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大全 » 晉商文化旅遊路線簡介

晉商文化旅遊路線簡介

發布時間: 2020-12-15 06:56:58

A. 晉商文化游導游詞

長城是世界聞名的奇跡之一,它像一條巨龍盤踞在中國北方遼闊土地上。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的結晶,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徵和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們汽車賓士在八達嶺高速公路上,馬上就要進入景區了。前面

的山被稱為軍都山,八達嶺長城就盤旋在軍都山上。而汽車行駛的這條路就位於20公里長的關溝中,關溝因有古代著名的關口居庸關而得名。我們可以看到前面的宏偉建築便是居庸關。居庸關是萬里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建於明朝,關城設有南北兩門,門外均有瓮城。古建築早已毀壞,經過近幾年的修復,才使古關重現昔日的風采。居庸關內有一著名的漢白玉石建築,名為雲台,它是元朝至正二年即1342年間的一座過街塔的塔基。台上明朝又在此處建了一座泰安寺,也於1702年被火焚毀,最後只留下這個塔基。雲台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一座過街塔的塔基,也是元代石構建築的重要實物,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現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兩旁的山上,過去是蒼松翠柏好雲遮霧障,禽鳥和鳴,溪流淙淙,處處充滿了詩情畫意。金代著名的燕就八景之一「居庸疊翠」就指的是這里。可惜被明弘治十三年即1500年的一場山火焚毀殆盡。近幾年雖然在這一地區投入了很大力量植樹,但由於缺少雨水,歷史上的景觀已難再現。同時由於修路等人為因素,已往關溝中流傳的七十二景,如:穆桂英點將台、仙人橋、彈琴峽等也只能聽人講,不能見其景了。
為了讓大家對長城有個更好的了解,我現在把有關長城的知識向大家作一介紹。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過程。長城也不例外。中國的長城起源於春秋戰國,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前後。那時候諸侯爭霸,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地不受侵犯,他們紛紛修築了長城,那時的長城都在各自的邊界上,是一段一段的,可以叫「互防長城」。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吞並六國,統一中原,建立了封建王朝。為了加強統治,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秦王朝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來修築長城。他們把原來北方燕、趙、秦三國長城連接起來,重修加固,又擴充了許多,修起了一道西起臨洮東到遼東延綿萬余里的長城。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道萬里長城。漢朝的時候,又把秦長城向西延長到鹽澤,也就是現在新疆的羅布泊地區。漢長城長1萬多公里,是中國歷史上修築長城最長的朝代。到了明朝,也是長城發展的最高峰,工程浩大、建築技術精湛是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保存至今,仍然完好的長城,絕大多數是明朝修築的。需要提醒的是,在中國的歷史上不光是秦、漢、明等漢族統治者修築長城,像北魏、北齊、北周、東魏、金等少數民族的統治都也都修築過長城,而且金朝修築的長城長達2500公里,是少數民族修築長城最長的朝代。細算起來,從春秋戰國到明朝經過二千多年的時間,先後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這些長城長短不一、縱橫交錯,分布在我國的17個省、市、自治區。如果把歷朝歷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總長度可達十萬余里。真可謂「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里」。有人做過粗略的計算,假如將各個朝代修築的長城所用的磚石、土方堆起來,修成一道高5米,厚1米的大牆,那麼這道大牆可繞地球10周有餘。

