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4月份旅遊
1. 為什麼廣東的夏季從4月份到10月份那麼長
因為南方廣東靠海,屬手熱帶氣侯,海洋氣候影響陸地氣侯,空氣潮溫悶熱,夏季時間跨度比較長
2. 什麼時候最適宜潮汕南澳島旅遊
一般3、4月份去最好了! 那時的天氣不冷不熱! 溫度適中。
3. 潮汕人的風俗習慣
潮汕人外出習俗
穿著——城鄉人們外出辦事、做客,都注意穿戴齊整。若做新客或參加節日盛會,要穿上最漂亮最適時質地最好的衣服,農村人叫「做皮衫褲」。60年代以前,農民上圩市做買賣,多赤足。80年代以後穿鞋著襪上圩市做買賣的日多。青年男女兒童,出門走親戚則多有穿新衣習俗。
潮汕人待客送客習俗
待客
迎客。客人到來,主人要上前迎接。客人若是生客,主人要向家人介紹客人身份、稱謂,要招呼客人坐在適當位置。遠道來客,還有遞巾洗臉之禮。
敬煙茶。敬煙茶是潮人最普遍禮俗,在家待客更少不了。不吸煙的人,客人到來,也會很熱切買煙。潮人好臉子,敬煙要用高級煙,若無高級煙,常向客人道聲「對不起」。舊時,在農村,農民用煙筒吸煙,客人到來,為客人裝煙點火,遞煙筒時,常用手掌擦煙筒嘴,然後遞與客人。後來,有了紙煙,就給客人卷紙煙。在清代,潮人還有敬檳榔風俗。乾隆《潮州府志》載:「蔞葉檳榔,無時釋口,親朋往來,不具酒茗,勿以為嫌,不設檳榔,便稱簡慢。」後來,檳榔蔞葉,少有,旱煙卷煙普及,敬檳榔禮俗,遂為敬煙茶代替。
送客
農村送客較為熱情,凡客人有帶禮品來者,主人只收一部分,另送禮物回敬,他們尊守古訓:「來而不往非禮也。」送客也必送至巷口、村外。在城市,也有這種風俗,但不若農村之講究。
4. 潮汕春夏秋冬的氣候是怎樣的啊最低溫度和最高溫度是多少急。。。
下面是潮州市的情況,整個潮汕地區基本差不多
潮州市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這里夏長冬短,日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終年不見雪,年平均氣溫21.4℃,極端最高氣溫39.6℃,極端最低氣溫-0.5℃。年均降雨量1685.8毫米。是個天然的恆溫箱。
各季節氣候:
春季(3~5月份)是過渡季節,氣溫和降水均處在上升時期。正因為這個時候是冷暖天氣交替的變化季節,所以它的不穩定性很大。有的年份會出現春光明媚的春天,而有的年份卻會出現持續的低溫陰雨倒春寒天氣;在某些年份因為雨季來得遲,可能出現持續性的乾旱。但從常年的情況來看,雨季在4月份便開始了,各地先後進入前汛期。
夏季(6~8月份)由於受海洋氣團的影響,普遍吹偏南風,帶來豐沛的雨水。6月份是廣東前汛期的降雨高峰期,各地出現暴雨的機會甚多。同時,每年的6~10月又是熱帶氣旋影響廣東的主要時段,影響廣東的熱帶氣旋,有89%以上出現在這個時段內。年中最熱的月份是7月,全省的月平均氣溫達到28~29℃。極端的最高氣溫曾出現過42℃(1953年8月12日,韶關市)。潮州市多年來的極端最高氣溫為38.7℃,出現在1953年8月12日。
秋季(9~11月份)冷空氣開始影響廣東,潮州氣溫逐漸下降。此時多晴朗天氣,少降水,開始進入乾季。熱帶氣旋活動的次數減少。11月份雖不是熱帶氣旋最活躍的季節但仍有出現的可能。
冬季(12~2月份)普遍盛行東北風或北風,來自北方既寒冷又乾燥的空氣,經過長途跋涉以後,增溫、增濕,強度大為減弱,到達廣東時風速已經變小、氣溫偏高,所以潮州冬季較溫暖。但個別年份在寒潮來臨時,也可出現霜凍天氣。冬季是潮州市的乾季,降水較少,多晴好天氣,光照充足。1月份為最冷月,月平均氣溫為9~16℃,南北部的溫差達7℃以上。極端的最低氣溫曾記錄到零下7.3℃ ,潮州市多年來的極端最低氣溫為0℃。在潮州,冬季雖有南下的冷空氣影響,但因所處緯度較低,1月份平均氣溫仍有13.5℃,故並無氣候意義上的冬季。
5. 潮汕民俗節日有哪些
■潮汕人外出習俗 穿著——城鄉人們外出辦事、做客,都注意穿戴齊整。若做新客或參加節日盛會,要穿上最漂亮最適時質地最好的衣服,農村人叫「做皮衫褲」。60年代以前,農民上圩市做買賣,多赤足。80年代以後穿鞋著襪上圩市做買賣的日多。青年男女兒童,出門走親戚則多有穿新衣習俗。 攜帶——舊時,人們上圩市多帶市籃、籮筐;走親戚帶裝禮品的花籃、藤籃,如遠行攜帶衣物,平民用包袱,有的用水布作包袱,有錢人用藤莢、皮箱。解放後,人們時尚用軍干用的背包、皮包,女人多花布手提袋、塑皮袋;80年代後,各式各樣手袋、背包、皮箱,隨人喜好。 交通工具——解放前人們外出多步行,遠途坐船為多。計算路途遠近,以10華里為一鋪,通常走一小時。轎是富貴人家的交通工具,城鎮多有專供僱用的轎鋪,官貴者坐四人大轎,一般有錢人坐二人抬竹轎,新娘出嫁坐花轎。轎在解放後已棄用。本地極少有牛車,沒有馬車。解放後,駐軍曾有馬車,後也為汽車代替。 20世紀以前,內河近海交通靠木帆船、篷船,上蘇杭、下海南及出遠洋靠雙桅紅頭船。汕頭開埠後,門戶開放,外國輪船紛紛到來,外資、華僑、內資輪船公司甚多,內河也行小輪船。