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畲族旅遊攻略
『壹』 想知道:溫州市 從文成縣到西坑畲族鎮怎麼坐公交
先從溫州坐車到文成,文成車去西坑的車的(它不是同一車站上下車,你問一下車站前三輪車他們會幫你送到一般5元錢)
『貳』 溫州有哪些少數民族
畲族生活習俗
【居住習俗】
清代以前,畲族古住房大多是以竹子為架搭成的"懸草寮"。這種茅寮稱"千柱落腳"或稱"千枝落地",四面通風,呈"介"字形。架料多縛成框格型,寮面的懸草也是打成草匾之後蓋上。大多沒有隔間,前後開門,不開窗戶,沒有煙囪,一般佔地面積20平方米左右,寮高3米,牆高2米左右。有的山寮成"人"形,僅在寮中央豎1排3--5根樹叉,叉上架著橫杠,兩邊斜靠若干木條,紮上橫條(竹片),覆蓋茅草而成。茅寮結構低矮,陽光不足,泥土地面,十分潮濕。
清代,畲族地區才出現"土牆厝"。土牆厝為土木結構,四方築牆,屋架直接置在山牆上,屋頂呈"人"字形,蓋以瓦片,有4扇、6扇、8扇之分。福安社口坑裡畲族村曾有過1座10扇的土牆厝,可住20--30戶。
近代畲家住宅與漢族民居格局大致相同,為土木建築,朴實無華,極少裝飾品,而且大多隨勢造間,極少見斜門、假窗和粗糙的"石敢當"等鎮凶化吉加物。畲族傳統宅院注重土牆牆體的厚實,牆上一般不開窗或者只開小窗,以便避風防盜。一般畲村的周圍都植有松、杉、樟、榕、柯、楓等喬木。畲族也有以陰陽八卦選擇宅地的職業性風水師,他們的理論大致與漢族風水師相同。
1949年後,畲族住宅以土木結構為主,住房的建築和使用格局有所改善。1978年後,隨著畲村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出現磚木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新式住宅。1978--1992年,據全區141個畲族村調查:新建住宅1036幢,建築面積15.85萬平方米,大多為磚木、鋼混結構的新式住宅。
【服裝習俗】
歷史上畲族男女服裝多用薴布和棉布縫制。服裝顏色多為青黑或藍色。男裝式樣和漢族大致相同,女裝卻與漢族區別較大,但其款式在區內各縣大同小異。1949年後,隨社會生活水準的提高,畲族男女青年平時服裝的款式、選用布質和漢族無大差別,只在婚禮和節日喜慶活動場合仍穿用傳統服裝。
民國及其以前,畲族男子傳統服裝為青黑或藍色的大襟布衫。夏天穿用的大襟薴布衫用耐汗、耐磨、通風透氣性能好的薴布縫制而成。其款式為對襟、無領,僅用藍布鑲領口,兩肩上襯有棉布「搭肩」。薴布衫因其袖子長短之別,又分成長袖和短袖兩種。夏天穿短褂較普遍。夏天男子所穿短褲,亦用薴布或棉布縫制而成。冬天畲族男子穿的大襟布衫,多用棉布縫制,故又稱棉布衫,款式和薴布衫相同。冬天老人還加穿夾襖或棉襖,其式樣均為中間開襟。要是出門做客就穿「錢吊」,中間開襟,兩邊腰間備有口袋,用以藏放錢物。缺棉布的就用雙重薴麻縫成「馬夾」穿用。冬天男子穿青、藍的棉布長褲,褲子為直筒式,褲筒大,不論短褲或長褲,褲腰均接有15厘米的不同顏色棉布作「褲頭」。腰帶用布帶。
