要、之可貴,他們珍惜珍重這個傳統,且代代相傳,使矽谷一直充滿著學術氣息。可以說沒有學術,就沒有矽谷,是學術孕育了矽谷文化。
(5)矽谷文化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文化。「以人為本」強調了人在經濟社會活動中的核心作用和根本地位,強調了人的價值——各種人的、每個人的價值能得以自我實現,強調了每個人得以全面自由發展的機會和條件。應該說,矽谷文化是「以人為本」這個理念的一種充分體現。
3.矽谷文化對民營科技園區企業發展的啟示
矽谷文化作為創新文化的典型代表,對加快我國民營科技園區的文化建設至少有以下幾方面的啟示:
(1)民營科技園區的發展離不開開拓性的創新文化。文化是人的社會活動中思想覺悟和精神升華的成果。一般來說,文化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文化是凝聚人心、鼓舞士氣的精神力量。文化形態可分為民族文化、區域文化、企業文化等多種。但是不管何種形態的文化,都必須持續創新、持續發展才能不斷獲得生命力。矽谷文化就是一種區域文化,它通過多國多民族移民帶入的多國文化的交融,凝結成了一種新型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創新文化。矽穀人正是依靠這種文化推動了矽谷地區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矽谷模式,這正是當代先進的創新文化對現實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一個鮮活實例。
(2)民營科技園區創新文化需要完善的市場機制。有學者對矽谷和128號公路產業帶作了比較研究,發現在多項發展指標中,矽谷由原來的落後到後來居上,且保持了蓬勃發展的勢頭,在凝聚人才、吸引資金、產業化水平、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等方面,均遠遠超過了128號公路產業帶。歸根到底是矽谷模式從一開始就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建立了完善的市場機制。政府、社會和產業界的分工也更加科學合理,更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而128號公路產業帶過多地依託政府的扶持,官方過多的參與導致相對僵化的機制和保守的觀念,在創新文化的發展上處於弱勢,因而表現為發展速度上日漸落後。矽谷模式一枝獨秀,使包括美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地區紛紛仿效,但迄今仍難以「克隆」出第二個矽谷,根本原因就是難以把矽谷文化移植過去。而矽谷文化的誕生發展和完善的市場機制是互為依存、互為促進的,這就透示出一個道理,創新文化需要完善的市場機制。
(3)民營科技園區創新文化需要高層次人才群體和民主自由的學術氛圍。高層次人才群體是創新文化的基礎,民主自由的學術氛圍是創新文化的保障。矽谷的發展就是一個充分的實證。近年來,在矽谷高科技產業界的大力游說下,美國擴大了H1-B技術移民簽證的數量,一些矽谷公司還採用沒有配額限制的J1簽證來促使雇員移民,然後設法在美國改變這些雇員的移民身份。這些通過不同渠道進入矽谷的高素質移民被認為是矽谷智力之源。正是這個來自各國的高層次人才群體,奠定了矽谷文化的基礎。學術是創新的思想源頭,民主自由的學術氛圍可以激發創新熱情、啟迪創新思路。如劍橋大學有個喝下午茶形式的學術沙龍,從歷史的進程看,這里的「下午茶」啟迪了一代代科學家成功的創意。諾貝爾獎得主F·桑格教授就是來這里喝茶交流,受到啟迪,完善了實驗設計,最終完成了噬菌體的所有DNA核苷酸的測序,這項成果使他第二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據說,這種喝下午茶的學術沙龍已「喝出」了6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矽谷,人們的學術交流則更為簡便、有效,隨時隨地都可以聊起來,在「聊」的過程中,許多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就有形無形地在產生、傳播和交流。這正是矽穀人創意新、點子多的根源。所以創新文化既要有高層次人才群體,更要有一個充分交流思想的寬松、民主、自由的學術氛圍。
(4)民營科技園區創新文化可以在一定的區域內發展起來。矽谷文化是矽谷區域內的創新文化,它不可能完全移植,但可以借鑒。事實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已通過借鑒矽谷的經驗,發展了自己的區域性創新文化。如日本的築波科學城、台灣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以及各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園區和民營科技園區。他們的成功,無不得益於建立了園區的創新文化。我們認為,借鑒國外創新文化的發展歷程,依託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科學園區,發展我國民營科技園區創新文化是完全可行的。一定要從大力營造學術氛圍、優化創業環境、凝聚大批高層次人才著眼。從吸引留學人員進園區創業,引入國外的創新文化理念來發展園區的創新文化,進而通過發展創新文化,更多地凝聚各類人才,共同促進園區的建設和發展。這才是科學之道、明智之道。切不可只重硬體、只重形式,剛投入一筆資金、鋪開一個攤子、擺開一個架式,就迫不急待地宣布自己是(或將是)中國的這個「谷」、那個「谷」了。睿智的人貴在清醒,真正的「谷」則貴在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由此內涵派生出來的「內勁」和活力。
㈧ 美國矽谷科技園區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矽谷抄科技園區從斯坦福工業園的建立起步,經歷了六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50年代及以前,主要發展國防工業和軍事技術產業。
第二階段:20世紀60年代,主要發展半導體產業。
第三階段:20世紀70年代,主要發展PC及區域網路產業。
第四階段:20世紀80年代,主要發展軟體產業。
第五階段:20世紀90年代,主要發展網際網路產業。
第六階段:2000年至今,主要發展移動通訊、生物科技與納米科技、清潔技術等。
㈨ 深圳市中美矽谷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深圳市中美矽谷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國的一家高科技公司,成立於2014年3月,回總部位於廣東省深圳答市。深圳市中美矽谷科技有限公司的主要產品有網站設計、手機移動端、app。深圳市中美矽谷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旅遊互淘」項目廣受媒體關注。獲得的成績如下:1:獲得美國矽谷startup21創業大賽20強2:獲得創業邦2014DemoChina大賽的優秀企業獎3:獲得深圳創新谷互聯網創業大賽的前三名
法定代表人:NI ZHENYU
成立時間:2014-08-12
注冊資本:4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0301111064818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中外合資)
公司地址:深圳市南山區蛇口工業六路9號(深圳創新谷孵化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