至30年代水運發達,人們出洋南下北上做生意,多坐輪船,紅頭船退位。潮汕鐵路1904年動工,1906年建成通車,成為汕頭與潮州人們交通的主動脈。20年代末至30年代,潮汕各市縣普遍築汽車公路,1933年築汕頭飛機場;至此,海陸空交通全面暢通,有錢人、生意人,多以此為交通工具。清末民國初人力車(黃包車)成為市區路面的重要交通工具;但無論城鄉,短途仍靠步行。解放後,大量單車出現,市區腳踏三輪車也多,至六七十年代,汕頭成為單車密度最高地區。80年代後,汕頭海陸交通全面發展,摩托車也成為全國密度最高地區;公路交通和市區公共汽車,也逐步發展。出門坐車、坐船、搭飛機,不管長途短途,已成為人們外出的習慣。平原地區過河,舊時多靠渡船,解放以來多已建橋,農村的小渡船,也已是鳳毛麟角。 辭送——凡親人摯友遠行,必有辭送。潮人出洋謀生者眾,遠離故土,未知何日回歸,親情惜別,往往纏綿悱惻,或互贈禮品留念,或送錢財作盤纏,或煮雞蛋甜丸送順風,千叮嚀,萬囑咐,世俗人情,至善至禮。舊時有「父母在,不遠游」觀念,今交通便利,人皆以事業為重,觀念漸變。 宜忌——舊時遠行者,路途艱險,多有求神問卜,選擇吉日之俗。動身之時,宜說吉利話,忌說跌、沉、翻、倒一類詞語。近年交通事故頻生,司機和旅客,也還有求神保佑和摜珓者。 ■潮汕人待客送客習俗 待客 迎客。客人到來,主人要上前迎接。客人若是生客,主人要向家人介紹客人身份、稱謂,要招呼客人坐在適當位置。遠道來客,還有遞巾洗臉之禮。 敬煙茶。敬煙茶是潮人最普遍禮俗,在家待客更少不了。不吸煙的人,客人到來,也會很熱切買煙。潮人好臉子,敬煙要用高級煙,若無高級煙,常向客人道聲「對不起」。舊時,在農村,農民用煙筒吸煙,客人到來,為客人裝煙點火,遞煙筒時,常用手掌擦煙筒嘴,然後遞與客人。後來,有了紙煙,就給客人卷紙煙。在清代,潮人還有敬檳榔風俗。乾隆《潮州府志》載:「蔞葉檳榔,無時釋口,親朋往來,不具酒茗,勿以為嫌,不設檳榔,便稱簡慢。」後來,檳榔蔞葉,少有,旱煙卷煙普及,敬檳榔禮俗,遂為敬煙茶代替。 送客 農村送客較為熱情,凡客人有帶禮品來者,主人只收一部分,另送禮物回敬,他們尊守古訓:「來而不往非禮也。」送客也必送至巷口、村外。在城市,也有這種風俗,但不若農村之講究。 ■從潮汕俗語看潮人的飲食習俗 蠟筆 潮汕俗語是潮人日常口頭交流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是潮人對生活經歷和經驗的高度概括和歸納,蘊涵著潮人的生活哲理和處事原則。而飲食,作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頭等大事,自然在潮汕俗語中有著廣泛的反映,其內容涉及到潮汕的小吃、特產,潮人的飲食偏好、飲食戒忌、烹調講究等等,潮人的飲食習俗在詼諧幽默的潮汕俗語中表現得更為具體生動、活潑有趣。可以這么說潮汕俗語也是探索潮人飲食習俗與文化一個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徑。下面就將有關潮人飲食習俗的潮汕俗語歸納如下,以請教於方家。 一.見諸潮汕俗語的潮汕小吃、特產 潮汕小吃是潮汕飲食文化的一朵奇芭,歷代民間點心師傅博採眾家之長,搜盡地方之特產,精心製作,逐步積累形成豐富多彩,獨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藝術品。更以品種多樣、用料講究、製作精細、配料獨特、味道可口而聞名遐邇。其中的著名品牌在潮汕俗語中都有所表現: 1.老媽宮粽球—食定正知 老媽宮粽球指汕頭市昇平路頭媽祖宮(即老媽宮)附近的順德號的粽球。由於粽是用竹葉包裹,要打開吃了才知道味道,於是有此俗語。喻事久見人心。由於潮人有五月初五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而且在南方過了端午節,氣候開始轉熱,故俗語中還有「五月未食粽,破裘唔敢放」的諺語。 2.蘇南薄餅—嘴甜舌滑 蘇南薄餅汕頭市澄海區名產小吃,以入口即化,酥香可口為上品。以此喻某人能言善道,善於吹捧。 3.靖海豆楫—好著喉衰著齒 靖海豆楫揭陽市惠來縣名產小吃,香甜可口,但因質地柔韌,牙齒不好的人容易粘在牙縫中。俗語以此喻有所好必有所損。 4.意溪餅—大塊厚 意溪餅潮州市意溪鎮名產—酥皮潮式月餅,比其他地方所產的月餅較大塊,也較厚。以此喻較好的機會或較豐厚的收入。 5.棉湖酥糖—無粕 棉湖酥糖現揭陽市揭西縣棉湖的名產,入口即化,不留余渣。以此喻無根據的亂講一通。 6.老君堂香腐—楞楞 老君堂香腐潮州市下東平路老君堂所產姑蘇香腐。質地硬韌,需慢吞細嚼。喻堅韌。 7.海山蝦米—大插 海山蝦米揭陽市饒平縣三百門盛產的對插大蝦干。以此喻有大的收入來源。 8.獅頭鵝—大隻雅 獅頭鵝汕頭市澄海區名產,個頭大,體態優雅,肉質鮮美。俗語以此喻高大健美之人。 9.潮州柑—碰桶 潮州柑潮汕名產,個頭大,汁多肉美,以前長期為出口外銷產品。 10.