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崖關古長城旅遊攻略
Ⅰ 我國有多少個直轄市。
行政區劃分:
4個直轄市
中國政區圖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簡稱「京」。位於華北平原西北端。初稱薊,春秋戰國時為燕國都城,遼時為陪都,稱「燕京」、南京,金、元、明、清至民國初為都城,先後有中都、大都、北平、北京等稱號。1928年始設市。現轄十六區、二縣,為中央直轄市。全市面積一萬六千八百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人口一千七百四十三萬。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科學、教育中心和交通樞紐。北京還是馳名中外的游覽勝地,主要名勝古跡有長城、故宮、天壇、十三陵、頤和園、香山等。北京曾舉辦過1961年第26屆世乒賽、1990年第11屆亞運會和2001年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2008年8月8日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上海:簡稱「滬」或「申」。地處中國東部海岸中段、長江入海口處。古為海邊漁村,春秋為吳國地,戰國時為楚國春申君封「邑」,宋設鎮,始稱上海,1927年設市。現為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轄十八區、一縣。全市面積五千八百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人口一千八百五十八多萬。上海是中國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上海還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商業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基地。上海曾舉辦過2001年APEC會議和2005年第四十八屆世乒賽單項賽。2010年,上海舉辦世博會。
天津:簡稱「津」。位於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五大支流在此匯合流入渤海。金元時代稱「直沽」,為漕運要地,後設海津鎮,明初取「天子津渡」之意始稱天津並設衛,稱「天津衛」,清為「天津府治」,1928年始設市。現轄十五區、三縣,為中央直轄市。全市面積一萬一千多平方公里。2007年末,戶籍人口一千零九十五萬人。天津是華北最大的工業城市,油氣、海鹽資源豐富,並有一定的工業技術基礎。天津也是華北重要的商業中心和口岸城市,2006年被確立為北方經濟中心。天津的名勝古跡主要有市區的寧園、天後宮、大沽口炮台,薊縣獨樂寺,黃崖關古長城及有「京東第一山」之稱的盤山風景區。
重慶:簡稱「渝」。位於西南地區東部,長江上游。春秋戰國時為巴國地。隋唐屬「渝州」。抗日戰爭時期為國民政府陪都。1997年,以原四川省重慶、萬縣、涪陵三個地級市和黔江地區行政區域設中央直轄市重慶市。下轄十九區、十七縣、四自治縣。全市面積八萬二千三百多萬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總人口三千二百三十五多萬人。重慶是綜合性工業城市,有長江三峽、枇杷山、縉雲山等旅遊勝地。
23個省
河北省(省會石家莊)、河南省(省會鄭州)、湖北省(省會武漢)、湖南省(省會長沙)、江蘇省(省會南京)、江西省(省會南昌)、遼寧省(省會沈陽)、吉林省(省會長春)、黑龍江省(省會哈爾濱)、陝西省(省會西安)、山東省(省會濟南)、山西省(省會太原)、四川省(省會成都)、青海省(省會西寧)、安徽省(省會合肥)、海南省(省會海口)、廣東省(省會廣州)、貴州省(省會貴陽)、浙江省(省會杭州)、福建省(省會福州)、台灣省(省會台北)、甘肅省(省會蘭州)、雲南省(省會昆明)。
5個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 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
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 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
2個特別行政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
為了便於記憶,對這34個省級行政區可用一首「中國」詩來概括:
三北兩廣兩河山,
五江川貴福吉安。
四南藏蒙青甘陝,
港澳重上天台灣。
Ⅱ 中國現存的古長城遺跡哪些地方有
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東起鴨綠江,西達嘉峪關,途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9個省、市、自治區,隨著不同的地形、山勢和地貌而築,大都建在山嶺最高處,全長7300千米(14600華里)以上,號稱萬里長城。其中從鴨綠江到山海關段,由於工程比較簡單,毀壞較為嚴重。山海關到嘉峪關段,工程較為堅固,保存也較完整,兩端兩個關城東西遙遙對峙,長度為6700千米(13400華里)。
沿革 長城是由烽火台和列城等單體建築發展起來的。初建的是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是連續不斷的防禦城堡,而後用城牆把它們聯系起來,便成了長城。春秋戰國時期,北方民族諸侯爭霸,相互兼並,出現了秦、楚、齊、燕、韓 、趙、魏等幾個大國。它們彼此之間為了防禦,利用原來的大河堤防或附近的山脈,逐段構築城牆和關塞並將其聯系起來,構成長城這一古代軍事防禦工程體系。但規模較小,互不連貫。約公元前7世紀,楚國最早修築長城。其後,從公元前6~前4世紀前後,齊、燕、趙、秦、魏、韓各國也相繼修築了互防長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並滅六國,建立起第一個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為防禦匈奴侵擾,大規模修築長城。以後,西漢、東漢、北魏、北齊、北周、隋、遼、金、明各代,均大規模修築或增築長城。明代是長城修築史上最後一個朝代,其修築規模之宏大,防禦組織之完備,所用建築材料之堅固,都大大超越以前各個朝代。
戰國長城 戰國時期的長城是諸侯國家互防長城,規模較小,互不連貫。①楚國長城。楚長城築於楚懷王三十年之前,當時稱作「方城」。據史料推測,其位置當從今河南泌陽北到葉縣,經內鄉東北而達湖北竹山縣境內。地處楚國都城的西北和東北面,用於防禦鄰國的進攻。②齊國長城。齊長城是利用堤防連接山脈陸續擴建而成的,在齊國南部,西起今山東平陰縣東北,至膠州市南的大朱山東入海,結構主要有土築和石砌兩種。③中山國長城。中山長城是為了防禦西南趙、晉的侵擾修築的。築於趙成侯六年(前369)。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區。④魏國長城。魏長城有兩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長城(河西長城),二是南長城(河南長城)。河西長城是魏惠王在位時,利用西部邊境上洛水的堤防擴大而修築的,南起今陝西華縣華山北麓的相元洞。達內蒙古的固陽。魏惠王晚年,修築了保護國都大梁的南長城,經今河南原陽縣境轉向東南,向西直達新密市。⑤韓國長城。韓長城先為鄭國所築,後韓滅鄭,繼續修築使用。⑥秦國長城。秦自商鞅變法以後,在七國中政治和軍事上占據優勢,但秦北方的游牧民族東胡和樓煩,經常南下騷擾 ,因而秦在其北部邊界修起長城作為防禦。其位置,自今甘肅岷縣(臨洮)起,沿六盤山北走,止於黃河邊。⑦燕國長城。燕為防止北方東胡、林胡、樓煩等小國的侵擾和防備南方齊國的報復,修築了北長城和易水長城兩道長城。公元前290年,燕國沿燕山山脈修築了北長城。約自今河北張家口東北,渡遼河到達古襄平(今遼陽)。這是戰國時最後出現的一條長城。易水長城是對易水的堤防進行擴建而築成的,用來防齊、趙,保衛燕國下都——易水城。大致自今河北易縣的西南,達於文安之南。⑧趙國長城。趙築有南、北兩道長城 。其中南長城又稱漳滏長城,在趙國南境。主要為御魏而建 。漳、滏兩水在今河北臨漳、磁縣境內,可見這段長城在漳水北岸,臨漳、磁縣一帶。
秦始皇萬里長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 ,一方面拆除各國原有的長城,鏟除了人為的障礙;另一方面為抵禦北方匈奴的侵犯,派大將蒙恬駐守北方邊境,並把秦、燕、趙長城連為一體,建成萬里長城。長城西起今甘肅岷縣,向東到陝西綏德黃河邊,與從河套高闕西來的趙國北長城連在一起,渡黃河到山西、河北北境,再利用燕國北長城,抵達遼東。長城的修建從始皇三十年(前217)開始,約到三十七年結束。
漢代長城 漢長城的修築,除軍事上的防禦之外,西部長城還起著開發西域屯田、保護通往中亞的交通大道絲綢之路的作用。①西漢長城。漢武帝時,北方匈奴經常發兵進犯。為抵禦匈奴首先修繕秦始皇時期的長城並沿河西走廊新築長城。元狩二年(前121),開始建築河西長城,通稱「邊牆」。前後約歷時20年。西漢河西長城東自今甘肅永登,西到新疆羅布泊。在「邊牆」沿線,建築亭障和烽燧。根據《居延漢簡》記載,有「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規定。②東漢長城。光武帝劉秀為防禦匈奴侵擾,保衛國都洛陽,於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在河西長城以南地區修築了四條長城:其一位於今山西離石縣至陝西咸陽東南之間;其二位於今陝西高陵縣東至山西安邑縣之間;其三位於今山西太原至河北井陘縣之間;其四位於今河北定州市南至臨漳縣之間。
