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大全 » 堂吉訶德兩次外出旅遊的路線

堂吉訶德兩次外出旅遊的路線

發布時間: 2021-01-21 12:49:16

1. 《堂吉訶德》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內容簡介

拉曼卻地方一個鄉村的小紳士叫吉桑諾,將近五十歲,身段頎長,面孔瘦削,有一匹瘦馬,還有一支長矛,一面舊盾,家中有一個四十來歲的女管家,一個二十來歲的外甥女,還有一個幫工,一般生活可以維持,但並不大富裕。他有一個嗜好是喜讀騎士小說,讀得入迷了,不打獵,不管家事,後來竟然把土地賣了去買這類書,並見人就與人議論書中的義理。從黑夜到白天,從白天到黑夜,他每天這樣談,以致腦汁漸漸枯竭下去,終於失掉了理性。

他腦子里滿是魔法、戰車、決斗、挑戰、受傷、漫遊、戀愛、風波以及書中種種荒唐無理的事,凡是書中所寫的他都信以為真。於是發生奇想,為了增進自己的聲名利謀求公眾的福利,他要去做游俠騎士,把書中見到的都實行起來,去解救苦難,去親歷危險,去建立功業。他於是給馬起了名為羅齊南脫,意為從前勞役的馬,找出矛和盾,把一個鄉間女子臆想為身為騎士的自己的夫人,便出了村子去行俠仗義,遊走天下。

在客店裡,他把店主認作堡主,硬叫他封了自己,然後第一件遇到的不平事是一個富農拷打一個小牧童,是因為牧童放羊時丟了羊,堂吉訶德見狀不平,他不僅叫富農放了牧童,還叫富農把欠下的九個月的工資照致發給放羊的孩子。那個財主叫郝屠多,當時雖然答應下來了,可是當吉訶德一走,又把小牧童安德列斯綁起來打了一頓,他的仗義毫無結果。後來,他回家來了,約見了他的鄰居——個老實的農民桑丘·播薩,約請其為侍從,答應將來叫他做海島總督。

於是懷著夢想的桑丘,騎著小毛驢,作為侍從與他一起「建功立業」去了。在兩次外出遊俠冒險中,鬧了無數的笑話,傻把風車當巨人,把旅店當城堡,把苦役犯當作被迫害的騎士,把皮囊當作巨人的頭顱等等。他有百折不屈的精神,愈挫愈奮,最後是同村的加爾拉斯果學士,裝做一個騎士把他打倒了,令他回家隱居一年,堂吉訶德這才履行諾言,回到了家。之後又外出冒險游俠,以善良願望做了許多荒誕之事。

最後在垂危中理智醒來,發現過去自己的荒唐,死前立下三條遺囑,一是過去付給桑丘的一筆錢,都不用算了,花剩下的都給他用,因為這個人心地純良,做事忠實;二是遺產全部歸甥女,但如果嫁人時,那個人要讀過騎士文學,就不要嫁給這樣的人,遺產全部收回,撥給宗教充做宣傳費用;三是向以他為題材的作者致歉,令其寫出了這部荒唐的書,自己為此有良心負擔。最後,這位騎士便安心地死去了。

(1)堂吉訶德兩次外出旅遊的路線擴展閱讀:

主人公性格分析

這個人物的性格具有兩重性:一方面他是神智不清的,瘋狂而可笑的,但同時他又有高度的道德原則、無畏的精神、英雄的行為、對正義的堅信以及對愛情的忠貞等等。他越瘋瘋癲癲,造成的災難也越大,幾乎誰碰上他都會遭到一場災難,但他的優秀品德也越鮮明。桑丘·潘沙本來為當「總督」而追隨唐·吉訶德,後看無望,仍不舍離去也正為此。

唐·吉訶德是可笑的,但又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化身。他對於被壓迫者和弱小者寄予無限的同情。從許多章節中,我們都可以找到他以熱情的語言歌頌自由,反對人壓迫人、人奴役人。也正是通過這一典型,塞萬提斯懷著悲哀的心情宣告了信仰主義的終結。這一點恰恰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舊的信仰解體、新的信仰(資產階級的)尚未提出的信仰斷裂時期的社會心態。

堂吉訶德出身於一個家道中落的小地主家庭,深受騎士文學的影響,為人比較正直忠厚,不滿現實,但既不知生活的根本問題在哪,又不知怎樣去切實去解決,所以在對騎士文學入迷之後,他就仿之,遊走天下,鏟除不公,匡扶正義,實現他所理想的道德原則。這個人不滿於現實,要改造現實,但他的最大弱點是一點都不清楚他所要改造的現實,和怎樣改造現實,於是在幻想中臆想了他的現實環境,並用脫離現實的手段,實行了荒唐可笑的行動。

用騎士的道德行之於當世,就是用昨天的思維做今天的事,用今天的頭腦做明天的事。他善良的出發點斷然不能取得如願的結果。如對於牧童的同情,是對於人壓迫人的不滿,他要鏟除不公的世道,但他沒有對於要改造的對象的具體理解,仍然不知道怎樣真正解決問題,所以他沖上去了,讓財主把牧童放了,可當他走了之後,那個牧童挨的打卻更多了。

