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大全 » 茶的旅遊路線論文

茶的旅遊路線論文

發布時間: 2020-12-22 18:53:49

❶ 想寫一篇關於茶的畢業論文

找論文應該去CNKI,都是專業論文,可以自己去下載。下載不了話可以去淘寶的<翰林書店>店鋪,他那裡能幫人下載到,推薦一下

❷ 關於茶方面的論文

你好!

茶館的形成與演變

由寺院茶堂到民間茶肆
飲茶成為風尚最初始於唐代的寺院。那時佛教盛行,寺院專設有茶堂,是眾僧討論佛理,招待施主賓客飲茶品茗的地方。法堂西北角設有「茶鼓」,以敲擊召集眾僧飲茶。僧人每日都要坐禪,坐至焚完一炷就要飲茶。另設有「茶頭」,專門燒水煮茶,獻茶待客。這大概就是最早的較大規模的集體飲茶形式。

寺院中以茶供養三寶(佛、法、僧),招待客,逐漸形成了嚴格的茗飲禮儀和固定的茗飲程序。平素住持請全寺上下僧眾吃茶,稱作「普茶」;在一年一度的「大請職」期間,新的執事僧確定之後,住持要設茶會。茶在禪門中由最初提神醒腦的葯用功能而成為禪事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又進而成為修行持戒、體悟佛理的媒介。茶與禪日益相融,最終凝鑄成了流傳千古、澤被中外的「茶禪一味」的禪林法語。「茶意即禪意,舍禪意即無茶意。不知禪味,亦即不知茶味。」(澤庵宗彭《茶禪同一味》)在「悟」這一點上,茶與禪達到了相通。始建於唐朝的徑山寺,自宋至元一直為江南禪林之冠。其「徑山茶宴」極具盛名,在遇到朝廷欽賜袈裟、錫杖之類的慶典時,就會舉行茶宴,請寺院高僧和文人墨客。宋代日本禪師來徑山寺求學取經,徑山茶宴的精神隨之傳入島國,推動了日本茶道的發展。

寺院僧的飲茶習俗對民間飲茶產生了重大影響。據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記載,「開元中(公元713-741年),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至盛唐,「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唐楊華《膳夫經手錄》)。文人間時興茶會、茶詩,這影響到上層統治者,慢慢出現了官辦的大型茶宴。飲茶遂成風俗,促成了我國最早的茶肆的產生。《封氏聞見記》中有明確的關於茶肆的記載:「開元中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這些店鋪已有一定規模,但尚未有茶館之名。

飲茶之風觸及各色人等,加之茶葉產量巨大,貿易頻繁,朝廷看到茶已與鹽、鐵一樣,成為百姓生活不可缺少之物,有巨利可圖,就於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向全國產茶之地徵收茶稅。貢茶政策亦是皇家搜刮民脂民膏的重要手段,茶農需將清明前採摘製作的品質最好的茶貢於皇室。唐政府專派太監、茶使在陽羨設立「貢茶院」,專門管理陽羨貢茶。詩人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有「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之句。至晚唐,開始在宮廷興辦清明茶宴。皇帝在收到貢茶後,先行祭祖,後賜給近臣寵侍,並擺「清明宴」以饗群臣。

文人雅士喜好品茶鑒水,精研茶藝,這些都對茶館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與禪門有密切聯系的陸羽(約公元733-804年)是茶文化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他自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收養,擅於烹茶,其《茶經》是我國古代的「茶葉網路全書」,言簡意賅地論述了飲茶的葉、水、器、境,提高了飲茶的精神境界

