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建築文化旅遊資源
『壹』 潮州文化有哪些
潮州,中國城市,在廣東省東部,與福建省交界處。潮州是地級市,轄湘橋區、楓溪區、潮安縣、饒平縣。歷史上是粵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自然地理
潮州位於粵東地區韓江三角洲北部。主要河流有韓江。
[編輯] 歷史沿革
公元前214年(秦),屬南海郡。331年(西晉),設東宮郡海陽縣。413年(東晉),東宮郡改稱義安郡。590年(隋),全國廢郡設州,設循州,後改潮州。隋末唐初,改稱海陽縣改稱義安縣。1914年(中華民國),設潮循道。1914年(中華民國),海陽縣改稱潮安縣。1953年,拆潮安縣城區建潮州市為省轄市。1955年,粵東行署從潮州遷至汕頭。1958年,潮州市改為縣級市。1958年11月,撤銷潮州市並入潮安縣。1979年,恢復潮州市建制。1983年,撤銷潮安縣並入潮州市。1989年1月,潮州市恢復為省轄市。1990年,由廣東省定為副地級市。1991年12月,原潮州市升格為地級市,同時擴大區域,管轄新恢復的潮安縣、新設立的湘橋區、楓溪區和原汕頭市管轄的饒平縣。
[編輯] 文化
潮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海濱鄒魯」之稱。潮州文化在中國的地方文化中具有代表性是潮文化得發源地,有專門研究潮州文化的「潮學」。潮劇、潮樂、潮綉、潮雕、等是潮州文化的代表,而潮州工夫茶更以考究的過程而聞名於世。潮菜亦是舉世聞名
[編輯] 旅遊資源
韓文公祠、開元寺、湘子橋、宋明城牆、西湖、鳳凰天池、饒平海濱、濱江長廊、人民廣場、南國冰臼、泰佛殿 淡浮文物院等 註:潮州八景 湘橋春漲、韓祠橡木、金山古松、鳳凰時雨、龍湫寶塔、鱷渡秋風、北閣佛燈、西湖漁筏。
[編輯] 經濟
潮州的支柱產業有:陶瓷、不銹鋼、婚紗禮服、食品和電子等,有「婚紗禮服名城」、「中國瓷都」、「中國不銹鋼製品之鄉」(潮安縣彩塘鎮)、「中國衛生陶瓷重鎮」(潮安縣古巷鎮)之稱。
[編輯] 交通
公路:324國道
高速公路:深汕高速公路
鐵路:廣梅汕鐵路
[編輯] 僑鄉
潮州還是著名的僑鄉、旅居世界各地潮人總數已超過潮州本地。潮人素有「中國猶太人」之稱、潮州人的富商以華人首富李嘉誠為代表聞名天下。世界各地潮人商會多不勝數。
[編輯] 友好城市
泰國曼谷市
『貳』 潮州的文化遺產有什麼
文化遺產,概念上分為有形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所以潮州的名勝,八景,還有木雕,抽紗,陶瓷等
『叄』 潮州八景,有哪內八景和外八景
內八景
「東樓觀潮」
指在東門樓(廣濟城樓)上觀看韓江潮漲。因東門樓正對湘子橋(廣濟橋),每年春夏韓江水漲,流過湘子橋時而形成獨特的景觀。此景似與「湘橋春漲」相同,只是觀賞位置不同。
「西園賞菊」
指位於道後巷至芒巷的原明末禮部尚書黃錦的別墅花園,因花園 稱為西園,園內假山蓮塘,多姿多彩,尤以菊花品種最多,故賞菊成為一景。此地目前已建為學校,因此「西園賞菊」也不存在。
「古剎梵唱」
指位於開元路的開元鎮國禪寺,因過去僧侶眾多,每於晨昏人靜時作功課,發出悅耳的頌經之音,令人陶醉,因而成為一景。可惜開元寺現處鬧市區,僧眾不多,因此已沒有過去的效果。當然早晚課仍會吸引一些聽眾。
「府衙鍾聲」
位於義安路與昌黎路交界處之府衙(原市政府),原前有樓,稱鎮海樓,樓上有大鍾,每於夜靜更深時發出報時鍾聲,聲及全城。而樓上欄桿柱頭的一百零八隻木雕猴,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是價值很高的藝術品,俗稱「府老猴」。在辛亥革命時,因清軍據守,革命軍縱火燒樓,付之一炬,此景也隨之消失。
「蓮花午照」
位於上西平路與西馬路交界處路口的蓮花古井,因井中有石雕蓮花,當正午日光照下井中時,蓮花浮現於水中,蔚為奇觀。據傳當初因井泉過猛,浹噴泥沙,故以一石雕蓮花壓於泉眼。由於現在周圍多民居,午照難入井中,且該井因自來水的興建而廢用,已建鐵欄保護。
「七星步月」
位於北馬路忠節坊內七星橋巷,該處原為溝塘,上有石橋,橋墩分七孔,每逢月夜,月光自上半夜到後半夜由東到西二方瀉入橋孔,映照水中,行人至此賞月,別有情趣。現此地已全為民居,只剩七星橋巷。
