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未來旅遊業的新型旅遊產品主要有

未來旅遊業的新型旅遊產品主要有

發布時間: 2020-12-18 14:01:33

『壹』 未來旅遊業的發展的前景如何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現代工作壓力加大、生活節奏加快,人們更加渴望能夠在工作之餘告別都市的喧囂,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徹底地放鬆。
而旅遊業也正因為其資源豐富、無污染、健康,成為新的世紀一項極富發展潛力的產業。近幾年,旅遊業已成為我國國民收入增長最快、最有生機和活力的產業之一。

『貳』 新型旅遊接待業的特徵是什麼

新型旅遊接待業的特徵:
(1)組織形態的規模化,形成連鎖型業態。主要表現中小型旅遊企業的連鎖化擴張;大型旅遊企業的集團化發展;超大型旅遊集團(聯合體)的戰略聯盟和跨國經營的出現。
(2)經營方式的專業化,形成專業型業態。主要表現在服務外包現象的快速發展和旅遊專業服務公司的產生。
(3)資源整合的集約化,形成集約型業態。主要表現在旅遊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優化整合,如以旅遊集散中心為代表的旅遊超市的發展。
(4)技術手段的信息化,形成虛擬性業態。主要表現在旅遊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和數字虛擬旅遊的應用等。
(5)空間形態的集聚化,形成積聚型業態。不同的旅遊組織如酒店(或景區、旅行社等)在區域的集聚會形成空間意義上的業態。

未來趨勢:旅遊業向信息化、科技化、高端化發展
旅遊信息化是未來旅遊業發展的最顯著特徵。世界旅遊發達國家在資源整合、設施建設、項目開發、市場開拓、企業管理、營銷模式、咨詢服務、電子交易等領域已經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從而引發了旅遊發展戰略、經營理念和產業格局的變革,帶來了產業體制創新、經營管理創新和產品市場創新,改變了旅遊產業的發展方式。太空旅遊、極地旅遊、探險探秘旅遊等市場初露頭角,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有一定的增長空間。旅遊業的科技化將逐漸成為旅遊業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不斷為旅遊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增添新的內容。日新月異的科技革命將加速旅遊業的產業結構更替的步伐,提升旅遊業的整體素質和發展水平。伴隨著國力的增強、社會財富的增加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端化的奢華旅遊將開始出現。

『叄』 中國文化旅遊產業未來發展有哪些趨勢

1.文化創意,成為文化旅遊的重點發展方向

文化創意產業被稱為21世紀全球最有前途的產業之一,全世界創意經濟每天創造產值達220億美元,並以5%的年增長速度遞增。如今,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在旅遊領域的拓展和延伸,成為旅遊發展的新引擎,反過來,旅遊的發展也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繁榮創造了新機遇、新動力。

2.文化「深度游」成為中國旅遊產業發展的新亮點

專業規劃機構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中國旅遊已經從傳統"走馬觀花"式的觀光游向以文化為主題導向的「文化深度游」、「文化休閑游」轉變,並出現了以世界遺產為核心主題的專項旅遊產品

文化深度游的一個重要表現是遺產旅遊熱的興起和發展。「遺產旅遊」已經成為世界旅遊業最熱門的項目之一。英國遺產旅遊業發展迅猛,年收入高達260億英鎊,幾乎成為該國旅遊業的支柱。

3.康體保健游已經成為文化體驗旅遊的重要內容

文化性作為旅遊產業的核心特質之一,體現在旅遊產品的各個方面。

隨著中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斷增加,出遊能力漸趨增強,文化體驗游成為遊客熱衷選擇的旅遊產品類型,其中康體保健游因為能夠迎合現代人越來越強的醫療保健意識和康體養生需求,成為廣泛關注和備受推崇的文化體驗旅遊產品類型。

『肆』 上海未來旅遊新產品開發方面可作哪些工作

旅遊產品是指由旅行社或旅遊經營單位設計,為滿足不同的旅遊者在整個旅遊活動中對游覽、食宿、交通、娛樂、服務等項目的需求而組合的產品。即旅遊目的地向遊客提供一次旅遊活動所需要的各種服務的總和。
旅遊產品可以分為四種類型 (國家旅遊局,1999):1、觀光旅遊產品(自然風光、名勝古跡、城市風光等)
2、度假旅遊產品(海濱、山地、溫泉、鄉村、野營等)3、專項旅遊產品(文化、商務、體育健身、業務等)
4、生態旅遊產品
從旅遊的目的的角度出發,旅遊產品是指旅遊經營者憑借著旅遊吸引物、交通和旅遊設施,向旅遊者提供的用以滿足其旅遊活動需求的全部服務。
從旅遊者角度出發,旅遊產品就是指旅客花費了一定的時間、費用和精力所換取的一次旅遊經歷。
旅遊產品與旅遊資源的概念區別
生態旅遊最初作為一種新的旅遊形式出現,主旨是保護環境、回歸自然,變革了以往的旅遊發展模式。但現在生態旅遊無論從概念、方式、要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創新,成為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論。旅遊資源具有自然性、價值型,它的旅遊價值體現在對遊客的吸引,旅遊產品是旅遊資源的人話化。

