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白馬湖旅遊旅遊論文
⑴ 關於旅遊的論文3000字
城市旅遊圈競爭力研究
摘要:城市旅遊圈是旅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一個國家或地區來說,城市旅遊圈是否具有競爭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其旅遊業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城市旅遊圈競爭力在國內外都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更多旅遊論文相關範文盡在top期刊論文網。
關鍵詞:旅遊論文
一、城市旅遊圈內部關系與競爭力要素優化
(一)城市旅遊圈內部關系類型分析。城市旅遊圈是由跨行政區域的不同城市組成的圈層結構,每個城市所在的行政區域都是一個獨立的利益主體。不同的利益主體意味著各城市之間必然存在博弈行為。博弈的結果則會使城市旅遊圈內部形成三種不同的關系模式:競爭、合作以及介入兩者之間的競合關系。
1、競爭關系。在以行政邊界為單位,考察地方政府政績,而不是以城市旅遊圈為單位考察區域旅遊整體競爭力的情況下,行政區經濟利益大於圈域經濟利益,各地為爭項目、爭資金等展開激烈競爭便在所難免。
2、合作關系。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具有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經濟結構相似或互補的城市為了在激烈的全球角逐中增強自己的競爭力,在某一階段、某些方面採取類似「正和游戲」的合作戰略。
3、競合關系。在通常情況下,不同地方之間是一種「正和但可變的游戲」的競爭合作的關系。因為不同地方之間的利益目標不完全一致,它們之間的合作雖然能夠產生價值,但這個價值的總量是與合作的性質密切相關的。
(二)城市旅遊圈內部關系因素組合。城市旅遊圈內部各地區之間在博弈過程中到底是走向合作還是競爭,主要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一是合作能否創造額外價值。預期創造的價值越高,不同地區就越能選擇合作。如果預期創造的價值不多,不同地區就會考慮零和游戲的競爭策略,哪怕形成報復性的惡性循環也在所不惜;二是城市旅遊圈中核心城市(即領導者)的行為方式。如果核心城市的先發行為不僅能給自己帶來利益,同時也給城市旅遊圈帶來整體利益,它的先發行為雖然可能導致其他地區的直接利益損失,但如果這種先發行為帶來整體利益能夠給其他地區形成溢出效應(即間接利益),而間接利益又大於其他地區所遭受的直接損失,其他地區會選擇合作的態度接受核心城市的行為,而不採取對抗性競爭的方式;反之,如果核心城市的先發行為只給自己帶來利益,無法增加整個城市旅遊圈的整體利益,就會導致其他地區的對抗行為;三是帶領者之外的普通參與者的行為方式。在博弈過程中,為了增進自己的利益,核心城市以外的副中心城市或者其他普通城市也可以採取先發行動,這種行動同樣會給包括核心城市在內的其他地區帶來競爭和間接利益,並有可能讓這個先發行動者成為新的領導者。
二、武漢城市旅遊圈發展與旅遊競爭力提升
武漢城市旅遊圈是指以武漢為核心旅遊集散地,以孝感、鄂州為副旅遊集散中心,以黃岡、黃石、咸寧、仙桃、潛江、天門等城市為次級旅遊集散中心,即以武漢為首的城市體系為基礎,以武漢周邊100公里范圍內的多個旅遊景區為依託所組成的多層級的空間旅遊合作聯合體。這個聯合體能為遊客一次有效用的出遊活動提供足夠的產品供應。目前,武漢城市旅遊圈作為我國重要旅遊目的地的輪廓已初現。
(一)武漢城市旅遊圈內部關系分析
1、武漢處於絕對核心地位。2007年《湖北省統計年鑒》、《武漢市統計年鑒》的統計數據顯示:武漢城市旅遊圈9市2006年共接待海外旅遊人數48.8萬人次,其中武漢市2006年接待海外旅遊人數為41.2萬人次,其他8市僅有7.6萬人次,平均不到1萬人次。這說明武漢城市旅遊圈內,武漢處於絕對核心地位,其他各城市間海外旅遊者的流動並不活躍,武漢的國際旅客人數遠遠高於其他城市。在國際旅遊方面,武漢作為旅遊核心城市的輻射作用沒有很好的發揮出來,缺乏區域旅遊協調的帶動機制。
2、其他8城市處於均質狀態。根據武漢城市旅遊圈9個城市2006年旅遊統計數據,國內旅遊收入除排名首位的武漢與排名其次的黃岡之間的比值高達11外,其餘相鄰位次城市間的國內旅遊收入比值均在1~2.2。(表1)這表明武漢旅遊業的產業規模在9市中是鶴立雞群,而其他城市旅遊產業發展還處於均質狀態。這表明,城市圈內除武漢之外的各城市間,旅遊發展合作關系淡漠,旅遊發展缺乏層次性,結構較為鬆散。
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長期以來該旅遊圈內9城市的旅遊產業發展,都是依靠本市經濟發展水平,依據自己的旅遊規劃進行。各城市旅遊發展的均質狀態,使圈內各城市旅遊發展缺乏層次性,造成旅遊產業結構鬆散,難以形成統一的旅遊形象,影響了武漢城市旅遊圈的品牌建設及市場競爭力。
