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陶旅遊路線
⑴ 宜興紫砂陶的藝術特色
紫砂陶製作技藝舉世無雙,它以特產於宜興的一種具有特殊團粒結構和雙重氣孔結構的紫砂泥料(具體有紫泥、朱泥、本山綠泥等多種)為原料,採用百種以上的自製工具,經過打泥片、拍打身筒(圓器)、鑲接身筒(方器)或鑲接與雕塑結合(花器)、表面修光、陶刻裝飾等步驟最終完成陶製品。
宜興紫砂陶品類眾多,有壺、杯、碟、瓶、盆、文具雅玩、人物雕塑等等。其中的茶具為代表之作。宜興紫砂壺,不僅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而且有無可比擬的獨特優點:因表裡不施釉具有良好的透氣性能,所烹之茗,醇芳雋永,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越宿不易餿;泡茶沏以開水時,冬不易冷,夏不炙手;賞用日久,越安放細潤,光潔古雅,有世間茶具稱為首的贊譽。藝術性與實用性的兼具,文化內涵與藝術表達形式的提高,使宜興紫砂越出國境,飲譽世界。早在1962和1930年宜興紫砂就分別在美國費城和比利時世界博覽會獲得金、銀質獎,而今,宜興紫砂世界更是人才濟濟,名家迭出,成績卓著。
紫砂茶具以紫砂茶壺最為著名。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用紫砂壺泡茶,不失茶的原味。因為紫砂陶壺氣孔較大,吸水率高,具有良好的透氣性,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從而推遲茶葉變質發餿的時間。
宜興紫砂陶土的品種繁多,因此我們所見的紫砂茶具的顏色也五彩繽紛。天然紫砂泥質有紅泥,或稱硃砂泥、紫泥、本山綠泥(呈米黃色)、天青泥(堪稱泥中黃金,出礦時呈綠顏色,十分難得)和調砂泥。紫砂泥的材質特點,歸結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可塑性好;乾燥收縮率小;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單獨成陶;成品陶中有雙重氣孔結構;紫砂泥土成型後不需要施釉。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成品以茗壺為代表,其制器物件有光器(又分圓器和方器)、筋紋器和花器等不同的造型流派。紫砂器內外一般均不施釉,以純天然質地和肌理為美。紫砂茗壺的造型千姿百態,有朴實的實用造型,也有奇巧的怪異造型,但總括起來分為以下幾類:幾何型、自然型(花素器)、筋紋器及水平壺和茶器等,在紫砂茗壺的發展不同歷史時期中,幾類造型的壺都有製造,但每個時期的主流卻有所偏重不同的造型,藝術風尚及發展趨勢。 宜興紫砂陶的燒制方法隨著時代的發展早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燒制紫砂陶器的窯爐在早期大多是龍窯。因為它的形狀像一條龍卧在山坡上。在龍窯上每隔一段距離就開一個能往裡放燃料的小洞,燒窯用的燃料都是松柴。
普遍採用的是倒焰窯和隧道窯。以煤柴油、汽油和液化氣為燃料。燒制紫砂陶器所需要的溫度在攝氏一千度以上,就是所謂千度成陶,溫度高一點,燒出的陶器顏色就深一點,溫度低一點,陶器的顏色就淺一點。只有靠較好的技術才能燒制出上等的紫砂陶器來。以前的龍窯是憑經驗看。它的成品率低。科學發展了,用電爐,用煤氣,它有控溫的設備,它的溫度掌握相差四五度吧。除了泥巴的問題之外,還有你做的之外,燒沒問題。所以現代科學對燒的茶壺相對來說,比以前要好,溫度掌握得均勻。你要什麼溫度,就有什麼溫度。 宜興紫砂陶的藝術價值除了自身的色彩之外,還在於它的裝飾藝術。宜興紫砂始於北宋,盛於明清。明清時候文人畫的興起以後,帶動了中國紫砂的文化內涵。那個時候任伯年,吳昌碩,還有陳曼生,大家都知道的曼生壺。民間有這么一個說法,壺在字貴,字以壺傳意思就是說一把好的壺,通過雕刻裝飾以後,身價百倍。
