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跨海大橋旅遊
1. 杭州灣跨海大橋附近30公里內有沒有什麼好玩的旅遊景點,除了西湖我去過了!
你可以在橋上玩水==
2. 杭州灣跨海大橋有什麼景點
觀橋景:全長36公里的世界第一長橋以「長虹卧波」的美態橫跨波瀾起伏的杭州灣。從平台上遠眺,氣勢恢宏的南、北航道橋遙相呼應。夜幕降臨,橋上燈光齊齊閃耀起來,猶如天上彩虹墜入人間,又似銀龍浮於海面,令人嘆為觀止。
游一洲:「海天一洲」內的動感空間設計與建築裝飾風格,讓旅遊變得悠閑雅緻;觀光塔,似一枚定海神針,佇立海上,海天風光透過360度的全景落地玻璃映入眼簾。
賞海景:落日與海天共色,白帆與燕鷗共舞。在杭州灣最高處聽海浪濤聲,賞海景變幻。
觀大潮:杭州灣為錢塘江入海口,以水流湍急著稱,最大潮差7.6米,與南美的亞馬遜河口、印度的恆河河口並稱為世界三大強潮海灣。站在「海天一洲」,居高臨下,可觀看湍急的水流涌動和撞擊大橋樁基以及潮起潮落的壯觀場景。
讀橋史:大橋展示館採用海內外新型的空間光感藝術,透過美妙的色彩變幻,帶您穿越時空邁入杭州灣跨海大橋的百年長夢。
望候鳥:杭州灣濕地保護區是鳥類遷徙途中重要的停歇地。每年的四五月份及九十月份,數以萬計的北遷或南遷的鳥類均會在此停留近一個月的時間。
眺大港:遠眺大橋北岸唯一的出海港口和海上對外貿易通道嘉興港,以及平湖的九龍山風景區。
觀光塔:似一枚定海神針,佇立海上,海天風光透過360度的全景落地玻璃映入眼簾。
3. 杭州灣跨海大橋一日游我從杭州拱墅區德勝新村站出發去杭州灣跨海大橋或兼游國家濕地公園周邊旅怎麼走
公交線路:41路,全程約11.1公里
1、從德勝新村步行約210米,到達德勝新村南站
2、乘坐41路,經過14站, 到達皇朝花園站
3、步行約910米,到達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
4. 杭州灣跨海大橋的旅遊路線
1.杭州灣大橋自通車以後就就被旅行社開發成旅遊路線:
上海到杭州灣一日游路線
行程安排:
早6:40時人民廣場大劇院門口集合發車前往杭州(約3.5小時),游覽世界上最第二長跨海大橋「杭州灣大橋」(約20分鍾)欣賞大海風情,船游西湖(觀三潭印月約60分鍾)、花港觀魚(約30分鍾)龍井問茶(約40分鍾)、飛來峰靈隱寺(約70分鍾)、參觀江南絲綢(約50分鍾),結束愉快行程返上海人民廣場!