B. 關於晉商文化的資料

晉商是指山西商人,山西簡稱為「晉」。晉商首創了中國歷史上票號。「票號」是當時商人通商的一種方式,商路遙遠,匯通天下,曾在中國歷史上顯赫一時。直至如今還傳頌著「山西人善於經商、善於理財」的說法。
晉商文化,山西晉中地區歷史上以物阜天成、人傑地靈而著稱,在中國近代經濟發展史上,馳騁華夏的晉商令國人矚目,以平遙、太谷、祁縣為代表的商貿金融前驅,舉商貿大業,奪金融之聲,票號匯天下,稱雄數百年,創造了亘古未有的世紀性繁榮。晉商是中國最早的商人,其歷史可遠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明清兩代是晉商的鼎盛時期,晉商成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在中國商界稱雄達500年之久。晉商之家族不同於一般官紳家族,它是具有商業烙印特徵的中國傳統文化家族。
山西晉商有著官商的特點,而皇商盛行也是在那一時期、那一地區得以發展起來的。山西離北京地理位置很近,當時進關出關都很方便,茶、私、鹽、糧有著得天獨厚的交易便利。也就是當時在山西得以實現便利的「物流」。山西商人也很有特點,就算再有錢、再驚天動地,他們也是這塊泥土地上的人,他們誠信待人,有很多純朴的特色。《喬家大院》主要人物身上有很多山西商人代表性的有意思的東西,比如,再有錢他們也很土,很摳門,很簡朴。他們遵循儒教精神,用以德服人的方式去處理經商的關系、家族內外部的關系。
晉商文化有許多值得表現的地方。晉商成功的根本在於儒商精神。當時受儒家文化影響很深的晉商,有著很進步的經商理念。儒商精神的根本在「誠信」二字,這可能也是現在社會上比較缺失的一種價值觀念。

C. 晉商文化主要有哪些內容

晉商文化主要可分為三種精神。

1、群體精神

山西商人在經營活動中很重視發揮群體力量。他們用宗法社會的鄉里之誼彼此團結在一起,用會館的維系和精神上崇奉關聖的方式,增強相互間的了解,通過講義氣、講相與、講幫靠,協調商號間的關系,消除人際間的不和,形成大大小小的商幫群體。

2、敬業精神

晉商的敬業精神,也是常為人所稱道的。敬,原是儒家哲學的一個基本范疇,孔子就主張人在一生中始終要勤奮、刻苦,為事業盡心盡力。他說過「執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等語。

3、進取精神

許多山西商人就是靠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白手起家而成大業。如著名的大盛魁商號,其創始人之一山西太穀人王相卿,幼年家貧,為生活所迫,曾為人傭工,在清軍費揚古部充伙夫,服雜役;

後來與山西祁縣人張傑、史大學一起隨營貿易,先是肩挑負販,拉駱駝,後在烏里雅蘇台、科布多開「吉盛堂」商號,其後改名為「大盛魁」,幾經磨難,終於白手起家,到雍正時大盛魁已經是一傢具有相當規模的商號了。

(3)晉商文化旅遊路線簡介擴展閱讀:

獨具特色

山西商人的民宅建築,比較集中地體現了中國北方民居建築的獨特風格。如襄汾縣的丁村民居、祁縣的喬家堡和渠家大院、靈石的王家大院、太谷的三多堂、榆次的常家大院等是其中的傑出代表,詳細情況請參閱太原道晉商文化之晉商大院。

晉商家族由於歷史與社會種種原因,其家族呈現出不同的風姿。從興盛時間來看,盡管明清晉商稱雄商界五個多世紀,但從家族個例來看,興盛時間一般不超過二三百年。從地區來看,大商人家族明代多在山西南部,清代在山西中部。有關晉商家族個例的詳細情況,請參閱太原道晉商文化之晉商名門。

