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山西旅遊的周記
A. 山西過春節的習俗 作文 300字左右
山西春節習俗
生活中有節日,節目中有民俗;風俗使節日代代傳承,節日使生活五彩斑斕。舊時,太原地區月月有節日,而最隆重、最熱鬧,風情最濃厚的要數過年了。
舊歷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間稱過年,為區別於公歷元旦,後來又稱過大年。舊日,臘八節過後,太原人就忙著准備過年了,氣氛一日濃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為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從這天以後,年事准備工作達到高潮。過去太原有一段謠諺:「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貼扎,指各種對聯、年畫、窗花、門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將室外打掃一遍,即開始整點新衣帽,包餃子,准備迎神的香、燈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後合家互相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則賜以壓歲錢,以取吉利。按照傳統習慣,太陽出來之前就要吃罷早餐。早飯之後,出門拜年,親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點頭,互道吉祥話語,無非「恭賀新禧」、「恭禧發財」、「一年如意」之類。
商戶人家在過年期間對財神的祭祀最為虔誠。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為祭祀財神之日。民國以後僅在過年時於錢垛、錢櫃或專設神位神龕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雞、鴨、豬、羊。祭罷財神,方赴有買賣往來的各商戶家中拜年。
B. 山西的春節作文400字
一年一度的春復節又到了,這是中制國人值得慶祝的美好節日。
在春節期間,我們都會放煙花,但是有的人總是不文明的放煙花。我多次看到過美麗的煙花,也多次看到過有些人不知羞恥的把煙花拿到馬路上去放。有時可能因為把煙花拿到馬路上放,就會引起交通堵塞呢!
春節的來歷更有趣。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相傳,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專吃人的。是一位紅衣老人告訴了村民在門上貼紅紙,在屋裡點蠟燭、放爆竹,來趕走「年」。這個古老的習俗一直流傳直今。
爺爺奶奶過年的方法很傳統,一家人叫到一起吃一頓年飯,發壓歲錢,然後
大家十五早上穿著新衣服去看耍龍!爸爸媽媽過年就只用做一件事,忙著做好吃的,五花八門的菜放在桌子上,讓我口水直流三千尺。我過年的方法和許多人一樣,串門兒、吃年飯、放爆竹拿壓歲錢。
今年是2016年,下了一場大雪,使許多在外地工作的人們不能回家過年,但我真心的希望那些人能夠快快樂樂、高高興興的過年。
年馬上就要過完了,但我希望時光逆流,回到剛剛開始過年的時候,重新品味一番過年的快樂時光,讓那快樂的時光重現在我的眼前!
C. 家鄉(山西臨汾)的春節作文不少於600字
家鄉的春節
我們家鄉的春節別有一番特色,從除夕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會有精彩.雖然春節期版間大家都權忙裡忙外,但是如果把忙碌和歡樂相比,我想應該是歡樂占的比例更多吧.
除夕是最值得我們慶賀的一個時刻.因為在這個時刻,除了有特殊原因外,一般大家都會回到家裡,與家人們團聚 在一起,吃上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說說離別時的奇聞樂事,津津有味地品償美味佳餚,享受著團圓的樂趣.吃完年夜飯,我們可以到室外去觀看四處美麗的煙花在夜空中繽紛綻放,聆聽四處每一聲喜慶的祝福.走在小鎮的每一條大街小巷,你都會真切地感受到那激動人心的時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和企業科技力量的提高,五花八門、千姿百態的煙花不斷涌現,我們所看到的煙花越來越美、人們燃放的煙花也越來越多,特別是今年我感到變化很大.除了晚上八點鍾的春節聯歡晚會外,到了十二點左右,也就是午夜零點時刻,我們又能聽到一陣一陣激烈的爆竹和鞭炮聲,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這是為了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啊!