2.杭州灣跨海大橋海中平台落成將迎客
2010年12月18號,位於世界第二長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中部的海天一洲海中平台正式落成,並將於12月19號起對外營業。
杭州灣跨海大橋全長35.7427公里,海中平台就在它的正中間,也就是18公里左右處。在跨海大橋建設期間,海中平台是用來工程測量、應急救援和物資堆放的。大橋建成後,海中平台進行了改造,變成了海中觀景平台,並且給它取了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叫「海天一洲」。它以白色和藍色為主調,外形就像一隻展翅飛翔的雄鷹。海天一洲分為主體平台和觀光塔兩部分,主體平台一共有6層,觀光塔共16層,高145.6米,站在塔上,可以遠眺跨海大橋「長虹卧波」的優美姿態,還可以看錢塘江大潮和附近的嘉興港,同時還可以欣賞杭州灣濕地,這里棲息著各種鳥類。杭州灣跨海大橋管理局副局長蔣善平介紹說,海天一洲是杭州灣跨海大橋的點晴之作,它的建成使杭州灣跨海大橋更加壯觀更加秀麗。「在這里,望海、觀潮、品大橋,就2012年來講是國內外比較獨特的海上觀光場所。既是杭州灣區域的一個地標性建築,又是寧波的一張靚麗名片。」
杭州灣跨海大橋海天一洲對遊客實行總量控制,禁止各類貨車、大中型客車駛入。遊客可以自駕車從瀋海高速到杭州灣跨海大橋海天一洲出口下高速即到。它的收費標準是:主體平台50元每人,觀光塔60元每人,聯票100元。
5. 杭州灣跨海大橋,中間有沒有觀景台的啊
在南航道再往南1.7公里,就在離南岸大約14公里處,有一個面積達1.2萬平方米的海內中平台。該平台在施工容期間,作為海上作業人員生活基地,海上救援、測量、通信、海事監控平台。大橋建成後,這一海中平台則是一個海中交通服務的救援平台,同時也是一個絕佳的旅遊休閑觀光台。
6. 杭州灣跨海大橋好不好玩
海天一洲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杭州灣跨海大橋中部,南航道以南1.7公里,通過匝道橋與大橋主線連接,是國內首個人工海上觀景平台。
7. 杭州跨海大橋的簡介
杭州灣跨海大橋(Hangzhou Bay Bridge)是一座橫跨中國杭州灣海域的跨海大橋,它北起浙江嘉興海鹽鄭家埭,南至寧波慈溪水路灣,全長36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比連接巴林與沙特的法赫德國王大橋還長11公里,成為繼美國的龐恰特雷恩湖橋後世界第二長的橋梁。
杭州灣跨海大橋建成後將縮短寧波至上海間的陸路距離120公里,是國道主幹線——同三線跨越杭州灣的便捷通道。大橋大橋按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設計時速100公里/h,設計使用年限100年,總投資約118億元。2003年11月14日開工,經過43個月的工程建設,2007年6月26日全橋貫通,計劃於2007年11月30日前完成橋面鋪裝,大橋已於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車。
大橋的建設有利於主動接軌上海,擴大開放,推動長江三角洲地區合作與交流,提高浙江省特別是寧波市和嘉興市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增強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有利於完善長江三角洲區域公路網布局及國道主幹線,緩解滬、杭、甬高速公路流量的壓力;有利於改變寧波市交通末端的狀況,從而變成交通樞紐,實施環杭州灣區域發展戰略;有利於促進江、浙、滬旅遊發展的需要。
大橋概況 杭州灣跨海大橋是國道主幹線-同三線跨越杭州灣的便捷通道。大橋北起嘉興市海鹽鄭家埭,跨越寬闊的杭州灣海域後止於寧波市慈溪水路灣,全長36Km。大橋建成後將縮短寧波至上海間的陸路距離 120餘公里,從而也大大緩解已經擁擠不堪滬杭甬高速公路的壓力,形成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滬兩小時交通圈。
