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旅遊攻略3天游記
⑴ 一篇西安游記
其實描寫西安游記的文章很多,前一段時間我看了一篇描寫西安游記的文章,感覺寫的不錯,轉錄在下面供你參考.希望能幫助到你.
西安游記
剛下火車就大吃一驚。導游介紹西安的第一句話竟是:「沒有到過西安就不算到過中國!」不禁啞然,我竟做了十八年的不是中國人的中國人。再看周圍,稍感安慰,同一團中有數位五十多歲的團友,他們竟做了半個多世紀的「假」中國人。話雖有些不妥,但西安之於中國的重要性盡在其中。
西安人很喜歡叫這座城市為「古都」,抑或直接呼其古名——長安。更有甚者要求國家更改城市名稱,叫「長安」或「西京」。我想,這就是西安特有的文化內涵,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的沉澱。盡管有高樓大廈、有高速公路、有商業中心,但西安保留著全國最完整的古城牆,為了保護地下文物,他們甚至放棄建設地鐵。這種對文化傳承的堅持在過於重視經濟建設的今天尤為寶貴。
西安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古老,繼而,我發現了她的堅持。
第一站是西嶽華山,初中時就讀過「山河表裡潼關路」的詩句,華山之險,歷來稱頌。在周圍黃土高原的大背景下,華山的岩石變得十分突出。黃土的中心竟是一座石壘的高山,怎能不令人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憑借索道,我們輕而易舉地征服了北峰。但相比於其餘的東、南、西、中四峰,北峰不過是半山腰上的一個平台。也許是古人知道華山難爬,所以稱此為北峰,聊感安慰而已。抬頭望去,海拔2187米的南峰高高在上,剛剛還埋怨這來回110元的索道費太貴,現在才發覺值得,否則爬死也到不了山頂。
沒有爬到頂端,我便打起了退堂鼓。第一站就遇到了本次旅遊的第一大遺憾——沒有徵服華山。但是,看過了「自古華山一條路」的險峻,相信不虛此行。
如果要評一個「最名不符實獎」,我想西安將有兩樣東西入選。一是羊肉泡饃。來西安前總認為它是陝西乃至整個西北地區的象徵,一見之後,不過是將羊肉湯澆在碎面餅之上,遂大失所望。另一個便是鍾樓。初到西安,問當地人何處最好玩時,十有八九都推薦了鍾樓、鼓樓。它的地位就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大世界之於上海。記得當時有人到上海來玩,總會被問「大世界去白相過嗎?」去過,那很好。沒去過,哎呀,你怎麼大世界也不去?可惜啊。於是,我對鍾樓、鼓樓也充滿期待。
鍾樓位於西安市的正中心,周圍車水馬龍,因此鍾樓就好象車流中的一座孤島,需要由地道才能抵達。沿著地道走了一大圈,方找到鍾樓的入口。拾級而上,才發現那不過是一個二十多米高的平台。所謂「一覽」西安市區根本不可能,更不用說「鳥瞰」了。匆匆游覽一圈便走了下來,心中還暗自慶幸——還好沒有買鍾樓、鼓樓的套票。第二天,從買套票的團友之抱怨聲中,我更覺慶幸,似乎還有些幸災樂禍了。
到中國就一定要來西安。
來西安又怎能不去看兵馬俑?
今年年初,上海博物館展出了數座由陝西空運來的兵馬俑。那時也沒覺得如何,不過是幾個泥人罷了。然而,當真正站在兵馬俑博物館的一號坑前時,成百上千的「泥人」所構築起的氣勢絲毫不遜於千軍萬馬。我想,很少有人能不心潮澎湃。周圍有不少外國遊客,大多數人對中華文化少有涉獵,但他們同樣在那裡嘖嘖稱奇。他們所感到的,不是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不是秦朝工匠的精湛技藝,而是那股不可抗拒的氣勢。人們說音樂是無國界的,它的旋律能感動世上幾乎所有的人,兵馬俑有何嘗不是如此?
在兵馬俑博物館內參觀了一圈,已覺雙腳無力,心想秦始皇也夠猛的,光陪葬的軍隊就怎麼多。然而,當看到幾十平方米的秦陵復原模型角上一小塊標著「兵馬俑遺跡」的模型時,我真有些驚呆了。我已經找不出詞語來形容秦始皇以及這座偌大的陵墓,剩下的只有可惜與憤怒——為這座陵園的盪然無存而可惜,為項羽當年的暴行而憤怒。
如今僅存的只有秦始皇的墓地,一座兀然孤立的土丘。據說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而沒有進行發掘。因此我們只看到了根據《史記》記載復原的墓內情形。豪華、奢侈等詞已不能描繪其中的裝飾,我也只能再次發出一陣陣驚嘆。看過模型,卻已再無氣力爬上那座土丘(昨日華山之行已消耗了太多的體力)。於是有了此次西安之行的第二大遺憾——沒有將秦始皇踩在腳下。
旅遊途中,聽到了一副有趣的對聯。上聯:翻身要靠共產黨。下聯:發財不忘秦始皇。橫批:感謝老楊。「老楊」即是1974年發現兵馬俑的四位姓楊的當地農民。巨大的陵園因項羽而付之一炬,堆砌如山的珍寶只有一小部分仍伴秦始皇長眠地下,另一大部分卻似乎鬼使神差地到了當地人民手中。因為旅遊業,秦陵、兵馬俑所在的臨潼區已成為西安最繁榮的地區之一。這,是可笑,抑或是可悲?
