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兩會旅遊新聞
⑴ 兩會熱點提案2017有哪些
2017年兩會提案一
網約車新政:從輿論嘩然到「最大公約數」
網約車(「專車」)是近些年出現的新生事物,方便了城鎮年輕人特別是白領的出行,但也引發了計程車與「專車」之爭,在多個城市出現了「的哥」包圍網約車司機抗議的情況。一些網約車企業通過「紅包」補貼搶占市場,沖擊了正常市場秩序;承運人責任主體不明確,存在乘客安全和個人信息安全等風險漏洞。
這就把負有道路運輸市場監管責任的交通運輸部,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而2015年4月國務院制定和印發了《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為網約車作為「互聯網+出行」的創新開了綠燈。交通運輸部處在中央政府倡導「互聯網+」和城鎮居民移動出行的雙重壓力中。
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時任交通運輸部部長的楊傳堂接受北京一份報紙采訪。記者問:您覺得私家車能進入專車運營嗎?楊傳堂答:「永遠不允許。」而談到司機抱怨計程車「份子錢」那麼貴時,楊傳堂答:「我覺得不能降,該多少就是多少。」在網民看來,政府主管部門是站到了計程車企業「特殊利益集團」一邊,輿論嘩然。
這兩段話都有特定語境。楊傳堂談專車時剛說過私家車開黑車不能保障服務和安全,偷稅漏稅,「政府部門要堅決打擊」;而談到「份子錢」,考慮到企業要為司機承擔三險等因素。
網約車問題的第二次輿論風波,是交通運輸部草擬了《網路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2015年10月在國務院法制辦網站公布。這份徵求意見稿要求網約車登記為出租客運,而計程車的報廢年限是8年;網約車經營者應當與駕駛員簽訂勞動合同,這勢必把眾多私家車主擋在門外。一些學者發表公開信,激烈地批評這是沿用傳統計程車行業的思維監管網約車,會阻礙移動出行新業態的發展。
在一個月時間里,徵求意見稿收到了6832條意見和建議。工作小組到21個不同類型的城市進行專題調研,召開了五十多次不同范圍、不同層次的座談會、論證會和咨詢會,還研究了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及香港、台灣地區出租汽車的法律法規和管理政策。2016年7月頒布《網路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對當初的徵求意見稿做出了重要調整:把網約車的車輛登記性質調整為「預約出租客運」,反映了新業態的特徵;考慮到網約車使用強度不比巡遊車,對車輛報廢給出了一個更寬松的空間,即行駛里程未達到60萬千米、但使用年限達到8年時,退出網約車經營,可轉成社會車輛繼續使用;明確平台公司可根據工作時長、服務頻次等特點,與駕駛員簽訂多種形式的勞動合同或協議,以滿足網約車靈活用工需求。
網約車改革,體現了中國政府以人為本、以乘客為本、鼓勵和包容創新的政策取向,兼顧平衡各方的利益和訴求,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通認可。
2017年兩會提案二
婦聯如何推動廢除嫖宿幼女罪
1997年3月全國人大通過刑法修訂案,將「嫖宿幼女」單獨定罪,規定「嫖宿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立法初衷是嚴厲打擊嫖宿幼女行為,因為嫖宿幼女罪起刑點是5年,而普通的強奸罪起刑點才3年。
問題的另一面是,強奸罪最高可處死刑,而嫖宿幼女罪的「頂格刑」才15年。貴州習水等地發生公務員、教師等性侵幼女案,但以「嫖宿幼女案」論處。由於幼女不是完全行為能力人,那些受害兒童不但身體受辱,頭上還頂著「賣淫」的帽子,引發舉國憤慨。
全國婦聯作為黨和政府聯系婦女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挺身而出。2013年5月,海南萬寧一校長帶小學女生在賓館開房過夜,由萬寧縣級市檢方向萬寧法院提起公訴。按現行法律規定,嫖宿幼女罪由基層法院管轄;而如果定強奸罪,鑒於情節嚴重可能判處無期徒刑以上刑罰的,則應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婦聯機關報《中國婦女報》刊發文章,呼籲《萬寧校長強奸幼女案應由中級法院審理》。最後,該案由海南省一中院「提級」審理,兩名被告人以強奸罪判處。
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女子學院教授孫曉梅多次提案,全國婦聯書記處書記洪天慧聯名二十多位政協委員提案,建議取消「嫖宿幼女罪」。2014年「三八」婦女節前夜,多位女性全國政協委員聯袂召開記者會,呼籲廢除「嫖宿幼女罪」。全國婦聯副主席甄硯大聲疾呼:「嫖宿幼女罪的罪名實際上從法律上給有些犯罪人員一個空隙,甚至是一個『免死牌』。」
2015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二審刑法修正案(九)時,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沈躍躍,全國人大內司委主任委員、前監察部部長馬馼,還有多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建議廢除「嫖宿幼女罪」,嫖宿幼女一律按強奸罪論處。
在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2015年8月29日閉幕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刑法修正案(九),備受爭議的嫖宿幼女罪被取消。
2017年兩會提案三
決策與民意的良性互動
國務院辦公廳提出「政務輿情回應」的命題,體現了建設回應型政府的要求。從「管制型政府」到「回應型政府」,需要及時了解民眾的意見、訴求,與社會合作,與媒體互動,對公共事務進行「共治」。重大公共項目開放決策參與,實際上是讓民眾為政府分擔責任。一旦經程序決議的項目再有爭議,政府所承擔的壓力小得多。網約車政策從徵求意見到正式出台,刑法有關嫖宿幼女罪的修訂,展示了對民意的誠懇和謙卑,體現了政府和立法機關與民意的良性互動。
一、政府和立法機關不具有「上帝的視角」,對公共事務的所有利益節點不可能從一開始就有精準的判斷。文學作品中「上帝的視角」,是指敘述者如同無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在同一時間內出現在各個不同的地點,了解過去、預知未來,還可隨意進入任何一個人物的心靈深處挖掘隱私。政府管理部門、立法部門對民意的征詢和吸納,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如「嫖宿幼女罪」的立法初衷恰恰是加大幼女權益保護力度,但在客觀上為性侵幼女提供了保護傘,這是立法者始料不及的。交通運輸部的網約車政策,是在輿論的質疑、呼籲、批評、批判甚至圍剿中,逐步走向完善,在消費者、司機、企業、平台等多個主體之間,力爭取得「最大公約數」。
二、主要負責人要做「第一新聞發言人」,釋疑解惑。楊傳堂任交通運輸部部長時親上火線,多次就網約車問題舉行新聞發布會,接受記者采訪。他坦率地表示:「網約車我坐過,我也請我的工作人員、司機都去坐過,有些中央領導同志也坐過,也體驗過。如何給它量體裁衣地提供一個辦法,這是我們在研究和制定指導意見和暫行管理辦法當中提出的。」這種「代入感」,表明政府部門負責人對民意感受有清晰的認知。而天津特大火災爆炸事故發生後,對於事故責任輿論洶洶,天津市前主要負責人直到第十次新聞發布會才露面,錯失了一個表明擔當的機會。
三、突發事件是有關部門表明價值立場的契機。在萬寧校長「開房門」中,《中國婦女報》發聲,嚴正表態,彰顯了婦聯組織的存在感。有時一個突發事件處置的示範效應,超過連篇累牘的政策解讀文章。在一些重大新聞事件中,政府部門和群眾組織如果失語,會被民意邊緣化。
