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旅遊推薦
「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是旅遊者的天堂,也是自駕車車友們的首選自駕游勝地。來桂林自駕車旅遊,在飽覽桂林山水的同時,也享受了自駕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和便捷。那來到桂林,有哪些景點是必玩景點呢?
打開網路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1、 灕江——甲天下的山水風光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桂林灕江景區是國家5A級景區,是世界上風景美,規模大的岩溶山水游覽區之一。灕江隸屬於珠江水系,發源於桂林市興安縣的貓兒山山脈,全長437公里。精華的景色是在楊堤鄉至興坪鎮約20公里的水程。坐竹筏游覽沿江,風光旖旎,碧水縈回,青山倒影,20元人民幣背景圖就在此。多麼絢麗多彩的畫卷,奇美的景色,讓古今中外無數的文人墨客贊嘆,唐代大詩人韓愈曾作「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的詩句來贊美灕江。
2、西街——中西合璧風格的夜生活老街
歷代文人騷客似乎對陽朔都有別樣的衷情,古樸雅緻的田間農舍、清幽寧靜的茂林修竹、澄澈溫軟的沙灘溪流、驚艷一絕的天然岩壁……為世人勾勒出一幅幅絕美的畫卷。除卻自然風光的旖旎,濃厚的人文氣息也是吸引眾多文藝青年來此旅行的重要原因之一。西街獨擁一份厚重與典雅:洋人酒吧、旅館和店鋪鱗次枇比地排列開來,夜幕下的景緻更是絢麗迷人,走進去彷彿置身異國他鄉。怪不得有人曾這樣說:寧做陽朔人,不做樂神仙。
3、 兩江四湖——乘船環湖賞桂林城景
兩江四湖景區遍植名樹、名花、名草,造榕樹、銀杏、雪松、水杉、木蘭、棕櫚諸園,以改善桂林中心城之生態;架設名橋19座,以增加江湖之靈氣;恢復、修建古之名樓、名塔、名亭萬余平方米,以增加桂林城市之亮點;發掘、修繕文物50餘處,以昭然桂林之歷史文化;建高科技之升船機、船閘各一處,以方便舟船之通行。
4、 遇龍河——清澈如鏡的溫婉「小灕江」
陽朔遇龍河是灕江在陽朔境內最長的一條支流之一,全長43.5公里,流域面積158.47平方公里,流經陽朔縣的金寶、葡萄、白沙、陽朔、高田等5個鄉鎮、20多個村莊,人稱「小灕江」,不是灕江勝似灕江。
5、 象山景區——酷似象鼻的標志性景觀
象鼻山原名漓山,又叫儀山、沉水山,簡稱象山,位於桂林市濱江路位於廣西省桂林市內桃花江與灕江匯流處,是中國首批4A級景區。象鼻山主要景點有水月洞、象眼岩、普賢塔、宏峰寺及寺內的太平天國革命遺址陳列館等。
6、銀子岩——惟妙惟肖的鍾乳石群
桂林荔浦銀子岩
2. 桂林旅遊有哪些好去處推薦各位大神支個招!!