曾有一種說法:看近幾年的中國要去廣東,看近幾十年的中國要去上海,看近幾百年的中國要去北京,看上下五千年的中國則要去西安。似乎一個「古」字足以成為西安的定語。
但是,我為西安鳴冤,因為西安有華清池。且不說當年蔣介石「督戰」時住的五間廳,單是驪山山腰上的一座小亭就足以見證中國的五十多年歷史。自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發生後,它的名字歷經「總統蒙難亭」、「捉蔣亭」、「兵諫亭」的變化,每一個名字都是一段歷史。如最後的「兵諫亭」是近幾年為緩和海峽兩岸矛盾所改的。歷史總是由小處折射,由此可見一斑。
⑵ 2011西安世園會游記作文
我心中的世園會是一個美麗,而又充滿鳥語花香的博覽會。那裡有世間稀少的花的種類,也有外表美麗而裡面卻是毒汁的花,還有一些不名貴的花,就是因為它不名貴,所以被受到了人們的冷落。而在世博會上,工作人員把它用好看的花盆栽上,它也很美麗 。那些珍貴、神奇的植物也會在世園會上亮相。
我心中的世園會,會有一個百鳥林,那裡有一棵大樹,和許多小鳥,人們在游覽時總會聽到小鳥的叫聲。百鳥林是密封的,這樣小鳥就不會亂飛了。世園會有好幾展按覽廳,每一類都分得很清楚:稀少而又珍貴的花放一個展覽廳,美麗漂亮的花放一個展覽廳,不漂亮的花放一個展覽廳,日常的花放一個展覽廳,有毒的花放一個展覽廳,稀少地植物放一個展覽廳,日常的植物放一個展覽廳, 有毒的植物放一個展覽廳。這樣,參觀者就可以明了的觀看花和植物。
花和植物的花盆上,要貼一些小標簽,寫明這些花或植物的名稱和產地,還要寫上這個花喜歡潮濕的地方還是喜歡乾燥的地方,是喜歡陽光還是喜歡陰暗。這樣,以便參觀者觀看。 最後,祝2011年的世園會圓滿成功!
第三篇
在今年的五月一日,在我們的城市沈陽要舉辦一次大型活動——「 世界園藝博覽會」,簡稱世園會。
雖然我沒有去過世園會的現場,但是在我心中也有一個世園會……我心中的世園會是美麗的,藍藍的天,白白的雲,綠綠的樹,一切美景都比不了世園會的美。
我心中的世園會是快樂的,各國各地的人們都聚集在一起有說有笑,不亦樂乎。
我心中的世園會是溫馨的,人們都在一起就象一個大家庭一樣,「家裡的人」在一起團結友愛,互相幫助,支撐起這溫馨的大家庭。
我心中的世園會是生機勃勃的,許多美麗鮮花,碧綠的小草,美麗極了。
我要做一名我心中的世園會的小導游,向大家介紹我心中的世園會。看!前面小河流水,一座小小的卧波橋顯得格外的愜意。旁邊就是一個又大又漂亮的大花壇,裡面充滿各種各樣美麗的鮮花。
我心中的世園會還是美好的,祝中國沈陽世園會圓滿成功。
第二篇:
2006年,世界園藝博覽會將在我的家鄉?沈陽召開。聽了這個消息後,我十分興奮,因為在我的家鄉可以看到外國人。到時候,我一定把英語學的棒棒的,好和外國人交談。我覺得沈陽得到這個名義,真是名副其實啊!
現在沈陽的空氣變得格外清新。渾河由原來的河上漂浮著垃圾到現在真是大不相同了,現在相同了,現在的河水清澈見底,到了河邊就像到了大海邊一樣。
現在的沈陽人變的文明起來了,不在隨地吐痰,不在亂扔垃圾,更沒有人更沒有人亂闖紅綠燈。
現在的公園邊多了,樹也多了,汽車尾氣少了,人們的環保意識增強了,沈陽得到這個名義跟它們都少不了。就在前幾天,沈陽還評上了:中國十大無污染城市之一呢!
我覺得沈陽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有原來誰進都像進了垃圾場一樣,變成了誰來都像進了海邊一樣。我相信以後,沈陽會變的越來越好,知名度越來越高,成為世界頂級城市!
伴著溫暖的陽光,暢游世園
五一的假期,期待了很久,滿是歡喜的迎接。
今年的五一很人特別,因為西安世園會的會在五一開園。早早聽著宣傳就是沒有時間去看看,我早計劃好這個假期去。
世園,用你的環抱迎接我的到來。早上起的很早,收拾下,帶了相機、帽子等等趕緊就去趕公交,八點多點我就已經到了門口了,由於提前已經買好了門票,所以我就直接去檢票入內。
進了主入場口,映入眼簾的是紅色的海洋,這是主口的廣場,兩邊全是各種各樣的鮮花點綴,我趕緊拍了幾張照片。繼續跟著人流王前走,就看見了廣運譚花船的巡遊表演區,運用世界著名園藝之師手藝的鮮花裝扮象徵各種意義的船隻慢慢從我們眼前劃過。很漂亮,真是件件絕美的藝術品。直行再走就是長安塔了,我在底下駐足觀望,既是驚訝又是感嘆,這些園藝大師真是厲害,這也是很好的視覺享受啊。往右手邊走就是綠色休閑區,有愜意的小溪,有很多稀有名貴的數木還有中國的十大國寶,我最喜歡大熊貓了,多拍了幾張它可愛的照片。丹頂鶴竟然不怕遊人,沒有籠子的舒服,在悠閑的散步,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美景。
還分別有什麼創意園、企業展園、世界庭院、大大師園等等,我也逛累了,還是回家,明天繼續遊玩了 。
在今年的五月一日,在我們的城市沈陽要舉辦一次大型活動——「 世界園藝博覽會」,簡稱世園會。
雖然我沒有去過世園會的現場,但是在我心中也有一個世園會……我心中的世園會是美麗的,藍藍的天,白白的雲,綠綠的樹,一切美景都比不了世園會的美。
我心中的世園會是快樂的,各國各地的人們都聚集在一起有說有笑,不亦樂乎。
我心中的世園會是溫馨的,人們都在一起就象一個大家庭一樣,「家裡的人」在一起團結友愛,互相幫助,支撐起這溫馨的大家庭。
我心中的世園會是生機勃勃的,許多美麗鮮花,碧綠的小草,美麗極了。
我要做一名我心中的世園會的小導游,向大家介紹我心中的世園會。看!前面小河流水,一座小小的卧波橋顯得格外的愜意。旁邊就是一個又大又漂亮的大花壇,裡面充滿各種各樣美麗的鮮花。
我心中的世園會還是美好的,祝中國沈陽世園會圓滿成功。
⑶ 西安游記作文
今年暑假,爸爸媽媽決定帶我前往西安旅遊。很早以前我就從書上看到過關於古都西安的介紹,它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曾有13個歷史王朝在此定都,存在著大量的歷史古跡。它見證了古代大唐的繁盛,目睹了近代導致國共攜手抗日的西安事變,是現代絲綢之路的中心起點,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
出發的前一夜我十分激動,整晚都沒合眼,對這次旅行我充滿了期盼。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就收拾好行李前往西安。經過十幾小時的漫長駕駛,終於來到了古都西安,我們安排好住宿便急急忙忙前往著名的回民街。回民街果然名不虛傳,大街上人流涌動,空氣中彌漫著濃重的羊肉味,兩旁到處都是回民小吃:羊肉夾饃、羊肉泡饃、羊肉······讓人目不暇接;老白家、老馬家、老海家······一塊塊金字招牌下站著熱情的帶著小白帽的回民伙計,不斷地大聲吆喝,每家店鋪中都坐滿了食客。我們去了鼎鼎大名的賈三灌湯包。三層的飯店中沒有一張空座,座位間站滿了等待用餐的客人。我們好不容易在三樓找了一處空位坐下,伙計很快為我們送上了所點的美味,灌湯包是如此的多汁,小小的一口讓汁水如水槍發射般噴射出去;烤羊排外焦里嫩,沒有一絲的騷味······西安的美味給我留下了濃重的第一印象!
