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源霍口畲族旅遊攻略
❶ 羅源縣的縣史
畲族群眾主要居住閩浙贛粵皖等省部分山區,閩東沿海縣山區分布尤廣。
羅源縣是閩東畲族主要聚居縣份,畲族人口佔全縣人口8%左右。本縣畲族分布較廣,主要散居霍口、飛竹、西蘭、白塔、松山、起步等鄉鎮的偏僻小村,多是幾戶到幾十戶聚居,也有畲漢同居的。霍口畲族鄉是福州市僅有的二個民族鄉之一,畲族人口佔全鄉人口的25%。歷代以來,畲族人民深受田租剝削、高利盤剝、苛捐雜稅、抓丁拉夫和種族歧視之苦,過著較漢族窮人更悲慘、困苦的生活。他們有翻身得解放的迫切要求,有頑強的反抗精神和斗爭意志。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偏僻的畲族村莊有利於發展和保存革命力量,本縣畲族鄉村成為開展革命斗爭的重要據點,苦大仇深的畲族民眾也就成為革命的依靠力量。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當革命烈火在羅源大地燃起,本縣畲族群眾與漢族群眾並肩戰斗,堅持不屈不撓的斗爭,直至解放。
在長期革命斗爭中,松山鎮的八井(亦稱陳八井)、白水,白塔鄉的旺岩,洪洋鄉的車溪,西蘭鄉的西蘭、許洋,飛竹鎮的飛竹、蛤蟆石,霍口畲族鄉的大王里、王廷洋、山壠灣等11個畲族村成為革命基點村,佔全縣85個老區基點村13%。
新民主主義革命不同時期,羅源畲族鄉村先後成立黨的組織,建立蘇維埃政府和武裝隊伍。民國23年(1934年)即「二三」革命前後,八井、飛竹、蛤蟆石、官路下、車溪、旺岩、大項等畲族村建立黨的組織。筧下、梅洋、楊家裡、南洋、梨坪、堡岡、價洋、王廷洋、竹里、塔里、芹石、劉坑、江灣里、梅樹灣等畲族村是黨組織活動區域。有69名畲族青壯年加入黨組織活動。
1948年10月至1949年8月,八井、堡岡、漈上、廷洋坂、白港(包括白水、上土港、下土港)、福湖、梨坑等畲族村成立黨支部。前房、葛藤灣、蓮花、山壠灣、車溪、洋中、田中、曹壠、新岩頭、黃家灣、水口洋、梅樹灣、坪石、可湖、西溪、竹里等畲族村建立黨小組或黨的活動區域。八井、可湖、竹里、蛤蟆石、飛竹、官路下、大坪、車溪、福湖、莧下、旺岩、犁坪、靈峰洋、西蘭、許洋、堡岡、價洋、江灣里、塔里、芹石、劉坑、梅洋、洋加里等村成立蘇維埃政權。
為創建、保衛蘇維埃政府,許多畲族青壯年勇敢參加工農武裝隊伍,畲漢共建的武裝隊伍有閩中工農游擊第十三支隊、羅源游擊隊可門大隊、古羅林游擊大隊、羅源人民游擊隊、連羅游擊總隊、連羅邊區游擊隊、連羅寧邊區游擊隊、飛竹游擊隊、王認游擊隊,羅源地方游擊第七、第九支隊等。以畲族為主的工農武裝有福湖畲族武工隊、霍口畲族獨立隊、守善畲族游擊隊、車溪畲族赤衛隊、八井山頭游擊隊、蛤蟆石游擊隊、西蘭游擊隊、大坪游擊隊、雙元里游擊隊、可湖巡邏隊等。在打擊反動軍隊、民團、大刀會,保衛紅色政權戰斗中發揮積極作用。不同時期,還建立八井紅軍聯絡站,可湖、車溪地下交通站,價洋紅軍接頭戶等,為收集敵情,傳遞情報,掩護革命領導人過境發揮了積極作用。1938年,藍興德等十多名畲族游擊隊戰士參加新四軍北上抗日。在長期斗爭中,全縣犧牲烈士291名(在冊),其中有雷木俤、雷水法、藍妹德、藍鑾鑾、藍茂興、雷佬妹、雷住旺、藍妹俤、藍忠厚、藍木土、藍木壽、雷春金、雷木土、藍忠談、鍾位響、鍾貓雄、鍾順秋、藍天金等18名畲族青壯年在與國民黨軍隊、反動保安隊、民團、大刀會作戰中犧牲或被捕殺。他們用鮮血和生命為自己民族譜寫了最光輝的一頁,匯成了羅源人民革命史的光輝篇章。
解放前羅源畲族鄉村社會、經濟狀況
本縣畲民散居於偏僻山村。受生存條件的限制,他們歷來以農業為主,耕種貧瘠的梯田、山地,勞作辛苦,產量低,收獲少,扣除田租,所剩無幾,如遇天災人禍,不得不向地主、高利貸者借貸。當時羅源債利相當苛刻,一般年利率都在80%以上,借實物的,往往借一擔谷,一年後要還二擔以上,更加速畲民破產與貧困。1933年,全縣1 124戶畲族村民有1千多戶要向地主借貸,上一代還不完,下一代還。梯田種稻,天寒水冷一年一熟,山地種番薯,可濟半年糧,是畲民不可缺少的糧食作物。此外,畲民還根據山區特點,種些芋頭、瓜菜,既當飯又當菜;還經營一些經濟作物,如藍靛、茶葉、杉、竹和一些副業,如狩獵、採薪、製造筐篚、收釀蜂蜜、紡織麻布、飼養禽畜;有的繼承祖傳秘方、秘術為他人采葯治病。他們多以農產品交換生活必需品,能不愁吃穿的為數極少。大多畲民缺乏生產資料,生活極端貧困。為了求生存,有的還離家為地主種地,淪為佃戶,生活更慘。大多畲民都要租種本村或附近地主的田地,受苛重地租剝削,多以三七分成,扣除種子,耕牛費,所剩無幾。
❷ 羅源縣霍口畲族鄉郵政編碼是多少
【郵編】350610
【地址】福建省 福州市 羅源縣 霍口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