赤內琵琶鴨背柿 赤內、鴨背地屬潮州市潮安縣的歸湖鎮,是有名的水果之鄉,一個盛產琵琶,一個盛產柿子。 11.陳橋阿媽驚吊瓜溪東老爺畏麥 陳橋、溪東都屬潮州市,一個盛產青瓜,一個盛產麥子,大家久食生厭。 12.南畔洲菜頭—痛窟 南畔洲菜頭汕頭市澄海區盛產的良種蘿卜,個頭大。傳說某農民一天早上下地,發現蘿卜被盜,地里只剩下一個個的大窟窿,面對如此場景,老農只能對著窟窿心疼被盜的蘿卜咋那麼大個。由此喻損失慘重。 13.豬腸脹糯米 豬腸脹糯米即糯米香腸,潮汕有名小吃。用糯米和各種餡料塞入豬腸製作而成,皮薄,餡飽,圓鼓鼓的。俗語以其外形喻某人衣著太過緊束身肢。 14.棉湖豆乾—熱單畔 棉湖豆乾揭陽市揭西縣棉湖鎮的名產。吃時把豆乾放入油鍋中煎,只煎一面,使其半邊焦黃味道香脆,另半邊仍然乳白鮮嫩,吃起來別有風味。俗語使用同音相關的手法,喻單相思。 15.無可奈何舂甜 甜,潮人用糯米和紅糖蒸成的一種糯米年糕。由於不易變質,方便保存,同時又耐消化,能吃飽肚子。是過去坐紅頭船到海外打工者必備的食品。由於飄洋過海,出外打工,是事出無奈,故有此嘆。 二、潮汕俗語所反映出來的潮人飲食偏好 俗話說「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類對食物的選擇不僅取決於其個人的機體特徵、時代條件、周圍的自然環境等,而且更取決於其文化特點。不同的文化,對食物有不同的標准和消費方式。地處海濱的潮汕人對於食物更是有自己的一方見解和偏好。 1.年夜尖頭冬節烏 尖頭:江海交匯處的一種魚。烏:烏魚,一種淡水養殖魚。冬節:冬至。在冬節至年關,此兩種魚最肥美。烏魚是潮汕人較喜歡食用,也是比較值錢的一種淡水魚,在潮汕俗語中有廣泛的反映。與之相關的俗語還有「寒烏熱鱸」(冬天的烏魚、夏天的鱸魚最為肥美),「烏魚鰓,唔甘分厝邊」(烏魚味美,就連不能吃的魚鰓都不與別人),到了六月,烏魚不當令了,但這時苦瓜、勒魚開始新鮮上市,於是又有「六月烏魚存個嘴,苦瓜上市勒魚肥」一諺。 2. 鯉姑喉吃贏草魚頭 潮人謂鯉姑魚的頭部與肚子之間的部位最好吃,比草魚頭還美味。鯉姑魚到六月最為肥美,是趁時好貨。故還有俗語「六月鯉姑」一說。 3.立冬蔗食病痛 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 4.夜昏東,眠起北,赤鬃魚,鮮薄殼 晚刮東風,早刮北風,正是赤鬃魚和短齒貽貝當令的季節。薄殼為潮汕特產,生長在江河的入海口,六月天的時候,生長得最為飽滿,故有「六月薄殼—假大頭」一說。 5.錢螺蚌仔—食酸嘴 錢螺、蚌仔兩種貝殼類食物,個小肉少,不方便進食,同時也沒有什麼吃頭。 6.三四賣梅,五六刮草 每年的三、四月楊梅當令,市面上就開始有人賣楊梅了。但「一粒楊梅,三斗火」,楊梅有熱氣,容易上火,不能夠多吃。由於楊梅不易保存,過了端午節,市面上就沒有楊梅賣了。即「水梅唔過四月八,楊梅唔過五月節」。 每年的五、六月天氣熱,街上開始有人賣草(涼份)。草,是三伏天潮汕民間小販所賣的一種清熱小食。一般都用一個大缸盛之,當有人購買時,用勺子從缸中一塊一塊的刮出裝碗,並同時在碗中切割幾下,撒上砂糖即可食用,與之相仿的消暑食物還有豆腐花。這些都是本小利大的生意。故人稱「草豆花,砍參割」(本小利大)。相關的俗語還有「別人草,別人糖」(別人的東西,可以任意揮霍浪費)、「草熬熟,天時變局」(夏天的天氣變化無常)、「南肚浮烏雲,草賣有存」(下雨天,草果賣不出去)等等。 7.三四桃李柰,七八猶甘柿 三、四月桃、李、柰成熟,七、八月份猶甘和柿子當令。 8.霜降,橄欖落瓮 霜降時,橄欖成熟可以收獲。要用瓮來裝是因為橄欖見風就起皺,需裝入瓮中密封保存才長久。 9.食魚愛食馬鮫鯧,看戲愛看《蘇六娘》 謂馬鮫魚和鯧魚是好魚,潮劇《蘇六娘》是好戲。潮人特別愛好吃鯧魚頭,愛食到什麼程度呢,有俗語「賣田賣地買鯧魚鼻」以誇張手法極言鯧魚頭的美味。 10.食蠐試身份 蠐,蟹類的一種,殼的兩端成錐狀,大足瘦長,潮人喜用生蠐腌制生食,味極鮮美,但腸胃不好,易引起腹瀉。 三、從潮汕俗語看潮人的烹調講究。 潮人的烹調技術,注重色、香、味俱全,其悠久的烹調文化,通過散布在國內外的大小潮州菜館,早就在國內和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特別是潮州菜以海鮮見長,烹調用料,多姿多彩,採用魚翅、燕窩、禽畜內臟和某些蔬菜,都是世界各國很少使用的。 1.潮州菜的製作方法 「煎炒烙」潮菜烹調中的三種主要炒盤工藝。炒盤時講究「猛火厚香魚露」。「燉」 潮菜烹調中四種清湯的製法。:就是用生魚菜在滾燙的湯中泡熟,就象現在的吃火鍋。潮菜中以湯泡類最為特色。特點是清甜可口,而且能保持原味。 2.潮州菜的「彩盤」藝術 潮州菜在裝盤的時候,廚師用竹筍、蘿卜、薯類等,精工雕刻成各色各樣的花鳥之類或放上蔬菜,置於盤中做點綴之用。所以俗語有「莞荽姐疊盤頭」之說。莞荽,是潮汕地區特有的一種香菜,做為盤頭配用。「姐」字純粹是一種擬人化的尊稱,並不意味就是女的。此俗語比喻走在前頭的人和事。 3.潮菜烹調配料的講究 有「嫩姜陳醋」、「生蔥熟蒜」之說。調味用的姜要用嫩的,醋要用陳釀的。用蔥時只需切碎無需炒熟,用蒜時就需炒熟。這些都是潮汕廚師們經驗的高度總結。潮州菜還很重視調料,每樣大菜上席時,必配上「醬碟」,有時是甜醬、有時是梅膏醬、有時是桔汁等等。這都要根據上什麼菜而定。蘸上各種「醬碟」,吃起來風味更加獨特。 4.潮菜宴席菜式的講究 潮菜宴席菜式講究飲食多樣化,葷素結合。故有「食魚食肉,還著菜甲」一諺。