次日,我們前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參觀。兵馬俑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是秦始皇的陪葬品。自七十年代發掘至今已開發了三個坑而供遊人參觀。人們常說地下文物看陝西,就是出於此。
一號坑是目 前發掘出最大、最完整的兵俑陣,裡面兵馬俑神態各異,造型逼真:威武的將軍俑、自然的持戈俑、嚴肅的駕車俑、規范的射手俑都栩栩如生。龐大的軍陣一應俱全,數千兵俑好像隨時准備一躍而出奮勇作戰。讓我不禁嘆服中國古代人民的創造力。
三號坑處於邊發掘邊開放的狀態,我有幸看到了考古人員復原兵馬俑的現場操作,讓我增長了不少見識。
短短的三天西安之行很快過去了,雖然時間不長,但西安已用它的美食和歷史古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又一次用旅遊來了解了古都西安。我想「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這個道理吧!
⑷ 西安游記600字
在中國有這么一句俗語:「看十年的中國在深圳,看百年的中國在上海,看千年的中國在北京,看上下五千年的中國在西安。」這次,我將探訪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西安,去一覽它的風采!
千人千面兵馬俑
談起西安,人們的腦海中就一定會出現一個響亮的名字——兵馬俑。它位於秦始皇陵中,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是中國的藝術瑰寶。
來到一號坑,映入眼簾的是排著整齊隊伍的兵馬俑,遠遠望去,他們並無分別,仔細一看,他們個個都獨一無二,各有各的面相,有的頷首低眉,若有所思;有的目光炯炯,神采奕奕;還有的凝視遠方,好像在思念遠方的親人,真可謂千人千面,神態各異。咦?兵馬俑怎麼排著橫著的隊伍?它們不是應該排成一列列的嗎?哦,原來,這些排頭軍就是率領士兵沖殺的突擊隊員,也就是現在所稱的「敢死隊」,正是因為這些軍人都具備舍己為人的精神,秦國才能一統天下,成為中國的霸主!我的敬意油然而生。
這延續東西三公里的珍貴的兵馬俑卻只佔秦始皇陵墓的萬分之三,可想而知,兵馬俑在秦陵中是多麼渺小,而秦陵又是多麼龐大的工程!
西安標志大雁塔
大雁塔自古以來就是西安的標志性建築,傳說它是唐玄奘西天取經歸來,為收藏所帶來的木材、布料、舍利而建造的,塔身七層。在唐代,它還是一棟木質建築;到明代,一層厚厚的磚塊包裹了大雁塔;民國時期,人們為了能讓大雁塔更加堅固,又在塔底建造了塔基,現在的大雁塔已是一位1362歲的高齡「老人」了,它見證了唐代至今中國的發展歷史。
今天我見到的大雁塔,不僅看到它古老的塔身,在它的南北廣場還欣賞到了美妙的噴泉表演,將古代建築的藝術美與現代的科技美融為一體,讓人嘆為觀止!
穿越歷史在陝博
來到了陝西歷史博物館,乘坐著「時空穿梭機」,我首先來到青銅器時代,一件件雕刻著鳥獸蟲魚、花草樹木的青銅碗、青銅缸、青銅酒盅展現在我眼前,我想,這樣堅硬的青銅器,竟能雕刻出如此復雜的花紋,當時的工匠技術真不可想像!據說這樣精美的器皿只能有帝王們才能享用,那普通百姓用什麼呢?是泥巴做的?木頭做的?這真是個未解之謎!
