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促進飲食民俗的發展
❶ 飲食民俗經歷哪三個階段
飲食民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在火被發明前,人類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內隨著火的發明,人類的飲食習慣才容漸漸得到改變。人類的飲食習俗經歷了生食、熟食和烹飪三個階段。以上這些飲食習俗在民間仍都有傳承。
生食指無論植物的果實、獸肉、鮮魚等,均不用火烤,稍加處理直接食用。赫哲族喜吃「生魚片」。
熟食分烤食和煮食兩類。烤是最古老的食俗,方法多種多樣,包括用燒紅的石片烤肉,在石板上烙餅等。雲南傣族的香竹飯,就是用烤製法製作的。煮食以石烹法最有特色,即用燒紅的石頭,放入盛有水和食物的木桶或其他器皿中,放取數次,食物自熟。東北的鄂倫春族、雲南的傣族等民族過去都曾用過此種方法煮熟食物。
烹調是在熟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製作方法包括煎、炒、烹、炸、煮、蒸、燒、烤等幾十種,調味品有酸、甜、苦、辣等各種味道的百餘種。
❷ 飲食民俗在餐飲業中的作用
1、定位餐飲特點
2、有利於餐飲店企業文化的塑造
3、有效的民俗融合提升餐飲店的可持續發展
4、特色菜品鮮明及認可程度高
5、約束性,民俗傳統以及其自身的特點決定了餐飲企業必須重視品牌
❸ 飲食民俗對當地旅遊發展的重要性
飲食文明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明現象,是一種重要的旅遊資源,它可以滿足旅遊者版的多種需求,同時權也可以促進旅遊地的經濟開展,在旅遊產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旅遊獨特的飲食文化能夠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是一種旅遊資源。我們將客觀存在於一定地域,對旅遊者具有某種吸引力,能滿足人們旅遊需要的飲食產品以及與之有關的社會文化現象,我們通常稱之為旅遊飲食文化。旅遊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駕馭自然的一種生動反映,飲食是一種傳統的民俗文明,弄清旅遊與飲食文化的關系,全面加強旅遊文化建設,提升旅遊飲食文化品位,對於提高旅遊行業素質,增強市場生存能力和競爭力,促進旅遊產業更快更好地發展,具有特殊意義。
可以說旅遊與飲食在某方面來講的話是分不開的,它們可以互相促進,互相影響。
1、飲食可滿足旅遊者口腹之慾。
2、飲食可滿足旅遊者求新、求異和好奇的心理。
3、飲食文化可滿足旅遊者的文化需要。
4、很多飲食產品可以作為旅遊購物品。
❹ 飲食民俗的社會社會功能有什麼
民俗學是一門研究民間風俗習慣及其它生活文化傳承的社會科學。1846年英國學者湯姆斯(W.內J.Thoms)首先容採用Folklore一詞,把民俗學定義為關於民眾知識的學問。由於民俗現象的普遍存在,因此,民俗學遂在世界各國比較普遍地得到承認和發展。中國歷史上有關各類風俗的資料記錄和理性認識,悠久而又深厚,而現代科學意義的中國民俗學,卻是在本世紀初葉受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產生的,它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個構成部分。
現在,民俗學的研究范圍,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廣泛,在有的國家已經擴展到民間社會及文化生活的所有領域,包括各種民間的生產慣習、社會組織及制度、行為規范、精神事象(包括信仰、倫理觀念、知識、民間文藝創作)等。在現代社會科學的體系中,民俗學具有不可替代和引人注目的地位、作用。
❺ 飲食民俗的特點有哪些