D. 晉商文化的晉商簡介

晉商是指山西商人,山西簡稱為「晉」。晉商首創了中國歷史上票號。「票號」是當時商人通商的一種方式,商路遙遠,匯通天下,曾在中國歷史上顯赫一時。直至如今還傳頌著「山西人善於經商、善於理財」的說法。
晉商文明,可以從其商業遺址上得以實證。在山西省內有晉商大院,在山西省外則有山西會館(有山西會館網詳細介紹)。了解晉商文化,家族文化看晉商大院,商幫文化則要去看山西會館(山陝會館)等。
山西商人的活躍,古代文獻多有記載,到明代(1368年-1644年)已在全國享有盛譽。清代(1644年-1840年)初期,山西商人的貨幣經營資本逐步形成,不僅壟斷了中國北方貿易和資金調度,而且插足於整個亞洲地區,甚至把觸角伸向歐洲市場,從南自香港、加爾各答,北到伊爾庫茨克、西伯利亞、莫斯科、彼得堡,東起大坂、神戶、長崎、仁川,西到塔爾巴哈台、伊犁、喀什噶爾,都留下了山西商人的足跡。 當時,中國從陸路對俄貿易最早最多的是山西人,在莫斯科、彼得堡等十多個俄國城市,都有過山西人開辦的商號或分號。在朝鮮、日本,山西商人的貿易也很活躍。
舊時曾有人說:「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他們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他們在商界以群體的形式活躍五個多世紀,經營范圍十分廣泛,上至綢緞,下至蔥蒜,他們在清初即創建中國最早的銀行———票號,執中國金融界之牛耳。今天,我們將他們統稱為「晉商」。
山西晉商有著官商的特點,而皇商盛行也是在那一時期、那一地區得以發展起來的。山西離北京地理位置很近,當時進關出關都很方便,茶、私、鹽、糧有著得天獨厚的交易便利。也就是當時在山西得以實現便利的「物流」。山西商人也很有特點,就算再有錢、再驚天動地,他們也是這塊泥土地上的人,他們誠信待人,有很多純朴的特色。《喬家大院》主要人物身上有很多山西商人代表性的有意思的東西,比如,再有錢他們也很土,很摳門,很簡朴。他們遵循儒教精神,用以德服人的方式去處理經商的關系、家族內外部的關系。
晉商文化有許多值得表現的地方。晉商成功的根本在於儒商精神。當時受儒家文化影響很深的晉商,有著很進步的經商理念。儒商精神的根本在「誠信」二字,這可能也是社會上比較缺失的一種價值觀念。

E. 晉商文化歷史遺跡

綜述:
喬家、渠家以及曹家都曾走過西口,塞外的風沙磨煉了他們不甘貧窮的意志與毅力,他們用自己飽含著汗水的業績,衣錦榮歸之後,給後人留下了這些雕梁畫棟的宅院,和古色古香、風韻猶存、遍布城鄉、數以千計的庭院建築,而且給建築學、晉商文化的教學與研究提供了難得的直觀資料。
佔地8724平方米,6幢大院,20幢小院,共313間房屋組成,整體為「雙喜」字布局,全院以一條平直的通道將6幢院分隔兩旁,院中有院,院中有園,既重整體美感,又具局部特色,無不造型考究,匠心獨用。全院裝飾木雕300餘件,幾乎每件都是一個古老的民間故事。院內磚雕,俯仰可見。100個「壽」字組成的照壁,百字百樣,方勁古拙,靈動纖秀。
喬家大院
喬家大院既是建築藝術的寶庫,又是民俗的堂殿。這里已建為華北民俗博物館。已是山西省十佳旅遊景點之一,每年都吸引了大批國內外遊人。
喬家大院位於祁縣東觀鎮喬家堡村,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商業金融資本家喬致庸的宅院,原名「在中堂」,是山西省集中反映晉中地區民俗民風的博物館。喬家大院佔地8724.8平方米,建築面積3780平方米,有院落19進,房屋313間。從高空俯視整個院落布局,很似一個象徵大吉大利的「囍」字。素有「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之說。
渠家大院
可與喬家大院媲美的是渠家大院。渠家大院同喬家大院一樣,是清末民初顯赫一時的名門望族、晉商渠源湞的宅院,它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遺產,已成為新的經濟文化的載體--晉商文化博物館。
渠家大院佔地5317平方米,共8幢大院,19幢小院,240間房屋,邁入大門,一連五進,深達百米。象徵著官品地位的「十一彩」牌樓,戲台院,欄桿院,木雕、磚雕、石雕,或圓雕、浮雕,多處鏤空,立體感甚強,遊人至此,無不駐足感嘆。
曹家大院
曹家大院位於太古縣城西南的北恍村東北角,是明清的晉商巨富北恍曹家的一處「壽」字 宅院,佔地10638平方米。該院外觀雄偉高大,形似城堡,現存房舍277間,建築風格古色古香,尤以按「福」「祿」「壽」"禧」字形建造的四座大院最具代表性。倖存下來的「壽」字型宅院,俗稱「三多堂」,現已辟為博物館。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位於介休市靈石縣靜升村北端的黃土丘上,是太原王氏後裔——靜升王氏的住宅建築群。大院有東大院、西大院、孝義祠三部分,總面積達34450平方米。院內隨處可見木雕、磚雕、石雕,從屋檐、斗拱、照壁、獸吻到石鼓、門窗等均構思奇妙,造型逼真。
其他
在晉中還有不少很有價值的商家大院和民居建築,如平遙縣創建中國第一票號--日升昌的李家、榆次市開辟榮商之路的常家、太谷縣的經貿活動伸展到東亞、西歐的大資本家曹家、靈石縣因財達官,因官得勢,大院建築南北風格融為一體的王家等,或官府氣勢較強,或園林盛景較濃,形成了與喬家、渠家大院迥然不同的建築風格,被專家學者稱之為民間瑰寶。
春秋數度,風流盡顯,晉商大院以其輝煌的過去,永垂史冊。後人將沿著歷史上晉商輝煌的足跡,再創新世紀的繁榮。