在臨潼我目睹了千人千面、惟妙惟肖的秦兵馬俑,在陝博我還看到了漢兵馬俑、唐兵馬俑,但是這些俑個個都千篇一律,就好像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那是因為暴戾的秦始皇不想讓這些能工巧匠透露地宮的秘密,把他們關在封閉的地宮里窒息而死,所以這些工藝就失傳了,直到今天,即使運用高科技也無法達到秦代的工藝,這也是中華藝術文明的一大損失。
西安是一支歌。它將黃土高原的豪邁、關中平川的坦盪和秦巴山區的婉約融匯在自己悠揚而久遠的旋律之中。
西安,不虛此行。
⑸ 西安兵馬俑游記2500字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坐落在距西安37千米的臨潼縣城東,南倚驪山,北臨渭水,氣勢宏偉,是全國重點的文物保護單位。 1974年,在秦始皇帝陵東發現三個大型陪葬的兵馬俑坑,並相繼進行發掘和建館保護。三個坑成品字形,總面積22780平方米,坑內置放與真人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馬共約7400餘件。三個坑分別定名為一、二、三號兵馬俑坑。 一號坑最大,坑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6000餘陶人陶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環形方陣。坑東端有三列橫排武士俑,手執弓弩類遠射兵器,似為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手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在11個過洞里排列成38路縱隊。南北兩翼的後衛部隊。二號兵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積6000平方米,是一坐西朝東,由騎兵、步兵、弩兵和戰車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大致可分為弩兵俑方陣,駟馬戰車方陣,車步、騎兵俑混合長方陣,騎兵俑方陣四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共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0多輛,並有大量金屬兵器。三號兵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積約520平方米,它與一、二號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似為統師三軍的指揮部,出土68個陶俑和4 馬1 車。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上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俑陣經發掘對外開放後便轟動世界。1978年,前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後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國。"從此秦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多用陶冶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我們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出土後由於空氣乾燥,顏色就慢慢地脫落了。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
秦始皇兵馬俑(一說為宣太後)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秦陵內共有3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陶馬高1.5米左右,身長2米左右,戰車與實用車的大小一樣。人、馬車和軍陣是通過寫實手法的藝術再現。秦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青銅兵器因經過防銹處理,埋在地下兩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鋒利如新,它們是當時的實戰武器,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綵線挽成的結穗。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多。秦俑的臉型、胖瘦、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有差異。
統一六國之後秦國實行全國徵兵制,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縱觀這千百個將士俑,其雕塑藝術成就完全達到了一種藝術美的高度。無論是千百個形神兼備的官兵形象,還是那一匹匹躍躍欲試的戰馬塑造都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著力顯現它們「內在的生氣、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絕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滿了個性特徵,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俑坑發現種類齊全,數量空前的青銅兵器極大地豐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領域,其中長鈹,金鉤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兵器鑄造的標准化工藝、兵器表面防腐處理技術的發現和研究填補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而秦俑的設計者為了再現2000年前的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他們不僅僅在於追求單個陶俑的形體高大,而且是精心設計了一個由8000餘件形體高大的俑群構成一組規模龐大的軍陣體系。右側為一個巨大的方陣,左前方為一個大型疏陣,左後方則是指揮部。那數千名手執兵器的武士,數百匹曳車的戰馬,一列列、一行行,構成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陣容。有的頭挽發髻,身穿戰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為沖鋒陷陣的銳士;有的免盔束發,身穿戰袍,外披鎧甲,手持弓弩,背負銅鏃,似為機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頭戴軟帽,穿袍著甲,足登方口淺履,手持長鈹,似為短兵相接的甲士。