飲食民俗的特點,一般來說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飲食事項本身內在的屬性所顯示出來的;一是飲食事項在時間、空間及發展過程中所顯示出來。綜而言之,它一般具有人類共通性、民族性、階級性、歷史性、地方性、傳承性、變異性、集中性等特點。
附錄:
一、人類共通性
所謂人類共通性,即是不同膚色、不同國別、不同民族的人的飲食都是遵循一定的習俗慣制的,沒有人能夠不飲食,也沒有人能夠長期實行與族眾不同方式的飲食。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飲食是維持人的生命的基本前提,是人們恢復體力、補充營養、增進健康的生理需要。不論時代——採集經濟時代、漁獵經濟時代、畜牧經濟時代、農耕經濟時代或是大機器工業生產時代;不論年齡段——從出生到死亡,任何人都必須飲食,都是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飲食的。二是在各民族文化交流與傳播過程中,一些民族化的飲食習俗逐漸為他民族所接受並被轉化為國際化的習俗,成為人類共有的民俗事項。如漢朝時對游牧民族「羌煮貊炙」食法的接受;如分餐制逐漸以其科學性而取代集餐制;如牛奶因其營養性而逐漸得到了我國各族人民的認可。
二、民族性
所謂民族性,即是不同民族間的飲食習俗所表現出的不同特徵。它包涵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同一種飲食事項在不同民族中具有不同的特點。如同為飲茶。白族飲的是「三道茶」、藏族飲的是「酥油茶」、蒙古族飲的是「奶茶」,這些茶的製作原料、製作方法、飲用方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點。如白族是先將小砂罐放在火盆上干烤,烤熱後,再將茶葉倒入罐中,然後邊烤邊搖動,待茶葉略呈黃色時,即沖入微量的沸水。沸水倒進茶盅後,再在茶盅中沖入少許開水,即可品嘗。此時,砂罐內再倒滿開水,稍微煨烤一會後,再斟一輪。每斟一輪稱一道。一般斟三道,故俗稱「三道茶」。三道茶的茶味各有特色:頭苦、二甜、三回味[1]42。藏族是用磚茶加少許土鹼,熬成很濃的茶汁,倒入一個高約1米、直徑約10多厘米的木質桶內,再加上鹽巴和酥油,用一種活塞式的棍軸在桶內上下沖擊,使水油交融。打好後倒入陶質茶壺里,放在文火上,隨時可飲[1]41。蒙古族是將紅茶用銅壺煮沸,過一夜,第二天把澄清的茶水倒入木桶,用木塞上下搗動,直到把濃茶搗成白色,然後倒入鍋內,加入牛奶、羊奶或駱駝奶及黃油、葡萄、蜂蜜、食鹽等,煮沸後即可飲用[1]41。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生活中有不同的飲食民俗事項在傳承,即只有這個民族有而其他民族所沒有的獨具民族特色的飲食習俗。如景頗族的「麂血飯團」和布朗族的「剁生」。景頗族族人獵獲麂子後,立即淘米用竹筒煮飯,飯煮熟後,便把麂子剖開,將護心血倒入飯盤里,再放入姜、蔥、蒜等佐料,趁熱揉拌捏成團,即可食[1]44。布朗族人則是選取豬和獸的裡脊肉剁碎,拌以豬血,將橄欖皮搗成粉末,用淘米水去掉澀味,配上酸水、鹽巴、辣椒粉等佐料,便可生食[1]45。
三、階級性
所謂階級性,即是不同階級在飲食民俗上所表現出的不同的特徵。它包涵有三層意思:一是飲食民俗的內容不同。如桓寬的《鹽鐵論·散不足篇》所記述的當時的富貴人家的飲食要比普通百姓奢侈得多。其載:「今富者逐驅千罔置,掩捕麋轂,眈湎沉酒,鋪百川。鮮羔(羊兆) ,幾胎肩,皮黃口。春鵝秋雛,冬葵溫韭,浚芘蓼蘚,豐薷耳菜,毛果蟲貉。」[2] 二是飲食民俗的繁簡程度不同。如同為清朝,宮廷的春節飲食要比普通百姓的繁褥、華貴得多。《清史稿》載:
「是日已刻,內外王、公、台吉等著朝服集太和門,文武各官集午門。設御宴寶座前,內大臣、內務府大臣、禮部、理藩院長官視設席。丹陛上張黃幔,陳金器其下,鹵薄後張青幔,設諸席。鴻臚寺官引百官入,理藩院官引外藩王公入。
帝御太和殿,升座,『中和韶樂』作,王大臣就殿內,文三品、武二品以上官就丹陛上,余就青幔下,俱一叩,坐。賜茶,『丹陛大樂』坐,王以下就坐次跪,復一叩。帝飲茶畢,侍衛授王大臣茶,光祿官授群臣茶,復就坐次一叩。飲畢。又一叩,樂止。
