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護區發展旅遊注意事項
⑴ 鳥類自然保護區發展生態旅遊的注意事項
不要污染水源,要保護水生動植物,不要近距離觀鳥。
⑵ 自然保護區如何開展生態旅遊
生態功能保護區是指在保持流域、區域生態平衡,減輕自然災害,
確保國家和地區版生態安全等方面具有重權要作用的特定保護區域。國家
環保總局有關負責人指出,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和恢復,關繫到所在區
域、流域的可持續發展,關繫到國家生態安全和民族的繁衍。因此,
必須採取果斷措施,對重要生態功能區實施搶救性保護。
生態功能保護區一般都面臨人口、資源與環境的三重壓力,因此
不可能像自然保護區那樣採取封閉式管理。據介紹,生態功能保護區
的建設和管理的主要措施是:停止一切導致生態功能繼續退化的開發
活動和其他人為破壞活動;停止一切產生嚴重環境污染的工程項目建
設;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區內人口已超出承載能力的應採取必要的移
民措施;改變粗放生產經營方式,走生態經濟型發展道路;對已經破
壞的重要生態系統,要結合生態環境建設措施,認真組織重建與恢復,
盡快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
⑶ 旅遊開發對自然保護區的影響(保護措施)
生態旅遊對自然保護區的積極影響:①有利於提高區內資源的利用價值,促進區內經濟發展,增強保護區自我發展能力;生態旅遊是在不破壞自然資源和生態平衡的前提下對自然保護區內資源的綜合利用。②有利於提高保護區的知名度,積累豐富的管理、建設經驗;自然保護區不僅僅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科研和教育基地、生態旅遊的理想場所,自然保護區內開展生態旅遊,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和國內外專家學者前來觀光考察。③有利於實現社區共管和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生態旅遊倡導的社區參與精神,通過社區群眾的參與和從中受益,為保護區的保護爭取到了最廣泛和最堅實的內部支持。
自然保護區開展生態旅遊的不利影響:①生態旅遊加大了保護區管理難度。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一方面可為保護區創造了經濟效益,另一方面伴隨生態旅遊開發而帶來的環境污染、一些遊人的不文明活動及行為、外來文化的沖擊、以及開發的盲目性等都會對其資源造成干擾和破壞,對保護區的正常管理帶來影響,加大管理難度。如何提供健康、安全、舒適的旅遊產品成為自然保護區亟待解決而必須盡快解決的問題。②旅遊對野生動植物構成潛在威脅。自然保護區開展旅遊,由於遊客素質良莠不齊及管理力量的限制,對野生動植物棲息生存造成了潛在的威脅,如攀爬樹枝、踐踏植被、採花摘果、撿鳥蛋、野外用火、驚擾轟趕動物等現象時有發生。另外,遊客的進入,也增加了某些人畜共有的疾病傳播機率。
在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開發與管理對策
自然保護區目前己具備開發生態旅遊的社會條件。一是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建設得到逐步加強,二是自然保護區建設已逐步走向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三是國民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因此,生態旅遊的開發與管理顯得尤為重要。根據我國自然保護區的現狀和特點,結合在開展生態旅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生態旅遊的開發和管理提出如下對策和措施:
(1) 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人們在開發利用保護區旅遊自然資源過程中,應樹立可持續發展思想,充分考證它對其它資源、其它要素及整個旅遊環境的影響,兼顧國內和國際公平原則,對當代人負起同樣的道德義務,為他們能夠享受旅遊樂趣留下充分餘地。在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並在利用時盡可能加以保護,以保證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2) 合理布局,科學規劃,重點開發。我國有960萬km2的陸地國土面積,南北跨越近50個緯度,東西超過60個經度,具有復雜的多樣性氣候類型,擁用十分豐富的物種資源,構成了我國自然保護區的資源優勢和特色。但是,我國建立的近2 000個自然保護區中,空間地域分布差異很大,區位特徵、保護對象以及資源品位都有所不同。
(3) 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和監督力度。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的開發與建設,應該納入法制化軌道。雖然《自然保護區條例》和《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等有關法規對自然保護區開展生態旅遊做出了相應規定,但在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開發的原則、條件、程序、步驟以及限制措施等方面還不夠詳盡,仍然需要加以完善。