6. 潮汕地區的潮汕風情
潮汕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東邊境多山地,峰巒迭翠,綿延成串,中間為桑浦山、小北山等山地構成的潮汕丘陵,南部沿海地區有韓江、榕江、練江、鳳江等形成的幾個沖積平原。沿海沖積平、原共3000平方公里,約占本地區總面積的1/3。其他地區的山地和丘陵占本地區總面積的2/3。平原上河道縱橫,土地肥沃,土層深厚,水源充足,光熱豐富,十分適宜農作物的栽培。
源遠流長的韓江,韓江原名員水,後為紀念韓文公而改今名,全長470公里,流域面積3萬平方公里,為本省第二大河,江南笫三長流(僅次於珠江、閩江),是孕育潮汕平原的幹流。它的源頭是兩條支流。一為汀江,發源於武夷山西側南端長江上坪山;一為梅江,發源於紫金縣七星山東。
兩江在大埔三河壩會流。始稱韓江。三河壩以上為上游,三河壩以』廠至潮州竹竿山為中游,有鳳凰溪等大小支流廿余條匯入,竹竿山以下為下游。韓江到竹竿山後,分成3支:即西溪、東溪和北溪,均進入三角洲地帶,地勢低平,江面開闊,多超過500米,西溪最寬處達900米。但坡降小,河床淺,水流緩慢,泥沙堆積,沙洲叢生(大者如江東鎮,類似長江的崇明島或湘江的桔子洲),河道分散,呈扇形等距離入海。西溪上段在潮州境內南流,下段象樹枝一樣,又分成梅溪、外砂河和新津河,分別在市區和特區東側入海。外砂河為韓江本流。東溪在仙美村,溪口又分兩支:一南行為蓮陽河,一偏北行為東里河,分別於北港和東里港入海,北溪則入澄海,後匯東里河入海。韓江下游水流分支,河道末段變窄,泥沙淤塞。50年代以來,多次修堤,浚河、引韓,開排灌渠,形成自流灌溉,脈絡四通八達。處其核心地帶的潮州、澄海及汕頭市郊,為潮汕最富庶之區。
河深水清的榕江,榕江:是汕頭第二大河,長210公里,流域面積4700多平方公里。以南河為主幹,與北河分繞榕城(兩河近處開運河貫通),至炮台雙溪嘴會流。中秋潮漲,此地現雙重月影奇景。榕江是豐順、揭陽、普寧、潮陽渚縣的水運要道,也是滋潤兩岸農田主要水源。
南河經徑腳抵河婆,繞錢坑東行,由鯉湖至雙溪嘴。北河在豐順縣境內稱湯溪,源出崢岩峭壁、流飛湍急的猴子蛛。南流至湯坑,經新鋪入揭陽縣境,再東經曲溪後至雙溪嘴。匯流後的榕江向東南流至汕頭港入海。榕江水量豐富,深度超過韓江等其他各河,如榕城北河水深6米,曲溪水深達9米,故航運極便,船隻往來如梭。榕江流域水渠縱橫,灌溉便利,兩岸農田如織。
曲折似練的練江練江貫通普寧,潮陽兩縣,長92公里,流域面積1336平方公里。上源為普寧縣境內的寒媽水,經大壩西南流注入白坑湖,再東南流至橋柱石港山下分二支;一東出潮陽溪口,一東北流至玉窖會桂江折入潮陽,於流西渡會溪口之水。東行的一支橫貫潮陽中區至和平出石龜山,會南北備支流成為巨澤,稱龜頭海,已築堤圍田。江水續流至龍津,繞滄州南流,從海門入海。過去自龍津沿江而上至溪口,迂迴曲折,狀如白練,故名「練江」。練江中下游流域地平如鏡,平疇萬頃,蔚為壯觀。
除韓、榕、練三大江外,還有饒平的鳳江(黃崗河)、惠來的龍江、揭陽的卅嶺水、灰寨水、潮州的中離溪、峙溪、鳳凰溪及普寧的洪陽河等很多中小河流。由於受東北、西北兩構造線影響,遂構成了葉脈般的水道。且為山勢、地勢制約,多單獨入海。總之,汕頭地區河流眾多(共30多條),這些河流具有流量大(因雨量多)、含沙量少(因岩石堅硬,植被較好)、汛期長(因季風影響,夏半年多水)、水力資源豐富(韓江170萬千瓦,榕江31萬千瓦)等特點,可以發揮灌溉、養魚、航運,水電等多種效用。
鳳凰山聳立於饒平縣和潮州市,豐順縣的交界處,縱橫千里。主峰鳳髻位於潮州北境,高1497米,為潮汕最高山峰,比五嶽之首的泰山僅低幾米,比中嶽嵩山、南嶽衡山還高。山頂狀如鳳冠,故有此名。鳳凰山跟福建武夷山同一走向,是由於太平洋板塊及歐亞大陸擠壓扭動隆起而生成。山多花崗岩、流紋岩,但不象海岸丘陵那樣裸露,山坳土層發育較深厚,利於種植和耕作。
大北山大北山屹立於揭陽、揭西、豐順、五華等縣境,東北斷續接鳳凰山,西南逶迤連小北山,主峰北山嶂位於揭西北部,高1300米,山頂平緩,似高原狀,呈多層地形。與鳳凰山一樣,大北山北坡擋住寒流,南坡迎風蓄雨。每年冬季風自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南侵時,秦嶺首阻其鋒,南嶺再截一程,至此又被這堪稱「笫三梯隊」的鳳凰山、大北山所阻,便成為強弩之末了。
大南山大南山處於潮陽、普寧、惠來三縣之交,大致與海岸平行,屬折皺型的海岸山,因相對於大北山而得名。主峰望天嶺,高972米,位於普寧南部。大南山雖屬低山,然雄視廣汕公路,俯瞰練江平原,顯得英姿挺拔。大南山主要由花崗岩構成,邊緣有大斷裂,屬斷塊低山,岩石裸露,隘口眾多。