❸ 關於茶文化的論文

中國茶文化歷史
「茶」字的起源,最早見於我國的《神農本草》一書,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葯物書。據有關專家考證,該書為戰國時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國茶聖一-唐代陸羽於公元758年左右寫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茶經》,系統而全面地論述了栽茶、制茶、飲茶、評茶的方法和經驗。根據陸羽《茶經》推論,我國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茶葉在我國西周時期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時代茶鮮葉被人們作為菜食,而戰國時期茶葉作為治病葯品,西漢時期茶葉已成為主要商品之一了。從三國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時間內,特別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飲茶來解除坐禪瞌睡,於是在寺院廟旁的山谷間普遍種茶。飲茶推廣了佛教,而佛教又促進了茶灶的發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所謂「茶佛一味」的來源。到了唐代,茶葉才正式作為普及民間的大眾飲料。
茶葉自古以來就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紐帶。唐朝時,日本僧人最澄來我國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研究佛學,回國時帶回茶籽種植於日本賀滋縣(即現在的池上茶園),並由此傳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時,日本榮西禪師兩次來到中國,到過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贈他「千光法師」稱號。榮西撣師不僅對佛學造詣頗深,對中國茶葉也很有研究,並寫有《吃茶養生記》一書,被日本人民尊為茶祖。南宋開慶年問,日本佛教高僧禪師來到浙江徑山寺攻研佛學,回國時帶去了徑山寺的「茶道具」、「茶檯子」,井將徑山寺的「茶宴」和「抹茶」製法傳播到日本,啟發和促進了日本茶道的興起。
我國宋代時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運銷茶葉;明代鄭和下西洋,茶葉也隨著銷售到東南亞和南部非洲各國。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蘭商船首先從澳門運茶到歐洲,打開了中國茶葉銷往兩方的大門。
我國關於茶館的最早記載,要算唐代開元年間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了,其中有「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唐宋以後,不少地方都開設了以賣茶水為業的茶館。到了清朝,民間曲藝進入茶館,使茶館成為文化娛樂和休息的場所。
相傳我國最大的茶館是四川當年的「華華茶廳」,內有三廳四院。成都茶館設有大靠背椅,飲茶聊天或打盹都極為舒適。
我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古代的齊世祖、陸納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劉貞亮贊美「茶」有十德,認為飲茶除了可健身外,還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時期,眾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劉禹錫、皮日休、韋應物、溫庭筠、陸游、歐陽修、蘇東坡等,他們不僅酷愛飲茶,而且還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頌和描寫過茶葉。

❹ 茶道的論文 3000字 急~~~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並利用茶這種植物,並把它發展形成我國和東方乃至全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

唐代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在中國制茶史上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自中唐以來,飲茶之風大興於西北塞外。因此,當地牧民便驅趕著良種駿馬,到內地來進行茶葉交換,後來又通過使者和商人,進一步擴大,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茶馬交易」。白居易《琵琶行》中「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勸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也可證明這一點。

茶文化的發展在於:

1、 飲茶的廣泛盛行。

茶葉的通俗與高雅,代均具備十分豐富的內涵。在大眾飲茶和宮廷茶飲外,還有一個僧侶圈,茶與佛教的緣分很深,到了唐代這種緣分聯系的更加緊密了。近年來陝西法門寺出土的唐僖宗時期的金銀茶具,也反映出唐代佛的飲茶之間的特殊關系。

2、 文人介入,詩文吟頌。

在唐代茶文化的發展中,文人的熱情也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典型的是詩歌中的茶詩創作,比較著名的有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贈玉仙人掌》,白居易的《琴茶》齊已的《謝湖茶》等,這些茶詩的形式有古詩、律詩、絕句等,內容包括茶道的各個方面。

中國茶葉傳入日本在公元世紀開始,但當時日本並不產茶。因此,茶葉還及為稀貴,只有上流貴族階層和寺院才擁有,一般平民是不敢奢求的。似舉安溪茶藝.

「安溪茶藝」源於安溪鐵觀音功夫茶。通過挖掘整理、編排提煉、升華為別 具一格的鐵觀音茶藝。
茶藝提示:讓品茶人了解烏龍茶,特別是名茶鐵觀音的沏茶技藝,是一門融傳統技藝與現代風韻為一體的品茶藝術。具體包括:品茶環境、茶葉選擇、水質鑒定、茶具選用、茶藝人才選拔、茶藝音樂等。茶藝流程講究禮貌待人、款款有序、協作細膩優美、富有茶的神韻,使人們在品茶過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茶藝之本:(純)茶性之純正,茶主之純心,化茶友之凈純。
茶藝之韻:(雅)沏茶之細致,協作之優美,茶局之典雅,展茶藝之神韻。
茶藝之德:(禮)感恩於自然,敬重於茶農,誠待於茶客,聯茶友之情誼。
茶藝之道:(和)人與人之和睦,人與茶、人與自然之和諧,繫心靈之摯愛。它傳達的是:純、雅、禮、和的茶道精神理念。它傳播的是:人與自然的交融;啟發人們走向更高層次的生活境界。