(二)提升武漢城市旅遊圈競爭力路徑研究
1、旅遊城市體系空間組織優化。發展武漢城市旅遊圈,首先應優化武漢旅遊城市體系空間組織。武漢城市旅遊圈按旅遊地域系統分解為以武漢為中心的一級都市旅遊區、以鄂州為中心的東翼城市旅遊和以孝感為中心的西翼城市旅遊副圈。
武漢是整個城市旅遊圈旅遊發展的增長極。我們首先要加快武漢旅遊集散中心的建立,發展都市旅遊,形成武漢都市旅遊區。以武漢這個增長極為中心,以長江黃金水道和京珠高速公路為區域旅遊拓展軸線,以點連線帶面,充分發揮出武漢作為一級中心旅遊城市所具備的輻射功能。
以鄂州為中心的東翼城市旅遊鏈,包括黃岡、黃石、咸寧和鄂州四個城市。其中鄂州是區域型旅遊中心城市。這4個城市在接受武漢旅遊輻射功能的同時,應加大彼此之間的旅遊合作,協調開發,構建武漢城市旅遊圈生態旅遊區。
以孝感為中心的西翼城市旅遊副圈,包括孝感、仙桃、天門、潛江等4個城市。其中,孝感旅遊經濟最為發達,為本區的旅遊中心城市。該區域旅遊資源豐富,但是城市化進程相對落後。因此,應首先加快城市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構建4城之間的交通網路,連手開發特色旅遊資源,形成武漢城市旅遊圈楚文化故里旅遊區。由此建立一個空間結構合理的旅遊城市網路體系,會大大加強圈內各城市間的社會經濟聯系,使旅遊合作在武漢城市旅遊圈的不同層面上合理開展,各利益主體的利益得以實現,必定將有力推動城市圈旅遊競爭力的提升。
2、政府主導,統一規劃,推進武漢城市圈旅遊一體化發展。湖北省、武漢政府是武漢城市旅遊圈發展的主導者。有關部門應在優化旅遊城市網路體系的基礎上,加快編制《武漢城市旅遊圈發展規劃》,協調各城市旅遊產業發展,建立良好的競爭合作關系。
3、加強旅遊精品建設,努力實現品牌形象一體化。武漢城市旅遊圈應增強整體吸引力,努力實現品牌形象一體化。武漢城市旅遊圈是一個整體,通過挖掘文化內涵來體現城市體系的特色,盡快形成武漢城市旅遊圈的統一品牌形象,編制出具有武漢城市旅遊圈特色的精品旅遊線路。
⑵ 畢業論文題目,論智慧杭州背景下的生態旅遊發展,我應該寫智慧旅遊還是生態旅遊格式搞不清楚啊!
是的,不能偏題,還是幫你寫一個提綱好了
⑶ 關於寫畢業論文旅遊景點6000字
小夥子,還是自己努力寫吧
⑷ 求3000字的旅遊論文
近幾年,許多大城市外圍形成了以近城鄉鎮景觀為主的環城遊憩帶,這是經濟發展、都市人休閑選擇的結果。環城遊憩帶的發展有效滿足了城鎮居民的休閑需求,但環城旅遊的開展也帶來一些負相關作用,超過環境承載力的旅遊者、超過文化承載力的都市文化等的湧入導致環城遊憩帶社區環境、社區文化變更,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文化保護的矛盾凸顯。
濟南市是山東省省會,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自上世紀末,在濟南市周邊已逐步形成一個環城遊憩帶。濟南市環城遊憩帶也存在著發展經濟與環境和文化保護之間的矛盾,導致環城區域經濟社會非協調發展。高級化發展以可持續發展的價值理念推動旅遊業健康發展,促進人、自然與社會和諧共進,能夠規避由發展旅遊而附生的問題,實現環城遊憩帶可持續發展。
一、研究方法
1.文獻分析
對環城遊憩帶的研究始於上世紀90年代末。在中國知網,自1980年至今,以「題名」、「環城遊憩帶」為詞條的精確檢索中,共有記錄80條,其中碩士論文19篇,會議文章1篇,報紙報道2篇,年鑒1篇,期刊57篇。以 「題名」、「環城旅遊帶」為詞條的精確檢索中,共有記錄3條。以「主題」、「環城遊憩帶」為詞條的精確檢索中,共有記錄197條。以「關鍵詞」、「環城遊憩帶」為詞條的模糊檢索中,共有記錄183條。對環城遊憩帶的研究集中於三個層面,一是基礎理論研究,主要探討環城遊憩帶的概念、要素、形成機制等。1993年,國家旅遊局首次提出環城市休閑度假帶,學者們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環城遊憩帶的概念,並對其進行了不同的界定。沙潤將其界定為城鄉交錯帶。學者吳必虎界定了環城遊憩帶的地理空間和功能。學者魏小安從要素的角度界定了環城遊憩帶。陳右啟先生從結構功能的角度分析了環城旅遊帶內景觀的特徵。還有一些學者則探討了環城遊憩帶的形成機制(郭魯芳,2008)。二是從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等不同學科的視角,探討環城遊憩帶的開發、規劃與管理。如環城遊憩帶的空間配置、資源評價、環城遊憩帶與鄉村旅遊發展、環城遊憩帶的發展戰略等。三是針對一些大城市做的專項研究。一些學者在為某些城市做環城遊憩帶做規劃時,針對實踐做的專門研究,這類研究成果具有很強的現實應用價值,並為理論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抽樣調查