桑浦山該山是韓江、榕江南段之分水嶺,呈西北東南走向,位於潮州、揭陽及汕頭市郊的交界處,大部綿亘於潮州西南部,長30多公里,最高峰大尖山海拔484米,屬丘陵地。曾為海水浸漫,後地殼上升,河流沖積,遂使孤島成山丘。有多處海蝕地貌出現,如海蝕洞、海蝕崖、海蝕蘑菇等等,千姿百態,蔚為奇觀。山上花嶺岩裸露,有獅子岩、靈泉岩、玉簡峰等峰岩。歷史上曾產茶,北麓種桑,故名。東山湖一帶有超過100℃的溫泉,遠觀煙霧彌漫,近看湖水翻滾,又有優質礦泉水,已建有療養院。西山下臨梅林湖,是—「海跡湖」,大約萬畝,湖光山色,令人心醉。
此外,饒平、福建邊界,豐順、普寧、揭西邊境等處,均有一些高度超過千米的山峰,如饒平的西岩山、大質山,揭西的李望嶂、畚箕石以及普寧西南邊境的峨眉嶂等。
縱觀潮汕諸山丘,地質年代久遠,,多是距今1億4千萬—年至9千萬年前,即中生代侏羅紀末到白堊紀期間燕山運動所形成,主要呈華夏式構造,因久經侵蝕,高度不很大。花崗岩石裸露,可成為就地取材的建築原料。至於利用山區開發礦產、水力,種植林木、果樹、橡膠、茶、竹,發展畜牧業和其它多種經營,更是有著諸多的有利條件,對促進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潮汕地區不但山川秀麗,而且資源豐富,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如氣候資源、水產資源、土壤植被、能源礦物等項,都相當可觀。
氣候資源潮汕地區地處低緯度,面向熱帶海洋,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北部高山綿亘,阻擋寒潮南侵,故常年氣溫較高,夏長冬暖,春秋相連。年溫差和日較差均小,年均溫21.3℃。七月均溫28.2℃,極端高溫37.9℃;一月均溫13.2℃,極端低溫0.4℃,霜期僅數天,年日照2000小時以上,呈現出「夏季溫高無酷暑,冬天和暖有陣寒」的特點,對農作物的生長極其有利。
常年降水豐沛,市區內年雨量達1555毫米,北部山地迎風坡雨量高達2000毫米以上。由於受夏季風影響,雨量集中夏季,6月最多,市區月均達339毫米,故農諺有「五月龍須水」之稱。因這時各種類型的降水如對流雨、台風雨、地形雨以至鋒面雨均可產生,又是在全國雨帶移動的范圍內,所以4至9月雨量超過全年80%,是高水期。高溫多雨同步,作物長勢旺盛。
但雨量的年變率頗大,最多的1973年達2410毫米,最少的1933年僅有516毫米。最大的日雨量達:297.4毫米(1953年7月21日)。故暴雨季節固然水足,但需注意防澇。此外,夏秋多台風,冬春有霜凍陰雨,10月份又可能有寒露風,這都是美中不足之處。
至於風向,夏季多西南風,其餘時間多東北風。
土壤和植被潮汕地形復雜,土壤類型多樣,有黃壤、紅壤、水稻土、沙質土、鹽鹼土等。紅壤主要分布在海拔6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有機質含量並不豐富,但經人工改造後,可種植果樹或熱帶經濟作物,黃壤多分布於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地,宜種茶樹、油茶或常綠針葉林。水稻土分布於潮汕平原和河流谷地、山區谷底,它是河流的沖積土,也是人工長期耕作的產物,土層厚,土質肥,酸度低,耕性好,保水保肥力強,適宜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生長。沙質土多分布於高亢地段及山邊、海濱,原本瘠薄乾燥,但修水改土施肥後,能改善土質,可種植水果或蔬菜。鹽鹼土多分布於沿海地區,經過引淡沖咸,多方努力,充分利用,也是寶地。
潮汕地區植被屬南亞熱帶季雨常綠闊葉林,常年青綠,花果期長。現狀植被為次生的南亞熱帶草坡,人工栽培的針葉樹在偏北山地也能成長。引進適生的茶、油茶、油桐、桉樹、木麻黃、台灣相思、黃竹等樹種也能自成群落。平原谷地間有水稻、甘薯、玉米、麥類、豆類,馬鈴薯等糧食作物以及蔗、麻、花生等經濟作物。盛產柑桔、菠蘿、荔枝、龍眼、香蕉、橄欖、楊桃等熱帶、亞熱帶水果。蔬菜更是優質多樣,終年不斷。還有為數不少的本地中草葯。無霜或輕霜地區的熱帶作物如橡膠、胡椒等的栽培情況良好,橡膠種植突破北緯17度線,榮獲國家科技發明獎。植物種類的豐富多樣,不僅是重要的資源之一,而且對生態平衡、環境保護很有幫助。
森林覆蓋率在30%以上,跟全省一致,高於全國12%、全球22%的平均水平,多分布於北部山地,以杉樹、桉樹、馬尾松、木麻黃為多。村邊路旁也有零星樹木,村邊以榕樹、槐樹為主,路旁多桉樹、木麻黃、台灣相思。全區有山地1050萬畝,比耕地多一倍半,但有林面積僅佔60%,發展林業的潛力很大。