還有身穿胡服,外著鎧甲,頭帶軟帽,足登短靴,一手牽馬一手提弓的騎士;有頭帶長冠,兩臂前伸,雙手握髻,技術熟練的御手;有頭戴長冠,穿戰袍,著長甲,手執無鉤的下級指揮官;有頭戴鶡冠,身著彩色魚鱗甲,雙手扶劍,氣度非凡的將軍。這栩栩如生的千百個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態、個性的刻畫方面,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如將軍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著雙重短褐,外披彩色魚鱗甲,頭帶雙卷尾長冠,昂首挺胸,巍然佇立,有非凡的神態和威嚴的魅力。一般戰士的神態: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內心似聚結著怒氣;有的立眉圓眼,眉間的肌肉擰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濃眉大眼,闊口厚唇,性格憨厚純朴;有的舒眉秀眼,頭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側目凝神,機警敏銳;有的昂首靜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兩者雖然得刻畫一個「思」字,由於表現手法不同,前者給人的印象是氣宇軒昂略帶傲氣,後者沉靜文雅。秦俑表現的是古代軍事題材,它既沒有選擇兩方交戰、將士廝殺的戰爭場面,也沒有選擇將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場面。而是捕捉了將士披甲,直兵列陣地,嚴陣以待的臨陣場面。盡管我在這個井然有序的靜態軍陣營,藝術家們在單個陶俑的雕塑上,還是力求「偶動與靜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銳的武士俑昂眉張目,肅然佇立,神態堅定而勇敢,他們好似整裝待發,又好似處於臨戰狀態,還有那一件件駕車的御手俑,雙臂前伸,緊握髻繩,目視前方,待命而發;那一匹匹曳車的陶馬,兩耳豎立,雙目圓睜,張鼻嘶鳴,躍躍欲試;那一件件騎士俑,右手牽馬,左手提弓,機警的立於馬前,一旦令下,就將馳騁疆場。正是由這千百個充滿生氣、神態各異的陶俑構成整體靜態的軍陣地,達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靜極則生動,愈靜則愈動」。惟有這種靜態的軍陣才能使人們感到軍陣巨大威懾力的深淺莫測。這樣恢宏的陣列,宏偉的構圖,空前絕後,無與倫比。
秦始皇二號俑坑呈曲尺形,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它是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而俑坑內的108件騎兵俑是我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數量眾多的古代騎兵的形象資料。在服飾裝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嚴格模擬古代騎兵的戰時形象。與步兵、車兵俑顯然不同。它頭戴圓形小帽,帽子兩側帶扣系在頜下,身著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於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襠長褲,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輕巧的特色,鎧甲顯得簡單而靈活。騎兵俑特殊的裝束也與騎兵的戰術特點密切相關。
而銅車馬的出土使世人耳目為之一新。其工藝之復雜,作之精巧,技藝之卓越無不令人驚嘆。秦陵二銅車是一種帶有篷蓋的豪華車,車輿接近正方形,它寬78厘米,進深88厘米,其寬度僅比一號車長4厘米,可進深較之一號車長40厘米。二號車輿上罩著一塊類似於龜蓋狀的篷蓋。大篷蓋不僅將車輿全部罩了起來,甚至連車輿前邊的「駕駛室」也遮蓋起來,形成封閉式的車輿。以便車主與「駕駛員」傳遞命令。二號銅車屬於小轎車類型。車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卧息。如果躺在這樣寬敞、舒適、豪華的車輿內,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種「軟卧車」的舒服感。既使遠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長途顛簸的疲勞。二號車車內設備更富有特色。車輿內曝有彩繪精美的軟墊。考古專家曾在車輿底部發現一塊方形大銅板,其大小幾乎與輿論輿論底尺寸相當,銅板表面彩繪著各種鮮艷的幾何形圖案花紋,下面四角和中部有8個3厘米高的銅支釘支撐。這塊彩繪大銅板無疑就是古車上的「文茵」,類似於一種軟墊製品。如果車中鋪設雙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穩而舒適,其功能無異於現代的「軟卧車」。可以說二號車屬於我國最早的「軟卧車」模型。考古專家經過仔細清理發現二號銅車馬總共由3462個鑄件組成,其中銅鑄件1742件,金鑄件737件,銀鑄件983件。總重量達1241公斤,其中金鑄件3公斤多,銀鑄件,4公斤多。一號銅車馬鑄件的數量也不會相差太遠。兩乘車加起來不少於5000多個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絕的是這里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鑄造成型。而這5000多個零部件無論是大至2平方米以上的篷蓋、傘蓋及車輿、銅馬、銅俑等,還是不足0.2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鑄造成型。就拿篷蓋與傘蓋的鑄造來說,它不僅面積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為0.4厘米,薄的地方僅有0.1厘米,再加上篷蓋、傘蓋,都有一定的弧度,這樣難度大的篷蓋、傘蓋能一次性澆鑄成功,不要說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發達、設備齊全的今天也並非易事。銅馬和銅俑的鑄造也令我們當代的工程師望塵莫及。我們發現8匹銅馬、兩個御官俑的鑄造都達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無論是整體造型,還是神態、性格、氣質的刻劃都可以與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將軍俑相媲美。