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介休旅遊攻略
⑴ 山西晉中市介休市附近哪裡有好玩的地方···
介休歷史悠久,國內史籍最早記載介休歷史為周代魯隱公五年(公元前內718年)因史出春秋時期割容股奉君的介子推、東漢時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時期出將入相五十載的文彥博三位賢士名達,素有「三賢故里」之稱。
介休現存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八處
1、被譽為「琉璃藝術建築博物館」的後土廟道教建築群;
;2、三晉名樓玄神樓;
3、北辛武太和岩琉璃牌坊;
4、張壁古堡;
5、五嶽廟;
6、小靳村東岳廟;
7、張壁古堡;
8、唐代九大名窯之洪山窯址。
清明發源地國家4A景區:
綿山
另外,介休周邊的靈石王家大院,平遙古城等。
⑵ 山西有哪些旅遊景點
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光是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有三千餘年,被稱為華夏文明的搖籃,也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山西中青旅旅行社為您解答:
山西晉城皇城相府(國家AAAAA級景區)
皇城相府生態文化旅遊區是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三級、《康熙字典》總閱官、康熙皇帝35年經筵講師陳廷敬的故居,其由內城、外城、紫芸阡等部分組成,御書樓金碧輝煌,中道庄巍峨壯觀,斗築居府院連綿,河山樓雄偉險峻,藏兵洞層疊奇妙,是一處罕見的明清兩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築群,被專家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晉中市介休綿山(國家AAAAA級景區)
綿山風景區,因自然景觀奇險秀和春秋晉國介子推攜母隱居被焚於此而著稱,寒食節也源於此。是集山光水色、文物勝跡、佛寺道觀於一體的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晉中市平遙古城(國家AAAAA級景區)
平遙古城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山西省忻州市雁門關(國家AAAAA級景區)
雁門關景區是中國古代關隘規模宏偉的軍事防禦工程,上古稱北陵、西 ,戰國列稱九塞之首,南北朝列稱北庭三關,明代列稱山西內三關,是中國長城文化、關隘文化之瑰寶。山西省臨汾市洪洞大槐樹(國家AAAAA級景區)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是全國以「尋根」和「祭祖」為主題的唯一民祭聖地,景區分為「移民古跡區」、「祭祖活動區」、「民俗游覽區」和「汾河生態區」四大主題區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樹、千年槐根、祭祖堂、廣濟寺、石經幢、移民浮雕圖、中華姓氏苑等60餘處風景文化景點。五台山 (國家AAAAA級景區)
五台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中華十大名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世界五大佛教聖地,是一個融自然風光、歷史文物、古建藝術、佛教文化、民谷風情、避暑休養為一體的旅遊風景區。五台山是中國一個青廟黃廟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著名景點: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黛螺頂、廣濟寺、萬佛閣等。大同雲岡石窟(國家AAAAA級景區)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較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長治壺關太行山大峽谷八泉峽(國家AAAAA級景區)
大峽谷,一座天然的博物館。遙想五億年前,此地還是一片水鄉澤國。不知何世何代,天崩地裂,群峰突起,又歷經億萬年流水切割,長風雕琢,鑄成了今日的殊顏。一層層沉積的丹霞岩層,記載了歲月的演變軌跡;一片片遺存的三葉蟲化石,解釋了自然的物種繁衍;一塊塊有稜有角、千奇百態的山岩,訴說著造化的神奇功力。
⑶ 去山西旅遊怎麼安排
第1天 | 大同(雲岡石窟)
今日備忘:上午前往雲岡石窟。雲岡石窟的精美佛像專和雕刻,足屬以看上大半天,可以帶些干糧和水,午飯在景區自己吃。
第2天 | 大同 > 渾源(懸空寺—恆山)
今日備忘:上午從大同汽車站坐車到懸空寺,逛完懸空寺之後可以再打車或者步行至恆山景區。
第3天 | 吉縣 > 靈石(黃河壺口瀑布風景名勝區)
今日備忘:上午去壺口瀑布,壺口瀑布,是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是黃河最壯觀的一段,其奔騰洶涌的氣勢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下午可以去王家大院,雖然名氣沒有喬家大院大,但是實際上要比喬家大院霸氣多了,更大更好玩!
第4天 | 平遙(平遙古城—平遙古城牆—平遙古縣衙—城隍廟—明清古街)
今日備忘:昨天晚上到達平遙古城住下,從早上當地的特色的早點開始一天的古城游!
