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材料中對春節旅遊的理解
㈠ (2013龍岩)閱讀下列圖文資料,回答問題.材料:旅遊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廣州的小明同學春節期
(1)受緯度因素的影響,我國冬季氣溫的分布南北 溫差大,越往回北氣溫越低,因此春節期間,答廣州已是繁花似錦,春意盎然,而北京後則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景觀;
(2)從圖中看出,甲地為我國的南方地區,乙地為我國的北方地區,兩地區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
(3)北京是我國政治中心;哈爾濱位於秦嶺-淮河線以北,該區域1月氣溫在0℃以下,因此該地的松花江冬季河水有結冰現象;
(4)從圖中看出,酒泉位於甘肅省;載人航天工業屬於高新技術產業;
(5)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行政中心是烏魯木齊,該地深居內陸,遠離海洋,降水少,因此其自然環境特徵是乾旱;
(6)拉薩著名的藏傳佛教聖地是布達拉宮,當地有青稞酒;
(7)從景觀圖看出,A是西藏的布達拉宮,B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蒙古包,C是位於西北地區的沙漠、駝隊,D是位於北京的天壇.
溫差大;緯度;(2)秦嶺;淮河;(3)政治;0;(4)甘肅;高新技術;(5)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降水少;(6)布達拉;青稞;(7)D.
㈡ 對於春節文化的看法(600字左右)
古代帝王繼位,為了顯示「天子」的權威,往往自立歷法,因此歷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漢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繼位,決定重修歷法,使之統一。今日我們所採用的歷法是漢武帝以後,經過多個朝代修定的,但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乃原自漢武帝定下的歷法
<<爾雅>>對「年」的註解是:「夏曰歲,商曰年。」自殷商起,把月圓缺一次為一月,初一為朔,十五為望。每年的開始從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傳說夏朝的春節,是在相當於現在的的二月。西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建議創立了太初歷,把春節定在孟春正月。春節的確定及變遷,也反映了我國天文、歷法的發展和成熟。
農歷元旦,還有許多別的名稱,如: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等等,都是指一年的第一天。
年前准備:
祭灶
按中國人的習慣,每年一到陰歷十二月(俗稱臘月),就到了准備過年的時候了,特別是臘月二十三要祭灶,「臘月二十三,灶王老爺上西天。」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人們都要祭灶,人們供灶王已經供了2000多年,傳說灶君老爺是原始社會管理火種的人,也有的說是炎帝、神農、蘇吉利、張子郭等。
給灶王爺上供的目的是讓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而祭灶用的就是關東糖。所以有兒歌唱到:「二十三,糖瓜粘」。有一種說法是:關東糖是粘的,粘住灶君的嘴,上了天就什麼也不說了。或者說他只說好話,甜話了。灶王龕上貼的對聯是:「天上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是「一家之主」。祭灶的時候還要預備清水、草糧,這是給灶王的馬吃的。過去祭灶的時候不準婦女參加。
過年習俗:
守歲熬年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即使常年在外工作的人們此時也一定要趕回家團聚。
守歲又稱「熬年」,有這樣一個傳說:
據說,老天爺為了讓天下的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每逢大年三十晚上就把大門打開,把庫里的金銀財寶灑往人間。那個時辰,遍地金燦燦,銀閃閃,所有的磚頭、瓦塊、石頭都變成金銀了。但是,有一條規矩必須遵守,就是誰都不能貪心,揀到的金銀還一定得放在屋裡,等天亮才能開門。
李家莊有兄弟倆,老大為人尖酸刻薄,愛財如命;老二心地善良,勤勞忠誠。這年三十晚上,弟兄倆都坐在屋裡等著天門開。等啊,等啊,天門老是不開。老大想:我得想個辦法,等天門一開,就能不費力地多弄一些金銀。於是,他將一大堆大石頭和大磨扇都搬到了自己門口,准備天門一開就把這些東西搬進屋裡。老二卻一動也不動地坐著,耐心等待著。