『伍』 旅遊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在線旅遊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專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屬 前瞻》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在網上預訂過機票、酒店、火車票或旅行行程的網民規模達到1.81億人,年增長6910萬人,增幅61.9%,使用率提升至29.3%。
近年來,資本市場對於在線旅遊企業的投資熱情高漲,足以反映出在線旅遊作為服務類電商在中國的巨大發展潛力。
從投資方向來看,近年投資的重點集中在兩個:一個是針對休閑度假等產品,另一個是旅遊信息媒體類網站。前者體現出繼機票、酒店等產品之後,度假產品將成為在線旅遊下一個支柱型產品;後一類公司「輕」(信息媒體類網站僅做相關的信息聚合和流量轉移工作,發揮媒體價值,並不直接持有庫存和銷售產品)的特點決定了其在資本推動下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時效性更強,而信息媒體的快速發展也預示著是在線旅遊行業必將持續景氣。

『陸』 網路時代旅遊產品出現了哪些新業態


李金早在講話中表示,「商」是指商務旅遊,包括商務旅遊、會議會展、獎勵旅遊等旅遊新需求、新要素。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與國際社會的密切交往帶來了規模龐大的會議會展等商務活動。根據全球商務旅遊協會發布的2014年報告預測,中國將在2016年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商務旅遊市場。
由北京、上海、天津、成都、杭州、昆明、三亞、西安等15個城市組成的會獎旅遊城市聯盟日前宣布,要打造中國會獎城市整體國家品牌形象,提升中國在國際會獎旅遊市場的聚合力和影響力,吸引更多國際會議買家聚焦中國。北京已把會獎旅遊作為發展高端旅遊的重要內容,把首都文化和皇城文化資源融入會獎旅遊,逐步推出特色節慶旅遊、文化演出旅遊、精品文物旅遊等定製旅遊產品。

「閑」也就是休閑度假,包括鄉村休閑、都市休閑、度假等各類休閑旅遊新產品和新要素,是未來旅遊發展的方向和主體。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旅遊已從觀光游發展到休閑度假。以感受鄉土氣息、擁抱親近大自然、探秘古村落為目的的休閑農業游正受到人們的追捧。休閑農業促使大量的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產品變商品。繼農家樂、漁家樂、花家樂、林家樂及生態觀光農業園等業態之後,國家農業公園的出現將為遊客提供新選擇。
此外,一些旅遊城市正在向休閑城市轉型,遊客置身城市之中便能休閑度假。例如杭州正在創建國民旅遊休閑示範城市,將重點打造西湖歷史文化體驗游、精品民宿游、龍井茶文化旅遊休閑示範區、運河水上觀光游、香積素齋禪茶游等一批文化休閑體驗產品。

「養」是指養生旅遊,包括養生、養老、養心、體育健身等健康旅遊新需求、新要素。旅遊原本就是一件身心愉悅的活動。當養生邂逅旅遊,健康旅遊應運而生,成為不少人青睞的旅遊新模式。其中,中醫養生旅遊的發展最為強勁。
去年,國家旅遊局與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簽署了關於推進中醫葯健康旅遊發展的合作協議,標志著發展中醫葯健康旅遊已進入國家旅遊發展戰略。隨後,北京推出了首批7條中醫養生線路,其中包括接受中醫體檢、參觀中醫葯博物館、品嘗葯膳以及學習太極拳等,受到了遊客的熱捧。此外,甘肅正在建設養生保健系列旅遊產品和隴東南國家級中醫葯養生保健旅遊創新區。廣西也將中醫葯與旅遊、養老等有機結合,打造立體本草綱目旅遊、壯醫葯和瑤醫葯健康養生基地。