日本茶道是人唐文化的翻版。其目的主要為接待賓客,聯絡感情,陶冶性情的特殊禮儀活動。最初,許多種茶的農民經常定期舉行茶葉評賽會,由此發展為許多人以品茶為一種娛樂。大家在一起飲茶敘誼。僧侶之間則利用茶氣來講經佈道,幽雅品茗,參憚悟道。

日本茶宗應體現,和(平),敬(友),清(寂),寂(幽雅)。

在日本一般舉行茶道的時間,分別為朝茶,飯後,消晝和夜話茶道對茶會的環境有一系列的規定,除「和」與「敬」,是指茶會上主人和客人之間應強調精神,態度和因有的辭儀外,「清」與「靜」則主要表現茶室,飲茶亭院的環境和氣氛要充分體現清靜和典雅,……

現今,在中國的一些茶區,如福建定期舉行的茶會大體上與日本茶道相似。如中國的安溪茶藝與日本茶道略有相似。

中日茶文化的對比之餘,不免有讓我們思考的地方。茶出於中國,興於中國,為什麼這燦爛的文化瑰寶,在近一百年中,卻改變了它千年的內含底蘊。試問當今有幾億人。

在品茶前沐浴更衣,喝茶不足引茶而是細細品們茶所帶給你的精神的愉快。

起碼

越脫這個充滿氣氛的世界,人們的追求也能從物質享受上升為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我們要重視傳統文化,在這個竟爭激烈的時代更為迫切。我們應該向日本學習他們對茶文化的追求,大不必以泱泱大國的心態自居,日本今天保留了一套完整的飲茶習慣,並將它們作為教程編入大,中,小學生的教材中,可見其普遍性。

外國人一絲不苟的學習我們的傳統文化並加以繼承,而我們自己卻不能將這些文化傳統很好的繼承和發揚??著不免讓我們思考!

夜深萬籟寂無聲,

曉看平階展素茵。

茗碗縱寒終有韻,

梅花雖冷自知春。

❺ 找一篇關於茶的小論文

茶與中國文化
「茶」字的起源,最早見於我國的《神農本草》一書,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葯物書。據有關專家考證,該書為戰國時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國茶聖一-唐代陸羽於公元758年左右寫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茶經》,系統而全面地論述了栽茶、制茶、飲茶、評茶的方法和經驗。根據陸羽《茶經》推論,我國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茶葉在我國西周時期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時代茶鮮葉被人們作為菜食,而戰國時期茶葉作為治病葯品,西漢時期茶葉已成為主要商品之一了。從三國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時間內,特別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飲茶來解除坐禪瞌睡,於是在寺院廟旁的山谷間普遍種茶。飲茶推廣了佛教,而佛教又促進了茶灶的發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所謂「茶佛一味」的來源。到了唐代,茶葉才正式作為普及民間的大眾飲料。
茶自古以來就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紐帶。唐朝時,日本僧人最澄來我國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研究佛學,回國時帶回茶籽種植於日本賀滋縣(即現在的池上茶園),並由此傳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時,日本榮西禪師兩次來到中國,到過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贈他「千光法師」稱號。榮西撣師不僅對佛學造詣頗深,對中國茶葉也很有研究,並寫有《吃茶養生記》一書,被日本人民尊為茶祖。南宋開慶年問,日本佛教高僧禪師來到浙江徑山寺攻研佛學,回國時帶去了徑山寺的「茶道具」、「茶檯子」,井將徑山寺的「茶宴」和「抹茶」製法傳播到日本,啟發和促進了日本茶道的興起。
我國宋代時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運銷茶葉;明代鄭和下西洋,茶葉也隨著銷售到東南亞和南部非洲各國。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蘭商船首先從澳門運茶到歐洲,打開了中國茶葉銷往兩方的大門。
我國關於茶館的最早記載,要算唐代開元年間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了,其中有「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唐宋以後,不少地方都開設了以賣茶水為業的茶館。到了清朝,民間曲藝進入茶館,使茶館成為文化娛樂和休息的場所。
相傳我國最大的茶館是四川當年的「華華茶廳」,內有三廳四院。成都茶館設有大靠背椅,飲茶聊天或打盹都極為舒適。
我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古代的齊世祖、陸納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劉貞亮贊美「茶」有十德,認為飲茶除了可健身外,還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時期,眾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劉禹錫、皮日休、韋應物、溫庭筠、陸游、歐陽修、蘇東坡等,他們不僅酷愛飲茶,而且還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頌和描寫過茶葉。