南北朝長城 ①北魏長城。北魏為防禦北部的柔然和契丹南下擾掠,修築了長城。據《魏書·明元帝紀》記載:明元帝泰常八年(423)築長城於長川之南,起自赤城(今河北赤城縣),西至五原(今內蒙古五原縣),延袤1000千米以上。又在太平真君七年(446),築「畿上塞圍」。所謂塞圍,是比長城低薄些的土牆,用以補長城之不足。它東起今山西廣靈西面上谷,直達黃河東岸,環繞於首都大同,有保衛首都之意。②東魏長城。公元549年 ,東魏東遷於鄴後,也修築了一段長城。西起今山西靜樂縣,東至今山西原平 。③北齊長城。北齊為了鞏固北方邊防和防禦西部北周,先後幾次大築長城,其規模稍次於秦長城。北齊天保三年(552)在西北境修築長城,南起今山西離石縣西北黃櫨嶺,北至山西朔州西。天保六年,皇帝下詔,征發180萬人修築長城 ,自今北京居庸關南口,西至今山西大同。天保七年,又大規模修築長城,除天保三、六年所修築的兩處長城外,又向東新築長城,至今山海關海邊止。天保八年,於長城內築重城,自今山西偏關以東老營附近起,東經雁門關、平型關,到達山西下關附近。為防禦北周,公元563年,齊武成帝修築了今山西、河北交界處沿太行山走向的南北向長城,即今阜平之間的長城。天統元年(565),對天保八年所築內長城進行修葺,並增築新城,自下關附近起,東達居庸關與外長城相接合。齊前後修築長城達1500千米,約30千米設一戍,並在險要地方設置州鎮25所,用以駐兵防守。④北周長城。為防禦北方突厥、契丹犯邊,周靜帝於公元579年,對原北齊長城進行了一次大規模修築,西自雁門,東至碣石。
隋代長城 為了防禦突厥騷擾,隋王朝7次修築長城。主要是對原有長城進行修繕,新增修築不多。唐取代隋後,國威強盛,在北方大破突厥,邊界遠在長城以外,長城已失去了作用,無需修築或增築。宋朝雖統一了中原,但北部有遼、金的對峙,所轄范圍已在原來秦、漢、北朝長城的南面,長城南北許多地方均被遼、金兩國佔領。後宋王朝勢力又退到長江以南,更談不到修築長城。遼代對長城的修築,僅清寧四年(1058)在鴨子河與混同江之間修築了一段,規模不大。
金代長城 公元1115年金王朝建立後,為防禦西北邊陲的蒙古人進攻,修築了明昌舊城和明昌新城兩道長城。明昌舊城舊稱兀術長城或金源邊堡。據《黑龍江省志》記載,呼倫縣北,根河之南,有城東端起烏蘭哈達之北,沿海拉圖山脈,北折而西,至暖水河而盡。明昌新城在明昌舊城之南 ,又稱金內長城、金壕塹、邊堡等。西起今黃河河套陝西段 ,東達今黑龍江省松花江。元代,蒙古族統治整個中國,版圖地跨歐亞,長城對他們意義不大。但為了防止漢族和其他各族人民起兵反抗,檢查過往客商,也對原來長城的許多關隘險要處加以修繕,設兵把守。
明代長城 明滅元朝以後,為防止蒙古族再次南下,200多年中從未中斷對長城的修築。大多是沿著北齊、北魏所築的舊長城進行修築。今人看到的長城,絕大部分是明弘治時期所修。明長城自居庸關以西,分南北兩道,到山西偏關附近的老營相合,被稱為內、外長城或里、外長城。里長城從居庸關西南出,經今河北進入山西至老營。外長城自居庸關西北,進入山西,沿內蒙古、山西交界往南達於偏關、河曲。長城關隘、險口很多,其中居庸關、倒馬關、紫荊關靠近當時首都北京,稱為內三關;自此往西的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稱外三關。內外三關是保衛京師的重要關口,常派重兵把守。清朝滅明以後,由於政治、軍事的發展,改變了統治策略,採取「懷柔」政策,利用宗教信仰拉攏蒙、藏各族上層王公貴族,用思想統治代替了軍事防禦,不大修築長城 。縱觀長城的歷史,自春秋以來,除漢族各王朝的統治集團修築長城外,中國其他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如北魏、北齊、北周、遼、金等朝代也都修過長城。就是蒙古民族統治的元朝也曾對一些長城的關隘、烽火台進行維修利用。長城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歷史豐碑。
Ⅲ 天津的十大名勝古跡有哪些
天津的十大名勝古跡有:海河、張學良故居、大悲禪院、鼓樓、古文化街、五大道小洋樓、海河意式風情區、薊縣風光、七裏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靜園。
海河:
座落在河北區南端,曾是天津近代史上義大利租借地的中心區,已有近百年歷史,原有街區及建築基本保持原貌,是至今中國乃至東北亞地區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義大利文化集中地。在這個區域的周圍有諸多著名的近代和現代歷史名人故居,有梁啟超飲冰室、李叔同故居、曹禺故居和袁世凱、馮國璋宅邸等。
薊縣風光:
薊縣居津京唐承四市的腹心,古稱漁陽,是天津的歷史文化古城,境內山青水秀、峰巒疊翠、名勝古跡遍布全縣。有聞名遐邇的盤山、黃崖關長城、翠屏湖、石趣園、遼代白塔、唐代獨樂寺;還有以「八仙」在此野餐小憩的神話故事命名的八仙山、號稱「天津第一高峰」的九山頂、有觀賞與科研價值的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水伴石生的大峽谷。
七裏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七裏海是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位於寧河縣西北部,是海退後形成的古瀉湖潮窪地。潮白河南北貫穿,將濕地分為東、西七裏海,總面積約為9500公頃。七裏海生物物種多樣,是許多珍稀和瀕危野生動物遷徙、棲息、繁殖的基地。水生植物涉及12群落,植物200多種,國家保護三類植物3種,主要植物為蘆葦;動物有100多種,其中國家保護一類動物11種,二類動物14種,國家重點保護鳥類達10多種。
Ⅳ 薊縣哪風景最好
薊縣旅遊風景介紹
薊縣是天津歷史文化名城,早在8000年前就有人居住,春秋時建內無終子國,隋改稱漁陽,唐置薊容州,1913年稱薊縣。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名流人才薈萃,古塔、寺廟、碑刻、古墓眾多,歷史文化悠久燦爛,對現代經濟的發展也有很大影響。
薊縣自然風光秀麗,名勝古跡眾多,已形成盤山、黃崖關長城,翠屏湖、縣城古文物、中上元古界地質剖面、九山頂、梨木台、八仙山和九龍山等一批重點旅遊景區和度假區。其中黃崖關長城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盤山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上元古界地質剖面被國務院批准設立為國家級地質公園,八仙山列為國家級原始次生林自然保護區,九龍山列為國家森林公園。縣城內還有國家重點保護的千年古剎——獨樂寺和白塔寺等文物古跡。這些景區與周邊地區旅遊資源組合在一起,具有明顯的旅遊聚集效應。
Ⅳ 天津特色景點
天津好玩的旅遊景點如下:
1、津門故里
天津古文化街位於南開區東北回角東門外,海河西答岸,系商業步行街,國家5A級景區。作為津門十景之一,天津古文化街一直堅持「中國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經營特色,以經營文化用品為主。
2、瓷房子
瓷房子位於天津市和平區,是一幢舉世無雙的建築,它的前身是歷經百年的法式老洋樓,它的今生是極盡奢華的「瓷美樓奇」,被人們稱為一座價值連城的「中國古瓷博物館」。
3、天津水上公園
天津水上公園位於天津西南部,原稱青龍潭,有北方的小西子之稱,因其有東、西、南三大湖與11個島嶼組成,所以取名水上公園,是天津市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公園。
4、海河風景線
海河風景線,始於三岔口,止於大光明橋,橫穿繁華的天津市區。它宛如一幅長長的風景畫卷,景色包含美麗的海河公園、聞名於國內外的望海樓教堂、雄偉壯觀的「老龍頭火車站」——天津站……
5、黃崖關古長城
黃崖關長城位於天津薊州區,始建於公元556年,是明代薊鎮長城的重要關隘,也是縣境內唯一的一座關城。歷史上,薊州城共有守營墩台十八座,黃崖關為其一,也是最為重要的關隘,明代名將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曾重新設計、包磚大修。
Ⅵ 求湖北或周邊一些適合學生旅遊的地方,有特點,費用不貴,3天到5天,跟當地的團
天津是中國四大中央直轄城市之一,是中國沿海開放的國際口岸城市。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天津是中國北方最大的經濟商貿中心。她景色優美、物產豐富、文化薈萃,同時具有濃厚的天津地方民風民俗,豐富生動的近代歷史遺跡,是座頗富旅遊價值的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也是座充滿現代活力的國際港口都市。
地理位置 天津市地處中國華北平原的東北部,西北背枕燕山,東南面臨渤海,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逐漸由高到低,形成了一個象簸箕形的坡地。天津市地理座標位於北緯38°34′至40°15′,東經116°42′至118°04′。海河的五大支流南運河、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均在此匯合,流經市區注入渤海。
天津自然資源豐富。除薊縣山地、丘陵是薄層粗骨土外,天津其餘地區土地都是在深厚沉積物上發育的土壤,且種類繁多。天津的水資源豐富。海河上游支流眾多,長度在10公里以上河流近300多條。天津地區湖泊星羅棋布,號稱津沽大地。
天津的生物資源也很豐富。植物資源有維管束植物1049種,分屬於149科、527屬,自然植被主要分布在薊縣山區。動物資源主要有獐、狍、狼、狐狸、黃鼬、野兔、岩松鼠、赤足鼯等,多見於薊縣山區。在廣大平原地區,比較常見的是草兔、鼠類、黃鼠狼及刺蝟。天津的鳥類有235種,分屬17個目,48個科。天津水產豐富,近海的有帶魚、小黃魚、黃姑魚、鱸魚、對蝦、海蟹、貝類等150多種;河渠、池塘養殖的淡水魚也有鯉魚、鰱魚、鯽魚、草魚等59種。
天津開放的景點有100多處,著名的有黃崖關長城,薊縣獨樂寺、盤山游覽區、海河風景線等津門十景,不同風格的歷史建築,以及80年代以來興建的天津青少年活動中心、海濱浴場、國際高爾夫俱樂部等現代化文化游樂場所和文物點12處。
70年代,天津的大賓館只有天津賓館、迎賓館、友誼賓館3家。1979年以後興建了水晶宮飯店、喜來登大酒店、凱悅飯店3個四星級飯店,以及津利華大酒店、北方賓館、勝利賓館等三星級飯店。到1996年共建有涉外賓館、飯店70家,其中星級飯店45家。計客房9000間套。
