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化旅遊黎苗族
1. 海南省苗族和黎族的主要節日有哪些
樓上的苗族節日不是指海南苗族的,海南的你可以看它政府網站的介紹:
五指山內市主頁http://www.wzs.gov.cn/
黎族傳統文化精粹容http://www.wzs.gov.cn/ljw/LJW_1.HTM
苗族傳統文化精粹http://www.wzs.gov.cn/mjw/mjw_1.HTM
2. 黎苗族的黎族發展現狀
人口分布:
截止到1990年為111.099萬人。黎族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海南省中南部黎族苗族自治州,其餘散居在萬寧、屯昌、瓊海、澄邁、櫓縣、定安等縣與漢族雜居。 現有人口一百三十餘萬。黎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黎語支,文化特徵與中國南方的壯、布依等民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黎族又分杞、孝、潤、賽和美孚五個支族。
歷史由來:
黎族源於古代百越的一支,與壯、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著密切的關系。遠在秦漢以前,「駱越」的一支就從大陸渡海到海南島,隋代稱海南島居民為「俚僚」,即黎族的先人。「黎」作為黎族的專用名稱,約在宋代以後,一般認為「黎」為「俚」的轉化。黎族以土著海南島自居。他們在海南島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
新中國成立前,基本上處於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居住在保亭、樂東、白沙三縣交界五指山腹地的一萬多黎族還保留著原始家族公社殘余的「合畝制」。黎族人民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光榮革命傳統,特別是從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起,與漢、苗族人民一起進行革命斗爭,黎苗族聚居的五指山區是海南島的主要革命根據地。
語言文字:
使用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方言。由於長期與漢族接觸,不少黎苗族兼通漢語。使用漢文,1957年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宗教文化:
奉行祖先崇拜與自然崇拜。對「萬物有靈」的迷信很重。靠近漢族的地區受道教影響,部分地區還曾傳入基督教。在樂東番陽地區,村內有教堂。
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口頭文學豐富,民間故事和歌謠眾多,民間樂器有口弓(口弦)、鼻蕭、「拜」(排蕭)等。
習俗及社會:
黎族多同姓聚居,過去有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黎族婦女穿對襟無扣上衣和筒裙,有的地方穿套頭式上衣,束發腦後,扣以骨管,披綉花頭巾,戴耳環、項圈和手錫。婦女紋身,一般紋面部、手背及腳裸。四十年代以後出生的女子已經不紋身了。男子結發於額前或腦後,上衣無領,對襟。
五指山中心地區舊時住傳統的船形屋,山區黎族的住房,從側面看呈金字形,以茅草作頂、竹子作房架,用竹子或樹枝編成的籬笆上面再糊泥作牆。這種房子的房檐很矮,離地面僅一米。黎族村落多在山谷緩沖的坡地或山間盆地之中,村子周圍保留著茂密的樹木。平原村落的周圍種植著刺竹,形成營賽,故稱「黎賽」。黎族傳統住宅以茅舍為屋,稱為「 船形茅草房屋」,傳說這種住宅的造形,象徵著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遷居而來的。
3. 誰有海南保亭黎族苗族習俗資料
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兒女成年後即住在屋外的「寮房」里。婚後妻子一經在夫家定居,夫妻便與父母分居別炊。建國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談戀愛。盛行婚後不落夫家(婚後新娘返回娘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後,才定居夫家)的風俗。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視。離婚和寡婦再嫁比較自由。 黎族婦女束髻於腦後,插以箭豬毛或金屬、牛骨製成的發簪,披綉花頭巾,上衣對襟開襟無扣,尚青色,下穿無褶織綉花紋的統裙,盛裝時戴項圈、手鐲、腳環、耳環等,有些地方的婦女的耳環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稱「儋耳」。部分地區居民仍保留古代稱為「雕題」的文面、文身風俗,特別是婦女有文身風俗,一般從十二三歲開始至婚前陸續完成,個別有婚後完成的。文身工具是植物刺針、小竹木棒和植物染料。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臉、頸、胸和四肢等處。不同地區,文身圖案差別很大。這種習俗目前已基本消失,僅在偏僻地區能夠見到。男子結鬃纏頭,上衣無領對襟,下穿前後兩幅布的吊檐。這些衣服都以棉、麻為料,自紡自織自染自縫而成。飲食比較簡朴,以大米、番薯、玉米為主食,多以狩獵、採集所得為副食,只種少量蔬菜,且多從漢區引種。婦女愛嚼檳榔。住屋多為金字形茅屋,泥糊竹笪為牆。在白沙縣偏僻山區和合畝地區還保留屋頂似船篷,地板架空離地的船形屋。 農歷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會日子。會場一般設在開闊的橡膠林里,頭上綠葉蔽天,腳下「葉毯」鋪地,幽邃、涼爽、安謐。難怪「三月三」就成了當地人自由選擇配偶而被稱為「愛情節」。傳說遠古時代,聚居於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災。只有一對戀人坐在大葫蘆瓢里倖免於難,被漂流到燕窩嶺 邊。三月初三,洪水退去,倆人結為夫妻。男耕女織,生兒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勞作,又漸漸使黎族繁衍發展起來。