三更時分,天門開了,院子里的磚頭、瓦塊果然都變成了金銀。老二把金銀放進筐里,搬回屋內,關上房門。老大拼出全力,把預先准備好的大塊石頭搬進屋內。他看著這滿屋的金銀,像吃了蜜糖似的甜透了心。他想,從今往後自己就是天下最有錢的人了。他著急地等待天亮,天卻總不亮。他耐不住了,也顧不上「不到天明不開門」的規矩,便開門出去看天。等他回到屋裡時,發現所有金銀又都變成了石頭,他氣得痛哭起來。老二等天大亮才打開門,一筐子金銀財寶把人眼都照花了。
後來,老天爺發現像老大那樣貪財如命的人越來越多,一生氣,就再也不開天門了。但人們為了希望能過幸福富裕的生活,總是存著僥幸的心理,痴心地等待著。雖然等了一年又一年,天門總不見開。但這天晚上,人們還是全家團聚在一起,點上蠟燭,等到天亮。就這樣,慢慢形成了「熬年」的風俗。這種風俗一直傳到現在。
各地習俗:
開封過年
開封民間稱春節為「過年」。但是,過年並非單指陰歷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舊時,開封流傳有句俗語說:「臘八、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臘八」,開封城鄉便有「年味兒」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為我國民間祭灶節,人們為了讓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說好話,家家都要擺上灶王爺的牌位,有的在牌位兩邊對子上寫著「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為灶王爺餞行。
祭灶過後,家家都忙於置買年貨,打掃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煙、酒、魚、肉和走親戚用的禮品更不能少。置辦年貨一直忙到臘月三十。於今開封仍流傳有一首過春節的民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殺只鴨;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貼門旗兒。」
大年三十兒慣稱除夕,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以往這一天,開封還有諸多舊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業封門」、「說書封板」、「討飯的封棍」等,諸如此類。而民間最重要的活動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歲。現在除夕,開封人仍沿襲以往許多好的習俗。除夕之夜雖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親友,看電視,猜迷語,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團聚一堂,互相勉勵,總結一年來收獲,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學習計劃。"守歲"在新時代賦予了新的內容。當午夜的鍾聲響過,人們爭放第一掛鞭炮,這又意味著開封人開啟未來的決心和干勁。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換新衣,洗涮完畢,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遺像。接著,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全家人吃過年餃子,隨後開始到親友家拜年。舊時拜年一般多由家長帶領,先拜長輩近族、鄰友,以後再去遠處各家。各家為接等賀年客人,家裡常備煙、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開封"早拜年,晚拜壽"的習慣,初一午後,拜年活動即告結束。
正月初二是閨女回娘家的日子。舊時初二,開封城關四鄉,鞭炮聲、鳴笛聲、哨子聲響成一片,騾馬大車往來穿梭,絡繹不絕。
正月初三為祭墳、祭宗祖的日期,因舊皇歷中說這一天「諸事不宜」,初三開封忌走親戚。初五為破五節,民間認為初五是年後第一個不吉日,親友之間亦忌相互串訪。除此兩日之外,節日期間,開封民間走親串友,幾無閑日。
過年食品:
年糕
過年吃年糕是中國人的風俗之一,年糕是過年必備的節日食品,據說是從蘇州傳開的。它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說:
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蘇州是吳國的國都。那時諸侯稱霸,戰火連年。吳國為防敵國進襲,修築了一道堅固的城牆。