在實地調查與訪談的基礎上,採用了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時間為2009年8月到12月,共發放問卷305份,實際收回有效問卷280份。本次問卷針對的群體為濟南市18周歲以上的居民,主要調查城鎮居民的旅遊選擇及對環城遊憩帶旅遊業的評價等。應用excel對調查結果進行了數據分析。
二、濟南市環城遊憩帶的空間地理分布
濟南市環城遊憩帶系環繞濟南外圍、依託於近城鄉鎮景觀、為遊客提供觀光、休閑、度假、娛樂、康體、運動、教育等綜合性旅遊服務的區域,在該區域內,遊憩設施密集,旅遊業呈帶狀規模性發展。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決定著濟南市環城旅遊帶的空間地理位置及分布態勢。旅遊資源豐度較好的南部山區和經濟發展較快的東部地區以山嶽、水文、氣候和生物等自然景觀為主,泰山余脈的諸多山體、水庫以及野生動物等增強了這一區域的旅遊吸引力,其旅遊價值高,市場開發較為充分。北部為黃河沖積平原,依託黃河水體開展旅遊活動。西部發展緩慢,旅遊資源相對匱乏,也使得濟南市環城遊憩帶在此缺口。從空間地理上來說,濟南市環城遊憩帶具有如下特點:
1.環城遊憩帶的范圍處於不斷延伸的狀態,隨著當地旅遊業的發展,有進一步外延的趨勢。
2.環城遊憩帶呈不規則形態分布。環城旅遊活動集中於南部山區和東部地區,北部地區薄弱,西部地區缺口。
3.環城遊憩帶打破了行政界線的劃分,形成以旅遊吸引物為核心的區域組合,並涵蓋了泰安、曲阜等地的旅遊景區。
三、濟南市環城遊憩帶的發展現狀
濟南市環城遊憩帶經歷了旅遊資源的簡單利用、綜合利用、深入開發及創造資源四個發展階段,現在,正逐步趨向於正規化、有序化發展。但它產生、興起的時間短,各項事業處於新興發展時期,在市場銷售、企業管理等方面均具有邊緣性,同時,因其發展過程受各方因素的影響,變動因素多,也使其呈現變化和不確定性。本調查通過對旅遊者旅遊選擇、偏好以及旅遊者對旅遊業六大要素的感知狀況調查,了解濟南市環城遊憩帶的旅遊市場(見表1),同時還參考了近幾年濟南市旅遊業的總體規劃。
從調查結果來看,濟南市環城遊憩帶市場前景廣闊,環城旅遊的大眾化程度較高,旅遊主體趨向多元。在調查樣本中,98%以上的人曾經進行過環城旅遊,其中,29%的人經常到濟南郊區遊玩。在消費調查中,76.3%的旅遊者日消費低於200元/日, 23.7的旅遊者日消費大於200元/日。旅遊消費呈中低端消費水平,消費集中於景區門票和交通。在旅遊方式上看,遊客熱衷於親和力較強的旅遊模式。61.8%的市民選擇了親朋好友或家庭同游的方式,22.2%的市民選擇了自助式旅遊,選擇受約束較大的組團游和單位組織游的比例較小。在前往郊區旅遊動機調查中,身體健康,亦即消遣或健身的動機佔63.5%。在阻礙環城旅遊的因素中,時間不充裕是首要原因,其次是交通不便。這兩組數據告訴我們,經濟因素不再是阻礙環城旅遊的首要因素,身心健康已成為都市人的主要追求目標。
總的來說,濟南市環城遊憩帶已初具規模,市場潛力巨大,但旅遊產業有待完善,其核心問題表現為「無規范、少管理」。
四、阻礙濟南市環城遊憩帶健康發展的原因分析
1.以資源為主導,忽視人文環境的建設
根據我們的調查發現,環城區域90%以上的旅遊景點依託於自然資源。長期的自然資源依託導致旅遊產品單一、參與性差,忽視鄉村人文環境的開發、保護和建設,使得當地社區「旅遊發展了,環境破壞了,民風退化了」。而人文環境的建設是旅遊景區開發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文化因素的滲入將大大提升旅遊產品內涵,它不僅能夠引導遊客健康旅遊,而且能夠促進深度旅遊的開展。
2.「重開發、輕管理」導致的管理失范
環城旅遊帶存在著普遍的多頭管理、責權不明、經營管理失范的現象。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旅遊發展中的「重開發,輕管理」的價值取向。旅遊投資商對開發非常重視,其管理以開發收益為核心,缺乏全面系統的管理。因此,旅遊景區在吃、住、行、游、購、娛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混、亂、差」問題。
3.對旅遊業的誤識
對旅遊業的誤識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認為旅遊業是「無煙工業」,不會產生環境污染;二是以「工具主義」理性認識旅遊,以發展旅遊為獲取利潤的手段;三是旅遊業單體發展,社會、文化等無關緊要。對這些問題的錯誤認識直接導致發展過程中只重視短期收益,忽視長期發展;只重視經濟收益、忽視社會責任。一些質量低劣的旅遊產品進入市場,坑害消費者、環境污染破壞等現象屢見不鮮。
4.缺乏對環城旅遊帶發展的整體考量,旅遊產業鏈不完善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華爾特•惠特曼•羅斯托認為,經濟發展中的主導產業部門有三種發揮擴散效應的方式:一是回顧效應;二是旁側效應;三是前向效應,即對上游產品、周邊輻射產業及發展過程中的「瓶頸」的推動和發展。旅遊業的發展將帶動一條產業鏈的發展,它能夠帶動原材料供應產業、吃住行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濟南市環城遊憩帶的發展缺乏整體考量,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產業鏈不完整;二是現已形成的產業鏈制度性弱,隨機性強。各景區之間、各利益相關體之間各自為政,分散發展。創新機制不健全。
