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區域鄉村旅遊發展的歷史

區域鄉村旅遊發展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2-18 11:18:19

『壹』 急求一份關於政治、風俗、藝術文化、歷史、資源、名勝,方面的論文!!!各個省市均可!!!

[論文關鍵詞]生態旅遊 中國 前景分析

[論文摘 要]生態旅遊已被確定為世界旅遊業中迅速發展的領域。該文針對中國生態旅遊發展的十大領域,即風景名勝觀光旅遊、紅色旅遊、民俗旅遊、體育旅遊、考察/探險旅遊、觀光農業旅遊、湖泊濕地旅遊、山(岳)地旅遊、草原旅遊和森林旅遊等的發展前景做了分析,以期為提高我國生態旅遊業的競爭力提供借鑒。
作者簡介:羅清(1965-),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旅遊資源、創意文化旅遊、旅遊經濟,北京財貿職業學院旅遊系。

「生態旅遊」這一概念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墨西哥專家豪·謝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提出來的。生態旅遊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進行的有責任的旅遊行為,為了享受和欣賞歷史的和現存的自然文化景觀,這種行為應該在不幹擾自然地域、保護生態環境、降低旅遊的負面影響和為當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會和經濟活動的情況下進行。從其定義來看,生態旅遊的內涵應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回歸大自然,即到生態環境中去觀賞、旅行、探索,目的在於享受清新、輕松、舒暢的自然與人的和諧氣氛,探索和認識自然,增進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環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遺產等;二是要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轉。不論生態旅遊者,還是生態旅遊經營者,甚至包括得到收益的當地居民,都應當在保護生態環境免遭破壞方面做出貢獻。也就是說:只有在旅遊和保護均有表徵時,生態旅遊才能顯示其真正的科學意義。
生態旅遊是世界旅遊活動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旅遊發展的角度看,生態旅遊是近年世界旅遊業中增長最快的部分,年增長率達到25%~30%,生態旅遊儼然已成為世界性旅遊的潮流,並將成為21世紀國際旅遊的主流。以下針對我國生態旅遊發展的十大重點領域進行前景分析:

一、風景名勝觀光旅遊
風景名勝資源,系指富集著以獨特自然景物和悠久歷史文物古跡取勝,以景物環境為載體,人類實踐創造的,有普遍社會價值的優秀財富。我國山河壯麗,景觀奇特,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具有豐富的風景名勝資源。
依託豐富的風景名勝旅遊資源,以下幾種主要模式適合風景名勝旅遊資源的開發:(1)科學考察為主導的風景名勝旅遊。可以開展此類旅遊的有黃龍寺九寨溝風景名勝區、五大連池等。(2)歷史古跡類風景名勝旅遊,如古長城、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名勝區等。(3)文化類風景名勝旅遊,如我國的四大佛教聖地的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華山等風景名勝區。屬古石窟藝術文化的,如我國的麥積山、龍門、雲岡、敦煌等風景名勝區。(4)自然類風景名勝旅遊,如桂林灕江山水、廬山、秦皇島北戴河、承德避暑山莊、海南三亞等。(5)民族風情觀賞類風景名勝旅遊,如內蒙古草原風光、海南黎族村寨等。(6)現代工程觀賞類風景名勝旅遊,如長江三峽大壩、南京長江大橋等。

二、紅色旅遊
「紅色旅遊」是指以革命紀念地、紀念物及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為吸引物,組織接待旅遊者進行參觀游覽,實現學習革命歷史知識、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振奮精神、放鬆身心、增加閱歷的旅遊活動。「紅色旅遊資源」指的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新中國成立以前,包括紅軍長征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等重要的革命紀念地、紀念物及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從地域范圍上,主要是指革命老區和紅軍長征線,但以長征沿線為重點,這就形成了井岡山、瑞金、韶山、遵義、延安、西柏坡一條「紅色」主線。國家大力培育的重點紅色旅遊區包括:以上海為中心的「滬浙紅色旅遊區」;以韶山、井岡山和瑞金為中心的「湘贛閩紅色旅遊區」;以百色地區為中心的「左右江紅色旅遊區」等。圍繞著「紅色旅遊」線路開發與挖掘沿線的旅遊資源,可以形成上下一線的旅遊鏈條,形成當地旅遊資源的整體聯動,進而促進本地旅遊經濟上檔次、上水平,促進本地經濟快速健康地發展。

三、民俗旅遊
民族旅遊以觀賞、理解以及參與地域性風土人情為目的,特別適合於較短時段、較短路途的鄉村旅遊。它主要是將旅遊區納入文化之中,進而展示區域文化特徵。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及支系,都有自己傳統的民族文化,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性,各地區、各民族的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建築文化、交通、宗教、節慶、婚喪、禮儀、集市等都具有特色,並富有極為強烈的可視性和獨有的觀光魅力。
根據資源的特點,民俗旅遊開發方式應該採取多種模式:(1)集錦薈萃式,如深圳的中國民俗文化村、北京的中華民族園等;(2)復古再現式,杭州和香港的宋城、無錫的唐城、吳文化公園均屬於此類;(3)原地濃縮式,如當地政府或投資商在當地覓取合適地段,建以當地民俗文化為主題的主題公園,集中呈現民俗精華,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寨風情園均屬此類;(4)原生自然式。它是在一個民俗文化相對豐富的地域中選擇一個最典型、交通也比較便利的村落對旅遊者展開宣傳。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產和村落的自然形態為旅遊內容,除了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外幾乎沒有加工改造,如廣東連南三排瑤寨。(5)主題附會式,如蘇州名園」網師」園傳統上僅白天對外開放,讓遊人欣賞江南園林的造園藝術和文化內涵,夜間不對外開放。(6)短期表現式,指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於很短的時間,激發短暫的旅遊人流,如內蒙古的「那達慕」大會、回族的「古爾邦節」、白族和彝族的「火把節」,以及松桃苗族花鼓、灘堂戲、下火海等。

