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與南亞旅遊文化
Ⅰ 印度屬於東南亞還是南亞
南亞
Ⅱ 東南亞歷史與文化發展階段和各個時期的特點總結
在對外交往方面,東南亞大陸在這一時期與中國的交通便利與經濟上的交往的密切程度和規模都遠遠超過了它與南亞的交往,但從文化影響上看,南亞的斯里蘭卡在這一時期特別是16世紀前仍然是為越南以外的大部分大陸東南亞國家提供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的一個重要來源。其根本原因是,這一時期的緬、泰、老、柬等國所受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影響與前一時期已經接受的宗教文化影響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更能適應東南亞封建領主制國家和村社居民的需要。
當地各具特色的制度與文化都還沒有發展到成熟的程度,那麼這一時期東南亞歷史和文化發展的突出特點是越來越趨向於地方化、多樣化和民族化,這種民族化在大陸東南亞國家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其主要特點是這些國家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具有本國特色的政治、經濟制度,外來宗教、文化與當地主體民族的文化深度融合,為這些民族(越族、泰族、緬族以及佬族、高棉族)的幾乎全體居民所接受,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這些國家中的一些少數民族。即使在海島地區,也出現了伊斯蘭教與馬來族文化的融合以及天主教與菲律賓中北部民族文化的結合。
Ⅲ 東南亞和南亞是以什麼來劃分的分界線是什麼
東南亞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汶萊等國家。
南亞包括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錫金。
主要以民族和信仰以及風俗習慣區分
Ⅳ 面對中國的韓國文化熱河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快速發展勢頭,談談你對中國採取陸鄰友好政策的看法及建議
遵循這幾個要點來寫吧
看法:
1、對於別國的優秀文化,要堅持毛主席所說的「古為回今用,洋為答中用」的方針。把批判和繼承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不能全盤肯定,也不能全盤否定。就是說要吸納韓國文化優秀的地方,把他納為己用,不能「閉關鎖國」你可以舉一些韓國文化優秀的地方進行說明。(湊字數的話你還可以順手提一提要保存中國自己的文化,不可崇樣媚外。)
2、對於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快速發展,中國是奉行和平自主的外交政策,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所以即使周邊的國家發展很快,中國也會友好相處,與他們一起發展。
建議:
對於文化,可以開一些什麼文化交流會之類的東西;既然周邊的國家發展起來,中國也可以和他們建立良好的經濟合作關系(就是和他們做生意之類的),互贏互利。
一千字……我是寫不了拉……希望上面的能對你有些幫助。
Ⅳ 「東南亞 南亞」具體指什麼地方
1、東南亞地區共有11個國家: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東帝汶,面積約457萬平方千米。
經緯度位置: 92°E~140°E ,10°S~23°26°N。中南半島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馬來群島大部分屬於熱帶雨林氣候。
海陸位置:位於亞洲的東南部。西臨印度洋、東連太平洋、南鄰大洋洲,北鄰中國、印度。
2、南亞共7個國家,尼泊爾、不丹為內陸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為臨海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為島國。
經緯位置:60°E~97°E,0°~37 °N。
海陸位置:北靠喜馬拉雅山脈,南臨印度洋,西瀕阿拉伯海,東瀕孟加拉灣,大體在喜馬拉雅山脈和印度洋之間。
(5)東南亞與南亞旅遊文化擴展閱讀