五、高級化發展——濟南市環城遊憩帶可持續發展之路
高級化發展以可持續發展為價值理念,倡導通過科學的方法,實現人、自然與社會的和諧共進,這是實現濟南市環城遊憩帶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對策。
1.高級化發展的內涵
環城遊憩帶高級化發展是指在環城遊憩帶各利益主體的共同參與下,以保護生態完整為宗旨,對當地旅遊資源進行科學合理規劃、開發、管理,促進環城旅遊業有序化、規范化發展,實現環城遊憩帶物質豐富、景觀優美、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環城遊憩帶高級化發展具有如下特點:
(1)核心理念是可持續發展,以此為主導進行旅遊開發、規劃、管理等活動。
(2)實現途徑是採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規劃、開發、管理。
(3)最終目標是環城遊憩帶人、自然與社會共進。
(4)強調環城遊憩帶各利益主體平等參與旅遊經濟活動,包括政策制定、景區管理等,實現各主體利益均衡。
(5)強調環城旅遊與當地社區的良性互動。確立社區的主體性地位,提升社區整體素質。
環城遊憩帶的高級化發展內涵與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的建設是一致的,它對改良城市化進程中環城區域出現的問題,推動環城區域自然、人文環境建設起著積極的作用。
2.濟南市環城遊憩帶高級化發展的必要性
高級化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實踐,它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追求當地社會整體發展,實現社會良性運行,在構建和諧濟南的今天,高級化的發展思路正逐漸受到政府、旅遊開發商、當地社區和旅遊者等主體的理解和認可。
(1)高級化發展所倡導的理念推動了社會的和諧發展
環城遊憩帶的高級化發展著力保護生態的完整性,強調旅遊資源的科學規劃開發,強調可持續化發展。這一發展理念正視過去旅遊開發所帶來的不良後果,力求修正過去旅遊規劃開發中的理念缺陷,提出可持續發展觀,達到人、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相處。現在,濟南市部分環城旅遊景區重視開發盈利,輕視環境保護,「短視」、「破壞性開發」現象較為突出,社會各界對此十分關注。在這種情況下,高級化發展的核心理念——可持續發展以其對社會長遠利益的考量得到重視,並以其理念踐行的良好收效得到認同,它秉承了我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的和諧發展。
(2)高級化發展有助於從整體上推進旅遊產業良性運行
高級化發展從整體出發,全面考慮環城遊憩帶的發展狀況,尤其是從產業鏈的角度出發,強調優化結構,規范化發展,這從整體上推進了濟南市旅遊產業的完善。高級化發展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制定實施,從環城遊憩帶的整體利益出發,以團體的精神,推動旅遊管理的規范化,增強目的地的吸引力。高級化發展的特色還在於將獲取的部分利潤再投資於目的地的生態保護當中,形成循環經濟,促進景區的良性發展。
(3)高級化發展推動當地社區良性發展
高級化發展能夠促進當地社區全面發展。高級化的發展策略以當地社區的平等主體地位為基礎,採用多項實踐措施,引導目的地各項旅遊活動的健康發展。環城旅遊的高級化發展不僅帶動了當地社區經濟發展,吸納了大量勞動力,改善了當地的基礎設施條件,而且提高了社區文化素養,為當地社區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它全麵塑造著當地社區。
六、濟南市環城遊憩帶高級化發展的系統建設
環城遊憩帶的高級化發展需要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進行系統建設。根據吳必虎的旅遊系統組成結構圖(見圖1),從客源市場系統、出行系統、目的地系統和支持系統四個方面促進濟南市環城遊憩帶高級化發展的實現。
1.客源市場系統建設
客源市場系統是環城旅遊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適當的客源是旅遊景區的生存基礎。環城遊憩帶高級化發展模式下的客源市場系統建設針對環城遊憩帶客源市場——都市居民的特徵,分析其需求,在保護旅遊景區長遠發展的基礎上,吸引更多的目標客源,達到遊客與旅遊景區的雙贏。首先,分析客源需求,打造合適旅遊產品。其次,要引領遊客的消費時尚,創新產品,推動市場發展,而不是盲目地迎合市場。環城遊憩帶的遊客多屬於濟南市及周邊地區居民,他們的重遊率高,因此,還要分析「重遊」遊客(repeat tourist)的特徵,進行多方位的市場營銷。