⑷ 山西介休有哪些名勝古跡/
玄神樓 在介休市北關順城街。是三結義廟(舊為元神廟)前的樂樓,又是街心點綴的過街樓。明萬曆年間(1573-1620)改建,清康熙、乾隆年間重修,規模不大。另有大殿和獻亭,均為清建。樓平面「凸」字形,總深度20米,前部面寬3間,街心部分面寬5間。樓高2層,約25米,上部覆蓋重檐,實為4層。檐下四向凸出山花,瓦件脊飾全為琉璃製品。設計巧妙,瑰麗壯觀,為我國建築史上的精品。後土廟 在介休市區北隅。創建年代不詳,據碑記,南朝宋大明元年(457年)、梁大同二年(536年)皆重修。後毀於地震。現存殿堂多為明、清建築。廟為五進院落,布局緊湊,屋頂多用重檐,氣勢雄偉。其中三清樓最為突出,三重檐前有抱廈,後連戲樓,屋頂為十字歇山琉璃頂,有琉璃蓮花脊筒以及龍吻、獸頭等。寺廟建築全部飾以琉璃瓦件,多為清嘉慶、道光年間作品,其中少數明代琉璃瓦件極精美。琉璃構件量多、類全,造型優美,製作精巧,為清代琉璃瓦件中之精品。洪山源泉 在介休市區東南13公里洪山之麓。泉清見底,渠道縱橫如網。洪山為綿山支脈,古稱狐岐山。洪山泉為山下泉水主源之一,秒流量1.2立方米。附近山青水綠,梯田如畫。源泉之上有源泉神祠,俗稱源泉廟,建造富麗,譽為「華宮」。宋、明多次重修,現存為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移地重建之物。正殿5楹,東西配殿各3間,樂樓1座。回鑾寺 在介休市區西南20公里興地村。在綿山腳下。唐太宗欲登綿山禮佛,至此回鑾。後僖宗賜名「回鑾寺」。五代時遭兵燹,北宋建隆三年(962年)重建,名興國寺,金天會至大定年間於故基重建。其主體建築大雄寶殿,面闊5間,進深6椽。殿內用減柱造,梁架簡潔,保存元代結構手法。院內龍槐翠柏鬱郁蔥蔥。綿山 在介休市區南20公里。周匝百餘里,山勢巍峨,溪流屈曲。同蒲鐵路沿山直去,汾河依峽南流。自古迄今為晉中一大名勝。附近梵宇禪林多已毀壞,壁上有巨掌痕,傳為佛之手印。岩下一泓泉水,日夜淙淙,拾級而上,群峰邃壑,盡收眼底。
⑸ 在山西旅遊,從介休綿山開始,到喬家大院、王家大院、平遙古城、的路線怎麼走
先到王家大院,再到介休綿山,再到平遙古城,再到喬家大院。以為這些景點是一趟線上的。還可以去太谷、榆次、最後到省城太原逛一逛!好了,就這些,望採納!
⑹ 誰給我介紹下山西介休
介休具有北方的共同特徵,夏季炎熱,冬季寒冷,飲食上大多人愛吃麵食,喜歡吃辣椒。介休有許多旅遊景點,綿山,張壁古堡等,還有許多和煤炭有關的企業,它們是介休的支柱產業
⑺ 山西介休綿山旅遊路線
綿山是清明寒食來的發源地源 去綿山在介休市的汽車站就可以搭乘。(火車站出來左邊50米左右)也可以自駕,不過盤山路一般車技就不要嘗試了安全第一。進山第一景點是龍脊嶺。可以步行挨個看。不過綿山太大。建議先乘旅遊車至介公廟。前山多為佛 道兩家的建築,後山為自然景觀。冬暖夏涼。
⑻ 山西介休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如題 謝謝了
介休之行的第一站,是順城關正街東端的襖神樓,也就是當地人所稱的玄神樓。襖神樓位於三結義廟內,建築年代較晚,為清代作品,結義廟建築規模也不大,目前僅存一樓一殿。但是,這座襖神樓卻是我國古代樓閣式建築中的佳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萬榮的飛雲樓、秋風樓並稱山西三大名樓。襖神樓平面呈「凸」字型,高25米,深20米,設計奇巧,氣勢宏偉壯觀,它既是三結義廟的山門,也是酬神的戲樓,同時還是一座過街樓,順城關正街就從樓下穿過。如今,襖神樓不再做為山門與戲樓使用,但過街樓的功能仍然保留,行人車輛熙熙攘攘,行來穿梭於這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 介休之行的第二站,是廟底街的後土廟,這里同時也是介休市博物館所在地。後土廟規模宏大,布局嚴謹,是為祭祀後土神而建造的一座道教廟宇。後土廟最主要的建築是三清樓,前有抱廈,後有戲樓,十分宏偉,與襖神樓有相通之處。