水產和養殖動物資源方面除普遍飼養豬、牛、羊、兔、雞、鴨、鵝、鴿外,水產資源也占重要地位。捕撈養殖地域寬廣。海岸線東起饒平上東鄉,西至惠來岐石華清村,長277.8公里,加上島岸線123.7公里,全長401.5公里,形成了14個大小漁港。海上有大小島嶼37個,最大的是南澳島,面積107平方公里。海區陸棚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是全省四大漁場中最有開發潛力的一個。沿著曲折的海岸線,分布著廣闊的灘塗,飼料豐富,是發展水產養殖的好地方。陸地河湖塘眾多,水域遼闊,有約15萬畝的江河水面及28萬畝的宜魚池塘、水庫。淡海水產資源豐富,有經濟價值的魚類不下百種,如龍蝦、石斑魚、魷魚、江瑤、沙蝦、馬鮫、泥蚶、鰻魚、鯊魚、黃魚、帶魚、墨魚等等。養殖膏蟹、石斑、龍蝦、對蝦、鯛科魚類、紫菜、昆布等藻類和蚶、蚝等貝類很有成績。傳統的淡水養殖則以鯇、鱅、鰱、鯪、青、鯉六大種為主,其次為鯽魚類,塘虱、鰻魚等無鱗類和生魚、甲魚等的養殖也收到極好的經濟效益。此外,沿海有取之不盡的鹽產,提供了豐富的食用、醫葯和工業用鹽。
能源和礦物能源首推水力。年平均徑流總量150億立方米,加上外區來水,超過300億立方米。集水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30多條。上下游天然落差大,一般有200至350米,最大落差是986米(潮州峙溪水),可開發的水力能發電約15億度。現已興建中小型水電工程874宗,擁有北山、龍頸、南窖,鳳凰、湯溪等一批規模較大的骨幹水電站,已開發的水力資源約占總蘊藏量的40%。
生物能源也占重要地位,全年累計相當於250萬噸標准煤。它主要包括3個方面的來源:稻麥薯豆蔗等的莖葉;薪炭林,每年約有300萬擔柴炭供應,人畜糞便發酵產生的沼氣。
本地煤炭資源缺乏,理論藏量100萬噸,可供開發的約80萬噸,主要分布在惠來境內,其次是普寧。石油和天然氣,目前尚未發現,但據國外衛星遙測,發現惠來一帶有天然氣和石油,但必須進一步探測才能證實。不過珠江口盆地東緣臨近我市,南海海域蘊育著很好的含油構造,因此在本區進行較大規模的石油開采有一定的希望。此外,區內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風能等非常規能源倒很豐富,只是造價昂貴,未能普遍開發利用。
礦產以錫最多,在李四光教授的亞洲地質圖中屬南嶺成礦帶。以潮州古巷厚婆坳最有名,其中伴有鉛、鋅、金、銀、鎬等金屬。還有惠西嶺硫鐵礦、萬峰山的鈹礦,澄海蓮花山的鎢礦、鑽礦,揭西的稀土礦,鐃平磁鐵礦和惠來隆江的沙金。西部沿海還有鋯、鈦等稀有金屬,使沙灘常呈一片墨綠色。南海中也有大量金屬礦產。
此外,潮州、饒平有豐富的優質瓷土,意溪儲量達3000萬噸,可為陶瓷等工業提供充足原料。同時,沿海至三角洲腹地因系古海灣沉積,故有豐富的貝,燒灰建屋,十分方便,韓江沙又是製造玻璃的極好原料,可生產大量建築材料。
7. 四月份去潮汕旅遊穿什麼衣服合適
潮汕地區面海,所以大部分的地區空氣還不錯,4月份的時候都開始熱了,基本上回是短袖的節答奏,早晚涼的話有件長袖襯衫之類的裹一下就好了。如果行程有安排去海邊的話,一件薄的外套還是不能少的,海邊早晚溫差還是比較明顯的,另外注意防曬。
8. 4月2日一4曰潮汕天氣
你好,
潮汕天氣
2日(今天)、多雲、22/13℃、 微風
3日(明天)、多雲、23/14℃、3-4級轉微風
4日(後天)、多雲、23/16℃、微風
9. 潮汕風俗有哪些比較有趣的
■潮汕人外出習俗
穿著——城鄉人們外出辦事、做客,都注意穿戴齊整。若做新客或參加節日盛會,要穿上最漂亮最適時質地最好的衣服,農村人叫「做皮衫褲」。60年代以前,農民上圩市做買賣,多赤足。80年代以後穿鞋著襪上圩市做買賣的日多。青年男女兒童,出門走親戚則多有穿新衣習俗。
攜帶——舊時,人們上圩市多帶市籃、籮筐;走親戚帶裝禮品的花籃、藤籃,如遠行攜帶衣物,平民用包袱,有的用水布作包袱,有錢人用藤莢、皮箱。解放後,人們時尚用軍干用的背包、皮包,女人多花布手提袋、塑皮袋;80年代後,各式各樣手袋、背包、皮箱,隨人喜好。
交通工具——解放前人們外出多步行,遠途坐船為多。計算路途遠近,以10華里為一鋪,通常走一小時。轎是富貴人家的交通工具,城鎮多有專供僱用的轎鋪,官貴者坐四人大轎,一般有錢人坐二人抬竹轎,新娘出嫁坐花轎。轎在解放後已棄用。本地極少有牛車,沒有馬車。解放後,駐軍曾有馬車,後也為汽車代替。
20世紀以前,內河近海交通靠木帆船、篷船,上蘇杭、下海南及出遠洋靠雙桅紅頭船。汕頭開埠後,門戶開放,外國輪船紛紛到來,外資、華僑、內資輪船公司甚多,內河也行小輪船。至30年代水運發達,人們出洋南下北上做生意,多坐輪船,紅頭船退位。潮汕鐵路1904年動工,1906年建成通車,成為汕頭與潮州人們交通的主動脈。20年代末至30年代,潮汕各市縣普遍築汽車公路,1933年築汕頭飛機場;至此,海陸空交通全面暢通,有錢人、生意人,多以此為交通工具。清末民國初人力車(黃包車)成為市區路面的重要交通工具;但無論城鄉,短途仍靠步行。解放後,大量單車出現,市區腳踏三輪車也多,至六七十年代,汕頭成為單車密度最高地區。80年代後,汕頭海陸交通全面發展,摩托車也成為全國密度最高地區;公路交通和市區公共汽車,也逐步發展。出門坐車、坐船、搭飛機,不管長途短途,已成為人們外出的習慣。平原地區過河,舊時多靠渡船,解放以來多已建橋,農村的小渡船,也已是鳳毛麟角。