又如他對於幻覺中的達辛尼亞,已經達到了無比推崇、敬愛的程度,在自己的行為當中,他無論如何也要保持對她的忠貞,不僅對於一切聲色的誘惑視而弗見,聽而弗聞,甚至竟然達到了坐懷不亂的高超地步。在第一部中,不僅客店中的妓女與騾夫的幽會,妓女錯找到了他房裡,他堅守道德原則,予以拒斥;就在整部書中,作者的基本態度還是樂觀的,這是因為他看到了舊世界已經無可挽回地倒下去了。

但由於當時資產階級剛剛萌芽,在西斑牙的出路還很模糊,因此作者能看出舊的怎樣死去,卻不知新的怎樣出生,因此在他看到游俠騎士不能絲毫解決社會問題、社會還是照樣不合理時,他的人文主義不禁也感到迷憫而悵然了。因此堂吉訶德的行俠仗義越接近尾聲時,作者對他的行為就越同情,使人覺得這位騎士的一生,雖然沒有足以不朽的業績,卻有一種偉大的精神。

所以堂吉訶德的死,從宣判了騎士文學的死刑方面說,是人文主義的歡欣;而從作者與堂吉訶德一起經歷的用騎士精神去反對封建階級和市民階層的庸碌自私而終無出路來說,又是一種悲劇的收場。堂吉訶德的死是舊的無路,並不是新的誕生,身後的世界向何處去還是一個真正的問號。

作品影響

《唐·吉訶德》書中寫的人物有七百多,是歐洲最早的長篇現實主義小說之一,是國際聲望最高、影響最大的西班牙文學著作。作品出版後,上至宮廷,下至市井,到處傳誦。該作已用100多種文字譯成數百種譯本。

盡管小說的結構不夠嚴密,有些細節前後矛盾,但不論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和廣度上,還是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上,都比歐洲在此以前的小說前進了一大步,標志著歐洲長篇小說創作跨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作品評價

德國文學家歌德:「我感到塞萬提斯的小說,真是一個令人愉快又使人深受教益的寶庫。」

英國詩人拜倫:「《唐·吉訶德》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發笑,則越使人感到難過。這位英雄是主持正義的,制伏壞人是他的惟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發了瘋。」

法國作家雨果:「塞萬提斯的創作是如此地巧妙,可謂天衣無縫;主角與桑丘,騎著各自的牲口,渾然一體,可笑又可悲,感人至極。」

俄國文藝批評家別林斯基:「在歐洲所有一切著名文學作品中,把嚴肅和滑稽,悲劇性和喜劇性,生活中的瑣屑和庸俗與偉大和美麗如此水乳交融。這樣的範例僅見於塞萬提斯的《唐·吉訶德》。

奈及利亞作家奧克斯:「人生在世,如果有什麼必讀的作品,那就是《唐·吉訶德》。」

中國學者朱光潛:「一個是滿腦子虛幻理想、持長矛來和風車搏鬥,以顯出騎士威風的唐·吉訶德本人,另一個是要從美酒佳餚和高官厚祿中享受人生滋味的桑丘·潘沙。

他們一個是可笑的理想主義者,一個是可笑的實用主義者。但是唐·吉訶德屬於過去,桑丘·潘沙卻屬於未來。隨著資產階級勢力的日漸上升,理想的人就不是唐·吉訶德,而是桑丘·潘沙了。」

中國學者周作人《歐洲文學史》:塞萬提斯「以此書為刺,揭示人以舊思想之難行於新時代也,惟其成果之大,乃出意外,凡一時之諷刺,至今或失色澤,而人生永久之問題,並寄於此,故其書亦永久如新,不以時地變其價值。書中所記,以平庸實在之背景,演勇壯虛幻之行事。

不啻示空想與實際生活之抵觸,亦即人間向上精進之心,與現實俗世之沖突也。唐吉訶德後時而失敗,其行事可笑。然古之英雄,現時而失敗者,其精神固皆唐吉訶德也,此可深長思者也」。

2. 堂吉訶德主要講述了誰和誰外出遊俠的故事

全書共由復二個部分所構成,敘制述了唐吉訶德的三次冒險歷程。 第一次歷險 西班牙 拉·曼恰鎮上的 杜爾西內亞 旅店單槍匹馬,范圍不出堂吉訶德的家鄉拉曼恰(la Mancha)地區,不幸受傷而歸。家人把整屋子的騎士小說全燒了。 第二次歷險 他找到鄰居桑丘·潘沙擔任他的侍從,並承諾給他一個總督的官。主僕兩人偷偷地出門,一路上做出許多荒唐可笑的蠢事,將風車當成巨人、把旅店看做城堡、又將羊群視為敵軍。最後差一點喪命,被人用籠子、牛車帶回家中。 第三次歷險 兩人經過薩拉戈薩(Zaragoza),並參加了幾場當地舉辦的比武,被公爵夫婦請到城堡做客,桑丘正式擔任總督治理海島。他的鄰居加拉斯果(Sansón Carrasco)先後變裝成鏡子騎士和白月騎士,試圖透過騎士道的決鬥打敗吉訶德,打醒他的游俠騎士夢。堂吉訶德被打敗後,抑鬱回家,病倒在床,臨終時痛斥騎士小說,告訴侄女說想要繼承遺產就不準嫁給騎士。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