天津風味食品素享盛譽,有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等50多種小吃,還有衛青蘿卜、銀魚、紫蟹、對蝦等10多種特產。涉外餐館59家,分別設有川、魯、粵、津以及清真、宮廷、外國菜餚等20多種菜系。各旅遊飯店也都備有特色菜餚。
天津的旅遊商品如風船牌地毯、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魏記風箏以及其它傳統工藝品都深受遊客贊賞。經營旅遊商品的旅遊購物定點商店有51家。著名的有天津友誼公司、華僑商店、國際商場、楊柳青年畫社、古文化街泥人張工藝品經營部等。旅遊飯店都設有購物中心或商品銷售部,開放的旅遊點都有銷售旅遊商品的店鋪。古文化街許多具有100多年的「老字型大小」店鋪開業經營。還有全國旅遊商品定點生產骨幹企業8家。
到天津旅遊還可以欣賞天津的京劇、評劇、雜技、曲藝、音樂、歌舞等文藝節目,學習中國語言、歷史、武術、烹飪技術。天津自1982年以來舉辦了多種專項旅遊,如國際遊船旅遊、古運河旅遊、天津國際馬拉松賽前賽後旅遊、海河一日游以及月季花節等。旅遊者通過這些活動可以了解天津的民間習俗、風土人情和歷史。
天津旅遊教育和人才培訓也取得了很大進展。南開大學開設了旅遊系,天津商學院開設了餐旅企業管理系,國家旅遊局投資興辦了天津中國旅遊培訓中心、旅遊管理幹部學院,天津市還相繼開辦了2所中等旅遊專業學校等。
天津大悲院
大悲院位於天津市河北區天緯路,是天津市保存完好,規模最大的一座八方佛寺院。由西院和東院兩部分組成,西院又叫舊廟,始建於清順治年間,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擴建,由文物殿和方丈院等組成,東院又叫新廟,建於1940年,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地藏殿、配殿、耳房和迴廊組成,是寺院的主體。
殿內藏有銅制釋迦牟尼佛像,還塑有大悲菩薩、倒坐觀音、彌勒佛、天王像、羅漢像等。 位於院中央的大雄寶殿內曾珍藏著魏晉南北朝至明清各代銅、木、石刻造像數百尊,工藝和藝術水平很高。殿內還曾供奉過唐僧玄奘法師的靈骨,1956年轉贈印度那蘭陀寺。院內朱門綠瓦,佛壇高築,松柏參天,庄嚴靜穆,是全國重點佛教寺廟之一。
大悲院是因為供奉大悲觀音(又叫千手觀音)而得名,廟內原有柏木雕千手觀音像,毀於「十年動亂」之中。現在大悲院後殿里一尊高36米,寬4米的千手觀音金身像,神態庄嚴、姿容動人,是天津美術學院王家斌和其助手用了兩年的時間,於1984年精心設計、雕塑而成的。新的塑像融傳統佛教藝術與現代造型藝術於一體。在設計和雕塑過程中,吸取了河北省正定縣興隆寺、山西平遙縣雙林寺觀音像的特點,表現觀音菩薩「救苦救難」的形象,注重了面部表情的慈樣、親切、庄嚴、溫柔、美而不媚等特點。在手的塑造上,改變了清代塑像從背後展出手臂的做法,採取了從肩和腋下伸展手臂的方法,而使其符合現代美學的透視法,從身體上塑出那麼多的手,每隻手都有不同的姿勢,拿著各種不同的法器,既要有組織,又不能呆板;既要美觀,又不能雜亂無章。佛像左右兩邊手臂排成扇狀,每組成一雙手,其動態都有變化,都有聯系,彷彿是一個慢鏡頭,有動態美,又富有音樂感。
天津大沽口炮台
大沽口炮台位於天津市東南60公里塘沽區海河與渤海的交匯處,是「外接深洋,內系海口」的「海門古塞」。炮台始建於明代後期,現存炮3座,以「威、鎮、海」三字命名。大大沽炮台已成為近代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的重要遺物,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津獨樂寺
獨樂寺位於天津薊縣城西門內。始建於唐代,寺內的觀音閣和山門重建於遼統和二年,是國內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之一。
山門是獨樂寺的大門,門額上懸掛的「獨樂寺」3字大匾,相傳為明代官吏嚴嵩所題。山門內有兩尊高大的天王塑像守衛兩旁,俗稱「哼哈」二將,是遼代彩塑珍品。山門台基之上立著粗大的木柱20根,4根角柱柱頭微向內收,柱腳略出向外,這是我國古代工匠創造的「側腳」技法,作用是穩定結構,防止建築外傾。每根柱頭之上,累疊著許多形似「斗」的方木塊和樣子象長拱的曲木。這一組組木構件叫做「斗拱」。斗拱是我國古建築所獨具的特徵,它不僅美化建築,而且可以減少立柱和橫梁之間的「切力」。斗拱之上是橫梁,梁頭承托著檁子,它們通過榫鉚,有機地連接在一起,負荷建築物的全部重量,這種框架式木結構,是我國古建築稱道於世的突出成就。山門屋頂作四面坡形,古稱廡殿頂,坡面和緩微曲,檐角如翼如飛,造型別致優雅,這是我國古代建築中的又一重要特點。獨樂寺山門正脊的鴟尾,長長的尾巴翹轉向內,猶如雉鳥飛翔,十分生動,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年代最早的鴟尾實物。
走過山門,穿過千年古柏,一座雄偉的樓閣平地崛起,這就是獨樂寺的主體建築觀音閣。觀音閣高23米,是我國現存雙層樓閣建築最高的一座。它的突出特點是「斗拱」結構。上下檐的斗拱粗大雄偉,排列疏朗,起著承重作用。整個大閣的斗拱種類繁多,因位置和功能的需要不同,共採用了24種結構,和其他構件配合,組成一個優美統一的整體。獨樂寺觀音閣集我國木結構建築之大成,是國內現存年代最早的古代木結構樓閣。據文獻記載,獨樂寺自遼代重建以來,曾經受過幾十次地震,獨樂寺的山門和觀音閣卻安然無恙。觀音閣內,一尊高達16米的觀音塑像矗立中央,觀音塑像因頭頂10個小佛頭,被稱為11面觀音,是國內最大的泥塑之一。觀音的兩側侍立著兩尊菩薩,面目豐潤,姿態優美,和唐代仕女畫一脈相承,這是古代雕塑家以當時生活的人物形象施於佛圖的典型實例。觀音閣四壁,繪著五彩繽紛的壁畫,南牆大門兩側是四臂和三頭六臂的明王像,北牆後門兩側和東、西牆畫著16羅漢。這些都是古代藝術中的精華。
獨樂寺自創建以來,一直是宗教活動中心。1961年獨樂寺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獨樂寺已和白塔寺、魯班廟、鼓樓 一起成為薊縣古城內的著名旅遊景點。
天津廣東會館
廣東會館位於南開區南門里大街。廣東旅津人士(以商人為主)設立的集會、寄寓機構。由當時任天津海關道的唐紹儀(廣東中山縣人)倡建,館址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正月正式落成。建築宏大,嶺南營造風格,由門廳、正房、配房、戲樓和跨院、套房組成,佔地面積約1.5公頃,是天津市現存規模最大、裝修最精麗的清代會館建築。主體建築為戲樓,設計獨特;看台分樓上下二層:坐席分散座、茶座和包廂三種;戲台為伸出式,無木柱,觀眾可從三面觀看演出;藻井高懸在戲台正上方,重約10噸,外方內圓,圓心用變形斗拱堆砌接榫,螺旋而上,不僅造型別致,還起到音箱效應。
天幕正中鑲嵌「天官賜福」鏤空彩色木雕:天官、仙童立於祥雲之上,群猴嬉戲於松柏靈芝之間,四角浮雕口銜仙桃的蝙蝠,構圖精巧勻稱。戲台四周的華板楣子和懸空垂蓮柱,以浮雕龍鳳彩雲或圓雕獅子綉球裝飾,包廂欄板和隔扇門窗亦雕刻鳳穿牡丹、松鼠葡萄、四季花卉等圖案,刀法精細,栩栩如生。後台亦兩層,樓上為化妝室。院內四周有鋪房、住房三百數十間,其間栽花種樹,清新幽雅。辛亥革命後,該館是多次重大愛國進步活動的主要場所。建國後,四周房舍改建中學,其餘殿宇、戲樓於1986年辟為天津市戲劇博物館,成為兼有陳列展覽和演出等多種功能的文化場所。
天津霍元甲故居
南河鎮小南河村是清末愛國武術家、精武之祖霍元甲的故鄉,至今保存霍元甲故居和陵園。佔地1萬平方米,含陵墓、紀念碑、牌坊、陳列廳、演武場和故居等,已成為增進國內外精武友人來往的紐帶和弘揚民族精神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也是世界各地數萬精武門人恭仰和朝拜的聖地。
故居位於小南河村中心,東西長11.6米,南北長12米,總計佔地139.2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46平方米。故居內陳列著霍元甲務農時使用過的農具,練武用的兵器,生活用品,傢具,文房四寶以及霍元甲創辦的精武會會旗等實物和資料。霍元甲的陵墓在小南河村約400米,佔地8580米,墓基建築面積1763平方米,霍元甲的棺木於1989年產能4月29日遷葬於此。整座陵墓由神道,石獅,享殿,石牌坊,寢園組成。整體建築採用了軸線對稱布局,中軸線為神道,盾形台基上布有紅,黃,藍三個立體五星花壇,標志精武會宗旨--德,智,體全面發展。方形須彌座,拔地1.8米,四周鑲有1米高的汗白玉香案置放在墓碑之前,墓圈由毛骨石壘砌,盤石封沿,寶頂為垛斧是石工藝,總高3.5米。 南側後神道通向松林。霍元甲的棺木即葬於此,墓前樹立高1.5米,闊0.75米墨色墓碑一通,碑陽鐫刻「霍元甲」,之墓碑陽鐫刻著霍元甲生平簡歷,霍元甲陵墓四周果木林立鬱郁蔥蔥,形成一蔟綠色花環,幽靜肅穆,於灰白基調的陵墓相映令人肅然起敬。
天津吉鴻昌故居
吉鴻昌河南扶溝人,早年參加西北軍,以英勇善戰升為旅、師長。1929年任寧夏省政府主席、國民黨第十軍軍長、第二十二路軍總指揮兼第三十軍軍長。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天津繼續進行抗日活動,同年11月9日被國民黨復興社特務刺傷被捕,24日在北平陸軍監獄英勇就義。
吉氏故居在天津和平區花園路5號,是一所三層小洋樓,又名紅樓,是吉鴻昌烈士在天津進行抗日活動的住所。該樓建於1917年,磚木結構,孔機磚清水牆,舊時沙得利工程公司設計,總建築面積一千餘平方米,是吉鴻昌將軍於1930年以有餘堂名義購自德善堂。樓房首層作為接待用,卧室、客廳設在二樓,三樓為秘密印刷處。
天津覺悟社舊址
覺悟社舊址在河北區宙緯路三戒里4號。是一座由七間青磚平房組成的小宅院。「五四」運動時期,周恩來、鄧穎超、郭隆真、馬駿、劉清揚等進步青年,本著「革心」、「革新」的精神,以「自覺」、「自決」為主旨,於1919年9月16日,組織成立天津愛國學生的進步團體「覺悟社」。社址設此。院內兩間東屋,是當年周恩來與社員們學習研究新思想的地方。同時還在此編輯出版社刊《覺悟》。覺悟社在團結進步青年,傳播馬克思主義方面作出積極的努力,成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前的重要革命組織之一。1987年舊址按原貌修復,闢作天津覺悟社紀念館。鄧穎超親自題寫館名。