四、在公共事務中,讓所有利益相關方充分表達關切。比如網約車,當初一邊倒批評交通運輸部設置過高門檻的網民,主要是網約車乘客或司機,他們在網上有較大的話語權。但別忘了全國還有260萬計程車司機,在網約車和計程車形成差異化服務之前,可能出現惡性競爭;還有城鎮老年人群,打車軟體加劇了他們路邊揚召計程車的困難。人民政府調和鼎鼐,既要聽取網路輿論的激越呼聲,也要關注網上「沉默的大多數」,還要關心那些壓根不上網的人群的利益。在「網路問政」的年代,不能丟了幹部下基層訪貧問苦的傳統。
2017年兩會提案四
代表委員議科技成果轉化:評價不能只看論文專著
薪資制度要更新
今年的政府報告中指出,「9億多勞動力、1億多受過高等教育和有專業技能的人才,是我們最大的資源和優勢。」當前我國面臨經濟轉型和升級的艱巨任務,科技創新及其成果轉化是我國實現經濟轉型和升級的關鍵,需要高校這一人才集聚地在經濟轉型升級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但目前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並不高。
全國人大代表、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顧海良針對現行科技人員薪資管理制度表示,「應該給科技創新者、產業轉化者的勞動更恰當的報酬,而不應該受限於現在的報酬薪金管理辦法,這樣才能鼓勵更多的教師做好這項工作。」
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李蘭娟則呼籲,「在轉化當中應制定推行相關政策,包括科研人員的待遇,怎麼樣更好地激勵科研人員的政策。只有把科技人員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只有激勵科研人員,才能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把科技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我們的科技強國才能實現。」
評價體系要改革
全國人大代表、湘潭大學原校長羅和安今年兩會特意提出《關於改革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評價指標體系進一步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建議》,他表示,很多高校在績效考核獎勵、職稱晉升等工作評價機制過於「簡單化」,挫傷了許多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與企業對接科研成果的積極性,使得更多科技人員想方設法發表論文、申請專利,這與國務院上個月發布的《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中,鼓勵研究開發機構、高校等將科技成果向企業或者其他組織轉移的要求相背離。
顧海良強調,當前改革科技成果轉化的評價體系,首先應將高校歷來以論文、專著等科研成果作為評價教師的唯一的或者最主要的指標這一傳統破除。
李蘭娟說,屠呦呦在中國傳統中醫葯方面做出巨大貢獻,她研究的青蒿素,最後被我們臨床所接受,治療了大量的病人,尤其是讓非洲的很多病人有了葯可以醫治,也得到了國際的認可。她表示,從此事可以得到啟發,我們評價一個人,評價他的成果,不能只看寫了幾篇文章,還應該看這個成果最後在轉化生產力方面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是不是真正得到了實踐的檢驗,得到了歷史的檢驗。
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王永慶也建議,將科技成果市場貼近度、轉化率、產學研合作的項目數量、項目帶動產業發展的產值等納入科研評價體系。
轉化平台要搭建
據悉,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只有10%,發達國家則在40%以上,許多科研成果還處於「沉睡」之中。如何破除科研立項、產出與實際落地脫節的問題?李蘭娟表示,「我們現在還亟需有要有一個轉化的平台,讓它經過這個平台再實驗,再轉變為大規模的生產,這有個轉化的過程。」
王永慶認為,應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水平,搭建不同層次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加快培育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加快培育技術經紀市場,建設一支懂專業、懂管理、懂市場的技術經紀人隊伍。
2017年兩會提案五
用高溫堆代替燃煤供熱可緩解霧霾問題
今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核建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王壽君做客人民網,找鋼網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戰略官郎永淳特邀主持這場訪談。王壽君表示,這次我作為政協委員的一個提案,就是用高溫堆代替燃煤發電機組供熱。
王壽君指出,雖然AP1000技術是美國的,但是首台(套)是在中國建造,美國也在中國之後。高溫氣冷堆也是這樣,第四代核電的很多堆在國際上都在研發,沒有作為商業堆。而中國的設備研發,全都實驗成功,作為商業堆來講,中國第四代核電就是成熟的。
王壽君表示,今年1月份的時候,與沙特簽了項目合作協議,給他建高溫氣冷堆。國內也在廣東、福建選了幾個廠址,都有望在2017年、2018年排上,作為新的堆型開工,首先第一個是核安全。其次,高溫堆除了安全以外,它最大的好處是它的多用途。「這次我作為政協委員的一個提案,就是用高溫堆代替燃煤發電機組供熱。」王壽君說。
王壽君進一步表示,北方城市一到冬天,霧霾比較嚴重,原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汽車尾氣,現在我們經常用新能源汽車來取代,或者是用高標號的汽油,把油品的質量提高。這是一個措施。
王壽君說:「目前還沒有一個辦法解決燃煤機組供熱的問題,還在燒煤。如果高溫氣冷堆來供熱的話,就解決了。降低PM2.5,我認為是很多中國人的一個願望和夢想。」
⑵ 摘抄一則兩會新聞(要有一個主題)
新聞與新聞報道
新聞界對新聞與新聞報道未做嚴格區分是造成新聞學理論一定程度混亂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在《新聞本體論綱》[1]中提出:新聞與新聞報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分屬於兩個不同的范疇。新聞是人在實踐中經驗並關注的新鮮事實,屬社會存在范疇;新聞報道是經驗事實的表象和陳述,是對新聞所做的報道,屬於社會意識范疇。關於「新聞」,我在《論綱》中已做了較為詳細的論述,本文試圖進一步對新聞報道加以論述,並在此基礎上對新聞(報道)的真實性進行重新審視。
一
李良榮在《新聞學概論》[2]中區分了「兩種新聞定義」,一種是「新聞是新近事實的信息」,另一種是「新聞是新近事實的報道」,並正確地指出,前者指的是新聞的實質內容,後者指的是新聞的表現形式。但在接下來的論述中,李僅僅抓住了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沒有看到兩者間的對立和矛盾,而在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問題上,李注重的恰恰是形式而非內容,因此,最終不但並未真正將新聞與新聞報道區分開來,而且把新聞的實質內容統一到了它的表現形式——新聞報道上。