銅馬、銅俑鑄造如此准,形神兼備實為罕見。比如銅馬的籠頭,它是由82節小金管和78節小銀管連接起來,每節扁狀金銀管長僅0.8厘米,一節金管與一節銀管以子母卯形式相連接,其精細和靈活程度較之現代的表鏈毫不遜色。經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那馬脖子下懸掛的纓絡,這些纓絡全是採用一根根細如發絲的銅絲製作的。專家們用放大鏡反復觀察,驚奇地發現銅絲表面無鍛打痕跡,粗細均勻,表明很可能是用拔絲法製成。尤其是以銅絲組成的鏈環,是由銅絲兩端對接焊成,對接面合縫嚴密。如此纖細的銅絲(0.5毫米)到底是用什麼方法製作?採取什麼樣的工藝焊接?目前還是一個謎團。總之,銅車馬的鑄造工藝堪稱古代青銅冶鑄方面了不起的奇跡。試想當時沒有車床,更沒有現代化的冶鑄設備,鑄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銀、銅大小規格不同的車馬部件實在是一項偉大的創舉。秦始皇兵馬俑二號俑坑出土的總之,秦俑二號坑出土的弓箭手、輕車兵、騎兵俑等,首次為我們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騎兵、輕車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資料,在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秦始皇三號俑坑位於一號兵馬俑坑西端北側,與二號兵馬俑坑東西相對,南距一號坑25米,東距二號坑120米,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三號俑坑號的陶俑大部分沒有頭,陶馬馬頭也同樣殘缺不全,甚至有的殘破陶片坑內也不見蹤影。由此不難看出,三號俑坑曾遭受過嚴重的人為破壞。三號俑坑對於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春秋戰國之前的戰爭,指揮將領往往要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所以他們常常要位於卒伍之前。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增大,作戰方式的變化,指揮者的位置開始移至中軍。秦代戰爭將指揮部從中軍中獨立出來,這是軍事戰術發展的一大進步。指揮部獨立出來研究制訂嚴密的作戰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揮將領的人身安全有了進一步的保證。這是古代軍事戰術發展成熟的重要標志。三號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發現時代最早的軍事指揮部的形象資料。建築結構,陶俑排列,兵器配備,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揮部形制、卜占及出戰儀式,命將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飾、裝備等問題的珍貴資料。
大凡參觀過兵馬俑的人們,對於少數陶俑臉部殘留的彩繪或許還記憶猶新。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陶俑的戰袍上繪有朱紅、桔紅、白、粉綠、綠、紫等色。褲子繪有藍、紫、粉紫、粉綠、朱紅等色。甲片多為黑褐色,甲組和連甲帶多為朱紅。同時也有一部分甲組、連甲帶繪成紫色。陶俑的顏面及手、腳面顏色均為粉紅色,表現出肌肉的質感。特別是面部的彩繪尤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連眼睛的瞳孔也彩繪的活靈活現。陶俑的發髻、胡須和眉毛均為黑色。整體色彩顯得絢麗而和諧。同時陶俑的彩繪還注重色調的對比。從個體看,有的上著綠色長襦,下穿綠色短褲。再從整體來看,如探方20戰車後的一排陶俑,第一個身著紅袍第二個身著綠袍,第三個身著紫袍,第四個身著白袍。不同色彩的服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增強了藝術感染力。陶馬也同樣有鮮艷而和諧的彩繪。如探方20出土的一組陶馬,其局部仍然保留著鮮艷的色彩。四匹馬似為白蹄棗紅馬,但是在局部用色方面又有明顯的區別。如馬軀體部分為棗紅色,前體腔及肚皮部位分綠色,生殖器則繪為黑色。馬腿表面也是棗紅色,內面異為粉綠色,蹄為白色。馬前腿內側的兩個小夜眼(俗稱)也繪為白色。馬頭部的顏色更是精心彩繪,兩腮及眼睛以下部位為白色,鼻樑棗紅色,鼻孔為粉紅色,嘴唇下部亦為棗紅色,舌胎則為粉紅色,牙齒又繪為白色,馬鬃、馬尾均為黑色。總之,陶馬的色彩既逼真又艷麗,使之靜態中的陶馬形象更為生動,更具有藝術魅力。
秦俑彩繪主要有紅、綠、藍、黃、紫、褐、白、黑八種顏色。如果再加上深淺濃淡不同的顏色,如朱紅、粉紅、棗紅色、中黃、粉紫、粉綠等,其顏色就不下十幾種了。化驗表明這些顏色均為礦物質。紅色由辰砂、鉛丹、赭石製成。綠色為孔雀石,藍色蔚藍銅礦,紫色為鉛丹與藍銅礦合成,褐色為褐鐵礦,白色為鉛白和高嶺土,黑色為無定形炭。這些礦物質都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顏料。秦俑運用了如此豐富的礦物顏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已能大量生產和廣泛使用這些顏料。這不僅在彩繪藝術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著重要意義。秦俑彩繪技術也有許多獨到之處。一般在彩繪之前對陶俑表面先進行處理。由於陶俑是沒有釉的素陶,具有較多的毛細孔,表面不能滑潤。而彩繪則要求毛細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澀。為了達到這一要求,陶俑在燒造之前表面似用極細的泥均勻塗抹,並加以壓光,減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潔度,同時在陶俑燒造之後,似進行了化學物理處理。從陶俑陶片斷面觀察,也證明了陶俑燒造之前表面曾用細泥塗抹,有的部位不只塗抹一次,陶俑表面還塗有一層薄薄的類似以膠質的物質,表面塗膠減少了陶俑兩者緊密地粘接起來,使之彩繪不易脫落。彩繪技法則是根據不同部位採取不同的方法。一般陶俑的顏面、手、腳面部分先用一層赭石打底,再繪一層白色,再繪一層粉紅色,盡量使色調與人體膚色接近。而袍、短褲、鞋等處的彩繪則是採取平塗一種顏色,只是在衣袖與袖口、甲片與連甲帶之間運用不同的色調作對比,更顯示出甲衣的質感。有些胡須、眼眉的處理,則是用黑色繪成一道道細細的毛發。總之,彩繪工序復雜,手法多樣,著色講究,充分顯示了彩繪的層次和質感,使雕塑與彩繪達到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其中有些彩繪技法為漢代所繼承。陶俑、陶馬彩繪嚴格模擬實物,但在色調的掌握上以暖色為主,很少使用冷色。紅、藍、綠等色調的使用,巧妙地表現出秦軍威武。
