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旅遊區海南教案
『壹』 華南旅遊區環境影響最大的三脈是什麼
華南旅遊區位來於我國南源部,包括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台灣和香港、澳門地區,總面積約60萬平方千米。截止2014年6月25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華南旅遊區共計擁有6項世界遺產。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項,世界自然遺產2項,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1項,其中2項與其它地區共有。
武夷山(福建,1999.12,自然文化遺產)
澳門歷史城區(澳門,2005,文化遺產)
開平碉樓與村落(廣東,2007.6.28,文化遺產)
中國南方喀斯特之廣西環江與桂林(雲南石林、貴州荔波、重慶武隆,2007.6.29;廣西環江與桂林,重慶南川、貴州施秉,2014.6.22,自然遺產)
福建土樓 (福建,2008.7.7,文化遺產)
中國丹霞之廣東丹霞山、福建泰寧(貴州赤水、福建泰寧、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江西龍虎山、浙江江郎山,2010.8,自然遺產)
『貳』 華南旅遊區旅遊資源特徵
華南地區地處我國南部大體位置是嶺南一帶
著名景區:西樵山、肇慶七星岩、南嶺國家森林公園等
自然地理環境:以山地平原為主
旅遊資源特徵:明顯的熱帶風情
『叄』 列舉華南旅遊區的人文地理條件
在華南旅遊區,人文地理條件非常優越。當地的飲食文化口味兒偏甜。偏辣吸引了大量的食客。另外南方的風景如畫,景色秀麗。水鄉風貌更利於旅遊發展。南方多文人墨客留下的一段段佳話
『肆』 華南旅遊區主要的自然景觀旅遊資源有哪些
不在於景觀,在於心態...離你近的景觀你看遍沒
『伍』 簡述華南旅遊區的地理-地貌-地形和氣候
華南旅遊區包括閩、粵、瓊、台四省和港澳地區。總面積約37.3萬平方千米,總人口約12186.3萬,其中以漢族為主,還有黎、畲、回、苗、壯、滿、高山等民族。閩、粵、瓊三省是我國沿海開放的主要省份,台灣省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香港和澳門將分別於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回歸祖國。
(一)地理位置優越,工、農、貿經濟發達
本區位於我國南部沿海,地近東南亞。南海諸島位於亞洲至歐、非和大洋洲的航道要沖,地理位置優越。本區是華僑,華人歸國回鄉的必經之地,有利於中外合資開發旅遊資源,是我國發展對外旅遊條件最優越的地區。
台、港、澳經濟發達,台和港都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閩、粵兩省開放已久,經濟發展速度快,尤其廣東省經濟發展更快。海南於1988年5月始建省,作為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其經濟、交通發展迅速。本區雄厚的經濟基礎對旅遊業具有極大促進作用。
本區的旅遊交通相當便捷。香港是世界自由港,不僅海運發達且有頻繁航班連接著世界各地。台灣交通也很便利,鐵路、公路網遍布全島。閩、粵航空以廣州、福州和廈門以及即將建成的長樂國際機場為樞紐連接國內外主要城市;鐵路運輸以京廣線,京九線,鷹廈線,來福線為主幹;海上運輸有福州、廈門、廣州等大港口,珠江三角洲內河航運占相當重要的地位。
華南旅遊區氣候濕熱,有利農業生產,這里物產富饒,珠江三角洲素有「魚米之鄉」的稱號。平原盆地以種植水稻為主,兼有多種糧食作物,甘蔗是本區最重要的經濟作物。海南島是我國熱帶作物生產基地。本區還以盛產熱帶、亞熱帶水果而聞名全國。福建盛產龍眼、柑桔、荔枝、菠蘿、柚子等,台灣除上述水果外還有木瓜、枇杷、橄欖。而荔枝、香蕉、柑桔、菠蘿被稱為廣東四大名果。宋代蘇軾曾有詩贊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華南也是我國重要海產捕撈與養殖基地。福建同安產有稀有魚類文昌魚,廣東沿海養殖有蚝類、鮑魚、珍珠、海馬,海南則有海龜、玳瑁、龍蝦、海參等。台灣四面臨海,海產特別豐富。
俗說「吃在廣州」,其實閩粵都不例外,閩、粵菜均為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兩大菜系不僅烹調技術高超,且用料來源之廣令人難以想像,諸如貓、狗、鼠、蟲、猴、蛇等均可上席,而且吃法奇特。
(二)典型的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