現在我暫且把區分新聞與新聞報道的任務放一放,先來討論一下新聞學說界普遍認可的關於新聞定義的兩個基本觀點。它們似乎就像計算機語言中的默認點(default
positions),人們不假思索就持有這些觀點,因而任何對這些觀點的偏離都要求有意識的努力和令人信服的論證。一是新聞只能是信息或訊息,不能是事實,因為事實客觀存在著,無法移動,如我們不可能將一場火災或一次車禍搬來移去,而只能復制並傳播關於它們的信息;二是新聞必須經過傳播,即由這個人或這群人傳播給那個人或那群人,不經過這種傳播的只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可能是新聞。
我想從對這兩個默認點的發難開始。先看第一個問題。它涉及到我們長期以來對「事實」的基本認識。究竟什麼是事實?什麼樣的事實是新聞學研究中有意義的事實?總結我在《論綱》中的觀點:(一)事實不是簡單的事物,而是某事物具有某種屬性或某些事物具有某種關系,即客觀事物或現象的某種實際情況,如我們不能說「太陽」是事實,只能說「太陽從東方升起」是事實;(二)客觀事物或現象的實際情況具有無庸置疑的客觀性,不依賴任何人的主觀意志,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必須承認「自在事實」的存在;(三)但對人類社會來說,「自在事實」除了作為人在實踐活動中不斷經驗和認識的無盡源泉便一無所用,包括新聞學在內的一般人文社會科學(哲學除外)中研究的事實只能是那些在社會實踐中與人相遇、被人感知的事實,即「經驗事實」。
現在讓我們來看「經驗事實」。「經驗事實」一方面是客觀事物的屬性或關系向人的呈現,另一方面又是人對這些屬性和關系的把握和斷定,前者是基礎,後者是條件,兩者缺一不可。因此,新聞學中所研究的事實並不只是獨立於人的意識之外的「自在之物」或「自在之態」,而是為概念所接受、由主體斷定的客觀事物的實際情況的感性呈現,是被知覺到了的「自在之物」或「自在之態」,是知識經驗中的「自在之物」或「自在之態」。這時的事實已不再是它自身發生、發展的自然史或某些物理、化學屬性和關系的總和,不是只有通過自身某些能量、質量的投射才能得以傳播的屬態,而是通過命題能夠加以斷定、通過陳述可加以表達和傳播的感性知識。感性知識的可傳播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我們的分析能夠成立,那麼新聞學界普遍認為的事實不能復制和傳播的觀點就是錯誤的,而為此引進的「信息」概念也就是多餘的。事實上,幾乎所有用「信息」界定新聞的學者都會用「事實」來對信息做進一步的限定,都承認新聞不是一般的信息,而是「關於事實的信息」,因為信息這個概念實在太寬泛太模糊了。與其這樣,為什麼不直接用「事實」來定義新聞呢?根據我們的分析和理解,「關於事實的信息」其實就是「事實」,除此之外,實在想像不出它還能是別的什麼東西。
引進「信息」概念據說還有一個「重大理論意義」,就是釐清了新聞與宣傳的關系,使人們認識到新聞的內容是信息,而宣傳的內容是觀點(觀點難道不也是信息嗎?)。但在我們看,澄清新聞與宣傳的關系根本就用不著畫蛇添足地引進「信息」概念,而只需明確新聞就是人在實踐中經驗並關注的新鮮事實即可。數千萬年的共同社會實踐為人們提供了經驗外部客觀世界的基本認識形式,這些被有的哲學家稱之為「先驗形式」的背景條件決定了人們對「經驗事實」有著基本一致的認可度。正是在這種認可度范圍,我們說「事實勝於雄辯」。新聞是經驗事實,所有社會成員都有基本一致的認可度;新聞報道是具體的報道者(個人或組織)對經驗事實的陳述,除了上述基本認識
形式外,其中還包含著報道者自身特殊的「認識形式」,可以說,絕大多數新聞報道都凝聚著報道者的思想觀點。所以,拋開當初中國社會現實的政治根源不說,將新聞等同於宣傳的理論根源在於將新聞等同於新聞報道,而不是缺少了一個「信息」概念的引進。最初引入這個概念的學者們還有一個想法,就是試圖找出一個計算新聞信息量的辦法甚至公式,但20多年的實踐表明,這樣的努力是徒勞的。
此外,我們還贊同餘斯勇對用信息定義新聞提出的質疑:第一,作為一般的科學意義上的信息概念,至今還沒有公認的定義,因為目前學術界看法還不一致,世界上已經公開發表的「信息」定義,有人統計已有39種之多。更為滑稽的是,《牛津字典》在解釋「信息」時說「信息就是談論的事情、新聞和知識」;《韋氏字典》也認為「信息就是在觀察或研究過程中獲得的數據、新聞和知識」。如此顛來倒去、相互借用,倒是越解釋越糊塗。第二,用信息來揭示新聞現象的本質,那麼信息本身的本質又是什麼呢?它是物質的還是意識的?就連資訊理論的創立者維納自己也說不清楚:「什麼是信息,信息不是精神的,也不是物質的。」在這種情況下,用「信息」來定義「新聞」,至少也是不科學、不嚴肅的。第三,根據普通邏輯中「定義項不得直接或間接包含被定義項」的定義規則,用「信息」定義「新聞」,就等於犯了「循環定義」的邏輯錯誤。[3]
現在再看第二個問題。客觀事實如果沒有人報道和傳播它是不是新聞?甘惜分說:「有了事實,有了發生於某地最新的重要事件,還不等於有了新聞。如果在遙遠的荒無人煙的地區發生了一種重大的自然現象的變化,而不為人所知,沒有任何人了解到它,更沒有任何人把這件事傳播開去,這件事就算湮沒無聞,它構不成一種新聞。」[4]這大概是建國後學術界最早關於沒有傳播就沒有新聞最明確、最權威的表述。乍一看,這話不無道理。但稍加推敲就會發現問題:這里的「事實」是「自在事實」還是「經驗事實」?從「不為人所知,沒有任何人了解到它」看,似乎是前者;從這一「變化」是「最新的」、「重要」和「重大的」等為人所斷定的屬性看,顯然是後者。如果是前者,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它不應該是新聞學討論的事實;如果是後者,我們認為它就不能「算湮沒無聞」,因為它已向人顯現,被人所聞,對所見所聞者來說,它就是新聞。我們認為,一個人或一群人親歷或直接經驗的新鮮事實,對這個人或這群人來說就是新聞。《紅樓夢》第一回,甄士隱破解了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後,把道人肩上的褡褳搶過來背上,竟不回家,同瘋道人飄飄而去。這件事(我們假設它是事實)「當下哄動街坊,眾人當作新聞傳說」。從邏輯次序看,是先有了「新聞」,再有了對它的「傳說」。
街坊們親歷或經驗的事實是新聞,而對事實的「傳說」是新聞報道。道理似乎很簡單:所謂新聞報道和新聞傳播,是先有了新聞的存在然後才有對新聞的報道和傳播;所謂新聞采訪和新聞寫作同樣如此。從發生學上說,新聞肯定是在先的東西,報道和傳播是在後的東西。一個為人類所經驗的事實,只要它有新聞價值,你不報道、不傳播它仍是新聞。報道和傳播是新聞擴散的前提條件,但不是新聞誕生的前提條件。試想,如果不事先獲取新聞我們報道和傳播什麼?人類的先民最初主要是通過直接經驗認識周圍客觀事物情況的,藉助別人的經驗增益自身是進化的結果、文明的標志,新聞傳播是這種結果和標志的組成部分。基於上述認識,我們堅持認為,從本體論著眼,新聞就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經驗並關注的新鮮事實。而且這里的經驗首先是直接經驗,如果一定要使用傳播學術語,它屬於人的「親身傳播」。
二
人是能夠藉助別人的經驗增益自身的動物。即使是在規模比較小的社會里,也並非每個社會成員都能夠直接經驗到他想要了解或應該了解的各種自然和社會事件。這就需要間接經驗,即借鑒別人的經驗。任何事件或現象都有一定的時空界限和范圍,處在不同時空范圍的人們要了解這些事件或現象則不得不依賴於間接經驗。這就是新聞報道和新聞傳播存在的重要原因和理由。社會規模越是擴大,對間接經驗的需要就越是增加,以至於當今社會不得不委託專門的人員並成立專門的機構來從事這項工作。
間接經驗必須憑借一定的符號形式才能得以呈現和傳播,而最精緻的符號形式就是語言。新聞報道是「經驗事實」的陳述,由於這種陳述有一個與之相對應的感性呈現對象,也就是客體刺激我們感覺器官而產生和形成的感覺圖象,它必然是有真假的陳述即命題,所以新聞報道由命題構成。可以說,新聞是為命題所陳述和肯定的內容,新聞報道則是新聞的表述形式,兩者既統一又對立,既相互一致又非一一對應,我們既不能把兩者割裂開來,也不能無視兩者的重大本質差異把它們混為一談。