「奎閣晨暉」
位於南門古城邊,原有一奎星閣(也稱魁星閣),結構嚴謹樸素,閣頂有雙龍奪珠雕塑,因中間的大貝珠在晨光照射下光彩奪目,故有「奎閣晨暉」之謂。目前此閣已廢。
「蘆荻晚眺」
位於國王宮巷通環城路處,原此地與西湖相連,稱蘆荻洲,也稱小西湖。因景緻悠雅,尤以夕照或夜晚漁庄的燈光點點而得名,現此地已全建為民房及醫院。
外八景
「湘橋春漲」
湘子橋即廣濟橋,在潮州城東門外,橫卧在滾滾的韓江之上,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鬧市,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壯麗迷人。民謠唱曰:「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到潮不到橋,白白走一場」。廣濟橋始建於宋乾道七年(1171),始為浮梁,稱「康濟橋」。此後,歷二百餘年的更迭,到明正德八年(1513),才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獨特風格。潮州民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台廿四樣,二隻鉎牛一隻溜」,唱的就是湘子橋的歷史風貌。「湘橋春漲」是「潮州八景」之一:時當暮春三月,韓江水漲,河面增闊,湘子橋東西段中間十八梭船連成一線,真似長龍卧波。觀上游兩岸的滴翠竹林,下遊仙洲盛開的桃花和沿江的綠柳都象浮在水面,景色宜人,一似三湘,有詩贊道: 湘橋春漲水迢迢,十八梭船鎖畫橋。 激石雪飛樑上鷺,驚濤聲徹海門潮。 鴉洲漲起翻桃浪,鱷渚煙深濯柳條。 一帶長虹三月好,浮槎幾擬到層霄。
「韓祠橡木」
跨過廣濟橋,迎面便是蜿蜒起伏的筆架山,山上岩石層疊,蒼松翠柏,濃蔭蔽日,沿中峰石階直上山腰,庄嚴靜肅的韓文公祠便聳立在眼前,這里便是「韓祠橡木」的勝地。 筆架山原名雙旌山,因形似筆架遂稱筆架山。韓文公祠位於筆架山中峰的雙旌石下。相傳韓愈貶任潮州刺史時,常登此山,築亭游覽,並親手植下橡樹。後人敬仰韓公,將筆架山稱為「韓山」,將亭稱為「侍郎亭」。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軍州事丁允元認為韓公嘗游於此並手植橡木,韓公之祠應遷建於此,所以將城南七里的韓文公祠遷至今址。 韓文公祠的建築簡朴雅緻,牆壁全是水磨磚砌成,祠內分前後二進,並帶兩廊,後進升高七尺,有石階可登,正中供韓愈塑像。祠內石柱多刻對聯,四壁環立歷代碑刻四十面,詳載韓愈貶潮史跡和該祠興廢情況。 相傳當年韓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據宋禮部尚書王大寶《韓木贊》的描寫,橡樹形如華蓋,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魚鱗狀,葉細而長,葉脈凸起,作稜角狀,春夏之交開花,紅白相間,甚是美麗。但花不常開,潮州人崇尚韓愈,以至效祥於他手植的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祠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記載。於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韓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邑人鄭蘭枝有詩雲: 高植一株聳翠巒,侍郎手澤倚欄干。 根深八月蟠祠古,葉毓雙旌度歲寒。 棱影參差侵曲水,奇花多少映祠壇。 遊人若問科名事,為指芳林舊姓韓。
「金山古松」