F. 晉商文化的發源地是哪

臨汾是晉商文化的發源地。 晉是山西的簡稱。山西臨汾是唐堯古都,史稱平陽,地處內黃河中容游,汾水之畔,民風淳樸,人傑地靈,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臨汾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來社會經濟十分發達,文化底蘊非常深厚。臨汾不僅有以文明始祖堯廟、黃河壺口瀑布、洪洞大槐樹等為代表的黃河根祖文化,而且還有著博大精深的晉商文化。 大量史料足以證明,臨汾一帶的晉商(平陽幫)是整個山西晉商的發源地和傑出代表,晉商文化也是臨汾深厚文化底蘊的一大亮點。

G. 誰可以給我晉商文化游景點的導游詞

山西省晉商文化博物館坐落在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祁縣古城內的渠家大院,是一專所以晉商文化為主要陳列內容屬的縣級博物館,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家研究晉商文化的博物館。

渠家大院始建於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300年的歷史,它當年的主人在縣城內建有40個院落,人稱「渠半城」,整個建築總面積為23628平方米,現已開發出5317平方米,是當時「渠半城」的五分之一。

渠家大院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為全國罕見的五進式穿堂院,內分3個大院,19個小院,房屋240間。明樓院、統樓院、欄桿院、戲台院巧妙組合,錯落有致。懸山頂、歇山頂、卷棚頂、硬山頂形式各異,主次分明。牌樓巍峨壯觀,眺閣玲瓏精緻,院院之間有過廳,牌樓相隔,層次分明,活潑有趣。屋內屋外彩繪華麗,堆金瀝粉。木、石、磚雕俯仰可見,題材廣泛,寓意祥和,刀法精良。我國著名考古專家鄭孝燮先生由衷地贊嘆,渠家大院的每一個建築構件都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品,是當之無愧的民居瑰寶。

H. 晉商文化是啥

晉商文化,山西晉中地區,晉商是中國最早的商人,其歷史可遠溯到春秋戰內國時期。明清兩代是晉商的容鼎盛時期,晉商成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晉商之家族不同於一般官紳家族,它是具有商業烙印特徵的中國傳統文化
文化特點
重視家規與家風
學而優則商
為家族買官留爵提高社會地位
婚姻多不幸
民宅建築獨具特色