大橋總投資預計超過160億人民幣,其中大橋36公里,118億;北岸連接線29.1公里,17億;南岸連接線55.3公里,34億。來自民間的資本佔了總資本的一半,包括雅戈爾、方太廚具、海通集團等民營企業都參與了對大橋的投資。大橋收費年限為30年,收費標准預計為55元/輛。
杭州灣跨海大橋按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設計時速100Km/h,設計使用年限100年,總投資約118億元。大橋設南、北兩個航道,其中北航道橋為主跨448m的鑽石型雙塔雙索麵鋼箱梁斜拉橋,通航標准35000噸;南航道橋為主跨318m的A型單塔雙索麵鋼箱梁斜拉橋,通航標准3000噸。除南、北航道橋外其餘引橋採用30~80m不等的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結構。杭州灣跨海大橋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或在建的最長的跨海大橋,大橋主體工程確保2003年內順利開工建設,2008年建成,2009年通車。
2001年9月成立項目公司,大橋建設投資額為118億,資本金為38.5億元。其中,寧波方佔90%股份,嘉興方佔10%股份。公司資本金中民營企業投資佔到50.25%。本項目商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浦發銀行等四家銀行貸款70億元,已簽訂貸款協議。
大橋本身的經濟效益是吸引投資者看好的重要基礎。據交通流量調查推測,2009年通過大橋的車流量達5.2萬輛,2015年達8萬輛,2027年達9.6萬輛。經測算,大橋財務內部收益率將達8.03~10.1%,投資回收期14.2年,投資回報率15.10%(不含建設期)、12.58%(含建設期) 。
工程特點 1、工程環境特點
杭州灣氣象復雜多變,台風、龍卷風、雷暴及突發性小范圍災害性天氣時有發生。杭州灣自然條件有以下特點:
(1)海域寬闊,台風多、潮差大、流速急,具有典型的海洋性氣候特徵,有效工作日少;
(2)軟土層厚、持力層深,給海上基礎設計和施工帶來一系列問題;
(3)南岸灘塗長,施工條件復雜,採用常規設計方案和施工方法很難滿足工期要求;
(4)環境的腐蝕作用嚴重;
(5)南灘塗多個區域淺層氣富集,危及施工安全。
2、工程建設難點
(1)工程規模大、海上工程量大。大橋工程全長36公里,海上段長度達32公里。全橋總計混凝土245萬立方,各類鋼材82萬噸,鋼管樁5513根,鑽孔樁3550根,承台1272個,墩身1428個,工程規模浩大。
(2)自然環境惡劣。潮差大、流速急、流向亂、波浪高、沖刷深、軟弱地層厚,部分區段淺層氣富集。其中,南岸10公里灘塗區干濕交替,海上工程大部分為遠岸作業,施工條件很差。受水文和氣象影響,有效工作日少,據現場施工統計,海上施工作業年有效天數不足180天,灘塗區約250天。
(3)制定總體設計方案難度很大。設計要求新,其中水中區引橋(18.27公里)和南岸灘塗區引橋(10.1公里),是整個工程的關鍵;結構防腐問題十分突出,且無規范可遵循;大橋運行期間,橋面行車環境受大風、濃霧、暴雨及駕駛員視覺疲勞等不利因素的影響,採取合理有效的設計對策是保障橋面行車安全的關鍵;設計方案涉及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以及多項大型專用設備的研製。
施工技術方面,面臨著海上激流區高墩區大噸位箱梁的整體預制、運輸及架設,寬灘塗區大噸位箱梁的長距離樑上運梁及架設,超長螺旋鋼管樁的設計、防腐與沉樁施工等諸多施工關鍵技術的挑戰;在測量控制方面,因橋梁長度超長,地球曲面效應引起的結構測量變形問題十分突出,受海洋環境制約,傳統測量手段已無法滿足施工精度和施工進度的要求,如何藉助GPS技術實現快速、高效測量施工是一個制約全橋工期的核心技術問題。
