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古城遺址旅遊攻略
A. 河北最美的千年古城,北方三大雄鎮之一,是哪座古城
B. 河北灤縣的灤川古城旅遊攻略
灤州古城位於唐山市灤縣灤州鎮,距離唐山市區車程約60公里,距秦皇島市區車程約100公里,是華北一帶著名的古城景區。如今的灤州古城是在原址上重建而來,古色古香,景色優雅,是拍照觀景的好去處。古城內店鋪和活動都很多,非常熱鬧,遊客來此可以漫步古香街巷、逛特色小店、品嘗美食、觀看錶演,遊玩內容豐富。 灤州古城整個的面積不大,從入口的東城門到最西側的大牌坊,長大約1公里多,寬約幾百米。來到古城後步行漫步即可,大約半天時間為宜。遊玩古城可以繞著城內的水道-青龍河漫步,可以遍覽古城美景,古城內有電瓶車可以代步,電瓶車為私人運營,價格需要提前問好。也可以乘船環游,上船的地點位於古城東門旁的紫金塔處,船票約每人30元。 來到灤州古城遊玩,首先便是品味古城內漂亮的訪古建築。古城重建時建築都是按照北方的古民居形式,又有水路相通,風光雅緻,在古城內漫步拍照非常合適。古城正門處雄偉的東大門、別致院落關帝廟、高聳的地標紫金塔、最高規格的「夷齊故里」大牌坊,都是遊人拍照的熱門地帶。 除了欣賞建築外,漫遊古城內的小店鋪也是遊人的樂趣之一。在古城內有很多特色的店鋪
C. 古城鎮的旅遊
古驛站地處長汀縣古城鎮閩贛交界處,是古代福建通往江西的重要關卡,是福建的西大門回。離此答不遠有大小隘嶺,形勢險要。早在宋代這里就置有驛站,是古代交通驛道的機構,設有驛丞,為傳達、迎送的基層行政長官。
古驛站遺址在古城鎮的大隘山凹里,俗稱羅坑隘,建於宋嘉定元年(1280年),明、清均有修葺。現存磚石拱門一座,高3米,內寬2.5米,長5米。拱門頂上昔有珠樓,早已毀,周圍現有幾十間商店、客棧的殘垣痕跡可辨,佔地約1.500平方米。出土有清代康熙三年立的界碑殘塊,可惜內容不全,無法考證更多的史料。現存的古異道是河卵石徹成的官道,從山凹一直延伸到古城鎮旁的井頭村。駱道寬3米,長約2公里,是「車馬道」,可容車騎通過。古驛站遺址的發現為研究古代福建省與外省的交通歷史提供了又一見證,具有較高的考證研究價值。
長汀古城,據考在宋代已築有土城,據嶺守隘,自古扎有兵營,「古城」得名於此。又據考唐代時由曲江(廣東韶關)經贛州至汀州的驛道,就是從古城通過的。所以歷來古城是軍事要沖與閩贛邊陲的貿易集鎮。
1990年長汀縣古城鎮古驛站被列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D. 河北有哪些名勝古跡
河北境內的歷史文物古跡遍布各地,有眾多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世界文化遺產,是河北千年歷史文化的深厚積淀,也是河北的重要旅遊資源。
河北6大旅遊景點名勝古跡:
1.西柏坡,紅色旅遊區:西柏坡位於河北省平山縣中部,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的所在地。1947年5月,劉少奇、朱德率中央工委進駐西柏坡。1948年5月,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央前委和解放軍總部到西柏坡與中央工委匯合。在這里,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召開了中國共產黨全國土地會議。
E. 古城會議舊址旅遊攻略丨古城會議舊址好玩嗎
獨客宗古城就是簡化版、簡易版、藏文化版的麗江古城
專程去倒是不至於,但是周邊的松版贊林寺、權大轉經筒、普達措國家公園倒是非去不可。
反正你一定要夜宿香格里拉縣城的,夜遊獨客宗古城,與藏民在四方街上跳舞,也不錯。
貌似全國有無數個四方街
F. 冀州古城遺址的介紹
冀州古城遺址位於冀州鎮北關村一帶,是漢代冀州古城西北面的一段版土城牆,從東北向西南權延伸,總長4500米,分布面積225萬平方米,最高處8米,底和頂最寬處分別為30米和10米。沿漢城址西、北面的溝渠為原城的護城河。據考證,古城建於西漢高帝年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西漢時,該城城周12里。北宋時將城周擴大到25里。元、明、清各朝也曾增修。現古城牆高3—5米,基底寬30米,頂面寬4米。 部分文物被定為國家二級、三級文物。冀州文物潛存豐富,開發價值巨大。1993年7月,冀州古城遺址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3日,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G. 冀州是歷史文化古城嗎