後土廟最傑出的藝術成就是其琉璃工藝,走入後土廟的同時也就走進了一座琉璃藝術的博物館,其精湛的工藝、逼真的形象、歷久不衰的色澤令人嘆為觀止。 介休之行的重點是市區東南15公里龍鳳鄉的張壁古堡 張壁古堡背靠綿山,面對平原,依坡建於黃土塬上,是一座集軍事、民用功能於一體的千年古堡,其主要特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正如一位專家的題詞:古廟神佛異,明堡暗道奇。 張壁古城堡呈長方形,東西374 米,南北244 米,城堡周長1300米,堡牆為版築夯實,高約五到七米,大多構築或重修於唐代到明清時期。 古堡建有南北兩座城門,北堡門為磚砌,築有瓮城,瓮城城門面向正東偏北開設,與北堡門構成了兩道堡門。兩道堡門不在一條中軸線上,這既是遵循古代軍事防禦的原則,同時又寓有風水不外流之意,並使瓮城城門指向800 米外的一座小山丘「照壁」和「照壁」上的象徵北斗七星的七棵槐樹。 北堡門為張壁古堡的正門,但目前因為交通方面的原因,遊客基本都從南堡門進入。南堡門為石砌,堡門上有一座石雕龍頭,象徵龍首;門外有九條紅石鋪路,象徵龍須;進入城堡,是一條連接南北兩個堡門的交通主幹道,這條長約三百米的街道以石板鋪地,象徵龍身;清朝年間,堡中居民出於諧調風水和興盛文運的考慮,由堡外花費人力財力運入石材,將街道中央的青石板挖起,鋪設了三列平行的紅色長石條,一直從南堡門延伸到北堡門,它象徵著龍脊。 沿著龍脊前行,街道兩邊整齊地排列著古樸的店鋪門面和民居。張壁村的劉老師向我介紹說,張壁古堡在興盛時也曾商賈雲集,成為物資交流的中轉地,當年街道兩側,大多都是各類商行和車馬店。 張壁古堡雖然面積只有一萬二千平方米,但卻具有完整的城市形態,有軍事防禦的瓮城,有小巧的鍾樓和鼓樓,有完善的城市給水系統——堡內有多達六眼的水井,有公共活動場所和政治文化中心——瓮城邊的戲台,有宗教活動場所,這些特徵,使得張壁古堡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村堡,而更象是一座小城。 張壁古堡還保留著我國多數古城均已消失的隋唐城市遺存的「里坊」,各個「里坊」巷門、門樓配備得當,若關門落鎖,可謂堡中有堡。 城市街巷組織上,張壁古堡主次街道分明,南北主幹道與東邊三巷、西面四巷構成「丁」字結構。東三巷為靳家巷、大東巷、小東巷,西四巷為西場巷、賈家巷、王家巷、戶家園。西四巷建築錯落遞次,街巷格局嚴整,過去多為富戶居住,門楣考究,磚、木、石雕精美,保存完好的民居目前主要集中於戶家園與賈家巷的嘉會堂。劉老師告訴我,這些富戶的後代,大多已經遷出張壁古堡,他們的祖屋也被封閉,無緣參觀。 張壁古堡同時也是一座軍事城堡,除了軍事地道和城牆以外,地面上還殘留著其它軍事遺跡。例如,西場巷原來就是軍隊操練的校場,而戶家園,則是平民的集中居住地,戶家園地勢較低,巷口上方建有過街天橋,天橋與北堡門城牆相連,上過兵,下過民,避免了軍民雜居時士卒對平民的騷擾。 古堡內的建設規劃無一不反映著中國古代天人合一、順應風水的思想。張壁古堡為子坐午向,南高北低,有悖於古代城市選址「子午」坐城須北高南低的規律,因而在北堡門上建了兩座廟宇,一為「真武廟」,一為「二郎廟」,廟頂標高超過南堡門,以使北高南低。由於綿山的地勢高陡,「沖」氣足,所以又在南堡門外建造了關帝廟,以遮擋來自綿山的「煞氣」。 最令人稱奇的是,小小一個張壁古堡,竟然建有唐代以來的近十座寺廟宮觀,宗教及其它古建築密度之高,極為罕見。古堡內目前保留的古代宗教、民俗建築主要有:真武殿、二郎廟、空王佛行宮、興隆寺、地藏王菩薩殿、呂祖閣、三大士殿、可汗祠等等。 空王佛,俗名田志超,成佛於綿山雲峰寺,被尊為綿山山主。張壁古堡距綿山不到十公里,這里出現他的行宮也就不足為奇了。大殿內的主塑像為空王佛,佛體貼金,背光華麗,山牆上繪有田志超成佛的壁畫。空王佛行宮與毗鄰的真武廟大殿上頂端,均有明代三彩琉璃裝飾,華麗精美。在大殿廊下立有兩座稀世罕見的琉璃碑,碑之通體為琉璃燒制,孔雀藍底,黑字書寫,碑額為青黃綠二龍戲珠,分別記述田志超成佛的過程和空王佛行宮修建緣起。據說,這兩座碑是我國目前絕無僅有的琉璃碑,堪稱琉璃藝術世界中的奇葩。