D. 山西遊記作文600字
《作文:山西遊記》山西遊記
假日里爸爸媽媽帶我去山西玩,我們是坐旅行大巴去的回,答一路上我暈車難受極了,當時我真想回家不去玩了。
我們第一站到壺口瀑布。離瀑布很遠時,我們便聽到了水聲。到了景點下了車,我一點兒也不暈了,精神抖擻。只見滔滔河水從千米河床排山倒海似地涌來,到了壺口這里匯到一起沖下懸崖,注入深潭形成極為壯觀的壺口瀑布。壺口瀑布落差約三十米,水波急濺,激起百丈水柱,形成霧氣,真有驚濤拍岸,濁浪排空,倒卷半天煙雲之勢!站在這里真正體會到詩人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意境。 http://zuowen.sanwen.net/
離開壺口瀑布我們又去看了世界一絕的懸空寺、古老的平遙古城、壯觀的雲岡石窟、靈險的五台山、純木結構的應縣木塔等等。
E. 山西春節作文怎麼寫。
我是山西的孩子,從小就在山西長大,對山西過春節的習俗還算了解,因地域而異,現在我就我所居住的區域的過年習俗而作一下簡單的介紹。我的家鄉在山西的北部,接近內蒙古的地方。進入農歷十一月,人們即開始准備過年了,年輕的姑娘、媳婦們開始他們的針線活—納鞋底,鞋底的原材料是一些舊的衣服,用漿糊粘在一起,上面再粘一層新的黃色、白色或者紅色的洋布,在上面畫上各式各樣的花鳥圖案,或者是字樣,然後用各種顏色的線綉好。之後,人們就會買新衣、新鞋、新襪,寓意著新的一年新的開始,人們也應以全新的面貌開始全新的生活。山西人在臘八節過後,就忙著准備過年了,氣氛一日濃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為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從這天以後,年事准備工作達到高潮。過去太原有一段民謠:「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夜這天傳說是灶王爺升天回宮的日子,這天在北方地區的傳統做法是糊兩個褡褳似的紙袋,一個裡面裝的是毛驢的草料和豆子,一個裡面裝的是灶王爺的盤纏和干糧,在灶王爺像前燒掉,同時還用那種棍棍糖(一般用球狀的,原料和棍棍糖一樣),在火爐爐口糊一圈,聽說是為了糊住灶王爺的嘴,讓灶王爺在天上不要亂說,只說好聽的,一般灶王爺像前的對聯這樣寫: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社會的變革,人們省去了許多的繁文縟節,在小年夜這天吃麻糖,和家人一起吃飯。臘月二十四掃塵,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據典籍記載,上古就有年終掃除的習慣。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清嘉錄》卷十二記載:「臘將殘,擇憲書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塵埃』」。 臘月二十四「掃房」,對庭院內外進行徹底的大清理。可見,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也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積累的在冬季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傳統美德。 在我的家鄉,人們要有白土或者大白刷屋頂。之後的幾天,人們會蒸花饃、炸麻花、炸麻葉,煮買回來的牛羊肉,為即將到來的春節做准備。期間,人們也會貼上窗花、年畫、喜字、福字,窗花和喜字都是人們自己用剪刀剪出來的。在當地還有一個風俗,叫「請王」,就是供奉自己的已逝去的祖先。在三十這天,人們會在家裡空出一個位子,用白紙在上面寫上祖先的名字,在每一個名字下擺一雙筷子,然後放上一些祭祀的食品,在每天吃飯的時候夾出一點食物用來祭祀,一直到正月十六下午由家裡的男子送走。年三十這天對對大人們來說應該是比較忙的一天,婦女們在家准備年夜飯,男子們要貼春聯、門神,門神大都是「大門門神」,一般都為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由於我所在地區的煤炭資源比較豐富,所以在這天,家裡的大人們還會壘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裡面放柴,上面寫個大紅字條「旺氣沖天」。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點燃後,火苗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狀若浮圖,既禦寒,又壯觀。大人孩子們圍起一圈,轉三圈,以圖來年平安健康,萬事如意。此時也是接神的時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正月初一的時候,在一些農村人的家裡「要忌葷」,這一天,主要是為了家裡的牲口,以祈求來年家裡的牲畜健康,沒有疾病或死亡。但是,現在大部分家裡都不在遵循這一禁忌。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每年都會有專門的人分析財神的方向和位置,人們會在這個地方放炮竹。