(4)建設目標要求高、施工組織與運行管理難度大。大橋工程規模宏大,備受世人矚目。建設之初,寧波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大橋工程要按照「三個一流目標」的標准來實施。面對復雜的建設環境,充滿挑戰的工程,組織和管理好大橋工程是擺在指揮部面前的巨大挑戰。因工程施工作業點多、戰線長,存在同步作業、交叉作業工序,施工組織難度大,工程質量、進度、安全及資金控制難度大。台風、大風、大潮、巨浪、急流、暴雨、大霧及雷電等氣象水文條件,如何採取切實有效的工程式控制制與運行管理措施是工程管理上需要面對的新課題。
大橋亮點 大橋36公里的長度,使之超過了美國切薩皮克海灣橋和巴林道堤橋等世界名橋,而成為目前世界上已建成或在建中的最長的跨海大橋。
據初步核定,大橋共需要鋼材76.9萬噸,水泥129.1萬噸,石油瀝青1.16萬噸,木材1.91萬立方米,混凝土240萬立方米,各類樁基7000餘根,為國內特大型橋梁之最。南灘塗50米*16米箱梁採用整孔預制,大型平板車樑上運梁的工藝,開創了國內外重型梁運架的新紀錄。
水中區引橋70米*16米箱梁採用整孔制、運、架一體化方案,單片梁重達2180噸,為國內第一。水中區引橋打入鋼管樁直徑1.5-1.6米,樁長約80米,總數超過4000根,其鋼管樁工程規模全國建橋史上第一。
大橋在設計中首次引入了景觀設計的概念。景觀設計師們藉助西湖蘇堤「長橋卧波」的美學理念,兼顧杭州灣水文環境特點,結合行車時司機和乘客的心理因素,確定了大橋總體布置原則。整座大橋平面為S形曲線,總體上看線形優美、生動活潑。從側面看,在南北航道的通航孔橋處各呈一拱形,具有了起伏跌宕的立面形狀。
在南航道再往南1.7公里,就在離南岸大約14公里處,有一個面積達1.2萬平方米的海中平台。該平台在施工期間,將作為海上作業人員生活基地,海上救援、測量、通信、海事監控平台。大橋建成後,這一海中平台則是一個海中交通服務的救援平台,同時也是一個絕佳的旅遊休閑觀光台。
大橋特色
科技含量之高首先體現在施工工藝上。我們堅持尊重科學,依靠專家,廣泛開展技術咨詢和交流活動。根據專家意見提出了施工決定設計,採取預制化、工廠化、大型化、變海上施工為陸上施工的施工方案,突破了長期來設計決定施工的理念。預制吊裝的最大構件為長70米、寬16米、高4.0米、重2180噸的預應力混凝土箱梁,最長的構件為長度84米、直徑1.6米的超長鋼管樁,這種構件可稱得上是舉世無雙。為了減輕海水中氯離子對大橋鋼材和混凝土的腐蝕,保證大橋100年的壽命,設計者專門研製了一整套防治海水腐蝕的有效方案。等等這些可見大橋工程的科技含量之高。
杭州灣跨海大橋將是一座"數字化大橋"。科研單位將利用硬體及介面技術、網路及資料庫技術、圖像圖形技術、人工智慧技術、計算數學、有限元技術、力學等多學科,建立一套大橋設計、建設及養管的科學評價體系,整座大橋將設置中央監視系統,平均每1公里就有1對監視器。這樣,不僅大橋可進行科學合理的維護管理,而且大橋"身體"的健康狀況也在實時掌握中。目前,本項目已向交通部申報17項大橋工程關鍵性科研立項項目,在國內橋梁界也是少見的。
大橋之最 1、杭州灣跨海大橋全長36公里,其長度在目前世界上在建和己建的跨海大橋中位居第一。
2、杭州灣跨海大橋地處強腐蝕海洋環境,為確保大橋壽命,在國內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設計使用壽命大於等於100年的耐久性要求。
3、杭州灣跨海大橋50米箱梁「樑上運架設」技術,架設運輸重量從900噸提高到1430噸,刷新了目前世界上同類技術、同類地形地貌橋梁建設「樑上運架設」的新紀錄。
4、杭州灣跨海大橋深海區上部結構採用70米預應力砼箱梁整體預制和海上運架技術,為解決大型砼箱梁早期開裂的工程難題,開創性地提出並實施了「二次張拉技術」,徹底解決了這一工程「頑疾」。
5、杭州灣跨海大橋鋼管樁的最大直徑1.6米,單樁最大長度89米,最大重量74噸,開創了國內外大直徑超長整樁螺旋橋梁鋼管樁之最。
6、杭州灣跨海大橋南岸10公里灘塗底下蘊藏著大量的淺層沼氣,對施工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在灘塗區的鑽孔灌注樁施工中,開創性地採用有控制放氣的安全施工工藝,其施工工藝為世界同類似地理條件之首。
