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春節旅遊
❶ 春節(初三和初四)和朋友從揭陽去潮州旅遊,兩天一夜,4、5個人左右,介紹景點,還有路線、費用等,回
湘子橋吧
❷ 潮州過年習俗
年過年,歲歲不同。
我覺得潮州人過年最能體現潮汕文化的味兒。「團圓」是潮汕過年的一個主題。這個習俗流傳了千年萬年,對於現代生活到處流動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一個考驗。這也許是潮汕人不管到了哪裡都希望老了「葉落歸根」的根源吧?
農歷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州習俗謂之「過年」。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辦各式的年貨了:買雞、鵝、魚;添制新衣飾;新購傢具、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等。尤其要買柑橘、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發,女必「挽面」,現在女子多為燙發整容。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要清洗,謂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製作各種糕品,以備過年之用。
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人們讓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夜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農歷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轟隆,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子,柑大於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一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祝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需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或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福。
❸ 潮州人春節有什麼的習俗
朝州人過春節習俗:臘月三十晚上拜老爺,吃團圓飯,每個人都洗頭洗澡,還要穿新衣服,長輩要給小孩壓歲錢,屋子裡要打掃的煥然一新,和貼門神,貼春聯,迎財神,放鞭炮,還有留歲,意思就是不能睡覺只能等到十二點鍾才可以 睡覺
❹ 潮州的春節習俗
潮人移居海外,也把家鄉時年八節的習俗帶到居留地。春節和元宵是海外潮人最隆重慶祝的傳統節日。
泰國的潮人眾多,春節的氣氛相當濃厚。無論是華人,還是泰人,都把春節視為重要的節日。雖然春節在泰國並不算是公假日,政府部門和銀行都還照常上班。但許多公司,特別是華人所經營的公司、廠家和商店,都在春節期間放假,一般要到初四以後才正常上班。公司的老闆們,在春節前,都會給員工派「紅包」、發「壓歲錢」。通常從臘月中旬開始,在曼谷的唐人街——耀華力、三聘和石龍軍一帶,過年的氣氛就一天比一天濃。商人們爭相推出各式各樣的年貨。許多商店,竭力把最熱銷的商品陳列在商店門口,甚至擺到馬路邊。寫春聯的、賣求神拜佛用品的攤位接二連三。除了附近的人們來這里籌辦年貨外,做批發的商人們也雲集於此,購買貨物,轉賣到內地。平時都要塞車的道路,更幾乎水泄不通。在曼谷的大大小小商店、商行里,到處張貼著「財源廣進」、「招財進寶」、「生意興隆」、「貨如輪轉」、「出入平安」等彩標;與春節有關的各類商品,都擺在最顯眼的地方。春節前後,有些大商行,還在室外用霓虹燈裝飾成中泰文的「新正如意」、「新年發財」字樣,或在附近插上彩旗,在商行里播放著中國音樂,以烘托節日的氣氛。大年初一,給長者拜年,親戚互相拜年,這種傳統在潮州人中間沿襲至今。