2.出行系統建設
逐步提高濟南市區和旅遊中心城鎮通往景區(點)公路和景區之間公路的等級質量。改善長途客運前往景區(點)的道路設施與交通服務。增加抵達旅遊景區(點)的專線車。完善濟南遊客集散中心,增開至周邊旅遊區的旅遊專線,強化濟南作為輻射全省旅遊的中心地位。按照專業化、社會化、規模化的要求,整合社會資源,組建大型旅遊運輸集團,發展旅遊車輛,提高車輛檔次,鼓勵大的企業集團和民間資本介入旅遊車隊建設,成立大型旅遊汽車公司;鼓勵發展城市汽車租賃服務,根據市場需求建立多個汽車租賃中心。建立旅遊部門與交通部門的會商制度,旅遊旺季旅遊部門與交通部門及時溝通信息,建立適應旅遊業發展的旅遊交通運輸機制。
3.目的地系統建設
目的地系統是環城旅遊系統的核心,主要包括吸引物、設施、服務3個子系統。高級化發展秉承其發展理念,對目的地系統的建設提出了三大要求:一是保持濟南市環城遊憩帶的優勢特色,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促進旅遊企業開創景區特色、自由競爭、提高收益。二是優化環城遊憩帶的設施建設,建立制度性投入保證設施的高質、安全,並在設施的設計上更加人性化。三是提升環城遊憩帶的服務水平,景區要著重加強管理、吸引人才,使服務更加規范,針對不同類型遊客的需求,提供個性化、人性化的設施和服務,強化旅遊體驗。
4.支持系統建設
內外部環境的支持是環城遊憩帶高級化發展必不可少的因素。首先要在全社會樹立起健康的旅遊發展觀念,讓旅遊不僅成為人們放鬆身心的一種生活方式,還要讓其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一種有益方式;其次,環城遊憩帶的規劃開發需要有一定的政策支持,對環城區域的弱勢地區和弱勢群體給予適當的政策、技術、知識等支持,以促進區域的和諧發展;再次,環城遊憩帶的高級化發展需要引進人才,具有專業知識的管理人才能夠使旅遊景區的管理規范化,促進景區的健康發展。
濟南市環城遊憩帶的高級化發展遵循我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和現代的科學發展觀,是適應社會發展和國際潮流的一種發展方式,它對濟南地區和諧社會的建設起著重要作用。同時我們也認識到,實現濟南市環城遊憩帶的高級化發展還面臨一定的難度,只有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高級化的發展理念才能得到踐行。
⑸ 求一篇中國旅遊景點的論文
近年來,我國的旅遊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目前我國各地的景點建設存在著不少問題,使人產生深深的憂慮:中國旅遊,21世紀看什麼?
一、經濟發展中的短期行為對傳統旅遊景區的環境造成嚴重威脅
各地競相發展經濟,很多地方以追求高經濟指標為第一目的,環境保護被相對忽視了,甚至有些地方以犧牲環境來求得經濟發展。
首先是景區環境惡化。上海的黃浦江,廣州的珠江,蘇州的河港,南京的秦淮河都曾是「遊船雲集,鼓瑟相聞」的著名游覽區。但是今天,由於在急速發展經濟的同時,顧不了採取相應的環保措施,這些河流已經變成了令人厭惡的「黑河」、「臭河」,全然沒有了昔日的風采;在中國的第一大瀑布——黃果樹瀑布的上遊河谷地帶,近年來興辦了十幾家采礦冶煉企業,它們排放的廢水使奔騰在這一著名瀑布上的水流不再潔白晶瑩,而是泛著黃色泡沫的濁流!在被聯合國評為「世界自然遺產」的九寨溝,由於溝內居民為發展旅遊經濟無規劃、無限度地建立旅館、商店,給溝內造成相當嚴重的環境污染,以致考察的聯合國官員在《世界遺產提名——IUCN技術估評》材料中對中國發出了警告……
其次是人為的破壞。在享有國際聲譽的長江三峽西陵峽內,每天都有數百艘民船在臨江採石,為的是給長江三峽水利工程提供廉價的石料;在著名的西雙版納,每年都要燒掉幾萬畝原始森林,為的是在火劫過的林地上播種耕作!在廣東虎門炮台這一中國人民第一次抗擊西方列強侵略的不朽遺址上,當地政府竟然批准某公司放炮炸土搞基建,虎門炮台被部分震坍!比起環境污染來,這些人為的破壞更令人痛心。再次是景點的商業化。景點是一種特殊的「視覺商品」。但是,在很多景點,人們都看到攤棚林立,吆喝四起,遊人不僅要受「夾道歡迎」之苦,更要受「視覺摧殘」之痛。聞名中外的杭州西湖周圍,近年來違章建築已達597座,總面積5.52萬平方米,可1993年經審批的建築竟達24.7891萬平方米,照此發展下去,50年後西湖景區將無遊客立足之地!
最後是景區的城市化。景區之所以成為景區,就是因為它具有區別於城市而供人們游覽、觀光和休憩的作用。但是,很多旅遊區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在搞基本建設時片面強調「硬體」的規模和質量,力求城市化,試圖以城市化來吸引城裡人,而不是以田園化、自然化來吸引城裡人。殊不知,城裡人如果大老遠跑到你這來住賓館、逛街道,還不如在家裡便當!