華南旅遊區位於我國緯度最低的地區,約有 2/5的陸地處於太陽的直射范圍內,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南距印度洋不遠,受東南亞季風環流的控制,形成典型的熱帶、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長夏無冬,秋去春來,季節交替不明顯,是華南氣候一大特點。1月氣溫開始回升,3月—5月回升最快,高溫出現在7月—8月,極端氣溫可達38℃~39℃,8月以後氣溫開始下降。華南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居全國之冠。
本區瀕熱帶海洋,水汽來源豐富,同時受地形的影響,具備各種降水的條件,是全國雨量最充沛的地區,平均年降雨量為1000毫米~2000毫米。台北火燒寮最多年份降水量可達8507毫米,創全國降水量最高紀錄。本區降水季節分配除台灣東北部為冷季多雨外,大部分地區70%~80%的降水量集中在5月—10月。降水的空間分布是沿海、島嶼少於內陸,平原少於山地,背風坡少於迎風坡。
台風影響是華南氣候的重要特色,襲擊我國的台風,80%在華南沿海登陸,其中在廣東、海南登陸的近一半,在台灣登陸的佔四分之一。台風活動頻率較大的時間在5月—11月,台風給本區帶來一定損失,但對緩解本區夏季旱情起較大作用。台風雨占華南降水量10%~20%,強度大,是導致華南水、風災的重要原因。
總之,華南氣候,長夏無冬,春秋相連,夏季酷熱不及江南,因此旅遊季節長。一些沿海城市受海洋的影響,幾乎一年四季皆可旅遊,冬季溫暖是全國的避寒療養和旅遊中心。但降水多,尤其台風,對旅遊活動造成一定的影響。
(三)破碎的地形和稠密的水網
本區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有南嶺山脈、武夷山脈、台灣山脈和五指山等。南嶺山脈分布在湘、桂、粵、贛邊界地區,它並不是一條東西連貫的山脈,而是由越城、都龐、萌諸、騎田、大庾等著名山嶺組成,山峰海拔約1500米,山雖不高卻是珠江、長江水系的分水嶺,對南北氣流起一定阻滯作用。武夷山脈綿亘於閩贛邊境,海拔1000米~1500米,最高峰黃崗山2158米,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是福建的天然屏障。台灣山脈是由一系列近南北走向的山脈組成,包括阿里山、玉山、雪山、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3000米以上的山峰很多,最高峰是玉山,海拔3997米。五指山分布在海南省的中部,呈穹窿狀,海拔約1000米。除上述山脈組成的山地外,華南大部分地區多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但是不少山地丘陵由於岩性的影響,在外力侵蝕下,塑造成各種奇異的地貌形態,成為旅遊景點,如武夷山,鼎湖山,西樵山等。
本區山地丘陵經長期侵蝕切割,地形較為破碎,平原面積較小,多分布在河流下游和沿河兩岸。面積較大的平原有廣東、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和台灣西部平原。珠海三角洲面積1100平方千米,河道密布,一派水鄉澤國風光。
華南海岸線漫長,曲折,有許多優良的港灣。島嶼眾多,不僅有大陸島,而且有海洋島,火山島和珊瑚島。大陸島較大的有台灣島、海南島、台山島、東山島、海壇島。南海諸島由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等四組群島組成,島嶼多屬珊瑚礁島類型。藍天、大海、椰子林和礁島組成南海獨特的熱帶海洋風光。
華南水系發育,水網密度大,汛期長,含沙量小、流量大,水力資源豐富。珠江和閩江是華南最大的兩條河流。珠江是西江、東江、北江三條河流的總稱,是我國第五大河,流量僅次於長江,約為黃河的8倍,全年均可通航。閩江是閩浙丘陵地區最大的河流,上游三源均出自武夷山脈,沿岸景色秀麗,流域內崇山峻嶺,森林茂密。台灣和海南島的河流都很短小,海南島著名的河流有萬泉河,台灣有濁水溪,其上游有著名的旅遊勝地日月潭。由於受岩漿活動和構造運動的影響,本區有四條斷裂帶,有利於溫泉的形成。廣東境內有溫泉230多處,福建有150多處,台灣100多處,溫泉出露處宜發展溫泉旅遊療養區。
『陸』 華南旅遊區有哪些旅遊勝地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華南旅遊區位於我國南部,包括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台灣和香港、內澳門地區,總面容積約60萬平方千米。截止2014年6月25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華南旅遊區共計擁有6項世界遺產。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項,世界自然遺產2項,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1項,其中2項與其它地區共有。