這天,吳王擺下盛宴慶賀。席間群臣縱情酒樂,認為有了堅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無憂了。見此情景,國相伍子胥深感憂慮。他叫來貼身隨從,囑咐道:「滿朝文武如今都以為高牆可保吳國太平。城牆固然可以抵擋敵兵,但里邊的人要想出去也會同樣受制。如果敵人圍而不打,吳國豈不是作繭自縛?忘乎所以,必至禍亂。倘若我有不測,吳國受困,糧草不濟,你可去相門城下掘地三尺取糧。」隨從以為伍子胥酒喝多了,並未當真。沒過多久,國王駕崩,夫差繼承王位,聽信饞言,賜伍子胥自刎。越王勾踐便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團團圍住,吳軍困守城中,炊斷糧絕,街巷內婦孺哭聲慘不忍聞。這時那位隨從記起伍子胥從前的囑咐,便急忙召集鄰里一起來到相門外掘地取糧,當挖到城牆下三尺深時,才發現城磚是用糯米粉做的。頓時人們激動萬分,朝著城牆下跪,拜謝伍子胥。這些糯粉救了全城老百姓。此後,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粉做「城磚」,(就是年糕樣子的由來)供奉伍子胥。久而久之,便被稱作年糕了。
春節的大年初一的早點人們講究吃年糕,這是取其「年年高」之意。
廟會游戲:
廟會由來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軌跡"。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同時,這一時期的道教也逐漸形成。它們互相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生存競爭,在南北朝時都各自站穩了腳根。而在唐宋時,則又都達到了自己的全盛時期,出現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動。如聖誕慶典、壇醮齋戎、水陸道場等等。佛道二教競爭的焦點,一是寺廟、道觀的修建。二是爭取信徒,招徠群眾。為此在其宗教儀式上均增加了媚眾的娛樂內容,如舞蹈、戲劇、出巡等等。這樣,不僅善男信女們趨之若鶩,樂此不疲,而且許多凡夫俗子亦多願意隨喜添趣。為了爭取群眾,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廟觀的方式擴大影響。北魏時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動就是如此。所謂"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裝上彩車,在城鄉巡行的一種宗教儀式,所以又稱"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遷都洛陽後,大興佛事,每年釋迦牟尼誕日都要舉行佛像出行大會。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陽城各寺都將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時,佛像有千餘尊。出行時的隊伍中以避邪的獅子為前導,寶蓋幡幢等隨後,音樂百戲,諸般雜耍,熱鬧非凡。唐宋以後廟會的迎神、出巡大都是這一時期行像活動的沿襲和發展。並漸次推廣到四川、湖廣、西夏各地。元、明以後,行像之風才衰落,很少見於記載。
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們還在寺、觀中舉辦道場,定期進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動,坐等信徒俗眾前往齋戒聽講,頂禮膜拜。
原來屬於民間信仰的報賽酬神活動,紛紛與佛道神靈相結合。其活動也由鄉間里社逐漸轉移到了佛寺和道觀中進行。在佛、道二教舉行各種節日慶典時,民間的各種社、會組織也主動前往集會助興。這樣,寺廟、道觀場所便逐漸成了以宗教活動為依託的群眾聚會的場所了。
而這些宗教活動逐漸世俗化,也就是說更多的是由民間俗眾出面協商舉辦。這種變化,不僅大大增加了這些活動自身的吸引力和熱鬧程度,也使這些活動中的商貿氣息隨著群眾性、娛樂性的加強而相應增加。在宗教界及社會各界的通力協助下,使廟會活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雖然這一時期的廟會不論從其數量還是規模,在全國都已形成蔚為大觀的局面,但就廟會的活動內容來說,仍偏重於祭神賽會,而在民間商業貿易方面相對薄弱。廟會的真正定型、完善則是在明清以至於近代。
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為"廟市",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娛樂性活動。於是過年逛廟會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過年內容。但各地區廟會的具體內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春聯年畫:
年畫
年畫最早起源於門神畫。自漢朝以前就已經有了。晉代的《荊楚歲時記》記載:「貼畫貓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與此相關的還有神荼、郁壘縛鬼的傳說。到了唐代,門神普遍傳為秦叔寶、尉遲敬德的形象。
現在,我們見到的最早的年畫是南宋的《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一般叫它《四美圖》,畫的是王昭君、班姬、綠珠、趙飛燕四大美人。到了明清時期,隨著刻版藝術的發展,年畫藝術也越來越繁榮起來。
由於年畫這一形式的出現,使繪畫開始從書齋廟堂走向平民百姓家。到清朝康熙年以後,年畫的發展到了鼎盛時期,一些年畫作坊也逐漸擴大,其中最有名的是天津的楊柳青、蘇州的桃花塢、河北的武強、山東的濰縣等等。這些地方至今仍然保留著製作年畫的傳統和藝術,在年畫的題材方面除了表現傳統的民間故事之外,增加了許多反映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容。可以說,作為民間藝術的年畫,早已成為千家萬戶在新春佳節增添節日喜慶的一個重要裝飾。
參考資料:http://www.ccnt.com/news/news_year/view.htm?col=007
外國人與中國人對春節文化的不同看法:
在北京上大學的周吉坐了近30小時的火車來回重慶老家與父母過年。從去年春節到現在,他已經整整一年沒回家了。暑假時,他留在北京勤工儉學。
「但無論如何,春節是一定要回家的,春節應該全家團聚,」他說。
過年期間周吉沒有放焰火,因為市中心禁放。「我還記得小時候放焰火,家人和鄰居們都出來一起看。現在已經很多年沒碰過了。」他們沒有在家吃年夜飯,因為媽媽會很辛苦,爸爸早早地在飯店預訂了一桌。他也不去逛廟會,因為廟會上人太多。「忙了一年,只想好好休息。」
新一代中國年輕人會興高采烈地過聖誕節、情人節,對於他們,中國傳統的春節的主要內容是回家看看父母。
正因為這樣,許多民俗專家和學者以及一部分中國民眾驚呼:中國的春節要消亡了,我們要保護春節。中國政府去年也宣布,把春節和京劇、針灸、少林功夫等一起定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加強保護。
但是對許多外國人來說,他們似乎並不同意這一觀點。
在美國喬治敦大學學中文的巴西小夥子克里斯蒂安•貝林吉爾說,巴西聖保羅去年舉辦了大規模的春節慶祝活動,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巴西人。
在中國留學的美國人瑞恩•鮑爾說,人們喜歡看遊行、放焰火,盡管他們可能對這些傳統沒有深刻的理解。「很多人不知道這個節日的意義,還有為什麼每年都在不同的日子,但不管怎樣,他們還是對這個節日感興趣。」
「人們對中國越來越感興趣,因此全世界每年有越來越多地方舉辦春節慶祝活動,」利用寒假到中國旅遊的貝林吉爾說。活動的內容通常有舞龍,民樂演奏,還有品嘗中國傳統春節美食——年糕。
在舊金山,一家網站公布了由西南航空贊助的2007春節慶典節目單,這個城市還會在春節期間舉辦一年一度的「美國唐人街小姐」評選。此外,由花車、高蹺、樂隊,武術、雜技、舞龍、舞獅及繽紛的焰火組成的新春大遊行也格外熱鬧。
不僅紐約、舊金山、華盛頓這些大城市,甚至澳大利亞、紐西蘭的小鎮也有慶祝中國新年的活動,通常由中國文化機構和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團體組織舉辦。
「如果舞龍舞獅已傳到紐西蘭的小鎮,我不認為中國的春節要消亡了,」來自紐西蘭的約翰•邁克唐納對記者說。
克里斯蒂安說:「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對中國感興趣,因為她在經濟、政治各方面都在世界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有自己豐富的文化和藝術遺產以及傳承千百年的獨特傳統,這是一件幸運的事。很多現代中國人卻無暇欣賞自己國家的文化,他們應該感到羞愧。」克里斯蒂安說。
舊金山的愛德溫•楊說他的父母仍然保留著傳統過年的習俗——撣塵、布置屋子、准備年夜飯、拜年和祭祖,但他和他的兄弟姐妹們只是在除夕去父母家一起吃頓年夜飯。
「我們不再在大年初一穿新衣服,也不怎麼出去拜年了。」楊說,提到過年的傳統可能會在中國消亡他就有些傷感,「如果在國內都消亡了,怎麼可能在舊金山延續下去呢?」
中國作家馮驥才說,老一輩覺得春節意味著穿新衣、放花炮、年夜飯,但年輕人把春節作為休息或旅遊的好機會。「生活好了,但壓力大了,人們需要在傳統節日里和家人團聚來獲得心靈的慰藉。」
㈢ 關於春節的知識
關於春節的知識如下:
1、春節的來源
春節是由歲首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以一年農事結束後在新一年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