越南與中國一樣過春節,慶祝活動相當隆重。每年春節,在越南城鄉的潮州人都喜氣洋洋,互相拜年,給老幼送「壓歲錢」,在家中的廳堂里擺上「大吉」(潮州柑)和橄欖迎賓。元宵節一到,越南各地的潮人都舉行盛大的文化盛會和演出神功戲,尤以胡志明市的潮籍鄉親的慶祝活動為盛。從正月十四至月底,胡志明市潮州義安會館廣場上遍插五色彩旗,盪漾著悠揚悅耳的潮樂,該市統一潮劇團和各潮樂團體,每晚都在這里演出慶元宵神功戲。不但吸引當地潮籍鄉親前來觀看,越南南方的蓄臻、堅江、薄寮、芹苴、金甌、朱篤等省的潮籍同鄉,也趕來參加慶元宵活動。有的甚至寄宿於親友家中,一住數日,直至慶元宵活動結束後才返回。農歷正月十五日,各潮人古樂團體一清早就在廣場上表演醒獅和舞龍等節目,然後繞各大街道遊行,沿途各族民眾夾道觀賞,蔚為壯觀。
以華人為主體的新加坡,春節是公假日,過新年的氣氛非常濃厚。特別是近年來新加坡宗鄉總會大力提倡傳統習俗,更加掀起了慶祝的熱潮。節日前,新加坡的潮人和其他的華人家庭一樣,為了接待親戚朋友上門拜年,家家戶戶都忙著把住家裡里外外,打掃得乾乾凈凈。一些家庭還在門上貼上春聯,寫上吉祥聯語,祈求好運。近年來,春聯在新加坡的華人社會中已逐漸簡化。一些人家把象徵吉利的「春」、「福」等單字當作裝飾品掛在門上或牆上,有的還特意把這些單字倒貼,諧音「春到」、「福到」。春節前一個月,有「中國城」之稱的牛車水,就裝扮得燈火通明,年貨攤子擺滿街頭,購買年貨的人潮也天天擠得水泄不通。春節前一個星期,新加坡河畔搭起巨大的當年生肖塑像,另外還有華人最愛的巨型財神爺。來自中國大陸、台灣和本地的歌舞、戲曲、雜耍,以及華族的各種小吃均在此登場。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各戶要准備豐盛的供品拜祭灶神。春節前夕,一般家庭都忙著製作糕餅等食品,既可當禮品,也可用來款待到訪的親友。幼輩應送禮物給年長者,比如女婿在春節前一周送禮給岳父岳母。為了表示吉利,禮品都是雙數的。在傳統禮節上,受禮人都要回禮,以表示謝意。除夕這一天人們准備除舊迎新,圍爐吃團圓飯;午夜12時正迎春,接財神爺。人們也在這一天涌到寺廟去許願或祈求平安。
與其他華人一樣,新加坡的潮人過節總不會忘記死去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新加坡華人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大年初一,人們穿著新衣,帶上兩顆或四顆「大吉」(潮州柑)走親串戚,互相拜年祝賀。傳統上,拜年的習俗是晚輩向長輩跪拜、祝福。不過對於年輕一代的新加坡人來說,跪拜是令人感到別扭的,他們都不再遵循這種習俗,今天普遍的做法是,雙手捧著一對柑向長輩祝福。
除了送柑,長輩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根據華人的觀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他們。在分派紅包的長輩面前打開紅包,是不禮貌的做法。
元宵也稱為「燈節」,掛燈籠,鬧花燈,舉辦燈籠製作比賽及花燈展覽,玩個通宵達旦。
新加坡春節的傳統慶祝儀式長達15天,人們可以有充裕的時間向親戚朋友拜年。在慶祝元宵節之後,春節就告結束。
在馬來西亞,潮人過春節吃團圓飯時,要有全魚、豬手(即豬前腳,意為扒入),要有蒜、蔥、發菜、生菜、蓮藕(喻親情相連)。除夕午夜圍爐,燒香接財神,請財神入屋。大年初一,各家要有甜品、紅棗、桂圓、百合,要吃素不殺生。長輩給小孩發紅包,下輩給長輩請安。如果不小心打破瓷器,要順口說「歲歲平安」、「花開落地」、「缶開嘴,大寶貴」之類吉祥的話。要備「大吉」(潮州柑),拜年時相互交換,以喻平安。要把掃帚和刀具藏起來直至初二為止。初二,回娘家拜年。初七,是阿媽生(潮人對祖母稱「媽」,讀Ma第四聲)。初九,天公生,門口要掛甘蔗,喻節節高升。