天津平津戰役指揮部舊址
平津戰役天津前線指揮部舊址在西青區楊柳青鎮葯王廟東大街2號。為清末民宅,青磚四合院,佔地280平方米。天津戰役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曾在此多次召開高級軍事會議,部署作戰方案,指揮作戰。1949年1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十四兵團司令員劉亞樓在這里發布天津戰役總攻令。經過29小時激戰,全殲國民黨陳長捷部13萬餘人,解放了天津。1984年舊址按原貌修復,並闢作「平津戰役天津前線指揮部舊址一陳列館」。原東北野戰軍第一兵團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副司令員肖勁光為陳列館題寫館名。
天津望海樓教堂
望海樓教堂在天津海河北岸獅子林橋旁,也稱聖母得勝堂。清同治八年(1869年)由法國天主教會建,次年因發生「天津教案」,於6月21日被群眾燒毀。1897年帝國主義分子用清政府賠款重建,1900年義和團運動中第二次被燒毀,現存的望海樓教堂,是光緒三十年(1904年)第三次重修的。建築形制未變,平面長方形,長30米,寬10米,青磚木結構,面向西南;正面有塔樓三座,呈筆架形;內部並列庭柱兩排,為三通廊式,無隔間與隔層;內窗券作尖頂拱形,窗面由五彩玻璃組成幾何圖案;地面砌瓷質花磚,裝飾華麗。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時又嚴重損壞,在1983年修復。
天津薊縣盤山旅遊風景名勝區
盤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天津市薊縣西北15公里處,又因她雄踞北京之東,故有「京東第一山」之譽。山舊名無終、徐無、四正、盤龍。相傳東漢末年,無終名士田疇不受獻帝封賞、隱居於此,因此人稱田盤山,簡稱盤山。
盤山是燕山山脈南緣的一段,東西長20公里,南北寬10公里,雄偉多姿,景色幽古,久負盛名,曾入中國15大名山之列。遠在初唐時,太宗東征凱旋途中到此游賞,就曾贊口不絕。到明清兩代,這里建起寺廟72座、寶塔13座,行宮、樓台比比皆是,景況空前。清乾隆第一次巡遊盤山時贊嘆說:「早知有盤山,何必下江南。」命人在山東部興建行宮「靜寄山莊」,此後又27次到此巡遊。但時至本世紀上半葉,由於戰亂破壞、年久失修,建築多不復存。近10餘年,這座名山得到了很好的整修和開發,再次成為令世人矚目的游覽勝地。
盤山景區面積106平方公里,有「五峰」、「八石」、「三盤」之勝,還有天成寺、萬松寺、雲罩寺、舍利塔等古代建築。五峰為掛月峰、紫蓋峰、自來峰、九華峰、舞劍峰,與山西五台山相呼應,號稱「東五台」。主峰掛月峰,海拔864米。五峰攢簇,引人入勝。
由西路登山,山勢呈上、中、下三盤之狀。三盤景緻各具特色,上盤松、中盤石、下盤水,人稱「三盤之勝」。
從蓮花嶺進山,轉過刻有「入勝」兩個巨字的大石,經過四正門徑、元寶石、迎客松,便到了下盤。下盤以秀水著稱,有水質凜冽甘美的涓涓泉、名曰滴水瀨的流瀑和被譽作「立沛甘露」的紅龍池。盤山第一大寺天成寺也建在這里,此寺始建於唐代,後經重修,現廟門匾額上的「天成寺」三字出自乾隆親手筆。寺仙正殿「江山一鑒閣」面澗背崖,雕梁畫棟,古樸雅緻。閣西有座8角13層淺黃色舍利塔,它結構精巧,風姿綽然。
繼續上行,過萬人悉,登歡喜嶺,即達中盤。中盤奇石嶙峋,或險或怪,千姿百態。「八石」中的懸空石、搖動石、天井石、將軍石等都在這里,搖動石是一塊狀似壽桃的巨石,但伸手一推它即晃動起來,令人叫絕。
登臨上盤,這里松木蒼翠,林翳蔽天,而且長勢怪異,有的似卧龍、飛鷹,有的像鳳翅、傘蓋,難怪有「上盤松」之說。攀上盤山頂峰掛月峰,真如刻在石壁上的杜甫名句,給人「一覽眾山小」的感受。峰上有座建於唐代的定光佛舍利塔,塔高12米,傳說每年除夕,塔上便有佛光閃射。
在盤山腳下的薊縣城內,有著名的千年古剎獨樂寺。據說安祿山叛唐,就是在此處誓師,他喜獨樂,故以「獨樂」二字名寺。寺內主體建築山門和觀音閣,為遼統和二年重修。觀音閣高23米,木質,集我國木結構建築之大成,是國內現存最早的木結構樓閣。閣內有一座高達16.27米的觀音菩薩像,是遼代泥塑藝術珍品,又是國內最大的觀音塑像。古老雄偉的獨樂寺與蒼翠雄奇的田盤山映成輝,使這一風景名勝區更加絢麗多彩。
天津黃崖關長城
在薊縣北部燕山叢林中,東達河北省遵化縣的馬蘭關,西接北京平谷的將軍關,全長42公里,是中國古長城的一部分,有樓台66座,即敵樓52座,烽火台14座。在經過洵河的黃崖峭壁之間,有座被稱為「薊北雄關」的黃崖關,是京東軍事險要之地。據史載,薊縣長城始建於北齊年間,以後隋、明朝曾重
修和增建。1985—1987年,重新修復了薊縣古長城的黃崖關和太平寨兩個開放點,共修復牆體3025米,樓台20座,八卦關城1座,正關樓1座,寨堡1座,為中國修復長城工程中最長的一處。
長城關城。位於薊縣最北端,下營鄉北部下營自然鎮北7公里,南下距縣城25公里。黃崖關是萬里長城在薊縣與河北省興隆縣之間的主要關口和通道,是薊縣境內唯一的一座關城。海拔高度300米,關東西兩側崖璧如削,山勢陡峭雄偉,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秦漢以來,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是著名的雄關險隘。山崖在夕陽西照時,反射出萬道金光,故名。黃崖關建於明永樂年間。
關城由正關、水關、東西稍城和墩台組成。正關即關城是黃崖關城主體,在洵河西岸,呈不規則刀把形。城牆周長890米,面積3.8萬平方米,內有子城,城內有一村,街道呈八卦形,現有268戶人家。南門上方嵌楷書「黃崖關」漢白玉額匾一方。其南有一結構片樓,匾文陽面為「薊北雄關」,陰面為「金湯鞏固」。北場面牆往東延伸即水關。水關是一座橋洞式建築,上置雉堞,下修拱形水洞,是萬里長城中唯一水關。1996年殘存關城再次遭到破壞,只剩北城牆卵石。1986年10月~1987年9月進行黃崖關第三期修復工程,並建黃崖關長城博物館,展出古代兵器、戍卒生活文物、碑刻,同期建有《百將墨跡碑林》和《百家墨跡碑林》。1992年4—7月對水關進行修復。9月,建《毛澤東詩詞墨跡碑林》。現黃崖關已辟為旅遊勝地,中外旅遊者每年有幾十萬。
在薊縣城北30公里。東起半拉缸山,西迄王冒頂山,全線總長3025米。明永樂年建黃崖口關,成化二年(1466)建太平寨,後經隆慶、萬曆年大修,建成正關、水口、東西稍城和磚墩等設施完備的防禦工程體系。關城為官衙、倉儲重地,東臨詎河,河谷間建五孔橋式水關。西側的長城邊牆,因地制宜築有磚牆、石牆以及險山牆、劈山牆等多種形式城牆。沿線敵樓、煙墩有方形、圓形、磚築、石砌諸多類型,共計20座。其中雄踞關北1公里孤峰上的鳳凰樓,磚砌圓形,底徑16.1米,高18.3米,上、下兩層,頂建磚構樓櫓鋪房,為外地罕見。因年久失修,加之「文革」中被破壞,牆垣頹圮。1984—1987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和各界人士集資修復,修築盤山公路,闢建長城博物館、長城碑林和度假村。
長城衙署、倉儲所在。東臨詎河,西倚王冒井山。隨山形地勢修建,呈不規則刀把形,從東至西由瓮城、外城和內城三部分組成。城牆東、西、南三面設通衢城門和城樓,北城牆因防禦需要不設城門,而在城台上建北極閣。內、外城地面高差4米,南、北兩端各設陣眼門一座,以通內外。城內街道不作棋盤式布局,由數十條死巷、活巷、丁頭錯位構成,稱「八卦街」。漫步其間,給人以撲朔迷離之感,極富神秘色彩。1987年修復,以乾、艮、震、巽、離、坤、兌的圖形和方位分布。城中心的「黃崖口提調公署」辟為長城博物館。乾卦區創建百將、百家墨跡碑林和毛澤東詩詞墨跡碑林。瓮城內修建竹刻名聯堂,其餘房舍闢作黃崖山莊賓館,是國內旅遊設施完備的長城風景游覽勝地。
Ⅶ 中國啥時候有這名的
古代中國指的是中原地區,及華北地區,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干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王制》有雲:"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顯,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那麼"中國"指誰呢 《公羊傳·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齊桓公救援邢,衛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到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學派的"春秋三世說"。《公羊傳·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為以外內之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東漢經學大師何休進一步發揮公羊學派的說法,將《春秋》所記242年的歷史,理想化地分為三個階段,即:"所傳聞之世","所聞之世"和"所見之世"。"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所聞之世見治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雖然那242年歷史發展事實並非如此理想化,但我們必須承認此種理念對民族關系發展規律做出了某些正確認識和預見。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志。觀夏、商、周、春秋,各邦國不斷分化,有的進入華夏集團,有的進入蠻、夷、戎、狄集團,像祀國這樣的國家,一度搖擺於夷夏之間,最後終於擺進了華夏集團,成了"諸夏"的一分子。
關於「中國」一詞的含義,大致有兩種解釋