❻ 求一篇關於茶的論文

一杯茶的聯想
也許是受爸爸的影響,我十分喜歡喝茶,每天一杯茶已成了我的嗜好。一天早晨在家寫字,總覺得少了點什麼東西,心裡怪怪的,噢!原來少了一杯茶。我抓起一小撮茶葉撒在杯中,倒入開水,茶水看起來如翡翠一般的綠,是那麼自然,清澈透明。一股清淡的茶香隨著裊裊輕煙頓時漫開來,有茶的清苦,又有茶的苦香。
我端起杯,如酒般輕抿一口,剛入口,一種苦中帶澀的味道,然而不一會兒,口內生津,有一種說不出的清香甘甜發自肺腑,知道自己真的喝到妙處了,想起「茶香入心也醉人」的詩句,真是苦盡甘來呀!看著這杯茶,我不禁想起人生的道路。
人生就像一杯茶,剛開始時是坎坷不平的,就像這茶的清苦之味,許多人會因此而放棄。的確,人生的道路上充滿著荊棘和壕溝,但這壕溝不是不可逾越的,這荊棘也不是不可斬斷的。張海迪說過:「人生有100次挫折和失敗,就該有101次的奮斗和追求。」當你努力克服了這些困難,光明的大道就在眼前。
人生的道路是這樣,學習上不也是這樣嗎?在學習中充滿著艱難困苦,要付出許多辛勤的汗水,「十年寒窗苦。」的確,學習的道路是漫長而艱辛的,只有努力之後才會成功,苦盡甘來,正如喝茶一樣,清苦之後便是它的芳香。
我又喝了一口茶,一入嘴還是那樣的苦,但之後便是其芳香,真的好香,但這香味也只有敢於嘗「苦」的人才能體會到。這是怎樣的香?是苦盡甘來的香,是努力後成功的香。
人生和學習就是這些不同的味道,從甜到苦,從苦到甜。
清茶醉人,清茶催人。

那不好找,去買一本《閱讀之星》吧,那裡面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的講解和練習,你說的都有,真的很好定價16。8元,我就用這個

❼ 急求一篇關於茶文化與旅遊的外文文獻,論文急用。。。非常感謝!!!