四、體育旅遊
近年來,體育旅遊已逐漸成為一種時尚。體育旅遊在發達國家開展得十分普遍,尤其是歐美地區,那裡的人們己不滿足於周末逛公園了,而是通過旅遊參與一些體育活動,比如騎自行車郊遊、上山滑雪、山間旅遊,周末的時候到海濱沖浪、游泳、乘遊艇出海等,既達到健身目的,又實現了對大自然的回歸,使身心徹底放鬆。
體育旅遊在我國的開展僅有十幾年的歷史。1986年成立了中國國際體育旅遊公司,先後進行了一系列大型活動,例如:絲綢之路國際汽車拉力賽、老式汽車遠征旅遊、國際馬拉松賽馬、熱氣球邀請賽等大型體育旅遊。此外,還在一些適合各項體育旅遊的地區開發了許多項目,例如:珠峰探險、大渡河漂流、黑龍江狩豬、桂林一雲南自行車游、絲綢古道汽車游、篙山少林寺武術游、沙漠一草原騎馬駱駝游、阿壩地區徒步旅行等。最近,遼闊的內蒙古草原成為體育旅遊的新熱點,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源源不斷地涌到內蒙古自治區風景名勝地,在響沙灣滑沙;在呼倫貝爾盟舉辦的」冰雕雪橇節」上人們在天然滑雪場上一展風采;夏天,遊客在海拉爾舉行全國橡皮艇漂流賽。包頭、呼和浩特先後成立射擊、攀岩俱樂部,開辟黃河漂流一爬響沙灣一登山等活動。海南則是開展帆板、海上摩托艇、海上跳傘,潛水等多種運動項目的好去處。
五、考察/探險旅遊
指旅遊者從未見過、聽過或者經歷過,既標新立異,又使人特別興奮或驚心動魄的旅遊活動。許多旅遊者把獲得各種刺激性的探險看作是一種享受。因此,探險旅遊也屬於一種享受旅遊。我國的探險旅遊資源比較豐富,碧綠的草原,茂密的森林,巍峨的雪山,茫茫的荒漠,奔騰的江河,洶涌的大海,由於偏遠與艱險,許多美景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廣闊人跡罕至的區域,被外界稱之為「凈土」。依託豐富的探險旅遊資源,能夠開發的旅遊項目繁多,主要有秘境旅遊、海底旅遊探險、沙漠旅遊、斗獸娛樂旅遊、狩獵旅遊、體育觀戰旅遊、激流探險、洞穴探險、礦井探險、高山探險、森林探險等。我國開設此項目較成功的是海南,人們在此可潛入海底欣賞五彩斑斕的珊瑚礁和各種各樣的熱帶魚,還可觀賞海底村莊、海底森林等,吸引了大批的國內外遊客。

六、觀光農業旅遊
觀光農業旅遊是旅遊市場中的一種新產品,游為主題,巧妙利用城鄉各種差異來規劃、設計是以農業資源為基礎,以生態旅、組合旅遊產品,以引起旅遊消費慾望,滿足旅遊者食、住、行、游、購、娛的需求以及參與新型農業技術與生態農業活動、感受大自然情趣的一種旅遊形式,簡稱觀光農業。
作為一種新型的旅遊開發項目,觀光農園這一旅遊新產品不僅日趨活躍,而且日漸顯示出良好的旅遊開發前景。在我國發達地區的一些大中城市周邊交通便利的農業地帶開展的」當一天農民」、」插隊落戶」等觀光農業旅遊(或鄉村旅遊)已搞得紅紅火火。游歷了名山大川的都市旅遊者,在農業旅遊中找到了一種真正接近自我、回歸自然的鄉土感覺。觀光農園以其山清水秀,花果滿山,魚躍禽鳴,荷塘萬里,涼亭竹棚,蕉林蔗林成片的農耕景觀,從另一方面圓了許多都市人的綠色夢,亦以農業生態的獨特魅力豐富了我國生態旅遊的內容。

七、湖泊濕地旅遊
濕地生態系統的景觀單一,景觀結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進行濕地生態旅遊開發時,要注意開發項目的特色性。開發項目包括觀鳥、水上體育運動、垂釣、捕魚等活動。重點開發項目為觀賞鳥類。青海湖鳥島是我國最著名的觀鳥勝地,新疆巴音布魯克、山東榮成、鄱陽湖、洞庭湖、崇明島、扎龍保護區,等均是觀鳥的理想之地。
但我國的觀鳥活動近年來才開始活躍起來,市場的全面發展需要培育。進行觀鳥旅遊活動的開發,要注意選擇合適的地點和掌握鳥類的生活習性,尤其是遷徙的季節,同時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導游。編制觀鳥旅遊指南也非常重要,內容主要包括觀鳥時間、地點和注意事項。除專業觀鳥外,還可以舉辦鳥類鑒賞和知識講座、觀鳥夏令營、築巢引鳥、觀鳥比賽等生動活潑的參與性活動。

八、山(岳)地旅遊
山地是綜合型的極具生態價值的生態旅遊資源。山地系統本身是地球內、外應力錯綜共同作用的結果,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地質、地貌景觀的多樣性。山地系統由於土壤、植被、生物、氣候系統的垂直帶譜分布明顯,特別是我國地貌的區域的界山往往具有東西或南北自然環境的過度性質,不僅出現生態的、物種的多樣性和特殊性,而且造就了生物景觀、水文景觀、氣溫景象的多樣性與特殊性。山地的綠色植被、豐富的動植物、鮮明的垂直帶譜、新鮮的空氣等對生態旅遊者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山地生態旅遊內容十分豐富,登山、健行、森林探秘、動植物觀賞、溫泉療養、洞穴與瀑布探奇、宗教活動等,都是山地旅遊的代表項目。我國是個多山的國家,發展山地生態旅遊的潛力極大。目前開發比較成功的有黃山、廬山、張家界、九寨溝、長白山、五指山、武夷山等。西安市秦嶺山地生態旅遊的開發也很有新意。中國山地生態旅遊未來應重點開發的地區,療養類有廬山、黃山、莫干山、雞公山、峨眉山等;宗教探訪類有四大道教名山和四大佛教名山;洞穴探奇類有貴州織金縣織金洞、重慶武隆芙蓉洞、湖南張家界黃龍洞、鄂西騰龍洞、四川豐都雪玉洞、遼寧本溪水洞。

九、草原旅遊
草原旅遊是以草原生態系統為旅遊對象的旅遊活動。我國有60億畝草地,約占國土面積的40%,其中83%的面積分布在我國西部。我國不僅有大面積遼闊的溫帶草原,更有世界獨一無二的分布於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草原,還有熱帶、亞熱帶草地。比較著名的大草原、草地有十處:錫林郭勒大草原、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鄂爾多斯荒漠草地、青藏高原高寒草原、新疆山地草原、甘肅祁連山地草地、雲南香格里拉山地草地、雲南元江河谷的熱帶草地、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溫帶疏林草地以及四川紅原草甸等。

十、森林旅遊
所謂森林旅遊是指人們在林區依託森林風景資源開展的以旅遊為主要目的的多種形式的野遊活動。這種旅遊無論是直接利用森林還是間接利用森林,都屬於生態旅遊的范疇。森林具有吸碳吐氧、阻風吸塵、降低雜訊、凈化水質、調節氣溫等多種生態功能,環境質量一流,特別是森林中空氣負離子濃度高,森林植物又能產生一種精氣,也叫植特芳香氣(外國稱「芬多精」)可以殺滅有害細菌,消除病菌,具有防治高血壓、冠心病、神經官能症、哮喘、氣管炎等多種疾病的功效。所以,在世界性的旅遊熱浪中,以「回歸自然」為主題的森林旅遊業前景十分看好。我國被海內外遊客評選出的「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中就有35處與森林有關。我國森林生態旅遊資源豐富,森林面積15894.1萬公頃,從森林面積的絕對數量來講,居世界第五位。特別是我國地跨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等眾多氣候帶,林區自然景觀多姿多彩。大小興安嶺壯美的大森林;川滇雪域高原的古老原始林;東南沿海的「海底」森林(紅樹林);大漠深處的胡楊林;喀斯特地貌的石山森林;還有整齊壯觀的人工林海、竹海。