有些海外潮人在繼續按傳統過春節的同時,也受到居留地習俗的影響,形成了一些帶有當地色彩的新習慣。
泰國潮人春節期間互相見面,都會雙手合十行禮,「新正如意」、「新年發財」,成了最熟悉的祝願語。既使沒有互相見面,也會打個電話,互致新年祝福。許多潮人社團還在大年初一,專門組織到大使館給中國大使和官員們拜年,並且形成了習慣,年年如此。
正月期間,也是泰國潮人社團活動最繁忙的季節。各地的潮人同鄉會、宗親會,利用春節、元宵以至正月期間,開展會員新春團拜或迎春聯歡會,聯絡鄉誼,敦親睦族。各社團都有自己固定的活動日子,每年這個時候,社團的會員從四面八方,挈婦將雛,歡聚一堂,共慶節日。有些社團的聯歡活動,參加人數動輒一二千人,許多人是從外地專門驅車數百公里而來的。除了聘請男女演員演唱潮劇唱段、中泰語歌曲外,有些會員也登台自娛自樂。聯歡會中間,還安排女演員一邊演唱,一邊把鮮花撒向台下觀眾,有如「天女散花」,吸引小孩到台前搶花。而由男女演員扮成的「土地公」和「土地婆」,一邊搖著扇子,一邊說著祝福的詞令,則把大人小孩都逗得前仰後合。隨後的幸運抽獎,更把聯歡會推向高潮。有些社團也對會員中的子女學業優秀者給予獎勵,或向該會中的長者發放敬老金或禮品等。同鄉會的聯歡活動,大都在晚上,個別也有在中午。宗親會的聚會一般先在當天上午舉行祭祖,晚上聯歡。這些聯歡會的與會者,一般要交付一定的錢款,定購桌位:較有錢者則捐贈錢款作為活動經費,或提供作為聯歡活動期間抽獎的禮品。大家都十分投入,現場盪漾著喜氣洋洋的氣氛。老一輩的潮人說,他們每年都舉行這樣的活動。通過這樣的活動,使子孫後代多少了解一點中國的文化傳統,不忘祖籍故國的根。
受當地習俗的影響,馬來西亞的潮人,元宵不鬧花燈,而是到海邊將蕉柑拋入海中。說從前檳城、馬六甲一帶有個傳統,未婚姑娘於元宵夜在蕉柑上寫上自己的姓名、擇婚條件、聯系地址,或將這些內容寫在紙條上,塞入柑中,拋入海里。未婚男子撈到蕉柑,就可以從中選取合適者進行聯系,談婚論嫁。時過境遷,這種習俗現在已演變為當地的馬來族、華族和印度族的男女老少都可以拋蕉柑,祈求平安。
東南亞,以及法國、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地的潮人社團,在春節期間,還組織春節文化大巡遊。
泰國北欖坡的潮州人,每年春節前後舉行慶祝活動,歷時二周,其中以正月初四的大遊行最為壯觀。遊行隊伍由鑼鼓隊、旌旗隊、仙女隊、童女隊、游龍隊、舞獅隊,以及洋樂隊、喇叭隊組成,浩浩盪盪,一路上旌旗招展,鼓樂齊鳴,爆竹暄天,熱鬧非凡。有些華人家庭甚至把自己商行或家裡供奉的神佛像也抬出來參加遊行。北欖坡的春節慶祝活動,已成為當地的常年盛會,吸引了其他地方的人們專程前來觀看助興。
法國巴黎13區的潮州人,自1989年以來,在華裔互助會、潮州會館的組織下,聯合其他華人社團,每年都組織春節華人嘉年華會,其中的花燈彩車巡遊(游神)活動,由彩車、鑼鼓隊、潮樂隊等組成,有舞龍舞獅、雜技、潮劇等表演。現在巴黎的春節「文化大巡遊(游神)」活動已成為當地中法人民的共同節目。春節期間,法國的政要也經常前來向華人拜年祝福。2004年春節期間,正值法國舉辦中國文化年,在巴黎的香榭利舍大街舉行中國文化大遊行,潮州會館的彩車隊伍加入了遊行的行列,為整個活動增添了光彩。
美國洛杉磯潮州會館,每年的春節都和當地其他華人一起,舉行華埠春節金龍大遊行。潮州會館的彩車隊,以當年的生肖造型為前導,象徵吉祥如意。整個隊伍中,有潮州大鑼隊、舞獅隊;有身著古裝的少女,分別扛著書有「迎春接福」、「三陽開泰」、「春滿乾坤」、「三星高照」、「源遠流長」等吉祥賀辭的五彩標旗隊;還有少女扮成仙女散花、少男扮成神將等。會館的理事們則沿途派發紅包。每年正月初一,潮州會館都舉行新春團拜,燃放炮竹,向參加的鄉親派發紅包。正月十五,從上午9時 至晚上10時,在關聖帝廟舉行借富請福,善信們可以請回利市大吉、紅塔、聖燈、福燈回家保平安。
❺ 潮州春節那個地方好玩點!!
