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旅遊價格變化原因
⑴ 分析旅遊價格變化的原因
1)旅遊價格是旅遊者為滿足旅遊活動的需要所購買的旅遊產品的價格,是旅遊產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價格要反映價值、供需、幣值三者變化的關系,這三要素變化的方向和程度是決定價格變化的數量界限。(2)旅遊價格的構成:①從價值形式上進行分析,旅遊價格是由成本和贏利兩部分構成。成本包括物化勞動的耗費和旅遊業職工的工資部分。贏利指旅遊產品價格扣除成本後的剩餘部分,是旅遊業職工活勞動新創造價值中扣除其必要勞動耗費部分的余額,包括向政府交納的稅金、貸款利息、保險費用和旅遊產品經營者的利潤。②從購買方式上進行分析,旅遊價格由單項價格和統包價格構成。③從旅遊范圍上進行分析,旅遊價格由國際旅遊價格和國內旅遊價格構成。a)國際「旅遊包價」由往返交通費、旅遊目的地旅遊產品的價格、外國旅行社的管理費及贏利三部分組成。傳統的統包價格大有被日益興起的單項購買價或「小包價」所取代的趨勢,越來越多的旅遊者趨向於只含機票和飯店的「小包價」,使國際旅遊價格出現多種形式並存的局面。b)國內旅遊價格也分為單項價格和統包價格兩種。④從滿足旅遊者需求上進行分析,不同的旅遊者所需要的產品內容不同,價格也不相同。
⑵ 旅遊景點淡季價格比旺季價格低的原因(用經濟學的相關知識分析)
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淡季遊客較少,旅遊需求減少,供過於求,所以價格自然下降;旺季遊客較多,旅遊資源有限,供不應求,價格就會上漲。
⑶ 分析價格變化對旅遊供求均衡點的影響,同時分析均衡價格以及均衡數量的變化特點.
沒有選項啊 是均衡產量下降,價格無法確定。畫畫圖就知道了,需求曲線向和供給曲線都向左邊移動,所以產量下降。價格的變化取決於供求曲線斜率絕對值的大小。斜率絕對值相等,價格不變。供的>求的,則價格下降。反之,價格上升 。呵呵 如果還有不懂的話,我可以用數學表達式幫你證明。
⑷ 影響旅遊價格的因素是什麼
遊客拿到一份旅遊報價單,一定不要被價格所左右,一定要認真研判,為何貴貴在哪裡,別這里圖了便宜,路上不斷的掏錢,到時候就叫苦連天了,所以看到貴的報價一定要看為何貴,貴的是否有道理。經過分析後,再選擇合適的報價以及旅行社。一般正規旅行社都會根據遊客的線路給出一分詳細的報價單以及報價說明的,影響報價的因素主要存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1.門票方面:
在研究報價的時候如果發現報價比別的旅行社高,首先要看門票,因為門票是旅遊費用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要上來就說貴了貴了之類的話,因為很多旅行社報價中只含首道門票,但是在實際旅遊過程中,很多景區都增設了區間車,如果不坐區間車就根本沒有辦法完成旅遊活動,所以首道門票是不夠的,有些旅行社報價中包含了區間車費用,這樣整體報價就顯得比別人貴很多,所以遊客要有識別能力,認真研判貴在哪裡了。
2.酒店方面:
酒店的等級劃分有很多種,比如:三星和高級酒店標間(准三),四星和豪華酒店標間(准四),五星和超豪華酒店標間(准五)等區別,就算是同等星級標準的酒店也有價格差異,所以研究報價的過程中最好要說明或者規定好是何標準的酒店,同時是該標准酒店中的好的還是一般的,如果能表明酒店就更好了,但是在旅遊旺季表明酒店名稱也許有些困難,但是至少要求明確是該星級中的何檔次的酒店,這樣到了目的地就可以安穩的睡個舒服覺了。
3.用車方面:
要規定好何種車型多少個座位,新疆旅遊公里數比較大,因此不同的車型和座位數對整個行程的車價影響還是比較大的,不要感覺能坐的下就可以了,要留下一定的空座放行李或者提供更寬敞的乘坐空間。
4.用餐方面:
一定要表明是何種餐飲(便餐或者團餐),幾菜幾湯,如果能表明每頓飯的價格就更好了,這樣如果有退餐情況就不用打口水戰了,直接按照報價退就可以了。
⑸ 價格變化對旅遊行為的影響
旅遊者購買行為是指旅遊者為滿足其旅遊需要,在旅遊動機的驅使下產生的、以貨幣換取旅遊產品和服務的實際行動。在社會生活中,任何個人都必須不斷消費各種物質生活資料,以滿足生理和心理需要,因此購買行為是人類社會中最具普遍性的一種行為活動。