李金早說的新旅遊要素「情」,是指情感旅遊,包括婚慶、婚戀、紀念日旅遊、宗教朝覲等各類精神和情感的旅遊新業態、新要素。
早在60多年前,錢鍾書就曾說:結婚以後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顛倒的,應該先旅行一個月再結婚。時下,以愛情為主題的旅遊,尤其受到了年輕人的喜愛。
據了解,目前我國與婚慶產業關聯的行業已達40多個,新婚蜜月市場規模每年約1.2萬億元人民幣。婚慶旅遊、婚紗攝影等業態,對旅遊業而言已是「天大機會」。去年,北京、天津、河北、安徽、海南5省市組建了婚慶旅遊合作組織,培育婚慶旅遊目的地、市場、產業和產品,推進婚慶旅遊成為旅遊經濟新的增長點。海南目前重點向國內外旅遊市場推出婚慶旅遊產品,促進婚慶產品與海洋、生態、文化、康體、度假等產品的融合,希望從婚慶主題旅遊產品突破,打造海南婚慶旅遊產業鏈。

「學」也就是研學旅遊,它的內容既不是單純的旅遊也不是純粹的留學,而是介於游與學之間,貫穿了語言學習和參觀游覽,包括修學旅遊、科考、培訓、拓展訓練、攝影、采風、各種夏令營冬令營等活動。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我國的研學旅遊早已走出國門,其目的地遍及亞洲、歐洲、美洲和大洋洲,內容從最初的校園游覽、觀摩課堂發展到目前的全真插班、家庭寄宿、社會調查、充當志願者等多種體驗。
不只是家長和孩子關注研學,近年來不少職場人士也選擇用研學方式給自己充電。目前,國內已有旅遊機構提供成人研學產品,涵蓋IT編程、瑜伽養生、高爾夫、品酒、咖啡、潛水、飛行等領域,職場人士通過短期技能類課程,可以獲得技能提升、各類證書、職場鍍金等收獲。

以探奇為目的的旅遊新產品、新要素,包括探索、探險、探秘、游樂、新奇體驗等,在我國近年也發展迅速。
一些資深驢友已經不滿足於常規的景點和舒適的休閑,徒步、登山、騎游等深度體驗類的旅行方式漸受青睞。這些新方式令遊客更加親近自然,親近人文,獲取身心的錘煉與提升,更具個性化,更為深入。同時作為一種體育健身的方式,能有效地增強旅遊者的體質,錘煉旅遊者的意志。
目前市場上此類產品頗為豐富,例如國內的徽杭古道、唐詩之路、漠河找北、尋秘貴州等,出境的巴厘島梯田火山人文徒步、法國勃朗峰大環線高山徒步以及美國西部國家公園大峽谷徒步等均受到遊客喜愛。

『柒』 我國未來需要發展的旅遊市場有哪些

一、旅遊產業,資本逐鹿。

過去三十多年間,中國經濟增長率達到平均7.4%,從全球經濟體排位第八到今天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未來十年,中國依然是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而旅遊業將是最值得投資的產業。

為什麼這樣講?因為我國正在進入旅遊消費市場與旅遊投資要素市場雙向互動、良性循環的新階段,旅遊投資的空間和潛力巨大。旅遊業作為全球較大的產業之一,僅依靠存量資源優化配置是不夠的,需要依靠增量資源的有效投入。

未來十年,大型非旅資本將加速進軍旅遊業,跨行業投資態勢愈發明顯。同時,旅遊企業並購重組和「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旅遊資源將深度整合。

二、「旅遊+」,跨界融合。

融合性是旅遊業的本質屬性。旅遊業的綜合性特徵,決定了只有依託多個產業,才能向旅遊者提供包括行、住、食、游、購、娛等在內的旅遊產品和服務;旅遊業的關聯性特徵,既為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又拓寬了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空間。旅遊業的綜合性和關聯性特徵,也決定了旅遊業是國民經濟中最具備融合發展優勢的戰略性產業。

旅遊是綜合性產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旅遊+正在與各個行業不斷融合。「十三五」期間,旅遊與國民生活及鄉村、健康、養老等重點領域的「+」將成為新的發展熱點。

三、「+互聯網」,全產業鏈滲透。

去年9月,「旅遊+互聯網」大會在江蘇省常州市召開。會上,國家旅遊局發布了《「旅遊+互聯網」行動計劃》,中國「互聯網+旅遊目的地」聯盟發布了《促進「旅遊+互聯網」融合發展常州共識》。大會還提出,未來5年,中國「旅遊+互聯網」有望創造「3個1萬億紅利」:我國旅遊業互聯網軟硬體設施建設未來5年將創造1萬億元的需求紅利;我國在線旅遊交易未來5年將創造1萬億元的市場紅利;「旅遊+互聯網」未來5年所催生的一大批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將創造1萬億元的增值紅利。