潮州實在是沒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人民廣場???濱江長廊 ???這么冷的天內氣到那邊干什麼呢?????
哪個容村裡人沒有看過廣場呢???
在說了你是潮州人,不可能不知道這些地方啊~~
1.去東山湖溫泉吧,那裡還是值得一去,門票是50元??還是70元忘了.
2.去電影院看<赤臂2>吧(進小廳),順便逛一下古城區,現在搞建設了,比以前好~~~
3.綠島山莊,或者是幽谷.(但是這些地方,我個人覺得不怎麼樣)
4.要是還不行就去汕頭--看冬天的海(凄美的感覺應該不錯)
補充問題回答:我剛才打聽了一下門票是80元,要是有會員卡50元(看看你的親戚朋友有沒有會員卡,借一個吧),80元可以進去泡溫泉了(溫泉的種類很多,夠你泡了,最好拿點吃的進去,泡完座在炕上聊天非常棒~~~里邊還有按摩,泡魚池裡邊,去死皮...這些是要另外付錢的.
❻ 潮州過春節的習俗
潮汕人民在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後,便開始忙碌准備過新年。家家戶戶對屋裡屋外進行大掃除、重新布置、裝修;蒸制紅踩桃、鼠曲踩等各式品;購買年貨、新衣;理發、美容。到了大年三十日早大宰「三鳥」,購買祭祀物品。吃過午飯後,全家大小都要休浴,穿新衣,祭祖先,貼春聯,掛燈籠,貼照壁符。是晚設爐於廳,全家人圍著爐子吃團圓飯。一家人不論平時分散在多遠的地方,都必須趕回家來團聚。「圍爐」後,長輩要給小輩們發「壓歲錢」,能掙錢的小輩也要給長輩送紅包,稱為「壓腰兜」。這一天不能吵鬧,不能打壞盤、碗等器物,若打壞了說諸如「擊開嘴,大富貴」等吉利的話來彌補過失,象徵著全家一年自始至終圓圓滿滿。家中的水缸要裝滿水、米缸要裝滿米,以
象徵「年年有餘」。是夜燈火通宵,家家戶戶合家守歲,等待新年的來臨。
農歷正月初一為歲之首,稱「春節」,古稱「元旦」,俗稱「過年」。是日一大早,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穿新裝,燃放鞭炮,拜天地祖宗、祭祀祖先。祭祀祖先時要用素食作供,因為據說此日彌勒佛坐位,故用齋餐。此種習俗流傳很久,清順治《潮州府志》雲:「元日,祭用齋。」清乾隆《普寧縣志》曰:元日,把祖先用素,韌二把祖先用葷。」接著全家入親親熱熱、和和氣氣吃早飯,下輩向長輩祝福,長輩給下輩寄以期望。吃過早飯後,父母就攜帶兒女到親戚朋友家拜年。凡到親戚朋友家拜年,都要拿潮州柑去。因柑比桔大,故取名大桔,而桔與吉同音,用諧音會意法,就成了「大吉」。大桔表示吉祥。帶多少大桔沒多大關系,但一定要偶數,不能奇數。而主人家的茶幾也總要放著一盤紅綠相間的大桔、擯榔(今用橄欖代),另加糖果,迎賓敬客。關於潮汕用擯榔的風俗,府志、縣志都有詳細記載,清乾隆《潮州府志》雲:「不設檳榔,便稱簡慢。」因擯榔和賓郎同音,含有賓客的意思,所以「擯榔大桔」諧音便成為「賓臨大吉」,是互相致意,互換吉祥的一種禮節。客人進門時,相互說些「新年如意」,「恭喜發財」之類的吉利話。主人要請客人吃橄欖、糖果,喝工夫茶(揭西客家還有敬以「擂茶、米程」之俗),並互換大吉,還要互送小孩「利市」(紅包)。接著主人備酒設宴款待客人,俗謂之賀正。清嘉慶《澄海縣志入「各設酒看相邀飲。諺雲『正月酒,家家有』」。
春節是聖日,因此在潮汕有許多禁忌,如不要掃地、不要洗衣服,怕錢銀失去;不要在用膳時使用長短筷,否則過渡時就會搭不到船;不要吃粥或飯湯,否則出門會遇上天下雨;不許說壞話、罵人、打架,如果甲家孩子打或罵乙家孩子,甲家家長要拿一對大桔上門道歉,祝願人家逢凶化吉。
❼ 春節潮州一天游有哪些地方
東山島很不錯的,去逛逛吧
❽ 潮州春節習俗
潮州春節習俗,說起來還真不少。最有特色的當首推新年送大桔了。在潮州有「新年贈桔大吉大利」的講究。在民間,在我國的廣東地區,人們習慣上把橘字寫成桔字,而桔字和吉字又很相近,所以,新春時節民間用橘子相互饋贈以求吉利,希望在新的一年裡大吉大利。在潮州地區就流行著新春佳節互贈橘子的風俗。
送桔表吉祥在潮州,人們把柑橘叫大桔,它的諧音又是「大吉」,因而,到親戚家賀年都要帶柑橘,主人就拿自家的大桔和賀客帶來的互換,以便互盡好意,各得吉祥。通常的,女人到親戚朋友家裡拜年的時候都要准備一些紅橘,用籃子提上作為新春的禮物,而所得的回贈禮物也都是這些東西。
送桔送紅包在潮州,與中國各地的風俗一樣,小輩向長輩拜年,長輩自然要犒賞小輩。至於用什麼食物贈給小輩,自然是要選擇孩子愛吃並且有吉利意義的物品,於是,橘子便被選為這種有特殊意義的食品了。至於賞賜紅包,則是讓孩子們自己去買些他們愛吃,愛玩的東西,這是後來為簡化手續而變化的,雖然意思相同,但還是不如傳統的送個橘子更有意義。
送桔賠禮假如新春佳節期間甲家的孩子打了或罵了乙家的孩子,甲家必須送一對大桔去賠禮,而甲家的爸媽也不責備自己的兒童;乙家的人接受了大桔,也就原諒了甲家的孩子。這說明乙家遭受了不吉祥的打架,甲家賠禮以吉祥獻給乙家,就可以使乙家和乙家的孩子今年沒有不吉利的事情發生了。
帶桔走親戚潮州揭西縣客家地區每年從正月初一到元宵節,是走親戚最熱鬧的時節,路上人來人往,稱為「游正」。所帶的禮物必要有生柑一對,蒜子二條,表示新正大吉,主人不能收受客人的柑和蒜,必留著與回禮一起帶回。
❾ 潮州人怎麼過春節的
1、年二十四