武夷山(福建,1999.12,自然文化遺產)
澳門歷史城區(澳門,2005,文化遺產)
開平碉樓與村落(廣東,2007.6.28,文化遺產)
中國南方喀斯特之廣西環江與桂林(雲南石林、貴州荔波、重慶武隆,2007.6.29;廣西環江與桂林,重慶南川、貴州施秉,2014.6.22,自然遺產)
福建土樓 (福建,2008.7.7,文化遺產)
中國丹霞之廣東丹霞山、福建泰寧(貴州赤水、福建泰寧、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江西龍虎山、浙江江郎山,2010.8,自然遺產)
『柒』 論述華南旅遊區的自然地理環境及旅遊資源特徵
華南地區地處我國南部大體位置是嶺南一帶
著名景區:西樵山、肇慶七星岩、南嶺國家森林公園等
自然地理環境:以山地平原為主
旅遊資源特徵:明顯的熱帶風情
『捌』 華南旅遊區旅遊業發展對策
一、生態旅遊的內涵及其特徵
近些年,「生態旅遊」成了社會上的一個熱門詞彙,上山下海、觀景覽勝似乎都和生態旅遊有些關系,但究竟什麼是生態旅遊,生態旅遊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卻很少有人能夠說得准確、說得透徹.生態旅遊(ecotourism)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的. 當時就生態旅遊給出了兩個要點,一是生態旅遊的對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態旅遊的對象不應受到損害.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生態旅遊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生態旅遊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旅遊項目協調員希拉爾給出如下的定義:生態旅遊是在純自然的環境中進行的旅遊.旅遊者在旅程中會受到環保知識的教育.這種旅遊對目的地的生態環境沒有任何破壞作用.而且,它要求當地社區的更多參與並從中長期獲益.世界銀行環境部和生態旅遊學會給生態旅遊下的定義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區去了解環境的文化和自然歷史,它不會破壞自然,而且它會使當地社區從保護自然資源中得到經濟收益.生態旅遊作為綠色旅遊消費,一經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響,短短二十年後的今天,生態旅遊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內涵也得到了不斷充實,結合以上各種觀點,針對目前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筆者認為,生態旅遊實質應包括三層含義:一是生態旅遊必須是以自然環境為基礎的旅遊活動,滿足人類回歸大自然的強烈願望;二是生態旅遊要體現環境保護意識,不能以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來獲取經濟利益,以區別於傳統的旅遊業;三是生態旅遊要以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為前提,增加足夠的就業機會,並同時為當地創造足夠的經濟效益.
與傳統旅遊相比,生態旅遊有如下特徵:
1、保護性.與傳統旅遊業一樣,生態旅遊也會對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產生負面影響.但是,比較而言,保護性是它區別於傳統旅遊的最大特點.它要求旅遊者和旅遊業約束自己的行為,以保護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生態旅遊的保護性體現在旅遊業中的各個方面.對於旅遊開發規劃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和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旅遊產品開發設計,充分認識旅遊資源的經濟價值,將資源的價值納入成本核算,在科學的開發規劃基礎上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對於管理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資源環境容量范圍內的旅遊利用,杜絕短期行為,謀求可持續的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對於遊客而言,保護性體現在環境意識和自身素質的提高,自覺地保護旅遊資源和環境.