1.中國二字有京都、京師之意。最早這么用中國一詞的便是《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經綏四國」。據說這幾句詩是規勸暴君周厲王的,讓他先從愛護京都的人民開始,然後推而廣之,安定天下。漢代研究《詩經》的學者毛萇,特意為「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作註:「中國,京師也。」《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照現在的意思,不過是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子而已。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日中國。」
2.中國一詞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然也被稱為中國。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如《史記·楚世家》載:「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當時的楚地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這里所講的中國實際上就是對黃河流域的幾個國家的統稱。
在我國古代,國家有時統一,有時分裂,中國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時代也不同,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一詞所包括的范圍也相應有所不同。「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相傳3000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
漢朝以後,雖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後建立的政權也自稱「中國」,但是並不代表它們就是中國政權。因為他們這個自稱的「中國」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國家意義上的「中國」。即使歷史上的某個政權自稱中國政權,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國政權。根據史料,日本也常常自稱「華夏」、「中華」。例如《大日本史》卷117,載奈良時代藤原廣嗣在公元740年(大唐開元二十八年)上表日主:「北狄蝦夷,西戎隼俗,狼性易亂,野心難馴。往古已來,中國有聖則後服,朝堂有變則先叛」。二戰結束,日本國王在《終戰詔書》中還把日本稱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國顯然是兩國。判斷歷史上一個政權是否是中國政權,主要看它與前一個中國政權的關系,是以國內政權更換的形式取代前一個中國政權,還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取代前一個中國政權。
中國不是一個單純的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民族與文化的概念。中國是華夏漢族建立並以華夏漢族為主體的國家。古代中國人歷來就有抵抗外侵、保衛家園的光榮傳統,一旦有外族入侵,便會英勇反抗,絕不允許外來入侵者篡奪中華正統的地位。從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到岳飛的「精忠報國」,每一次遭受外侵,古代中國人都奮起抵抗,無一不驗證了這一光榮傳統。孔子在論語中評價管仲說:「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意思是,有了管仲,華夏沒有亡於外族。什麼叫「披發左衽」? 「披發左衽」的反義詞,就是「束發右衽」,也就是華夏漢族的發型服裝,是華夏漢族和華夏漢文化的代表。可見,孔子也是把華夏漢族和華夏漢文化視為中華正統,不容外族取代中華正統。所謂的「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這里的「夷狄入中國」指的是歸化、內附中國,決不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征服中國。
滿清入關,大儒顧炎武提出了「亡國」與「亡天下」之辨。他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學者黃宗羲所言,「明亡於闖賊,乃亡國也,亡於滿清,則亡天下」。「亡天下者,衣冠易改,披發左衽矣」。這里的「亡國」是現代意義上的政權消亡,這里的「亡天下」則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的淪亡。 歷史學家顧誠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節寫道:「在漢族官紳看來,大順政權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號」,朱明王朝的掙扎圖存是宗室、皇親國戚、世襲勛臣之類「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紳士民沒有多大關系;而滿洲貴族的入主中原則是「披發左衽」(剃頭改制),「亡天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應當奮起反抗。」可見,明朝的民眾,已經把滿清入關與以前的改朝換代嚴格區分開來。以前的改朝換代,只是中國內部的政權更換,滿清入關,則被視為外侵。
辛亥革命後,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簡稱「中國」,這個稱謂才正式成為中國國號。1949年lO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簡稱「中國」。
中國簡介:
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是中華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歷史上的中國
中國是世界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傳說在公元前4600多年前便有國家體制的出現(目前最早的考古證據顯示中國最晚至公元前3700年前出現國家體制)。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原一帶的華夏部落逐步進入封建社會。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三千年之久。現今確認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在黃河流域東部。公元前2世紀左右中國已經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集權帝制國家,並擁有豐富的文化典籍。到公元1世紀左右時,中國已經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在歷史上,中國有著幾段輝煌時期,包括漢朝、隋唐、元朝和早清時期。中國在公元13世紀達到頂峰,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榮的文化及貿易中心。以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及火葯為首的眾多發明對世界的歷史與科技發展有重要貢獻,並擁有發達的農業及手工業。
從15世紀末開始,歐洲列強逐漸崛起並開始向東擴張,中國的優勢逐漸消失。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被迫淪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半殖民地。由於文化和制度上無法滿足西方列強的野蠻要求,在遭遇一連串的軍事失敗和經濟入侵後,中國被迫割讓香港、台灣等多處領土。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建立了共和體制,結束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之後中國依然飽受國內外戰火之苦。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紀元。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
佔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國,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中國歷史朝代簡表:
夏:約前2071-約前1600
商:約前1600-約前1046
周:西周:前11世紀-前771
東周:前770-前771
春秋:前770-前256
戰國:前475-前221
秦:前221-前206
漢:西漢:前206-公元23
東漢:25-220
三國:魏:220-265
蜀:221-263
吳:222-280
晉:西晉:265-316
東晉:317-420
十六國:304-439
南北朝:南朝:宋:420-479
齊:479-502
梁:502-557
陳:557-589
北朝:北魏:386-534
東魏:534-550
北齊:550-557
西魏:535-557
北周:557-581
隋:581-618
唐:618-907
五代十國:後梁:907-923
後唐:923-936
後晉:936-946
後漢:947-950
後周:951-960
十國:902-979
宋:北宋:960-1127
南宋:1127-1279
遼:907-1125
西夏:1038-1227
金:1115-1234
元:1279-1368
明:1368-1644
清:1644-1911
5000年華夏文明!