「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都要徹頭徹尾地大掃除,上至燈罩門窗、下至用物被帳,都要清洗,此謂之「采囤」。
2、年二十八九
家家戶戶製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紅龜粿、殼桃粿、菜頭粿(蘿卜糕)、甜粿、鼠殼粿、米粿、蝦棗。一般來說,大家都會買好原材料自己在家製作。
3、大年三十:祭祖與團圓
下午從三點左右全家就要開始忙碌地准備「拜老公」(祭祖宗)。老傳統祭祖都要用端正的八仙桌。僅有一平方米大小,七杯茶、七杯酒、七雙筷子、七碗米飯擺放在最前端,隨後即是各式祭品,再擺上香爐、金箔等。而祭品一般需要有三牲、水果、糖果、熟食等東西。
然後請上香爐,按照長幼順序祭拜祖先,將年夜飯先供祖先享用。然後再將准備好的金箔燒給祖先。所以每到年三十傍晚,總可以聽到有人在走街串巷地吆喝:」大金呼來賣!「就是專門回收金箔燒剩的渣,然後回去提煉提純的人。
4、年初一
初一多數人家會吃素,至少早餐一定會吃素。一般有菠菜,香菇,米線,發菜,雲耳一類既營養又有好意頭的材料。
拜年,又稱為「拜正」。初一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系,但是不能是奇數。落座後,主人會殷勤沏上聞名遐邇的潮汕工夫茶待客。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
有好詣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里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後,褲兜里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詣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5、年初二
女兒回門日,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但僅是吃午飯,然後需要在晚飯前趕回婆家,所以潮汕人又稱「食日晝「。
很多在外做生意的潮汕人,也會趁著過年回家,專門去香火旺的寺廟拜拜神,求個簽,上柱香,添添油,許個願望,希望新的一年,能過的更好。
(9)潮州春節旅遊擴展閱讀
禁忌
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時候「禁忌」特別多。言語方面, 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凶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為方面,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在取水一俗已經徒有形式而已。
禁掃地這一習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為春節期間燃放鞭炮,人來客往,地上紙屑、垃圾特別多,不打掃一下的確有礙大雅。因此,從講究衛生出發,不少年輕人也就對這些傳統禁忌習俗不怎麼講究了。
這一天債主不許上門討債,因為人們認為這一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也忌從別人口袋裡掏東西,人們認為,正月初一的口袋讓人掏了,可能導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險。
忌死人,也忌辦喪事,因為這將給家裡帶來不祥。同時,忌該天理發,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總喜歡把理發同辦喪事聯系起來。這一天甚至忌殺生,殺生被認為會導致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的發生,但是,現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東西圖個新鮮,為了口腹之快,也就沒什麼顧忌了。
飲食方面,這一天嚴禁吃葯。否則,被認為會導致一年從頭到底病疾纏身,吃葯不斷。初一早飯忌吃葷,有幾種說法:一種是這一頓吃齋,其功用等於一年;另一種是暗喻指勤儉治家,不可鋪張浪費。
❿ 潮洲春節習俗
潮州春節節日宜與忌在中國傳統的節日中,最熱鬧。最受人們重視的節日是春節。春節,是農歷的元旦,是一年歲月更新的開始。每當年底臨近,人們便開始緊鑼密鼓地籌辦年貨了。因為這是一年中的第一個大節,故此,潮州地區便有著許多既同於中原地區又異於中原地區的習俗活動。
-、貼門神、春聯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門神,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茶郁壘。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中引《黃帝書》說:上古的時候,有神萘郁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