辭送——凡親人摯友遠行,必有辭送。潮人出洋謀生者眾,遠離故土,未知何日回歸,親情惜別,往往纏綿悱惻,或互贈禮品留念,或送錢財作盤纏,或煮雞蛋甜丸送順風,千叮嚀,萬囑咐,世俗人情,至善至禮。舊時有「父母在,不遠游」觀念,今交通便利,人皆以事業為重,觀念漸變。
宜忌——舊時遠行者,路途艱險,多有求神問卜,選擇吉日之俗。動身之時,宜說吉利話,忌說跌、沉、翻、倒一類詞語。近年交通事故頻生,司機和旅客,也還有求神保佑和摜珓者。
■潮汕人待客送客習俗
待客
迎客。客人到來,主人要上前迎接。客人若是生客,主人要向家人介紹客人身份、稱謂,要招呼客人坐在適當位置。遠道來客,還有遞巾洗臉之禮。
敬煙茶。敬煙茶是潮人最普遍禮俗,在家待客更少不了。不吸煙的人,客人到來,也會很熱切買煙。潮人好臉子,敬煙要用高級煙,若無高級煙,常向客人道聲「對不起」。舊時,在農村,農民用煙筒吸煙,客人到來,為客人裝煙點火,遞煙筒時,常用手掌擦煙筒嘴,然後遞與客人。後來,有了紙煙,就給客人卷紙煙。在清代,潮人還有敬檳榔風俗。乾隆《潮州府志》載:「蔞葉檳榔,無時釋口,親朋往來,不具酒茗,勿以為嫌,不設檳榔,便稱簡慢。」後來,檳榔蔞葉,少有,旱煙卷煙普及,敬檳榔禮俗,遂為敬煙茶代替。
送客
農村送客較為熱情,凡客人有帶禮品來者,主人只收一部分,另送禮物回敬,他們尊守古訓:「來而不往非禮也。」送客也必送至巷口、村外。在城市,也有這種風俗,但不若農村之講究。
■從潮汕俗語看潮人的飲食習俗
蠟 筆
潮汕俗語是潮人日常口頭交流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是潮人對生活經歷和經驗的高度概括和歸納,蘊涵著潮人的生活哲理和處事原則。而飲食,作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頭等大事,自然在潮汕俗語中有著廣泛的反映,其內容涉及到潮汕的小吃、特產,潮人的飲食偏好、飲食戒忌、烹調講究等等,潮人的飲食習俗在詼諧幽默的潮汕俗語中表現得更為具體生動、活潑有趣。可以這么說潮汕俗語也是探索潮人飲食習俗與文化一個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徑。下面就將有關潮人飲食習俗的潮汕俗語歸納如下,以請教於方家。
一.見諸潮汕俗語的潮汕小吃、特產
潮汕小吃是潮汕飲食文化的一朵奇芭,歷代民間點心師傅博採眾家之長,搜盡地方之特產,精心製作,逐步積累形成豐富多彩,獨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藝術品。更以品種多樣、用料講究、製作精細、配料獨特、味道可口而聞名遐邇。其中的著名品牌在潮汕俗語中都有所表現:
1.老媽宮粽球—食定正知
老媽宮粽球指汕頭市昇平路頭媽祖宮(即老媽宮)附近的順德號的粽球。由於粽是用竹葉包裹,要打開吃了才知道味道,於是有此俗語。喻事久見人心。由於潮人有五月初五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而且在南方過了端午節,氣候開始轉熱,故俗語中還有「五月未食粽,破裘唔敢放」的諺語。
2.蘇南薄餅—嘴甜舌滑
蘇南薄餅汕頭市澄海區名產小吃,以入口即化,酥香可口為上品。以此喻某人能言善道,善於吹捧。
3.靖海豆楫—好著喉衰著齒
靖海豆楫揭陽市惠來縣名產小吃,香甜可口,但因質地柔韌,牙齒不好的人容易粘在牙縫中。俗語以此喻有所好必有所損。
4.意溪餅—大塊厚
意溪餅潮州市意溪鎮名產—酥皮潮式月餅,比其他地方所產的月餅較大塊,也較厚。以此喻較好的機會或較豐厚的收入。
5.棉湖酥糖—無粕
棉湖酥糖現揭陽市揭西縣棉湖的名產,入口即化,不留余渣。以此喻無根據的亂講一通。
6.老君堂香腐—楞楞
老君堂香腐潮州市下東平路老君堂所產姑蘇香腐。質地硬韌,需慢吞細嚼。喻堅韌。
7.海山蝦米—大插
海山蝦米揭陽市饒平縣三百門盛產的對插大蝦干。以此喻有大的收入來源。
8.獅頭鵝—大隻雅
獅頭鵝汕頭市澄海區名產,個頭大,體態優雅,肉質鮮美。俗語以此喻高大健美之人。
9.潮州柑—碰桶
潮州柑潮汕名產,個頭大,汁多肉美,以前長期為出口外銷產品。
10.赤內琵琶鴨背柿
赤內、鴨背地屬潮州市潮安縣的歸湖鎮,是有名的水果之鄉,一個盛產琵琶,一個盛產柿子。
11.陳橋阿媽驚吊瓜溪東老爺畏麥
陳橋、溪東都屬潮州市,一個盛產青瓜,一個盛產麥子,大家久食生厭。
12.南畔洲菜頭—痛窟
南畔洲菜頭汕頭市澄海區盛產的良種蘿卜,個頭大。傳說某農民一天早上下地,發現蘿卜被盜,地里只剩下一個個的大窟窿,面對如此場景,老農只能對著窟窿心疼被盜的蘿卜咋那麼大個。由此喻損失慘重。
13.豬腸脹糯米
豬腸脹糯米即糯米香腸,潮汕有名小吃。用糯米和各種餡料塞入豬腸製作而成,皮薄,餡飽,圓鼓鼓的。俗語以其外形喻某人衣著太過緊束身肢。