紫砂陶的裝飾方法多種多樣。除了最常使用的陶刻之外,還有捏塑、彩繪、鑲嵌、貼花、調砂、泥繪、印板等等。比如鑲嵌就有色泥鑲嵌、瓷珠、釉珠鑲嵌、螺鈿、玉石鑲嵌、金銀絲鑲嵌等等。泥繪是用紫砂泥漿堆繪於壺坯上,有仙鶴、魚以及人物等多種形狀。印板是把所需要的裝飾圖案刻在以木、石、陶等為材質的一塊平板上,把泥片放在上面拍打,這樣所需要的裝飾圖案的就印在泥片上,然後再用泥片製作壺坯。在紫砂陶的裝飾上無論採用那種方法,都應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裝飾就是為了使我們的原來的造型,原來的器皿更美觀,所以說這個裝飾就要在美術上,藝術上要下一點工夫,你搞得不好的話,就不是美化而是醜化。有水平的人畫龍點睛,一點哪,這個味道就出來了。像這一把壺,你就把竹葉搞得好多。就感覺亂了。三言兩筆的看起來很精巧。
⑵ 宜興紫砂陶的發展歷程
宜興紫砂陶是集陶瓷工藝和器皿造型、雕塑、繪畫、書法、文學、金石藝術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它始於北宋,盛於明清,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自宋代延至明正德(約十世紀至十六世紀),為紫砂陶初創時期
1976年,宜興羊角山古窯遺址出土了大量紫砂陶殘器。經南京大學歷史系和南京博物院鑒定,這座紫砂古窯址的年代為北宋。1966年南京出土的吳經墓(明嘉靖12年墓葬)紫砂提梁壺一件,其紫砂造型,製作技法與羊角山宋窯殘器的拼復件對比,完全一脈相承。宋代詩人歐陽修、梅堯臣等的詩作中,也都有關於紫砂茶具的詩句,明正德年間,見諸文獻的記載的傑出陶工有金沙寺僧和供春。 明嘉靖至萬曆年間,是宜興紫砂的成熟時期
先有董翰,趙梁,元暢,時鵬四大家,繼有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家。其中以時大彬最負盛名。其制壺技法一改早期的製法,完全改用槌片、圍圈、打身筒的成型法和泥片鑲接成型法,是紫砂技藝上的一個飛躍。 明末至清代,為紫砂工藝的繁榮時期
明末至清雍乾年(十七世紀晚期至十八世紀初期),紫砂工藝向裝飾紋樣,花樣圖案造型發展。明末項聖思所作桃杯(現存南京博物院),製作技巧精細,形象完善,結構纖密,可謂砂器瑰寶。這一階段最突出的代表為康熙晚期的陳鳴遠,作品以技巧和創意見稱。十九世紀早期紫砂風格有很大轉變,關鍵人物是仕子學者陳鴻壽(號曼生),他對紫砂陶藝的貢獻,是第一次把篆刻作為一種裝飾手段施於壺上。清道光,咸豐年間,傑出的紫砂名手邵大亨,作品選泥精練,造型深邃,技藝高超,開一代纖巧糜繁之風,贏得盛譽。 近代和現代,宜興紫砂到達鼎盛時期
從泥料質地到工藝流程,從紫砂科研到流派創新都有新的發展,名手有黃玉麟、裴石民、朱可心、顧景舟、蔣蓉、汪寅仙等。其中顧景舟的作品線條流暢溫順,氣勢渾厚磅礴,勘稱壺藝泰斗。歷代紫砂名人,利用宜興得天獨厚的紫砂陶土,用靈巧的雙手和聰明才智,賦之予藝術和靈感,創作出富有民族、文化特色和藝術生命的紫砂陶藝珍品。著名書畫藝術家劉海粟、李可染、唐雲、程十發、韓美林等也都為紫砂作品自撰銘文,題詩作畫,並自創新款,使紫砂的藝術境界和文化層次有了新的升華。