金山屹立於城北韓江之濱,高約金黃四十餘米,狀如覆釜,為潮州古城後枕,與西面的葫蘆山,東面的筆架山形成潮城的三面屏障。 金山古松,原名馬丘松翠。因宋末摧鋒寨正將馬發,率領潮州人民奮起抗擊元兵侵潮,後元將收買南門巡檢黃虎子為內應,攻陷潮州城,馬發「收殘率百餘人入保子城(即金山)。度不可為,令妻子自縊死,發自鴆」,滿門殉節,全城人民在元兵屠城過程中幾遭殺盡。後人為紀念馬發和潮州人民抗元,在金山上修築馬發墓,並植蒼松翠柏,以喻高風亮節。鄭蘭枝有詩贊道: 金山北枕起高峰,萬古凝蔭一棵松。 矗矗凌雲懸百尺,青青耐雪度三冬。 風亭積翠飛層堞,虎石吹濤逐晚鍾。 長峙海邦標勁節,滿林秋色入望濃。 唐代的刺史公堂和宋代的州衙均設於金山麓。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潮州知軍州事王漢見其「山之形勝萬態」。於是斬荊棘,興土木,開路徑,建荔枝亭、鳳凰亭、初陽亭、西暉亭,辟獨秀峰、初陽頂、望賢石,顯石崗諸景。歷代又不斷修葺並於岩石之上摩刻詩詞記事,使金山成為游覽勝地。
「鳳凰時雨」
鳳凰台位於潮州城南郊的老鴉洲(後稱沙洲島或鳳凰洲)北端,明隆慶二年(1568)潮州知府候必登倡建。鳳凰台是鳳凰洲公園的主體建築,該台因立於洲頭,歷史上屢遭洪水猛浪之厄,這次重建前所存殘跡為民國初年所修,台上是一座四柱、單檐歇山頂水泥結構的亭台,與原貌相差甚遠。 現重建的鳳凰台由台體和閣亭兩部分組成,坐南朝北,高達四丈多。台體中首層石座為高台,高達丈八。二層為明台,高約丈八,亭閣高達丈七,由8根檐柱及12支門柱支撐,屋面是一個三開間,中間高,兩側低,成三山式的造型。由屋面高低不同的兩個層次,產生出前後六面檐口,兩側二面檐口,勾勒出八面檐花。高低錯落,檐牙高築,峻凌飄逸,堂皇壯觀,再現了鳳凰台的本來面目和迷人的風采。亭閣上的「鳳台時雨」、「中流砥柱」等牌匾與木質結構、明式拱斗和屋面的傳統青瓦相映襯,統一和諧,文氣斐然。若從遠處欣賞,則有如古人所說的「煙雲開罨畫,燈火見樓台」,美不勝收。 鳳凰台以借景著稱,潮州八景之一的「鳳凰時雨」,指的就是這里夏季乍雨乍晴、神幻莫測的時雨美景。在那乍雨乍晴的時節,江上奇景,千變萬化,有時薄雨疏疏,江面輕煙淡淡,帆影穿梭;遠望湘子橋,煙雨蒙蒙,車水馬龍,宛如海市蜃樓;仰視筆架山,輕雲渺渺,山上樓閣籠罩在薄紗之中。晴天烈日,時雨驟降,好似萬斛銀珠從天拋灑,陽光輝映雨點,又如千幅珠簾憑空搖盪,令人流連忘返,心曠神怡,疑入仙境。清乾隆進士鄭蘭枝的詩,把這個景點描述得淋漓盡致: 鳳城郊外聳層台,時雨霏霏渡水來。 雲鎖湘橋疑海市,煙迷筆嶺憶蓬萊。 一天銀竹侵朱檻,八面檐花點碧苔。 雯後山川多景色,老鴉洲上好徘徊。
「龍湫寶塔」
原指潮州城北面韓江河面的小沙洲上,建於宋代的石塔。塔下有蔥郁繁茂的樹林,有雅緻幽靜的寺院,與車周的景物相輝映,構成一幅美妙綺麗的風景。初時名為「塔院維舟」,以遊艇常喜系纜於此命名。又因塔邊有「龍湫泉」,因之又名「龍湫寶塔」。從前觀賞此景,可見古塔屹立江中,與意溪遙遙相對,江水環繞小洲。若登塔眺望前方,可見湘橋如長虹橫貫江上,後面是高接雲空的鳳凰山,右邊是炊煙裊裊的鬧市,左邊是一片廣闊的綠野鄉村。走進寺院,則見寺僧焚香禮佛,敲鍾弄鼓,別有一番風味。夜間則遊艇如梭,通宵不息。每當月夜,遊人或系艇塔邊,飲茶抒懷;或仰卧舟中,默數那滿天星斗,聆聽潺潺流水或掀簾觀賞江上悠悠飄去的浪花,實在悠閑自得,其樂無窮。正如鄭蘭枝所描寫的: 古塔崢嶸鱷水頭,瀠洄院落好維舟。 帆藏燈影三更月,纜系鍾聲五夜遊。 停棹不妨風瑟瑟,開窗正愛浪悠悠。 幾層磴道遙望處,一幅江城入畫秋。 可惜寶塔於清代已經倒塌,寺院也荒蕪,殘存的塔基後來也被洪水沖去,小洲則因整治韓灑而被炸掉,僅存水下殘基。現在,替代此景有「鳳凰塔」的風光。「鳳凰塔」是萬曆年間(1581-1585)知府郭子章所建,塔遙對鳳凰山,又與隔江的鳳凰台相對而得名。塔右有北溪,旱時溪水常涸,叫「涸溪」,鳳凰塔因之也名「涸溪塔」。塔高十三丈七尺,基圍十四丈四尺,七層八面,磚石結構。塔建於潮州韓江東南側,正當兩股江水要沖,有如一道堤防,護住塔後一帶村落。夕陽殘照或旭日東升,水流影動,金光閃灼,甚是奇妙;每當秋高氣爽,江面平靜,碧波如鏡,水影倒映,古塔似巨柱擎天,蔚為壯觀。沿塔內扶梯登上塔頂,眺望四方美景,三山一水護古城的天然風貌,一覽無遺。
「鱷渡秋風」
在潮州城外韓江北堤中段,有個古渡口,叫鱷渡。古時候潮州鱷魚為患,故韓江原稱之為鱷溪(惡溪)。相傳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刑部侍郎韓愈刺潮,因聞鱷魚為患,危害人民的性命財產,遂於是年四月二十四日在上述渡口設置祭壇,「以豬一羊一投惡溪之潭水而祝之」,潮人因此稱該渡口為鱷渡。這里是韓江上游最寬闊的江面。每年秋天,這里的景色最為迷人:藍色的晴空映襯著片片白雲,秋風吹皺了平靜的江水,堤上魁梧筆直的木棉樹沙沙作響,斷斷續續落下的幾片黃葉,緩緩飄在遼闊的江面上。鼓滿白帆的船兒徐徐飄盪,任意東西,顯得格外舒暢,自由自在。有詩贊道: 輕舟渺渺逐清風,載向西來復向東。 人立晴波秋水綠,葉飛遠浦晚霞紅。 一溪爽籟韓潮闊,兩岸涼飈鱷渡空。 自是祭文神妙處,於今歌詠在江中。