說新聞是為命題所陳述和肯定的內容並不意味一切命題形式都適合陳述新聞內容,實際上,只有一部分命題才能成為新聞的基本表述形式。金岳霖在1941年發表的《論不同的邏輯》一文中把命題分為三種:特殊命題、普及命題(彭漪漣認為似是「普通命題」的印刷錯誤)和普遍命題。特殊命題斷定特殊的事實,如「在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上,賈慶林當選為全國政協主席」、「一男子攜帶可疑爆炸物闖入路透社駐北京分社」等;普及命題或普通命題斷定的是一時一地的普通情形,用以表示和肯定「歷史總結」,亦即「歷史上特殊事實的結合」,如「清朝人有發辮」、「今天這個班的所有女生都化了妝」等;普遍命題斷定的是固然之理,如「兩條平行線之間的距離處處相等」、「人必須飲食才能生存」等。[5]第一種命題用來斷定一個特殊的事實,以特稱陳述或單稱陳述的形式出現,故曰特殊命題。第三種命題斷定的是普遍的道理(包括理論、觀點、一般規范等),以全稱陳述的形式出現,故曰普遍命題。兩者的區分比較明顯。第二種命題即普通命題有些復雜,需要具體分析。普通命題不同於普遍命題。首先,普遍命題表達的內容超越特定的時空,象「人必須飲食才能生存」是不受特殊時空條件限制的;而普通命題則受特殊時空條件的限制,不具超越時空的普遍性,它表達的只是某一時段、某一范圍內的某種普遍情形,象「今天這個班的所有女生都化了妝」僅限於「今天」和「這個班」。其次,普遍命題具有普遍的概括性和類推性,因此可能為將來更具概括性和類推性的命題所推翻,如「地心說」為「日心說」所推翻等;而普通命題是對特定時空條件下的「歷史總結」,如果這一總結符合當時的實際,就不存在為將來的命題所推翻的問題,如果「今天這個班的所有女生都化了妝」是真的,不管明天、後天這個班的女生是否化妝,該命題都不可能被推翻。第三,普遍命題要求有普遍的事實根據,可以為實驗和觀察所反復證實;而普通命題只有在特定時空條件下的事實根據,超出這種條件的任何求證都是沒有意義的。可見,雖然普通命題也具有全稱陳述形式,但它不是普遍命題。
那麼普通命題與特殊命題的區別何在,它們是否也能像特殊命題一樣陳述一個經驗事實呢?由於普通命題運用的是全稱陳述的形式,它所斷定的就不是一個特殊的經驗事實。這樣看來,這類命題既與表示一般理論的普遍命題不同,又與表示具體事實的特殊命題有別。金岳霖認為它是「介乎普遍與特殊之間的命題」,就與事實的關系而言,「這類的命題和普遍的命題兩相比較,似乎與事實比較地接近些」。[6]但與我們論題相關的是,這類命題究竟是否肯定事實,如果是它們肯定的又是什麼樣的事實?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贊同彭漪漣在《事實論》中的分析:普通命題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主項表示的對象范圍很廣,以至於一個觀察者不可能通過感性經驗直接獲得其要斷定的全部內容,如「清人有發辮」這樣的普通命題,對一個具體的觀察者來說,就不可能通過對一個一個清朝人的直接觀察得到確定,任何一個具體的觀察者都無法保證它肯定了一件一件的特殊事實,即不能確證每一個清朝人都有發辮,所以這類普通命題「既不表示普遍的事實,也不肯定一件一件的特殊事實」。
[7]另一種是主項表示的對象范圍較窄,一個具體的觀察者可以通過感性經驗直接獲得其要斷定的全部內容,如「這個班的所有女生都化了妝」,一個具有正常能力的觀察者完全可以斷定和確證該班每一個女生都化了妝,這類命題雖然不像特殊命題那樣斷定一個特殊的經驗事實,但它能概括並確定一定時空范圍內的所有事實狀況,即在一個狹窄的時空范圍肯定了一件一件的特殊事實,是一定時空范圍內經驗事實的結合。為敘述方便,我們把前者稱為「廣義普通命題」,後者稱為「狹義普通命題」。
通過以上對命題的分析,不難得出,作為「經驗事實」的新聞只能是特殊命題和狹義普通命題所陳述的內容。由於狹義普通命題的全稱陳述是有特定時空限制的,而且其時空范圍十分有限,我們有理由把它視為有限范圍內特殊命題的結合。因此我們認為,新聞的基本陳述形式是特殊命題,當然這種特殊命題必須與客觀事物狀況的感性呈現相符合,即必須是真的。至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新聞是真的特殊命題所陳述的內容,新聞報道是真的特殊命題以及由這類命題所組成的陳述形式。在一則具體的新聞報道中,只有真的特殊命題所陳述的內容才可能是新聞內容,否則無論多麼新鮮、重大都是非新聞內容。
三
新聞報道與新聞之間的關系總體上可以理解成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兩者既相互統一,又相互對立;既互為表裡,又並非一一對應。把它們割裂開來固然錯誤,不加區別地把它們混為一談同樣錯誤。
從理論上看,新聞與新聞報道的主要區別有四:
首先,新聞屬於社會存在范疇,新聞報道屬於社會意識范疇。根據前文的論述,新聞來自經驗事實,經驗事實來自「自在事實」;而新聞報道則是人腦對部分經驗事實整理、加工和表象的結果,屬於另一個環節上的東西。如圖所示:
左邊的三個橢圓中,最外層的大圓表示「自在事實」,中層的表示「經驗事實」,最里層的代表「新聞事實」(本體論意義上的新聞);新聞報道者只是從新聞事實中選擇一部分,有意識的進行整理、加工和表象,並通過適當的符號形式物化為新聞報道。右邊的小橢圓代表具體的新聞報道,大圓代表抽象的新聞報道,即所有具體新聞報道的總和。當然,用具體的圖形來表達抽象的思想總會有些問題。如上圖中的「自在事實」實際上是無限的,而非有限的,「經驗事實」則是不斷擴展的、動態的等等。但該圖至少清楚的表明,新聞與新聞報道分屬於兩個不同的環節,前者屬於社會存在范疇,後者屬於社會意識范疇。
其次,同樣的內容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與此相對應,同樣的新聞可以有不同的新聞報道。這個問題早有學者指出過,甘惜分20多年前就列舉了新華社和美聯社關於北平解放的不同報道。不過幾乎所有的學者都是從「事實」與「新聞」的關系而不是從新聞與新聞報道的關系談論這個問題的,在他們看來,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在於不同的報道者對「事實」有不同的選擇和判斷。根據我們的觀點,新聞是人在社會實踐中經驗並關注的新鮮事實,新聞報道是真的特殊命題構成的陳述,簡言之,新聞是事實,新聞報道是命題的陳述。同樣的新聞可以有不同的新聞報道,其根源在於同一事實可以用不同的命題來陳述。金岳霖論述該問題時舉例說:「『樹在廟前』與『廟在樹後』不僅是兩句句子,而且是兩命題,可是,這兩命題所斷定的只是一件事實」。[8]這里似乎不存在對事實的不同選擇和判斷,「樹在廟前」與「廟在樹後」選擇和判斷的都是同一個事實。就是說,造成同樣的新聞可以有不同的新聞報道的本體論根源不在於新聞報道者有著不同的立場和觀點,而在於作為「經驗事實」的新聞本身就是直接性與間接性、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就事物的客觀情況以自己的樣態向人們呈現來看,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就事物的客觀情況為主體的概念接受並由其作出斷定來看,它又具有一定的主觀性質。作為新聞的「經驗事實」這種客觀性與主觀性的對立統一到了這里則體現為事實與命題的對立統一,即命題反映事實,但又不同於事實,事實集中體現了「經驗事實」的客觀內容方面,命題集中體現了「經驗事實」的主觀形式方面。主觀形式又有普遍與特殊之分,作為普遍的認識形式,是人們在億萬年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為每一個認識主體所接受和認可,具有社會存在屬性,新聞報道的真實、客觀是建立在這種普遍認識形式基礎上的;而特殊認識形式則受具體認識主體自身條件的制約,可能千差萬別,新聞報道的主觀性、傾向性以及部分無意失實與此相關。