⑶ 宜興紫砂陶藝的藝術特色
紫砂壺的泥原料,為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俗稱「富貴士」。紫砂壺燒制的原料為泥土
,紫砂壺泥分為三種:紫泥、綠泥和紅泥。可以燒制紫砂壺的泥一般深藏於岩石層下且分布於甲泥的泥層之間,泥層厚度從幾十厘米至一米不等。根據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有關岩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黃泥屬高嶺—石英—雲母類型,含鐵量很高,最高含鐵量達8.83%。紫砂壺在高氧高溫狀況下燒制而成,一般採用平焰火接觸,燒制溫度在1100-1200°C之間。紫砂壺成品的吸水率大於2%。 因其產自江蘇宜興,故稱宜興紫砂。 得天獨厚的寶貴資源——宜興紫砂泥是如何被發現的呢?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宜興丁山位於太湖之濱,是一個普通而美麗的小鎮。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鎮里的村民早出晚歸,耕田做農活,閑暇時便用陶土製作日常需用的碗、罐。就這樣,他們過著無憂無慮而又簡單平凡的生活。有一天,一個奇怪的僧人出現在他們的鎮上。他邊走邊大聲叫喚:「富有的皇家土,富有的皇家土」,村民們都很好奇地看著這個奇怪的僧人。僧人發現了村民眼中的疑惑,便又說「不是皇家,就不能富有嗎?」,人們就更加疑惑了,直直地看著他走來走去。奇怪的僧人提高了嗓門,快步走了起來,就好像周圍沒有人一樣。有一些有見識的長者,覺得他奇怪就跟著一起走,走著走著到了黃龍山和青龍山。突然間,僧人消失了。長者四處尋找,看到好幾處新開口的洞穴,洞穴中有各種顏色的陶土。長者搬了一些彩色的陶土回家,敲打鑄燒,神奇般的燒出了和以前不同顏色的陶器。一傳十,十傳百。就這樣,紫砂陶藝慢慢形成了。事實上,宜興紫砂泥是段泥又稱本山綠泥(燒成後呈淡黃色)、紅泥、黑泥、墨綠泥和紫泥,還有夾在石層中間的黃色泥土稱石黃又稱硃砂泥(燒成後呈紅色)的總稱。紫砂陶土的顏色確實是五彩的,故又稱為「五色土」。
紫砂泥就分布在宜興的丁蜀地區。黃龍山和青龍山泥礦中的紫砂泥為上品。
紫砂陶土的成因,屬內陸湖泊及濱海湖沼相沉積礦床,通過外力沉積成礦,深埋於山腹之中。紫泥是甲泥中的一個夾層,綠泥是紫泥夾層中的夾層,故有「泥中泥」之稱。硃砂泥是夾在石層中間的一種黃色泥,故又稱石黃泥、岩中泥。
宜興紫砂泥的礦物組成,屬於含富鐵的粘土-石英-雲母類型,其具備了宜興紫砂泥嚴格的工藝要求。一般開采出來的泥料需要經過洗泥、風化、粉碎,加水潤適陳腐,然後踏煉備用。現在有了現代化的真空煉泥機又大大提高了煉泥的生產效率。硃砂泥的細膩柔滑猶如少女的肌膚,調砂泥表面沙子粒子若隱若現觀似梨皮。這種獨特的泥質是任何一種陶土都無法比擬和代替的,給紫砂壺注入了靈性! 歸結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 1. 可塑性好。以紫泥為例,它的液限為33.4%,塑限15.9%,指數為 17.5,屬高可塑性,可任意加工成大小各異的不同造型。製作時粘合力強,但又不粘工具不粘手。如嘴、把均可單獨製成,再粘到壺體上後可以加泥雕琢加工施藝;方型器皿的泥片接成型可用脂泥(多加水分即可)粘接,再進行加工。這樣大的工藝容量,就為陶藝家充分表達自己的創作意圖,施展工藝技巧,提供了物質保證。 2. 乾燥收縮率小。