很多遊客到了桂林,第一眼感覺很失望,因為書中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嘛,我也一樣,遠看很漂亮,像一幅山水畫,近看意境就差了一些,下面說一下桂林該怎樣旅遊。
3. 在桂林旅遊的話有什麼推薦嗎
去過桂林的朋友都會被那裡的雨所折服,桂林的雨說來就來。那麼在這樣的環境下大家應該很容易就想到最重要的就是要帶好雨傘了。並且如果是在這個時候去的話,正是桂林多雨的季節,說不定剛剛還是大大的太陽當空照,過會兒就是傾盆大雨了呢。所以大家在那裡有特別是在戶外遊玩時,一定要帶好雨傘,哪怕你出去的時候還是大晴天。另外,對於桂林的氣溫大家也要採取特殊的行動。因為在桂林,晝夜溫差很大,所以即使在這個時候到那裡去,大家也要准備好幾件薄點的外套,預備著晚上降溫的時候穿。 另外如果大家是略微晚點的時候去的話,也就是六七月份吧,大家就一定要准備好防曬用品了。比如防曬霜,太陽鏡、太陽傘等等,還有就是大家如果有絲巾的話,就自己帶上幾條,以免平常嬌嫩的皮膚一時受不了暴曬。除此之外呢,就是帶好拖鞋、泳衣等等游泳用到的東西,因為大家畢竟是為了外出遊玩嘛。然後呢,就是相機了,那裡的風景這么美麗,可不能錯過哦。一般大家外出遊玩時都喜歡拍拍照,拍下美麗的風景,留個紀念。如果沒有相機的話也沒關系的,現在大家的手機像素都很高的,也許手機更方面一些吧。所以手機充電器、相機電池充電器可是一定要帶好了啊。另外就是大家出門一定記得要帶的就是身份證了吧。在這里,如果忘記帶身份證的話,可是很麻煩的,因為不管大大小小的賓館只要入住都需要出示身份證的。
4. 桂林旅遊攻略自由行路線推薦
桂林山水甲天下,有如詩如畫的灕江風光,似真而幻的山水畫卷,浪漫悠閑的生活方式,風情萬種的夜生活西街,馳名中外的桂林米粉,足以使人心生嚮往。
隨著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出來遊玩的朋友比較多了,帶上老婆孩子、父母長輩、知己好友,盡情享受精彩的人生。然而有一部分人往往都是在貨比三家,去選擇最便宜的,然後遊玩時發現自己掉進陷阱里去了,很多時候其實大家都心裡清楚,一份價格一份質量,為什麼這樣的事情就發生在自己身上呢?其實還是貪便宜?在一個陌生的城市,千萬不要試圖去貪小便宜,這樣失去的更多。
許多遊客朋友都是第一次來桂林,在桂林旅遊如何花最少的錢,遊玩到最漂亮的風景,體驗到最美妙的旅途?作為一個當地人小陳,現根據多年的經驗寫下這篇攻略,希望對大家有幫助,讓大家不枉此行,真切地領略到桂林山水的神奇。其次本文也是本人接待過遊客所提出的問題及網友所提出問題的解答,選擇緣於信任,對於遊人預訂我們服務,本人萬分感激,同時也對您明智抉擇表示祝賀。
到桂林的交通
飛機,桂林兩江國際機場,坐飛機到達桂林兩江機場後,如果有提前聯系好導游,導游會安排專車接機,如果沒有,打車(距離市區30公里),價格100至120元 順風車80元,機場大巴分別到桂林或者陽朔的,到桂林市內,20元/人,車程大約50分鍾左右;到陽朔縣城(距離90公里),50元/人,車程大約1個半小時,打車220元。如果太晚的飛機,建議先到桂林市區住一晚。桂林高鐵(動車)站點,桂林北、桂林站、桂林西。
桂林旅遊景點主要由三部分組成:桂林市內、陽朔縣和龍脊梯田景區。
1、桂林灕江,是到桂林旅遊必去的景點,其中以興坪段是風景最美的,常說的精華段(20元人民幣背景圖)。觀奇峰倒影、碧水青山、牧童悠歌、漁翁閑釣、古樸的田園人家,真正體會到「船在江中走,人在畫中游」的絕美灕江仙境。建議安排半天時間游覽
2、另外就是桂林周邊的景點:銀子岩(荔浦縣),古東瀑布(大圩鎮),龍脊梯田(龍勝縣),遇龍河(陽朔縣),世外桃源,十里畫廊,陽朔西街,晚上精彩演出:印象劉三姐,千古情,值得看看,可根據時間安排,周邊的景區就看自己的興趣了。建議安排兩天或三天時間游覽