再次,內容無所謂真假,反映內容的形式則有真假。與此相對應,新聞報道有真假,新聞則無所謂真假。新聞是人在社會實踐中經驗並關注的新鮮事實。事實只能是實存的,或者是過去存在過的,或者是現在存在的,不可能有一種過去和現在均未存在過的「事實」;從經驗的層面看,人們對事實的把握是一種感性經驗的直接把握,即通過感性直觀經驗事實。這種感性直觀有人類共同的生物學基礎和億萬年的實踐所形成的共同的文化學基礎。正是這兩大共同基礎,我們將太陽從某類物體折射的光經驗為「紅」色,把有質量的物體脫離地球表面的移動稱之為「飛行」,把超過一定分貝的聲響認定為「噪音」等等。所以說感性直觀經驗對正常的社會成員來說基本上是共同的,這是「經驗事實」何以可能的原因所在。新聞報道由命題構成,而命題總是有真有假,否則就不是命題了。可見,所謂「新聞的真實性」其實是一個虛假范疇,新聞無所謂真假,假的就不是新聞,有真假的是新聞報道,所謂「假新聞」其實是假新聞報道。
最後,新聞報道帶有報道者的主觀感情色彩,新聞中沒有這種色彩。作為經驗事實的新聞,是人的感覺器官客觀事實的直接接納和把握,人的情感、價值等主觀因素在這一過程中幾乎無能為力,所謂「我們必須面對事實」正是這個道理。但是,當經驗事實作為結果成為主體的「對象意識」時,主體的「自我意識」就開始糾纏這一「對象意識」,甚至干預「對象意識」。新聞報道是報道主體對經驗事實的陳述,其間滲透著陳述者的主觀自我意識
⑶ 兩會期間能不能開車去北京旅遊,都需要什麼手續
全國「兩會」期間,五環外各主要進京道路增設巡邏崗,五環沿線進京方向主要出入口增設固定崗,各進京檢查站設置24小時執勤崗。存在安全隱患車輛登記後勸返,外埠進京7座以上客運車和大貨車的車牌號、車型、駕駛員姓名都將登記存檔,5類車(超載、超員、非法改裝、超過報廢期限、無牌照或挪用牌照)限制進京,如該5類車不能當場消除違反規定的行為禁止進京。
外埠車輛進入五環內須辦理「進京證」,客車進京證有效期縮減為7日,貨車進京證縮減為3日;外埠危化品運輸車禁止進京。據了解,往年全國兩會期間,北京也曾對外埠車輛採取類似交管措施。
景點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影響,天安門一帶的和其它地方的安檢肯定要升級,因此出去玩最好帶個小包或者不待包,省的來回檢查麻煩,身份證一定帶好,隨時檢查,天安門那一帶盡量少去,避開早上和晚上人流多的時間。
拓展資料:
進京證,是指在北京市六環路(不含)以內,以及六環外個別路段,非北京牌照的外埠機動車進入的臨時通行證,有效期為7天。(到期前一天,到期當天及到期後一天)可以到當地交警支隊辦理延期5天。
參考資料:進京證-網路
⑷ 海南發展銀行的事件啟示
首先,在海發行關閉事件中,我們看到其原因包括經營管理混亂、承擔接管問題信用社等。而在其背後,則是房地產泡沫崩潰可能導致金融失敗的殘酷事實。上世紀90年代,海南房地產市場崩盤,導致包括信用社在內的金融機構出現大量不良資產,海發行則不幸成為這輪房地產泡沫危機的「犧牲品」。在當前房地產市場與金融體系關聯更加復雜的情況下,這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警示。
其次,在海發行遺留問題的背後,可以看到中國金融機構的退出制度尚未建立起來,這在客觀上阻礙了中國金融改革深化的步伐。長期以來,中國的金融機構退出市場,往往都是行政性關閉,或者是關閉後走向行政性主導的破產,因此往往被人戲稱為「計劃性破產」。市場化破產機制的缺位,使金融運行的規范化、程序化、市場化都難以完全建立起來。
再者,海發行關閉的直接原因,就是儲戶因為恐慌引起的「擠兌」所造成的。擠兌的發生往往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由於信息不對稱,儲戶在缺乏銀行的信息,二是由於存款缺乏安全保障,導致儲戶信心喪失。其中的教訓,一是要求金融機構不斷提高運作規范性和透明度,使公眾能夠充分了解內部的風險收益特徵,二是要求盡快建立起中國的存款保險制度,成為挽救儲戶信心的「最終安全網」。 1998年6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表公告,關閉剛剛誕生2年零10個月的海南發展銀行。這是新中國金融史上第一次由於支付危機而關閉一家銀行,因而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海南發展銀行的關閉,對海南的金融形象造成了破壞。海發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大陸第一家因經營管理不善而關閉的銀行。此後,海南金融持續弱化,銀行等金融機構對貸款審查等業務活動更加審慎。中國人民銀行為了清償居民儲蓄及合法利息等債務,提供了40億元人民幣的再貸款。海南發展銀行關閉的時候雖然符合破產的條件,但是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有關規定,並沒有稱其為破產,並在之後的清算工作也與一般破產清算有所不同。 2000年,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向海南省政府遞交了一份報告,提出重建海發行。2003年底,海發行的重組方案提交給中國人民銀行。該方案允許外資參股,原海發行的債權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的股東將採取債轉股的形式,將債務轉為股權。
由於無法處理好對公存款等歷史遺留問題,海發行一直處於「死而不滅」的狀態,既不清盤也不破產。 2004年2月,衛留成在海南省「兩會」期間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海南發展銀行,如果通過重組,或者通過外資進入,把這塊被摘掉的牌子重新在海南掛起來,將對重塑海南金融形象起到極大的鼓舞作用。」
2004年3月,阮崇武提出,讓海發行「重生」,將對本地的中小企業、農戶貸款和資金運作都大有好處。而且,金融體制內開始有一些很好的改革措施和政策,盤活海發行已經有了可能性。
2005年10月,衛留成在上海接受了上海電視台第一財經頻道記者的專訪時再次提出重組海發行。他說,金融業的低靡與不健全已成為海南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擁有一個自己的銀行對海南來說尤為迫切。隨著大項目的進入,海南的金融信用已今非昔比。擁有自己的銀行,對海南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將產生很大的促進作用。
到目前為止,海發行仍未能重新組建。協管組、託管組、清算組仍在運轉著。據知情人士透露,如此重大的事,在海南省的層面上是解決不了的,需要中央高層拍板。
或將組建海南旅遊發展銀行
2010年海南「兩會」時, 海南政協委員劉成才在提案中建議,海南應組建「海南旅遊發展銀行」,作為服務地方發展的專業銀行。
劉成才認為,建設國際旅遊島是一個系統工程,有關專家預計,在2020年前,建設國際旅遊島的基礎設施需投入資金上萬億元。這不僅需要中央財政的支持,還需省政府的積極鋪墊,才能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如果沒有良好的融資平台,海南很難健康快速地建設好國際旅遊島。特別是缺乏合理的銀行融資渠道和融資方式,嚴重製約了社會經濟發展,中小企業更是因為融資難而發展步履維艱。
此外,國務院「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加快發展金融保險業。因此,他認為海南全面推動農村商業銀行等地方性金融機構的建設、組建旅遊專業銀行已勢在必行,可由省政府向國務院申報,組建「海南旅遊發展銀行」,作為服務地方發展的專業銀行,國內外合資股份制,與國際銀行業接軌。
海發行重組受阻,目標轉向設立海南本地法人銀行