14.棉湖豆乾—熱單畔
棉湖豆乾揭陽市揭西縣棉湖鎮的名產。吃時把豆乾放入油鍋中煎,只煎一面,使其半邊焦黃味道香脆,另半邊仍然乳白鮮嫩,吃起來別有風味。俗語使用同音相關的手法,喻單相思。
15.無可奈何舂甜
甜,潮人用糯米和紅糖蒸成的一種糯米年糕。由於不易變質,方便保存,同時又耐消化,能吃飽肚子。是過去坐紅頭船到海外打工者必備的食品。由於飄洋過海,出外打工,是事出無奈,故有此嘆。
二、潮汕俗語所反映出來的潮人飲食偏好
俗話說「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類對食物的選擇不僅取決於其個人的機體特徵、時代條件、周圍的自然環境等,而且更取決於其文化特點。不同的文化,對食物有不同的標准和消費方式。地處海濱的潮汕人對於食物更是有自己的一方見解和偏好。
1.年夜尖頭冬節烏
尖頭:江海交匯處的一種魚。烏:烏魚,一種淡水養殖魚。冬節:冬至。在冬節至年關,此兩種魚最肥美。烏魚是潮汕人較喜歡食用,也是比較值錢的一種淡水魚,在潮汕俗語中有廣泛的反映。與之相關的俗語還有「寒烏熱鱸」(冬天的烏魚、夏天的鱸魚最為肥美),「烏魚鰓,唔甘分厝邊」(烏魚味美,就連不能吃的魚鰓都不與別人),到了六月,烏魚不當令了,但這時苦瓜、勒魚開始新鮮上市,於是又有「六月烏魚存個嘴,苦瓜上市勒魚肥」一諺。
2. 鯉姑喉吃贏草魚頭
潮人謂鯉姑魚的頭部與肚子之間的部位最好吃,比草魚頭還美味。鯉姑魚到六月最為肥美,是趁時好貨。故還有俗語「六月鯉姑」一說。
3.立冬蔗食病痛
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
4.夜昏東,眠起北,赤鬃魚,鮮薄殼
晚刮東風,早刮北風,正是赤鬃魚和短齒貽貝當令的季節。薄殼為潮汕特產,生長在江河的入海口,六月天的時候,生長得最為飽滿,故有「六月薄殼—假大頭」一說。
5.錢螺蚌仔—食酸嘴
錢螺、蚌仔兩種貝殼類食物,個小肉少,不方便進食,同時也沒有什麼吃頭。
6.三四賣梅,五六刮草
每年的三、四月楊梅當令,市面上就開始有人賣楊梅了。但「一粒楊梅,三斗火」,楊梅有熱氣,容易上火,不能夠多吃。由於楊梅不易保存,過了端午節,市面上就沒有楊梅賣了。即「水梅唔過四月八,楊梅唔過五月節」。
每年的五、六月天氣熱,街上開始有人賣草(涼份)。草,是三伏天潮汕民間小販所賣的一種清熱小食。一般都用一個大缸盛之,當有人購買時,用勺子從缸中一塊一塊的刮出裝碗,並同時在碗中切割幾下,撒上砂糖即可食用,與之相仿的消暑食物還有豆腐花。這些都是本小利大的生意。故人稱「草豆花,砍參割」(本小利大)。相關的俗語還有「別人草,別人糖」(別人的東西,可以任意揮霍浪費)、「草熬熟,天時變局」(夏天的天氣變化無常)、「南肚浮烏雲,草賣有存」(下雨天,草果賣不出去)等等。
7.三四桃李柰,七八猶甘柿
三、四月桃、李、柰成熟,七、八月份猶甘和柿子當令。
8.霜降,橄欖落瓮
霜降時,橄欖成熟可以收獲。要用瓮來裝是因為橄欖見風就起皺,需裝入瓮中密封保存才長久。
9.食魚愛食馬鮫鯧,看戲愛看《蘇六娘》
謂馬鮫魚和鯧魚是好魚,潮劇《蘇六娘》是好戲。潮人特別愛好吃鯧魚頭,愛食到什麼程度呢,有俗語「賣田賣地買鯧魚鼻」以誇張手法極言鯧魚頭的美味。
10.食蠐試身份
蠐,蟹類的一種,殼的兩端成錐狀,大足瘦長,潮人喜用生蠐腌制生食,味極鮮美,但腸胃不好,易引起腹瀉。
三、從潮汕俗語看潮人的烹調講究。
潮人的烹調技術,注重色、香、味俱全,其悠久的烹調文化,通過散布在國內外的大小潮州菜館,早就在國內和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特別是潮州菜以海鮮見長,烹調用料,多姿多彩,採用魚翅、燕窩、禽畜內臟和某些蔬菜,都是世界各國很少使用的。
1.潮州菜的製作方法
「煎炒烙」潮菜烹調中的三種主要炒盤工藝。炒盤時講究「猛火厚香魚露」。「燉」 潮菜烹調中四種清湯的製法。:就是用生魚菜在滾燙的湯中泡熟,就象現在的吃火鍋。潮菜中以湯泡類最為特色。特點是清甜可口,而且能保持原味。
2.潮州菜的「彩盤」藝術
潮州菜在裝盤的時候,廚師用竹筍、蘿卜、薯類等,精工雕刻成各色各樣的花鳥之類或放上蔬菜,置於盤中做點綴之用。所以俗語有「莞荽姐疊盤頭」之說。莞荽,是潮汕地區特有的一種香菜,做為盤頭配用。「姐」字純粹是一種擬人化的尊稱,並不意味就是女的。此俗語比喻走在前頭的人和事。
3.潮菜烹調配料的講究
有「嫩姜陳醋」、「生蔥熟蒜」之說。調味用的姜要用嫩的,醋要用陳釀的。用蔥時只需切碎無需炒熟,用蒜時就需炒熟。這些都是潮汕廚師們經驗的高度總結。潮州菜還很重視調料,每樣大菜上席時,必配上「醬碟」,有時是甜醬、有時是梅膏醬、有時是桔汁等等。這都要根據上什麼菜而定。蘸上各種「醬碟」,吃起來風味更加獨特。
4.潮菜宴席菜式的講究
潮菜宴席菜式講究飲食多樣化,葷素結合。故有「食魚食肉,還著菜甲」一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