紫砂陶從泥坯成型到燒成收縮約8%左右,燒成溫度范圍較寬,變形率小,生坯強度大,因此茶壺的口蓋能做到嚴絲合縫,造型輪廓線條規矩嚴而不致扭曲。把手可以比瓷壺的粗,不怕壺口面失圓,這樣與嘴比例合度,另外可以做敞口的器皿及口面與壺身同樣大的大口麵茶壺。 3. 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單獨成陶。成品陶中有雙重氣孔結構,一為閉口氣孔,是團聚體內部的氣孔;一為開口氣孔,是包裹在團聚體周圍的氣孔群。這就使紫砂陶具有良好的透氣性。氣孔微細密度高具有較強的吸附力,而施釉的陶瓷茶壺這種功能就比較欠缺。同時茶壺本身是精密合理的造型,壺口壺蓋配合嚴密,位移公差小於 0.5mm,減少了混有黃麴黴菌等黴菌的空氣流入壺內的渠道。因而,就能較長時間地保持茶葉的色香味,相對地推遲了茶葉變質發餿的時間。其冷熱急變性能也好,即便開水沖泡後再急入冷水中也不炸不裂。 4. 紫砂泥土成型後不需要施釉,它平整光滑的外形,用的時間越久,把摩的時間越長,他就會發黯然之光。這也是其他質地的陶土無法比擬的。 正因為紫砂陶有如此優良的性能,加上巧奪天工的製作技藝,符合科學的生產技藝,多彩多姿的器物造型,以及它的實用功能,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名陶。
⑷ 宜興紫砂陶藝的著名紫砂壺集萃
紫砂壺是我國人民喜愛的茶具,它不僅具有造型別致,古樸典雅的藝術特色,還具有良好的保味功能,用來泡茶香味特別醇郁,因此,寸柄之壺,盈握之杯,往往被人視若珍寶,多少年來成了海內外人們青睞的收藏品。
江蘇宜興紫砂,始於宋而盛於明清,其所以逐漸從茶具概念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藝術品種,最主要的一點是製作原料與眾不同。它採用深藏於宜興山腹地層中薄薄的一層紫砂泥,號稱泥中泥,其質地優異:一是含砂低,可塑性強,二是砂土中含有較多有益人體的微量元素,燒後呈雙重氣孔特殊分子結構,透氣而不滲水,故沏茶不失原味,使用日久越發光潤古雅,難怪古人將紫砂土喻為「珠玉」,留下「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宜興之古稱)溪興一丸土」的贊語,宋代歐陽修也有詩詠道:「喜共紫甌吟且酌,羨君瀟灑有餘清」。宋代詩人蘇軾居住宜興時,愛好一種提梁式砂壺,即為「東坡壺」。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出現兩位造壺大師————供春和他的徒弟時大彬,供春製品被稱為「供春壺」,造型新穎、質地薄而堅實,有「供春之壺,勝如金玉」之譽。時大彬多作小壺,點綴在精舍茶幾案上,更加符合飲茶品敬的美學趣味,「千奇百狀信手出,宮中艷說大彬壺」,即是說他。明清文人的介入創作,使紫砂壺集書畫、詩文、篆刻、雕塑諸藝術於一體,成為完整的藝術品。
選擇紫砂壺,一般要從年代、泥質、藝術方面考慮。年代,是指老壺與新壺的區分,一般地說,老壺歷經數十年乃至百年,具有很高研究、收藏價值,同時存世日久,表面形成分布自然的「色漿」抹不去,便於玩賞,因此,在同樣情況下,老壺的價值自然高於新壺。如今,隨著紫砂壺在國際市場上日益風靡,老壺「一壺千金」並不鮮見。砂壺的泥質分硃砂、綠泥、紫泥等多種,硃砂質地最好,所造出的壺,壺蓋輕敲壺把,能發出清脆鏗鏘的金屬碰撞聲,聲音越脆,泥質越純。藝術,是指工藝水平,這是壺的高下主要標准,作為藝術品的砂壺,其價值就不是簡單的原料加工時了,還應包括作者藝術技巧和名望,這和書畫作品情況相似。大梵谷手制的壺,形體悅目,輪廓周正,線條流暢,比例恰當。其做工精緻細巧,據說許多名家每三個月只能造出約10把壺,因而壺面光潔,壺口、壺把、壺嘴在同一水平上,壺流、壺把成一直線,壺口、壺嘴、壺蓋、圈足都寬窄一致。壺蓋緊密,對壺吹氣,壺蓋能輕輕跳動,壺體不見瑕疵,壺嘴斷水功能好,達到這種工藝水準的稱得上壺中上品。 窯溫:約1150度, 收縮比約11%