階梯新世界網路全書簡載:
公元前2698年:中國皇帝神農氏著《百草經》超過252種植物的介紹
公元前600年 :中國哲學家老子創立道家學派
公元前551年 :中國一名哲學系統的創始人孔子出生
公元前2世紀 :中國開始修建萬里長城
105年:中國發明造紙技術
606年:中國舉行首次科舉考試
868年:世界上首部印刷出版的書《金剛經》在中國出版
1000年:中國完成了火葯的發明
1259年:蒙古統治者忽必烈大汗統治中國,建立元朝,由1279-1368年。
1333年:中國乾旱,水災,瘟疫,死亡人數達500萬
1421年:北京成為中國首都
1911年:中國成為民主共和國
1921年:毛澤東與李大釗在上海成立中國共產黨
1934年:毛澤東帶領長征並抵達延安建立政府1949年:中國革命,共產黨上台執政
1966年: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
21世紀初的中國:
中國暫居為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8%-9.5%/年)
中國占據世界人口數目的第一位,土地面積占第三位
全世界10個最高的建築物有6個位於中國,包括最高的「台北101」(目的建築高度超過台北101的建築在上海仍未完工)
中國-全世界五個常任理事國的一員
中國擁有全世界士兵數目最多的軍隊
中國是全世界三個擁有可以生產太空飛船技術的其中一個
2008年奧運會將在中國舉行
中國省級行政單位:
目前,中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二十三個省、五個自治區、四個直轄市,以及兩個特別行政區。
四個直轄市分別為:
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簡稱京。位於華北平原西北端。初稱薊,春秋戰國時為燕都,遼時為陪都,稱燕京,金、元、明、清至民國初為都城,先後有中都、大都、北平、北京等稱號。1928年始設市。現轄16區、2縣,為中央直轄市。全市面積1.68萬平方公里。2002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136.3萬人。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科學、教育中心和交通樞紐。北京還是馳名中外的游覽勝地,主要名勝古跡有長城、故宮、天壇、十三陵、頤和園、香山等。
上海
上海簡稱滬。地處中國東部海岸中段、長江入海口處。古為海邊漁村,春秋為吳國地,戰國時為楚國春申君封邑,宋設鎮,始稱上海,1927年設市。現為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轄18區、1縣。全市面積5800平方公里。2002年末戶籍人口1334.7萬人。上海是中國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上海還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商業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基地。
天津
天津簡稱津。位於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五大支流在此匯合流入渤海。金元時代稱直沽,為漕運要地,後設海津鎮,明初取天子津渡之意始稱天津並設衛,清為天津府治,1928年始設市。現轄15區3縣,為中央直轄市。全市面積1.1萬多平方公里。2002年末戶籍人口919.05萬人。天津是華北最大的工業城市,油氣、海鹽資源豐富,並有一定的工業技術基礎。天津也是華北重要的商業中心和口岸城市。天津的名勝古跡主要有市區的寧園、天後宮、大沽口炮台,薊縣獨樂寺,黃崖關古長城及有「京東第一山」之稱的盤山風景區。
重慶
重慶簡稱渝。位於西南地區東部,長江上游。春秋戰國時為巴國地。隋唐屬渝州。抗日戰爭時期為國民黨政府陪都。1997年,以原四川省重慶、萬縣、涪陵3個地級市和黔江地區行政區域設中央直轄市重慶市。下轄15區、4縣級市、17縣、4自治縣。全市面積8.23萬平方公里。2002年末,全市總人口3107萬人。重慶是綜合性工業城市,有長江三峽、枇杷山、縉雲山等旅遊勝地。
同學您好,如果問題已解決,記得採納哦~~~您的採納是對我的肯定~
祝您策馬奔騰哦~
Ⅷ 祖國的大好河山資料
北京長城 八達嶺 故宮 世紀壇 秦嶺兵馬俑 南京長江大橋 江西井岡山 井岡山山下後 萬嶺不思游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山東泰山 安徽黃山 江西三清山 福建武夷山 福建白水嶺 鼓浪嶼 九華山 梁山 惠州西湖
長城
宇航員登臨月球時,可望見地球上最壯觀的人造工程就是萬里長城。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12700餘里,是我國古代最雄偉的防禦工程,被譽為古代的世界奇跡之一。現已成為中外旅遊者的必到之處。「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到長城等於沒有到中國。
資料來源:《中國旅遊之最》和《祖國之最》
萬里長城綜述
長城,是中國偉大的軍事建築,它規模浩大、工程艱巨,被譽為古代人類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跡。
長城始建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三世紀秦始皇統一中國,派遣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逐匈奴後,把原來分段修築的長城連接起來,並且繼續修建。其後歷代不斷維修擴建,到公元十七世紀中葉明代未年,前後修築了二千多年。
八達嶺
位於延慶縣,是明代長城保存得較完整的一段,其關城建於一五○五年(明弘治十八年),東窄西寬,呈梯形,有東西二門,東名居庸外鎮,西名北門鎖鑰,都是磚石結構,券洞上為平台,南北兩面各開一豁口,接連關城城牆,台上四周有磚砌垛口。這一段的城牆,依山勢修築,牆身高大堅固,下部為條石台基,上部採用大型城磚砌築,內填泥土和石塊。頂部地面鋪縵方磚,嵌縫密實。內側為宇牆,外側為垛牆,垛牆上方有垛口,下方有射洞。山勢陡峭處,砌成梯道,山脊高地、城牆轉角或險要處,則築有堡壘式城台、敵台或牆台。城牆高低寬窄不一,平均高七公尺余,有些地段高達十四公尺。牆基平均寬六公尺半,頂寬五公尺余,可容五馬並馳或十人並進。
居庸關
位於昌平縣,是長城的一個主要關益。砌旁局山聳立,翠嶂重疊,中有長達二卜公里的溪行,俗稱關溝。這里地勢險要,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居庸關的名字,是取「徙居庸徒」的意思。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把強征來的民夫士卒徙居於此。漢代沿稱,三國時代名西關,北齊時改納款關,唐代有居庸關、薊門關、軍都關等名稱。此後各代仍稱居庸關口這里山巒間花木郁茂蔥籠,仿如碧波翠浪,故有「居庸疊翠」之稱,為「燕京八景」之一。
金山嶺
在熱河灤平縣巴克什營花樓溝一帶,因修築於燕山第一峰霧靈峰與古北口卧虎嶺之間的大、小金山之上,故有此名。此段長城建於一五七○年(明隆慶四年),相傳是抗倭名將戚繼光和譚綸修建的,約長三十公里,依山勢蜿蜒曲折,高低隱現,氣勢磅礴。由於這里地勢低緩,易攻難守,城牆修築得十分厚實堅固,烽火台巍峨高大,城關要塞星羅棋布,樓台密集,共有一百五十八座之多。這些樓台形式各有不同,樓墩有方形、扁形、圓形等,樓頂有船篷、穹窿、四角和八角鑽天等形狀,此外還不多孔眼的瞭望台,以及長城沿線少見的庫房樓等。
黃崖關