體制創新 杭州灣跨海大橋是目前國內第一家以地方民營企業為主體,投資超百億的國家特大型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大橋資本金38.5億元,其中民營資本佔了50%以上,共有17家省內民營企業憑著日益增強的經濟實力進行投資入股。可以說,大橋項目的投資體制和建設模式,對拓寬民營資本的投資領域,建立民營資本與國有資本有機結合的投資模式,取得政府和企業「雙贏」的經營機製作出了積極、有益的探索。
技術創新 1、杭州灣跨海大橋總體設計
杭州灣跨海大橋全長36公里,建設條件十分惡劣,為保證海上施工的安全和質量,必須將設計與施工綜合考慮。經過國內外多次調研和專家咨詢,制定了施工決定設計的總體原則,盡量減少海上作業時間,變海上施工為陸上施工,採用工廠化、大型化、機械化的設計和施工原則。
2、大直徑超長鋼管樁設計、製造、防腐和施工成套技術
大橋鋼管樁基礎具有樁長、大直徑、數量巨大的特點。樁長達89米,樁徑為1.5米和1.6米,總計5474根。通過近一年多鋼管樁基礎施工,進度快,質量好,證明這一選擇是正確的。
其創新點是:超長整樁預制;內外螺旋焊接;三層熔融環氧粉未塗裝;埋弧自動焊工藝;大直徑不等壁厚焊接;犧牲陽極陰極保護。
3、大噸位70米預應力箱梁整體預制和強潮海域海上運輸、架設技術
其創新點是:對海工耐久混凝土配合比進行研究;70米箱梁局部結構分析;真空輔助壓漿技術;研製了大跨度、高平整度橋面施工振動橋設備;首次採用了早期張拉工藝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行設計製造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2400噸液壓懸掛輪軌式70米箱梁縱移台車。
4、大噸位50米預應力箱梁整體預制和樑上運輸架設技術
其創新點是:結合施工方案對大噸位整孔箱梁的關鍵結構進行優化;海工耐久性混凝土性能研究與實踐;預應力管道真空壓漿試驗與實踐;箱梁樑上運梁和架橋機架設的綜合技術。
5、海洋環境下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研究
其創新點是:建立可靠的鋼筋腐蝕電學參數和輸出光功率變化判據;研製混凝土結構壽命的動態預報軟體;制定大橋混凝土結構耐久性長期原體觀測系統設計方案,並配合工程進度實施。這項技術將填補國內空白。
6、跨海長橋全天候運行測量控制關健技術研究
其創新點是:連續運行GPS參考站,在杭州灣跨海大橋的成功應用及在實踐中形成的規程和細則,彌補了中國跨海大橋這方面的空白;目前的規范沒有適應幾十公里長度跨海大橋投影坐標系建立的相應標准,根據杭州灣跨海大橋的特殊性加以了解決,為制定相應規范提供參考;創造性地提出過渡曲面擬合法,使海中GPS擬合高程的精度達到三等水準的精度;用測距三角高程法配合GPS擬合高程法進行連續多跨跨海高程貫通測量,創造出一種快速海中高程貫通測量的方法;杭州灣跨海大橋在國內首次採用GIS技術研製成基於B/S模式的大型橋梁測繪資料管理系統。
7、杭州灣跨海大橋河工模型與橋墩局部沖刷研究
2002年8月,通過專家組鑒定,研究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實體模型中涌潮的模擬方法和試驗技術以及分布式渾水生潮系統和沙量隨潮變化的加沙系統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004年獲得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8、災害天氣對跨海長橋行車安全的影響研究及對策
主要創新點是:確定車輛安全行駛風速標准;面向所有災害天氣類型進行研究;提出杭州灣跨海大橋的行車安全保障措施;基於氣象監測系統、預報系統與道路管理系統多方面系統研究;制定不同災害天氣條件下道路交通控制標准;開發低造價感測器等數據採集設備;開發集數據傳輸、數據處理、信息發布的計算機軟體。目前,已取得系列中間成果,其中報告推薦的風障方案即將付諸實施。
9、跨海長橋建設信息化管理技術
其創新點是:對整體橋梁部位進行的結構分解,形成22949個結構構件,並將採集數據的625張表與其相關聯,提供一個完整的數據結構化檢索方式;集成統一工程通訊及網路的組建,極大降低了基礎網路建設成本;實現長距離的多點無線視頻圖像傳輸及回送。