男婚禮服裝是紅頂黑緞官帽(清代官帽),青色長衫,其襟、胸前綉花紋飾,青色布靴。除官帽、布花族內借用外,一般男子結婚都縫一件青色長衫。
畲族婦女傳統衣服為黑色,向右開襟,其具體款式又因縣而異。福鼎式,通常稱福寧東路裝,上衣分大領和小領。大領中部最高處4--5厘米,多用水紅、水綠做底色,加綉花紋。領口裝飾有2顆約2厘米粗的紅絨球,球心鑲有各色料珠,俗稱楊梅花,球底托十幾片布葉子,有的盛裝背後還有銀飾小薄片,胸前右邊綉有圖案,大襟上釘有兩條長過衣裾的紅色飄帶,袖口以紅、綠色布(或用綢)條滾邊。有的少女裝不綉花,只用印花紅布縫在服鬥上。霞浦式,又稱福寧西路式,流行於霞浦縣西、南、中部和東部畲村及福安東部地區。其特點在於前後衣片長度完全相同,也是大襟式,有服斗和系帶,可兩面翻穿,逢年過節或外出做客穿正面,平日在家或外出勞動穿反面。領口低窄,中部最高處約2厘米。大襟一般是20厘米,服斗12厘米。服斗的刺綉集中在上角,左右側均延伸至中線,右側盡襟邊,斜長16厘米,垂直6.5厘米,寬1--10多厘米不等,由1--3組圖案組成,每組稱「池」,寬1--3厘米,以紅色為主。習慣以所綉組數,分稱「一紅衣」;或按領口綉花,分為「花領」、「一行領」、「二行領」、「三行領」。青年婦女所穿的服斗綉花偏寬,最寬的「三紅衣」三組花樣並列10厘米以上,領口多為花領,綉工特別精細,多作為盛裝、禮服。老婦和少女所穿的則偏窄,多隻綉一條1厘米左右的小花邊,反面服斗及領口都沒有綉花,只在袖口、兩側衣衩內緣添條、套肩、系帶和相應部鑲藍色布條。福安式,福安大部地區及寧德市畲族女裝,紋樣較簡單,只在衣領上飾水紅、黃、綠等虎牙紋,服鬥上鑲有一條3--4厘米寬的紅布邊,下端靠袖頭處才綉以三角隅花紋(相傳是當年高辛帝賜時蓋的金印),兩邊袖口各縫一塊1寸多寬的紅布。
此外,女褲與當地漢族類似,舊時是大褲頭、大褲管、沒有口袋的「便褲」,多為黑色,有的長度稍短,稱「半長褲」。
畲族婦女還有綁扎兩腳的傳統習慣,其綁腿又叫腳綁或腳暖,兼作防護、保暖之用。整幅呈三角形,寬29厘米,長55厘米,多以白色龍頭布縫制,末端有紅色纓絡和紫紅色長襟。20世紀70年代後,綁腿已少見。
此外圍裙亦因縣有別,西路式(霞浦式)圍裙,裙身色黑,呈梯扇形,長(高)33厘米、上寬33厘米、下寬160厘米,正中12厘米外兩側有對稱的折迭,每側5--7條,每條寬0.7厘米、長5厘米,與裙身相等,折上有刺綉。兩側邊緣滾鑲藍色窄添條。兩側和上方均滾鑲紅、黃、藍、白、綠多種顏色相同的添條,排列成彩邊,緊靠彩邊外綉有圖案。裙頭藍色,寬6.5厘米,兩端系有白色素麵棉線織帶,寬約4.5--6厘米,長約2米,呈須穗狀。少女穿用的圍裙多系水紅色,或寬邊織花還帶。福鼎式圍裙大體與西路式相似,但裙身多呈長方形,長40厘米、寬47厘米。裙身上中部用淡綠色綢布作裝飾,節日穿用圍裙則加綉花。裙帶均為織有幾何圖案或水波紋花帶。
畲族婦女舉行婚禮和逝世時穿的專用長裙叫大裙。黑色、素麵、四褶,長至腳背,分筒式和圍式兩種,與上衣配套,束以寬大的綢布腰或系配色大綢花。有的大裙改用紅色布料縫制,束以紅綢結的大綢花。
1949年後,隨社會發展,畲族傳統服裝除中老年婦女還保留穿用外,青年男女只在婚嫁及重大喜慶活動時才穿著。其布質追求時尚,刺綉更趨精細。而平時穿用服飾和漢族無大差異。