I. 關於晉商文化

晉商簡介——源遠流長的山西商業資本
一、山西商人的足跡遍布全國

山西商人,尤其是首創中國歷史上票號的山西票號商人,商路遙遠,匯通天下,曾在中國歷史上顯赫一時。直至如今還傳頌著「山西人善於經商、善於理財」的佳話。

山西商人的活躍,古代文獻多有記載,到明代已在全國享有盛譽。清代初期,山西商人的貨幣經營資本逐步形成,不僅壟斷了中國北方貿易和資金調度,而且插足於整個亞洲地區,甚至把觸角伸向歐洲市場,從南自香港、加爾各答,北到伊爾庫茨克、西伯利亞、莫斯科、彼得堡,東起大坂、神戶、長崎、仁川,西到塔爾巴哈台、伊犁、喀什噶爾,都留下了山西商人的足跡。有些商人甚至能用蒙古語、哈薩克語、維吾爾語、俄語同北方少數民族和俄國人對答如流。可以說,從蒙古草原上的駱駝商隊,到吳淞口正在出海的商船,都有山西人在計價核算,從呼倫貝爾的醋味,到貴州茅台的酒香,都有山西人在釀造叫賣。無怪有人說:「凡是有雞鳴狗叫的地方,都有山西人」。山西商人活動過的地方遺址,至今到處可以看到:甘肅的老西廟、新疆的古城塔,昆明金殿的銅鼎、江蘇揚州的亢園、安徽毫州的花戲樓,大都是山西商人創建的;安徽雉河集(渦陽)的山西會館,曾經是捻軍起義的發源地;著名的貴州茅台酒是1704年山西鹽商雇杏花村汾酒廠工人和當地釀造工人共同首創的。以山西商人字型大小命名的城市街巷,至今猶存:張家口的日升昌巷、包頭的復盛西巷、外蒙古科布多的大盛魁街、呼和浩特的定襄巷、寧武巷等等,無怪在東北流傳著「先有曹家號,後有朝陽縣」,在內蒙流傳著「先有復盛西,後有包頭城」,在西北流傳著「先有晉益老,後有西寧城」的諺語。山西商人經商的地域之廣,人數之多,確實是相當可觀的。

--------------------------------------------------------------------------------

二、山西商品經營資本的發展

山西商業資本開始的時間很早。先秦時代晉南一帶就有了商業交易活動。晉文公稱霸時,榆次、安邑就已成為有名的商業集鎮。秦漢時代,太原、平陸、平遙、汾陽等地已成為重要商品集散市場。唐朝定太原為北京,使太原城成為商業繁華的有名城市,韓愈形容當時的太原是「朗朗聞街鼓,晨起似朝時」。盡管如此,這一時期的山西商人還沒有一定組織和突出的地位。

到了宋代,山西商人與徽州商人並稱,成為當時中國商業的中堅力量。北宋王朝所需要的戰馬大多數依靠北方的遼來供應,遼也急需要宋的手工業製造品。據歷史文獻記載,宋朝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年),宋王朝出藏絹2000多匹在山西岢嵐買馬,又出絹 30000多匹在山西各州府買馬,非官方的民間貿易更是頻繁。《馬可·波羅游記》中寫著:「從太原到平陽(臨汾)這一帶的商人遍及全國各地,獲得巨額利潤」。

從明代到清代初年,山西商人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明代全國較大的商業城市有33個,山西就有太原、平陽、蒲州(永濟)三處。這時,山西商人的資本積累已相當可觀: 「平陽、澤、潞富豪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明代末年,山西商人已進入了東北地區,1618年努爾哈赤佔領撫順時,對在撫順的山西等地的大商人寫了「七大恨」,命令他們退回山海關內,可見當時山西商人已經和後金進行著貿易活動。清兵入關後,蒙古地區歸入清王朝統治,歸代城商業開始蒸蒸日上。康熙中年,山西商人進入外蒙古草原貿易。從此,東北的松遼平原和內外蒙古草原,就成為山西商人販運貿易的新市場。當時,蒙漢貿易必須經過張家口和殺虎口(後改歸化城),俗稱東口和西口。張家口的八大家名商都是山西人,其中最大的企業是祁縣人范家開設的「興隆魁」,這個商業性的企業有職員 290多人(有的則說共有職員1000人左右),是清代中國對外蒙和俄國貿易的第二大型企業。

在對蒙貿易的西口——殺虎口,山西的行商經常在大青山和西營一帶貿易,並得到清政府的特殊照顧,獲得了很高的利潤。這些行商會說蒙語的被稱為「通事行」,其中最大的「通事行」就是山西人開辦的「大盛魁」,從業人員達六、七千人,人們曾形容「大盛魁」的財產能用五十兩重的銀元寶從庫倫到北京鋪一條路。在寧夏,著名的大商號多是萬榮、平遙、榆次、臨猗一帶的山西商人開辦,寧夏的名葯材枸杞半數掌握在山西人開的「慶泰亨」手中。在青海,山西商人以西寧為根據地活動於各州縣。在北京,糧食米面行多是祁縣人經營;油鹽酒店多是襄陵人經營;紙張商店,多是臨汾和襄陵人經營;布行多為翼城人經營,鮮魚口以西有布巷,全為翼城人;北京至今留有招牌的大商號「都一處」、「六必居」、「樂仁堂」等都是浮山、臨汾等山西商人首創和經營。此外,山西商人還到四川、雲南、貴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廣東等地貿易和經商。廣州的濠畔街,多數房子是山西商人修建的。「廣生遠」、「廣懋興」、「廣益義」等實際都是山西人在廣州開設的企業。由海上出口茶葉,比如運往印尼的茶,都是由山西人在產地收購,運往廣州,由潮幫商人從山西商人手中購進再轉運南洋的。至於長江中下游一帶,揚州的鹽商、江西和福建和茶商以及由長江口出海與日本的貿易,也數山西人最為活躍。