2、春節歷史的演變
古代民間最初的歲首指的是干支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在歷史發展演變中,由於歷法的變動,新年(歲首)在日期上有所調整。
辛亥革命以後,逐漸改用公歷紀年(屬陽歷的一種,又稱格里高利歷)。後來為區別農歷和公歷兩個新年,又鑒於干支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歷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公歷一月一日改稱為「元旦」。
3、春節名稱的變革
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4、春節文化內涵傳承中豐富
春節早已不只是漢族的節日,很多少數民族都是過春節的,但他們都有自己特別的過法。「56個民族現在幾乎都在過春節,但不少又都融進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進一步豐富了春節的文化內涵。
」雲南省社科院研究員楊福泉認為,春節蘊含的慎終追遠等文化內涵應該不斷傳承豐富,隨著時代的變化也該與時俱進,過「環境友好型春節」。
5、春節可以節日歡聚共享一段記憶
「每年春節前夕,到了吃殺豬飯的時候,總是累並快樂著,累是因為殺豬確實是個體力活,快樂當然就是因為大家團聚在一起吃美食咯。」大理白族小伙兒段艷文告訴記者,殺豬飯拉近了各民族間的距離,不管白族、漢族還是彝族,吃著同一鍋肉,喝著自釀的酒,在分享中加深感情。
㈣ 你對"我們的春節"的理解是什麼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全球華人心中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前後版也是一年復始、萬象更新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時節;春節更是全球最熱鬧、最講究、人氣最旺的節日;春節還是辛勞了一年的人們還是回家探親、朋友聚會、走親訪友互致問候的日子;春節也可以是化干戈為玉帛、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時刻;春節更是固定的中國傳統文化大展現的時間;春節還是煮酒狂歡、不醉不歸的時候。春節,就是鄉愁;春節,就是親情;春節,就是天倫之樂、就是普天同慶。
㈤ 【地理——旅遊地理】(10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春節既是我國重大的傳統民族節日,也是旅
(1)地域性(區域性)季節性(2分) (2)春節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正值寒冬,而海南島基本不受冬季風影響(2分),一片熱帶風光,成為冬季享受陽光、暢游海水、避寒的好地方(2分)。)而東北地區氣候嚴寒(2分),出現了南方地區難得一見的冰雪風光(2分) ㈥ 闡述自己對春節的理解(含有以下句子) 1.年輕人喜歡過年是為了休年假 2.大學生喜歡過春節是為了回家看...
The Spring Festival can rest can go home have a look, mom and Dad, honor them, spring can make a person pleasurable, children can get pocket money。 ㈦ 春節時旅遊是什麼體會 為滿足中國遊客在海外歡度春節的需求,一些國家和地區紛紛推出「中國年」主題系列旅遊產品,真是帶上家人看世界,全球迎來中國周。 ㈧ 閱讀下列圖文資料,回答問題.材料:旅遊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廣州的小明同學春節期間外出旅遊,體
㈨ 春節我們要如何理解
不知道大來家喜歡不喜歡旅遊,源我記得曾經看到過一個有關於旅 ㈩ 閱讀下列圖文資料,回答問題材料:旅遊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廣州的小明同學春節期間外出旅遊,體驗
(1)我國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大,南方溫暖,而越往北氣溫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溫.我國位於北半球,南北跨將近50個緯度.在冬季,太陽直射在南半球,對北半球來說,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角越低.我國北方地區正午太陽高度角比南方低,白晝短,得到太陽的光熱少.是我國冬季氣溫差異大的主要原因;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