展席冥,掌儀司官分執壺、爵、金卮,大樂作,群臣起。掌儀司官舉壺實酒於爵,進爵大臣趨跪,則皆跪。掌儀司官授大臣爵,大臣生自中陛,至御前跪進酒。興,自右陛降,復位,一叩,群臣皆叩。大臣興,復自右陛升,跪受爵,復位,跪。掌儀司官受虛爵位退,舉卮實酒,承旨賜進爵大臣酒。王以下起立,掌司儀司官里授卮,大臣跪受爵,一叩,飲畢, 受爵者退,復一叩,興,就坐位,群臣皆坐。
樂止,帝進饌,『中和清樂』作,分給各筵食品,酒各一卮,如授茶儀。樂止,蒙古樂歌進。畢,滿舞大臣進,滿舞上壽。對舞更進,樂歌和之。瓦爾喀氏舞起,蒙古樂歌和之,隊舞更進。每退俱一叩。雜戲畢陳。訖,群臣三叩。『大樂』作,鳴鞭,『韶樂』作,駕還宮。 」 [3]三是飲食的風尚不同。即某種飲食習俗只在某一階層的某一群體中盛行。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族成員崇尚服用「五石散」。而服用此葯,不僅花費巨大,而且還要有一定的規定程序。服葯之後,往往通身紅熱,不僅要行走發散,而且還要用冷水澆身。因此,下層人士幾乎不能問津,也不會問津。
四、歷史性
所謂歷史性,即是不同時代在飲食民俗上所表現出的不同的特徵。它包涵有兩層意思:一是在特定的時代具有特定的飲食民俗。如唐王朝崇奉道教,視鯉魚為神仙的座騎,又加上李為國姓,講究避諱,故而唐朝皇帝曾下令不準買賣鯉魚,而唐朝人也因此而不敢吃食鯉魚,因而整個唐朝幾乎沒有有關鯉魚的菜譜。二是特定年代對某些飲食民俗事項的改革,從而烙上了該時代的烙印。
五、地方性
所謂地方性,即是不同地方在飲食民俗上所表現出的不同的特徵。它包涵有三層意思:一是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徵生成不同的飲食民俗。《黃帝內經》載:「東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水土剛強……其民華食而脂肥」;「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洌,其民樂野處而乳食」;「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 」;「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4]如湖南人喜歡吃辣椒,就源於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湖南古稱「卑濕之地」,多雨潮濕,吃辣椒有驅寒、祛風濕的功效。其二湖南人一年到頭以米飯為主食,吃辣椒還可以直接促使唾液分泌,開胃振食,因而吃的人日漸增多,相延日久,便形成了嗜辣的風俗。廣東由於炎熱的時間很長,太陽輻射又厲害,人們流汗多而體力消耗大,因而需要及時補充水分及易被吸收的養料,適應這種需要,廣東的粥品特別豐富。二是不同地區的不同生產發展狀況生成不同的飲食民俗。如鄂溫克族人吃熊肉前,在「歇人柱」中齊聲發出烏鴉般的叫聲,並說明是烏鴉在吃肉,而不是鄂溫克人在吃肉。這是因為其尚處於原始社會的狩獵經濟時代的緣故。三是不同地區的社會風尚生成不同的飲食民俗。明代民間百姓以節儉為主要風尚,陸容在《菽園雜記》中記載有江西民間崇尚節儉的食風。他說,江西人吃飯時,第一碗飯不許吃菜,第二碗才可吃,稱為「齋打底」。吃葷一般只買豬內臟等下水,因為沒有骨頭可扔給狗吃,所以稱為「狗靜坐」。酒席宴上雖擺有不少果品,但大多是用木頭雕刻而成的,只有一種時令水果可供食用,稱為「子孫果盒」,意為可代代相傳[5]。
六、傳承性
所謂傳承性,即是不同歷史時期在飲食民俗上所表現出的沿襲相承的特徵。它包涵有兩層意思:一是一些飲食民俗以其合理性贏得了廣泛的認同,代代相傳,而不斷地被繼承下來。如我國浙江、江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人每年四月初八吃的「烏米飯」,早在唐代就已見諸文字記載,杜甫的《贈李白》詩雲:「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野人對膳腥,蔬食常不飽。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苦乏大葯資,山林跡如掃。