一,冀州建制2000餘年,是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城。
二,近年來,衡水市冀州區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依託歷史文化、濱湖近水兩大優勢,做「古人」文章,引「今人」注目,傾力打造特色文化旅遊產業集群,培育新興文化業態,使冀州逐漸成為京津冀地區重要的文化交流、休閑旅遊目的地。
深挖歷史資源,彰顯古郡風采。冀州古為九州之首,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制史。在美麗的衡水湖畔流傳著許多名人傳記、歷史故事等,有東漢「葯王」邳彤、北魏傑出女改革家馮太後、「頭懸梁、自勤苦」的孫敬、東漢在此訓練水軍的袁紹等。經過幾年的培育建設,該區已擁有濱湖公園、靈秀山莊、田園棉文化園、九州文化廣場、漢城牆等旅遊景區(點)20餘處,初步形成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文化旅遊產品體系。目前,總投資4.5億元、佔地130餘畝的道安寺文化產業工程,五個主體大殿已完成打樁。以清代冀州知州李秉衡廉政為官的相關典故為主線,依託鹽河故道自然風貌建設的老鹽河生態公園坡岸綠化工程——德政園即將開園迎客,德政園工程包括文化廣場、李秉衡雕像、德政亭廊等主題公園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集休閑旅遊、特色文化、德政文化、廉政教育等多種功能於一體,建成後將為冀州「水與漢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H. 冀州的旅遊
碧水灣港
位於衡水湖東南岸,碧水灣大酒店北臨,106國道西側,由上海同濟大學規劃設計,佔地226畝,其造型如同一條水中巨龍。生態旅遊碼頭可停靠30餘艘遊船,擁有500個生態停車位,日可接待遊客5000人。
濱湖公園
位於衡水湖南岸,規劃面積200萬平方米,其中陸地面積為120萬平方米,綠化面積80萬平方米。公園突出了「冀都古韻,濱湖新景」的理念,根據生態理念、文化理念以及市場理念分為歲月如歌、眾樂樂園和水天一色三個區域。
九州文化廣場
位於冀州市濱湖新城,湖濱大道北側,由上海同濟大學規劃設計,東西長360米,南北寬180米,總面積約98畝,其中,水域面積60畝,陸地面積38畝,可同時容納1.5萬人集會活動。廣場融入了九州文化元素,由九州柱列、九韶之舞、廣場九環、九州源(中心噴泉)、九子雕塑、下沉台階、背景林、水幕電影和親水棧道等九部分組成,展示了「中國九州文化」。
冀寶齋博物館
籌建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2008年主館體破土興建,2009年底全部竣工,2010年7月正式對外開放。冀寶齋博物館位於在衡水湖畔南端,冀州市旅遊區湖濱大道北側中段,由冀州市冀州鎮二鋪村投資6000萬元建設,佔地60畝,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屬二鋪村集體所有,是中國文物學會團體會員單位、中國博物館協會會員單位、河北省少先隊實驗教育基地、衡水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級AAA旅遊景區。
靈秀山莊
分三個部分:前部為玄門、慧目街、購物區、遊船碼頭;中部為懸空島、紫微山、長城、迷宮、鎮海塔;後部為北島度假村、旅社等。懸空島與北島皆四面環水,隔水相對,使水面形成了一個「8」字,故此這里的水面稱之為「8」景湖,是國家AA級景區。
田園棉文化園
位於冀州市景家莊(106國道323.6公里處),佔地面積13000平方米。園區分民俗文化展覽館和田園棉手織粗布觀光車間。民俗文化展覽館面積1200平方米,包括紡織歷史博物館、農耕文化展覽館、民俗器具展覽館、家園文化館、民俗攝影展覽館、旅遊商品銷售處、茶藝館、手織粗布精品展覽館、綉坊等九個項目。
I. 衡水湖的景點介紹
1、冀州古城址