後人奉他們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紀念。節日里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帶著糕點、粽子,小夥子們捕魚,姑娘們做飯烤魚,然後把祭品供於有天妃和觀音化石的岩洞口。拜祭畢,青年們來到活動會場,進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盪鞦韆等。夜幕降臨,岸邊燃起堆堆篝火,小夥子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及貝殼飾物在火光下閃閃爍爍。情歌婉轉,舞蹈漸起,由平緩抒情而進入歡樂奔放。有時一對對情人悄悄離開篝火旁,小夥子把耳鈴掛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發釵插在姑娘的發髻上,姑娘把自己親手精心編織的七彩腰帶系於情郎腰間,雙方信誓旦旦,相約明年三月三不見不散。因三月三從其來歷和主要活動內容來說,都與婚戀有關,故而也稱為愛情節。 喪葬儀式各地不同,合畝地區死者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以獨木棺土葬,不築墳立碑,葬後不再祭掃。 黎族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各地均以祖先崇拜為主,也有自然崇拜,個別地區還殘留著氏族圖騰崇拜的痕跡。黎族信鬼,特別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動,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黎族人們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偉績,並告誡後人,女子綉面\紋身是祖先定下來的規矩,女人若不綉面\紋身,死後先祖不相認--祖先崇拜,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節」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社會迷信鬼神、盛行巫術。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極少。 傳統地講,苗族對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認為是一種靈性的體現,因而對其頂禮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樹、山林等。此外,苗族認為一些自然現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語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兩詞並用。多數情況下,鬼被認為是被遺棄或受委屈的靈魂和工具所變成的,常給人類帶來災難、病痛、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謂東方鬼、西方鬼、母豬鬼、弔死鬼、老虎鬼等,被稱為惡鬼。而有靈性的自然現象常被認為是善鬼,具有一定的神性,如山神、谷魂、棉神、風神、雷神、雨神、太陽神、月亮神等。對於善鬼、惡鬼,苗族人的祭祀之法亦不同。對善鬼有送有迎,祭祀較真誠,對惡鬼則須賄賂哄騙直至驅趕使之遠離。 在許多地區,苗族還認為自然界存在許多精怪。比如牛在廄內以糞便蓋身或在廄內打轉、將糞踩成圓圈,豬吃豬仔或躺在食槽里,鴨吃鴨蛋,老虎進田,遇到兩蛇交尾,母雞發出公雞的鳴叫等均屬出現了相應的精怪。 在一些苗族地區,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薩、土地奶、家神、祭橋、水井等。土地菩薩苗語叫土地鬼,一般由幾塊石頭壘成,土地屋多為木製或用三塊石板搭成,極為簡陋,設於寨旁路口處或大路邊行人休息處。家神信仰存在於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設立「家神」偶像。祭橋流行於黔東南大部分地區。龍也是各地苗族的崇拜和祭祀對象。
4. 檳榔谷原生態黎苗文化旅遊區有遊客可以參與的活動嗎
檳榔谷,是海南唯一一個做海南民族文化最權威的地方,景區很大,裡面不僅有不版同主題的文化博物館,權還有很多互動體驗項目,比如高空滑索、鑽木取火、攀藤摘花、盪鞦韆、射魚等,值得一提的是裡面有場35分鍾的大型實景民族歌舞劇《檳榔•古韻》,場面很震撼,看完後就能了解海南三千多年的民族文化遺存。
5. 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遊玩下來需要幾個小時呢
檳榔谷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村、甘什黎村、黎村苗寨、《檳榔·古韻》(約回35分鍾)4大板塊答組成,全部游覽下來大約需要3—3個半小時的時間。因為是文化體驗型的景區,進入園區遊玩建議請一名講解員,這樣能感受到民族文化很多有趣、值得體驗的東西。
6. 海南黎苗族為什麼世代居住在深山老林
因為他們不習慣外面的世界
7. 檳榔谷原生態黎苗文化旅遊區離市區多遠
檳榔谷原生態黎苗文化旅遊區離市區幾百公里
檳榔谷的全稱是「甘什嶺檳榔谷原生態黎苗文化旅遊區」,景區內「甘什村」主要展示黎族文化,「原生態苗寨」主要展示苗族文化。黎族是海南島獨有的少數民族,又分為哈、杞、潤、賽、美孚五大方言區。海南苗族與其他省份苗族想比也有獨特之處。
8. 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好不好玩過兩天要去海南旅遊.
好玩滴 原生態原始熱帶雨林 建議您順便去看下保亭的七仙嶺 可以再看完檳榔谷之後去七仙嶺附近的酒店泡泡溫泉 第二天回三亞 這樣最完美了
9. 從三亞高鐵站到檳榔谷黎苗族文化旅遊區有哪幾路公交車
直達 城際1號線
1小時41分鍾 | 40.2公里 | 步行220米
三亞站
步行 150米
三亞火車站 上車
城際1號線 8站
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站 下車
步行 80米
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