門票·開放時間: 旺季(3月1日至當年11月底)90元,學生憑證45元;淡季(12月1日至次年2月底)65元,學生憑證35元。目前二號坑因維修保養關閉,遊客可參觀一號坑、三號坑及銅車馬。 建議聽導游講解。館內中文導游60元/次,聽講人數不限;省錢的話也可以跟在其他遊客請的導游後面聽,但因館內不允許使用擴音器,所以聽講人數過多的話效果不好。英語、日語導游90元/次。3月16日—11月14日: 8:30—17:30 11月15日—3月15日: 8:30—17:00 交通概況: 由西安火車站東廣場乘游5(306)路公交至終點站「兵馬俑」,全程票價7元。此外,東廣場還有914、915路公交開往兵馬俑,單程7元。車程1-1.5小時。 由臨潼區前往,可乘坐101專線、914、915路公車,車程15分鍾左右。
⑹ 西安植物園游記
親愛的小夥伴們,你們國慶去了哪裡?是去了首都北京,還是去了水平如鏡的西湖……我呢,沒去什麼地方,只在哈爾濱的植物園玩了一天,雖然很短暫,但了解了很多植物,真是受益非淺!
走進植物園。首先應入眼連的是一個體面的大噴泉,它不同於防洪紀念塔的噴泉,它是地面式的,可以讓你身臨其境,充分感覺細雨分飛和水流如柱,只是你要有變成落湯雞的心理准備。正門的右側是一條小河,河上有幾根樣式不同、難度不一的鐵索橋。我挑選了大多數遊人去過的那種像橫放的扶梯,兩邊是鐵鏈栓成的扶手,腳下也是兩根鐵鏈,鐵鏈上有秩序地橫著一根根鐵棍,我手把著鐵鏈,腳踩著鐵棍,眼睛不敢向鐵索橋的下面看,因為下面就是那條小河,生怕自己不小心踩空,而掉進河裡。當走到橋中央時,橋晃的更厲害了,我不自覺地停下來,抓緊鐵鏈,回頭看見幾個姐姐正向我走來,她們也因橋的晃動不停地喊叫,橋也許是聽了她們的喊叫而害怕起來,更加搖晃並向一面傾斜,我也失聲叫了起來,好險!我整理了一下情緒,繼續向前走,那感覺就像在飛,我想孫悟空的筋斗雲也不過如此吧。
「天涯何處無方草?」在路邊,在公園,在高山上,在水彎里……時時刻刻陪伴著我們的是小草,哪兒沒有小草的身影,它到處生長,生命力強,許多高大魁梧的樹木都以屈服了秋風的無情,葉子由蔥綠變成了金黃,有個乾枯落地,惟獨小草還是那樣堅強,它們倔強地迎著秋風,溫柔地托著落葉,無私地陪襯著花朵,默默地裝點著大地……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進入五穀園,我分別看到了水稻、粟、高粱、玉米、小麥五種穀子,看到水稻那那長長的、尖尖的、柔柔的谷穗兒,我輕輕搓下一粒稻子,剝開皮兒看到裡面竟是晶瑩圓潤的大米,再看看那塊水稻田,我終於懂得了那句詩的含義。不知不覺,我們又來到了棉花地,一位老奶奶揪下一個綠綠的花骨朵似的小果,然後用力掰開,裡面出現了像棉絮似的,白白的東西,「這就是棉花,它和花一樣,只是那些花開的好看鮮艷,而棉花當它的花骨朵打開時,裡面露出的就是雪白的棉花了。」老奶奶可親又耐心地給我講解著。原來我們棉衣中用的棉花竟真的是一種花啊,這讓我頓時感到大自然真的有種媽媽般的親切。
看到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我來的時候是何等生疏,現在要走了,卻感到那樣的親切,它使我眷戀,令我感嘆,它向我的心田盪漾開來,盪漾開來……
⑺ 西安杜甫紀念館游記作文
綿陽好玩的地方還是比較多的:科學城。小島山莊。南湖。富樂山。芙蓉漢城。沈家壩新區。富樂堂。聖水寺。長虹工業園。人民公園。下面是周邊縣市:平武報恩寺。梓潼七曲山大廟。安縣白水湖。安縣桑棗鎮(那條街我忘記了,你看過王保長歪傳沒??那邊有條古街,拍王保長就是在那拍的,切了就曉得了哈)北川5.12地震博物紀念館(還在修建中)。。。北川王郎自然保護區。江油竇團山。江油李白故里綿陽歷史悠久,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出生在江油的青蓮鎮,在青蓮及江油境內有李白眾多的遺跡遺址,至今仍是人們朝拜祭祀李白尋幽仿古的重要場所;被李白贊譽「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的竇圌山,李白讀書台,尋仙仿道的大匡山都能尋到李白的足跡;在金牛古蜀道和翠雲廊的南端,全國最大的古柏叢中掩映著一座古廟,這就是有「文昌祖庭」之譽的七曲山大廟;在通往九寨溝的路上,有「深山故宮」報恩寺和獨特的白馬人風情;在全國唯一羌族自治縣北川境內,除了濃郁的羌族風情外,還有禹穴溝、禹王廟;鹽亭是嫘祖故里,有嫘祖墳、嫘祖廟;三台有四川第二大道觀雲台觀、有古國遺址和江古城,還有梓州杜甫草堂;安縣是清代文豪李調元和現代著名作家沙汀的故鄉,奇特的山水孕育著優秀的人才。綿陽城市被青山綠水環繞,喬木淡煙相隔,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是聯合國改善人居環境範例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城區除了涪江、安昌江沿岸的城市觀光帶以外,還有富樂山、西山、南湖、仙海等景區,有漢闋、李杜祠、碧水寺、聖水寺、蔣琬墓、子雲亭、六一堂、富樂堂等歷史人文景點,有人民公園、火炬廣場、五一廣場、鐵牛廣場、濱江廣場、青年廣場、三江半島、芙蓉漢城、洞天公園、南山公園等眾多的大眾休閑場所。綿陽被譽為最適合人居住的城市,同時也是最適合觀光和休閑的城市。綿陽美食綿陽的主要菜系是川菜,成都、綿陽的川菜算得上是最正宗的。但是在川菜風行於大江南北的現在,川菜已經算不上是綿陽的特色了,更有特色的,應該是綿陽的小吃。綿陽的小吃種類多、味道好而且價格便宜,前來旅遊的人們在大吃火鍋、川菜的同時,千萬別忘了嘗一嘗真正的綿陽特色——小吃。綿陽出名的小吃有:梓潼酥餅、梓潼片粉、菜豆花、席涼粉、罐罐湯、疋二黃、罐罐雞、余媽媽鍋魁等,最好的小吃以前總是藏在街巷的深處,現在的綿陽小吃已經從深深的巷子里走了出來,走進了連鎖店,走向了全國。特別向各地遊客推薦綿陽傳統美食-綿陽米粉,綿陽米粉有著1800多年歷史。相傳三國時,蜀主劉璋與剛入川的劉備相會於涪城(今四川綿陽)東山,劉備早就聽說四川人擅長烹飪,就提出品嘗當地美食。劉璋就說:「聞此山中一人家,其婦善烹飪,祖傳以大米磨漿,製成絲,輔以雞魚肉等自製作料,開水燙熟即食,湯鮮味美,百里名盛。」於是,命令手下將這名主婦叫上山來做了一道菜。還沒上桌,劉備及眾將就聞到一股香辣的味道。一會兒工夫就吃了個精光。吃完飯,劉備頓時來了精神,手下眾將也一個個笑逐顏開。再看上下,水肥稻豐、牧笛聲聲。劉備禁不住撫掌感慨:「富哉,今日之樂乎,美味也!」後來,四川民間爭相仿製。現在,在綿陽,無論是清晨,還是深夜,在大街小巷,街道兩旁米粉店都是清香撲鼻。在綿陽街頭,隨處可以看到米粉店,每天早晨排著長龍吃米粉也成為綿陽城市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綿陽購物綿陽氣候宜人,土地肥沃,是四川省重要的糧食、油料、生豬、蠶繭、水果生產基地。綿陽市名優土特產:有木雕漆器、仿古傢具、壁掛、扎染、黃麻地毯、水磨漆器、玻璃畫、扇子、竹禽等工藝品,有平武套棗和梅線、雪寶牛奶、江油的中壩醬油等名優特產,還有長虹彩電、湖山影響。