參考文獻
[1]張建萍,生態旅遊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3
[2]陳福義,范寶寧,中國旅遊資源學[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3
[3]周作明,永遠的朝陽-民族旅遊研究[M],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
[4]國家旅遊局人事勞動教育司,旅遊規劃原理旅遊[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
[5]王興斌,生態旅遊科學探索[M]香港旅遊,1997
[6]黃貴,初論我國體育旅遊的發展策略[J],湖北體育科技.2001
[7]程占紅,張金屯,生態旅遊的興起和研究進展[J],經濟地理,2001
[8]潘秋玲,新疆荒漠旅遊的開發前景與導向分析[J],乾旱地理,2001,23

『貳』 旅遊的發展史及世界旅遊史該如何劃分

旅遊概論教學基本要求
(36課時)
一、課程性質和任務
本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旅遊服務與管理專業的一門主幹專業課程。其主要任務是:通過介紹旅行和旅遊現象的產生、發展及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和自然環境的關系,分析構成旅遊活動和旅遊業的各基本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揭示旅遊活動的基本規律,為理解我國的旅遊方針、政策和發展旅遊事業服務。
二、課程教學目標
(一) 知識教學目標
1. 了解旅遊的產生和發展。
2. 理解旅遊及旅遊業的基本概念。
3. 理解旅遊市場的概念、分布及特點。
4. 掌握旅遊活動和旅遊業的構成。
5. 掌握生態旅遊和旅遊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二) 能力培養目標
培養良好的旅遊從業意識,對旅遊市場的開拓精神和競爭意識。
(三) 思想教育目標
1. 使學生初步了解旅遊業在我國政治、經濟、社會中的作用和地位。
2. 激發學生對旅遊事業的熱愛和愛國熱情。
3. 培養學生良好的旅遊意識和服務意識。

三、教學內容和要求
(一) 旅遊概述
教學內容
1. 旅遊的概念:定義;旅行與旅遊的區別;內容。
2. 旅遊的特點:廣泛性;綜合性;參與性;季節性。
3. 旅遊的屬性:本質屬性;社會屬性。
4. 旅遊的類型:根據不同標准進行劃分。
5. 旅遊組織:世界旅遊組織;我國旅遊組織。
教學要求
1. 了解旅遊的屬性、旅遊組織。
2. 理解旅遊的定義和內容。
3. 理解旅遊的特點。
4. 掌握旅遊的類型。
(二) 旅遊簡史
教學內容
1. 世界旅遊簡史:古代;近代;現代。
2. 中國旅遊簡史:古代;近代;現代。
教學要求
1. 了解世界旅遊歷史發展的概況和各時期旅遊的特點。
2. 了解中國旅遊歷史的沿革及其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聯系。
3. 理解世界現代旅遊迅速發展的原因。
4. 理解我國近代旅遊的特點。
5. 掌握我國發展現代旅遊業的方針。
(三) 旅遊活動的基本要素
教學內容
1. 旅遊者:概念;必備條件;類型;基本要求。
2. 旅遊資源:概念;特點;類型;主題公園;開發與保護。
3. 旅遊業:概念;性質;特點;地位;作用。
教學要求
1. 了解旅遊資源的開發和保護。
2. 理解旅遊資源的類型、旅遊業的特點和作用。
3. 掌握旅遊者的概念、必備條件和基本要求。
4. 掌握旅遊資源的概念。
5. 掌握旅遊業的概念。
(四) 旅遊業的構成
教學內容
1. 旅行社:概念;類型;作用;職能和業務、質量保證。
2. 旅遊交通:概述;作用;類型;旅遊者的選擇。
3. 旅遊飯店:概述;類型;等級;旅遊者的要求。
4. 旅遊景區(點):概述;等級;旅遊者的要求。
5. 旅遊商場:作用;類型。
6. 旅遊娛樂:概念;作用;現代旅遊娛樂方式及設施。
7. 旅遊會展業:概念;作用。
教學要求
1. 了解旅遊商場的作用。
2. 了解旅遊娛樂的作用。
3. 理解旅行社質量保證。
4. 理解旅遊者對旅遊飯店的基本要求。
5. 理解旅遊景區(點)的概述和等級情況。
6. 掌握旅行社的基本概念、類型、職能和業務。
7. 掌握旅遊飯店的等級和類型。
8. 掌握旅遊交通、旅遊商場和旅遊娛樂的類型。
9. 掌握旅遊會展業的作用。
(五) 旅遊市場
教學內容
1. 旅遊市場的概述:概念;形成的條件;旅遊者流動規律。
2. 旅遊市場的劃分:概念;標准。
3. 我國的旅遊市場:入境旅遊市場;國內旅遊市場;出境旅遊市場。
教學要求
1. 了解旅遊者流動規律。
2. 理解旅遊市場的概念。
3. 掌握旅遊市場形成的條件、旅遊市場的劃分。
4. 掌握我國客源市場的分布和特徵。
(六) 生態旅遊與可持續發展
教學內容
1. 生態旅遊的定位:生態旅遊的概念;對生態旅遊的認識。
2. 國際比較與生態環境游:生態的區分;中外生態現狀比較;生態環境游的意義。
3. 旅遊可持續發展:完整的產品體系;嚴格的管理體系;新型的綠色體系。
教學要求
1. 了解生態的分類。
2. 理解生態環境游的意義。
3. 掌握生態旅遊的概念。
4. 掌握旅遊可持續發展概念。
(七) 旅遊業的發展趨勢
教學內容
1. 世界旅遊業的發展趨勢:更加方便、快捷和舒適;方式日趨多樣化、個性化和文化化;流向繼續向東亞及太平洋地區轉移。
2. 我國旅遊業的發展趨勢:樹立可持續發展戰略;形成完善的產業結構;促進協調的區域發展;完成集約式增長方式的轉變;開創國際化發展模式;大中華旅遊圈的興起;假日旅遊。
教學要求
1. 了解世界旅遊和旅遊業的發展趨勢。
2. 掌握我國旅遊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發展前景。
四、學時分配建議
序 號 課 程 內 容 課 時 分 配
1 旅遊概述 4
2 旅遊簡史 3
3 旅遊活動的基本要素 8
4 旅遊業的構成 8
5 旅遊市場 4
6 生態旅遊與可持續發展 3
7 旅遊業的發展趨勢 2
機 動 4
合 計 36