西方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曾經出現過因過份向大自然索取而導致環境惡化的現象,沉痛的教訓使人們轉而致力於環境保護和建設。昔日那些因嚴重污染而使遊客望而卻步的地方重又遊人雲集,如曾因毒霧導致4000餘人喪生的「霧都」倫敦,今天已碧空如洗,泰晤士河又清澈如鏡,倫敦成為歐洲最著名的旅遊城市之一;沿岸分布著十幾座工業城市的德國萊茵河,也曾是一條著名的污染河,但如今萊茵河兩岸風光旖旎,成為德國著名的旅遊走廊……但願中國不要出現「驚人相似的一幕」。
二、新景點開發缺乏特色和競爭力
具有特色的旅遊景點往往直接起到吸引遊客的作用,如西班牙的海濱、泰國的佛教,荷蘭的風車,瑞士的湖泊等等,無一不具有獨特的魅力。但縱觀全國的新景點開發建設,人們不難發現,有二種不良的傾向:
(1)微縮景觀趨於泛濫。
自深圳「錦綉中華」微縮景點推出後,全國掀起了微縮景觀熱。僅微縮世界著名景點的就有北京豐台的「世界公園」,江蘇無錫的「世界奇觀」,山東煙台的「西洋五千年旅遊區」,海南三亞的「熱帶風情旅遊線」,天津武清縣的「楊村小世界」,四川重慶的「世界風光旅遊城」,廣東深圳的「世界之窗」。這些景點動輒投資幾千萬上億元,其中「西洋五千年旅遊區」投資額高達11.8億元。對某個地區來說,也許某個微縮景點是其重點旅遊項目,能吸引一些遊客,但是,對於整個中國旅遊業來說,這些雷同的景點,正是急功近利中的短期經濟行為的典型表現。
(2)發掘、表現古代文化膚淺拙劣
中國以文明古國著稱於世,對國外遊客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各地又掀起了一個大規模「營造」古代文化景點熱。盡管有些景點建得很有特色,但從整體上來說,大多存在著認識膚淺,表現手法平庸,迎合遊客低級趣味等問題。如表現古代某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縮影的就有開封的「宋城」,武漢的「楚城」長沙的「古漢城」,南昌的「明城」,浙江奉化的「清末民初一條街」,邯鄲的「中國夢幻文化城」等。此外,重復建設也非常驚人:各種「民俗文化村」,在全國出現了幾十家,「西遊記宮」出現了50座,「三國城」在四川、河南、湖北、山西等處平地而起,《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在河北正定縣、北京南菜園、四川重慶安家落戶,鬼城在四川、湖南等地出現十幾家。這種認為主觀願望可以彌補一切的做法,極易對中國文化進行歪曲和損害,給國人尤其是外國人以片面引導,掩蓋輝煌悠久、精深博大的中國古代文化。
⑹ 旅遊概論論文1500字
旅遊(travel)是人們為了休閑、娛樂、探親訪友或者商務目的而進行的非定居性專旅行,是游覽過程中所發屬生的一切關系和現象總和。旅遊的目的是尋求精神上的愉快,世界上最早旅遊的人是海上民族腓尼基人。
骨刻文中有「旅遊」二字:「旅」和「游」二字在山東昌樂骨刻文中發現,是東夷平民旅遊娛樂活動最早的記錄,也是中國最早旅遊文化的體現。
「旅遊」從字意上理解,「旅」是旅行、外出,即為了實現某一目的而在空間上從甲地到乙地的行進過程;「游」是外出遊覽、觀光、娛樂,即為達到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來即旅遊。
旅行偏重於行,旅遊不但有「行」,且有觀光、娛樂含義。
⑺ 求關於旅遊方面的論文,2000字左右~萬分感謝
這就須用發展的觀點來認識旅遊這一觀念。因為現代社會中的旅遊不同於古代文人的遊山玩水或徐霞客式的旅行和科學考察。它是人類社會中一種不斷發展的生活方式。關於這一點,國外一些學者也有同類的敘述。如英國伊什圖里金(Estoril)就指出過旅遊的性質在逐漸發生變化,主要表現在:①娛樂旅行概念發生了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只有社會中的富裕的、有閑空的和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出國旅行,滿足於欣賞外國風景、藝術作品。現在這種概念已完全改變。因為出國旅遊者多來自各種不同的背景,對旅遊想法很不相同,所好和欲求更加五花八門,在有限的假期內盡量包攬這一切。②現代旅遊是閑暇追享的「民主化」。如冬季旅遊,過去是少數富人強占的運動;騎馬、劃艇、射擊,是非大眾化運動。但是嗜好和閑暇的「商業化」已使這種活動能為一般人所享用。大量的人到國外去參加更為令人激動和更富有外國情調的活動,如登山、滑冰、水下游泳和馬車旅行等。③現代旅遊發展為「社會旅遊」。如英國度假營,既提供傳統的旅遊勝地具備的一切設施,又不斷開辟和發展新的風景區域,組織大群遊人觀覽,建造特別設計的低消費接待設施,並經常就地提供娛樂和其它服務。社會旅遊可以把大量旅遊者引入偏遠和相對不發達地區。伊什圖里金講的這些性質方面的變化,表明旅遊的概念是變化的、發展的,旅遊這種特殊生活方式是發展中的生活方式,不論規模、范圍、內容和性質都起了變化。