2、專業性.生態旅遊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內涵,這就要求旅遊設施、旅遊項目、旅遊路線、旅遊服務的設計和管理均要體現出很強的專業性,以使遊客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回歸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滿足,啟發並提高遊客熱愛、保護大自然的意識,進而自覺地保護旅遊資源和環境;同時,旅遊管理的專業性也是旅遊資源和環境得以保護和持續利用以及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再者,專業性還體現在遊客的旅遊心理上.生態旅遊者不是沒有自己確定的旅遊目的、被捲入旅遊時尚潮流的盲目旅遊者,也不是為追求豪華奢侈的物質享受、認為金錢可以買斷自然的旅遊者,而是具有欣賞、探索和認識大自然及當地文化的明確要求的較高層次的遊客.
3、普及性.在我國,生態旅遊的普及性不僅體現在生態旅遊者的普及,也體現在旅遊資源的普及.生態旅遊是建立在傳統旅遊基礎上的,因此,中國的生態旅遊不應是高消費和高素質者的特權,只要以了解當地環境的文化與自然歷史知識為旅遊目的,並能夠自覺地保護和珍視旅遊資源和環境,普通的工人、農民、職員、學生等都可成為生態旅遊者.從旅遊資源上說,西方國家將生態旅遊僅僅定位於自然景觀,而我國是具有5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自然已經與文化融為一體,所以,中國生態旅遊的對象不僅僅是自然景觀,而且包括與自然和諧的文化景觀
二、我國生態旅遊發展顯現問題
1、旅遊生態意識落後
我國對於生態旅遊的內涵的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分歧,不少人對生態旅遊旅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而忽視了生態旅遊的環境教育和文化保護意義.這種認識上的誤區直接導致很多問題,首先是對生態旅遊產品市場定位不清晰.生態旅遊發展的經驗表明,生態旅遊應該定位為高層次的具有責任感的旅遊者群.而目前在國內,對傳統大眾旅遊客源和高層次的生態旅遊客源沒有區分,大批觀光遊客的進入,對生態旅遊區的環境造成了破壞.其次,把大眾旅遊的開發方式和經營管理方式套搬到生態旅遊區,開發管理不當造成環境破壞等.例如面對黃金周對大眾旅遊市場廣泛招徠,致使景區過度進入.
2、旅遊資源的粗放開發和盲目利用
許多地區的政府有關部門在開發旅遊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便匆忙開發.特別是新旅遊區的開發,開發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論證與總體規劃的條件下,便盲目地進行探索式、粗放式的開發.開發中重開發、輕保護,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貴重旅遊資源的損害與浪費.
3、缺乏真正科學的生態旅遊規劃
首先是開發隊伍的問題,生態旅遊專業性很強,同時要考慮到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社區經濟的發展等多重目標,所以不僅需要多方面的專家、還要吸納當地居民代表參與,而我國現在的生態旅遊開發規劃隊伍仍沿用傳統的大眾旅遊規劃的人員結構和規劃方法,這已經不符合生態旅遊規劃的要求.其次,規劃中保護意識淡漠,缺乏必要的保護手段和技術.