旅遊者購買行為的發生過程是十分復雜的。盡管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都有一些共同的需要和動機,特別是生理性需要和動機,但是,由於社會環境的影響和人體內因素的差異,不同的旅遊者會產生不同的購買行為。
旅遊者的購買行為由於受旅遊者的個性、社會因素以及環境因素的影響,表現為不同的購買行為。因此,旅遊者購買行為按照不同的標准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別,常見的分類有如下幾種:[2]
(一)按旅遊購買的決策單位分類
1.個體旅遊消費者購買行為。主要是為了滿足旅遊者個人消費需要,購買、使用旅遊產品或接受旅遊服務的購買行為。旅遊消費者購買行為又因伴隨成員數量和群體差異而分為個體和群體旅遊者購買行為兩種類別。
2.組織機構的旅遊購買行為。主要是為其成員自身消費或盈利目的而進行的購買行為。進行購買行為的組織機構一般是公司企業、政府機構、各種協會、會議機構等,此外,購買的組織機構還有旅遊中間商,它們是基於盈利目的而從事轉賣或代理銷售活動的組織機構。據此,組織機構的旅遊購買行為亦可細分為自身消費和代理轉賣兩種類別。
(二)按旅遊者購買的參與程度分類
按此標准,旅遊購買行為可以劃分為由低參與到高參與的當曰往返旅遊購買行為、短程旅遊購買行為和遠程旅遊購買行為。進行當日往返旅遊購買時,旅遊者的決策過程簡單,信息水平要求相對較低;而進行遠程旅遊購買時,出於遠程旅遊耗時長、價值高、旅遊者會投入較大精力搜集信息,決策慎重,決策過程也復雜得多。
(三)按旅遊購買者的購買能力分類
旅遊者購買能力直接影響市場容量和旅遊企業提供產品的數量與質量。以旅遊購買者的購買能力為標准,旅遊購買行為可分為:經濟型購買、標准型購買、豪華型購買。
(四)按旅遊者購買費用來源分類
1.自費旅遊指全部旅遊費用由旅遊者個人或家庭承擔。
2.公費旅遊,指全部或絕大部分旅遊費用由相關部門政府、企事業單位或社會團體承擔,公務旅遊、商務旅遊、會議旅遊均屬此列。
3.社會資助旅遊,是由社會有關方面通過各種資助或補貼的方式幫助收入過低的貧困家庭參加到旅遊活動中來,這種情況多見於西歐。
(五)按購買的時間分類
1.現實的購買行為是指已經明確的購買需求,是旅遊市場營銷人員必須滿足的購買行為。
2.潛在的購買行為,必須通過市場營銷人員引發需求、培育市場、激發消費,使潛在的購買行為變為現實的購買行為。
(六)根據旅遊者購買目標的確定程度與決策行為分類
1.全確定型。這種類型也稱例行反應行為類型,是指旅遊者在購買行為發生之前,就已有明確的購買目標和具體要求,如旅遊產品的類型、數量、價格,他們根據已經確定的目標和要求進行購買行為。這種情況下,旅遊產品大多屬於價格適中且經常購買的旅遊產品,且很少受營銷手段的干擾。
2.半確定型。這種類型也稱有限度解決問題行為類型,是指旅遊者對旅遊產品有大致的購買意向,但具體目標和具體要求需要經過對同類旅遊產品的比較選擇後才能做出購買決策的購買行為。這種情況下的旅遊者一般需要搜集各方面的信息,來降低不太熟悉的旅遊產品的購買風險。為此,旅遊營銷人員應當設計一套溝通方案,增進消費者對旅遊產品的認識和信心以堅定其購買決心。
3.不確定型。這種類型也稱廣泛問題行為類型,是指旅遊者沒有明確和確定的購買目標,購買與否都是隨意的、不確定的購買行為。一般旅遊者在選擇不太熟悉且價格較昂貴的旅遊產品時,一般會出現較大的隨機性。因此,旅遊營銷人員需要研究潛在旅遊者的心理特徵,主動熱情地為其做好宣傳服務,盡量引起他們對某一旅遊產品的興趣。
(七)根據旅遊者購買目的分類
1.觀光型。這種類型是指旅遊者以觀光游覽為目的地外出旅行而導致的購買行為。
2.娛樂消遣型。這種類型是指旅遊者以娛樂、消遣求得精神鬆弛為主要目的,離開常住地外出旅行而導致的購買行為。
3.求知型。這種類型是指旅遊者以獲得精神文化為目的,離開常住地外出參加文化旅遊活動而導致的購買行為。
4.公務型。這種類型是指旅遊者以完成公務為主要目的,在一定時間內到外地去出差,順便參加旅遊活動而導致的購買行為。
5.保健型。這種類型是指旅遊者為了增進自身的身體健康,同時又能輕松地歡度假期而離開常住地外出參加旅遊活動而導致的購買行為。此外,還有以聯系親情、友情、宗教朝聖等為目的而導致的旅遊購買行為。