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瑤草。」詩中的青精飯即是烏米飯。屈大均的詩雲:「社日家家南燭飯,青精遺法在蘇羅。」詩中的南燭飯也是烏米飯。林蘭痴的詩雲:「青精益氣道家風,供佛如今饋節同,習尚更關閨閣事,數枚雞子黑參紅。」[6] 烏米飯之所以能一直相傳,除了便於儲存、攜帶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具有一定的食療作用,現代醫學證明,烏米飯具有益氣、補髓、強骨、明目、止瀉的功用,可消滅三蟲,久服還可延年益顏。二是一些不良習俗雖具有不合理性,但往往因有傳統的習慣勢力支撐而傳之後世。如苗族祭祀祖先的節日——「吃牯臟」,從資源消耗的角度來說,是不良的飲食習俗,活動期間要宰殺很多的耕牛、豬羊和雞鴨,浪費相當之大。
七、變異性
所謂變異性,即是指不同歷史時期在飲食民俗上所表現出的變革或變化的特徵。它包涵有兩層意思:一是對一些飲食民俗的變革,這種變革有兩種:一種是發展過程中的自然選擇,即自然的變革,這種自然變革又有兩種情形:其一是自然淘汰不合理的飲食習俗,如我國大部分地區過去過端午節時有喝雄黃酒的習慣,但隨著科學的進步、醫葯知識的普及,人們已逐步認識到了雄黃中含有砷,極易為消化道所吸收,對肝有一定的傷害,是一種致癌物質,因此,現在的端午節一般已不再飲用了。其二是人為改變或替代了一些飲食習俗,這種改變不是因為原有的飲食習俗的不合理,多半是因地域或人們的飲食習慣所致。如中秋節吃月餅是普遍的習俗,但是雲南的仡佬族則要吃鴨子,江南則吃南瓜,杭州則飲桂花酒。一種是發展過程中的人為變革,如伊犁錫伯族人喜歡在夏季製作一種叫「米順呼呼」的面醬用以調味,這種面醬味甜。經過發酵後,容易滋生肉毒桿菌,人生食後往往容易中毒致死。但錫伯族人長期對此不甚了解,每當有中毒現象出現時,他們便認為是瘟疫在流行。1958年,經衛生部派出的特別檢查組查明原因,廣泛宣傳後,現在已不再有人生食了[7]。如山西太原的寒食節原有一百多天,因長期吃涼食對人的身體損害較大,曹操曾下有廢除寒食的《明罰令》:「聞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冬至後百有五日,皆絕火寒食,雲為介子推。且北方,寒之地,老少羸弱,將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百俸。」[8]經過一系列的強制性措施,寒食節到唐代時便縮短為三天。二是對一些飲食民俗事項的調適。如廣州是中國比較古老的海外通商地,許多朝代都有不少的外國人在此定居,因而以廣州為代表的粵菜中也融入了不少的西菜成分。如果汁肉脯就是借鑒西菜中的豬(牛)扒而創制的。西菜中的豬(牛)扒,是將一塊較大的肉放在西餐爐里煮制,然後在盤中淋上西汁,特點是汁不入肉,適用於刀叉。粵菜中的果汁肉脯,是將一塊塊較小的肉放在鍋內煎炸熟,在鍋內烹果汁,然後再裝盤。特點是汁味滲入肉中,適用於筷子。
八、特殊性
所謂特殊性,即是指有些飲食習俗僅僅只在有關的節日、禮儀中進行,在常態的生活情景中不僅沒有,而且也不具有這種內涵。它通常與禮儀的內涵相一致。如漢族婚姻禮儀中的主題一般有三項:第一項是夫妻生活和諧,第二項是生兒育女,第三項是孝敬公婆。在婚姻禮儀中的飲食活動都是圍繞著這些主題而進行的。婚姻禮儀中的交杯酒,先准備好一壺酒和兩個杯子,放在新房裡,酒壺上要繫上紅布條或纏上紅紙條,表示吉慶;南方有些地方是系幾根白線,線上再系紅紙條,表示吉祥如意和白頭偕老。儀式開始時,新郎新娘並立在床前,由媒人或嬸娘斟好兩杯酒,分別端在兩只手上,念誦著:「相親相愛,白頭到老,早生貴子,多子多福」之類的頌詞,然後將左手上的酒杯交給新郎,右手上的酒杯交給新娘,新郎新娘向媒人或嬸娘鞠躬致謝,說聲:「遵您金言」後,雙雙接過酒杯,交臂而飲,各自飲了一口以後,雙方交換酒杯後再飲,如都會飲酒的話,可以把酒一飲而盡,如不會飲酒,特別是新娘,稍微喝一點即可。其寓意是兩人將以結永好。婚姻禮儀中的吃子孫餃子,其地點在洞房,其人物是新郎、新娘;其動作是共同舉著而食;其結果是真吃,但在吃的時候,要回答別人的提問。因餃子是半生不熟的,當別人問:「生不生時」,則一定要回答:「生」;其寓意是以「生熟」之「生」諧「生育」之「生」。再如瑤族人在歡度「盤古節」時,為了祭祀盤古,有一項特殊的飲食習俗,即「叩槽而食」。陸次雲《峒溪纖志》載:「歲首祭盤瓠,揉魚肉於木槽,叩槽群號以為禮。」[9]這是瑤族人通過模仿祖先飲食情形而進行集體認同的儀式。