除了國內貿易外,山西商人還開拓了國外市場,我國從陸路對俄貿易最早最多的是山西人,在莫斯科、彼得堡等十多個俄國城市,都有過山西人開辦的商號或分號。在朝鮮、日本,山西商人的貿易也很活躍,榆次常家從中國輸出夏布,從朝鮮輸入人參,被稱作「人參財主」;介休范家,幾乎壟斷了對日本的生銅進口和百貨輸出。在清朝統治期間,能夠興旺發達二百餘年的商業世家,最有名的是:榆次的常家、聶家、太谷的曹家,祁縣的喬家、渠家,平遙的李家,介休的侯家、冀家,臨汾的亢家,萬榮的潘家,陽城的楊家等等。他們既是大商人、大高利貸者,又是大地主,都擁有極為雄厚的資本。

--------------------------------------------------------------------------------

三、「匯通天下」的山西票號

山西商人資本中的貨幣經營資本形式,最著名的是票號。票號又叫票莊或匯兌庄,是一種專門經營匯兌業務的金融機構。在票號產生以前,商人外出采購和貿易全要靠現銀支付,在外地賺了錢捎寄老家也得靠專門的鏢局把現銀運送回去,不僅開支很大,費時誤事,而且經常發生差錯。這就迫使外出經商的山西商人不得不尋求新的辦法。相傳平遙縣「西玉成顏料庄」在北京、天津、四川等地都設有分庄,總經理叫雷履泰。「西玉成」北京分庄經常為在北京的山西同鄉辦理北京與平遙、四川或天津之間的現金兌撥。比如平遙商人在北京把現金交給「西玉成」,那麼「西玉成」北就分庄就寫信給平遙「西玉成」總號,讓匯款人在平遙領取現金。這種異地撥兌,開始只限於在親朋好友之間進行,並不收費。後來,要求撥兌的人越來越多,在雙方同意的原則下,出一定手續費就可辦理。這位雷經理很聰明,發現這是一個生財之道,於是改設「日升昌」,兼營匯兌業務,果然營業很旺盛。接著,他就放棄了顏料生意,專門經營匯兌業務,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票號。以後,他們調查了山西商人貿易的地點,選派精悍的夥伴,先後在天津、張家口、沈陽、蘇州、上海、廈門、廣州、桂林、重慶、長沙等地開設匯兌分號招攬生意。由於這種匯兌在此處交款,彼處用錢,手續簡單,使用方便,所以除山西商人和其他地方商人匯款以外,還有政府及官員來托辦匯兌事宜。隨著資本的增加,通匯地點越來越大,利潤也越來越多。接著又吸收現款,發放貸款,「日升昌」的生意一派興旺。看到這種景象,山西商人紛紛學習「日升昌」的經驗,投資票號,從而形成了著名的山西票號。到鴉片戰爭前夕,山西票號大約有八家。鴉片戰爭後的十年內,僅日升昌、蔚豐厚、日新中三家山西票號在各地設立的分支機構就有35處,分布在全國23個城市。他們除專門經營匯兌業務外,還兼營存款、放款業務,並把匯兌、存款和放款結合起來,利用承匯期,佔用客戶的現金放高利貸,得到了很高的利潤。據史料記載,1847年末,山西票號蔚泰厚蘇州分號已有存款(白銀)36000兩,放款80000兩,1850年,日新中北京分號有存款近37000兩,放款近70000兩。太平天國起義後,清政府的財政更加困難,山西票號也由起初為封建商人服務轉向清政府。為了承攬清政府對外活動款項匯兌等國際業務,票號商人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祁縣合盛元票號總經理賀洪如於1907年在日本神戶、東京、橫濱、大坂都開設分支機構,平遙的永泰裕票號在印度加爾各答開設分號。此時的山西票號真可說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了。