(4) 建立科學的生態旅遊管理機制。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能否做到集自然、保護、科教、創收於一體,實現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的統一,關鍵取決於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完善保護區生態旅遊管理機制,構建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是極為重要的。生態旅遊的管理是一項綜合性與專業性相結合的,發展與保護相結合的,同時體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新概念的管理。這樣的管理既能給人們提供「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真切感受,又能保障生態的完整和環境的質量,是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和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可靠保證。
⑷ 自然保護區旅遊資源保護與發展關系方面,存在什麼樣的問題與矛盾
如果沒有自然就沒有旅遊資源 沒有自然就沒有人類就更別提旅遊了 人們啊
請保護自然吧 自然是人類生存的一部分
水是生命之源,節約用水,保護水源,愛我太湖,愛我「母親河」,愛我300萬平方公里的富饒海洋,愛護祖國的所有「藍色國土」。
二、學習環保的知識,樹立環保的意識,了解並自覺維護有關環境保護的有關法律法規。積極參與環保活動,大力支持環保工作。
三、自覺遵守「兩講五不」規范,自覺維護公共環境的整潔,出門要帶「清潔袋」。
四、愛護環保設施和設備,愛護花草樹木,保護野生動物;講衛生,愛勞動,積極幫助地區做好環境衛生和綠化工作;遇到破壞環境保護的不文明行為要勇於勸阻,發現破壞環境保護的違法行為要主動報告,敢於斗爭。
五、保護資源,節約水電;提倡垃圾分類,廢品回收,廢物利用,保護再生資源。購買商品要選購「綠色包裝」物品,拒絕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包裝過度商品和一次性筷子,盡量少用紙木製品。
六、降低噪音,不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使用收錄機、電視機時,音量要適中,不影響他人的工作、學習與休息。提倡以步代車和騎自行車,杜絕機動車尾氣污染。
讓我們共同攜手,讓一粒粒種子花開似錦,讓一顆顆小苗綠樹成蔭,用實際行動投入到三月的「植樹,愛綠」活動中,從自己身邊做起,向全社會證明,我們是高素質的一代,我們真正懂得珍惜綠色!
人在自然中生長,綠是自然的顏色。綠色是多麼寶貴啊!它是生命、是希望、是快樂,讓我們行動起來,為珍惜綠色,創造綠色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參考資料: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用處
如果沒有自然就沒有旅遊資源 沒有自然就沒有人類就更別提旅遊了 人們啊
請保護自然吧 自然是人類生存的一部分
⑸ 自然保護區開發旅遊業應注意的問題有哪些
1、全面規劃,有序發展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
2、堅持以保護為主、旅遊開發為輔的方針,自然保護區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好區內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其他各項工作的開展都必須圍繞保護工作而進行,尤其是保護區內的自然資源開發更不得以破壞資源和環境為代價。
3、加強生態旅遊的宣傳教育,針對目前生態旅遊開發中普遍存在的重開發、輕宣傳教育的問題,必須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
4、加強生態旅遊的科學研究和生態監測,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開發時間短、發展速度快,許多技術難題尚未得到較好的解決。
5、嚴格控制規模,避免城市化自然保護區的規劃、建設必須與自然環境協調統一。
6、科學解決能源問題,對大自然能源的消耗要用生態學的觀點和方法解決,堅持「最小消耗」的原則,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建設「環保型」設施。
(5)自然保護區發展旅遊注意事項擴展閱讀:
文化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密切相關。文化、旅遊、環保等行政管理部門應加強溝通與交流,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文化資源宏觀掌控、精準「把脈」,制訂文化資源保護和開發規劃,使文化旅遊業與環境協調發展;建立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平台並完善相關機制,為企業建設旅遊文化項目做好指導。