系統已完成軟體開發並投入運行一年多,在工程實施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以上科技創新已有5項通過交通部和交通廳的鑒定,其成果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國內同類橋梁的建設提供借鑒。
大橋作用 杭州灣位於我國改革開放最具活力,經濟最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建設杭州灣跨海大橋,對於整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都具有深遠的、重大的戰略意義。
1. 直接促進寧波、嘉興經濟社會的發展,帶動周邊地區杭州、紹興、台州、舟山、溫州等地的發展,並對全省、乃至長江三角洲南翼地區的整體發展產生積極影響。據統計,杭州、寧波、溫州、紹興、台州五市的GDP佔全省的70%以上,工程建設將使這些地區的發展如虎添翼,為區域經濟、社會的進一步騰飛注入新的活力,為全省整體綜合實力的提高發揮更大作用。大橋工程尚未全面開工,杭州灣兩岸的慈溪市、餘姚市、嘉興的海鹽縣已涌動「大橋經濟」。在對新區科學規劃的基礎上,首期開發已呈現轟轟烈烈場面,投資商已在這里紛紛落戶。
2. 主動接軌上海擴大開放,推動長江三角洲地區合作與交流,進一步提升我省的綜合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上海作為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是中國走向國際化的重要平台。在新世紀新階段,寧波要建設現代化的國際港口城市,實現經濟的大發展、大跨躍。就必須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走向國際化。大橋的建設,將大大縮短浙東南沿海與上海之間的時空距離,使我省可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以更優越的區位地理優勢,融入國際大都市經濟圈。這對於輻射我省廣大腹地,優化提升產業結構,改善投資和發展環境,吸引外資,提高我省綜合競爭力,具有十分深遠的積極作用。杭州灣跨海大橋工程建設,將為優化發展環境,進一步吸引和利用外資,創造更為優越的條件。
3. 有利於推進城市化發展戰略。大橋建設將進一步密切嘉興、寧波、紹興、台州等城市的聯系,促進我省杭州灣城市連綿帶和沿海對外開放扇面的形成,從而將這一區域提升為以上海為龍頭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都市群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大橋建設對周邊縣市的城市化發展也將產生深遠影響,慈溪、海鹽等地瞄準這一千載難縫的戰略機遇,已有科學的規劃設想,大力吸引人口、產業的集聚,促進新區新城的崛起。
4. 作為我國沿海大通道中的第一座跨海大橋,突破了杭州灣的瓶頸,優化了國道主幹線的路網布局,改變了寧波交通末端狀況,有利於實施環杭州灣區域發展戰略網,大大提升了寧波這一極具發展潛力的經濟中心城市的競爭力。大橋建設也有利於支持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促進寧波、舟山深水良港資源的整合開發和利用,有利於旅遊業的發展和國防建設,有利於緩解杭州過境(滬杭甬高速)公路交通的壓力。
奧運火炬傳遞有可能經過大橋
在中國,或許沒有一座橋梁可以和奧運聯系起來。而杭州灣跨海大橋成了目前唯一一座和奧運搭上關系的橋梁。
根據奧組委火炬傳遞中心的規定,火炬進入一個省,行程為500公里一天,3天內必須走完。
之前寧波市體育局傳出的消息,寧波首選火炬傳遞方案即走杭州灣跨海大橋。奧組委人員在看到浙江省火炬傳遞路線的方案後,會專門派人來浙江考察火炬傳遞路線是否有可行性。
「如果得到奧組委的通過,年輕的跨海大橋將被永遠地載入歷史。」
8. 杭州跨海大橋的詳細資料.