位於舊城北部,自北關村西北500米處向西南方向延伸2000多米。據考證,古城建於西漢高帝年間(約公元前201年-180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漢時,該城城周十二里。北宋時,將城周擴大到二十五里。元、明、清各朝也曾增修。
千百年來,由於風化和洪水侵襲,古城牆已殘缺不全、起起伏伏、斷斷續續,給人以歷史變遷的蒼涼之感。現古城牆高三至五米,基底寬三十米,頂面寬四米。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竹林寺遺址
位於北關村東北300米處。據傳,古時在冀州城北有一座山,在此常出現海市蜃樓幻景,可以隱隱看見亭台樓閣懸於空中,明朝時冀州州守常命人將此雲幻奇景繪圖以傳,嘉靖年間一位冀州官吏召集能工巧匠,依照海市蜃樓幻景,在州城東北修建竹林寺,香火極盛,後因洪水沖擊等原因而毀廢。
清朝末年,當地百姓曾自行投資,在遺址上重新修建竹林寺,但也早已毀壞。遺址原來三面環水,南面有一狹長通道與岸連接,衡水湖蓄水後,通道沒入水中,遺址成為湖中一島。1993年北關村在古遺址上建了一座殿。古寺內銅佛像原在冀縣文化館保藏,十年動亂期間被砸毀,現只存竹林寺碑,由冀州市文物所收藏。
3、竹林寺碑
原在冀州鎮北關村東北方向的竹林寺遺址上,現由市文保所收藏。碑長1.16米、寬0.6米、厚0.22米,只有半截可辨字跡。
4、南潭記碑
原在小寨鄉南尉遲村東南300米處,現由市文保所收藏。此碑為青石,長1.06米,寬0.55米,厚0.1米。歷城范李撰文,譚傑刻石,楷書。
J. 衡水的名勝古跡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縣「封氏墓群」和「開福寺舍利塔(景州塔)」。
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縣的「周亞夫墓」、「高氏墓群」,桃城區的「寶雲塔」、「孔穎達墓」,故城縣的「慶林寺塔」,深州市的「馬君起造像碑」、「大馮營漢墓」(即李佐車墓)、「深州盈億義倉」,棗強縣的「董仲舒石像」,安平縣的「東漢壁畫墓」、「聖姑廟」、「西寨子古墓」、「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冀州市的「後冢墓」、「冀州舊城址」、「西元頭漢墓」、「西堤北石塔」(即震雹塔)、「雙冢漢墓」,武邑縣的「竇氏青山」和「中角漢墓」。 冀州古城址
位於舊城北部,自北關村西北500米處向西南方向延伸2000多米。據考證,古城建於西漢高帝年間(約公元前201年-180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漢時,該城城周十二里。北宋時,將城周擴大到二十五里。元、明、清各朝也曾增修。千百年來,由於風化和洪水侵襲,古城牆已殘缺不全、起起伏伏、斷斷續續,給人以歷史變遷的蒼涼之感。現古城牆高三至五米,基底寬三十米,頂面寬四米。
冀州竹林寺
竹林寺遺址位於北關村東北300米處。據傳,古時在冀州城北有一座山,在此常出現海市蜃樓幻景,可以隱隱看見亭台樓閣懸於空中,被傳為三個仙山之一的紫微山。明朝時冀州州守常命人將此雲幻奇景繪圖以傳,嘉靖年間一位冀州官吏召集能工巧匠,依照海市蜃樓幻景,在州城東北修建竹林寺,後因洪水沖擊等原因而毀廢。清朝末年,當地百姓曾自行投資,在遺址上重新修建竹林寺,但也早已毀壞。遺址原來三面環水,南面有一狹長通道與岸連接,衡水湖蓄水後,通道沒入水中,遺址成為湖中一島。1993年北關村在古遺址上建了一座殿。古寺內銅佛像原在冀縣文化館保藏,十年動亂期間被砸毀,現只存竹林寺碑,由冀州市文物所收藏。 竹林寺碑
原在冀州鎮北關村東北方向的竹林寺遺址上,現由市文保所收藏。碑長1.16米、寬0.6米、厚0.22米,只有半截可辨字跡。據舊志⒃載,碑記為清乾隆十七年刻,其文為「冀為古郡城,內外不少名剎,東有泰寧,西有開元,南有南禪,而稱為最盛者咸以此之竹林寺為首焉。」此碑為國家三級文物。
南潭記碑
原在小寨鄉南尉遲村東南300米處,現由市文保所收藏。此碑為青石,長1.06米,寬0.55米,厚0.1米。歷城范李撰文,譚傑刻石,楷書。碑文記載明嘉靖六年洪水情況:「滹沱、滏陽交會泛濫,遂東流於此,匯而為潭。厥後,諸水頻固,而此潭益深。」碑文中還載有「村人謂其中有神物居之」等。此碑大部分保存完好。
三友柏碑