長城在薊縣北三十公里的崇山峻嶺之中,始建於公元五五六年,明代名將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曾重新設計,包磚大修。這一段長城建築特點是,台牆有磚有石,敵樓有方有圓,砌壘磚有空心有實心。關城塞堡、敵台水關,應有盡有,接山跨河,布局巧妙,集雄險奇秀於一身。
山海關
坐落河北省秦皇島東北,是中國華北與東北交通必經的關隘。一三八一年(明洪武十四年),大將徐達在此修築長城,建關城設衛。關城北倚峰巒疊翠的燕山山脈,南臨波濤洶涌的渤海灣,因此得名。關城平面呈方形,周長四公里,高十四公尺,厚七公尺。有城門四座,東門最為壯觀,名鎮東,內懸「天下第一關」匾額,西門名迎恩,南門名望佯,北門名威遠,各門上都築城樓,城中心建鍾鼓樓,城外有護城河。
嘉峪關
位於甘肅省戈壁灘上嘉峪關鎮西南隅,坐落在祁連山脈文殊山與合黎山脈黑山間的峽谷地帶嘉峪塬上,是萬里長城西端的終點。建於一三七二年(明洪武五年),但是早在漢隋兩代已建有墩台,由於地勢險要,建築雄偉,自古以來稱為「天下雄關」,是扼守河西走廊的第一要隘,也是古代絲路必經之地。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黃山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稱,他兼有泰山之雄偉,華山之峻峭,衡山之煙雲,廬山之飛瀑,雁盪之怪石和峨嵋之清秀,是中國特點最多的名山。
奇松、怪石、雲海、溫泉被稱為黃山四絕。黃山松針葉短粗,頂平如削,形態奇特。黃山的奇峰怪石是大自然雕刻家留下的傑作,有的似人,有的似物,似禽,似獸,惟妙惟肖。黃山的雲海,黃山一年之中有雲霧的天氣達200多天,而且雲來霧去,變化莫測,時而是風平浪靜的一片汪洋,時面波濤洶涌,白浪排空。黃山溫泉也有特點,溫泉的水溫為攝氏42度,久旱不涸,流量穩定,水質透明,無色無嗅,其味甘美,可飲可浴。
黃山之美絕非文字所能表達,他的美只有在見到他時才能感受到。
資料來源:黃山旅遊風光網
位於黃山市北約60公里黃山,面積大約1200平方公里,山脈延綿150公里,重巒疊嶂,峰峰相連,有名可指的就有72峰(36大峰、36小峰)。黃山有崢嶸林立的石峰,以奇、險、深、幽而著稱,眾多的山岩,形態不一。黃山尤以雲海、怪石、奇峰、溫泉為其四絕。
北海位於廣西南端的北部灣畔,總面積3337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957平方公里,總人口139萬,其中市區人口50萬。北海距廣西首府南寧208公里,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與海南省和越南隔海相望。
北海銀灘公園坐落在北海銀灘中部,陸地建設面積8.8萬平方米,沙灘面積約8萬平方米,海水浴場面積約16萬平方米,可容納一萬人同時入水游泳。
在銀灘長達七八個月的誘人泳季,在藍天白雲下沐浴著燦爛的陽光,在潔白的沙灘上遊玩嬉戲,在輕柔的波浪中盡情暢游,在微腥陣陣的海風中冥想;乘海上降落傘翱翔藍天,駕驚險刺激的摩托艇乘風破浪……還有悠閑輕松的沙灘運動,愉情悅性的鳥類表演,賞心悅目的異國風情歌舞……極目天涯,海天相連,漁帆點點。在這里,您可以盡享南國海濱的浪漫與美景。
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這是大詩人李白贊美峨眉山的詩句,至今仍然膾炙人口。百里秀色峨眉,短短詩行怎能道其萬一?欲識峨眉真面目,那就請你自己去峨眉自己看看羅。
峨眉山千姿百態,東部低山,勢若錦屏;中部群峰聳峙,如筍如蓮;西部山勢巍峨,雄偉壯觀。所以人人都說峨眉一山而具五美:形態美、動態美、色彩美、聽覺美、意境美。美的事物和美的自然,帶來美的感染、美的熏陶和美的感受。
峨眉山還是中國一個佛教聖地。主要有報國寺、伏虎寺、仙峰寺、洪椿寺等古剎。報國寺建築宏偉、氣勢軒昂;萬年寺里的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伏虎寺周楠木參天,濃蔭蔽日……
諸多名山,唯有峨眉山的猴子自成一景。它們會向遊人索要食物,乞討之相令人可憐、可愛。不過你要小心,當你路過遇仙寺和九老洞時,要注意你的包,可愛的猴子們也許會向你強行索食,讓你又惱又怒又無奈。
三峽是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
三峽西起四川省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跨奉節、巫山、巴東、秭歸、宜昌五縣市,全長約二百公里。
中國第一大河——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源頭叫沱沱河,東流向四川宜賓稱金沙江,過四川,重慶,湖北宜昌,在上海接納黃埔江後直奔浩瀚的大海。它全長6300公里,為世界第三長河。
「桂林山水甲天下」這話在中國幾乎是無人不知。凡是到過桂林的人, 幾乎都認為這句話並不誇大。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游覽了桂林以後說: 「我周遊了80多個國家的100多個名城,沒有一個比得上桂林美麗,沒有 一個名城的山水比得上陽朔山水。」桂林位於廣西東部灕江兩岸。早在 南北朝時,就出現了贊美桂林山水的文字。到了唐代,贊美桂林詩文就 很多了。可見,1000多年前桂林就是一個旅遊勝地了。桂林山水美在山、 洞、水,稱為「桂林三絕」。
林山峰拔地而起,巍然矗立,形態萬千。在灕江邊上有一座象鼻 山,整座山就像一隻大象站在灕江邊伸長鼻子吸飲江水。在市中心有一 座獨秀峰,平地之中,一峰突起,氣勢雄偉。雖然高僅60米,但是它陡 峭是。孤峰如塔,遠看十分秀麗,來到跟前則感到它十分雄偉,因此又 有「南天一柱」之稱。山的西麓,有一條蜿曲上山的石磴道,共306級。 峰頂遠望,山光水色,盡收眼底。有人說,這個獨秀峰如放在別的城市 里,都會成為一大勝景,而在桂林,因為奇峰太多,它就不顯得那麼起 眼了。 在市區北面,屹立於灕江邊的疊彩山,是市內一個風景薈萃之地。 主峰明月峰海拔223米,雖然不算高,但在桂林中卻是比較峻拔的了。 它的峰上建一大亭,取名「拿雲亭」。在這里可以一賞飄帶似地縈繞群 山的灕江。疊彩山是因這座山石層層橫斷,好像一匹匹錦緞堆疊起來, 才得此名。山上林木茂盛,在綠樹掩映之下,有疊彩亭、疊彩門、仰止 堂、迎風樓、望江亭等建築。桂林奇特而美麗的山還有伏波山、月牙山、 南溪山、隱山和西山等。桂林奇異的山洞和它形狀特殊的山一樣 。在 桂林,大大小小岩洞數也數不清,幾乎是有山就有洞,其中最著名的兩 個叫七星岩和蘆笛岩。
但是,到桂林游覽,最精彩的節目卻是游灕江。因為這條從桂林城 邊悄然流過的汨汨碧水,穿行在峭拔的群山之間,人坐在緩緩行駛的船 上,兩岸的景色就像一幅幅圖畫那樣在眼前展現,只有在游灕江的過程 中,才能盡情地欣賞桂林奇特美麗的群山,真正領略桂林山水之妙。游 灕江一般是從桂林乘遊艇順水而下到陽朔,水程共83公里。船行不久, 即過象鼻山,在晨曦中看象鼻山,形象更美。遠看穿山,那山南北穿透 的岩洞,如一輪明月高掛天際。在83公里長的遊程中,兩岸除了山光水 影外,還不時有田野和農戶出現,這時,一簇簇鳳尾竹點綴其間,是很 迷人的。桂林的麻摩崖石刻很有名,留存至今的有2000餘件,石刻最集 中的地方的龍隱岩和龍隱洞。龍隱岩早就是著名的桂海碑林。
海南島
人口:1998年統計共733萬(台灣2千萬,香港700萬,澳門45萬),其中漢族--居沿海平原,約612萬人口;黎族--居山區,約114萬人口,苗族--居深山密林,約6萬人口,回族--主要居三亞羊蘭鎮,約1萬人口。
中國三大華僑之鄉之一(海南、廣東、福建):旅居海外的瓊籍華僑、外籍華人和港澳台同胞近300多萬人,分布於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省內歸僑、僑眷有100多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14%。