--------------------------------------------------------------------------------

四、山西商人對中國金融貿易史的貢獻

一、山西商人資本的發展,不僅使山西商人聚集了大量的貨幣資財,讓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回家鄉,而且促進了山西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全國商品物資的交流,加快了中國自然經濟解體和商品經濟發展的進程。清乾隆年間,山西商人王廷煜投資開采銅礦,劉永和投資開采龍門煤礦,使商業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明朝官營解鹽生產,征發鹽戶到鹽池服役做工,叫做「鹽丁」。鹽丁另立戶籍,世代相起,實際上是封建國家的工奴,生活痛苦萬狀,經常抗工逃亡,生產效率極低,這表明落後的生產關系已經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1648年,清政府廢除「鹽丁」制,把解鹽生產改官營為民營,交給商人自行澆曬。第二年又把鹽池分為五百一十三號,規定一戶商人經營一號,逐一登記。這種經營解鹽生產的「坐商」,自籌資金,僱人撈鹽,每產鹽一百引(二百四十斛為一引),其中七十引要納稅,一引摺合白銀三錢二分,另外三十引不納稅,抵作商人工本費。坐商對鹽池雖然沒有所有權,但是卻有佔有權和使用權,他們只要向政府納稅,就可獲得一號鹽池,經營生產。坐商雇傭工人的工資,以其技術高低來決定,按年支付,實際上已構成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坐商就是早期的資本家,鹽工則就是近代鹽池產業工人的前身。當時,鹽池有 20000多名工人,生產規模巨大,超過了歐洲早期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水平。從明朝官辦,「鹽工」逃亡,到坐商經營,「居民踴躍赴工」看,這是一個深刻的歷史性轉變,顯示出新的生產關系適應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積極作用。

二、造就了一代理財人物。山西商人資本不論是商品經營資本還是貨幣經營資本,一般都不是資本的擁有者(即商業資本家)直接從事經營活動,多數是由財東(商業資本家)出白銀若干,委託一個自己信賴的、精明能乾的人當掌櫃(相當於經理),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財東把資金運用權、人員調配權、業務經營權交給掌櫃,獨立自主地從事經營活動。定期結帳一次,由掌櫃向財東匯報經營成果。如果財東滿意,就繼續任用,財東信不過就可以辭退。這種資本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實行經理負責制的方式,再加上以後實行的人身股制度,促使經營者工作不敢懈怠,把職工的利益和企業的利益結合在一起,促進了管理人才的出現,提高了經營效益,這在中國企業史上是有積極意義的。

三、捨得智力投資,舉辦商人職業教育。早在元代,運城鹽池就設有鹽商子弟學校,叫做「運城鹽運使司學」。清代在包頭城,也有山西商人自辦的子弟學校。馳名中外的旅蒙商「大盛魁」商號,在外蒙古的科布多設有本企業的訓練機構,從晉中招收十五、六歲的男青年,騎駱駝經過歸化、庫倫到科布多接受蒙語、俄語、哈薩克語、維吾爾語及商業常識的訓練,一般為半年,然後分配到各分號,跟隨老職工學習業務。這種重視提高職工業務素質的辦法,就是現在來看,也是很有遠見卓識的。

四、首先創造了民間匯兌業務、轉帳和清算中心,首先創造了類似中央銀行的同業公會,都顯示了山西商人的精明能乾和創造能力。山西商人,最先打入國際金融市場,表現了他們敢於向新的領域開拓的風姿。學習這段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山西人並不一向就是那麼封閉落後,因循保守。明清時代,敢於遠離家鄉,開拓致富的山西商人,並不比沿海一帶的商人遜色。在發展現代經濟的今天,學習這段歷史,反思我省由開拓走向封閉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對於振興山西經濟,建設美麗的家鄉是很有意義的。

摘自《山西,可愛的家鄉》,新華出版社,1990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