4、景區內環境破壞嚴重
我國現階段旅遊開發對於自然環境的破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由於規劃開發不當造成的生態系統破壞;第二,遊客過度進入超過環境承載力造成破壞;第三,消費者進入以後產生的垃圾污染沒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管理而造成的破壞.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在旅遊區內各大飯店、賓館林立而起,由於旅遊人數逐年增加,景區內的樓堂館所及生活設施也隨之巨增,隨即帶來了生活廢水、垃圾糞便和燃煤等污染,使旅遊區的環境質量下降,觀賞價值也隨之貶低.據有關方面報導,在已經開展生態旅遊活動的自然保護區中,有44%的保護區存在垃圾公害,12%出現水污染,11%有雜訊污染,3%有空氣污染.由於開發者不合理的開發,管理者不當的管理,旅遊者不文明的旅遊,破壞了自然和人文景觀的自然美,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夥伴關系,阻礙了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5、生態旅遊的專業技術人才缺乏
這是導致生態旅遊問題的又一大原因.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遊對產品設計有專業化的要求,技術較為復雜.而我國生態旅遊發展實踐尚短,生態學和旅遊學又相對獨立,因而既懂生態學知識和旅遊學知識,同時又能正確把握生態旅遊內涵的專業人才缺乏.更為重要的是,生態旅遊的開發依託的資源多分屬不同部門管轄,作為旅遊管理機構的旅遊局難以對其生態旅遊開發和管理參與意見,而大多是保護部門又同時搞開發,無論從專業背景還是經營管理水平均不能滿足生態旅遊對開發經營人員的多樣化要求.
三、我國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綜合考慮、統一規劃
旅遊環境是一個有機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它不僅是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整體,而且在地塊之間、地區之間也是相互結合的整體.如果建設或開發活動缺少綜合規劃和長遠兼顧,會使原有生態系統惡化.做好旅遊開發規劃,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這不僅是使開發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預防資源和環境遭到破壞的重要措施.生態旅遊規劃必須考慮的主要因素包括:旅遊資源的狀況、特性及其空間分布;旅遊者的類別、興趣及其需求;旅遊地居民的經濟、文化背景及其對旅遊活動的容納能力;旅遊者的旅遊活動以及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活動與旅遊環境相融合.在制訂生態旅遊規劃時,必須分析生態旅遊地的重要性,合理劃分功能區,擬定適合動物棲息、植物生長、旅遊者觀光游覽和居民居住的各種規劃方案.充分利用河、湖、山、綠地和氣候條件,為遊客創造優美的景觀,為當地居民創造衛生、舒服和安謐的居住環境.
2、加強生態旅遊的宣傳工作,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生態旅遊是一種特殊興趣的旅遊活動,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國還是個新生事物,旅遊者,旅遊地居民,旅遊經營者,政府官員甚至旅遊學術界,對於什麼是生態旅遊,如何運作生態旅遊,生態旅遊的效應如何評價,都還缺乏認識.因此,有必要加強生態旅遊的宣傳工作,藉助各種宣傳手段和途徑,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使公眾認識到,旅遊資源的破壞是對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讓他自發行動起來,採取措施保護旅遊資源環境.但是,公眾的生態意識並不是整體性的進步和提高的,不同的知識水平和發展階段制約了人們對其的認識.這就需要政府以及旅遊企業制定一些措施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如政府經常性地向公眾公布環境質量信息及污染對經濟和健康的損害,並通過旅遊企業在旅遊活動項目的宣傳介紹以及安排中,有意識增加與環保有關的內容,如種植紀念樹,開展與景區生態環境保護有關的知識競賽等.以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形成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和價值觀念.
3、堅持以保護為主、旅遊開發為輔的方針
自然保護區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好區內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其他各項工作的開展都必須圍繞保護工作而進行,尤其是保護區內的自然資源開發更不得以破壞資源和環境為代價.因此,生態旅遊的開發必須以生態學原理為准則,以促進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為目標.在保護好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前提下,根據自然保護區的總體規劃適度開發.生態旅遊開發區域必須嚴格限制在保護區實驗區范圍內,旅遊接待能力和實際接待量不得大於保護區的旅遊生態容量,真正達到保護和持續發展的雙重目的.
4、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依法有序開發生態旅遊.首先,要編制高起點、高標准、高水平的、生態旅遊規劃,指導和協調生態旅遊資源建設工作,將生態旅遊納入有計劃、有步驟的軌道;其次,制定與生態旅遊相適應的管理辦法和規章制度,把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納入法制化軌道,依法進行生態旅遊開發,避免生態旅遊開發中的盲目性和無序性,保證生態旅遊開發科學、規范和有序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