海南島海岸線長達1617.8千米,沿岸84個港灣可開發成港口,已開發18個。海南島四周多為優質沙灘,可開發成海濱旅遊勝地。近海水深200米以內的大陸架漁場6.65萬平方千米,水溫適中,海洋生物豐富,有魚類1000多種,藻類200多種。海中五光十色、千姿百態的熱帶珊瑚礁魚和各種珊瑚、海葵等海洋生物,是潛水旅遊的觀光美景。
海南島中部是山地、丘陵和台地,沿海是堆積平原。東北部由於沿海強風作用,沙地最寬達20-30公里,有些地方幾條沙堤並列,形成特殊的沙堤一瀉湖平原。沿海岸生長的珊瑚和紅樹林是熱帶海岸的標志,具有重要的科研意義和旅遊價值。熱帶氣候影響和構造條件的作用,使海南發育了良好的熱帶地貌。海南島西南部沿海海灘平坦,陽光充足,蒸發量大,是發展鹽業的好地方,目前已建有鶯歌海、東方和榆林等大型鹽場。
海南礦產豐富,約有90種。全國標明有工業儲量的148種礦產,海南有67種,其中43種列入全國礦產儲量。石碌鐵礦儲量佔全國富鐵礦儲量的71%,平均品位51.5%,最高達68%,為全國第一。鈦、鋯、石英、藍寶石、化肥灰岩儲量居全國之首,天然氣、油頁岩儲量居全國前列。
西沙群島的鳥糞資源豐富,尤其在東島白鰹鳥自然保護區,樹上是成千上萬的白腹鰹鳥,樹下是厚厚的鳥糞和鳥糞化石,鳥糞有機肥含量非常高,是天然磷肥的原料。
沿海平原主要種植糧食作物和糖蔗,還有熱帶水果四季飄香。海南素有"天然溫室、熱帶果園"美稱。全省熱帶作物和熱帶水果栽培面積大,種類繁多。1996年熱帶水果種植面積8.99萬公頃,收獲面積為3.66萬公頃,產量36.16萬噸。檳榔、益智、砂仁、巴戟是四大南葯,產量佔全國產量的99.9%,熱帶作物總面積42.9萬公頃,其中1997年胡椒、咖啡、腰果的種植面積分別在全國佔77%、63%和90%。海南盛產橡膠、甘蔗、椰子、咖啡、胡椒、檳榔等熱帶作物,水果有椰子、菠蘿蜜、菠蘿、荔枝、芒果、香蕉、紅毛丹、雞蛋果、人心果、水蒲桃等,更有從國外引進的上千種珍奇的熱帶植物,如榴槤、鐵力木、金雞納、香茅草等。
海南中部為山嶺地帶,是熱帶雨林、季雨林組的成原始森林區。海南的五大熱帶森林區分別是五指山林區、壩王嶺林區、尖峰嶺林區、吊羅山林區和黎母山林區。海南熱帶天然林面積廣大,據1994年的調查達58.73萬公頃,佔全省面積的17.3%,主要分布在中南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因地理條件而垂直分布,至上而下有山頂矮林、熱帶山地雨林、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熱帶針葉林、紅樹林等。熱帶天然林的主要特徵是林木高大,茂密常綠,物種繁多,樹齡差異大,林分結構復雜,常在3-5層以上,板根現象普遍,樹上附生植物豐富,木質藤本植物發達,有大樹老莖生花現象。海南熱帶生物資源最為豐富,已發現各類木本植物259科、1347屬、4200種,約佔全國的七分之一。其中630多種為海南獨有,20多種為珍稀樹木。世界熱帶顯花植物屬種最多的第一類17科中的植物,海南島全有。全島資源植物
2900多種,葯用植物佔2500多種,入葯典500多種,其中抗癌植物13種。海南素有"天然葯庫"之稱。海南的森林覆蓋率51.5%,被國務院授予"實現造林綠化規劃省"的榮譽稱號。熱帶森林不僅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也成為開展森林旅遊和生態旅遊的好去處。全省已確定各類自然保護區73處,其中國家級5處,省級19處。現有陸棲脊椎動物561種,其中兩棲動物102各,其中一類有15種,二類87種。沿海平原和中部山地之間的台地,多開辟為熱帶經濟作物區。
【 椰 島 】
海南島別稱椰島。在整個海南,處處可見到高大挺拔、四季結果的椰樹。它們在不同的時刻、不同的地點,呈現不同的韻味。 椰樹獨鍾情於海南,是海南四大熱帶作物(椰子、橡膠、胡椒、腰果)之一。我國其它熱帶地區也有椰樹,但很少結果。海南的椰子產量佔全國總量的99%以上。只有海南椰樹果實累累,並且果汁果肉特別清甜。
椰樹在海南歷史久遠,關於椰樹的傳說眾多。一種說法是:椰樹是一黎族先民首領越所變,椰子便是"越王頭";神話的傳說反映了黎族先民開發海南的獻身精神。另一傳說是一位年輕的女子海邊引頸翹望丈夫的歸帆,化為椰樹,椰樹美麗的葉羽是她頭上的草帽;美麗的傳說了海南人們美好的愛情。還有更多的傳說,使椰樹的蘊涵格外豐富。椰樹的起源,較為科學的解釋是:使椰樹原產馬來群島,在古代,不需土不需水到時間自會發芽的椰果落在海中,漂到海南,紮根寶島,終成奇觀。
椰樹渾身是寶。椰子可以加工成多種多樣的食品和飲品,成為海南打向世界的拳頭的產品。椰子汁、肉、根、殼均可入葯,椰油可製成高級化妝品。海南的椰雕工藝源遠流長,精湛奇巧,在古代被為面天貢品。
千百年中,海南人民形成了不少與椰樹有關的習俗,椰樹是海南鄉親的吉祥物。在文昌一帶,人們訂婚、結婚、生兒以及其它喜慶大事,總要栽椰樹作為紀念。海南鄉親認為,椰子吸納太陽的精華,所以晴天里上午10至12點新摘的鮮椰汁水最甘美。
在海南,椰子不僅進入人們的物質生活領域,同樣進入人們精神生活領域。有關椰子的民歌數不勝數。"鵲鳥愛穿椰子林,椰子能甜鵲鳥心。妹作椰子葉下掛,單等情哥來穿?quot;。如此純情的妹子以椰自喻,你能不捧椰痛飲嗎?椰子裝扮了海南,也塑造了海南人,形成了最具海南特色的地方文化--學者們稱之為"椰文化",並指出:椰樹是海南的象徵,椰樹的品格是海南人民的象徵,這是海南椰文化最深層的內涵。
從1992年4月起,每年海南都舉行國際椰子節。椰子,在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扮演了新的重要角色,成為"讓海南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海南"的媒介和橋梁。
Ⅸ 古長城有多少個大關口(主要、知名的)
嘉峪關、山海關、居庸關、玉門關、井陘關、娘子關、雁門關、偏頭關、平型關、古北口、喜峰口、桃林口、榆林塞、黃崖關、瓦橋關、虎山長城、鴉鶻關、牛庄城、分水關、寧遠城、陽關、平定堡城、清陽關、新安關、鎮遠關、錦州城、馬水口、 倒馬關、九門口、老龍頭、董家
古長城口、劉家口、馬蘭關、新開口、插箭嶺關、金山嶺、獨石口、張家口、馬市口、羊房堡關、水口關、紫荊關、宣化城、三屯營、三道關、大毛山關、義院口、界嶺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關、白洋峪關、青山關、鐵門關、潘家口、龍井關、洪山口、上關、 常峪口、狼窩溝口、新河口、白石口關、浮圖峪關、烏龍溝關、飛狐口、寡婦樓、司馬台、慕田峪關、沿河城、將軍關、白馬關、鹿皮關、河防口、蓮花池關、黃花城關、撞道口關、九孔樓、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雞鹿塞、高闕塞、大同城、殺虎口、威魯堡口、金鎖關、黃澤關、黃榆關、北樓口、寧武關、利民堡口 、得勝口、鎮宏堡口、平遠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樺門堡、瓦窯口堡、鎮寧堡口、鎮口堡、守口堡口、鎮邊堡、鎮川堡 、宏賜堡口、鎮羌堡口、拒牆堡口、拒門堡口、助馬堡口、破魯堡口、保安堡口、寧魯堡口、破虎堡口、殘虎堡口、馬堡口、雲石堡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敗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將軍會堡、丫角山、老營堡、紅門口、老牛灣堡、陽方口、白草關口、廣武城、北樓口、狼牙口、龍泉關、固關、鶴度嶺口、馬嶺關、支鍋嶺口、峻極關、吳旗秦長城、魏長城南起點、定邊城、高家堡、鎮北台、統萬城、韓城魏長城、黃甫川堡
其中,以嘉峪關,居庸關,山海關,虎牢關,陽關,雁門關,喜峰口較為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