九、集中性
所謂集中性,即是指飲食習俗在節日、禮儀活動中集中性的體現。它包涵有兩層意思:一是指飲食品種的集中,如宋朝人龐元英所撰的《文昌雜錄》記載唐代「歲時節物,元日則有屠蘇酒、五辛盤、膠牙餳,人日則有煎餅,上元則有絲籠,二月二日則有迎富貴果子,三月三日則有鏤人,寒食則有假花雞球、鏤雞子、子推蒸餅、餳粥,四月八日則有糕糜,五月五日則有百索粽子,夏至則有結杏子,七月七日則有金針織女台、乞巧果子,八月一日則有點炙杖子,九月九日則有茱萸、菊花酒、糕,臘日則有口脂、面葯、澡豆,立春則有彩勝、雞燕、生菜。」[10]二是指飲食內容和飲食禁忌的集中。如漢族的春節,一般是從臘八開始,到第二年的元宵節才結束。在這長達40多天的日子裡,民眾圍繞著春節的主題,開展了一系列的飲食活動。除夕前的活動是為除夕與正月初一準備的,像二十七、八,殺雞殺鴨;初一以後則是延續,如初七、元宵的飲食。其中最集中的是除夕。首先,是選料,除了要有雞魚肉蛋外,還要有兆頭的紅棗——寓意紅紅火火,青菜——寓意四季長青等。其次是做法。除了要做足當天吃的以外,還要做好夠底二、三天吃的,寓意連年有餘。再次是禁忌。除了禁忌不好名稱的菜或材料外,還要禁忌說不吉利的話,如骨頭不講骨頭,而叫神福,雞蛋不叫雞蛋,而叫元寶;不能說吃完了,不夠吃了,應在碗中留下一些飯菜。如廣東中山人吃團圓飯時的菜式主要以豬、雞、鴨等家禽以及魚丸、肉丸、發菜等菜餚為主,多為九道菜式,人稱「九大簋」,取其意為「長長久久」、「合家團圓」、「新年發財」等吉祥意義[11]。
參考文獻:
[1]楊國才,龔有德。少數民族生活方式[M]。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2]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352。
[3]趙爾巽等。清史稿:卷88[M]。北京:中華書局,1977。
[4]龍伯堅。黃帝內經集解[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5] 陸容。菽園雜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 王仁興。中國年節食俗[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87。
[7]國世平,袁鐵堅,杜平。中國人的消費風俗[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48。
[8]韓養民,郭興文。中國古代節日風俗[M]。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153—154。
[9] 陸次雲。峒溪纖志[Z]。濟南:齊魯書社,1997。
[10] 龐元英。文昌雜錄[Z]。北京:中華書局,1958。
[11]甘建波。中山民俗與民間藝術[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59。
❻ 舉例說明飲食文化在食品商業及旅遊業中的作用與地位
雖然飲食文化在食品商業及旅遊業中能夠發揮巨大作用,但在我國來說,我國的特色民族飲食文化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就拿海南舉例,海南的四大名菜:文昌雞、加積鴨、東山羊、和樂蟹,但我在海南呆了十天,去了飯點、路邊館、菜市場,僅僅找到文昌雞,剩下的三種都沒有吃到,問了當地人,他們說尤其是和樂蟹海南當地人都很少遲到,這就是沒有完全開發。
相比較像天津,三大名吃:十八街麻花、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這些都有連鎖店,在天津很容易就能買到,南京的鹹水鴨也是如此,經營形成了規模,並且有了一定的操作經營准則,自然能夠很好的發展。