三友柏碑原在舊城文廟內,現存於冀州中學。據清康熙年間《冀州志》稱:「柏偏於殿之右旁,一身三干,蒼古異常,未考植於何代,知州陳素以三友命名,有文勒石,鐫文淺,日久莫辨。」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冀州州守陳嘉會作《三友柏記》雲:「侯欲惠柏之祥乎?柏之種植未考何代。昔侯淡仙陳公心異是木,勒石以記顏曰:『三友柏』。並稱之為『柏瑞』」。此柏毀於兵火,但「三友柏」碑今仍存,陽面刻有「三友柏」三個行書大字,陰面刻有《三友柏碑記》楷書碑文,碑文清晰,碑高七尺二寸,寬二尺七寸,厚七寸四分。 大石磨
石磨原在北關竹林寺,兩扇,每扇厚43厘米,直徑164厘米,磨眼直徑23厘米。相傳袁紹坐冀州的時候,冀州城內一個名叫李三娘的仙女,每逢雙日在城外海子里用此水磨磨面,每逢單日就趁著夜色騎著神牛給老百姓送麵粉。據考證,此磨為漢代水碓磨。現於兵法城保存。
石井欄
原位於冀州鎮劉家埝村東300米。經考證,此石刻為唐代開元年間造的井口。該石井欄外呈正方形,內呈圓形,兩面空白,兩面有字,刻字右起豎寫,每面有字30行,每行滿格14字,共約720字,除標題、鐫刻年代外,由序言、詩頌、井主和施主姓名幾部分組成。該石似為義井井口,義井頌碑文為楷書陰刻。現石刻已移至冀州鎮二鋪竹林寺內,保存較完好,為國家三級文物。
邊仙姑石像
位於舊城文化館原址院內。為明代石雕,頭部斷裂並有磕傷。石像高175厘米、寬48厘米、厚45厘米,面部端莊,神態和善,留有長發,胸部露鎧甲,穩坐,兩手置於膝部,右手緊握寶劍,左手手心向上,食指指向下方,右腳踩龜、龍。造型逼真,立體感強。 南門古墓
坐落在舊城南門東側20米處。據舊志載:「南門內左有張耳祠,宋建隆中立,元末兵廢,遺址尚存,下有張耳墓。」張耳系西漢初王侯,封於冀州。1982年3月,河北省文物局進行了發掘,墓葬為一磚砌多室墓,墓室、墓道都用瓷磚砌築,已被嚴重破壞,墓室內僅殘留陶器碎片。據專家分析,此墓年代為東漢晚期,非張耳之墓。
西元頭墓
坐落在舊城西1公里,封土高5米,東西長40米,南北長31米,佔地面積1240平方米。據舊志記載:「西元頭村東北有元渤海郡吳澤世慶墓誌,孫鄭李村南有老娘墓、元東陸先生馮復墓碑。」當地群眾將此墓俗稱為袁紹的「四女墳」。1968年有人於封土西南角挖出一道磚牆,後被有關部門制止,並將磚牆埋好。1981年上半年又有動土現象,但破壞不嚴重,封土基本完好。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前冢
坐落在冀州舊城北七里,封土高10米,佔地面積380平方米。建國初,有人將前冢挖一洞,發現裡面有磚砌墓室,墓磚有20斤、24斤、40斤三種,墓道高6尺,寬4尺多,彎曲不直,裡面有很多墓室,後用土掩埋。冢上原有一座菩薩廟,廟內有一鐵鍾,鍾上鑄有「道光三年重修」字樣。十年動亂期間,廟被拆除。1969年此墓又遭人為破壞,出土文物有金鏤玉衣片、銅器、陶器等,被鑒定為漢代文物。此墓雖遭部分破壞,但仍有一部分保存完好,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後冢
位於前冢北二里,冢高14米,東西、南北各長60米,佔地3600平方米,地下物尚未遭破壞。據分析,可能是漢墓。後冢封土比前冢高大得多,其埋藏文物應更為豐富。此冢現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自然保護區內發現的文物較多,其中委託衡水市文物保管所代管的文物有:國家二級文物4件,均為漢代文物;國家三級文物9件,其中漢代文物2件,唐代文物1件,金代文物3件,明代文物1件;尚未確定年代的文物2件。在冀州市文保所保存的文物有:漢代文物239件(片),金代文物1件,尚未確定年代的文物5件,其中最珍貴的是漢代金縷玉衣片。冀州市旅遊局受文保所委託,也保藏有許多文物,有自仰韶、半坡文化以後歷代遺存文物,數量較多,由於未經文物部門鑒定,文物的具體年代尚未確定。
安平壁畫墓
1971年,在安平縣逯家莊發掘了一座東漢多室墓。在後室頂部有白粉書寫的「憔熹平五年(176年)」隸書題記,為該墓的確切年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在中室及其南耳室和前室南耳室內,均發現彩繪壁畫,室這次發掘的重要收獲。 中室四壁繪的室墓主人「出行圖」,上下共四層,每層均有大量車、騎及伍佰(武官)、辟車(文官)之類的導從,和一輛主車。最下一層主車的乘者室墓主人,後面室墓主人的妻子。從壁畫和文字等材料分析,這座墓的主人可能是東漢安平國的最高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