「西湖魚筏」
西湖魚筏是秀麗壯觀的西湖景色中最富有詩意和惹人慾醉的絕妙景緻,因魚筏出沒於瀲灧空濛,變幻無窮的湖光水色之中而得名。 每當夏初,湖水浸溢湖邊石堆,青蔥的樹木,別致的亭閣,倒映在波平如鏡的湖水中,岸畔柳條隨風搖曳,遠處蓮池散發著陣陣清香。十幾只漁筏,浮泛湖中,拋網捕魚,過後則泊聚湖邊,漁人在筏上曝網曬衣,飲酒談笑,充滿一片平靜歡樂的景象。 秋日裡的西湖景色更迷人,水清可鑒,游魚如梭,漁筏飄盪湖心,忽聚忽散,山樹橫映水底,影動波搖,若遇小雨疏煙,湖面一片空濛。幾對漁筏若隱若現,拋網收網,儼似一幅天然彩畫。當這秋色方濃的時刻,藏身於湖邊柳蔭或釣台之上,觀魚垂釣,更是饒有風趣,邑人鄭蘭枝觸景生情賦詩雲: 芳塘如鑒正清兮,漁筏隨風看不迷。 幾朵蘆花浮水凈,半竿山日落湖低。 鷺飛磯上霜千點,魚織波心絹一溪。 自有釣台堪寄興,載將秋色過城西。 西湖浚於唐代,原為放生池,宋代重浚,辟為游湖。湖上有橫貫東西的虹橋,有別具一格的湖心亭、湖清亭、漁庄,充分體現了南方園林建築那小巧玲瓏、典雅古樸的特點。
「北閣佛燈」
北閣原是金山東面山下的一組樓閣的總稱。這里東臨急水直下的韓江流水,登臨北閣,北堤上的「鱷渡秋風」,隔江相望的「韓祠橡木」,韓江下游的「湘橋春漲」,「鳳凰時雨」諸多勝景歷歷在目;俯覽韓江,江流滔滔,白帆點點。相傳閣前佛燈,夜間金光四射,江面上從韓江上游十五里的鹿湖,下游至急水塔,陸路東從饒平的南武棟,南至潮州市浮洋,均可望見燈光,為韓江夜航的標志。 北閣景區,闢建於宋,形成於明,歷代均有興廢,解放前夕已盡遭毀塌。新的建設時期,通政人和,百廢俱興,這一湮沒已久的勝景又得到重建。整個景區依山傍水,自下而起,高低錯落,雄偉壯觀。新建的玄天閣,黃瓦紅牆,重檐翹角。九十八高齡的著名書法家秦鄂生為玄天閣題匾並重書對聯:「一江壁立擎天柱,百道泉飛絡地維」。閣內重塑真武帝的藝術造像。閣旁聳立石佛燈一座。閣下山坡是韓江樓,為雙層建築,上作觀賞之用,下供關羽、關平、周倉塑像。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饒宗熙先生為樓題匾,重書對聯:「忠貞亘萬古而有光,何用別求白日;義勇垂兩間於不泯,即此便是青天」。韓江樓的南面闢建迥瀾亭,亭刻對聯為:「折地河聲奔足低,脫天峰影落城頭。」再現了鄭蘭枝當年詠嘆的景象: 城北煙林閣幾層,琉璃座上看燃燈。 一痕隱射青天靜,半點長隨白日凝。 影什晨星懸古剎,光分夜月掛崗陵。 梵宮自是長明鏡,照徹韓潮萬象澄。
新八景
「濱江紅棉」
韓江潮州市區段一江兩岸,東起韓山,西至潮州古城、南北堤,北起海角山,南至鳳凰洲,以韓江水體為主軸,南北長約八公里,總面積近十平方公里。是一處集自然景觀、古今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大型景觀帶。「韓江潮州河段環境整治與濱江景觀建設項目」榮獲「2007年度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濱江景觀帶自然風光秀美,古樹佳木成林,四時繁花似錦,玉宇瓊樓掩映,更有廣濟橋、韓文公祠、筆架山潮州窯遺址、鳳凰塔、廣濟門城樓、古城牆、北閣佛燈、祭鱷亭、青龍古廟,以及金山大橋等新、舊景觀布列其間,渾然一體,互為映襯,四季皆有迷人景色,四時皆有醉人景觀,徜徉其間,山光、水色、綠意、花香、鳥語和清爽的江風,予人以無窮的舒心與快意,讓人獲得如洗的心境;燦若繁星的文物古跡、古今人文,則使人感受到潮州歷史文化的厚重和神奇。 春季來臨,濱江木棉樹競相開花,高高樹梢上的紅棉花構成長達數公里的紅棉花帶。紅花映入韓江,在澄碧江水中形成了第二條花帶;已掉落的無數紅棉花,在濱江綠草地上形成了第三條花帶,三條龐大的花帶,與迢迢的春水,巍峨的古闕,秀逸的青山,眾多的名勝,遊憩其間的人群,匯成一個充滿詩情畫意,令人陶醉的獨特景觀。當春霧如輕紗隨風飄來,更令人仿若身處瑤台,位列仙班。
「廣場燈影」