避免項目的重復建設;禁止在景區范圍內大興土木,興建各種樓、堂、館、所和旅遊飯店,使景區環境免受不必要的污染;加強文物保護法、環境保護法的執法力度,設置不得觸碰的「高壓線」。
對破壞文化資源和在文化旅遊建設中破壞周邊環境的企業進行嚴懲,對違反法律的企業交有關部門追究其相應的法律責任。
⑹ 自然保護區開展旅遊,環境能否避免破壞
一、旅遊與環保之間的矛盾
既然保護區內開展旅遊是可行的,隨著大量遊人的湧入,必然導致環境的污染和破壞,
即旅遊與環保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遊人超負荷的活動以及各種有損社會公德的行為給保護區帶來的破壞。如遊人過量
所造成的三廢污染,拆木損花,狩獵禽獸等,都使生態環境質量下降。黑龍江省五大連池自
然保護區,近幾年遊人大增,有的人為取盆景石,隨意砸壞熔岩,使台地上有的地段變得百
孔千瘡。
2.在保護區修建賓館等服務設施,由於工程大,佔地面積也大,必然要破壞周圍一些景
物。保護區內修建道路,需要大量土石方,也將破壞道路兩側的植被,而且公路一開,曲徑
通幽的野趣會變成車輛來往的鬧市景象,失去游覽觀賞環境。目前,這種現象在長白山自然
保護區北坡已經出現,在岳燁幽谷中修建賓館和停車場,砍伐了大片岳燁林;在修建冰場到
天文峰公路的過程中,破壞了大片苔原景觀,致使有的地段發生水土流失現象。
3.對保護區管理人員來說,如何協調旅遊與環保之間的關系,的確是一個很難處理的問
題,既要保護環境,保護自然,又要向遊人開放,這個方針本身很可能使管理人員無所適從,
一旦處理不當,往往帶來災害性後果。特別明顯的例子要數四川九寨溝自然保護區,這個被
稱為「神話世界」、「人間仙境」的全國重點保護區,開放旅遊後,遊人蜂擁而至,而保護
區缺乏科學管理,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加上過量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加重,泥石流加快活動,
使晶亮透明的湖泊開始淤塞。此類教訓,其他保護區當引以為戒。
二、自然保護區如何開展旅遊
自然保護區怎樣開展旅遊,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首先應對保護區開展旅遊的特殊性
有清醒的認識,在此基礎上,確定正確的開發策略,最後採取必要的措施。只有這樣,才能
確保自然保護區的旅遊事業健康穩步地向前發展。
1. 充分認識保護區開展旅遊的特殊性。這是保護區開展旅遊的前提。作為經營旅遊業
務的保護區,既不是原始的禁區,更不是熱鬧的娛樂場所,而是能夠顯示自然和歷史風貌的
為人們提供適當旅遊項目的自然環境。這是與一般的保護區、普通的旅遊區的根本區別。要
通過各種渠道和途徑廣泛宣傳保護區開展旅遊的特殊性,提高管理人員、廠礦企業及廣大群
眾的認識水平。在此基礎上,正確處理自然保護與仟展旅遊的關系,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
經濟效益的關系,長遠利益與當前利益的關系。如前所述,自然保護區的首要功能是科研功
能,因而必須保護好各類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而同時資源與環境又是旅遊業賴以生存與發
展的基礎,保護資源、環境就是保護旅遊,毀掉資源、環境就是毀掉旅遊。理論與實踐都表
明,保護與旅遊之間的關系,只能是以保護為主,旅遊服從保護,以生態效益為主,社會效
益、經濟效益服從生態效益,以長遠利益為主,當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果真如此,那麼自
然保護工作開展得越好,保護區的地位就越高、對遊人的吸引力就越大,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社會效益就越高。繼而再將經濟收益反饋到保護區的建設方面,即可使保護區走上一條保護
——開發——增值——保護的良性循環之路。
2.摸清旅遊資源特色,制定正確的開發策略。這是保護區開展旅遊的大政方針。特色是
旅遊的基礎。有特色的保護區才有生命力與競爭力,才能吸引更多的遊人。例如筆者經過多
年的調查研究,概括出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的旅遊資源特色,即:①世界級自然保護區;②神
奇的火山山水游覽勝地;③滿族的發祥地,朝鮮人民心目中的聖山。針對長白山旅遊資源的
特色,筆者認為長白山旅遊開發的策略應是:以保護為前提,以生態效益為主,有理、有利、
有節地開發旅遊資源,重點突出野趣之山、神奇之山、神聖之山的特點,其戰略目標是將長
白山建成世界著名的火山風光保留地。
3.採取必要的措施。這是保護區開展旅遊的有效途徑。
①進行功能分工。應根據保護區的具體情況,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規劃,
尤為重要的是要做好功能分區工作,如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可劃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試驗區。
核心區是整個保護區的絕對保護地段,除進行巡護和定期資源普查外,不準進行任何其
他活動,以保持自然狀態和儲存物種,緩沖區是核心區與試驗區的過渡帶,主要作用是保護
核心區,使其免遭破。試驗區是保護區內綜合利用自然資源的地段,試驗區內可以開展科學
考察、研究和試驗以及教學實習,亦可結合自然風景劃定區域,開展不影響自然保護的參觀