從1998年6月21日海南發展銀行被關閉開始,十餘年來,海南從未停止過海發行重組的努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可能性也慢慢化為泡影,目前該行清算工作由海南銀監局巡視員賈曉峰負責,副巡視員協助清算工作。
海南原計劃以重組海發行設立全國性股份行為首要任務,但受阻後將目標轉向設立海南本地法人銀行,即省級城商行——海南銀行。
⑸ 最近召開的兩會對我國會產生什麼影響
在漸濃的初春氣息中,即將召開的中國兩會正一步步走入世界視野。 2011年是中國「十二五」開局之年,也是世界進入新世紀第二個十年的開啟之年。中國在這樣一個特殊年度召開的兩會透出的政策信號將「分量」十足。中國經濟能否起好步、開好局?中國政府如何順應民生期待?中國與世界其他經濟體怎樣實現互利共贏?……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將在兩會上找到。作為觀察中國內政外交的窗口和預判經濟走勢的風向標,國際社會正通過各種方式關注著中國兩會的召開,傾聽來自中國的聲音。觀察中國的窗口「這枚寓意和平與希望的橄欖枝,代表我的心意,致意即將召開的中國兩會!」希臘議員迪奧尼西婭-塞奧多拉·安傑琳諾普魯在雅典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專門帶來了橄欖枝,通過記者的鏡頭獻給中國人民。「雖然距離遙遠,但希臘人民非常關注中國經濟和政治發展情況,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對世界影響重大。」35歲的安傑琳諾普魯表示,她將通過互聯網和各大通訊社的新聞密切關注中國兩會。如同身形龐大的大象很難隱身樹後一樣,伴隨綜合國力的增長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來自中國的一舉一動引人關注。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國,保持著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國和第二大商品進口國的頭銜。特別是在世界努力擺脫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中國扮演了全球經濟增長「發動機」的角色,2010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達到10.3%,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中國的發展奇跡和獨特魅力讓世界矚目。在1月底閉幕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中國熱」持續升溫,與中國有關的報告不勝枚舉,有媒體稱其中一場關於中國的討論會吸引的與會人數是會場可容納人數的兩倍。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新近進行的一次全國范圍的民調顯示,高達34%的美國人說「很關注中國」的新聞。世界在步入新世紀又一個十年後,國際金融危機陰霾尚未散去,全球格局在發生深刻調整,機遇和挑戰正空前交織。在此背景下,中國兩會上所透出的政策走向更受矚目。「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市場對絕大多數企業來說都是數一數二的利潤增長點,五年前可能一個大型跨國企業對中國還不甚重視,但是現在CEO們每天都要關注中國的事情。」前任中國美國商會主席華金聲說。兩會,無疑是國際社會觀察中國發展方向的一個重要窗口。「中國是世界經濟中心之一,兩會的決策會直接影響到韓國經濟。」韓國成均館大學政治外交學教授李熙玉一直將兩會視為觀察研究中國問題的重要渠道,「其實,全世界對中國即將舉行的兩會都格外關注。」曾在北京常駐的日本《朝日新聞》編輯委員五十川倫義采訪過9次兩會,回國後仍通過網路關注中國兩會,「國外媒體關注每年的兩會,主要原因是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日益增大,想了解中國政府將推行什麼樣的政策。」傾聽中國的聲音「盡管相隔遙遠,但可通過互聯網等及時准確地了解中國兩會情況,甚至可以看會議直播!」對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副所長安德烈·奧斯特洛夫斯基來說,他對即將召開的兩會簡直「有些迫不及待」,因為他迫切想了解,會上將要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將為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描繪怎樣的「藍圖」。不僅在俄羅斯,在韓國、在日本、在新加坡、在英國、在美國……鑒於中國日益增強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無數人都在期待洞悉中國兩會的信號,傾聽中國的聲音。作為全球舉足輕重的經濟體,中國兩會發出的經濟政策信號令人期待——「現在華爾街投資人最關心的是中國經濟的兩個方面,一是宏觀經濟政策走向,另一個則是中國產業的發展方向。」美國紐約國際集團總裁本傑明·衛說,中國經濟是否過熱、如何控制通貨膨脹、就業形勢怎樣?很多人都希望能從中國兩會文件中讀出一些東西。經濟增長、匯率政策、節能減排、財政貨幣政策具體部署……在中國兩會上要審議討論的諸多經濟發展指標和政策,是海外人士關注的重點。「從兩會的議案、提案及成果上,可以捕捉中國政策走向的『蛛絲馬跡』,這有利於我們投資決策。」美國奧本海默基金公司總經理李山泉說,如果有較多關於人民幣國際化的議論,那麼投資人就會認為投資中國意味著更大的機遇;如果有議案關心中國企業「走出去」,也會影響投資人的判斷……「十二五」規劃綱要將在今年中國兩會上審議,這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今年是中國『十二五』第一年,而『十二五』規劃最重要的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無疑是此次兩會的重中之重。」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教授陳抗說,「十二五」規劃有哪些路徑安排、每一年將有哪些具體動作,這都將在兩會中有所體現。「『十二五』規劃對未來中國的發展至關重要,它將確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目標,並規定為實現這個目標應採取的具體措施。」安德烈·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這決定的不僅僅是中國未來五年的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無疑也會對地區和世界經濟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只是經濟問題,教育、醫療、住房、收入分配等關系中國百姓的民生問題也愈發引起世界關注——新加坡資深新聞工作者、陳嘉庚基金會先賢館副館長韓山元格外關心中國民生問題,認為這關系「發展長久的大事」。他說:「人們更關注如何讓老百姓分享財富的增長,應該讓老百姓更加感覺到經濟發展對他們有益,也希望看到社會財富分配和民生議題能夠在兩會上有更多體現。」「如果把錢用於提高貧困民眾的生活水平,在醫療、社會福利和教育等問題上增加投入,這對中國人來說是好事。中國未來五年更重視改善民生、福利和教育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決定。」五十川倫義說。「中國提出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與改善民生也有很大關系。」陳抗說,從近期中國各地兩會不難看出,地方政府對GDP的追求有所弱化,這意味著可能更多地將助推GDP增長的投資資金用於社會保障,從而由建設型經濟轉變為公共服務型經濟。