人民廣場位於新市區中心地帶,佔地面積 12.73公頃。是集市政、休閑、旅遊、文化為一體的多功能大眾休閑文化中心。人民廣場的設計和建造充分體現地方民俗特色、歷史人文積淀與時代性的統一。廣場劃分為市政廣場區(大型集會用)、下沉式廣場(包括露天舞台)、草坪區、休息區、牌坊街區、運動區、文化區、密林區(包含停車場)等八個區間。廣場的綠化率不低於60%,綠化樹木喬灌結合,高矮並種,組景搭配美觀合理。「韓江潮」、「牌坊街」充分體現了地方風格和歷史文化特點。「文化街」、「文化活動中心」、「博物館」、「露天舞台」是市民遊客開展文化活動的理想場所。氣勢磅礴的旱地噴泉、水池音樂噴泉、五彩繽紛的照明燈飾、悠揚悅耳的背景音樂,以及大屏幕電子顯示屏,為中心廣場厚重人文氛圍增添強烈的現代氣息。每當夜幕降臨,樂曲悠揚,綠海花濤、枝葉扶疏之中遊人如織,華彩燈光與水幕電影、噴泉、流水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動人畫卷。
「坊街亭韻」
古牌坊是尊榮顯達、彰揚鄉賢的紀念性標志建築,始於宋而盛於明清。據文獻記載,太平路牌坊多達39座,牌坊的種類、數量之多世上罕見。明末清初,具有南洋建築風格的騎樓建築引入廣東,太平路、東門街也逐漸改造成騎樓式商業街,與明、清石牌坊共存,構成了國內獨特的歷史文化景觀。遺憾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眾多石牌坊因「妨礙交通」、「不利安全」而被拆除殆盡。 2006年,潮州市委、市政府廣泛徵集古牌坊影像、歷史文獻資料,以及遺存構件,歷時3年,總投資約1.4億元,「修舊如舊」全力推進牌坊街的修復。修復後的潮州牌坊街全長1948米(其中太平路1742米,東門街206米),古牌坊23座,牌坊多為3開間3樓4柱全石結構,工藝精緻、古樸大方、氣勢軒昂、雄渾壯觀。其正背面均有額刻及對聯,三層樓上則雕有飛鳥走獸、人物花草,姿態各異,栩栩如生。亭額題字及對聯均出自名家手筆。每座牌坊都承載著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以及令人難忘的歷史故事。牌坊街內店鋪林立,潮州老字型大小、地方特色店鋪鱗次櫛比。多項特點與特色的復合,使牌坊街被譽為「天下第一牌坊街」,成為展示潮州古城文化內涵、歷史風貌和藝術特色,激發古城區經濟活力的歷史文化景觀。
「淡浮水墨」
淡浮收藏院是泰國春府博他耶(欽賜)淡浮院長郭豐源先生倡建,自然景觀、建築景觀、淡浮文化景觀交融,集文物收藏、文化交流、觀光休閑於一體的文化旅遊景區。 淡浮收藏院背靠硯峰山主峰,前臨夏湖,兩側山巒拱護。遠眺韓江如帶,古城如畫,眾山來朝,尤如一幅可賞、可品的水墨畫。 淡浮收藏院正面的大石牌坊,氣勢宏偉磅礴,正中大匾「粵東菁華」及兩側匾額「金聲」、「玉振」,是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的手跡。牌坊與主殿間,吉木繁花簇擁鉎牛及麒麟、青獅、盤龍等龍頭吐水等巨幅石雕,主殿重檐出閣,琉璃飛瓦,四根玫瑰紅的花崗岩石柱高聳。主殿正中匾碑「淡浮院」三個餾金大字由末代皇帝之弟溥傑所書。殿內有釋迦牟尼、老子及「飛天大聖」塑像,體現「有宗教精神,無迷信氣氛;有文化內涵,無門派限制」的追求。 後殿是用於主要收藏、展覽的交泰殿。「交泰」取《易》經「天地交泰」之意,中泰文化交流之義。殿內藏有泰皇欽賜《瑪哈蒙空佛像》、《清宮交泰殿皇室寶璽印譜》珍貴文物以及淡浮收藏院珍藏的名人書畫等中泰文化珍品。 兩側長廊是中國歷代書法碑林,碑林涵蓋上起商周,下至當代的中國書法大家的真跡墨寶,為重要的文物典籍珍品。碑廊長約100米,共350多件,甲骨文、石鼓文、金文、小篆、簡讀書、隸書、行書、章草、草書、楷書等各式書體、史上各家書派各顯風采,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碑林之一。
「綠島晴嵐」