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茶、郁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南朝?梁?宗憬《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萘,右郁壟,俗謂門神。」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門神,卻不是神茶、郁壟,而是古代的一個勇士叫做成慶的。在班固的《漢書?廣川王傳》中記載: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西遊記》中敘述就更加詳細於:徑河龍王為了和一個算卜先生打賭,結果犯廠夭條,罪該問斬。玉帝任命魏徵為監斬官。徑河龍王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應了,到了斬龍的那個時辰,便宣召魏徵與之對奕。沒想到魏徵下著下著,打了一個脯兒,就魂靈升天,將龍王斬了。龍王抱怨太宗言而無信,日夜在宮外呼號討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將秦叔寶貴道:願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待。太宗應允。那一夜果然無事。太宗因不忍二將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畫二將真容,貼於門上。後代人相沿下來,於是,這兩員大將便成為千家萬戶的守門神了。在今天潮州一些舊式門樓的兩扇大門上,我們還可以見到神茶、郁壘或者兩員雄赳赳的戰將,形象似乎一樣,但是仔細觀察,其中一位手執鋼鞭,另一位手執鐵鐧。執鞭者是尉遲敬德,執鐧者是秦瓊。
門聯同樣也是從桃符發展而來的。原來人們用桃木板畫神萘、郁壘畫像,掛在兩扇門上。後來,畫像又改成只寫字的「門目」。但門目上兩邊各寫兩字,表達內容有限,人們覺得不過瘤,便又在大門兩側再掛上兩塊桃木板(後改用紙),寫上了字數較多、能充分反映心願的對子。據《宋史?蜀世家》載:蜀後主孟旭命學士為題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據說這便是我國最早的一對春聯。明代朱元漳建都南京後,曾令各家貼對聯,並將門聯改名為春聯,一律用紅紙書寫。傳說有一次,朱元璋親自到民間察看,只一戶人家沒貼春聯。一問,原來這人家是閹豬的,不識字,於是親自動筆為他寫了一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由於歷代大力提倡,使春聯成為我國一種特殊的民間文藝形式,長盛不衰。潮州人對春聯更是重視,買一副春聯,往往要琢磨很久。從各家各戶所貼的春聯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其中較多的是反映出潮州人勤勞上進、團結和睦的特點,像「和睦一家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廣勤生產五穀豐登,善治家六畜興旺」等等。潮州對聯中最有名的莫過於明朝潮州才子林大欽撰寫的「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堂」一聯。傳說,林大欽早年曾當過私塾先生。有一年正月初一日,東家夫人過生日,請來先生撰寫春聯、壽聯。只見林大欽提筆沾墨,不假思索便寫出此聯。
在潮州的春聯中,經常還看到單扇門兒上或谷簟、福龕上貼著斗大的一個「春」字。「春」字在這里有兩層含義:一層表示春回大地,萬象更新;一層巧借「春」與「存」潮音的相諧,表示年年有餘的良好願望。這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魚,諧音「余」有異曲伺工之妙。
二、吃團年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們便忙著准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
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 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
首先必須「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後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潮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於大廳,一家人團團圍堅,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著收拾飯桌,於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衛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場,必須用松枝掇草掃刷。然後便生爐起火,開始准備明天祭神的供品--齋菜。