國家促進旅遊業發展的系列政策出台,正在破解旅遊生產要素優化組合配置的一系列問題,包括土地、資金、體制、機制、組織、技術、人力資源、品牌等。

同時,引導旅遊業與基礎設施建設、工業、農業、教育、醫療、金融業互相促進發展,使旅遊業成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新增長點。

四、產品供給,從「資源+土地」到「投資+情懷」。

大眾旅遊時代已經來到,旅遊正在成為老百姓常態化的生活方式。然而,現階段的旅遊產品還存在著「不配套」的問題。

目前的旅遊產品中,傳統供給供過於求,新型供給供不應求;觀光產品供應過剩,休閑度假養生養老等產品供應不足,導致需求外溢、市場外溢、投資外溢、效益外溢,旅遊業迫切需要推進供給側改革。在傳統的資源主導和土地增值主導的盈利模式下,「小情懷」等「看不見的投資」開始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熱門「小情懷」項目使精品鄉村游和非標准住宿走俏。

因此,未來十年,旅遊資本要注重「情懷」打造,旅遊產品供給將在新業態、新體驗、人性化配套等方面得到強化。不論項目投資的大小,都應更加重視情懷投入。

五、從小旅遊向大旅遊轉變。

在旅遊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發展的重點主要是建設,建景點、景區、飯店和賓館,這是一種「景點旅遊」的發展模式。然而,旅遊業發展到現在,已經到了全民旅遊和自駕游為主的全新階段,作為綜合性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的作用更加廣泛,時代賦予旅遊業的責任也明顯加強,傳統的以抓點方式為特徵的景點旅遊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大旅遊的發展需要,國內許多地方已經開始探索。

所謂「全域旅遊」,簡單說就是把一座城市當作一個旅遊景區來規劃和建設,從單一產業向綜合產業轉變、從小旅遊向大旅遊轉變,最終實現全域資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參與的一種發展模式。從當前國際、國內旅遊產業的發展形勢來看,全域旅遊已經成為未來旅遊產業發展的大趨勢。

六、全球化趨勢明顯。

中國是一個旅遊大國和消費大國,但是要想成為旅遊強國,還需要提升本國的供給能力,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旅遊行業全面貫徹「515戰略」,推進旅遊業深化改革、提質增效,實現「初步小康型旅遊大國」到「全面小康型旅遊大」的決定性時期。

未來十年,將有更多的國際品牌加快中國布局,國內旅遊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也將加快,中國旅遊產業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為此,中國旅遊企業要主動融入國際分工體系,成為中間的一環,從渠道到目的地都要加速資源掌控,爭奪國際分工話語權。

七、旅遊雙創大有可為。

一項調查顯示,從全球范圍看,69%的遊客將在2016年計劃新的旅程,各個年齡層的遊客都在尋求新的旅遊體驗。未來十年,隨著旅遊經驗的豐富,越來越多的國民將對新型的旅遊方式產生興趣,比如游輪、房車、背包旅行、探險旅行等。這類新型的旅遊需求也將在未來十年內催生旅遊裝備製造業持續發展,「雙創」必將激發旅遊市場新的活力。
希望52農家樂網的答案對你有所幫助!

『捌』 中國未來旅遊業的發展趨勢及其對旅遊服務提出的新的要求

  • 未來我國旅遊業發展趨勢: 一、旅遊的多樣化趨勢 旅遊目的的不同,使目前占統治地位的觀光型旅遊將向多樣化發展,如休閑娛樂型、運動探 險型等。旅遊者多樣的個性化需求對旅遊基礎設施的多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進入老齡 社會後針對老年人

『玖』 未來幾年旅遊業的發展趨勢

中國的旅遊業已進入了戰國時代,2005年是中國旅遊業全面融入世界旅遊業的分界線,面對入世帶來的挑戰,有識之士都在思索:中國的旅遊業應該如何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中現存最大的國度,幅員遼闊,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安定團結,人民生活富足,為這個古老的民族注入了新的活力,為中國的旅遊業開劈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加上我國的南北跨度大,東西縱橫長,民族眾多,地方文化差異大,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中國人口眾多,正在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的,國民收入的增加,為旅遊業的發展奠定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因此,中國的旅遊現正在朝著國內旅遊大國、入境旅遊大國、出境旅遊大國發展。

綜觀中國旅遊業的發展,我們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個發展時期:第一個時期從建國以來到1990 年為第一個時期,這個時期的主要以入境旅遊為主導地位;90年後至2002年,中國的旅遊業的發展進入了第二個發展時期,這個時期中,國內旅遊異軍突起;從2002年開始,中國的旅遊市場又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以出境游組團社改革為標志,出境游進入了春秋戰國時代。因此,中國的旅遊業已成國內游、出境游、入境游三足鼎立的發展態勢,這其中國內游、出境游增長迅速,入境游發展緩慢。