綠島旅遊山莊位於饒平縣錢東鎮,是一處按國家4A級景區標准建設,集地質科普、文物民俗、休閑度假、商務會議、游樂購物於一體的大型生態旅遊度假勝地。先後被評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廣東省生態示範園、廈門市自駕游十大最佳目的地等。 綠島旅遊山莊背倚嵐武山,面朝大北山,眾山拱護, 碧水縈繞,九霄疊翠,林海揚波,花香鳥語,儼然一個靈氣十足的綠色世界。古老冰川地質奇觀、韻味獨特的古圍寨、富有詩意的單叢茶園、返樸歸真的山村農俗作坊等,與這綠色世界融為一體,散發出濃濃的歷史人文氣息,訴說著人與自然的和諧。 綠島旅遊山莊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四季皆春,步換景移,無論何時處身其間,誰都可以放牧心靈,在美妙的環境中獲得平和的快樂。眾多景觀之中,以「綠島晴嵐」為最。每當清晨,薄霧隨風飄盪,給這綠色世界平添了幾分神秘,幾分浪漫,幾分詩情,幾分畫意,予人以無盡的遐想。雨後日出,山嵐蒸騰,水氣氤氳,遠觀山勢婀娜多姿,纏雲繞霧,景象萬千;近看山清水秀,林木滴翠,彷彿桃源仙景。此時若登高攬勝,山嵐時而迎面撲來,時而腳下飛騰纏繞,萬般景物時隱時現,令人有如騰雲駕霧,漫遊於山水田園畫卷之中。
「桑浦禪泉」
桑浦山地處汕頭、潮州、揭陽三市交界處,北回歸線從這里經過。眺望桑浦山腹地,上有奇峰異洞,下有湖光山色、亭台若砌。海蝕和斷岩形成奇特自然景觀,環繞東山湖分布著怪石、異洞、溫泉、礦泉、寺觀、墓室、廟宇、碑刻。桑浦山人文薈萃,歷代先賢留下不少勝跡。 桑浦山東山湖最寶貴的資源是國內罕見的保健型溫礦泉資源,泉口溫度高達100℃,富含益生成分。建於桑浦山麓的東山湖溫泉度假村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擁有國際化標準的溫泉度假、餐飲娛樂、商務會議等設施,更有別具一格的溫泉山。溫泉山突破地面溫泉池的視野,將99個不同主題的湯池設置於景觀山體之中,坐落於不同標高處,加強了空間的視覺趣味性,成為獨特的「空中溫泉」。
「鳳凰天池」
鳳凰山位於潮州市北40多公里處的鳳凰鎮,以高山景色、畲寨風情和奇香卓絕的鳳凰茶聞名於世。主峰鳳凰鳥髻海拔1497.8米,是粵東的最高峰。烏崬山是鳳凰山的第二高峰,海拔1391米。烏崬山頂峰西側的天池由古火山口形成的,面積約4萬平方米(60畝),常年泉水澄碧。湖面風雲,瞬息萬變。時而晴空萬里,時而雨霧彌漫,給秀麗的湖水平添幾分神秘色彩。池中生活著稀世奇珍四腳魚,還有軟殼石螺及各種蛙類和高山蝶類。夏日,山上涼爽如秋,天池碧波盪漾;冬天,池水冰冷透骨,嚴寒季節有時湖邊結有數寸厚冰,有時還紛紛揚揚飄灑著雪花,頗有北方冬天的景色,是粵東奇景。春季天池周圍的野杜鵑在寒風中競相相綻放,天池頓成一片花海。烏崬山上有各式各樣、形狀獨特的奇岩怪石,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聯翩。在距天池約1公里的主峰北坡上,有一天然岩洞「太子洞」,洞口酷似一眼古井,名曰,它有許多神奇的傳說。除此之外,旅遊區內還有仙井、太平寺、文天祥「正氣堂」、茶樹王「宋茶村」、近千畝天然牧場、高山灌木、日出勝景等。
「柘林漁火」
柘林灣位於粵東邊陲,饒平南隅,水域面積68平方公里,素有「東方夏威夷」之稱。柘林灣內的「金獅灣」天然海濱浴場沙灘平緩,風光旖旎,灘沙富含鈦鐵,是粵東得天獨厚的旅遊健身場所。區內有海上溫泉井「七夕井」,海底溫泉經國家地質勘探隊專家探測,屬我國罕見的一處海水溫泉。泉水含有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有保健養顏之功效。柘林灣海域內西澳島涌尾山北側,有成片的蒼勁松柏,樹木茂盛,環境幽靜,10多萬只國家二級鳥類保護動物黃嘴鷺絲鳥在這里棲息、繁育。成群白鷺在海灘覓食,在樹林中戲耍,築巢產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白鷺天堂」。在柘林大門海域內與龜嶼、蛇嶼、白鷺天堂相呼應,是全國最大的海水網箱養殖示範基地,養殖個體有千戶之多,俗稱「海上牧場」。入夜,海面萬家漁火,燦若天上繁星,有開發旅遊、海鮮美食、遊客觀賞多重價值。
『肆』 潮汕地區有什麼歷史文化旅遊景點
潮汕地區比較有名的歷史旅遊景點有,廣濟橋,建造於1171年,韓文公祠,在全國都是比較有名的寺廟,潮州開元寺,建造於公元738年。
『伍』 潮州文化有哪些