有人說介休是我國琉璃藝術建築的寶庫,這兩塊碑無疑又是一個例證。 北瓮城城牆上,還建有一座二郎廟。在古堡南門外,還建有一座彌補風水的關帝廟。關帝廟東院內原來供奉著千手千眼觀音,文革期間,觀音像被毀,人們在觀音像後發現一夾壁牆,內藏有一尊高約一米的泥塑像,似佛非佛,似道非道,從服飾和冠戴看,象是宋代以前的官員。後來人們又從泥像腿部的破損處發現這是一尊澆鑄的實芯鐵像,表面加以泥塑。有關考古專家看後,認為這種鐵像加泥塑的制像法從未見過。至於為什麼要如此制像,塑像為什麼佛、道、儒三教集於一身,為什麼藏於夾壁牆內,則無人能夠解釋。 綿山,又稱介山,在介休城東南20公里處,屬太岳山脈,居介休、靈石、沁源三縣交界處,綿延50餘公里,海拔2O72米。綿山山勢陡峭,多懸崖絕壁,蒼松翠柏,自然景色非常優美,是省級風景名勝區。 相傳春秋之時,晉國貴族介子推,跟隨晉公子重爾逃亡十餘年,曾在飢餓時割下自已大腿上的肉給重爾吃。晉文公還國為君後,攜母親到綿山隱居,晉文公派人尋找,為逼迫介於推出山,採取放火燒山的辦法,卻把介子推和他母親燒死了。文公得知,悲憤交加,命將綿山改為介山,把陽縣改為介休縣。又將「環綿山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以示懷念。並於清明節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焚的日子,不許燒火,家家戶戶只能吃冷飯,謂之「寒食節」。 綿山早在北魏之時就有寺廟建築,唐初時已具有相當規模的佛教禪林。山上文物古跡頗多,俗稱「九里十八彎,二十四座諸天小廟,各處羅列」。游綿山可從介休南行20多公里到綿山山麓的興地村,參觀第一景點回鑾寺古剎。 回鑾寺是由於唐太宗欲登山禮佛未成,至此回鑾,故名。唐太宗有詩雲:「回鑾游福地,極目玩芳晨。寶剎遙承露,天花近尺春。」據寺內碑刻記載,寺原在東山柴谷之間,後遭流寇所毀,唐僖宗時遷到現址,敕名「興國寺」。現見大殿脊檁下有「大元國至大元年(1308)重建的題記」,後明、清重修,現存建築為元明清三代遺物。主建築有山門、過殿、大殿,兩側對稱布局。殿闊五間,用減柱造,結構簡潔。存元明清歷代石碑17通,記錄著寺院的興衰。院內古松、龍槐、杉楸等樹木蔥蘢,形似傘蓋,給古剎增添了勃勃生機。 離寺南行1.5公里,登山2.5公里到龍頭寺後,沿山腰間小路曲折而行入綿山腹地。沿途兩山對峙,怪石嶙峋,風景絕佳。前有乳房似的石峰,答薛茸結,泉水垂滴於下面石池中,水質清涼透明,沁人心脾,這就是「峰乳泉」,俗稱「母奶頭」。過棧道到小須彌、中岩寺,可見白雲洞內湧出雲團,變幻莫測,令人驚嘆。復行2.5公里,過「鹿橋」、「兔橋」,再攀 127級石階便是綿山中心抱佛岩。山岩上部突出,下部凹回如穹窿,猶如兩手抱腹,且腹中空空。後在岩中建寺,稱抱佛寺,即雲峰寺,有殿宇20餘間,為初唐遺物。殿中有「空王佛」田志超等塑像,都深嵌在岩壁石窟中的佛龕內。登高處眺望,遠處莽莽蒼蒼,群峰擁翠,延續不絕。而岩前面臨深谷,兩側山峰相望,煙寺相依,給人以啟迪。 以抱佛岩為中心,向東行百米有鐵索嶺,鐵索從崖頂垂下,可攀援而上到達山巔,上有銀空洞、竹林寺、鐵瓦寺、摩斯塔等景點;朝西北下行 5公里有李姑岩,相傳是唐太宗御妹出家修煉處;沿南下石級到斷岩邊,下雲梯可到棋盤洞,洞內有唐代佛像、古碑、名人題刻。賀知章有題記百餘字,盛贊了綿山的奇險,引遊人矚目。 綿山的景觀很多,又有白雲庵、光岩寺、雲中寺、地藏殿、世姑廟、龍王廟、柏龍、說法台、棋盤石、五龍墓、捨身崖等。還有直徑 1米的鐵鍋水,水從崖壁流入,滿而不溢,掬而飲之,味甚甘甜,叫做「一鍋泉」。泉之南有一「之」字形石級,行500米,即達溝底深谷,又有「石洞水」與周圍的青山怪石、奇樹山花相映成趣,使人賞心悅目。 綿山,山古水活,古跡眾多,又有大量的古老傳說,以其鮮明的個性跨身於我國名山之列。今日綿山,正在恢復其原來的魅力。「萬壑千崖增秀麗,往來人在畫圖中」,定會給遊人留下永恆的記憶。
⑼ 山西介休怎麼樣