【帽鞋習俗】
黑緞官帽 俗稱「紅纓帽」或「紅包帽」,是畲族男子專用禮帽,整體青黑,寬沿外敞,頂綴2厘米大的銅質球或紅布球,球頂下垂以紅線編成的纓穗。民國後用圓沿禮帽,在舉行婚禮或逝世時穿戴。
鳳冠軍 又稱公主頂,是畲族婦女舉行婚禮和逝世時戴的頭飾。尖頂圓口,戴於發髻上,以紅綢帶或料珠串扣於下頰。冠體內層竹籜圈制,外蒙黑或深色布,正中上部裝有精緻銀框小方鏡,並配微形剪、尺、書、鏡等物件,冠頂用竹篾編織成塔形骨架,外蒙紅布,綴大小不一銀片,上部後側及兩側,名綴掛一蝶銀飾上名綴五串小銀片,兩端飾玻璃珠,頂端飾有2片三角銀片和紅纓絡,銀片上鏨有吉祥紋。婚禮用鳳冠系有遮面銀飾,俗稱「線須」,由一長方形銀牌和九串銀飾薄片組成,整體若簾,垂掛面前,銀牌有「雙龍搶球」圖案,銀片則為魚、石榴、梅花等吉祥圖案。
鞋子 傳統穿圓口黑布厚底(或木底)有鼻鞋,鞋面上折有一道紅色中脊為單鼻鞋,系女性穿用,鞋口邊緣鑲以紅、黃、綠等色邊線。鞋面折有兩道中脊的為雙鼻鞋,系男性穿用。傳統有鼻鞋民國後漸少見,大多數用作喪服,婚禮則穿長靴。
【發式習俗】
畲族男子發式與漢族無異,女子傳統發式不同於漢族婦女。
畲族已婚婦女發式樣 霞浦為古典「盤龍髻」式(又稱鳳凰髻),式樣復雜,夾以大量假發紮成。梳扎時,先把頭發分為前後兩部,後部約佔三分之二。其間置放一支長約20厘米,直徑3厘米裹著黑布的竹籜捲筒,其中段用紅線扎緊往上折,呈斜角,使頭發膨鬆在後腦勺部位,呈瓜辮形,前端與假發用紅絨線扎緊,讓假發至前頂呈側扁型垂下;前部頭發分成左右兩股,旋成小股,從左住右繞於頭頂,呈螺旋狀,用發夾固定,最後用大銀笄橫貫發頂中央,形成昂揚屈曲、獨具一格的盤龍狀高髻。寧德北部和福安一帶畲族婦女頭發則從後腦勺梳起,向上盤旋繞頭蓋一匝,高達臉部的二分之一,如截筒高帽一般,腦後呈瓜瓣狀,發間環束數根深紅色的紅線。頂部壓一條兩指寬的銀簪,並插銀耳扒、豪豬簪各1枚,俗稱「鳳凰中」。福鼎一帶畲族婦女梳頭不摻假發,僅梳本身的長發於腦後成麵包型,罩以黑色網紗,插上銀簪等飾物。
畲族未婚少女發式 福安畲族少女過16歲,頭發亦梳成截筒高帽形狀,但頂部不壓以銀簪而以一束紅絨線纏在右額前。寧德與霞浦畲族少女則把頭發圍成圓形,額前留若干劉海,以紅絨線夾上兩支銀笄。福鼎畲族少女頭發圍成圓形後,右側斜插1條銀簪,在簪子上垂下纓絡狀絨線。
其他 畲族婦女發際所系黑色、藍色、紅色絨線環束,標志老、中、青不同年齡的身份,喪偶的婦女還用綠色的絨線圈頭。
【首飾習俗】
頭笄 俗稱「髻簪」或「橫鈀」,橫貫於盤龍髻端,長約10厘米。兩片相連的垂葉,上鏨鑿花紋。這種頭笄樣式,系代代相傳,不容更改。
銀簪 用1枚銀元鍛成,兩指寬,10厘米長,如目魚骨形狀,上鏨花紋,供橫栓發頂緊發用。
頭花 插於發際裝飾品。婚禮用的頭花,三朵一組,上鏤人物、動物圖案,製作精細。
耳環耳牌 與盤龍髻配套用,耳環通常製成翻轉問號形狀;耳牌,近耳處為曲形鈞,下掛銀牌。
【飲食習俗】
平時畲族飲食和當地漢族相同,主食大米和甘薯米,雜糧有麥、高粱、小米、玉米、鴨爪稗以及南瓜、馬鈴薯、芋頭等。副食有竹筍、蔬菜、野菇、野菜、魚、肉、蛋等。節日食品較有特色,主要有烏米飯、菅葉粽和糍粑等。