兩會是中國制定國家發展方向的會議,涉及內政外交國防等諸多方面。李熙玉表示,中國兩會也將對世界的政治、安全環境產生極大影響。「中國的國際地位就擺在那裡,中國政府需要積極表達對國際問題的看法,發出自己的聲音,特別是中國崛起將為周邊國家和國際社會帶來什麼。」陳抗說。共享發展的機遇對許多外國人士來說,兩會是觀察中國未來政策的風向標,目的就是要捕捉與中國「共進」的機遇。希臘企業家基莫納斯·杜庫蒙吉澤斯就是一個希望抓住中國機遇的典型例子。他是一個分子遺傳學博士,在瑞士、法國和德國留學並工作長達15年。去年他決定回到希臘,准備建立一個網站向外國旅遊者尤其是中國遊客推廣希臘旅遊景點。19日,杜庫蒙吉澤斯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北京所作出的任何決定都會對希臘和歐洲產生影響。他希望通過關注中國,藉助中國因素,在希臘開創事業。「毫無疑問,現在做生意不能不考慮中國因素,中國就是未來。」韓國教授李熙玉則從國家發展的角度,評價了中國兩會和中國政策對韓國的重要性。「中韓兩國經濟關聯度很高,如何找到與中國共同發展的方向,也就是『共進』的方向,是很重要的事情。」李熙玉說。日本的五十川倫義與李熙玉頗有同感。他說,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擴大,市場規模自然會變得更大,購買力也隨之提高,當然會帶來巨大的商機。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離不開中國。李山泉說:「中國的每個動作,都可能影響全球資本市場,這對全球投資人意義非凡。」在2010年希臘遭遇債務危機時,中國及時伸出了援助之手,希臘人對此印象深刻。「這不僅體現了兩國友誼,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中國對全球經濟發展所作的應有貢獻。」希臘議員安傑琳諾普魯說。俄羅斯金融工業集團總裁奧列格·施瓦茨曼評價說:「經濟合作只有益處沒有壞處。中國的強大對俄羅斯是好事,俄羅斯可以從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受益。」國際社會也將目光鎖定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所帶來的機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將對世界帶來潛在影響。」奧斯特洛夫斯基說。俄羅斯En+集團戰略主管德米特里·尤金錶示:「預計兩會即將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在強調發展傳統能源的同時,也將包含發展節能環保、新能源等方面的內容,這對俄羅斯的能源企業來說,意味著更廣闊的合作空間。」對於位於太平洋彼岸的不少美國公司來說,中國兩會同樣是研究和挖掘中國機遇的重要時機。美國紐約國際集團總裁本傑明·衛指出,作為華爾街投行,該行對中國的發展抱有信心。「我們關注中國『十二五』規劃中的一些經濟政策將具體落實到什麼行業、什麼機構、什麼部門,從而指導我們對投資產業、項目和客戶的選擇。」本傑明·衛說。他說:「盡管我們對中國經濟中的一些問題也存在疑慮,但是我認為中國政府有著世界一流的宏觀調控能力和經濟政策執行力,近期中國控制通脹的一些政策就十分果斷和正確。」
⑹ 2020年海南政府儲備肉價格
228.6元一斤。。。。
⑺ 博鰲峰會和兩會和三中全會以及各項全國領導人會議有什麼區別
一個針對亞洲,一個針對國內。一個是非官方的探討,一個正式的決策!
博鰲峰會,回針對亞洲的論答壇,正式名稱叫博鰲亞洲論壇,總部在海南博鰲,論壇為非官方、非營利性、定期、定址的國際組織;為政府、企業及專家學者等提供一個共商經濟、社會、環境及其他相關問題的高層對話平台;海南博鰲為論壇總部的永久所在地。
兩會和三中全會,都是自己國內的會議,探討重大決策。三中全會是指某屆全國代表大會選出的中央委員會召開的第三次全體會議。平時說得最多的「三中全會」(如果沒有特別說明的話),經常是指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從那次三中全會後,中國確定開始實施改革開放。
⑻ 有關今年的兩會
八闋 http://www.popyard.org 北京「兩會」落下帷幕。面對愈演愈烈的金融海嘯,「兩會」沒能拿出任何有效應對策略,沒能使飄盪在大江南北的悲觀氣息有所緩解,反而更加濃厚,讓很多人感到大失所望。
其實,仔細想一想,人們本來就不應對「兩會」寄望太大。看看群集北京的四千多名代表和委員,有多少人是真正代表人民而來?有多少人真正了解百姓疾苦?有多少人具備參政議政能力?指望這些人挽救中國經濟,為政府出謀劃策,完全是天真的幻想。
人們看到,大多時候,代表委員不是在為民請命,為國建言,而是在自我表演,自說自話。有的代表委員竟然在會場玩起了DV,大騷攝影技術,這樣的人應該去參加攝影展,而不應成為民意代表。人民選他們做代表,讓他們做委員,花錢送他們來北京,不是讓他們來玩自拍的,而是讓他們來為人民說話、監督政府的。
而更不正常的是,作為當局喉舌的中央電視台對這種不務正業的行為不僅不予譴責,反而還當成正面新聞來報道,大加宣揚。如果代表委員都是這樣的人,當局倒不如把「兩會」辦成一場攝影展,或者一場時裝表演,由中央電視台現場直播,順便收些廣告費和贊助費,也算是為低迷的經濟作些貢獻。
空話連篇徒具形式
玩DV自拍的代表委員讓人好笑,胡言亂語的代表委員則讓人氣憤。每年「兩會」都有代表委員亂放炮,今年也不例外。這些人好像不是生活在中國,甚至好像不是生活在人間,因為他們的一些胡言亂語,完全就是挑戰常理,公然侮辱人們的智商。
還有一些代表委員除了張口結舌說兩句歌功頌德的話,根本就不會說其他的,即使那兩句歌功頌德的話,也是從別人那裡學來的。這些人完全就是帶尠代表委員的帽子來北京公費旅遊,不要說人民不知道他們是怎麽成為代表委員的,恐怕就連他們自己也稀
⑼ 今年召開的「兩會」中重要內容有些什麼
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全國兩會召開前的網路民意調查顯示,全面深化改革方案如何「落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怎樣推進,如何消除百姓「心肺之患」,如何守護「舌尖上的安全」等熱點問題備受關注。百姓期待這些問題在兩會上得到回應。
熱點一:新一屆政府首交「答卷」全面深化改革「起跑」
今年的全國兩會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後的首次兩會,執政黨制定的全面深化改革藍圖將上升為國家意志和政府決策。起跑決定後程,新一屆中央政府將交出首份「答卷」,牽動百姓目光。
「可以預見,今年兩會上代表、委員關注最多的話題肯定是改革。」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描繪的改革藍圖,將通過兩會凝聚共識,逐步變為政府決策和實際行動。」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要確保改革目標任務實現,必須敢於突破,穩扎穩打,一步一個腳印去落實。2014年,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將開出怎樣的改革清單,會「啃」哪些「硬骨頭」,人們對兩會充滿期待。