再說國外飲食在中國的發展,近兩年來日韓料理在中國很常見,通常正宗的日本料理相對價位較貴,普通人消費不起。而韓國料理則參差不齊,正宗的韓國料理有貴的,也有便宜的,主要區別在於其內部裝潢,服務質量,菜品精緻程度。但不能否認的是在北京、天津、威海這些城市還是可以找到既便宜又好吃的韓國料理店的。
東南亞各國美食在中國較少,一般以印度、泰國菜為主,相對也較貴,其實印度、泰國菜系的口味還是比較適合中國人口味的,只是現在開發較少。
韓國、日本、東南亞各國相比,為什麼韓國料理發展最廣?自然與近兩年來日韓文化在中國的普及有極大的關系,尤其是前兩年韓劇在中國的遍地開花,自然而然催生了韓料文化在中國的發展,而且相對而言中國現在韓國的留學生較多,尤其是北京、天津、威海這些沿海城市。
其實一個國家外國飲食的發展情況與這個國家的地理、政治、經濟、娛樂文化有很大關系。
至於歐美飲食在中國很常見,不多贅述。
❼ 簡述中國飲食民俗的特點。急! 謝謝!
中國飲食民俗一般具有人類共通性、民族性、階級性、歷史性、地方性、傳承性、變異性、集中性等特點,這些特點多層面地反映了中國的文化內涵。
中國飲食民俗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中國飲食民俗由特定的經濟結構,思維方式與文化環境,形成了自身鮮明的特色,即藝術傾向,中國菜餚的名稱也是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等。
(7)旅遊促進飲食民俗的發展擴展閱讀
1、選料精良:選料是中國廚師的首要技藝,是做好一品中國菜餚美食的基礎,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和熟練運用的技巧。
2、刀工細巧:廚師對原料進行刀法處理,使之整齊一致的形態,以適應火候,受熱均勻,便於入味,並保持一定的形態美,因而是烹調技術的關鍵之一。
3、火候獨到:火候,是形成菜餚美食的風味特色的關鍵之一。
4、技法各異:烹調技法,是我國廚師的又一門絕技。
5、五味調和:調味,也是烹調的一種重要技藝,所謂「五味調和百味香」。
6、情調優雅:中國飲食文化情調優雅,氛圍藝術化,主要表現在美器、誇名、佳境三個方面。
❽ 1、從信仰民俗的歷史傳承與發展你能得到哪些啟示 2、你是怎樣理解服飾民俗在旅遊資源開發中的作用
第一題:
中國歷史上的民間信仰,由於受到「神道設教」的影響,大多具有 明顯的國家意識。不過,在民間信仰的傳承過程中,神靈的象徵意義 是極為復雜多變的,不同的社會階層各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對普通 民眾而言,靈異傳說與鄉土觀念構成了地方神崇拜的主要動力。因 此,深人考察民間信仰的象徵意義與傳承過程,有助於揭示區域社會 文化的發展機制。
第二題:
我國民俗風情旅遊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多位於偏遠省份,經濟發展比較落後。而且發展工業缺乏資源;交通的不便,又制約了他們走像沿海城市那樣發展商業的路子;到處都是山脈和峽谷,稀少的可耕地又限制了農業的發展。但因為同外界的交流幾乎隔絕,當地的民俗風情卻保存的相當完整,淳樸的民風、迷人的服飾造就了他們獨一無二的民俗風情旅遊資源。發展服飾民俗風情旅遊,可以充分利用旅遊業帶動性強的特點,為民族地區創造就業機會,減少民族地區人口的就業壓力,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地方稅收,改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當地農副產品的開發。當然,這些因素發展的最終結果是,民族地區經濟的騰飛,當地居民的逐步擺脫貧困,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附加題:
中國有著5000年的悠久歷史,中國有著燦爛豐富、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傳情的特點。所以也就使得中國傳統的飲食美食都「食出有門」如中華飲食文化理論奠基人孔子曾這樣說過飲食「二不厭、三適度、十不食」。直至兩千年後的今日,仍具有極高的理論指導性。中華茶道始主陸羽認為茶道在中華飲食文化中的地位幾乎與酒等量齊觀,他曾遍訪名茶產區薦評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級。中華食文化之聖袁枚其《隨園食單》經歷五十年才寫成,成為中華飲食史上光前裕後之作,也有中華飲食文化「食經」的美譽。還有以味道治國的大臣伊尹將飲食的「色、香、味、形」與治國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國若烹小鮮」之說。
其實,中華飲食文化就其深層內涵,可以簡單概括成八個字:「精緻、悅目、墜情、禮數」。這八個字,反映了飲食活動過程中飲食品質、審美體驗、情感活動、社會功能等所包含的獨特文化意蘊,也反映了飲食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系。「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 瀟湘容雲獨家提供。
❾ 飲食民俗通過味美色鮮滿足人們精神方面的什麼東西
美作為飲食文復化的一個基本內涵制,它是中華飲食的 魅力之所在,美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的每一個環節 精、美、情、禮,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基本內涵,換言之,這四個方面有機地構成了中華 飲食文化這個整體概念。精與美側重於飲食的形象和品質, 而情與禮,則側重於飲食的心態、習俗和社會功能。但是, 它們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唯其 「精」,才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發 「情」;唯有「情」,才能有符合時代風尚的「禮」。四 者環環相生、完美統一,便形成中華飲食文化的最高境界。 我們只有準確是把握「精、美、情、禮」,才能深刻地理 解中華飲食文化,因則也才能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飲食 文化。
❿ 飲食民俗的成因有哪些
各地飲食民俗的形成與發展,是特定地域的地理氣候、風俗習慣、歷史文化,以及古代落後生產力和排外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地理環境和氣候的差異。各種地形地貌交錯,形成自然地理條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特徵,造成了各地的食物原料和口味不同。
2、食物原料的不同。各地的物產不一樣,形成了不同的菜品。
3、口味不同。由於地理環境和氣候的差異,還造成了中國「東辣西酸,南甜北咸」的口味差異。
4、生產力水平的限制。這是形成飲食文化地域差異性的最根本原因。在古代,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低下,人們的生產活動往往局限於一個較小的范圍內,食料的來源多為就地取材。地區之間缺乏溝通和交流,文化的封閉性也造成飲食習慣的承襲性,久而久之成為習俗。
5、宗教信仰和民族習慣不同。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崇拜習性和迷信也影響到當地居民對食料的選擇和食用方法。
6、歷史文化原因。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地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烹飪調味方式。
7、心理和生理的排外性。中華民族是一個重歷史、重家族、重傳統的民族,對祖先留下來的東西世代傳承,久之形成了一個地區的風俗。
所以,不同的地區具有自己的飲食文化特色。隨著歷史的進程,不同菜系之間相互區別,相互借鑒,共同發展,最終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