杭州灣跨海大橋是我國國道主幹線——同三線(黑龍江同江至海南三亞)跨越杭州灣的便捷通道。大橋北起嘉興海鹽鄭家埭,跨越寬闊的杭州灣海域後止於寧波慈溪水路灣,全長36公里,其中橋長35.67公里。大橋建成後將縮短寧波至上海間的陸路距離120公里。
大橋按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設計時速100公里,設計使用壽命100年,總投資約118億元。大橋設北、南兩個航道,其中北航道橋為主跨448米的鑽石形雙塔雙索麵鋼箱梁斜拉橋,通航標准35000噸;南航道橋為主跨318米的A形獨塔雙索麵鋼箱梁斜拉橋,通航標准3000噸。其餘引橋採用30—80米不等的預應力砼連續箱梁結構。大橋確保2003年內開工建設,計劃2008年建成,2009年通車。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在世界跨海大橋中長度第一,同時在縱貫幾千公里的中國沿海大通道同三線中,是以高速公路取代滾裝輪渡,貫通海灣天塹的第一跨。建設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對於寧波乃至該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健康、協調發展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大橋建設有利於接軌上海,提高寧波市對內對外開放水平,推動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一體化進程,有利於完善長江三角洲地區公路網路布局及國道主幹線,緩解滬、杭、甬高速公路流量的壓力,有利於寧波建設長江三角洲南翼交通樞紐,進一步提升寧波的區位優勢,有利於促進江、浙、滬旅遊業的協調發展。
杭州灣跨海大橋揭秘
在杭州灣大橋奠基前夕,昨天(6月7日)下午,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指揮部總指揮王勇在新聞發布會上就大橋建設中令人關注的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一、長橋卧波
記者:為什麼杭州灣跨海大橋採取「長橋卧波」的設計理念?
王勇:杭州灣大橋的設計,我們首先採用了浙江、上海、江蘇的吳越文化觀念。在橋型上,設計者採用了西湖蘇堤的形態,集交通、觀光於一體。為兼顧杭州灣水文環境特點,「長橋卧波」的設計將大橋平面勾勒成S形曲線,優美、活潑的橋型讓司機和乘客在行車、坐車時產生愉悅心理。
二、橋下航道
記者:杭州灣上有天下奇潮,更有海輪過往,大橋的建造是否意味著觀潮不再?航路不通?
王勇:杭州灣為世界三大強潮海灣之一,有台風、小氣候形成的龍卷風,有混亂的流速、流向。「長橋卧波」的設計也是出於大橋安全性的考慮,我們專門為錢塘奇潮及過往海輪留了通道。整座36公里的長橋有兩處寬448米及318米的橋下通道。橋下凈空高、流速急,北通道為35000噸海輪留下了航道,南通道為3000噸以下海輪留出了航道。這兩條航道上端將出現鑽石型雙塔及A型單塔兩座造型橋塔,成為「長橋卧波」橋型中兩處跌宕起伏的高潮路段,錢塘潮也就自然通過了。
三、海中平台
記者:據說杭州灣跨海大橋中段設有海中平台,這座平台有擋潮之危嗎?
王勇:我們在離南岸14公里處的一個本來就有沉積的淤灘上建一個像東海石油平台一樣的海中平台。施工時,作為南北接點,便於物流。施工結束時,平台將成為集救援、觀光、休閑於一體的橋中轉運站。這個平台有2個足球場這么大,平台上還擬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