若是沒有去的人,會由去的人帶件衣服,說明自己也祭過了財神。正月初三是迎喜神,方法和祭財神一樣。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正月初八俗稱穀日,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在這天,人們會吃五穀雜糧做的食物。正月十五俗稱元宵節。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在北方一些地方,正月十五還要幾個村子聚集在一起演社火。社火里包括踩高蹺、跳鍾馗、花車等等。在縣城裡還會壘一個大的旺火在縣城中央,人們會圍著旺火轉圈,祈求來年健康平安。然後會有各個村子裡的秧歌進行比賽,最後評出冠軍。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隨著時間的流逝,關於春節里的很多風俗都發生了變化,但一些最基本的東西還是被保存了下來。
F. 山西旅遊勝地作文300
人雲:「不到晉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說:「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外國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覽紫禁城那樣遺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晉祠看看。晉祠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瓮山麓,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心。
晉祠被選擇了晉陽城西南的懸瓮山麓,背負懸山,面臨汾水,依山就勢,利用山坡之高下,分層設置,在山間高地上充分地向外借景,依地勢的顯露,山勢的起伏,構成壯麗巍峨的景觀。山坡上的建築處於視覺注意力集中的焦點,其整體趨勢與山體內在的向上的趨勢相呼應,獲得了優美的天際廓線。
憑水添姿:在人類的生活中恐怕再沒有比水與人的關系更加密切的了。在古代,人們創造了許多美麗的傳說,並根據自己的喜好、想像來塑造其形象,利用人們對水的崇拜來增強其信仰,結合水的形態,運用波光倒影和水質水聲、烘托意境,取得理想的效果。也許是由於水的純潔、永恆、神聖的原始觀念,無論東方或西方在宗教和紀念性建築前,常設一方池水或一灣流水,來作為神俗之間的勾通。
晉祠是以泉渠水系構景的佳例。水母樓建於晉水源頭「難老泉」之上,並附會「柳氏坐瓮」的美麗傳說。泉水從其座下湧出,樓前一八角攢尖泉亭,再下用人字堰南北三七分流,水中不系事。中部水鏡台、會仙橋、金人台、對越坊、獻殿、魚沼飛梁、聖母殿排列於主軸線上,後以歡喜嶺上望川亭作為終止符。南部台駘廟、公輸子祠、三聖祠、同樂亭,北部苗裔堂、朝陽洞、唐叔虞祠、關帝廟、東岳廟、文昌宮環周布置。這些建築群或依山、或臨水、自成小院,亭橋殿閣、水榭樓台穿插其間,渠水在建築之間蜿蜒曲折,叮咚作響,與建築交織在一起,沿渠組成一組組美麗的風景,給庄嚴肅穆的祠廟平添了幾分靈氣與動感。
因高借遠:由於古人崇拜天而形成的傳統觀念的影響,高給人以接近天的神秘想像力,同時高也是表達雄偉形象的方法之一。在山川自然之中,祠宇因地制宜,「度高平遠近之差,開自然峰巒之勢。」依地形及景觀的輪廊特徵,巧為輔高設,將建築對自然的適應與景觀中優美的輪廊相統一,「因其高而愈高之,豎閣磊峰與峻坡之上;因其卑而愈卑之,穿塘鑿井於下濕之區。」由於建築手段在表達紀念性、象徵性上,不像其它藝術手段那樣可以具體描繪,所以往往用崇高、偉大等概念來表達,祠宇選擇於高坡之上,以增強其崇高,便是這樣的道理,從工程方面來講,挖填的土方量也近於平衡,是最為經濟的,而祠廟中又具備了深遠豐富的層次,以至能近觀咫尺於目下,遠視千里於眼前。
G. 山西春節習俗的作文
我是山西的孩子,從小就在山西長大,對山西過春節的習俗還算了解,因地域而異,現在我就我所居住的區域的過年習俗而作一下簡單的介紹。我的家鄉在山西的北部,接近內蒙古的地方。進入農歷十一月,人們即開始准備過年了,年輕的姑娘、媳婦們開始他們的針線活—納鞋底,鞋底的原材料是一些舊的衣服,用漿糊粘在一起,上面再粘一層新的黃色、白色或者紅色的洋布,在上面畫上各式各樣的花鳥圖案,或者是字樣,然後用各種顏色的線綉好。之後,人們就會買新衣、新鞋、新襪,寓意著新的一年新的開始,人們也應以全新的面貌開始全新的生活。
山西人在臘八節過後,就忙著准備過年了,氣氛一日濃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為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從這天以後,年事准備工作達到高潮。過去太原有一段民謠:「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夜這天傳說是灶王爺升天回宮的日子,這天在北方地區的傳統做法是糊兩個褡褳似的紙袋,一個裡面裝的是毛驢的草料和豆子,一個裡面裝的是灶王爺的盤纏和干糧,在灶王爺像前燒掉,同時還用那種棍棍糖(一般用球狀的,原料和棍棍糖一樣),在火爐爐口糊一圈,聽說是為了糊住灶王爺的嘴,讓灶王爺在天上不要亂說,只說好聽的,一般灶王爺像前的對聯這樣寫: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社會的變革,人們省去了許多的繁文縟節,在小年夜這天吃麻糖,和家人一起吃飯。