旅遊的特徵 異地性: 指出旅遊是在異地的暫時性的生活方式,不能離開居住地到目的地永久居住。但可以住多久,他並未說明,也未提出具體的劃分標准。不過定義中已包含了這層意思,這樣就可把平時在自己居住地方的日常生活區別開了。業余性: 提出了旅遊的業余性這一特點。業余性就是許多國家學者講的閑暇性。這種提法,從主觀目的上是想把為業務目的旅行、考察活動摒棄於旅遊之外,但是為科學目的的考察,不論在古今中外都是一種旅遊項目。因為旅遊目的之一就是「求知」,既包括業余性的求知,也包括業務范圍內的旅遊求知活動。因此,對旅遊的業余性規定大體是正確的,但在實際中又難以區分。特別是在我國,利用開會、出差旅遊的人很多。據統計,到北京來旅遊的人,41%是會務旅遊者。外國利用國際會議旅遊的人也很多,如1985年,在法國巴黎召開的國際會議有274個,英國倫敦238個,比利時布魯塞爾219個、瑞士日內瓦212個。這些參加國際會議的人,既是為了某一專業目的而去的會務者,也是一個利用會議參加旅遊活動的游覽者。英、法、比等國家正是利用這種方式,獲得了一筆可觀的旅遊收入。如1985年巴黎舉行國際會議收入70億法郎,其中30億法郎為專題會議收入。享受性: 旅遊是一種高級的精神享受,是在物質生活條件獲得基本滿足後出現的一種追享欲求。有一位社會學家說,旅遊者的心理中有「求新、求知、求樂」這樣三條。這是旅遊者心理的共性。旅遊者不遠千里而來,就是想領略異地的新風光、新生活,在異地獲得平時不易得到的知識與平時不易得到的快樂。知識性:旅遊給大家帶來很多見識,增進了對各地了解,豐富了人文知識。這才是旅遊的真諦!意志性: 旅遊給大家帶來心靈的意志,會讓自己的思維,心情發展到興奮,快樂的極致。 休閑性: 日前高速運轉的生活工作頻率,使人越來越感到生活的壓力過大,所以需要在一些假日放鬆自己,到海濱城市享受陽光,沙灘,大海,藍天,白雲。 中國最近興起以莫泰(motel)連鎖酒店集團為代表的迎合普羅旅行者的遍布中國大中城市和景點的高性價比新型酒店系統
⑻ 關於旅遊活動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論文3000字
旅遊,從個人活動、群體行為發展到當今的現代旅遊業,已經成為涉及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旅遊活動等的社會生活方式。旅遊包括行住吃游購娛六大要素,又有消閑性、考察性、游學性、商貿性等多種類型,與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均有關系。單就審美而言,它是對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的綜合性審美實踐活動。故從人文角度看,旅遊具有多元性文化意義。本文將情、理與知識相結合,從旅遊與人的愛美天性、人類文明、人才成長、精神需求、身心健康等方面論述旅遊的文化意義。
一、旅遊與愛美天性
人是離不開大自然的。人之依存大自然而生存、發展,除了向自然索取不可須臾離開的動植物與空氣、陽光、水等物質資料外,還常從自然美中獲得審美享受的精神食糧。馬克思對此作過精闢的論述。他說:「人比動物愈具有普遍性,他靠來過活的無機自然界的范圍也就愈普遍。在認識領域里,例如植物、動物、礦石、空氣、光線之類組成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時而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時而作為藝術的對象,它們就組成人的精神方面的無機自然界,即精神食糧。」
大自然作為物質資料,只給人生命生存的條件,而作為精神食糧,則給人生命的美的升華,讓人獲得「極視聽之娛」,以愉悅身心的美的享受,獲得搖盪性情、產生藝術靈感的心靈激動。它有如音樂的旋律美、繪畫的形象美、詩歌的意境美,繪人以意味無窮的美感。這是人不同於動物,也不同於原始人的高級精神享受。所以,到大自然中去旅遊審美,是人類認識美與享受美的一種高尚的活動。大自然和社會歷史,是人類生存與活動的兩大環境。社會環境中,有真善美,也有假惡丑,社會工作有歡樂,也常有憂愁與煩惱。而自然環境(除了應避免的災害)作為審美對象,卻以它純真朴實而豐姿多彩的美給人無限的快樂,使人獲得生命的和諧。對此,恩格斯深有感觸他說過:「大自然是宏偉壯觀的,為了從歷史的運動中脫身休息一下,我總是滿心愛慕地奔向大自然。」(《致喬治·威廉·蘭普盧》,見《馬恩全集》39卷63頁)這說明,到大自然中去接受美的熏陶,是人類生活張弛相濟、勞逸結合的需要,是使人腦得到精神保健、生命獲得和諧運動的重要方式。
欣賞自然美,還能得到美的巨大感染力。它能陶冶性情,凈化心靈,使人忘憂去煩,消除雜念,到達純凈自由的精神境界。恩格斯在這方面有過真切的體驗與啟人深思的精壁見解:「你抓住船頭桅桿的纜索,望一望那被龍骨沖開的波浪,它們濺起白色的泡沫,遠遠地飛過你的頭上。你再望一望遠方的碧綠的海面,波濤洶涌翻騰,永不停息。陽光從無數閃爍的鏡子中反射到你的限里,碧綠的海水同蔚藍的鏡子般的天空和金色的太陽熔化成美妙的色彩,——於是你的一切憂思,一切關於人世間的敵人及其陰謀狡計的回憶,就會煙消雲散,你就會溶化在自由的無限的精神的驕傲意識中。」(《風景》,見(馬克思思格斯論藝術》第四冊393頁)的確,大自然天造地設的超乎鬼斧神工般的美的形象、美的神魄、美的風格,能使人為之心胸開闊,品性崇高,心靈純潔,養成美的情操。范仲淹寫的見「春和景明」而「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劉禹錫寫的「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都是表現美景感人性情的明證。所以,到大自然中去旅遊賞美,是美化心靈與激發藝術靈感的一大樂事。