中國的旅遊業有著十分明顯的分界線:東部沿海經濟發達,是最大客源的輸出地,西部旅遊資源豐富,是最大的客源輸入地,但是隨著西部開發的深入,東西部旅遊大融合是東西部經濟融合的必然趨勢。東部因經濟發達,商務旅遊、會展旅遊已漸漸取代了傳統的觀光旅遊,西部因資源豐富,風光秀麗,觀光旅遊仍是旅遊業發展的主流。

入世是中國旅遊業分化重組的催化劑,面對入世的沖擊,旅遊企業都在未雨綢繆,尋找應對良策,有人稱入世為「狼來了」;有人已做好了與狼共舞的准備;有人視入世為改造國內落後的狀況的一劑良葯。

狼也罷,良葯也罷,但中國的旅遊業現狀確實令人擔憂。
以筆者從事旅遊二十年的經驗看,中國的旅遊企業確實存在很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觀念的落後;二是人才的短缺;三是管理的落後;四是體制的缺乏創新;五是條塊分割嚴重,企業規模小,抗風險的能力差;六是服務缺少知名品牌;七是航空保險業發展滯後;八是各地接待水平、標准和模式不一,溝通困難;九是政府的管理亟待改革;十是旅遊產品千篇一律,缺少創新,行業之間的競爭停留在行業自殺式的價格層面上,遊客參團信心受挫。

有識之士都在為中國的旅遊企業的發展診斷把脈,提出了許多的解決方案,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觀點是,根據企業的大小提出了如下發展措施:大型企業集團化,中型企業專業化,小型企業網路化。筆者贊同這種觀點,並在自己的企業身體力行,根據自身的狀況,提出了相應的發展戰略,效果顯著。

中國的旅遊企業要沖出重圍,融入世界旅遊大潮流,品牌是關鍵,中國旅遊企業的發展大多存在千篇一律,服務缺少品牌和個性,在世界性市場中,難以脫穎而出。發展品牌是一件巨大的過程,許多企業無力發展品牌,但發展品牌確實是成功的一條捷徑。

發展網路是中國旅遊重組的又一出路,由於政策的滯後,真正的網路一時難以形成,但是發展網路是建立統一的市場秩序、統一的接待標准、統一的接待模式、統一的服務形象的必由之路。

國際旅遊市場都是批零關系,但中國的旅遊市場是各自為政,一個真正意義的批零市場是中國旅遊市場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這種批零關系在一些地方開始萌芽,作為旅遊業的從業人員,要主動實踐,推動這種批零關系的快速形成。有條件的旅行社要主動發展成為批發商,缺少資源的旅行社要甘當零售商,批零關系是平等關系,不是從屬關系,是產品流動的必要渠道。

『拾』 中國未來旅遊產業會怎麼發展

開啟「新」旅遊 智慧旅遊成為今年主流

今年中國旅遊日,全國多地推出了節日特惠,向遊客送出免票、半價票、優惠券等「大禮包」。「雲旅遊」「雲推介」「雲購物」等成為今年的新特點、新亮點。

智慧旅遊成為今年中國旅遊的主流。各地旅遊景區、景點重新開放以來,預約、錯峰、限流成為「標配」,智慧旅遊平台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線上購票、刷臉入園、自助導覽等智慧服務大范圍應用,在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最大程度地保障遊客安全和旅遊秩序的同時,提升遊客的體驗度和滿意度。

可以預見的是,預約制、定製化將成為今後旅遊消費的新常態。對於旅遊目的地而言,提供好的產品、好的服務將不再是唯一要求,讓到訪的遊客在看美景的同時,安全游、安心游更加重要。旅遊目的地的安全、環境、服務品質將對遊客的旅遊決策起到關鍵性的影響,中國遊客新的旅遊安全觀將逐漸形成。

根據中國文化和旅遊部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國內旅遊人數達到了60.06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8.4%;入出境旅遊總人數3.0億人次,同比增長3.1%;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6.63萬億元,同比增長11%。國內旅遊收入57251億元,增長11.7%。旅遊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10.94萬億元,佔GDP總量的11.05%。



隨著旅遊活動的高頻化,人們的旅遊消費觀也隨之改變。「走馬觀花」式的旅遊正逐漸向深度游、文化游、定製游過渡,遊客更加關注旅遊活動中的體驗和感受,同時重視自己給旅遊環境帶來的影響。

——更多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旅遊產業發展趨勢與投資決策分析報告》。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