潮州,地處粵東,位於韓江下游,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古城始建版於宋,現東門權城樓及部分城牆保存完好,城內明清古民居及祠宇很多,反映了潮州建築的傳統風貌。以「潮」字型大小為代表的諸如潮州話、潮劇、潮州音樂、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綉、潮州陶瓷、潮州木雕等獨特的潮州文化享譽國內外。主要景區有廣濟橋、韓文公祠、筆架山、瓷都博物館、開元寺等
韓文公祠:即韓愈紀念館,位於城東筆架山麓。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韓愈由於向皇帝提出停止迎接法門寺佛骨到長安供奉的建議而觸怒皇帝,被貶為潮州刺史。韓愈在潮州的時間雖然不足8個月,卻把中原先進文化帶到了嶺南,辦教育,驅鱷魚,為民眾做了許多好事,被當地人奉為神,於是人們將筆架山改稱韓山,將山下的鱷溪改稱韓江。
『陸』 潮州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潮州文化的特色如下:
1、潮語「講古」
潮語「講古」,是以潮汕方言講故事,形式與北方評書基本相同,是一種群眾性的文娛活動,既有群眾自發聚集在一起講的,也有專門請講古為業的民間藝人講。潮汕以前沒有像北方一樣的專門說書場,故講古藝人便利用宮廟、公園、廣場等人多的公共場所開講。
2、潮汕木雕
潮汕木雕在唐宋時已初具規模,至明清而日臻完美,如今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潮汕木雕形成了鮮明的風格。其形式有圓雕、沉雕、浮雕、多層次的鏤空雕,而外形色彩上,可分為黑漆裝金、五彩裝金、本色素雕三類。
在應用上則大致分為建築裝飾、家居裝飾、神器裝飾和案頭陳設等四類。在潮汕地區,不管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民居之陋,人們隨處都可以見到木雕藝術的存在。
3、潮汕建築
潮汕民居以傳統的三合院、四合院為基本布局,最基本形式稱「下山虎」和「四點金」。規模較小的城鎮平民居屋有布局狹長的「竹竿厝」。大型民居以四點金為基礎橫向或縱向擴大規模,稱「三廳串」、「八廳相向」、「四馬拖車」、「百鳳朝陽」,其外部輪廓則保留十分規整的正方形或長方形。
4、潮汕飲食
潮菜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盛唐之後,受中原烹飪技藝的影響,發展很快。至明末清初,潮菜進入鼎盛時期,潮州城內名店林立,名師輩出,名菜紛呈。近代,由於潮籍海外華僑的往來,潮菜博採海內外名食之精華,菜式更加豐富多彩。時至今日,潮菜已經發展成為獨具嶺東文化特色、馳名海內外的我國名菜之一。
5、潮汕戲劇
潮劇又名潮汕戲、潮音戲、潮調、白字戲,主要流行於潮汕方言區,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個已有四百三十多年歷史的古老地方戲曲劇種。它是宋元南戲的一個分支,由宋元時期的南戲逐漸演化,吸收了弋陽、崑曲、皮黃、梆子戲的特長,結合本地民間藝術,如潮汕音樂等,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
(6)潮州建築文化旅遊資源擴展閱讀:
潮州文化獨具特色的歷史原因:
優越的地理位置為潮人提供了「討海」的條件。明代中期以後至十八世紀中後期,潮州向東南亞移民形成高潮,重商風氣不斷增強。
潮人在心態、觀念、行為方式、語言、習俗等方面都有了自己的鮮明特點。汕頭開埠後,傳統文化在西方文化正面沖擊下,經歷了一個革舊易新的過程。而新的向東南亞移民的浪潮,又導致了海外潮人社會的形成。
『柒』 求潮州旅遊發展總體規劃的詳細內容
本報訊 《潮抄州市旅遊發展總體襲規劃》8月17日順利通過專家評審。根據《規劃》,潮州旅遊的總體定位為:世界潮州文化之源、廣東旅遊東大門、粵東文化生態休閑旅遊地。《潮州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的規劃期限從2005年至2025年。《規劃》提出,要依託旅遊資源,全面配套建設,大力發展生態觀光、休閑度假、文化和商貿旅遊,使旅遊業成為潮州市的支柱產業。到規劃期末,把潮州建設成為集潮州文化、自然生態、現代商貿旅遊於一體的文化生態旅遊名城,建設成為廣東旅遊東大門和世界潮人文化旅遊城市。·韓言