經濟介休素有陝晉通衢之稱,是三晉腹地的重要交通樞紐。境內南同蒲鐵路復線及國省主要干線祁臨高速公路、大運一級路、東廈公路等6條公路呈網格狀貫穿全境,市鄉公路四通八達,與國道交錯連接。全市現有火車站5座,鐵路專用線15條,其中介休火車站為國家一等站,站內建有大型編組站一個,年客運量90萬人次,貨物吞吐量1230萬噸,擔負著原臨汾鐵路分局70%的貨運任務,是南同蒲沿線最大的貨運站。電力設施有220千伏和110千伏兩條輸電干線穿境而過,建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2座、35千伏變電站18座,電力總容量達到36萬千伏。全市電話裝機總容量達到4.8萬門,百人擁有行動電話部數達到10部,信息網路技術已普遍進入機關單位及大型骨幹企業。介休經濟發展迅速。在農業上,重點是引導工商企業進入農業領域開發建設,形成了一大批規模種養大戶和具有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有力地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的進程和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農業的比較效益和競爭優勢顯著增強,涌現出聚興、環飛等全省知名的龍頭企業和綠夢園小米、兆興牌肉製品、環飛乳鴿、介休陳醋等品牌產品。在工業上,發揮資源稟賦優勢,堅持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開發建設高新技術產業,擴大市域競爭優勢,基本形成了煤焦、鋼鐵、建材、機械、化工、輕紡六大產業群,成功走出了富有介休物色的發展模式。 2001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完成26.7億元,工業增加值完成7.2億元,地方財政總收入2.4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06元,綜合經濟實力連續六年排全省十強行列。介休經濟以民營經濟和外向型經濟為主。全市共創辦三資企業22戶,有12戶企業擁有自營出口權,出口產品主要有焦煤、生鐵、高檔面料、鋁釩土、高功率石墨電極、日用陶瓷、電石、核桃仁、紫木節及小雜糧等20餘種,覆蓋27個國家和地區。全市2001年出口交貸值達到了24.5億元,創匯3億美元。按照新的統計出口徑,全市出口產品產值佔全市工業總值的70%,佔全市國民生產總值的50%。尤其是焦炭作為出口主導產品,從91年開始,銷往德國、美國、日本、法國、巴西、印度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1年全市出口焦炭437萬噸,約佔全國出口總量的41.3%,佔全國出口總量的62.2%,是全省最大的焦化生產和出口創匯基地。古老介休,商機無限。 為了鼓勵國內外客商到介休投資創業,介休市人民政府已經出台了鼓勵投資的各項優惠政策,誠摯期盼海內外客商前來觀光旅遊,洽談貿易,興辦實業,採取各種形式、廣泛開展經濟、技術、文化交流與合作。我們將以優越的環境、一流的服務與你攜手並進,共辟未來。 農業主產小麥、玉米、高粱等。境內煤炭儲量豐富,是中國重要的焦煤產地,有汾西礦業公司等重要企業。依託於煤炭,介休近年來煉焦產業也發展迅速,但亦帶來不少環境污染。介休市位於山西省中南部,太丘山北側,汾河南畔。距省會太原市139公里,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年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全市總面積744平方公里,人口37萬,轄7鎮3鄉251個行政村5個街道辦事處。境內平川、丘陵、山區各佔三分之一,從北向南梯次排列,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交替分明,日照充裕,氣候溫和,年均氣溫10.4℃,平均降水量477.2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