熱點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重要內容,如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將成為今年兩會一大熱點議題。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新的改革大考。改革大考就是要敢於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推進改革。改革考得好,我國就將走上公平可持續的發展之路,就將邁進現代國家行列。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內涵豐富,任務艱巨。需要盡快提高執政能力和工作水平,需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需要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這些工作如何布局,兩會上都有望拿出新舉措。
熱點三:反腐敗持續發力,作風建設常態化
反腐,歷年兩會都是熱點,今年更是百姓關注的焦點。過去一年,中央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省部級高官接連落馬,同時,反「四風」成效顯著,公款吃喝、送禮等群眾「身邊的腐敗」無處藏身。實實在在的變化,讓百姓看到中央反腐的決心。
2014年,如何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引向深入,還會有哪些「大老虎」被揪出,如何真正用制度管住權力,如何將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人們無比期待。
熱點四:破解「十面霾伏」,消除「心肺之患」
今年地方兩會上,霧霾治理成為提及頻度最高的熱點之一,各地紛紛出重拳治霾。全國兩會前夕,霧霾連續數天籠罩中東部地區,讓人們對環境治理的緊迫性更為關切。
新華網網友「天大地大」說,能否真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如何進一步落實治霾各方責任,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消除百姓「心肺之患」,人民群眾翹首以盼。
熱點五:更加重視「人的城鎮化」,不讓鄉愁變憂愁
城鎮化有利於釋放內需巨大潛力,有利於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新型城鎮化怎麼走,是今年兩會的一大熱點。
如何推進「人的城鎮化」,讓人們能在城鎮安居樂業,是百姓的期盼所在。全國人大代表李連成說,城鎮化不能「一刀切」式地大拆大建,要避免搞「千城一面」,在城鎮化過程中延續特色、傳承文化、留住鄉韻。
熱點六:養老問題凸顯,完善社保體系
伴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備受關注。養老金還能不能提高,養老床位能不能更加充足,養老雙軌制何時消除,人們期待在兩會傳出更多好消息。
不僅僅是養老,社保異地接續、統籌城鄉低保、完善社會救助……人們期待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為百姓生活構築起一道堅實的「安全網」。
熱點七:上學、看病、住房,老難題期待新舉措
上學難、看病難、買房難……這些事關百姓的民生問題年年都是熱點,也說明百姓期望政府下更大功夫。
讓更多人得到更好的教育、更好的醫療服務、更好的住房保障,既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也需要注重公平的制度設計。網友「大智若愚」說,期待今年兩會涌現出更多「中國好聲音」,促進社會資源分配更公平,百姓生活更如意。
熱點八:守護「舌尖安全」,落實「四嚴」要求
在人民網進行的調查中,有超過40萬的網友關注食品安全問題。本屆政府組建了更高規格的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意在終結此前食品安全「九龍治水」的弊端。
一年來,新一屆政府對食品安全頻頻施以「重典」。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用最嚴謹的標准、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如何落實「四嚴」的要求,人們期待代表委員貢獻良策。
熱點九:收入分配改革再發力,貧富鴻溝逐步縮小
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明顯存在的行業差距、區域差距、城鄉差距不可忽視。
發展的蛋糕越做越大,人們期待蛋糕分得更好,更加公平。這需要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進一步打破壟斷導致的收入畸高局面,進一步打破身份歧視,落實同工同酬,讓更多人「敢花錢、花得起錢」。
熱點十:化解就業難題,營造創業環境
有關數據顯示,2014年高校畢業生規模為727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進一步增大,今年也被稱作「最難就業年」。
人們期待,兩會能傳遞出更多鼓勵年輕人創業的積極信號,以創業帶動就業,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而鼓勵創業,需要政府拿出更多舉措,需要社會創造更好環境。
⑽ 2015年2月15日至21日國內外新聞
2015考研政治:2月15日國內外熱點新聞回顧(國內)
2014-02-19 14:08 太奇考研網
以下是2014年2月15日國內外考研時事政治新聞,太奇考研提醒2015考研的同學們,深入理解考研時政新聞,切莫死記硬背。更多2015考研政治資料請訪問太奇考研資訊頻道。
以下是2014年2月15日國內外考研時事政治新聞,太奇考研提醒2015考研的同學們,深入理解考研時政新聞,切莫死記硬背。更多2015考研政治資料請訪問太奇考研資訊頻道。
國內部分:
1、2月15日的短道速滑賽場,中國隊又傳喜訊:在索契冬奧會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比賽中,中國選手周洋以2分19秒140的成績獲得冠軍,成功實現了自己在這個項目上的衛冕,也為中國代表團摘得了索契冬奧會上的第三枚金牌。
2、近日,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於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再次取消和下放64項行政審批事項和18個子項。此外,國務院建議取消和下放6項依據有關法律設立的行政審批項目,將依照法定程序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有關法律。這是本屆中央政府第五批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等事項,簡政放權繼續邁出堅實步伐。
3、按照日程,湖南省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2月15日閉幕。至此,2014年全國省級兩會將全部閉幕。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部署改革之後的首次地方兩會,成為觀察"地方版"改革路徑的"窗口"。其中,城鎮化、戶籍制度改革、單獨兩孩政策等成為輿論持續關注的熱點話題。綜合各地最新進展,今年全國或有超過20個省份啟動實施"單獨兩孩"新政。盤點31省(區、市)政府工作報告,各地均披露了GDP相關數據,通過梳理發現,除黑龍江、海南兩省上調了今年的 GDP增長目標以外,其餘省份均下調了GDP增長目標或保持不變。
4、中國人民銀行2月1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1月社會融資規模為2.58萬億元,創單月規模歷史新高。其中人民幣貸款增加1.32萬億元,也創近4年來最高水平。分析人士認為,融資的強勁表明,目前實體經濟的資金需求依然保持穩健,未來央行放鬆貨幣政策的概率將因之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