(八)根據旅遊者的性格特點分類
1.習慣型。這種類型是指旅遊者憑藉以往的購買經驗和消費習慣而採取的一種反復性的購買行為。這種購買行為類型即上文中我們提到的例行反應行為類型,這類旅遊者對旅遊產品的選擇,是以熟悉與信任為基礎的,一般不大受時尚流行的影響。
2.理智型。這種類型是指旅遊者在實際購買前已通過收集旅遊產品的信息,了解市場行情,並經過慎重權衡利弊才做出最終購買決定的購買行為。這類旅遊者一般計劃性強、穩重、有主見,熟悉市場行情,樂於收集信息,經驗比較豐富,對旅遊產品的晶質、特徵、用途價格高低等都有自己的見解,主觀性強,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
3.經濟型。這種類型是指旅遊者對旅遊產品的價格十分敏感的購買行為,又稱價格型。這類旅遊者有兩種類型:一種認為高價意味著高質量,而且可以體現其經濟實力或較高的身份與地位。另一種則傾向選擇價格較為低廉的旅遊產品,他們往往善於發現別人不易覺察到的旅遊產品的價格差異,並花費較多精力了解其價格及相關信息,希望買到價廉物美的旅遊產品。
4.沖動型。這種類型是指旅遊者受現場環境的激發,以直觀感覺為主,未經事先考慮,臨時做出決定的購買行為。這類旅遊者性格一般較外向,易受宣傳廣告和旅遊產品外觀的影響,從個人興趣出發,喜歡追求新產品。
5.隨意型。這種類型是指旅遊者在購買旅遊產品時無固定偏愛,一般為順便購買或嘗試的購買行為,又稱不定型。這類旅遊者或者缺乏購買經驗,或者缺乏主見,心理尺度尚未穩定,既不苛求也不挑剔,購買行為也比較隨便。此外,旅遊購買行為還可按購買動機、購買心理、購買季節、購買方式、購買對象等因素來劃分。對於營銷人員來說,對旅遊購買行為進行分類,目的是為了分析旅遊市場,確定不同的消費對象,以擬定相應的營銷策略,設計適銷對路的旅遊產品。
在旅遊活動中,旅遊者出遊動機也許只是出於一種需要,但其他層次的需要往往同時存在,而且旅遊者也是力求更好地滿足自身的多重需要。例如:在旅遊過程中許多旅遊者往往傾向於探求不熟悉的、未曾見過的事物,並喜歡到陌生的地方去。這種需要是探求的需要,是由好奇心及探求心理引發心理緊張而產生的,但並不排斥旅遊者在旅遊中對安全的要求。因此,旅遊企業在產品和服務設計中,必須兼顧旅遊消費者的多種需要。
為緩解或消除人們生理上的單一性和復雜性產生的心理緊張,也是旅遊需要的重要心理來源。單一性要求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尋求熟悉的事物,住自己習慣的酒店,購買符合自己飲食習慣的食品等。復雜性則要求旅遊者在他從未去過的地方游覽,享受風味食品及異國風情。長時間的單一性和復雜性都會導致同一結果,即產生過分單調的刺激,會給人的生理和心理帶來壓力,從而使人產生緊張感。這樣,人們被迫尋找多樣性的需要就成為其旅遊購買的主要原因。
⑹ 結合材料,運用"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的知識,分析旅遊為什麼會成為人們假期
①影響消費水平的根本因素是經濟發展水平,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旅遊消費。
②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隨著人們當前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旅遊正成為人們假期休閑的一種時尚選擇。
③居民消費水平受未來預期收入影響。我國社保制度的健全與完善使人們對未來收入持樂觀預期,推動了旅遊的發展。
④社會總體消費水平的高低與人們收入差距有密切關系。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縮小了人們的收入差距,有利於人們增加旅遊消費。
⑺ 從經濟生活角度分析旅遊業上述發展變化的原因
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享受的方面要求也高了起來,而旅遊無疑是放鬆精神增長知識的最好途徑與消遣,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旅遊,從而促使了旅遊行業的興盛.