『叄』 歷史文化遺址與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關系

生態旅遊是一種正在迅速發展的新興的旅遊形式,也是當前旅遊界的一個熱門話題。1999年是中國國家旅遊局規定的生態旅遊年。世界人士預測,以走向保護區、親近大自然為主題的"生態旅遊熱"將在全球興起。就在人們為我國旅遊業面臨難得的機遇而欣喜若狂時,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是旅遊業對環境造成的近期和遠期的危害。特別是目前有的人打著生態旅遊的旗號,而實際上卻做著破壞環境的旅遊。因此,必須對生態旅遊的真正內涵加以研究,結合我國的實際制訂出生態旅遊的法製法規和管理措施,並使生態旅遊成為對旅遊者進行生態教育的一所大學校。以此來保護我們的自然景觀與文化遺產,使旅遊業成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
一、 生態旅遊概念的衍變與真正內涵
生態旅遊是針對旅遊業對環境的影響而產生和倡導的一種全新的旅遊業。1988年,給生態旅遊的定義是:生態旅遊作為常規旅遊的一種特殊形式,遊客在觀賞和游覽古今文化遺產的同時,置身於相對古樸、原始的自然區域,盡情考察和享樂旖旎風光和野生動植物。這時期生態旅遊的概念是指一種旅遊業中的"復歸自然"、"返樸歸真"的觀念。越來越多的旅遊者更願意到大自然中游覽而不是去現代的城市和海濱度假,強調發展旅遊業中對自然景觀的開發。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生態旅遊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生態旅遊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生態旅遊不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應與自然和諧,並且必須使當代人享受旅遊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機會與後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當代人享受和犧牲旅遊資源為代價,剝奪後代人本應合理地享有同等旅遊資源的機會,甚至當代人在不破壞前人創造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前提下,為後代人建設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觀。並且,生態旅遊的全過程中,必須使旅遊者受到生動具體的生態教育。
真正的生態旅遊是一種學習自然、保護自然的高層次的旅遊活動和教育活動,單純的盈利活動是與生態旅遊背道而馳的。同時,生態旅遊也是一項科技含量很高的綠色產業,需要生態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的多學科的論證,方能投產。需要認真研究生態環境和旅遊資源的承受能力。否則,將對脆弱的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干擾和破壞。同時,生態旅遊應該把環境教育、科學普及和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核心內容,真正使生態旅遊成為人們學習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大學校。
二、 我國生態旅遊的現狀
生態旅遊的開展,不僅提高了人們走進自然,欣賞自然的興致,也提高了自然旅遊在旅遊業中的地位和賺取外匯的份額。據前不久召開的世界生態旅遊大會介紹,生態旅遊給全球帶來了至少200億美元的年產值,生態旅遊已成為當今世界旅遊發展的潮流。
我國具有發展生態旅遊的良好條件:一是擁有巨大的客源市場,且隨著人們生態意識的覺醒,對生態旅遊的需求將不斷增長;二是擁有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截至1997年底,我國已建立起各類自然保護區932個(列為國家級的124個),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的有14個。這些保護區集中了我國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景觀中最精華的區域,是生態旅遊的理想處所。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對全國100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調查結果表明:其中已有82個保護區正式開辦旅遊,年旅遊人次在10萬人以上的保護區已達到12個。目前國內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方興未艾,年總旅遊人次近2500萬,年旅遊總收入近5.2億元。一些自然保護區已經成為帶動當地旅遊業發展的"龍頭"。
但由於我國的旅遊業開發史較短,目前尚為發展中國家旅遊開發模式。人們對旅遊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尚缺乏科學理解,那種"旅遊業是無煙工業"的觀念還較流行,生態旅遊的發展大多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強調到大自然中旅遊,強調對旅遊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旅遊本身對環境的影響和資源的破壞。實際上,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已經給環境帶來較嚴重的污染,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旅遊資源的粗放開發和盲目利用
許多地區的政府有關部門在開發旅遊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便匆忙開發。特別是新旅遊區的開發,開發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論證與總體規劃的條件下,便盲目地進行探索式,粗放式的開發。開發中重開發、輕保護,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貴重旅遊資源的損害與浪費。如:被譽為"童話世界"的九寨溝,如今,由於上游和周邊森林大面積砍伐,使這里原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30厘米,致使黃龍鈣華堤已開始退化、變色。如再不採取保護措施,這里的岩溶湖將會過早衰亡。更令人費解的是有關部門為了大量攬客,在九寨溝內大量建造賓館,嚴重破壞了景觀的自然氛圍。
我國對旅遊洞天開發利用還處於無計劃狀態。許多地區一發現好的洞天,就匆忙施工開發。開放後又不控制遊客人數,過多的遊客加速了洞內沉澱物氧化。一些洞口開得過大、過長,加速洞內外空氣對流,人們呼出二氧化碳氣體破壞了岩溶洞環境的平衡,促使洞天景物老化
野生動物也是極其珍貴的旅遊資源。許多地方在開發這一旅遊資源時,管理不善,執法不力,不少野生動物遭到亂捕亂殺,有的賓館飯店甚至以野生動物作為美食招攬遊客,使不少珍稀品種瀕臨滅絕。
2、風景區生態環境系統失調
近10多年來,景區的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使我國風景名勝區,包括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一些自然風景區,已越來越受到建設性的破壞,由於在景區內開山炸石,砍樹毀林,水土流失嚴重。或因山洪暴發,塌方擋路,毀景傷人;或因久旱無雨,水源枯竭,飲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築毀景障景,導致自然和人文景觀極不協調,破壞了景觀的整體性、統一性。四季常綠的雲南西雙版納,近幾十年來,由於大搞毀林形式開荒,以林為能源,森林面積急劇下降,使原來良好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有的風景區出於經濟目的,熱衷於旅店、餐館的建設,盲目擴大旅遊區、修建旅遊設施。以索道為例,世界各國在作為國家公園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嚴格控制的,其中美國、日本是明令禁止的。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米,公路只修到2000多米,遊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但在我國,有些古代名山上修建現代索道,甚至修幾條。有的山相對高度不到百米,也修建索道。索道在國家名勝中心區域的建成,不僅破示了自然風景區的原貌,而且使遊人大量集中於容量有限的山頂,導致景觀和生態的破壞。隨著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熱的掀起,保護區內脆弱的生態系統也遭到致命的打擊。
調查顯示,在已經開展旅遊的保護區中,僅有16%定期進行環境監測工作,有的保護區連一台必須的測量儀器也沒有。根據科學監測對遊客數量進行控制的保護區僅佔20%,一些保護區已出現人滿為患的現象。甚至有23%的保護區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規定,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內從事旅遊活動,使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地域減少,它們的生活空間和養料系統也發生變化,從而導致這里的動植物死亡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據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對保護區旅遊現狀調查顯示:已有22%的自然保護區由於開展旅遊而造成保護對象的破壞,11%出現旅遊資源退化。
由於城市建設的迅速發展,使區域和城郊的一些風景區受到沖擊。有的地方在風景名勝區鄰近蓋工廠、辦企業、濃煙滾滾,污水橫流;有的景區對名勝古跡隨意修葺,在山林古剎安置電器設備,鋪設人造大理石、地磚,人工修整痕跡過重,與其"自然本色"極不和諧;有的景區不顧環境、條件,亂建寺廟、佛像和不倫不類的主題公園等等。這些不僅破壞了風景名勝、古跡文物的原始景觀的文化內涵,也對旅遊環境的生態格局和風景結構造成了破壞。
3、風景名勝區環境污染嚴重
據旅遊風景區提供的監測資料顯示,這里的水土、大氣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煙塵都超過了規定的標准。大氣中含有的有害物質及酸雨等情況比較普遍。湘區武陵風景區中二氧化硫含量高達0.62毫克/米3,超過國家一級大氣標准3.68倍;樹林大片枯黃,PH值達4.44並出現酸雨酸霧。我國水污染的范圍也在擴大,全國135條受污染的城市河段中,52條嚴重污染,其水質連灌溉標准都達不到,更談不上飲用標准了。如飲用滇池水源的地區,已成為昆明市傳染病和許多疾病的高發區。黃河斷流達266天,87%的河段水質達四級污染,尤其是近幾個月來,黃河幹流中遊河段遭到嚴重污染,水面上漂浮著一層厚厚的泡沫,下面呈醬色的污水散發著刺鼻的異味,魚已死光,連澆地都不能用,對河南省沿黃河各城市飲用水造成危脅。這是黃河歷年來發生的最嚴重污染。而且是一次流域性污染。
由於我國人口眾多,旅遊業發展迅速,而又缺乏規劃和管理,國民的生態意識較差,可以說旅遊游到哪裡,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也就到哪裡。風景區內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廢渣、廢物劇增。馳名世界的黃山、廬山垃圾隨處可見,甚至連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遊客也留下了各種飲料袋、包裝袋等垃圾。致使那裡不得不花費巨資去清除。開辦旅遊的自然保護區環境污染問題也是日趨嚴重,目前已有44%存在垃圾公害,12%出現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氣污染。
上述可見,在發展旅遊與保護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矛盾的關系。那種把生態消費擺在首位,不惜以生態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來獲取利潤的作法,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走出生態旅遊的認識誤區已經成為我國旅遊業開展生態旅遊首先應解決的問題。
三、 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對策
生態旅遊要持續發展,應是一種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與自然環境相和諧的旅遊,必須把握適度的開發速度,控制接待人數,增強環境意識,否則,太多的遊客會對目的地的環境造成過大的壓力,破壞了生態旅遊賴以生存的環境,生態旅遊也就不可能持續發展。
主要措施:
1、 加強森林公園建設,保護森林資源
自然環境是由大大小小的生態系統組成的,必須保持相對平衡。森林是陸地最大的生態系統,是自然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重要樞紐,對於地上、地面、地下環境有多方面的影響,如果把森林看做單純的木材生產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奪式的經營,不顧植被具有極為重要的防止環境惡化功能(涵養水源、保護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維護生態平衡等等),那麼最終破壞森林的惡果將是人類自身的災難。從古巴比倫王國的消失到全球性的溫室效應,無不證明了一這點。
森林公園則是在社會文明的發展中形成的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經濟系統,是以人類、生物和環境的協同發展為原則,以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改善為宗旨,它們所追求的目標是:即滿足當代人的生活需求,且自身得到發展,又要保護生態環境,不對後人的發展構成危害。這就為在此基礎上開展各項生態旅遊活動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區域環境。1982年,我國建立了第一個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她以神奇的地貌和優美的環境向世人一展森林公園的風姿,為中國的生態旅遊開創了一個成功的範例。截至1996年底,全國已建立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森林公園811處,年吸引遊客達5000多萬人次。隨著森林公園旅遊人數的增加,旅遊活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必然產生矛盾,引起諸如土壤、植被、水質和野生動植物的環境問題。另外我國森林公園大都是在國有林場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因經營方式的轉變,這就帶來了一個更新觀念和提高對森林價值和生態環境的再認識問題。因此,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加強森林公園建設是保證生態旅遊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中國資源的保護應注意以下兩方面:
(1) 加強生態管理,使之持久協調發展
森林是一個整體,森林除木頭外,還有許多其它物種,它是一個由許多成份構成的復雜系統。如果把森林看做單純的木材生產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奪式的經營,那麼我們采了木頭,卻惡化甚至是毀滅了其它資源的生存環境,得不償失。當然也不能發揮森林資源的全部效益。但我們保護森林,並不是完全任其自然。自然森林也會自然枯萎,如不砍伐,任其自生自滅,也是浪費資源。所以在不過度改變森林結構的前提下,進行采大留小有計劃、有選擇的開采,以實現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的可持續發展。 (2) 嚴厲打擊森林犯罪
1998年10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林業局、公安部、監察部聯合發出《關於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活動專項斗爭的通知》,經過全國各級森林公安機關和各部門的艱苦努力,打擊處理了一批違法犯罪分子,收回了一批被毀壞和被長期佔用的林地。截至1998年12月底,全國森林公安機關共查處各類森林和野生動物案件26369起,打擊處理違法犯罪人員28131人,其中刑事拘留791人、逮捕681人,為國家挽回了直接經濟損失2928萬元,收繳木材46351立方米、野生動物209365頭(只),收回林地58305畝,取得顯著成績。但是,林區治安的幾個突出問題仍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一些基層單位、幹部法制觀念淡薄,毀林開荒、亂占林地的現象仍時有發生;犯罪分子在嚴打鬥爭開展後仍頂風作案,如雲南省昆明市現每月從市區運往外省的保護動物仍在1噸左右;盜伐、哄搶國有林木、非法運輸、銷售木材在一些地區仍很嚴重;有些地區地方保護主義嚴重,打擊森林犯罪力度不夠。因此針對上述情況,要加強森林立法工作,加強法制宣傳教育,依法保護森林。只要我們按照法律嚴格執行,加大打擊力度,森林建設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2、 統一規化、有序開發