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番薯合起來做的。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就准備完畢,讓其晾乾。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一口鐵鍋,註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里一放,它就在油鍋里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一盤,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讓你嘗嘗遐邇聞名的潮州小食的美味。
三、迎財神,放鞭飽
近年來興起的一項民俗活動,就是在於夜時分拜財神。按說,臘月二十四日諸神上天,人間的諸路神仙都上天「匯報工作」去了。但人們寧願相信財神仍然不忘造福人間,會在這新春腳步來臨之際將財氣送到人間,所以各家各戶要在這時候拜祭。於是,子夜鍾響,鞭炮喧天,煙霧裊裊,彷彿是一團團瑞雲祥氣,再有那「財神到」的吆喊聲,更給這子夜增添了不少熱鬧。關於鞭炮,不少書已經有過詳細介紹,它原來是人們用來避邪法災的。《荊楚歲時記》中載:「正月一已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惡鬼。」
宗懍所載,似乎是承西漢東方朔的《神異經?西荒經》之說: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長尺余,袒身,捕蝦蟹,性不畏人。見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灸蝦蟹。伺人不在,而盜人鹽,以食蝦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嘗以竹著火中,爆(火朴)而出,臊皆驚憚。
犯之令人寒熱,此雖人形而變化,然亦鬼魅之類,今所在山中皆有之。東方朔所提的,即使有那麼一回事,也恐怕只是一種動物而已,後代人以訛傳訛,於是爆竹便具有了避邪法災的功能。不過,隨著落後意識的逐漸淡化,潮州人放爆竹一俗,已經很少包含驅鬼成分,而僅僅是為節日增添歡樂氣氛罷了。而伴隨著現代文明的到來,許多大中小城市都開始在節日禁燃鞭炮了。
四、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州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看。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一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後即將鈔票取回。
五、拜年,送「大吉」
拜年,又稱為「拜正」。初一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州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系,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望的莫過於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落座後,主人會殷勤沏上聞名遐邇的潮州工夫茶待客。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有好詣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里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後,褲兜里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詣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六、摜春盛(挑禮盒)
春節期間,潮州的另一個有特色的民俗活動便是「摜春盛 」(春,一種分成三四層的,有蓋子的竹編禮籃,通常是成對使用,所以也叫「擔春盛」)。
大年初一,娘家要給出嫁的女兒送禮。過去,這些禮物總是裝在一對大春盛中,由出嫁女的兄弟挑著送去。大舅子來到時,親家要殺雞宰鵝,熱情款待,民間俗語所謂「阿舅來,掠雞台」,說的就是這種風俗。大舅子送來的禮物中,除了大桔子必不可少,還得有數十節甘蔗,大概是暗祝女兒生活節節高的意思。禮物的豐儉程度由娘家經濟情況決定,但一般是:剛出嫁的女兒禮物要備得豐盛一點,不然會被親家看不起;而出嫁已久,甚至是當了婆婆的,就不那麼講究了。女兒家收到這些東西,便分送給親戚鄰里、這形成了潮州春節習俗中的一大特色。春節里,鞭飽聲噼噼啪啪,除了拜年者匆匆忙忙之外,還有不少老太婆,提著花籃,托著紅盤,挨家挨戶於門外高喊:
「xx阿姆,下物食(大媽,送點心來了)。」因為各家各戶都有媳婦,故此,各家各戶都必須出動。從這一風俗中,可以看到潮州人親鄰睦里的風尚。此外,如果家中有兄弟分家者,送的人就會按戶分送。