旅遊活動。
②健全環保機制。保護區開展旅遊,應盡快建立健全三種環保機制:
行政立法機制。包括對到保護區旅遊的單位、個人的一系列限制性規定,如人員定額、
禁令和制裁措施等。美國是個發展自然保護事業較早、經驗較成熟的國家,在一些自然保護
區的入口,常常立著一塊很醒目的標語牌:「進去,只許留下腳印;出來,只許帶走照片。
」很值得我國借鑒。
經濟計劃機制。按時間尺度劃分,包括近期、中期、長期規劃,它補充行政立法機制,
以經濟計劃為手段,對保護區旅遊事業的發展規模與速度進行宏觀調控。
旅遊開發的經濟核算和有償使用機制。即補償因利用自然資源開展旅遊所造成的損失。
目前國內大多數保護區採取發售門票的辦法,而且價格偏高,遊人意見大。解決的辦法是,
保護區經營、管理人員應以勞力、知識和技能為消費者提供服務,以此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如可為一定數量的遊人配備一位導游兼環保工作人員,可謂一舉數得。
③慎重對待土木建設。如果說架橋、築路、修賓館、建索道等工程項目在一般的旅遊區
是可行的話,那麼在自然保護區應另當別論,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要動輒在保護區核心地段
大建樓堂館所,然後公路、小徑密如蜘蛛網,於是保護區成了現代化鬧市,等到該風景城一
建成,風景的生命也就結束了,關於建造索道的問題,更應引起保護區經營管理部門的高度
重視。建造索道,必須先修路,修路必先伐樹、炸山,因此建索道通纜車對自然資源與環境
的破壞是極其嚴重的,所以國外像美國的黃石公園、大峽谷都是絕不允許建造索道的。
④加強科學管理。如何提高保護區經營者的管理水平,是保護區旅遊事業成敗的關鍵因
素之一。在經營思想上,應改變目前「粗放經營」的作法,而以優美的自然環境、優質服務
取勝,必要時可適當限制遊人人數,以利於資源、環境的保護。例如厄瓜多政府便對到科
隆群島(即加拉帕戈斯群島)旅遊的人數嚴格限制在每年2.5萬人以內,任何一個島上的每
日遊客數不得超過90人。在管理方面,保護區可以和附近的鄉、鎮共管旅遊業,做到有責大
家盡,有利大家圖,旅遊、環保齊頭並進。旅遊項目的選擇,應以知識性旅遊為主,在一些
景點掛牌介紹該景點的內容,向遊人傳授科學知識。保護區內一定要採用線性開發的方式,
嚴禁遊人到處亂跑。主要開展一日游,以減輕遊人對自然資源與環境的破壞。
總之,只要自然保護區經營管理部門在旅遊開發的實踐過程中實施科學的嚴格的管理,
加上其它部門以及廣大遊人的密切配合,相信我國自然保護區的旅遊事業定會出現新的局面。
⑺ 如何處理好自然保護區保護與旅遊開發的關系問題
如何認識和處理我國自然保護區與旅遊特別是在貧困和環境問題交織在一起的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開發與保護的關系資源保護歸根到底是為了更好的發展。
⑻ 自然保護區開發旅遊的好處和壞處分別是什麼
好處是:人們會提高保護大自然的覺悟,增加當地的收入,壞處是,旅遊的人多了,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負荷不了,反而會破壞保護區;
順便給個中和之道,都是有感而發啊:限遊人進入保護區
⑼ 石門台自然保護區的旅遊小貼士
石門台自然公園(以下簡稱公園),位於英德市北部,地理坐標東經113°′07″-113°20′18″,北緯24°23′49″-24°28′04″,屬廣東石門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的一個小區,公園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雨水、日照充足,氣候條件宜人宜物,得天獨厚,區內年平均氣溫18℃,在公園中心地帶石門台老屋場內,即使在炎熱的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也得蓋被子,是避暑、療養的好去處。
石門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動植物物種非常豐富,蝶類品種全廣東省最多,是中外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美國駐廣州辦事處副領事於2002年10月中旬曾考察石門台自然公園、日本蝶類學會把他們的世界蝴蝶研究項目地點定在石門台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內有恐龍的食物、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桫欏,在該區內幾乎每個山坑的溪邊水旁的潮濕環境都有分布,最高的達9米多,保護區眾多的資源導致大量的專家、學者蜂擁而至,對石門台進行科考研究。 第一天:廣州集合出發,約4。5小時到達目的地石門台保護站,徒步2-3小時進入到山林中扎營,中午路餐,一路山路、溯溪,晚上fb,聽蟲子唱歌、看星星、聊天。
第二天:周日繼續溯溪,中午消滅剩餘fb物資後出發回到石門台保護站匯合司機,下午4點出發返回廣州,有可能11、12點回到廣州。 背包、睡袋、防潮墊、沙灘鞋、頭燈、備用電池、餐具、帳篷、手套、護膝、刀具、替換衣物、防曬物品、太陽鏡、遮陽帽、蛇葯、蛇毒排空器、泳鏡、游泳衣、GPS、營燈、對講機,浮床、水圈、保護繩、扁帶等,雨具必備,建議對所有行李作防水理。
水:每人至少帶2升水。
食品:1早餐、兩午餐、一晚餐,路上零食和應急干糧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