適合沖泡: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普洱茶各種系列。
紅泥在早期是最常用之泥料,為江蘇宜興黃龍山紅泥原礦提練而成;當時因礦脈里鐵質成份較高、所生產的茶壺會產生火疵、小熔點,日久使用,漸露鋒,深獲早期壺識者養壺者的深愛、贊賞。新壺初用,茶湯略現砂氣,經使用,壺身展現出朱紅,泡茶數日則如朱泥。 窯溫:約1040度,收縮比約45-55%
適合沖泡: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鐵觀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普洱茶各種系列
小紅泥由宜興市洑東鄉東面的礦區所開採的嫩泥,因含大量的氧化鐵,經過窯燒會變成朱紅色(又稱小紅泥),泥質細膩密度高,跟一般紅泥含礦量不同,此種泥料非常稀有,泡茶好喝,評價特好。
礦區:江蘇宜興丁山黃龍山脈4號井
窯溫:約1150-1200度C / 收縮比約13%
適合沖泡: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鐵觀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普洱茶各種系列
細黑星,此泥料在早期做壺使用較多,淺棕色含細黑色顆粒,色澤溫潤,礦中極品。泥性黏性佳,含石英、雲母、赤鐵礦的含量特別多,所生產的茶壺會產生非常密集的小熔點,器身明顯成雙氣孔結構,空氣對流順暢氣孔對流較好。黃龍山脈紫砂中挑選提煉出來的特殊紫砂泥礦,泥色淺棕色,此種泥料非常難得稀有,泡茶好喝,評價特好。
⑸ 宜興紫砂陶的製作過程
一:預備 (包括預備工具、泥料、造型預備)
1:紫砂壺泥料預備,首先是從礦中挖泥,從礦層開挖出來的紫泥,俗稱生泥,泥似塊狀岩石;生泥出來後需天然分化,然後破碎、碾細,並用60目篩子篩選;再手工或機械練泥。手工練泥很辛勞,後來改用雷蒙機,但用機器輕易損傷泥料。
2:工具預備,工具本身也在不斷地創造,以下所列的只是長期發展下來大家都用的工具中的一部門。善用工具是做好茶壺的一個先決前提。要包括泥凳(工作台),搭子(打泥條等),拍子(打身筒等)、尖刀、矩車(做圓形泥片)、線梗(光滑各種裝飾線條的工具)、明針(即牛角片,光滑表面)等。
3:造型預備,做茶壺前一定要想好要做的茶壺是什麼樣的,就象畫一幅畫,一定要先想好,可以畫一些草圖、作一些計算。另一種成型的方法是用印模,假如採用這種方法,需要在設計後做出模具,用印模的方法是可以大量出產統一個設計。
二:製作
紫砂器成型的主要方法是手工捏作、印模。兩者都是先做好各個部件,再把各個部件粘在一起,再進行表面精加工,特別是介面部門的加工。就手工捏作,對圓形的茶壺其壺身用「拍身筒」的方法,對方形(包括四方、六方等)的茶壺其壺身用「鑲身筒」的方法。基本過程包括:1.把泥塊打成厚薄平均的泥片,俗稱打泥條、打泥片等2.做壺身,此處就分為「拍身筒」和「鑲身筒」兩法,還有模型法等3.做壺手把、壺嘴、壺蓋等4.精加工5.有些還要加一些裝飾,如貼花、繪畫、刻字等
三:燒制
做好的茶壺首先要陰干,去除掉壺胚內的水分,否則燒制時候容易燒炸裂,陰干大概要兩三天左右。器坯陰 干後裝匣缽進窯燒制。用地道窯進行燒制,古代一直用龍窯燒制,解放後開始用倒焰窯。
四:後續工序