老實說這些東西都算是機密吧,如果政府的規劃公開的話,由此帶來的影響難以測度,就好象有人知道某年開發哪片區域,那片區域的地價會因此飆升,這種信息的價值就可想而知了。
『捌』 潮州有哪些歷史文化古跡
最佳答案 潮州古城區,金山、葫蘆山、筆架山三山鼎立如屏,韓江一水版中分似帶,構權成了一幅水色山光護古城的壯麗圖畫。這里不但景色迷人,而且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有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的廣濟橋;有綿延四華里,號稱「百窯村」 的筆架山宋窯遺址;有國內罕見的宋代許駙馬府;有紀念唐代大文豪韓愈的韓文公詞;有國內首座泰國式佛殿「泰佛殿」,以及常年不幹的鳳凰山天池,至海邊「白鷺天堂」的西澳島自然保護區等等。共有文物古跡720多處,其中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五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十一多處,是粵東文物薈萃之地。這里還是「十相留聲」之所,唐代的常袞、楊嗣復、李德裕、李宗閔,宋代的陳堯佐、趙鼎、吳潛、文天祥、陸秀夫、張士傑,這十位身居百官之首的宰相都來到潮州,將中原文化帶進潮州。點評:謝謝您的解答 我要指正回答回答時間: 2011/12/15 16:12:46回答者:ssn
『玖』 廣東潮州古城有什麼歷史文化
潮州古城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內,是廣東省第一批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榮譽稱號的兩座城市之一,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曾經是「十相留聲」之地,素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之美譽。
潮州有馳名中外的「潮州八景」,有「三山一水繞城廓」的自然景觀,更有以潮州方言、潮劇、潮州音樂、潮州工藝、潮州菜和潮州工夫茶等為代表的自成體系、獨具一格的旅遊文化。
潮州擁有文物古跡700多處,5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譬如下列:
1.中國四大古橋之一的廣濟橋。
2.全國歷史最長的紀念韓愈的祠宇——韓文公祠。
3.國內罕見的宋代民居建築許駙馬府。
4.集潮州木雕之大成、堪稱一絕的「己略黃公祠」。
5.始建於唐朝的開元寺。
6.始建於宋朝的青龍古廟。
7.始建於元朝的天後宮。
8.筆架山宋窯遺址。
9.周總理辦公過的涵碧樓。
10.著名的潮州新舊八景。
(9)潮州建築文化旅遊資源擴展閱讀:
潮州古城的歷史文化景點:
「潮州老八景」是相對於「潮州新八景」而言的。潮州八景舊時有內外之分,內八景是指於古城街巷之間,而外八景則指城外韓江兩岸。
(1)內八景:「潮州內八景」為:東樓觀潮、西園賞菊、古剎梵唱、府衙鍾聲、蓮花午照、七星步月、奎閣晨暉、蘆荻晚眺。由於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內八景已逐漸湮沒。
(2)外八景:「潮州外八景」為:湘橋春漲、韓祠橡木、金山古松(曾名「馬丘松翠」)、鳳凰時雨、龍湫寶塔、鱷渡秋風、西湖魚筏(原西湖與韓江相通)、北閣佛燈。這是潮州古城最美好的風景。
『拾』 潮州風景
哈哈,一樓介紹地那麼仔細,還是沒有我專業!我復制一下我回復別人的那一段給你吧。回這些一天內可答以走完
先玩老市區吧——開元寺、甲第巷(民間藝術展覽館)、牌坊街(太平路)、饒宗頤學術館、濱江長廊、廣濟橋(又名湘子橋)、北閣景區。過韓江對岸有一個韓文公祠。此外在橋東郊區有個淡浮院。這些是我給你推薦的潮州特色景點!這些是文化旅遊景點,你可以先查一查資料,了解文化底蘊,該欣賞什麼……
景點門票啊,一般都是10元以內。淡浮院20元、湘子橋60元
美食在開元路、牌坊街(太平路)、下水門街、西馬路(這些路都緊挨著)附近找,路邊很多。潮州的食品不是很貴,看你要多少咯