做好旅遊開發規劃,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這不僅是使開發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預防資源和環境遭到破壞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編制旅遊區總體規劃時,必須對旅遊區的地質資源、生物資源和涉及到環境質量的各類資源進行認真的調查,以便針對開展旅遊活動所帶來的環境損害進行足夠的准備,並採取積極措施,消除或減少污染源,加強對環境質量的監測。為保證生態旅遊的環境質量的高品位,旅遊區的有關建設必須遵循適度地有序地分層次開發的原則,不允許任何形式的有損自然的開發行動。每個項目都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要從生態角度嚴格控制服務設施的規模、數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風格,提倡以自然景觀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勢,體現自然之美,對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費等刺激經濟增長的項目堅決制止。經濟開發可以在風景區以外的廣大土地上進行。即使是配合風景區的旅遊,其主要服務設施也完全可以在風景區外圍建設。古今中外名山、風景區和國家公園都是精神活動的場所而非經濟場所。我國古代,五嶽山下都設有"鎮","鎮"就是專門提供服務設施的。宋代規定泰山的外圍7里內"禁樵採"。元代規定40里外的徂徠山禁止砍柴,都是為了保護泰山。美國規定商業開發要在國家公園以外的地方,其黃石國家公園自被發現建立後,不僅禁獵、禁伐,而且陸續遷走了居住其中的印第安土著。德國阿爾卑斯山國家公園的面積達300多平方公里,公園內並無一條索道,若干條索道都是設在公園之外的。這些發揮功能區分、區內觀景、區外經商的優良傳統,我們可以借鑒。如將旅遊設施建在山腳下,山上不修索道,這樣游 人勢必在山腳下的賓館住宿,當地賺取住宿費和餐飲費肯定高於索道費,而且遊人分散於各處,大大緩解了因乘索道造成的山頂過分擁擠。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指導下,現有的生態技術,資金條件以及人們的環保意識還達不到維護生態平衡要求的情況下,必須將寶貴的生態資源留給子孫後代,而不是開發殆盡。旅遊區的環境容量問題,應加強研究,在旅遊區的環境容量未確定之前,必須控制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對一些重點保護的景區,必須防止太多的遊人進入,即使是一般旅遊區,也應嚴格控制超容量吸引遊人。因為,環境容量是有限的,破壞容易修復難,一旦旅遊超過了環境容量,造成了巨大的環境破壞,再來治理就十分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
3、 增強環保意識,強化法制觀念
鑒於旅遊作為一種產業對環境的特殊影響和累計性的破壞,生態旅遊一定要加強環境立法和管理。嚴格執法和遵守我國的《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文物保護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等與旅遊密切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並針對旅遊業對環境影響有潛在性、持續性和累計性的特點,增加補充規定。如增加對旅遊的環境保護稅收,用於修復被損環境的管理。地方政府和旅遊有關部門應認真學習和貫徹執行有關的法律、法規,增強法制觀念,例如對生態保護區的開發,要根據環境法律,規定哪些部分嚴禁開發,哪些部分可以開發以及開發的規模、開放的季節和可接待的人數等等。又如規定哪些地區禁止帶火種,禁止狩獵和毀壞林木,禁止遺棄垃圾和生活用品。對違法侵害自然資源者,加大執法力度,使其承擔相應的民事和刑事責任。
思想意識比法規更重要。我國在生態旅遊的生態規劃和生態教育方面都很薄弱,旅遊業主要以盈利創收為目的,不少旅遊區根本不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就開始營業。在旅遊景點,很少設立宣傳生態意識的宣傳欄,導游們的導游詞中也很少觸及生態道德教育的問題。而且,旅遊業的幹部及導游中大多數人也未接受過系統的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因此,我們在倡導生態旅遊時,必須樹立生態保護第一的思想,加強宣傳教育,轉變全民觀念。具體做法一是要通過立法,把對旅遊區的環境影響評價及對策真正落實到每一個景點,並要求所有的旅遊管理人員、導游都必須經過系統的生態教育,改變那種認?quot;旅遊業是無煙工業"、"旅遊資源可再生"的觀念以及對旅遊開發的環境效應評估認識不足的現象,切實把旅遊環境當成旅遊業的生命和形象。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眼光,把發展旅遊業的目標與立足點建立在保證當代和幾代、幾十代人的旅遊需要上,並以這種思想觀念為指導,做好環境保護的各項具體工作。二是把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納入國家教育計劃,在小學、中學和大學國情教育中增設這方面的教育內容。使我們的子孫後代從小就開始重視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愛護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保護野生動物和植物,理解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使生態善惡觀、生態良心、生態正義、生態義務成為青年的自覺行為和道德規范。三是充分利用旅遊這一生動活潑的大學校,使生態旅遊的全過程,成為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的全過程。使旅遊者在大自然中喚起綠色的激情,綠色的愉悅、綠色的思考,體驗大自然的諧、有序,體?quot;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達到熱愛自然、師法自然,啟迪人生的目的。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使每一個人旅遊者從自己做起,從每一件保護自然的小事做起。