臘月二十四掃塵,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據典籍記載,上古就有年終掃除的習慣。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清嘉錄》卷十二記載:「臘將殘,擇憲書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塵埃』」。 臘月二十四「掃房」,對庭院內外進行徹底的大清理。可見,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也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積累的在冬季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傳統美德。 在我的家鄉,人們要有白土或者大白刷屋頂。
之後的幾天,人們會蒸花饃、炸麻花、炸麻葉,煮買回來的牛羊肉,為即將到來的春節做准備。期間,人們也會貼上窗花、年畫、喜字、福字,窗花和喜字都是人們自己用剪刀剪出來的。在當地還有一個風俗,叫「請王」,就是供奉自己的已逝去的祖先。在三十這天,人們會在家裡空出一個位子,用白紙在上面寫上祖先的名字,在每一個名字下擺一雙筷子,然後放上一些祭祀的食品,在每天吃飯的時候夾出一點食物用來祭祀,一直到正月十六下午由家裡的男子送走。年三十這天對對大人們來說應該是比較忙的一天,婦女們在家准備年夜飯,男子們要貼春聯、門神,門神大都是「大門門神」,一般都為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由於我所在地區的煤炭資源比較豐富,所以在這天,家裡的大人們還會壘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裡面放柴,上面寫個大紅字條「旺氣沖天」。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點燃後,火苗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狀若浮圖,既禦寒,又壯觀。大人孩子們圍起一圈,轉三圈,以圖來年平安健康,萬事如意。此時也是接神的時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正月初一的時候,在一些農村人的家裡「要忌葷」,這一天,主要是為了家裡的牲口,以祈求來年家裡的牲畜健康,沒有疾病或死亡。但是,現在大部分家裡都不在遵循這一禁忌。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每年都會有專門的人分析財神的方向和位置,人們會在這個地方放炮竹。若是沒有去的人,會由去的人帶件衣服,說明自己也祭過了財神。正月初三是迎喜神,方法和祭財神一樣。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正月初八俗稱穀日,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在這天,人們會吃五穀雜糧做的食物。正月十五俗稱元宵節。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在北方一些地方,正月十五還要幾個村子聚集在一起演社火。社火里包括踩高蹺、跳鍾馗、花車等等。在縣城裡還會壘一個大的旺火在縣城中央,人們會圍著旺火轉圈,祈求來年健康平安。然後會有各個村子裡的秧歌進行比賽,最後評出冠軍。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隨著時間的流逝,關於春節里的很多風俗都發生了變化,但一些最基本的東西還是被保存了下來。
H. 山西的春節作文與習俗。
供參考:
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1.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2.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3.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4.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5.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6.吃餃子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7.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8..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9..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