綿陽物產豐富,土特產有茶葉、核桃、蕨菜、木耳、中葯材、各種水果等,其中以中葯材最為有名。四川一直以來就有「中葯之庫」的美譽,而綿陽更是四川境內中葯材的主要產地之一。綿陽境內地形復雜多樣,氣候溫暖濕潤,擁有大面積的高原和山地,這種特殊的地表形態和氣候為中草葯材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綿陽盛產附子、川烏、麥冬、天麻、丹參、辛夷、桔梗等多種傳統中草葯材,遠銷海內外,成為綿陽的收入來源之一。到綿陽旅遊,這些名貴葯材是購物的上佳選擇,您買到了葯材,也就買到了健康。綿陽娛樂綿陽是個安靜悠閑的城市,走在城市中,不會看到非常擁護的人流,而滿眼的綠色,則讓心情一下子輕鬆起來,或許不由得想到這才是真正的城市生活。綿陽一如其他城市一般,現代的娛樂設施不少,人們的夜生活也豐富多彩,但這里的人們最喜歡的仍是茶水店,願意將時間花費在棋牌、看書、品茗、聊天上,享受著令人不能舍棄安逸生活。建議來綿陽的朋友,乾脆放下心中或身上所有的行囊,坐下喝杯茶,聽聽遠處佛寺傳來的誦經之聲,盡情享受一番。綿陽住宿綿陽酒店主要分布於市區范圍內及九黃環線上。五星級酒店有富樂山九洲國際酒店。四星級酒店有綿州酒店、王子大酒店、長虹大酒店、綿州溫泉酒店。三星級酒店有桃源大酒店、開元酒店、臨園賓館、梓州國際酒店、太白大酒店、七曲山大酒店綿陽最佳旅遊時間綿陽地處川北,這里山脈較多,氣候溫和,一年中4-10月都是旅遊的好季節。每年農歷的二月、八月的上旬,綿陽梓潼縣七曲山文昌廟都舉大型文昌廟會。另外,農歷十月初一是羌族的新年。這些節日是了解綿陽地方民俗、民族風情的最佳時間,對地方民族風情有愛好的朋友們千萬不要錯過。景點匯總■【城區景點】購物商圈:臨園口、涪城路、翠花街、北街、警鍾街、安昌路自然觀光:人民公園、文化廣場、火炬廣場、五一廣場、鐵牛廣場、濱江廣場、青年廣場、三江半島、洞天公園、南山公園、富樂山公園、西山公園、南湖、仙海、漁夫村公園人文藝術:漢闋、李杜祠、蔣琬墓、子雲亭、六一堂、富樂堂、碧水寺、聖水寺、鄧稼先廣場、綿陽解放碑、越王樓、宋哲元墓科技工業:綿陽科技館、數字球幕影院、娛樂風洞、中華科學家公園、長虹科技館、中物院科技館、綿陽科學城■【綿陽城區以外地區景點】佛爺洞、乾元山、李白故里、竇圌山、觀霧山、吳家後山、藏王寨、養馬峽、李白紀念館、李白故里風景名勝區、天寶山、白龍宮、羅浮山、白水湖、龍泉礫宮、千佛山、七賢柏、小石林、雎水海綿生物礁、尋龍山·龍隱鎮、七曲山大廟、翠雲廊古蜀道國家級森林公園、司馬長卿石室、卧龍唐代石刻、兩彈城、北川地震遺址、西羌九黃山猿王洞景區、報恩寺、蜀漢江油關、白馬寨、王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涪江龍門峽、龍門山森林公園、郪江古鎮、雲台觀、魯班湖、梓州杜甫草堂、鳳凰山森林公園、東山、蟠龍山大佛寶剎、嫘祖陵、高山森林公園、大禹故里、嫘祖故里、泗耳自然保護區、虎牙自然保護區、千佛山自然保護區
⑻ 參觀西安市八路軍辦事處的游記 簡短一些
十二月二號的早上,那是一個寒冷的早晨,我們一行二十多人在學校組織下一起去參觀了著名革命聖地西安八路軍辦事處。
上午九點,大家都准時來到八辦門口集合。大家懷著崇敬的心情進入了八辦,一看到那歷經滄桑的青磚灰瓦、整齊挺拔的白楊綠柳立刻感受到一種返回精神家園的親切和熟悉,一種遠離塵世喧囂與浮躁的美。,似乎連牆外車水馬龍的的喧囂聲似乎瞬間戛然而止。
在1936年的春夏之交,中共中央以德國*員,牙醫博士馮海伯設在西安七賢庄一號院的診所作為掩護建立私密交通站。為在陝北的紅軍購買醫療器械,並傳播報社消息。
8月25日將秘密交通站變成半公開的八路軍辦事處,又租用了三、四,七號院。工作人員最多達200人。正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它成為了連接根據地延安,國統區和抗戰前線的樞紐,所以被譽為「紅色橋梁」。
由於國民黨的迫害,辦事處又在門前開墾了三畝菜地,既滿足了自己的需求,有為周邊的窮苦百姓送菜。在它的一旁是個籃球場,是工作人員鍛煉身體的地方。辦事處的周邊當時藏有幾千名特務,他們在此監視*員,並常常騷擾工作人員的工作。迫使*員只能在辦事處內工作不得外出,連水井都得自己打。
在院子內有電台室,救亡室,會議室,廚房,理發師和汽車房等。由此減少工作人員的外出,以免遭到特務的干擾和迫害。汽車房中是一輛雪弗萊轎車,此車是為了不讓特務盤查而專購的車,專門用來給延安地區紅軍送醫葯器械等物品。
館內共收藏的文物有460多件,資料525件,回憶錄623篇和照片3000餘張。充分顯示了當年八路軍辦事處中的工作人員艱苦生活,在那段時期*員受盡的迫害。
我通過這次參觀,深刻體會到了革命先烈們的偉大革命精神,作為和平年代的我們,要居安思危,心裡告誡自己一定要認真學習、努力工作,接過先輩們的偉大事業,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報效祖國,為祖國的建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⑼ 西安游記作文600字
第二天早晨,我們早早的就驅車來到了華清池。華清池位於西安市臨潼區驪山腳下,建於唐華清宮故址之上,南依驪山,北臨渭水,是古代貴妃、大臣、娘娘等人的洗浴場所。
在華清池中,我們參觀了好似海棠花的海棠湯,這是供楊貴妃洗澡用的,兩邊有兩個踏步,池底鋪滿了墨玉。
參觀完海棠湯,我們隨後又陸續參觀了蓮花湯、太子湯、星辰湯。他們分別是供皇後、太子、大臣們使用的,它們有的像蓮花,有的像半圓,還有的像方磚。。。
走出華清池,我們懷著一顆激動的心來到了夢寐以求的秦朝文化----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一進門我就被兵馬俑的雄偉壯觀所震倒。我們首先觀看了博物館里的震館之寶:兩座銅車馬,其中一座較豪華的是貴妃坐的,另一座是保護她的馬車。他們都是彩色的銅俑,他們都是按照真車馬真人的二分之一的比例建造的。看完震館之寶我們又來到了一號坑,看了許多已出土的兵馬俑,千人千面,千姿百態。又來到了二號三號坑,有的是一堆碎片,有的只有身子沒有頭。因為在秦朝末年,項羽在這里進行了砍頭計劃,及焚燒。所以我們只能看到身子,看不到頭。還有的還沒有出土,因為我們人類只有能力開發,沒有能力保護。我不禁嘆了一口氣:哎,時代在進步,人類在後退啊。現在我們看到的兵馬俑都是土灰色的,聽導游介紹,兵馬俑一出土時,全身都是彩色的,但是出土時間不長就全被氧化了,所以我們看到的兵馬俑都是土灰色的了。
聽了導游的講解,我痛心疾首,我聽導游說在1987年秦始皇陵兵馬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名錄,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我站在坑邊浮想聯翩,我長大以後要多學習科學知識,長大要成為一名科學家,保護世界歷史遺產,為國家做出一份貢獻。
最後我們隨著人流緩緩走出了博物館,結束了一天的行程。
希望我能幫到你,多謝。隨隨便便給個面子,多多少少給個採納吧!你的採納是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