『肆』 生態旅遊規劃

8. 6. 1 保護區生態旅遊規劃的原則

( 1) 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保持雲峰山森林和濕地自然景觀的原始特色,以觀賞自然景觀和原始次生油松林為主,突出自然環境的主導作用,使發展生態旅遊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有機結合起來。

( 2) 堅持實事求是、合理開發的原則。建築和基礎設施布設應盡量控制在最低限度。同時還應該與自然景觀協調一致,在開發和建設過程中,盡量保持原始的自然情趣。

( 3) 堅持循序漸進、滾動發展的原則,生態旅遊應該控制在不破壞資源的前提下,同時將旅遊的全部收入用於保護區的建設,促進保護區的發展。

( 4) 生態旅遊范圍控制在保護區的實驗區之內。

8. 6. 2 生態旅遊發展分區

根據景區劃分和空間布局,雲峰山保護區生態旅遊規劃的總體思路是依照自然資源特點及旅遊產品分布情況,劃分為 3個旅遊區。旅遊空間布局是一山、一水、一條帶。一山指雲峰山歷史文化宗教旅遊區; 一水指不老湖 ( 半城子水庫) 山水生態旅遊度假區,輻射古石峪森林游、陳家峪自然歷史民俗游和西坨古長城尋蹤游; 一條帶指生態產業觀光旅遊帶。重點推出八大景點: 超勝古庵、雲峰靈境、摩崖石刻、不老春色、世外桃源、峰頂瞰湖、聖水山莊、林海松濤。

( 1) 不老湖山水生態旅遊度假區: 半城子水庫是保護區內重要的水源區,也是保護區生態效益的體現,主要水源來自保護區水源涵養林。本生態旅遊區將建成集度假、娛樂、觀光、休閑於一體的度假中心。突出 「身心放鬆、體驗自然」的遊憩氛圍,包括度假區、水上娛樂區和環湖觀光區。規劃在不老湖北岸高地建一個中檔度假中心。從不老湖向古石峪沿線有大面積的油松林,此區域仍屬於實驗區范圍,可以充分用來開展天然森林浴、自然環境保護教育,也可以開展青少年野外生存訓練、定向運動探險等。

( 2) 雲峰山歷史文化宗教旅遊區: 在此區域開展歷史文化宗教旅遊與自然觀光旅遊,突出 「千年古剎,雲峰靈境」的氛圍。主要景點有超勝庵、朝陽洞、大安寺、古佛道場、桃花庵、吉祥寺、古崖居、摩崖石刻、迎客松等。規劃修建山門、遊憩亭、停車場等。將雲峰山地區建設成北京地區重要的歷史文化宗教旅遊區。

( 3) 學藝廠聖水湖古樹度假旅遊區: 轉山子水庫在此區域。將自然科普旅遊與歷史文化旅遊區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高品位的度假和會議活動中心。聖水湖泉在此區,傳說喝了此處的泉水就可以長生不老,因此,此區域也是吸引遊客的重要場所。此區域內還有 300 多年的古樹,昭示著不老屯悠久的歷史。

8. 6. 3 生態旅遊管理

生態旅遊重在管理。科學的管理既保護了環境,又起到了宣傳作用; 如不然,則將會對生態系統的原生性和自然性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生態旅遊管理應做到以下幾點:

( 1) 各景區要列入保護區統一規劃和管理,做到科學保護、合理開發;

( 2) 新建旅遊項目和設施要嚴格控制污染,在景觀上與自然風貌相協調;

( 3) 保護區內的生態旅遊項目必須首先考慮營造水源涵養林和培育景觀林,將生態保護放在首位,實現 「綠樹上山、清水入庫」;