烏米飯 ∷ 為農歷三月三食用。烏米飯的製法,是用山上的一種野生植物烏稔樹(杜鵑科,烏飯樹)的葉子,放到石臼舂碎後,貯到布袋裡,連袋放到鐵鑊里,加適量的水熬湯,讓它釋出紫黑色的湯汁來,而後去掉袋裡葉渣,將精選的糯米泡進湯進汁里,幾小時後,撈起放到木甑里蒸熟即成。烏米飯色澤烏黑發藍,香軟可口。由於烏稔能起開脾、防腐作用。故將烏米飯放在通風陰涼處,數日不腐。食用烏米飯有準備春耕,迎接豐收的象徵意義。
菅時粽 ∷ 俗稱「菅粽」,通常在端陽節和龍節時食用。將精選優質糯米倒入黃鹼水裡浸泡若干小時,拿兩片菅葉對折成一條槽底,而後舀鹼水泡過的糯米放葉槽中,成為一條20厘米長玉米棒子狀的菅葉粽,放到鍋里煮十餘小時遂成。每逢端午節,菅粽供敬祭祖宗外,還用以饋贈親友。
糍粑 ∷ 畲族過年、做「七月半」和冬節都要制糍,取意時(糍)來運轉,生活年年(粘粘)甜。糍粑的做法是:將浸泡一天後的糯米濾干水,放到木甑里蒸熟。倒入石臼搗爛,捏成小團或餅狀食用。
『叄』 溫州畲族的人居住在哪
麗水市處浙江省西復南浙閩兩省制結合部,在東經118°41′~120°26′和北緯27°25′~28°57′之間。東南與溫州市接壤,西南與福建省寧德市、南平市毗鄰,西北與衢州市相接,北部與金華市交界,東北與台州市相連。市政府駐蓮都區。距溫州126公里,距金華市122公里,距杭州292公里,距上海512公里。
希望採納
『肆』 景寧畲族自治縣縣是溫州管轄嗎
景寧畲族自治縣是麗水市下轄縣,由麗水市管轄。溫州管轄的是鹿城區,甌海區,龍灣區,洞頭,瑞安,樂清,永嘉,蒼南,文成,龍港
『伍』 溫州畲族生活在哪裡
畲族是我國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們自稱「山哈」。但這個名稱,史書沒有記載。內唐代,居住在容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包括畲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被泛稱為「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畲民」和「拳民」的族稱。「畲」(She),意為刀耕火種。解放後,改稱為「畲族」。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畲族人口數為709592。畲族極少部分使用畲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90%的畲族接近於漢語客家方言的語言,但在語音上與客家話稍有差別,有少數語詞跟客家語完全不同,也有部分操閩南語。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全國只有一個畲族自治縣,她位於浙南山區,景寧畲族源於唐永泰二年(766),從閩遷居浙西南時落戶景寧,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因此,景寧又稱為中國畲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