推薦到OA圖書館查詢。
輸入相關英文關鍵詞即可。
查到都是可免費下載。

❽ 急求一篇中國茶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論文 2000字左右

我國今古名茶的品種,總數不下二三百種之多,其質量之精美絕倫,花色品種之豐富多
姿,堪稱世界之最。據現代科學證實,茶葉中含有蛋白質、脂肪、茶多酚、咖啡鹼、
脂多糖和十多種維生素等各種成分多達350多種(一說400種以上),富有營養,能調節
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和葯理作用。歷代學者根據約500種古代文獻資料的
記載和研究成果,將茶的功效歸納為「二十四功效」,包括:少睡,安神,明目,清
頭目,止渴生津,清熱,消暑,解毒,消食,醒酒,去肥膩,下氣(消脹,止呃),利
水(通小便),通便,治痢,去痰,怯風解表,堅齒,治心痛,療瘡治瘺,療飢,益氣
力,延年益壽,其他(燒煙辟蚊蠅等)。茶可謂具有「厚德載物」之秉性。道寓於器,道
在器中,茶本身所具有的豐富內涵,使茶與道得到融合、升華,與「文以載道」同,「
茶以載道」得以成立,茶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
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
」思想,因此我國歷代社會名流、文人騷客、商賈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為榮,特
別喜好在品茗中,吟詩議事、調琴歌唱、弈棋作畫,以追求高雅的享受。古人把飲茶
的好處歸納為」十德」:即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
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中國人不輕易言道,在中國飲食、玩樂諸活動中能升華為「道」的只有茶道。茶道最
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在唐朝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
秦漢時期的《神農食經》已記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唐《茶經·一之源》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
是核心。茶道是以修道、行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一。茶
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范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
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升華到富有哲理的、關於世界人生本體
根據的、道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范寓
於飲茶的活動之中。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茶道」以茶為媒,通過沏
茶、賞茶、飲茶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增進友誼、學習禮法、品味人生、參禪悟道
,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茶道所追求的是超越性與和諧性的有機統一。人的生存是現實的,也是超越的。處於現
實中的人力求超越現實,克服現實的缺陷,擺脫現實的束縛,讓身心得到解放和自由
,讓情感得到宣洩和升華。茶道首先追求在虛靜玄觀之中,通過直覺體悟達到對人生
、對功利的精神上的超越。
中國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諸家精華而成。「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的陸羽
接受儒、道、佛諸家影響,並能夠融合諸家思想於茶理之中。把諸家精華與唐代文化
的特色結合起來,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基礎,首創中國茶道精神。在陸羽的筆下.飲茶
決不象烹肉、熬粥一樣,為食而食,為生而食,而是把物性與人性融合在一起。」飲茶
不只是-個物質過程.更重要的是一個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覺體悟的過程,強調在
茶事之中精行儉德,進行自我修養,陶冶情操,養成茶人品格。茶聖陸羽,在一千二百
多年前全力倡導和推行的茗飲方式,可令飲者能細心領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飲中與
清談、賞花、玩月、撫琴、吟詩、聯句相結合,旨在創造出一種清逸脫俗、高尚幽雅
的品茗意境。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
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
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入於儒,出於道,逃於佛」,儒與道、佛合摻互補,是古代士人精神上的生態平衡學。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支配其社會觀念和倫理觀念。而道、佛兩家所宣傳
的、以自我精神解脫為核心的適意人生哲學,以及像閑雲野鶴一般自然恬淡、無拘無束
的生活情趣和清靜虛明、無思無慮的心理境界,對士人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和滲透力。
他們以老莊和禪宗哲學思想為基礎,以求得精神上的超越和解脫,通過品茗、琴棋書畫
等修身養性方法加深涵養,以克制、忍讓求得內心世界的平衡,保持感情與心理的和諧
穩定。內在心性上的澄澈虛靜。清心寡慾,就會表現為外在風度上的雍容大度,寬厚謙
和,與人無爭,怡然自樂,汰盡浮燥,歸復天然。茶適應了中國士人「淡泊以明志,寧靜
而致遠」的性格和追求。茶使人產生一種神清氣爽、心平氣和的心境。當某些人經過
仕途的坎坷、人生的磨難以後,他會從茶的清醇淡泊中品味人生,返樸歸真。
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
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之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內
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澈,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教更主靜。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
一個空靈舒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
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靜中升華凈化﹐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
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寫道:「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
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文字五千卷」,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
經》。三碗茶,唯存道德,此與皎然「三飲便得道」義同。四碗茶,是非恩怨煙消雲
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羽化登仙。「七碗茶」對茶道直覺體驗的細節作
了詳盡的描寫,其中包含著莊子道家混同物我,順乎自然,超越人生,大徹大悟的精神。
「七碗茶」流傳千古,盧仝也因此與陸羽齊名。
「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也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
學理念。和而陰陽相調,和而五行共生,和是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

❾ 關於茶的畢業論文

可以幫你找類似的,需要加分50給你查新,好吧,你那個題目太籠統了

❿ 寫茶的論文應該從那幾個方面入手

由於我國茶比較多,你可以選擇一種茶的研究進行論文講解。可以從茶原、茶文化、茶影專響歷史、品茶屬等等這些方面進行。對於茶類的論文對於論文選題、格式、結構、字體等等這些細節上也要注意等等。有什麼問題了可以來中國鳴網學術站看看。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