( 4) 旅遊規劃要與土地利用相銜接。

『伍』 我是旅遊管理(酒店管理)專業,老師要我們讀一本與專業相關的書並寫一篇3000字的讀書筆記,讀什麼書好呢

讀書筆記
旅遊文化

9)
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6年8月
摘抄
一.歷史文物古跡的概念與形成
古跡與文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古跡是指古代流傳下來的建築物或具有研究、紀念意義的地方。文物則是指遇存在社會上或埋藏在地下的歷史文化遺物。但二者又非常類似,都是指人類發展過程中所保留下的東西,它們都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歷史、藝術的特點和水平,是當時人類智慧的結晶。歷史文物占跡足指人類社會發展歷史過程中留存下來的活動遺跡、遺址、遺構及通風。它形成於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是人類活動的產物.是一個民族、 —個國家歷史發展過程中各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建築、藝術、風俗等待點和水平的真實的客觀體現,凝聚者人類的智慧,昭示者特定的歷史特徵。為了了解歷史,繼承文明,人類需要去考證、去分析,人門對歷史文物古跡越來越關注;為了追溯歷史,回首往事.人們對祖先遺留下來的歷史話功遺址、古陵墓、古建築、歷史文物古跡也越來越感興趣。欣賞歷史文物古跡越來越成為人們出遊的選擇目標。那些能吸引旅遊者前往游覽,並獲得社會經濟效益的歷史文物真跡標為歷史文物古跡旅遊資源。它是人類在各種活動中創造的、把動態的歷史用靜的實物體現山來的、能激發人們旅遊功機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1、.歷史古跡的特點分析
歷史文物古跡是人類歷史的寫照,是人類歷史的再現。每一處景觀都反映了特定時期人類的生產或生活情況,其內容、形式、結構、格調無不反映了深刻的時代特徵和歷史痕跡。如我國不同時期的古代建築就有不同的藝術特徵;不同朝代的帝王陵墓都占不同的陵寢形制;不同時期的陶瓷器藝術和雕刻藝術都有不同的特點

二、歷史古跡的旅遊價值:
1、歷史文物古跡是人類歷史的寫照,是人類歷史的再現。每一處景觀都反映了特定時期人類的生產或生活情況,其內容、形式、結構、格調無不反映了深刻的時代特徵和歷史痕跡。
2、是反映古代科學技術的鏡子。
3、是耐人尋味的景觀。
4、尋求歷史文化遺存是當前旅遊的一種風尚。

三、古文化遺址的主要類型:
1、旅遊價值:可通過對古城和古城遺址的考查來研究歷史的發展,展示歷史的真實面貌。特別是選擇歷史地位高、保存好,區位條件優越的古城和古都遺址進行旅遊開發,具有較高的旅遊價值。
2、我國主要古都遺址:著名的有殷商王朝都城遺址「殷墟」,周朝都城遺址「豐鎬遺址」,秦都「咸陽遺址」,漢代都城「長安遺址」,西域古國樓蘭都城「樓蘭遺址」等。

(一)古道路遺跡:
1、旅遊價值:古道路沿途形成了眾多的城鎮、關隘和風景名勝,還修建了許多寺廟、石窟等,沿途這些眾多的歷史古跡和有關歷史故事、傳說,吸引著旅遊者沿古道探古尋幽攬勝。
2、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中國漢代開創的將中國的絲織品從長安經康居、安息、敘利亞運往地中海各國的一條通道。它是一條連接亞、歐、非三大洲的陸上交通線。它穿過歐亞大陸腹地,通過沙漠、戈壁,跨越無數的高山峻嶺、渡過了不少河流,聯系各文明古國。旅行在這條路上,可以瀏覽風光壯麗的高山、大河、沙漠、戈壁、探訪長城古道、烽燧,還可欣賞藝術薈萃的石窟、佛龕和文物。

(二)古戰場遺址:
1、世界和我國著名的古戰場遺址:
①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滑鐵盧古戰場;②法國的馬其諾防線;③我國的赤壁之戰古戰場遺址;④重慶合川的釣魚城遺址等。

(三)古代偉大工程:
1、長城:
①中國長城的特點:
a、長: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全長6000多千米,東西延伸,蜿蜒萬里。(現存的多屬明代建造,漢代長城長達2萬多里。)
b、雄偉壯觀:長城沿山脊依山隨勢,連綿起伏,長城與山脊渾然一體,氣勢雄偉壯觀。
c、結構周密復雜,布局合理:由關隘、城牆和烽火台組成。
②長城的旅遊價值:
長城高超的建築藝術,科學的設計,周密的結構以及合理的布局,是中華民族大智大勇的歷史見證,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展示了雄偉美、險竣美和開闊美,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科研與歷史研究價值。
2、水利工程:
①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四川都江堰市境內,是戰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所領導修建。都江堰工程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部分組成。魚嘴是江心分水嶺,把岷江分為內外二江,內江導入平原為灌溉水源,寶瓶口和飛沙堰共同調節內江水量,飛沙堰還起了減少內江泥沙淤積的作用。水過寶瓶口由總灌渠入各支渠,灌溉田地,使川西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②靈渠:又名興安運河,位於廣西興安縣境內,開鑿於秦代,分為南渠和北渠,北渠的水注入湘江,南渠的水注入灕江。分派的流量大致是「三分灕水七分湘」
③坎兒井:是我國乾旱地區別具一格的水利工程。
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吐魯番、哈密、木壘等地區。
利用自然地形,將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引出地面灌溉農田以及用於生產和生活,使沙漠地區形成片片綠洲。

「旅遊的表象是經濟,旅遊的內核是文化。」本學期,通過閱讀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黃成林先生的《旅遊文化》,使我對「旅遊文化」有了新的認識,深刻地了解到「沒有文化的旅遊是蒼白的旅遊,旅遊是商品化的文化。」
本書一共分為八章的內容,總體來說大致可分為四部分內容。其中,第一章「旅遊文化與文化旅遊」為第一部分,綜合闡述了旅遊文化在旅遊活動中的內涵與意義,並區分了旅遊文化與文化旅遊,是讀者明確地了解了旅遊文化的涵蓋面之廣,包括了旅遊的各個方面,其中也包括文化旅遊。其次,第二章「山嶽文化」與第三章「水與旅遊」從文化加之於自然景觀的角度做了介紹。隨後的第四章「民居與村落文化」和第五章「牌坊文化」這是人文景觀蘊含的民族文化特色。最後的三章分別為「飲食文化」、「佛教文化」和「戲曲文化」,追溯了時代演變中的人類生活以及精神、娛樂方面的非物質文化。
作為一本學術類書籍,本文最大的特色則在於將中華民族的文學特色融入其中,是原本枯燥的書顯得活潑動人。比如,作者在描述「水與旅遊」時,概括了水與人類的精神生活——水可以自我激勵「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水可以慰藉心靈「閑上上來看野水,忽見水底見青山」;水可以撩人離情「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又如,讀者在學習「戲曲文化」的同時,能夠欣賞到王實甫《西廂記》里「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理想,湯顯祖《牡丹亭》里杜麗娘為愛斗爭的不屈,洪升《長生殿》里「釵盒情願」的至情,孔尚任《桃花扇》里悲歡離合的纏綿……如此大量地將中華民族輝煌的文學成就與旅遊文化學的知識相結合,不僅充實了讀者對旅遊客體所蘊含的文化,更在無形中擴充了讀者的文化底蘊,真正意義上達到了在「文化旅遊」過程中吸收「旅遊文化」的目的。
另外,本書的另一大吸引讀者閱讀的興趣則為在每一章的末尾都對如何欣賞該景觀作了方法指導。例如,對於山嶽的欣賞要從山嶽自然美和人文美兩方面著手,看黃山要看它的奇,登華山要探它的險峻,游峨眉要覽它的清秀,山嶽的建築要賞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之效果,題刻要領其「畫龍點睛」之妙處,名山神話傳說要品其地理特徵之神韻。再如,作者在茶文化的介紹中教授讀者品茶要「觀茶」之品質,「沖泡」之妥當,「聞香」之情濃,「品味」之獨到。這些生動而詳盡的敘述,無不激發讀者「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想法。在理論與實踐雙管齊下的學習過程中,讀者必將叩開「旅遊文化」的大門,揭開「旅遊文化」的深厚內涵。
但是,正如作者所言「書中難免有疏漏和不盡人意之處」。在我閱讀完此書後,我首先感覺的作者沒有將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歸類闡述是有些令人遺憾的。56個民族的龐大體系同樣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其中包括了許多節日民俗、服飾民俗、人生禮俗等等。雖然作者在介紹民居與村落、飲食、宗教文化中都略有提及,但若能單獨列章,系統地進行介紹,無論對於學習旅遊的學生及以此書作為參考的旅遊者,均能在更大程度上對旅遊文化有全面的了解。此外,作者在闡述旅遊文化的特徵時,總結了其「綜合性」「傳承性」「民族性」「地域性」「交融性」五點特徵。但在課上,老師總結的旅遊文化特徵還有「階級性」,我覺得這點也是比較重要的。因為在中國經歷了長期的封建社會,在許多帝王建築,包括民居建築中,階級特徵是十分顯著的,那麼在旅遊活動中對一些旅遊資源進行「階級性文化」欣賞也是必不可少的。
總體來說,黃成林先生的《旅遊文化》帶著讀者一道去感受山光水色,考察傳統民居,品味旅遊美食,體驗佛教文化,欣賞著名戲劇……了解了旅遊活動中的「門道」,體味到「旅遊文化」在旅遊過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旅遊經濟學讀書筆記