紫砂器燒成後還需整口,有的還要拋光包銅、金銀絲鑲嵌等工序。
⑹ 宜興紫砂陶藝的紫砂陶器分類
紫砂陶的主要品種有各式茶具、酒具、餐具、文具、花盆、雕刻和陳飾工藝品。單茶壺又可分為光貨、方貨、筋瓢貨、花貨等四大類:
光貨,就是各種大小的高低不同的圓球形、圓柱形、圓椎形的器皿,以深厚、飽滿、朴實為特點,通過製作加工達到朴實、健壯、珠圓玉潤或敦龐周正,即是光貨的精神;
方貨,有四方、八方、六方、長方、側角、抽角等形,它的特點就是要端正規矩、簡潔挺括、嚴謹工整,技法處理乾脆利落,力度透澈;
筋瓢貨,就是以各種花的變形,如菊花、葵花、梅花、菱花、海棠花等,進行圖案變形,它的線條有凹凸形成曲線形;筋紋的器皿具有整齊感、節奏感和生動感;
花貨,大多取材於自然,來自生活,如松、竹、梅、樹藤、瓜果等,經取捨提煉,誇張變化,使它別具生趣,在壺體上堆雕捏塑各種花枝、葉果等,形象要生動,布置要合理、得體,富有詩情畫意,生活氣息濃郁,使源於生活的東西,高於生活,象徵性的作品追求完美逼真。
紫砂器中,除了紫砂壺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外,而紫砂花盆以其使用和觀賞價值也被藏家所青睞。紫砂陶花盆用紫砂泥制仿而成,它有高矮大小之分,方圓曲直之別,形態各異,變化萬千。盆圍大至七尺,小至半寸。高盆可植懸崖式的花木,淺盆用來布置水石,樹樁盆景,相得益彰。始於宋代,盛於明清、元朝,紫砂陶器的燒制工藝逐漸成熟已開始在器物上題詞雕刻。明代中期,宜興紫砂陶茶具極為盛行。清代時,開創了採用篆刻、書法和繪畫裝飾的 新風格。宜興紫砂陶花盆特有的紅褐色彩給人一種莊重、古雅、質朴之感。它把裝飾和雕刻緊密地結合起來,以金石篆刻的手法,把詩詞、 山水、花鳥、字畫雕刻在盆上,古色古香。陳設客廳、居室、更顯得文雅古樸。 造型優美,古雅大方,透氣和吸水性能好。
紫砂花盆的優點:紫砂花盆有著理想的吸濕排水性能,因為紫砂盆表裡不施釉,少結強度堅韌,有輕微的吸水率,因此具備了緩慢的排水性,宜於花木生長,盆花相配,詩趣怡然,兼具實用性和觀賞性。
⑺ 要買,宜興的紫砂壺應該去哪裡買
很多外地壺友遊客來宜興丁蜀鎮遊玩,搞不清宜興紫砂壺市場在哪裡,陳壺將最新的宜興紫砂壺市場地址整理,供大家參考,也歡迎朋友們補充。
●宜興紫砂工藝廠(也叫紫砂一廠,中高檔紫砂壺,價格不菲)
●丁山龍溪陶瓷市場(門店式散戶經營,低檔商品壺為主,極少數中檔壺)
●丁山華豐陶瓷市場(低檔、中檔商品壺,門店式散戶經營)
●丁山尹家村市場(中低檔商品壺為主,最大的紫砂壺批發中心,家庭式集群經營)
●丁山湯渡陶瓷市場(門店式散戶經營,非壺類日用陶瓷比例較大)
●中國陶都陶瓷商城(新汽車站對面,中低檔商品壺為主,一天逛不完)
●中國陶都陶瓷城室內(小型博物館式集群經營,全室內工作室)
●陽羨茗陶苑(一樓賣品部,價格不菲,中高檔)
●葛盛陶庄(陶都路,商品壺居多,價格相對較高)
●江瀚藝術社(陶都路,展示和出售名人名作)
●丁山解放西路紫砂一條街(門店式經營,商品品質良莠不齊,丁山最繁華的街道,可以逛逛)
●長樂陶庄賣品部(長樂陶庄內,明碼標價不議價,兼游覽長樂陶庄)
●涌金街(宜興善卷風景區內,低檔商品壺)
●范家壺庄(品種豐富,中檔為主,兼備高檔,議價)
●宜興華氏紫砂坊(丁山南環路,私立陶庄,專營各式窯變效果紫砂壺和供春系列壺,議價)
●宜興陶瓷博物館周圍作坊群(定做,出售中高檔壺,品相好,價格不菲)
●富貴金砂陶庄(瀕臨太湖西岸,丁山八房村,禮品壺與各式茶葉罐)
●江南市場(門店式經營,近兩年逐步萎縮)
●雙橋村紫砂集市(村部周圍集群而築,有燒茶壺的窯爐可以參觀,商品壺集散地)