但是,嫁出去的女兒在這一天不能回娘家。初一回娘家,俗以為對娘家不利。
七、家庭博
春節間的娛樂活動很多,如游神、游鑼鼓、標旗和猜謎等。 值得一談的是,春節期間以「賭」為樂的習俗。
春節期間,大家都休息,兜里也都有錢。大街小巷七,隨處可見三五成群的人圍著博。更多的是「家庭賭場」往往是一家老小圍聚一桌,由家長做莊,其他人押注,賭個夭翻地覆,但最終是「肥水不流別家田」,因而有的是歡樂,沒有真正博時的緊張和擔心。尤其是勞碌一年,難得有歡樂機會的家庭主婦們,更樂意趁此機會玩一玩。大多數家庭只賭一晚便不再賭了,只是舊俗不改罷了。但有的人也可能由此而引起賭興,真賭下去,弄得「幾家歡樂幾家愁」。
今天,賭是犯法的,不能以此取樂,要徹底改變這一惡習。
八、回娘家(食日晝)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
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州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九、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神」或日「迎神」的日子。原來,年前臘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諸神都在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賀述職,報告一年來下界人間行為的善惡。正月初四這天,再回到下界來繼續監督人們,於是家家戶戶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臨。迎神時,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雞、魚、豬頭,如果經濟不允許,也可免去,但是一盤米、一盤紅糖卻少不了。因為奉上白米千盤,意謂新年五穀豐登;紅糖一盤,暗含生活甜蜜。焚香上禮畢,便燃放爆竹,這時神靈便全部各就各位了。
有趣的是,在諸路神仙上天的這段日子,各鄉村的廟字還不能忘了上供。為什麼神靈上天了還要上供呢?因為上天的僅僅是各路神靈的「領導」他們的手下還在「堅守崗位」呢!誰勤於祭拜;誰偷懶,他們會一一登記在案。
十、禁忌
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州人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時候「禁忌」特別多。語言方面,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凶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為方面,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在場的人就得馬上說上兩句吉祥的順口溜(如「缶(瓷器)開嘴,大富貴」等)來彌補。這一天米缸不能空著,以免一年之中有斷炊之虞。忌灑水、掃地、倒垃圾,這叫做「聚財」。因為潮州 .
人在這一天,往往將水、士視作「財氣」,將垃圾、糞便視為「肥水」,灑掃、傾倒垃圾,唯恐把「財氣」掃走、倒掉。與此同時,潮州人在除夕將大小水缸裝滿之後,就舉行封井儀式。即用一個大的簸箕將井面蓋住,然後祭拜井神。初一日不能揭開簸箕,因為人們往往將水視作財水,一揭開簸箕用水,豈不意味著財氣外流?近年來由於用上了自來水,往往是這里在舉行封井祭神,那裡卻擰開水龍頭,讓水嘩嘩直流。因此,蓋井禁取水一俗已經徒有形式而已。禁掃地這一習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為春節期間燃放鞭炮,人來客往,地上紙屑、垃圾特別多,不打掃一下的確有礙大雅。因此,認講究衛生出發,不少年輕人也就對這些傳統禁忌習俗不怎麼講究了。
這一天債主不許上門討債,人們認為這一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也忌從別人口袋裡掏東西,人們認為,正月初一的口袋讓人掏了,可能導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險。
忌死人,也忌辦喪事,因為這將給家裡帶來不擇。同時,忌該天理發,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總喜歡把理發同辦喪事聯系起來。這一天甚至忌殺生。殺生被認為會導致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的發生,但是,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東西圖個新鮮,為了口腹之快,也就沒什麼顧忌了。
飲食方面,這一天嚴禁吃葯。否則,被認為會導致一年從頭到底病疾纏身,吃葯不斷。初一早飯忌吃葷,有幾種說法:一種是這一頓吃齋,其功用等於一年;另一種是暗喻指勤儉治家,不可鋪張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