愛美是人的天性,對自然美的熱愛尤其如此。魯迅說:「曙日出悔,瑤草作花,若非白痴,莫不領會感動。」這反映了對自然美人皆愛之的客觀事實。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人的這種愛美天性,也作過生動的描述:「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資產階級的鎖鏈脫去了,瑪麗花可以自由地表露自己固有的天性,因此她流露出如此蓬勃的生趣、如此豐富的感受以及對大自然的如此合乎人性的欣喜若狂……」(《神聖家族》,見《馬恩全集》2卷217頁)為什麼自然美有如此強大的魅力激發人的愛美天性呢?因為自然之為美,除了自然物的客觀性,也有審美者的主觀感受在起作用,它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可見,人的愛美的天性與自然美的和諧合拍,這就是自然美產生怡情作用的本質所在。
所謂愛美天性,是人類長期審美實踐形成的本性。馬克思關於「勞動創造了美」的著名論斷,也包含了勞動創造了審美能力這層意思在內。他說:人的五官能感受美,如耳朵能欣賞音樂,眼睛能感受形式美,是長期得到環境美熏陶的結果。人的愛美天性,就是在代代相傳中逐漸形成發展的。所以,我們應該更多地走向自然,以激活接受遺傳而來的愛美天性,在獲取自然美無私賜與的精神食糧的同時,進一步提高人類的審美能力,讓生命的價值得以升華。願人們邁開雙腳奔向大自然,擁抱自然美,提高欣賞美的文化素質,重塑人的文化形象,並由此促進創造美的偉大事業。
二、旅遊與人類文明
什麼是旅遊?著名經濟學家於光遠認為:「旅遊是現代社會中居民的一種短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的特點是:異地性、業余性和享受性。」(轉引自喬修業主編的《旅遊美學》)這種「享受性」,主要是旅遊觀光中的審美享受。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們有了業余時間與消費支出去滿足這種精神享受,故旅遊活動日興,旅遊人數劇增。旅遊正是從外出經濟消費中獲得精神愉快的一種現代生活方式。
旅遊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文明程度較高的審美享受。美學家葉朗認為:「旅遊,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審美活動。離開了審美,還談什麼旅遊?旅遊涉及審美的一切領域,又涉及審美的一切形態。旅遊活動就是審美活動」。(《旅遊離不開美學》)的確如此,旅遊涉及自然美、藝術美、生活美的豐富內容。它以旅遊風景為中心,廣涉奇麗的山光水色、花木蟲魚、日月雲霧等自然風光,亭台樓閣、寺院寶塔,現代建築等人文景觀,雕刻繪畫、詩詞楹聯等文學藝術,民情風俗、集市、建設等社會風貌……從多方面獲得美感。旅遊還在吃、住、行、購、娛諸方面獲得生活樂趣,實在是綜合性的審美享受。
旅遊與人類文明是相互促進連帶發展的。旅遊業的勃興是近百多年現代文明發展的結果。隨經濟的迅猛發展,旅遊業不斷繁榮。相反過來,旅遊業的發展又極大地推動著經濟騰飛。因為旅遊業的三大要素——旅遊資源的開發建設、旅遊設施的現代化、旅遊管理的科學化與高效能,必然帶動多種經濟部門與文化行業的協同發展,產生綜合效應。要使旅遊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購、娛配套發展,形成旅遊大文化的三個層面——物質層面、制度層面、精神文化層面的立體結構,必然牽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諸多方面,產生整體效應。由此,我國提出了「旅遊促進社會的發展與繁榮」的方針,好些旅遊城市提出了以旅遊業為龍頭帶動全行業大發展的口號。可見,旅遊是隨現代文明而發展,又推動著現代文明建設的社會活動。
現代旅遊對提高整個民族的現代意識有積極的意義。它在拓寬視野、解放思想、涵養文化等方面有深層次的意義,無論在提高民族素質與個人生存價值方面都是如此。旅遊有利於改革開放,為促進經貿發展用旅遊搭台唱經貿戲,為促進內地落後地區到沿海發達地區開擴眼界,為利用旅遊資源以脫貧致富,為提倡適度消費以加快資金周轉,政府提倡旅遊,人們辦旅遊業與參與旅遊的意識增強,旅遊不再被視為游手好閑不務正業了。商品經濟的觀念與文化消費觀念,被旅遊之風吹到落後地區人們的心中。在其它方面難以沖破的禁錮意識,通過旅遊的渠道沖破了。出國旅遊熱帶來的觀念更新與文
化精神覺醒的潛在功能是難以估量的。大量外國遊客的來華,大批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的回大陸旅遊,帶來了海外經濟文化中的新鮮營養。這種由旅遊形成的國內大循環與國際大循環,在拓展經濟新觀念與吸收現代文化意識中產生的彈性功能,對深化改革開放無疑有催化作用。
旅遊是宏揚民族文化建設富有民族特色的精神文明的有效途徑。旅遊景觀中積淀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各種古建築的結構形式、建造工藝、圖案雕飾等,都反映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內涵。文物古跡直接展示出歷史文化。作為旅遊流動資源的民情風俗,有關景物的詩文與神話傳說等旅遊文學,承載著民族的性格、心理、精神、倫理道德。觀賞這些旅遊審美對象,自然會接受民族立化的熏陶,培養民族精神、愛國情感。這是建設現代精神文明的深厚土壤。香港作家華莎在《母女浪遊中國》一書中寫到:「我要踏著祖先的足跡,細味五千年文化的燦爛輝煌,我要憑身上『傳人』的胎記,拜認金色的矯龍,古老的東方。」這表明反映著歷史文化、凝聚著先人精神性格與聰明才智的旅遊景觀,會給人以思想啟迪、精神鼓舞與文化藝術的營養。
⑼ 論文 淺談歷史人物對杭州旅遊的影響 2000字
商職院的吧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