東南亞在20世紀前也被歐洲人稱為東印度。中國歷史上則稱該地區為「南洋」。由於中國與印度次大陸之間的地理位置和鄰近地區的文化影響,東南亞大陸部分被歐洲地理學家稱為印度支那。然而在20世紀,這個詞更加局限於前法屬印度支那領土(柬埔寨、寮國和越南)。
東南亞的海洋方面也被稱為馬來群島,這個術語來源於歐洲對南島語族的馬來族概念。海洋東南亞的另一個術語是東印度群島,用於描述中南半島和澳大利亞之間的區域。
至於「東南亞」一詞在1839年由美國牧師霍華德·馬爾科姆(Howard Malcolm)在他的「東南亞旅行」一書中首次使用。馬爾科姆的定義只包括大陸部分,排除了海洋部分。二戰時期,盟軍於1943年成立東南亞司令部(SEAC)。
「東南亞」一詞因此被廣泛使用。SEAC推廣使用該術語「東南亞」,然而東南亞早期構成的概念卻不是固定的,例如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的大部分被SEAC排除在外。
到了20世紀70年代後期,「東南亞」一詞的大致標准用法及其所包含的領土已經出現。盡管從文化或語言的角度來看,「東南亞」現在最常見的定義包括下面列出的國家(主權國家和附屬地區)所代表的地區。
Ⅵ 東南亞發展旅遊業的有利條件是什麼
(1)東南亞旅遊費用較低~ 當地消費水平較低
(2)東南亞華人眾多,與中國文化比較接近
(3)東南亞主要是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常年季節都比較適合旅遊~
(4)東南亞宗教文化對遊客都很有吸引力~
(5)東南亞有獨特的人文景觀
Ⅶ 想去東南亞,南亞的國家旅遊,有什麼推薦嗎
新馬泰,越南 泰國 柬埔寨 都行。。都很便宜
Ⅷ 東南亞自然景色與南亞自然景色的不同
東南亞有很多是海灘和亞熱帶雨林夾雜的風景區,多克斯特地貌,山勢陡峭奇特。南亞地勢平緩,土地肥沃,印度洋珊瑚島風景一絕。
Ⅸ 東亞與南亞,亞洲為什麼東亞最發達,東亞vs東南亞
經濟抄發達的實質是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利用。
在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經濟全球化,帶來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資本全球化的趨勢。但東亞與東南亞,為什麼會得到更多發展的機會?
主要取決於地理位置。經濟全球化需要產品銷售地、勞動力供應地和資本投資地。
東亞與東南亞的海岸線是其邊界的一部份,靠近主要的貿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凡是一個國家其疆界易於與外界接觸者,其人民便較容易向外發展,與外面世界相交往。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可能使人民安土重遷,不願投身海洋。
另外,東亞與東南亞華文化圈,比較重視教育,勞動力素質較高,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而廉價的勞動力。
Ⅹ 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五個音樂文化區的音樂特色
亞洲是人類古代文明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亞洲傳統音樂具有悠久的歷史,亞洲燦爛的音樂文化是人類音樂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其他大陸音樂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亞洲可分為五個音樂文化區:東亞、南亞、東南亞、中亞和西亞。
東亞音樂旋律十分豐富,多採用五聲音階,樂器種類繁多,並有多種多樣民歌、戲曲、說唱和舞蹈等。如以吸收自中國傳統音樂而後被民族化了的日本的雅樂、琴、箏、三味弦音樂,朝鮮的唐樂和鄉樂,當然還包括豐富多彩的中國民族音樂,這些都是東方音樂藝術的瑰寶。
東南亞音樂最早受到中國和印度文化的影響,後來一些國家受伊斯蘭和後周文化的而影響。泰國、印尼的古典音樂部分採用七聲音階。大型的敲擊樂隊是東南亞音樂的特點之一。
南亞古老音樂傳統延續至今。印度古典音樂中的旋律、節奏體系的到高度的發展,有著多樣的餓音節調式和獨特的裝飾音體系。孟加拉國被成為「音樂之邦」,孟加拉音樂雨印度次大陸的古典音樂和民間音樂有著很深的淵源關系。
中亞和西亞屬於伊斯蘭文化,採用齊聲音階,中亞的阿拉伯古典音樂用二十四平均律的音階。風格柔和、持重。阿拉伯音樂在其形成過程中,古埃及、古波斯和古希臘羅馬文化都曾給予巨大影響。阿拉伯音樂文化也曾對印度北部和我國西部的音樂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