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已成為全球經濟中發展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旅遊業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產業地位、經濟作用逐步增強,旅遊業對城市經濟的拉動性、社會就業的帶動力、以及對文化與環境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旅遊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之一。
因素:
(1)居民旅遊觀念的變化
(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
(三)居民可支配時間增多
⑻ 近十年中國旅遊業起伏變化趨勢及原因
近年來,中國的旅遊業變化的原因是我們的各個經典都做得非常好,所以說你有一頁非常有前景
⑼ 從購買方式上分析旅遊價格由什麼構成
旅遊價格體系是指能反映旅遊經濟運行狀況的,由一系列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旅遊產品價格所形成的有機整體。
1.根據旅遊消費者對不同旅遊產品需求構成形成的旅遊價格體系
根據旅遊消費者在旅行活動中對不同旅遊產品的需求構成把旅遊產品價格劃分為基本旅遊產品價格和非基本旅遊產品價格。
2.接管理體制而形成的旅遊價格體系
根據旅遊者身份,我國把旅遊價格區分為國內旅遊價格和國際旅遊價格,並按不同形式進行雙軌制管理。國內旅遊價格是面向國內旅遊消費者。由於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生活水平比較低,對國內旅遊者只能制定與我國國情適應的價格。我國的國際旅遊價格面向境外旅遊消費者,但根據接待對象不同又可區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面向外國旅遊消費為主的中國國際旅行社價格:第二類是面向外籍華人、華僑和港澳台同胞為主的中國旅行社價格;第三類是以面向海外青年和學生為主的中國旅行社價格。
3.按購買方式劃分的旅遊價格體系
根據旅遊消費者購買方式,旅遊價格可以劃分為旅遊包價、散客小包價和單項旅遊產品購買價格。旅遊包價根據旅遊消費者不同目的又分為:旅遊價,公務價、會議價和經濟價。旅遊價是為專程參觀游覽的旅遊消費者制定的價格,按旅遊季節又可分為旺季價、平季價和淡季價:公務價是為出差辦事的旅遊消費者制定的價格;會議價是為參加會議的旅遊消費者制定的價格:經濟價則是為一些收入比較低的旅遊消費者制定的優惠價。
⑽ 分析商品價格變化的原因
在目前的經濟學中,主流學說對價格波動的解釋是供需理論。供需理論講的是如果商品的供大於求價格就會下降,供小於求價格就會上漲,代表人物馬歇爾等人,這一點大家都很容易明白,也很容易理解;
其次是價值決定理論,也就是勞動價值論,商品價格(價值)決定於生產商品的代價(如生產成本、勞動、社會必要勞動等),當生產該商品的成本提高了,該商品的價格(價值)就會上漲,當生產該商品的成本下降了,該商品的價格(價值)就會下跌,代表人物馬格努斯、馬克思等人,該理論也很容易理解;
再者就是邊際效用理論。邊際效用理論講的是商品的價格取決於商品的邊際效用,當邊際效用增加時,商品的邊際效用增加,商品的價格就會上漲;當商品的邊際效用減少,商品的價格就會下跌,這個稍微復雜,但學過微觀的還是沒問題的;
當然,還有一些比較難以理解的學派,比如斯拉法價格學派。斯拉法認為,商品價格是由生產投入-產出關系和勞資分配關系決定的。
以上理論都是正確的,且都能夠在我們的商品交易中運用(尤其是前三個理論)。
所以我們在分析商品的時候,往往一開始都是從供需的角度去切入,如果中長期供大於求,定義為商品價格下跌周期;如果中長期供小於求,定義為商品價格上漲周期。
但是在一些特殊情況,我們會考慮商品的生產成本;如果商品高價格傷害了下游產業,產業內有價無市,導致下游企業生產一件虧損一件,我們往往會把這個價格區間定義為價格頂部;但是如果商品價格過低導致了上游企業主動削減產能甚至陷入虧損,那我們也會把這個價格區間定義為價格底部。
所以關於價格波動的原因,我是這樣看待的:
商品價格的運動規律存在著兩個作用力:價格動能、價格勢能。
價格動能主導價格的運動的軌跡,是商品價格運行的驅動;價格勢能主導價格的運動的頂底,是商品價格的估值。
價格的動能和勢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當一個商品價格太低或者太高,往往是勢能主導(也就是估值主導)。只要估值一出現問題(太低或者太高),勢能的作用就凸顯,讓價格發生變化。
當一個商品在上漲或者下跌的過程中,往往就變成了動能主導,價格的動能本質是價格尋找驅動。在上漲或者下跌的過程中,價格驅動往往就是供需、庫存、開工、利潤率等。只要這類要素中某一個主導了這個商品,價格就會能夠圍繞這個驅動一直運行下去。
直到價格動能的故事無法繼續下去了,也就是商品要麼是絕對的高位要麼是絕對的低位,那麼商品的價格勢能就起來了。首先是震盪、橫盤,然後勢能轉化為動能,要麼一飛沖天,要麼瀑布傾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