●陶里(紫砂村對面,2016年新建,商鋪逐漸入駐中,高鐵站往丁蜀方向必經之路)
●紫金城(尹家村對面,2016年新建,商鋪逐漸入駐中,無錫長興方向下丁山必經之路)
⑻ 宜興紫砂陶藝的歷史
宜興紫砂陶是集陶瓷工藝和器皿造型、雕塑、繪畫、書法、文學、金石藝術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它始於北宋,盛於明清,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自宋代延至明正德(約十世紀至十六世紀),為紫砂陶初創時期
1976年,宜興羊角山古窯遺址出土了大量紫砂陶殘器。經南京大學歷史系和南京博物院鑒定,這座紫砂古窯址的年代為北宋。1966年南京出土的吳經墓(明嘉靖12年墓葬)紫砂提梁壺一件,其紫砂造型,製作技法與羊角山宋窯殘器的拼復件對比,完全一脈相承。宋代詩人歐陽修、梅堯臣等的詩作中,也都有關於紫砂茶具的詩句,明正德年間,見諸文獻的記載的傑出陶工有金沙寺僧和供春。 明嘉靖至萬曆年間,是宜興紫砂的成熟時期
先有董翰,趙梁,元暢,時鵬四大家,繼有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家。其中以時大彬最負盛名。其制壺技法一改早期的製法,完全改用槌片、圍圈、打身筒的成型法和泥片鑲接成型法,是紫砂技藝上的一個飛躍。 明末至清代,為紫砂工藝的繁榮時期
明末至清雍乾年(十七世紀晚期至十八世紀初期),紫砂工藝向裝飾紋樣,花樣圖案造型發展。明末項聖思所作桃杯(現存南京博物院),製作技巧精細,形象完善,結構纖密,可謂砂器瑰寶。這一階段最突出的代表為康熙晚期的陳鳴遠,作品以技巧和創意見稱。十九世紀早期紫砂風格有很大轉變,關鍵人物是仕子學者陳鴻壽(號曼生),他對紫砂陶藝的貢獻,是第一次把篆刻作為一種裝飾手段施於壺上。清道光,咸豐年間,傑出的紫砂名手邵大亨,作品選泥精練,造型深邃,技藝高超,開一代纖巧糜繁之風,贏得盛譽。 近代和現代,宜興紫砂到達鼎盛時期
從泥料質地到工藝流程,從紫砂科研到流派創新都有新的發展,名手有黃玉麟、裴石民、朱可心、顧景舟、蔣蓉、汪寅仙等。其中顧景舟的作品線條流暢溫順,氣勢渾厚磅礴,勘稱壺藝泰斗。歷代紫砂名人,利用宜興得天獨厚的紫砂陶土,用靈巧的雙手和聰明才智,賦之予藝術和靈感,創作出富有民族、文化特色和藝術生命的紫砂陶藝珍品。近年來,著名書畫藝術家劉海粟、李可染、唐雲、程十發、韓美林等也都為紫砂作品自撰銘文,題詩作畫,並自創新款,使紫砂的藝術境界和文化層次有了新的升華。
⑼ 江蘇省宜興紫砂壺陶刻高手陳瑜作品
他的刻繪首屈一指。鮑大師愛徒!
⑽ 宜興紫砂陶的簡介
宜興手工紫砂陶技藝是指分布於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的一種漢族傳統制陶技藝內。該工藝產生於宋元容,成熟於明代,迄今已有 600 年以上的歷史。宜興陶瓷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了。宜興陶瓷的特點是在歷史上多少年來一直沒有中斷過,五千多年來,不管什麼朝代,宜興陶瓷一直有。在宜興有一個古老的傳說。說是在二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滅亡了吳國之後,就棄官隱退,帶著美女西施乘一葉輕舟來到太湖之濱的宜興定居,並以制陶為業。後來當地人尊奉他為陶業祖師,稱他為陶朱公。千百年過去了,作為陶都的宜興,最為知名的是它的紫砂陶。可以說宜興的紫砂陶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