3、桂林市區景點:正陽步行街、東西巷、一江四湖、日月雙塔、靖江王府、象鼻山、七星公園、虞山公園、蘆笛岩、伏波山、疊彩山等景點,市區景點就看自己的興趣了,挑選兩至三個看看就可以了,類似於公園,基本都要收費,門票在50到200之間,景色都差不多。市區推薦一江四湖,靖江王城,象鼻山,日月雙塔,東西巷,尚水美食街,正陽步行街,建議安排一天時間游覽
溫馨提示:桂林景區多,景點分散,相隔都比較遠,行程規劃很重要,建議大家如果時間充裕,4天的行程就足夠遊玩桂林陽朔了,若時間比較緊,2至3天的桂
5. 桂林旅遊推薦
建議最好不要跟團,很坑的,可以自己制定計劃慢慢遊玩
6. 去桂林旅遊有那些景點好玩的
灕江第1名
桂林市靈川縣
AAAAA級景區
西街第2名
桂林市陽朔專縣
遇龍河第3名
桂林市陽朔縣白沙鎮屬遇龍村
兩江四湖第4名
桂林市象山區兩江四湖景區文昌橋碼頭、象山漁人碼頭、日月灣碼頭、知音台碼頭
AAAAA級景區
象山景區第5名
桂林市象山區濱江路1號
AAAAA級景區
7. 求一份桂林旅遊攻略
求一份桂林旅遊攻略:酒店選擇、路線規劃、出遊時間、葯品。
1、酒店選擇
酒店需要提前預定,有時候如「五一」和國慶節的高峰期,由於遊客眾多影響,房間的價格會上漲,建議最避開這個時間選擇一個淡季。千百年來,桂林山水令多少文人墨客揮毫潑墨,也吸引了多少人為之神往陶醉。
2、路線規劃
桂林有很多適合去的景點,在出發之前要規劃好路線,既節約時間,有能玩的愉快。例如先去灕江,灕江就代表了桂林,桂林因灕江而甲天下,人稱「百里灕江、百里畫廊」。再去龍脊梯田、貓兒山、堯山、灌陽等。
3、出遊時間
總體來說桂林最佳的旅遊季節是每年的4月-10月,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旅遊旺季(總體的旅遊價格比平時不會高很多,或者說沒有差別)。五一、國慶、春節長假期間是旅遊高峰期,各個景點都是人滿為患,城市的道路顯得非常的擁擠。
4、葯品
桂林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氣候條件十分優越。夏季也是桂林的多雨季節,因此大家在前往桂林旅遊時一定要帶好雨具,另外旅遊出行一些應急葯物,護膚品也是必須要帶的。最重要的大家出門旅遊一定要注意安全,保護好自己的隨身物品。
(7)桂林旅遊推薦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桂林市內交通,桂林市區有名景點一般集中在濱江路一帶,加上桂林本身就不大如果是自駕,建議到酒店停車停好車,再用「網約車」「公交車」「共享電動車」方式出行,其他位置如機場高速,進城出城也是比較容易擁堵的,解決辦法只早出早歸。
2、很多覺得當地人都是可以拿到優惠票的,那是因為看新聞看少了,前年國家已經統一下調了,所以除了市區和演出類門票有一些空間,基本上官網的價格都是最低了。
8. 桂林旅遊怎麼安排路線最好
D1:抵達桂林,如果時間充裕,可參加夜遊兩江四湖。
D2:灕江游覽(建議乘坐環保船或者豪華船),晚上觀看印象劉三姐演出。
D3:白天參觀銀子岩,體驗遇龍河漂流(也可選擇自行車游覽),晚上逛西街。
D4:返回桂林市區,參觀象鼻山,逛中心廣場,正陽街。返回。
9. 桂林旅遊攻略必去景點推薦
#明代豪宅歷史#獨秀峰王城景區包括獨秀峰和靖江王府兩部分。靖江王府是一組金碧輝煌、規模宏大的建築群,曾是明代延續時間最久的藩王的府第。#王府內看什麼#王道: 王爺和王妃的專用通道,由青石板鋪墊而成,旁邊花團錦簇。承運門: 「承運」二字取自「奉天承運,皇帝昭曰」,即「奉旨管理這片土地」之意。地宮: 地宮裡面可以拜太歲,還可以看下比如今年的運勢等等的注釋列表。#登獨秀峰俯瞰桂林#王府後面就是獨秀峰,名揚四海的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出自獨秀峰的石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