我們的觀點:
隨著生態旅遊的發展,來自外界環境的制約性也越來越明顯。比如,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在滿足娛樂需求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追求新鮮感,於是便有不少在閑暇時間外出釣魚、打獵的現象。這可以理解成生態旅遊的一部分,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樣的行為會破壞生態平衡,然後反過來制約了生態旅遊的發展。當然,外界環境對生態旅遊的影響也有正面的。比如,「退耕還林」會為生態旅遊創造機會,農業倒退了,生態旅遊也獲得了一定的發展空間。

有效的組織與政策是生態旅遊產業專業化的標志與推動者,它們既協助生態旅遊達到環境與社會——文化的可持續性,又促進其經濟的生存能力,同時也幫助生態旅遊產業在復雜的外部環境下獲得成功。生態旅遊組織根據生態旅遊非政府組織所代表的地理區域,它們能被劃分為國際的、國家的、次於國家的、地區的或當地的非政府組織。其中國際生態旅遊協會和澳大利亞生態旅遊協會代表著世界上生態旅遊組織的最高水平。前者是全球審改旅遊組織的領導,但是其資金的有限性及其成員發展生態旅遊水平的差異,意味著它主要只能從事各類信息的傳播和建立人們的生態意識等工作。而澳大利亞生態旅遊協會的定位更商業化,它以業界視野為基礎,並說明了這個國家生態旅遊發展相對成熟的狀態。
旅遊必須用這樣的方法進行規劃、管理與實施,即避免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環境上可持續的、經濟上可行並能體現社會公平。旅遊業必須認識並接受其對於保護以及正確的自然資源管理的責任,這要通過在有關原則與方針所允許的范圍內工作以取得環境上可持續的發展來實現。必須採取行動減少,並在可能時消除旅遊對自然資源及其進程的消極影響。旅遊應該對維持與恢復生物多樣性做出積極的貢獻,特別應該有計劃地對那些旅遊者頻繁出入的地區的生物多樣性資源進行管理,以便保持其價值並保護那些敏感的地區和物種,同時還應致力於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地方社區有權保持和管理其文化傳統,包括歷史和自然資源,以保證旅遊不對其產生消極影響。此外,教育、意識和能力建設對取得可持續旅遊至關重要。(《世界自然基金會關於旅遊政策主張的聲明》)
我們的觀點:
生態旅遊的發展首先要以環境的保護為基礎。而各組織協會的存在主要是為了在更好地研究探討之後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來保護環境,發展生態旅遊。生態旅遊具有復雜性,它需要環境、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協調與發展,需要良好的成長空間。因此,與生態旅遊相關的組織應該注重這種多方面的協調,各個發展生態旅遊的地區因地制宜,制定與自身發展相協調的規劃和政策,加強管理,促進生態旅遊的發展。

生態旅遊的某些特性,如影響因素、時常和外部環境的影響,是隨著活動類型和相關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然而,特種旅遊活動及其環境選擇,用生態旅遊的觀點看來,由於這些活動和環境具有獨特性而顯得越來越重要。觀鯨旅遊已經作為專業的生態旅遊形式而興起,這種生態旅遊形式不僅包括鯨魚,還包括其他類型的鯨類動物,如海豚;需要在陸地或船上作被動觀察,還要發生互動,比如餵食和游泳。島嶼和其他大陸的空間分離很可能會孕育出大量的「海島因素」,影響生態旅遊的發展。這些因素包括本地特有物種和獨特的生態系統、地理上的孤立和由此孕育出的強烈的地方感覺、臨近海岸生態系統和由此帶來的相關機會等等。極地環境是指北極和南極附近的高緯度環境,這種環境的地表由冰冠、裸岩和苔原所覆蓋。南極洲是一個極其孤立的旅遊目的地,類在那裡的直接活動僅僅限於科學考察和旅遊活動,考察巡遊是生態旅遊的重要方式。北極地區生態旅遊的獨特性在於需要和一系列的外部環境共存。由於土著居民正經歷著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復興,土著領地處於和生態旅遊業相關的最重要的文化環境之中。
雲南西雙版納野象谷生態旅遊中最具魅力的部分,是觀看野象群的活動。屆時可以入住設在大樹上的木屋——「觀象旅居室」,早晚可以有機會近距離觀看野象群在旅館下的河中洗澡戲水的一幕,或觀察野象群在林中出沒覓食、漫遊的情景,或沿近千米的高架觀象長廊行走,追隨野象群的行蹤。觀象旅遊依山傍水,與野象群為鄰,同百鳥做伴,置身於森林之中,沒有人群的喧囂,只有鳥鳴獸盹,遊人住上一夜即會有千情萬感,令人難以忘懷。沿途一些谷地有座椅鞦韆供遊人使用,還有家象的各種表演都是十分吸引人的娛樂活動。(《保護區生態旅遊的基本要求和有效管理》)
我們的觀點: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普遍性與特殊性之分,生態旅遊也不例外。只是生態旅遊的這種特殊性體現於其所處環境的特殊性,而正因為這種環境的特殊性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才使生態旅遊得到更好的發展。所以,這種特殊性(即特種旅遊活動及其環境)在生態旅遊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比如,我國西部的草地,物種豐富,自然景觀獨特,氣候宜人,因此在西部結合當地的文化、歷史、風俗等因素來發展生態旅遊是個不錯的選擇,對西部的開發也有促進的作用。

對全球生態旅遊模式的考察表明,各地區的生態旅遊結構截然不同,而且區域之間和區域內部的生態旅遊強度也多變。澳大利亞在組織上是世界上最發達的生態旅遊目的地。在大洋州的其他地區,紐西蘭的生態旅遊業規模相當大。而在南太平洋地區,只有少數旅遊目的地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